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幣圈合約生存下來的人
1. 身邊真的有靠比特幣或者炒股暴富的人嗎
身為券商從業人員,也是中年大叔,毫不諱言,這兩種人我都見過。
靠比特幣暴富,我所知道的,有一位是我的同班同學,他曾經靠比特幣投資,短期內賬戶里資產超過1500萬,那還是比特幣的上一輪牛市。可惜沒有及時收手,後來隨著比特幣市場大跌,他又虧回去了,後來不知道有沒有繼續投資比特幣,畢竟至少兩年沒聽說他的近況了。現在比特幣漲勢凌厲迅猛,遠遠超越了當年的高點,如果他還在投資的話,可能早就超過當年的資產情況吧。只是很多投資比特幣的人,都是杠桿投資,不一定能熬到一輪新的上漲到來,就不知所往了。
至於炒股致富的,尤其是暴富的,由於貼身觀察投資者,這樣動人心魄的財富故事,每輪牛市都能聽到一些。比如說近三年的豬肉股行情,就有老朋友全倉加杠桿參與,雖然不知道具體盈利數據,但是他已經從所在的私募機構離職,專心做個人投資了,而且由於他經常跟我們談他投資豬肉股的觀點,我們知道他在較低的位置買了某豬肉股龍頭,而且該股前兩年漲勢驚人,今年剛開始,又創出了 歷史 新高。他的盈利,應該比上面做比特幣的那位,還要高出不少。
2015年的牛市裡,還見過一個客戶的賬戶,從30多萬開始,不斷找短線票,高拋低吸,經常換股,最多的時候漲到了2000多萬。後來我就離開了原公司,不知道他後來如何。需要強調的是,這個賬戶從來沒有新增過資金,一直是靠買賣盈利那麼多。
說了那麼多,還是要提醒一下,上面的操作都是風險極大的,非絕頂高手不可以模仿。畢竟,這么多年從業,我見過的暴富高手,寥寥幾位而已。大部分長期賺錢的人,都是慢慢致富的。
我老婆的朋友,女的,復旦畢業,上海人,現居美國康州。2016年底喊我們買比特幣,當時不到1000美元一個,她買了300多個。2017年底漲到接近2萬美元一個,然後她出掉了一部分,發了一筆小財。
2020年疫情剛開始時,比特幣一路跌倒4000美元,於是她又大手筆補倉到400多個。今年一月中旬,跑來跟我老婆說,她終於財務自由了。她是我身邊唯一一個靠買比特幣發家的人,神一般的存在[淚奔][淚奔]
有的,我聽我姐夫說他一朋友,上海人,跑去美國開個飯館,經朋友介紹買了幾千美金的比特幣,放在那沒管,後來關掉飯館回國了,幾年後突然看到新聞說比特幣漲到幾千美金一枚,想起來自己以前買過一些,回來找到賬戶密碼,一登錄查詢他買的比特幣已經值幾個億人民幣了,立馬處理掉,全家移民美國了,天降橫財呀
有!兩個例子:第一,我經理,60萬做到賬戶1000萬;第二,我朋友的姐夫,從一無所有到長沙買房,結婚生子,幫人操盤上億資金!這是我所知道的!都是股票,幣沒接觸過。
有!我有一個朋友,2020年10月初進的幣圈,當時本金300萬左右,到現在也不過幾個月而已,已經盈利2億多,最多的時候賬戶資金盈利3億多。我印象比較深的是當時他對永續合約資金費率是怎麼一回事都不清楚,我電話遠程給他講解的,真的就是幾個月時間在幣圈賺了很多人一輩子也賺不到的錢。大家在幣coin或者合約帝應該都能去搜到他,關注他的微博不定期也會抽獎發實盤訂閱碼,都是憑碼免費訂閱的,目前為止我見到的最牛的大神,沒有之一。幣圈還是有機會的,也讓不少人實現了財富自由,但是金融市場風險永遠與收益並存,能承受多大風險,就配擁有多大財富。
