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宇宙本原大統一元學

宇宙本原大統一元學

發布時間: 2023-03-26 13:01:04

Ⅰ 有誰能解釋宇宙本源

老子的宇宙本源論 宇宙本源論是關於宇宙及其本質的學說。本源論作為一種哲學思想或哲學理論,是任何哲學都不能迴避的,是一切哲學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世界發展變化的根本規律在其本源上就可以完全體現出來。不能揭示宇宙本質的運動規律,也就不能揭示整個世界的運動規律,因為本源作為世界之始母,它自身就蘊涵了整個世界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可以說,當今世界哲學之所以陷於困境之中,就在於哲學界不能從世界的本源上達成一致。人們不能理解《老子》,也就在於不能正確地理解老子的道的概念,倘如理解了道的概念,老子的哲學體系也就理解了。老子的宇宙本源論主要體現在《老子》通行本的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為天下母」,說明「混成」之物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母體,也就是說這一「混成」之物是宇宙的本體。母:母體、本體的意思。既然宇宙的本體是「混成」之物,那麼,它又是由什麼「混成」的呢?也就是說,宇宙本體的構造是怎樣的?《老子•三十八章》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可見,宇宙的本體是由陰陽兩性物質混合而成的。現代科學證明,不論是生物細胞還是非生物的基本粒子,它們都具有陰陽兩重性。 寂兮寥兮:「寂兮」無聲,能夠證明無聲的是時間;「寥兮」無際,能夠顯示無際的是空間。寂靜無聲,空曠無際,說明「混成」之物的運動不能脫離時間和空間。 獨立:化生天地萬物的種子(道),陰陽相抱,構成相對獨立的「個體」。在這里,所謂的「獨立」是就特定的物體層次而言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獨立的個體,而是普遍聯系的。例如,在原子這一層次,原子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到了分子這一層次,原子就顯示不出獨立的個體了,而是成為分子這一組織中的一員,和其它原子一起形成陰陽對立關系。不改:「混成」之物所處的層次深,尺度小,緊密程度強,不為外來能量所瓦解,表明了「混成」之物結構的堅固性。混成之物既然為萬物之母,那麼,它肯定處於物體的最低層次,體積無限小,密度無窮大,因而它穩固的結構就不會被外來能量所瓦解。 周行而不殆:周而復始地循環運轉而沒有軌道誤差和時間誤差。表明「混成」之物的運動是有規律性的。 「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為方向、路線、秩序、法則、規律、原理等等。老子用「道」字為世界的本源命名,具有深刻的哲理意義。因為豐富多彩、生生不息的世界萬物是有它們共同的母體的,其母體的生成及其發展變化的道路就是世界萬物的生成及其發展變化的基本道路。把握了這一道路,也就把握了人類社會及其自身發展的道路。這里需要重點解釋的是「大」這個字。這里的「大」不是形容詞,而是動詞「發展」、「壯大」之意,可以作「運動」解。正因為混成之物是陰陽對立的,具有相斥性,所以才會產生運動,有了運動才能產生時間和空間,有了時間和空間,物體才能作規律性的循環往復運動。老子為什麼把道「強為之名曰大」?因為物質的概念和運動的概念畢竟不是等同的。然而,運動包含著宇宙中發生的一切變化和過程,是天地萬物的變化之道,這就合乎了道的本義。再說,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的,世界上不存在沒有運動的物質,也不存在沒有物質的運動,所以,老子把道又勉強稱之為運動。這里混成之物是有,物質的陰陽對立運動所產生的時間、空間及其規律性是無。o&L@ 大曰逝:物體的運動過程叫做時間的流逝。任何物體的運動都是以時間記載的,說明物體運動的同時產生了時間,運動和時間不可分。逝曰遠:時間的流逝又叫空間的遙遠。時間是以物體的運動空間來度量的,離開了物體的空間運動,它就是無法度量的、神秘莫測的,說明運動和空間不可分。遠曰反:空間的遙遠又叫事物朝著相對立的方向運動。一切物體的對立運動都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不停地朝著自己的對立面循環往復的,說明運動是有規律性的。把這一節翻譯成現代文: 我不知它的名字,就用「道」來命名吧,還可以勉強用「運動」來命名。運動可以說是時間的流逝,時間的流逝也可以說是空間的遙遠,空間的遙遠也可以說是物體正朝著相反的方向循環運動。