元宇宙低軌衛星
Ⅰ 宇宙航行高低軌什麼意思
太空軌道是一個抽象概念。當火箭速度超過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後進入太空,失去動力後,由於沒有空氣阻力,它仍能按固定的速度飛行。當飛行時產生的離心力相當於地球的地心引力時就會按一定的高度圍繞地球作圓周運動,這個運行軌跡就稱為太空軌道。
理論上來說,任何一個高度都能做軌道,但由於一定高度仍有稀薄的空氣,會產生阻力,一定的高度到了一定的時間就會掉下來;再由於離地球越遠,地心引力會減弱,就會逃離地球,飛向太空,所以科學家劃定了適合使用的區域。
人造地球衛星軌道的確定:衛星在軌道上繞地球衛星主要是由發射時提供的能量,給了衛星相應的速度,這個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決定了軌道的高度,另外衛星也可以攜帶燃料,在繞地球運行的過程中進行變軌制動,以改變速度的方式改變軌道高度。
人造衛星在軌道上運行的原理:衛星之所以會按即定的軌道運行,主要原理是萬有引力提供其繞地球運行的向心力,而這些數據都是提前計算好的。
人造衛星的軌道分類:
低軌道:衛星飛行高度小於1000公里;
中高軌道:衛星飛行高度在1000公里到20000公里之間;
高軌道:衛星飛行高度大於20000公里。
一般低軌道的衛星由於受大氣阻力的影響較大,壽命就會比較短。高軌道衛星則壽命較長。地球的自然衛星——月球,已繞地球運行了幾十億年。
就人造地球衛星來說,其軌道按高度分低軌道和高軌道,按地球自轉方向分順行軌道和逆行軌道。這中間有一些特殊意義的軌道,如赤道軌道、地球同步軌道、對地靜止軌道、極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等。
衛星軌道的形狀和大小是由長軸和短軸決定的,而交點角Ω、近地點幅角ω和軌道傾角i則決定軌道在空間的方位。這五個參數稱為衛星軌道要素(根數)。有時還加過近地點時刻tp,合稱為六要素。有了這六要素,就可知道任何時刻衛星在空間的位置。
高低軌道沒有明確的劃分界限,一般把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衛星軌道稱為低地球軌道。軌道傾角為零,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重合。這種軌道叫赤道軌道。
軌道高度為35786公里時,衛星的運行周期和地球的自轉周期相同,這種軌道叫地球同步軌道;如果地球同步軌道的傾角為零,則衛星正好在地球赤道上空,以與地球自轉相同的角速度繞地球飛行,從地面上看,好像是靜止的,這種衛星軌道叫對地靜止軌道,它是地球同步軌道的特例。對地靜止軌道只有一條。
軌道傾角為90度時,軌道平面通過地球兩極,這種軌道叫極地軌道。如果衛星的軌道平面繞地球自轉軸的旋轉方向、角速度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方向和角速度相同,則它的軌道叫太陽同步軌道。太陽同步軌道為逆行軌道,傾角大於90度。
Ⅱ 算力追求無止境蘋果AR/MR設備或搭載雙CPU 催生ABF載板海量需求
《科創板日報》(編輯 鄭遠方), 今日,天風國際分析師郭明錤再次發布報告,透露蘋果AR/MR設備新動向。
蘋果這一設備將配備雙CPU,分別為4nm、5nm製程,由台積電獨家開發;雙CPU均使用ABF載板(註:一種半導體IC載板),載板由欣興獨家開發。這也意味著, 蘋果AR/MR設備將採用雙ABF載板,高於市場與天風國際此前預估的一片。
2023/2024/2025年,蘋果AR/MR裝備出貨量分別有望達300萬部、800-1000萬部與1500–2000萬部,對應ABF載板需求600萬片/1600-2000萬片/3000-4000萬片。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目標10年後AR可取代iPhone,而目前iPhone活躍用戶超10億人。也就是說,未來10年內,蘋果至少需要售出10億台AR裝置。在這種情況下,單是蘋果AR裝備對ABF載板的需求就將超過20億片。
ABF載板的高需求背後,是運算能力的高要求。 郭明錤指出,其設備運算能力要求與MacBook Pro同等級,顯著高於iPhone。而目前VR/AR設備的最大晶元供應商高通主流產品運算能力為手機等級,也就是說, 蘋果AR/MR頭顯運算能力領先對手產品2-3年。
不過,2024-2025年,蘋果競品也將具備PC/Mac等級算力並使用ABF載板,屆時有望進一步推升「元宇宙」對ABF載板的需求。
ABF載板持續吃緊 元宇宙又添增量需求
近年來,由於5G/6G、電動 汽車 、低軌衛星、異質集成技術等新興技術興起,而高運算性能晶元封裝已離不開ABF載板,驅動後者需求激增,過去半年短缺情況愈加惡劣。AMD、英偉達、英特爾也已相繼對ABF短缺問題作出警告。如今,元宇宙的高算力需求,為ABF載板打開了又一大增量空間。
此前,市場共識為短缺將自2023年下半年開始改善,但郭明錤今日給出觀點, 由於蘋果設備及AMD CPU需求強勁,作為產業龍頭的欣興ABF供應缺口將延至2025-2026年後。
雖說多家廠商已就ABF展開擴產,但產能釋放仍需時日,且上游關鍵材料ABF基膜產能增速較低限制ABF載板產能釋放,疊加下游晶元封裝面積增大趨勢下ABF良率降低,或許還需謹慎看待未來產能擴張。
正如興森 科技 此前在調研中所說,「IC載板行業本來就是少數者的 游戲 」。IC載板在核心參數上要求更為嚴苛,密度、技術要求普遍高於普通PCB板。同時,行業在技術、資金、客戶等多方面存在壁壘,新玩家入局難度較大。
據《科創板日報》不完全整理,A股中:
興森 科技 明確表示,ABF載板是未來戰略方向,也是未來計劃的另一重點投資領域;