有的,我原來身邊有同事借了50萬賭St仁和重組,兩分息借的,捂了一年多,翻了15倍,變成近800萬出來。現他辭去公職,四處 旅遊 。10幾年,就在海南買了幾套房子,過的好不愜意。
有個朋友喝多了說過的,真不真不清楚,反正清醒後他是死活不承認。
2011年夏天挖了幾個月的比特幣,前前後後挖了100個,賣掉了92個剩下8個做紀念。
結果後來缺錢,4000人民幣一個賣掉了6個。當時留學的宿舍費都欠了半年,再不交學費就要退學了。
再後來又一次缺錢,信用卡都爆了,一萬多人民幣又賣掉了一個。
現在就剩了一個。
最近還挖了個以太坊,加上一個白送的BCH,也算是十多年數字貨幣的一個記憶了。
中間不那麼缺錢他可能會留下八個。可惜作為普通人,其實沒有多少翻盤機會。10年前求父母幫忙買了套房子,結果房價起來半年前被父母逼著賣了。70萬的房子屯了四年連10萬都沒賺到,現在看下,都漲了兩三倍了。
窮,真的很難翻盤。想翻盤,自己多少得有點本錢。10年前能花2萬閑錢買幣的人,估計也不需要翻盤吧。
其實,11年一起挖幣的小夥伴,也都沒剩下幾個幣。
當然,開始挖幣那天起,能吃到天上掉下的餡餅他就很開心了。都是白來的錢,幹嘛要難過呢。難過的只是,窮了十年。
我就是比特幣的收益者,從10年買了比特幣,當時幾塊錢一個,到現在的38萬一個,升值了2600萬倍,也就是說從剛開始比特幣出來就買入上車,買一塊錢,到2021年2月份就是2600萬,這還不算暴富嗎?
我同事,疫情爆發前離職,疫情期間在四川給礦老闆打工,那個老闆投資2000w,半年後,我這個同事自己出來單干投了200w,在新疆自己弄了小礦場,截止四月份,他原來的老闆大約是24個億,他自己幾百萬總是有的了。然後我也入場了,然後5.19了[呆無辜]
2. 幣圈合約為什麼爆倉了還有那麼多人玩他們是如何想的
看到別人的合同曬單,贏利便是上百萬上千萬的,很多人內心按耐不住,極大盈利引誘下,很多人都想挺而走險,博一個機會。一些人要投機取巧,想通過合同賭一把。但大部分人是虧的,市場是零和游戲,賺的人虧的人資產換個地方罷了,賺的人和虧的人一樣多。一些人認為自己是能自動控制的,可以止損止盈,卻不知道在合同環境下,獲勝貪婪要想贏利大量;虧掉想博一下,資金投入大量擔保金,結論也被爆單了。
比特幣做為虛擬貨幣行業的老大,占據了數字貨幣交易量的江山半壁,比特幣火,則別的數字幣一起跟隨火,比特幣跌,別的數字幣將也難逃狂跌風險性。暴倉就法律維權,在幣市愈來愈不太可能取得賠償了。如果自己的杠桿炒股,無論出於什麼原因,暴倉乃至暴倉,你能接受嗎?抄幣有風險,投資需慎重。幣市就是個熔爐,股票莊家、股民、巨頭在這里各顯其能,對比股票莊家、巨頭,股民投資虛擬貨幣面臨的風險和不明大量。
3. 幣圈年輕人現狀:炒幣揮金如土,生活縫縫補補
幣圈一天,人間十年。
當炒幣客在幣圈待了三四年,如約成為老韭菜,會不會對這個圈子沉澱出自己的視角?
5.19幣圈地震,有人日虧百萬,又為何心中毫無波瀾?