綜上所述,我們可知老子對宇宙本源的認識:世界的本體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物質是陰陽結構、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正是物體自身內部的相斥相引性,形成宇宙發展變化的動力之源。霍金的「宇宙自足」理論已經為2500年前的老子所認識。物質的對立運動化生出時間和空間,沒有物質運動的時間和空間是不存在的。時間和空間是運動的存在形式,也是天地萬物生成、發展變化的原因和根據,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物質是不存在的。宇宙是有開始的,宇宙是隨著萬物的化生、時間的消逝而不斷擴大的。然而,宇宙也不是無限的,因為,物質的運動不是作直線運動,而是循環往復的,時間和空間也是周而復始的。《老子•一章》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結合本章內容可知,「混成」之物就是「有」,而物質的對立運動所產生的時間、空間及其規律性就是「無」。「有」和「無」是共生共存的,世界上沒有單純的「有」,也沒有單純的「無」。有和無是相生關系,並存關系,不存在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確定「道」(僅限於「世界本源」)的哲學內涵:道是世界的本源。道統有無,有是化生宇宙萬物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陰陽對立的;無是基本粒子對立運動所產生的時間、空間及其規律性。有是「萬物之母」、宇宙之本,無是 「天地之始」、世界之源。母始不分,本源並存。關於世界的「本源」一詞,在此有必要作一辨析。以往人們在探討世界本源的時候,總是用「本原」一詞,這大概是受了唯物論的影響。也有用本源的,卻又把本原、本體、本源混為一談。是「本源」還是「本原」?這一點不能馬虎。本原的本義是原始的物體,強調的是「本體」;從語法功能和語法意義上來看,本原是偏正式,「本」是定中、修飾「原」的。本源則不同,「本」字本身就包含了「本原」之意,等同於老子的「有」的概念。「源」的本義是「源泉」、「來源」、「開始」的意思,指一切事物產生的原因和根據,等同於老子的「無」的概念;從語法功能和語法意義上來看,本源是並列式,表示「本」和「源」是並列、聯合關系。如此看來,「本源」一詞才能完整地體現老子道的哲學內涵。用公式表示:本源(道)==本(有、母)+源(無、始)。所以,用「本原」這一概念來揭示世界的本體及其狀態是不準確的,因為,我們探討世界的本源,不能只探討「它的基質是什麼」?還應該探討世界之所以發展變化的「動力之源是什麼」?也許正是因為本原這一概念的不準確才導致了人們對道的概念的模糊。自古至今人們對道的解釋,有「物質」說,有「原理」、「規律」說,也有既是「物質」又是「原理」、「規律」說,如果用本源這一概念來衡量,這些說法都對,因為這些說法都沒有脫離道的內涵,只是沒能把這些說法歸結到老子的有和無的概念上來。有和無,是老子哲學體系的兩大基石,不理解有和無的概念,就無法理解老子的道學體系。有是世界的本體,本體始終是陰陽對立的,有了陰陽對立才有了本體的自發運動,陰陽自發運動產生了時間和空間,運動的時空關系就是普遍規律、宇宙法則,也就是無。而有的發展變化又受到時空關系的制約,也可以說是時空關系決定了有的生死。這就是老子的「有無相生」原理。根據有無相生原理,老子把整個世界劃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有,一部分是無。有的概念,不僅僅局限於世界的本體,而是一個辯證的概念。既然有是萬物之母,是不斷發展壯大的,那麼,宇宙萬物就是有的子孫,天地萬物既是宇宙萬有。所以說,有的概念就是物理學上的物質概念,有與萬有的差別就在於微觀和宏觀。除此以外,凡是由物質的對立運動所產生的一切虛的沒有體質的東西皆屬於無的范疇,如時空、規律、法則以及人類的思維、意識、情感、意志、精神文化、法律、法規、科學技術等等,都屬於無的范疇。老子闡述宇宙本源的構成時所使用的陰陽、有無兩對概念,是非常智慧的、科學的。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源看作是物質和自然界,這顯然不是指構成宇宙萬物的初始元素,而是指精神和自然界誰是第一性的問題。而人類尚未出現以前的自然界的本源是什麼樣的?唯物主義顯然沒有做出科學的回答。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微小不可分割的原子絕對空間是世界萬物的本源。這就把本源靜態化,找不到世界的動力之源,更缺乏老子的時空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是上帝,則更是主觀臆斷。老子的有無論不是二元論,而是道一元論,因為,有和無是共生共存、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統一體就是道。