深南電路是國內IC載板龍頭,此前媒體曾報道公司砸重金擬打入ABF載板市場;
Ⅲ 2022年科技發展趨勢
2021年,元宇宙,量子計算,可控核聚變等多項 科技 成果取得矚目成就,有的引起了產業變革,有的則為推動人類進步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特別是在疫情之下, 科技 發展和進步越來越成為人類凝聚共識、形成有效合力的關鍵舉措,在此背景下,2022年,多家智庫機構陸續對世界 科技 的發展趨勢給出了自己的判斷和見解,主要分布在生物醫葯,電子計算機,通信網路,新材料,自動化等多個領域,具體如下: 阿里達摩院預測, AI for Scienc, 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硅光晶元,量子計算,綠色能源AI,柔性感知機器人,高精度醫療導航,隱私計算,星地計算,雲網端融合,XR互聯網等領域將成為2022年 科技 發展新趨勢。 騰訊研究院則認為,雲原生,量子計算,人工智慧普適化,空天地一體化組網,數字孿生, 擴展威脅檢測與響應(XDR),元宇宙設備( XR/VR/AR ),能源互聯網,服務機器人,星地協同智能化等領域 將於今年迎來加速發展的新機遇 。 網路研究院 發布 的2022 年 科技 趨勢預測了 超大規模預訓練模型將逐漸實用化, AI for Science,基於AI的生物計算,隱私計算技術,量子計算,自動駕駛,航天智能化,虛擬現實智能交互,綠色AI,普惠AI服務和產品。 泰伯智庫預測,2022年我國十大 科技 趨勢主要為 科技 平權,元宇宙設備(XR/VR/AR),物理世界虛擬化,空天新基建(低軌衛星商業化),自動駕駛,數據感知能力,硅光晶元,國產資料庫,雲計算,數據安全等。 《 科技 智囊》編輯部預測,虛實結合的元宇宙,3D列印,量子計算,虛擬數字人,腦機介面,"動物基「的人造肉,人工智慧,熱泵等新能源技術,VR健身,雲網融合等技術將成為2022年的新趨勢。 此外,國外的麻省理工 科技 評論也發表了2022年十大突破性技術的報告,其范圍涵蓋了能源、計算機科學、生物醫葯,物理科學等多個領域,主要為新冠口服葯,瘧疾疫苗,AI蛋白質折疊,新冠變異追蹤,長時電網儲能電池,除碳工廠,實用型核聚變反應堆,AI數據生成,終結密碼等新型 科技 領域。 綜上,我們發現國內外智庫在量子計算,虛擬現實智能交互,人工智慧(AI+)等 科技 領域的發展有相對一致的判斷,但在生物醫葯、雲平台,空天基建,雙碳等領域的前景有著不同見解。Ⅳ 6G有望在2030年實現商用 未來3
隨著5G商用的大規模部署,全球業界已開啟對下一代移動通信(6G)的 探索 研究。3月22日,在未來移動通信論壇主辦的「第二屆全球6G技術大會—6G願景與技術需求論壇」上,專家普遍預測,6G將在2030年左右實現商用。
對於未來的應用場景,業內專家認為,6G的應用將遠超通信范疇,除了彌補5G規模化應用的不足,能夠打造一個更立體、更強大的「空天地一體」網路,還將推動萬物互聯等既有場景進一步成熟,拓展全息通信、多維感官互聯、智慧感知、元宇宙等新應用場景。未來3-5年將成為6G潛在關鍵技術的窗口期,需要加快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使其能在商用期間付諸於實際部署。
我國一直高度重視6G發展。今年1月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動通信(6G)網路技術儲備,加大6G技術研發支持力度,積極參與推動6G國際標准化工作。
會上專家普遍預測,6G將在2025年左右啟動相應標准化工作,2030年左右實現商用。 相比5G,6G的內涵將遠超通信范疇,可以提供極致性能,並在關鍵性能指標上取得重大飛躍。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表示, 6G的通信指標相比5G將有10-100倍提升,將實現厘米級的高精度定位。
從1-4G到5G再到6G是從「線」到「面」再到「體」的提升。張平介紹,1G-4G追求的是單純的通信速率,5G在大規模基於通信和可靠性、時延方面提出了要求,是「面」的提升;未來6G是「體」的提升,將拓展通信空間,實現地面與衛星通信集成、空天地海一體化,6G將走向人機物靈充分聯合、虛擬結合、智慧涌現的泛在智簡網路,除了要增強傳統技術,還要再進一步開展創新性的技術研究,包括AI輔助的信號處理、量子通信賦能6G、通信感知一體化、智能反射面等技術。
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易芝玲指出, 未來3-5年將成為6G潛在關鍵技術的窗口期,是搶占通信領域技術制高點和培育產業基礎的關鍵。 例如以無人車和無人機為基礎的無人化物流,以數字孿生車間為新形態的設計、製造和檢修體系,以沉浸式交互為主的遠程作業和質檢等諸多新業態都需要6G與製造業同步設計,產業成熟度對齊,跨領域知識融合,以嵌入式分布式智能為立足點,實現工業互聯網的再升級。
對於未來6G的網路部署,華為無線技術實驗室技術專家王俊表示,6G將整合已有的地面網路和包括低軌衛星通信在內的非地面網路,提供全球覆蓋,為不發達的地區提供更好的網路連接。
王俊提醒,隨著發射成本的降低,大型的超低軌衛星 星座 通信很可能是6G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機會實現比地面更低的時延,彌補無線通信基站的覆蓋范圍的不足,大大提高通信網路部署能力,為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雖然6G有望在2030年左右實現商用,但業內有觀點認為5G技術尚未真正普及,6G落地言之尚早,需求端不足將成為6G技術全面推廣的絆腳石。究竟6G將以何種方式與我們見面,業內眾說紛紜。