馬斯克喊單、各部門監管、新韭菜亂入...2021又是幣圈黑天鵝頻飛的一年,對年輕人來講,這是一個可以把豬吹上天的風口嗎?亦或是一個連光也逃不脫的黑洞?時間給了不同的人不同答案。
這次我們請了幾位炒幣客,聊了聊自己的炒幣經歷。我們也要先提醒想入場的朋友,如果這是個新事物,請對它保持敬畏,也保持懷疑。
以下是受訪者的口述——
編輯: 九歌
監制: 景歲
玩幣收益近千萬,吃10多塊的面都嫌貴
——大魚 成都 27歲 最高浮盈1000w
區塊鏈的技術是螺旋式上升的,數字貨幣僅僅是它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們的信仰是區塊鏈。
我是2019年進的場,我老公比我早兩年,他算是這個圈子裡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喜歡分析幣圈的技術面,也懂一些金融知識,不算是完全的投機者。
我們本金加起來3萬塊左右,從2017到現在,最高收益到過千萬,但是炒幣客的狀態很相似:幣圈揮金如土,平常縫縫補補。 我們連外面10來塊的面條都覺得貴,平常的 娛樂 也就是外出看看電影, 到了生活層面的消費,對標的可就是自己的工資了。
幣圈開始有不少屌絲,都是生活上不太如意的人。我們2017年在深圳工作,一線城市的房價真遙不可攀,憑工資想都不要想。當時我老公初進幣圈正趕牛市,3萬本金很快翻到200多萬。但是幣圈一天,人間十年,很快又跌到幾十萬,這幾年做了10多趟過山車,起起伏伏大起大落,5.19那天我們利潤回吐了大概200萬,這樣的經歷算是習以為常了, 幣圈掙的錢,像大風刮來的,會刮來也就意味著會颳走。
房產證丨受訪者供圖
2019年我們回成都買了第一套房,當時還沒在幣圈套過現,首套房的錢就是東拼西湊,當時我們的心態就是什麼也不想,便宜就行。後來套了300萬左右,又在成都買了一套公寓和一套住宅,這時候就比較關注房子的品質和小區環境。 在大部分同齡人還在為首付發愁的時候,我們不到30歲在二線就有了這些資產,生活上會很從容,這個裡面,有很大運氣的成分。
收益圖丨受訪者供圖
開始在幣圈我們處於一個囤幣的階段,自己在平台小程序上挖礦,牛市挖礦非常暴利,幾萬本金一兩天就可以收回來。後來一些大佬帶著幾億幾十億的巨款入場挖礦,基本把礦挖塌了,形成了一種壟斷。幣圈這幾年其實發展的很快,華爾街幾十年沉澱出的金融玩法幾個月就在幣圈落地,加上國家層面的監管,這個圈子在朝著良性發展,規則建立了,投機者就可能變少。
金融市場是人性的修羅場。不少玩家尤其是新入局的嫩韭菜,手裡的幣漲了就認定這是經濟領域的革命,跌了,幣圈就成了龐氏騙局。 我們每天生活的狀態就是工作、下班炒幣、研究玩幣的策略套路、讀項目書,我可能掙一個億也不會離場,它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願意和區塊鏈的技術一起成長。當然,我們也不辭職,工作才是比較穩定的收入來源。
想入場的新人千萬不要借錢炒幣,更不能梭哈,最好先虧點錢,心態和技術都需要沉澱,這個圈子裡有不少投機行為,但不要成為一個投機者。 如果這是一場賭局,賭到最後都是人心。
帶我進圈的大哥,
在熊市的時候找了算命先生問漲跌
——左左 北京 30歲 最高浮盈50w