Ⅱ 宇宙無限本原大統一元學是什麼啊,怎麼沒

宇宙的創生
「大爆炸宇宙論」最早於1927年由比利時數學家勒梅特提出的。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學家伽莫夫等人,又詳細勾畫出宇宙由奇點經歷大爆炸後,經一系列元素演化,最後形成星球、星系的整個演化過程的圖像。宇宙在約138.2億年前一次大爆炸後,能量激盪,並產生光、熱。大爆炸後30萬年,最初的物質漣漪出現。大爆炸後20億~30億年,類星體逐漸形成。大爆炸後100億年,太陽誕生。38億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開始逐漸演化。該理論被認為是迄今最合理的理論。
1.有些宇宙學家認為,暴漲模型最徹底的改革也許是觀測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和能量從無中產生的觀點,這種觀點之所以在以前不能為人們接受,是因為存在著許多守恆定律,特別是重子數守恆和能量守恆。但隨著大統一理論的發展,重子數有可能是不守恆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說是負的,並精確地抵消非引力能,總能量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恆律阻止觀測宇宙從無中演化出來的問題。這種「無中生有」的觀點在科學哲學上包括兩個方面:
①現代宇宙學方面。如果認為「無」是絕對的虛無,則是錯誤的。這不僅違反了人類已知的科學實踐,而且也違反了暴漲模型本身。按照該模型,我們所研究的觀測宇宙僅僅是整個暴漲區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觀測宇宙之外並不是絕對的「無」。這種真空能恰恰是一種特殊的物質和能量形式,並不是創生於絕對的「無」。如果進一步說這種真空能起源於「無」,因而整個觀測宇宙歸根到底起源於「無」,那麼這個「無」也只能是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
②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暴漲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學的宇宙概念。這個宇宙不論多麼巨大,作為一個有限的物質體系 ,也有其產生、發展和滅亡的歷史。暴漲模型把傳統的大爆炸宇宙學與大統一理論結合起來,認為觀測宇宙中的物質與能量形式不是永恆的,應研究它們的起源。它把「無」作為一種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把「無」和「有」作為一對邏輯范疇,探討我們的宇宙如何從「無」——未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轉化為「有」——已知的物質和能量形式,這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有一定意義。
2.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間和時間的本質是什麼?這是從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學家到現代天文學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經過了哥白尼、赫歇爾、哈勃的從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學已經不再是幽深玄奧的抽象哲學思辯,而是建立在天文觀測和物理實驗基礎上的一門現代科學。

不斷膨脹
大爆炸散發的物質在太空中漂游,由許多恆星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這些物質構成的,太陽就是這無數恆星中的一顆。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有一種 「暗能量」會產生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脹。相對的,還有「暗物質」有巨大的吸引力。
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是一種引力和斥力之爭,爆炸產生的動力是一種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體不斷遠離;天體間又存在萬有引力,它會阻止天體遠離,甚至力圖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與天體的質量有關,因而大爆炸後宇宙的最終歸宿是不斷膨脹,還是最終會停止膨脹並反過來收縮變小,這完全取決於宇宙中物質密度的大小。
理論上存在某種臨界密度。如果平均密度小於臨界密度,宇宙就會一直膨脹下去,稱為「開宇宙」;要是平均密度大於臨界密度,膨脹過程遲早會停下來並收縮,稱為「閉宇宙」。
問題似乎變得很簡單,但實則不然。理論計算得出的臨界密度為5×8^-30克/厘米3。但要測定宇宙中物質平均密度就不那麼容易了。星系間存在廣袤的星系間空間,如果把直到21世紀初所觀測到的全部發光物質的質量平攤到整個宇宙空間,那麼,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遠遠低於上述臨界密度。
證據表明,宇宙中可能還存在著尚未觀測到的所謂的暗物質,其數量遠遠超過可見物質,這給平均密度的測定帶來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目前來看,開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恆星演化到晚期,會把一部分物質(氣體)拋入星際空間,而這些氣體又可用來形成下一代恆星。這一過程中氣體可能越來越少(並未確定這種過程會減少這種氣體。)。以致於不能再產生新的恆星。10^14年後,所有恆星都會失去光輝,宇宙也就變暗。同時,恆星還會因相互作用不斷從星系逸出,星系則因損失能量而收縮,結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並通過吞食經過其附近的恆星而長大。(根據質能守恆定律,形成恆星的氣體並不會減少而是轉換成其他形態。所以新的恆星可能會一直產生)
10^17~10^18年後,對於一個星系來說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恆星,這時,組成恆星的質子不再穩定。10^32年後,質子開始衰變為光子和各種輕子。10^71年後,這個衰變過程進行完畢,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輕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後,通過蒸發作用,有能量的粒子會從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將歸於一片黑暗。這也許就是開宇宙「末日」到來時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斷地、緩慢地膨脹著。(但質子是否會衰變還未得到結論,因此根據質能守恆定律。宇宙中的質能會不停的轉換。)
近幾年來,一批西方的天文學家發表了關於「宇宙無始無終」的新論斷。他們認為,宇宙既沒有「誕生」之日,也沒有終結之時,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中進行運動,循環往復,以至無窮的——由此否定了「上帝」的第一推動。