vivo通信研究院院長秦飛認為,6G終端的願景是提供鏈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將起到三個作用:第一是構建數字世界的神經末梢,第二是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交互的媒介,第三是數字世界服務的入口。
在王俊看來, 6G將進一步發展出超越通信的能力。除了把增強寬頻、高可靠低時延通信和海量機器互聯的5G三大場景進一步推向成熟,6G還將新增人工智慧和感知兩大應用場景 ,通過大規模AI部署,將分布式的智能體連接起來,提供參數的交互、分布式學習與推理等多種AI服務,也將拓展人的感官,提供沉浸式的體驗,衍生出海量的應用。
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未來研究院院長崔春風指出,通過泛在的智能和感知技術,未來6G會支持更多細分的應用場景,比如發展互動式全息,全息物體之間可以直接進行類似實體之間的直接交互;通過全身感測器收集身體數據虛擬出一個數字孿生人;在視覺和聽覺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拓展出觸覺、味覺的通感互聯;元宇宙將進一步成為可能,實現真實物理世界與虛擬數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打造萬物智聯、數字孿生的全新世界。
但實現如此豐富的應用場景,都有較高的技術要求,比如時延方面小於1毫秒左右,峰值的速率達到Tbps以上,定位準確性達到厘米級的精度。崔春風強調,目前還需要加強傳統通信領域和交叉學科領域的融合創新和技術突破。
「6G的願景和潛在技術很多,現在一年的流量在6G時代將是每天的流量。」中國電信首席專家、貝爾實驗室院士畢奇提到,如何將真正有商業價值的6G願景甄別出來,加快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使其能在6G期間付諸於實際部署,將是未來幾年科研的重要任務。
中國電信研究院移動與終端技術研究所所長王慶揚也強調,對於目前的ToC業務面臨瓶頸,不光要提升6G速率,還需要深入研究用戶需求,去感知用戶所處的環境和內心,使其獲得沉浸式、身臨其境的體驗。只有實現感知的深入和體驗的輸出,6G才有可能在ToC方面取得比較大的突破。
更多內容請下載21 財經 APP
Ⅳ 6G強於5G網路100倍,預計2030年左右實現商用
6G強於5G網路100倍,預計2030年左右實現商用
6G強於5G網路100倍,預計2030年左右實現商用,以移動通信行業為代表的產學研界舉辦了第二屆「全球6G技術大會」,成為全球6G發展的重要論壇。6G強於5G網路100倍,預計2030年左右實現商用。
6G強於5G網路100倍,預計2030年左右實現商用1
踩著「使用一代,建設一代,研發一代」的發展節奏,以移動通信產業為代表的產學研各界,已從初期對6G天馬行空式的暢想、討論和研究中,漸漸梳理出更為清晰、有針對性的推進思路。
3月22日-3月24日召開的第二屆「全球6G技術大會」,將成為全球6G發展重要論道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江興指出,作為面向2030年之後的智能網聯基礎設施重要支撐技術,傳統的追求覆蓋、帶寬、延遲等單項技術指標躍升的道路已不適合,6G必須探索和開辟技術性能、成本投入、能源消耗、安全可靠、持續高效等多目標可持續協同發展的新範式。
6G將走向人機物靈聯結的智簡網路
在昨日舉行的全球6G技術大會「6G願景與技術需求」圓桌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發表演講。
張平表示,從1G-4G,主要是人與人間的通信,是通信速率的線性提升;5G是面的提升,實現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間的通信;6G 將拓展通信空間,使地面與衛星通信集成,實現「海陸空」一體化。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6G改變世界。」張平表示,6G的通信指標相比5G將有10-100倍提升,也將實現厘米級的高精度定位。
6G將實現數字孿生、智慧泛在,未來的應用場景包括:全息交互、虛擬旅行、沉浸式社交等。
對於6G潛在的關鍵技術上,張平認為,一方面是傳統技術增強,比如太赫茲、可見光等;另一方面是創新技術,比如量子通信、AI賦能等。
「6G將走向人機物靈聯結的智簡網路。」張平最後總結說,人機物靈中的靈是指靈境網,也就是中國版元宇宙。
當衛星網路加入成為普遍期待
6G從需求到標准,正在按照既定的步伐前行。業界普遍預測,6G將在2030年左右商用。
中國電信首席專家畢奇說:「願望是好的,接下來怎麼將真正有商業價值的願景甄別出來,加快相關關鍵技術的研發,使其能在6G期間付諸實際部署,是未來幾年科研的重要任務。」
對於6G,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洪偉的看法是,最革命性的進步將是中低軌衛星網路與地面後5G網路的融合。人類將第一次實現無線通信網路對整個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間甚至部分外層空間的全覆蓋,從而真正實現無處不在的信息互聯。
對於6G廣覆蓋的期待,馬斯克的低軌衛星「星鏈」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
「目前馬斯克的『星鏈』是通過衛星鍋接收和發射信號,目標用戶群與移動通信大不相同。」畢奇指出,6G能否突破鏈路損耗及商業模式難題,把星鏈在6G期間連到手機而不需衛星鍋型天線,以及有多少6G用戶,願意承擔衛星服務的費用,目前挑戰仍然很大。
中興通訊首席科學家向際鷹亦表示:「衛星通訊是地面網路的重要補充,在稀疏場景下具有性價比優勢,提供普遍服務,但它不能替代地面網路,在密集地區,其容量遠遠不能滿足要求。未來,我們希望天基網路在關鍵技術上和地面網路在大的技術體系是融合協同的。」
6G競爭風起雲涌
術研發工作啟動會,正式啟動6G研發工作。今年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動通信(6G)網路技術儲備,加大6G技術研發支持力度,積極參與推動6G 國際標准化工作。
國際上,2020年2月,國際電信聯盟召開第34次國際電信聯盟工作組會議,正式啟動6G的研究工作,明確了2023年底前國際電信聯盟6G 早期研究的時間表。
美國的蘋果、谷歌、微軟等11家公司於2020年宣布成立6G聯盟;歐盟已啟動為期3年的6G 基礎技術研究項目。
日本官民聯盟准備在6月向國際會議提交6G國際標准草案。日本希望能夠在6G網路技術發展爭取更多主導權,並且在技術規范制定方面有更多話語權,以優勢地位推進技術開發,共同為未來的6G無線通信提出技術要求。
此外,英國、芬蘭和韓國也開展了6G技術的研發,期望在未來的全球6G技術標准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韓夏曾表示,未來6G業務將呈現出沉浸化、智慧化、全域化等新發展趨勢,形成沉浸式雲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聯、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普惠智能、數字孿生、全域覆蓋等業務應用,最終將助力人類社會實現「萬物智聯、數字孿生」的美好願景。
6G強於5G網路100倍,預計2030年左右實現商用2
3月22日至24日,以移動通信行業為代表的產學研界舉辦了第二屆「全球6G技術大會」,成為全球6G發展的重要論壇。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江興指出,作為2030年後智能網路基礎設施的重要支撐技術,追求覆蓋、帶寬、時延等單一技術指標跨越的傳統路徑已不適用。
6G必須探索和開拓多目標可持續協調發展的新範式,如技術性能、成本投資、能源消耗、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持續效率。
據報道,6G正在按照既定的步伐從需求向標准邁進。業內普遍預測,6G將在2030年左右上市。
對於6G,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洪偉認為,最具革命性的進展將是LEO衛星網路和地面5g後網路的集成。
人類將首次實現無線通信網路在整個地球表面、近地空間乃至部分外層空間的全覆蓋,真正實現無處不在的信息互聯。
中興首席科學家項繼英也表示,衛星通信是地面網路的重要補充。它在稀疏場景中具有成本效益優勢,並提供通用服務,但不能取代地面網路。
在人口稠密地區,其產能遠遠達不到要求。未來,我們希望天基網路和地面網路的關鍵技術能夠在一個大的技術體系中得到整合和協調。
根據之前的相關預測,6G的網路速度可以達到1000gbps,延遲小於100US(即0.1ms),速度是5g網路的50倍,延遲僅為後者的十分之一。它在峰值速率、延遲、流量密度、連接密度、移動性、頻譜效率和定位能力等方面遠優於5g。
6G強於5G網路100倍,預計2030年左右實現商用3
隨著5G網路建設加快推進,相關應用開始遍地開花,深入到千行百業。按照移動通信產業「使用一代,建設一代,研發一代」的發展節奏,全球業界已開啟對下一代移動通信(6G)的探索研究。
「中國有望在2030年左右實現6G商用。」3月22日,第二屆全球6G技術大會正式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在6G願景與技術需求論壇上預測說。
6G在路上
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6G改變世界。
「6G將走向人機物靈充分聯結、虛實結合、智慧涌現的泛在至簡網路。」張平指出,其中的「靈」是指靈境網,即中國版元宇宙。6G和至簡無線網路將有力支持數字孿生,數字孿生也將進一步為至簡網路演進提供持續的自主內生優化。
張平解釋說,4G前移動通信追求的是通信速率,而5G對通信和可靠性、時延方面提出了要求,未來6G將拓展通信空間,實現地面與衛星通信集成、空天地海一體化,通信指標相比5G將有10-100倍提升,將實現厘米級的高精度定位,走向人機物靈充分聯合、虛擬結合、智慧涌現的泛在智簡網路。
在場景上,張平認為,6G將實現數字孿生、智慧泛在,未來的應用場景包括全息交互、虛擬旅行,沉浸式社交等,而對於6G潛在關鍵技術,一方面是傳統技術增強,如太赫茲、可見光等;另一方面是創新技術,如量子通信、AI賦能等。
張平介紹,目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均已啟動6G研究,通過加大資金投入布局科研項目等措施,加速6G創新技術研發。
歐盟提出相對清晰的規劃路線圖,在2020年三季度完成了6G產學研框架項目;芬蘭發布了6G白皮書《面向6G泛在無線智能的驅動與主要研究挑戰》,對於6G願景和技術應用進行了系統性展望;韓國政府提出「引領6G商業化」目標,計劃2028年實現全球第一個6G商業用;