加速膨脹
一個科學家小組使用美國宇航局斯皮策空間望遠鏡進行的最新測量顯示,宇宙的膨脹速度約為46英里(74公里)每秒·每百萬秒差距(更精確的數值為:74.3 ± 2.1 (km/s)/Mpc)。
諾貝爾獎獲得者布萊恩·施密特指出:「物質與物質之間的空間正在加大。「
2011年,布萊恩·施密特和他的同事因利用「超新星」作為「宇宙探測器」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研究之初,他們的想法是測量宇宙的膨脹速度如何因為萬有引力的作用而減緩,而最終的發現卻出乎人們的意料,事實證明,宇宙的膨脹速度越來越快。他解釋道:「我們觀察物體遠離我們的速度,就像多普勒雷達採用多普勒頻移來定位、測量一樣。我們測量距離以及這些動作劃分的距離,從而計算出宇宙的膨脹速度。我們的測量方法就是觀察遙遠的物體,在不同的時間做同樣的測量,通過比較得出結論。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實驗。通過比較過去與現在測量的不同距離,我們得知現在宇宙的膨脹速度比以往快很多。「[30]
這意味著百億年後的未來,絢爛的星空用肉眼再難觀測到,黑夜將一片空寂,大概1000億年之後,除了銀河系,所有星系都將相距遙遠各自飄離,人們看到的宇宙將空無一物。

宇宙的結局
如果宇宙無限膨脹下去,最後的結局如何呢?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指出,能量從非均勻分布到均勻分布的那種變化過程,適用於宇宙間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給定物體中有一個基於其總能量與溫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這個物理量取名為「熵」,孤立系統中的「熵」永遠趨於增大。但在宇宙中總會有高「熵」和低「熵」的區域,不可能出現絕對均勻的狀態。所以,那種認為由於「熵」水平的不斷升高而達到最大值時,宇宙就會進入一片死寂的永恆狀態,最終「熱寂」而亡的結局。
個別科學家有一個假說: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約瑟夫·利肯在美國科學促進會2013年年會上表示:我們生活的宇宙並不穩定,科學界一直希望推算宇宙的長期穩定性,但這需要獲得希格斯玻色子和其他亞原子粒子的精確質量,最近的發現提供了相關數據,在此基礎上進行的計算顯示數百億年後將有一場災難——「一個被認為會成為『替代宇宙』的小空泡將在某處出現,隨後逐漸膨脹並最終將我們破壞」。他認為,小空泡將以光速膨脹。

Ⅲ 論述老子的宇宙本源論

老子的宇宙論——「道」及其形態
老子的宇宙論思想大致可分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運動或變化等幾個層面上。
( 1)、宇宙的本源:
宇宙論是老子哲學的基礎,而宇宙的本源論又是宇宙論的中心,因此整個老子的哲學,就完全在於這個本源論里了。
關於宇宙的本源,西方的哲學家們是通過一些物質來說明,由於太具體或太個體了,往往是不能涵蓋萬物,貫穿始終的(恕不詳述)。老子卻以無上的智慧,摒棄這些淺現的東西(如:水、火、風、數、原子等物質),以「道」作為宇宙的本源。老子的這一偉大的發現,就是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或總原則。
請看老子的論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道作為宇宙的本源,其作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自然就和天地萬物有所不同,天地萬物是事或物,可稱之為「有」,道不是事或物,是形而上的存在,則就須稱之為「無」。
這里「有」和「無」,即是「道用」或「道體」,要論其層次的話,老子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40章)「無」就是道,不過這個「無」是針對具體事物的「有」所言,並不是等於零的那個數學上的概念。作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怎麼能等於零呢。
道既不是實體,又不可能是空無所有,她的狀態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道當然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第14章)她是一種「惟恍惟惚」的狀態存在,「有物混成」就是指道體的渾融狀態。
道還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存在,既無所謂的壽夭生死,也無所謂大小或廣窄。莊子曾說過:「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一副創生萬物永不止息的狀態,是謂「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
當然,道是一種超乎時空的形而上的存在,當然是不能依知覺去證驗,也就說不能用言語去表述的了,所以老子一書開明宗義:「道可道,非常道」。現在雖不得不進行一番解析,卻並不能清楚明白地說明其究竟是什麼。對道的真正體認,還必須在於體會混成或恍惚這些詞的意境或趣味。以明了其超越時空的特色,了解道既不很困難又不很容易,道理就是這么簡單,但得道就不那麼容易或簡單了。
( 2)、宇宙的生成:

道是宇宙的本源,這本源及是道之「體」,那麼萬物滋生或萬物滋生後的發展變化,則就是道之「用」了。就由於「體」、「用」的交互作用或運動,才有了宇宙的形成。為此而道體的存在才具有了實質性的意義,體認或經驗了道體之後,對於道用滋生萬物若也有一個認知或了解的話,才可能對老子的哲學思想的基礎作出深明的的解析。那麼道用是如何地在道體的作用下促成萬物的生成呢?其生成的過程和生成的原則又是什麼呢?請看老子的論述:
(A)、生成的過程: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42章) 那麼,這些一、二、三以及萬物,都指的是什麼呢?根據老子對道的「體」、「用」的論述,我們知道道體是「無」,那麼「道生一」就是「無」生「有」了,即一就應是「有」,有並非具體的事或物。「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40章),開篇的時候又說過,「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這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狀態,已質變而非量變為具體事物時的名稱。道從「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通過「有」這個過程,然後才能滋生出宇宙萬物,「一」既是「有」,那麼「一」自然也不是具體的事物了。
所以後人就「有數之始而物之極。」的注釋了(王弼第三十九章注),莊子也在其《天地篇》里對此作出了論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未形」。若從理氣這二者的關繫上來論述的話,那就是「道」是「理」,「一」是「氣」,「道生一」就是理生氣。這氣所指的就是陰陽未分之前的「一氣」;二就是指的陰陽「二氣」;「三」則是在陰陽二氣之外,再加上由陰陽二氣經過交合而生的另外種類的「氣」之綜合了。這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由混沌初態經演化質變為「一氣」,再由一氣經過量變而形成陰陽「二氣」,然後就會有了由陰陽二氣以及再經其交合作用生出另外之氣——相互作用後,就是可以生出萬物的「三」了。然後就有了滋生宇宙派生萬物,這就是老子哲學思想中宇宙的生成過程。
道在滋生萬物之後,並與萬物同在同體,此時內在於萬物之中的道老子將其稱為:「德」。而「道」是「德」的本體,「德」是「道」的作用。「道」與「德」僅有體、用之間的差異,而無本質上的差別。德是道顯現於萬物之精氣所在,而萬物若得之於道就是德所寄。萬物滋後後,還是由德之所在秉有道之全性。
(B)、生成的原則:
道雖生化萬物覆育萬物,卻是毫沒有任何一點私心去主宰萬物,並不彰顯自身的全知全能,也不去佔有萬物,而是完完全全地自然而然,講究的是無心而成化。
在這個問題上老子指出: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第34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第51章)
道滋生萬物覆育萬物完全是為了「莫之命而常自然」,正因為道因應自然,她才能得到萬物的推崇和尊敬,所以自然二字便是道滋生萬物的原則,亦或叫法則。
老子還進一步地對此加以闡述:「道法自然」。(第25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37章)所謂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無心自化,正象本帖在論述老子的哲學法則時,指出的那樣並不是在道上面還有一個叫「自然」的東西,要道去尊從或效法。正是由於她一切都順乎自然,毫無企圖,所以萬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也才能盡其生化萬物之功。並做到常無為,而無不為。相反若是有所企圖,要有所作為,要彰顯其生化萬物的能力或主宰些什麼,那反會破壞了萬物的平衡,只是在戕害萬物,又怎麼能談的上生化萬物呢?
(3)、宇宙的運動法則 道作為滋生萬物的本源,同時還是萬物運行變化的法則,這一運動法則老子也有明確的闡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第25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21章)
「反者道之動」(第40章)
道不僅滋生萬物,也衣養萬物,而萬物能否生立,也完全在於能否自章道性,而道只是在順乎自然,絲毫沒有自私或勉強的意思。這里所謂的自章道性,就是對萬物來講,須法道法自然。
法道與惟道是從——是運動法則屬性的兩個層面,就是必須尊從道的運動法則,說辭不同是因其指向不同。
至於「反者道之動」當然也是指的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法則。這里的「反」字者表述了宇宙運動方式中的多種情形。
運動方式一:相反相成