日本發布B5G推進戰略目標2025年完成6G基礎技術研究,2030年商用;美國也從2018年開始6G研究,前期研究包括對6G晶元的研究,並在空天海地一體化通信特別是衛星互聯網通信開展研究實踐。
「中國高度重視6G發展,在『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前瞻布局6G網路技術儲備』,先後成立國家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IMT2030(6G)推進組,扎實推進6G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張平說。
6G改變世界
面向2030年及未來,6G網路將助力實現真實物理世界與虛擬數字世界的深度融合,構建萬物智聯、數字孿生的全新世界。
「6G『數字孿生、智慧泛在』,是大家的美好願景。」中國移動通信研究院綠色通信研究中心主任崔春風認為,6G的典型用例包括全息交互、數字孿生人、通感互聯、智能交通、智慧生產以及元宇宙等,這些應用對6G網路提出更高要求:一是極致的能力,二是軟體定義的分布式網路,三是全域覆蓋,四是智慧泛在,五是內生安全。
「對運營商而言,我們希望實現數字孿生運營、零觸碰、自動化運維的'網路,在提升效率的同時降低成本,並且能夠『自生自滅自演進』。」 崔春風說。
中興通訊無線研究院射頻系統高級工程師彭琳同樣認為,6G時代將誕生新的服務模式,比如沉浸式的雲XR的體驗、全息通訊、數字孿生新業態等,將進一步擴展到AI的互聯網,感知互聯網,邁入萬物智聯的6G時代。
「6G的願景和能力需求,驅動著行業進一步開發空口資源。比如,挖掘新的頻譜資源,以及向更高的毫米波以及太赫茲的頻段邁進。」彭琳說。
在華為無線技術實驗室技術專家王俊看來,6G將進一步發展超越通信的能力,在5G三大應用場景基礎上,擴展人工智慧和通信感知兩大應用場景。
6G如何融合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王俊指出,從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是典型的下行通道,將深度學習、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等AI能力,通過AR/VR等沉浸式體驗傳遞給用戶;從物理世界到數字世界是典型的上升通道,主要應用全場景感知和面向機器學習的大數據採集,增強數字世界中大模型的完善程度和能力。
「在此過程中,6G將融合連接、感知和AI能力,成為關鍵的橋梁。」王俊說。
探索技術路徑
目前,IMT-2030(6G)願景研究已經形成的共識,包括:沉浸式雲XR、全息通信,感官互聯、智慧交互、通信感知、數字孿生、普惠智能、全域覆蓋等新型應用。
為滿足未來6G更加豐富的業務應用以及極致的性能需求,需要在探索新型網路架構的基礎上,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突破。當前,全球業界對6G關鍵技術仍在探索中,並提出了一些潛在的關鍵技術方向以及新型網路技術。
東南大學教授許威認為,未來的6G技術發展趨勢,是在更多的頻段、更寬的帶寬以及更深的維度進行更廣泛的覆蓋,最終實現速率更快、傳輸更穩定,以及更雙碳化、更智能化的智能網路的融合體。
「中國電信認為,內生外拓,綠色泛在是6G網路的總體願景,並以此打造和諧發展的新引擎。」中國電信研究院移動通信研究所所長王慶揚表示,將來的IMT2030是內生智能與安全、外拓感知與體驗,構建人、機、物智慧互聯的新型系統,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引擎。
「6G技術的創新發展,也因此應該以綠色節能為基本原則,提升系統的能量效率,實施生態運營;與此同時,還要考慮6G技術如何賦能千行百業,助力各行業深化數字化轉型,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王慶揚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毛軍發指出,6G要在3個維度對5G實現質的提升,即更多連接、更廣覆蓋、更大帶寬,前兩者可以通過補充基站數量等方式實現連接與覆蓋不足的缺陷,然而面向6G的大帶寬需求,唯有毫米波太赫茲技術才能實現目標。
與會專家在6G毫米波與太赫茲技術論壇上也表示,盡管現階段6G毫米波太赫茲技術的發展面臨諸多技術挑戰,但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突破和高頻器件產業的持續發展,毫米波和太赫茲將憑借其豐富的頻率帶寬資源等天然優勢,與其他低頻段網路融合組網,廣泛應用於多維度多尺度通信場景,做為未來6G通信的重要支撐技術。
「6G網路必須成為智能的、分布式的、可伸縮的程序平台,使其能夠滿足不斷增加的應用需求。」英特爾實驗室、IEEE Fellow Rath Vannithamby指出,5G和AI正在改變無線網路,推動著無線的分布式智能發展,6G網路需要將通信、技術、AI實現無縫集成,來實現統一體驗質量(QoE)。「目前,關於智能網路分布式集成技術的研究需要交叉學科的學術研究,進行協同設計。」
Ⅵ 2022年,通信行業有哪些看點
看點1:5G專網
2021年,是5G toB的發展元年。這一年,在政府的巨額資金支持下,在運營商和廠商的資源堆積下,各個行業都扶持了大量的5G標桿應用,例如5G工廠、5G碼頭、5G礦山等。
2022年的問題在於,如何將這些標桿項目進行低成本復制。
也就是說,如果國家不再砸錢,5G是否能靠自己的本事,活下去。運營商和廠商,從「重點保障單個項目」,到「普遍支撐N個項目」,是否還能搞得定。
5G toB的進一步推進,引發了人們對5G專網的關注。5G公網建設達到初步目標,專網是否會成為新的增長點?
其實,我們國家對專網的政策比較嚴格,對頻譜資源控製得很緊,對於企業來說,自主建網基本上沒有空間。而且,專網的技術門檻太高,建設和維護成本也高。所以,除了電力、石油、鐵路等國有企業之外,大部分企業建設專網的動力和意願並不強烈。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5G的優勢主要集中在時延和帶寬,真正有需求的場景並不是很多。如果是自己掏錢建5G專網,大部分企業都會仔細掂量利弊。
我個人覺得,想要發展專網,僅靠資金扶持是不夠的。還是要多考慮在政策、技術和頻譜方面,能有所松綁,讓企業有更多的選擇權。我們不是為了5G建設專網,而是為了數字化轉型建設專網。與其過於強調5G在專網中的角色,不如更多關注園區全光網路以及雲網融合接入的重要性,通過雲業務來帶動用戶對網的需求,刺激專網的建設。
看點2: 毫米波的政策走向
還有1個月,北京冬奧會就要開幕。作為通信人,這屆冬奧會,最值得關注的應該是毫米波的亮相和應用。
毫米波這個技術爭議很大,很多人將其上升到政治層面。其實,這是沒有必要的。從產業鏈的角度來說,中國同樣是毫米波產業鏈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沒有必要對一項技術進行排斥。
毫米波作為一項移動通信技術,其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不堪。速率和覆蓋是天平的兩端,在不同的場景,各自有各自的優勢。毫米波的技術優勢就是大容量、大帶寬、低時延和精準定位。
冬奧會8K直播、VR/AR直播,是毫米波展示自我的一個機會。如果毫米波在冬奧會現場表現出色,不排除會加速毫米波在國內的測試進展,並進一步影響毫米波發展政策,包括商用頻譜的劃分。
看點3:R16的商用
2020年3GPP R16標准就凍結了,但真正技術落地,是2022年。R16的晶元、終端,2022年批量上市。所以,今年我們需要關注一下R16到底會給5G現網帶來什麼樣的影響。R16的性能指標,是否會帶來顯著的體驗升級。
與此同時,我們往前看,關注R17凍結,R18啟動。5G-Advanced轉眼間就來了,到底有什麼新花樣,我們需要好好研究。RedCap也是值得關注的一個技術,作為青春版的5G,它是否會對NB-IoT等物聯網技術造成影響?
目前這個時代,通信技術發展就是唯3GPP馬首是瞻。3GPP Rxx的走向,就是通信技術的發展方向。緊跟Rxx,大概率不會走錯路。但是,3GPP的一統天下,扼殺了通信技術的創新,形成了巨頭對技術的專利壟斷,新興企業「造反」的難度越來越大,新型通信技術出現的概率越來越低。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一個問題。
看點4: 晶元和模組的價格走勢
2021年到處都在「缺芯」,這個局面2022年很可能還會持續。
在這個大背景下,通信泛終端晶元的價格,沒有如大家預期的明顯下降。尤其是5G晶元的價格,仍然很貴。
一方面數字化轉型加速,物聯網應用爆發,另一方面晶元和模組的價格下不來,這是有問題的。
幾個晶元廠商裡面,華為因為被制裁,現在退而求其次,追求較低製程(28nm)的晶元的穩定供貨。這種製程,雖然5G手機終端不夠用,但至少能保證基站、數通、光通信主設備的需求。
另一家國內廠商紫光展銳,經過多年積累,已經陸續開始輸出產品成果。展銳不像華為,他們沒有自己的終端。從長期角度來看,國內產業鏈應該加大扶持力度,讓更多的終端企業用一下展銳,有人用才會變得更好,保護好這個獨苗。展銳自己也要小心被盯上,時間還是很緊迫的。
2022年,國內晶元模組的出貨量只會越來越大,Cat.1、NB-IoT都有很大的增長潛力。2G、3G加速退網,物聯網市場份額會有一個大的洗牌。成本決定了洗牌後的市場格局。
同樣面臨成本問題的,還有高速光模塊。
傳輸骨幹網方面,繞不開的話題就是400G。400G,說來說去就是成本和價格。
骨幹網的容量擴增沒有停止腳步,雲計算刺激下的數據中心數量增長,也是越來越快。這些都對高速光模塊有強烈的需求。2026年,全球光模塊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45億美元。
與此相對應的是,高速光模塊的價格,和5G晶元的價格一樣,下降緩慢。當年1G、10G光模塊價格飛速下降的局面,不復存在。
全球經濟的整體形勢,決定了資源價格的上漲,也決定最終產品價格的上漲。價格上漲,就意味著運營商CAPEX的居高不下。最終,成本還是會轉嫁到用戶身上。
這一輪行情下來,到底誰會受益,誰會受罪,只能讓時間告訴我們答案。
看點5: 千兆光接入和F5G
國內光接入基礎設施的發展,極為迅速。十餘年的時間,我們一路從1M到8M,10M、20M、50M、100M、200M、500M。如今,很多家庭已經邁入了千兆(1000M)時代。
在千兆快速普及的同時,運營商已經在致力於推動50G-PON的標准推進。