老子在不同的章節里,對這些類型的運動方式作了相應的論述。老子認為道體自身獨立超然,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由相反對立的形態所構成,有美就不能無丑,有善就不能無惡,因此老子就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第2章) 《道德經》里的相對詞兒特別多,相對的概念皆由相比較而得,當然是相反對立,從自然的角度來看,宇宙萬物那也是相輔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第2章)世人不可妄分是非,以免自陷紛擾。管理要無為而治,教化要不言而教,一切須順應自然。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第27章)這里老子認為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師,而不善的人又是善人的借鑒或鏡子,這正是宇宙間及其人世間相反相成的運動情形之一種;再比如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生態平衡的問題,就是老子所闡發的「相反相成」這一運動法則的極好的證見。我們所說的生態問題,以及在這個大的生態圈裡的物種間的相互關系,無不體現了老子哲學思想的光芒所在。我們過去有一句老話,叫「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正是古時候人們關於相反相成的另一種說法。
運動方式二:反向運動
宇宙萬物既然無不相反對立,那麼就一定會有負面的影響,老子的思想又是在這方面給以了特別的關注,而且也特別重視負面的、反面的影響的介值。「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第39章王弼注),可以說已把這個意念詮釋的很清楚。老子進而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第22章)曲、枉、窪、敝是讓人討厭的,但在老子看來全、直、盈、新就存乎其中,只是這道理是一般人所理解不了的而已。
因此老子還說: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第41章)
「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第81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第36章)
這些章節里的論述,無不是讓人們謙讓退後,舍己為人。這樣反而卻能得到擁戴,反而會使自身受益。儒家的「滿招損,謙受益」也講的是這個道理。因此老子就有了要人們守柔、居下,要人們無知、抱朴,要人們居於反面,這也是到達正面的捷徑。那些單方面地追求美的、好的、正面的,其結果往往都是適得其反。
老子在這里還為我們闡明了這樣的一個道理,那就是老子所要說的,「弱者道之用」。若是能明白這個道理,將會是終身受用。
運動方式三:循環往復
前兩種的運動情形的極致,還在於循環往復,不管前面的那兩運動,道體的運動,在事實上是不會一成不變地永遠延續下去,而是經常地出現一些反復不已的現象。老子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第25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第16章)
道周流不息,回運不已,再加上道虛無寂靜。道才能成就綿延不絕的生命,使萬物出而生動,入而寂靜。才能成為萬物依循的常軌,才能成為萬物的歸根,而宇宙萬物由道所滋生,最後也要反回他們的本源——道;而用兩句較為華麗些的詞來講的話就是:花兒生於根,將復歸於根;浪濤生於水,終要復歸於水。歸根就是歸於寂靜,道之滋生萬物,是由無到有的,經過一系列的運動,然後還會從有到無,即是復歸於無,復歸於無就是復歸於道。歸根自然也是說萬物復歸於本性,這種歸根復命的活動,正是道體運作的常軌,這也就是萬物同時要尊守的規則。所謂「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是也。
循環往復作為萬物運作的自然法則,當然就須宇宙間的萬物包括人世家的一切都不能例外地尊守。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第58章)。這是宇宙的奧秘,也是不變的常軌。當然儒家的「剝極必復,否極泰來。」也是具有這樣的意義的

熱點內容
shib幣國外消息 發布:2025-07-18 04:12:39 瀏覽:789
區塊鏈公司經營范圍參考 發布:2025-07-18 04:06:54 瀏覽:571
幣圈虧損最多的幣 發布:2025-07-18 04:04:17 瀏覽:590
5萬元買哪些比特幣礦機好 發布:2025-07-18 03:44:38 瀏覽:777
doge怎麼全屏 發布:2025-07-18 03:39:34 瀏覽:730
BUt比特幣 發布:2025-07-18 03:39:29 瀏覽:31
c菌doge 發布:2025-07-18 03:31:33 瀏覽:80
doge喵喵什麼時候打算露臉 發布:2025-07-18 03:17:34 瀏覽:97
以太坊能漲到10萬嗎 發布:2025-07-18 02:42:46 瀏覽:649
btc大餅還在漲 發布:2025-07-18 02:39:44 瀏覽: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