50G-PON帶來的用戶端接入速度,是5Gbps。其實,站在用戶需求的角度,和5G一樣,人們也不知道這么高的網速,除了資費的增長之外,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能用到這么高網速的,只有VR/AR和未來的全息視頻。從目前國內民眾對元宇宙的反感來看,沉浸式的數字世界體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家庭網速的標准帶寬,估計200Mbps是一個門檻,再高的話,用戶體驗沒有太大區別。
除了家庭寬頻接入之外,企業商用辦公光纖接入的需求,應引起運營商的充分重視。
商用光接入的成本太高,上行速率太低,沒有外網IP,都是痛點。
在企業上雲的大背景下,用戶對解決這些痛點的需求,逐漸超過了對單純下載速率的需求。運營商是否可以放棄一些利益,給用戶帶來更多的方便和體驗升級?
看點6: 車聯網
2021年,受整個新能源 汽車 發展的影響,人們對車給予了很大的關注。
愛屋及烏,車聯網、自動駕駛、無人駕駛,也被公眾和資本重點關注。華為、小米相繼殺入這個領域,更是刺激了關注的進一步升級。
其實,從技術的角度來看,車聯網尤其是車路協同,取得的進展並不算是特別顯著。
車聯網需要進行的投入很大,在技術沒有完全成熟的情況下,進行廣泛建設的可能性很小。大部分地方,都還是以示範區小規模試驗為主。
現在行業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開始提「封閉或半封閉」環境的車聯網。
說白了,就是園區內部的無人駕駛和車路協同。對於城市規模和公共高速的車聯網,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我覺得這個思路是對的,在封閉或半封閉做好試驗,再進行規模推廣,從安全形度來說更為穩妥。我個人覺得,如果可以建設更多全封閉的無人駕駛高速公路,相信也會對技術的驗證和成熟有更大幫助。
看點7: 頻譜政策
2022年,一拖再拖的廣電5G將正式迎來放號。以廣電的能力,即便放號,也不會對現有的市場份額造成影響。值得關注的是,移動藉助700M,是否會進一步對電信和聯通的競爭優勢。
700M廣電移動合作,最大的受益者是移動。
電信和聯通對頻譜進一步共享的訴求,一直沒有停止。兩家運營商對700M垂涎已久,始終在爭取政策上的支持。
從宏觀來說,頻譜資源共享對電信和聯通是有利的。中國移動的實力比中國聯通和電信加起來都強,基站數量也是最多的。進一步共享的話,會刺激市場競爭,對市場份額最大的運營商形成壓力。
除了700M之外,高頻頻段(尤其是毫米波頻段)的分配,將是運營商爭奪的重點。頻譜共享政策,最有可能影響國內的市場格局。
看點8:小基站
5G宏站建設已經到了一個門檻,2022年開始,5G會重點進行室內基站的建設。
這就意味著,小基站的市場機會逐漸顯現。
說到小基站,大家一直都在關注的Open RAN,到底能有多少市場?目前,全球Open RAN基站的發展,談不上好,也談不上壞。用的運營商還是不多。主流運營商基本上以觀望為主。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市場,對Open RAN的態度直接決定了Open RAN的命運。我個人覺得,Open RAN大規模用於公共移動通信市場的條件還是不太成熟,尤其是對於中國的運營商來說,運維責任等方面太難界定了,能耗方面也不是很放心。估計會小范圍試用,或者在專網進行試用,然後再決定下一步是否批量使用。
有消息稱,小基站的集采將會在上半年舉行。不知道誰會在這個大蛋糕中受益。
看點9:安全
2021年,全球通信網路並不太平。
6月份,全美網路故障;10月份,FACEBOOK遭遇史上最嚴重的斷網;11月份,甘肅某運營商大規模網路故障;近期,西安一碼通的頻繁宕機……這些都在時刻提醒我們,網路安全穩定,我們還面臨極大的威脅,有很多工作要走。
技術在飛速進步,但網路並沒有大家想得那麼堅不可摧。
2022年,我們將迎來奧運會、二十大等重要事件,網路的安全穩定極為重要。通信網路一直在強調「原生安全」,感覺離得還是有點遙遠。
希望今年網路能夠少出事、不出事,大家平平安安,少一些通信人背鍋。
看點10:新技術
通信技術基礎理論無法突破的局面,2022年不會有改變。
在6G到來之前,無線空口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超表面技術和太赫茲技術,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才會發展成熟。
新技術的話,值得重點關注的是低軌大帶寬衛星通信、AI與傳統通信的融合。
低軌大帶寬衛星通信這幾年很火,帶頭就是馬斯克的星鏈。我們不可能用星鏈,所以一定會發展自己的低軌衛星通信系統。
目前,中國衛通等國家隊在這方面進展迅速,覆蓋范圍逐漸從民航航線,擴展到一帶一路和航海主要航線。
國內民營衛星企業的發展阻力很大。衛星這個東西對技術和資金要求太高,一般的企業玩不起,也容易玩死。
衛星是地面通信系統的有效補充。平時可能看不出來,一旦有事,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發展衛星通信,形成於地面5G的有效結合,最終促成空天一體化,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再說說AI。
AI與傳統通信的融合,重點在於性能挖潛、智能運維和降能耗。
性能挖潛,其實就是藉助AI賦能無線演算法,例如高階調制,或者Massive MIMO波束跟蹤。這塊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智能運維。目前通信網路過於復雜,傳統人工維護的方式不可持續。在特定場景下適當引入AI,將有效降低網路的運維工作量和難度。
我們距離全智能自治網路還有很大距離,但場景的智能化,已經看到了不少曙光。
能效是能夠直接帶來經濟收益的,也符合國家戰略,相信會是AI落地最主要的領域。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算力網路。
今年,運營商越來越關注算力網路。其實,算力網路就是雲網融合的延伸。雲和網之間的邊界越來越模糊,算力和聯接力最終都是合為一體。
作為傳統通信領域的從業者,面對這個大勢,要有自己的認知。
始終圍繞著傳統網路轉,最終是死路一條。趁著現在聯接力還是一些話語權,應該趁機滲透算力領域,在包括邊緣計算等方向尋找新的商業機會,將自己轉型為算力演算法工程師,企業則轉型為算力企業。
運營商高層看得還是比較清楚的,想方設法在擺脫管道的定位,積極謀求成為數字基礎設施提供商,兼方案提供商、內容提供商。運營商大力建設的IDC,還有行業數字化解決方案,就是為了在toB領域成為企業數字化的合作夥伴,避免被設備商架空。
好了,以上就是小棗君對2022年通信行業10大看點的點評。個人意見和看法,不一定準確,歡迎大家拍磚!
說實話,2022年,最大的關注點還是在於疫情。希望疫情能夠盡快結束,整個世界恢復到正常的軌道。我們的人生已經被偷走了兩年,實在是不想再被偷走一年了。
對吧?
Ⅶ starl幣漲了多少倍了
STARL幣價飆漲10倍(0.0000012美元/枚漲至0.000013美元/枚),市值最高約為1.3億美元。相比較於另一款元宇宙游戲MANA(Decentraland)12億美元市值來說,還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而進入8月來,STARL幣價有所回落,現報價約為0.000007美元/枚。
拓展資料
1.基於區塊鏈的元宇宙游戲Starr於2021年8月4日至5日出售了游戲中的第一批衛星。這次拍賣是以競爭性拍賣的形式進行的。經過24小時的拍賣,18顆衛星的總交易價格約為175萬美元,或eth653。其中,一顆以創始人沃夫命名的衛星拍攝了6.942億顆恆星(約517000美元)。 這個數字不禁讓我們想起馬斯克在6月24日的推特上說,Starlink的用戶已經達到69420,這也是馬斯克的幸運數字。我不知道買家是否與馬斯克有無數的聯系,但它確實有世界首富的名聲,出價300多萬元買下了一顆看不見、摸不到的虛擬數字衛星。 STARL取自SpaceX推出的Starlink星鏈計劃的前五個字母,是一款基於以太鏈的元宇宙星空游戲,結合了時下熱門的NFT和元宇宙概念,計劃在太空中打造一個全新的龐大世界。 STARL代幣總發行量為10萬億枚,無私募,無預挖,沒有給創始人分配額外的代幣,在添加了Uniswap中最初的流動性後,創作者WOOF燃燒了私鑰,鎖定了流動池。
2.本次拍賣的斯塔爾元空間衛星有三種類型,即3顆GEO、5顆MEO和10顆Leo,對應於現實中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中軌道地球衛星和低軌道地球衛星。其中,geo的數量最少,也是最珍貴的,這也是整個拍賣的焦點。兩顆最昂貴的衛星分別為517000美元和36000美元,幾乎占所有衛星交易量的一半。 據了解,衛星(state)在斯塔爾元宇宙中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可轉讓的虛擬房地產,類似於分散地中的土地。衛星可以用斯塔爾代幣創建、購買和出售,而且每顆斯塔爾衛星都是唯一的。在未來,斯塔爾衛星的所有者可以通過抵押代幣、租賃展示板和在空間站提供土地來賺取收入。可以說,starl上線僅一個月就投資數十萬美元在衛星上的持有者,對starl的前景是極其樂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