幣圈是把人性放大了很多倍的修羅場 ,24*365不停歇地在路上狂奔,只要賭場還在開門,就一定有賭徒參與進來,狂歡永不眠。
2017年,在一場酒局上,濤哥跟我們談論一種叫數字貨幣的東西,當時這還是一個新概念,現在大家聽到這個詞可能見怪不怪,但在4、5年前聽說這么個詞,還有人告訴你它可以漲幾倍,毫無疑問,你會覺得這是個騙局。
時間不長,當年的9月4號,是幣圈的一個標志性事件,七部委聯合打擊區塊鏈泡沫,幣災從天而降,炒幣客被連根拔起。 但過後不久,數字貨幣就開啟了新一輪的蒙眼狂奔。 到12月份,濤哥已經積累了千萬收益,瀟灑地離開傳統互聯網,轉身去了一家區塊鏈公司。這時候我就想好好研究一下數字貨幣,最終我認為,這大概率就是個擊鼓傳花的鬱金香騙局,可能是本世紀最大的經濟泡沫,但即便泡沫破裂,也足以在世界金融史上留下傳奇的一筆。
對話丨受訪者供圖
作為 科技 公司的年輕人,我決定要做一把時代的弄潮兒,於是就投了5萬,成為了幣圈切身的體驗者。
最近狗狗幣比較火了,經常在熱搜上徘徊,其實4年前就已經有了,當時我還研究了它的白皮書和背景,和狗狗幣的創始人一樣,我覺得這個東西就是在 搞笑 。 那時候狗狗幣一枚價格貌似就一兩分錢,很多人不是買的,是挖礦的時候平台送的。 最近doge瘋漲,當年的很多人才記起來自己還持有,不少人都忘了錢包密碼。
幣圈還是很有意思的,當時我買了一款公鏈的幣,最高收益翻了10倍,但我們就覺得要看到1000倍,天空才是極限。幣圈不像股市,可以分析一隻股票的PB、PE值,從而推導出股價的合理區間。 炒幣是基於共識,就像當有1000個人說玫瑰象徵愛情,那玫瑰就真的和愛情產生了聯系,共識是什麼?有時候就是空氣。
在熊市的時候,共識破裂,我的50萬收益最低連1萬都不到。
濤哥遇熊市,我們去柬埔寨騎摩托散心丨受訪者供圖
最近興起了新一輪炒幣風潮, 我們公司有個炒幣群,我眼睜睜地看著它幾天內從300人變成了兩千人。 裡面很多技術大佬,也有很多年輕人,不少新人來了就開合約,幻想暴富,結果被多空雙爆,他們又嚷嚷著要把炒幣群改名為「虛擬貨幣維權群」,給出各種奇奇怪怪的維權點。在我看來,這是一群心態不成熟的投機者、渴望不勞而獲的賭徒,對他們來講,幣圈可能是一個黑洞。
幣圈真是存在人生百態。當時引我入圈的濤哥,牛市的時候感覺飛黃騰達,階層跨越,做各種投資,周遊全世界。熊市的時候就很低落,大規模盈利消失,甚至去找了算命先生,問人家幣圈會朝什麼方向發展;有的人追漲殺跌不知適可而止,賠進家財也不收手;也有人幾句喊單就能引起幣圈大震。
這是一個各種毒蛇猛獸出沒的叢林,心態不好的人成不了萬獸之王。
我想和新來的炒幣客聊一聊
——何文 深圳 26歲 最高浮盈百萬
馬斯克屬於一個亂入者,幣圈這一輪牛市和去年的新冠疫情關聯太大。
剛入圈的時候我是個投機者。2017年12月,比特幣單價超過2萬美金,當時真被這個價格吸引了,不過真正炒幣是從18年3月開始的。當時充了大概5萬塊左右,最初玩的時候也沒碰過比特幣,對小散戶來講,它的價格太高了,而且漲跌幅比較穩定,一天漲10個點,在幣圈不會滿足的,買的主要還是以山寨幣為主。
18年下半年遇到了大熊市,當時手裡的三款山寨幣全部腰斬,有的跌掉了百分之九十,最慘的時候,5萬本金只剩4000塊錢。後來在區塊鏈媒體公司工作,和一些同事聊了聊,才慢慢懂了一些操作。到今年最高浮盈百萬左右,5.19幣圈被血洗的時候,我一天浮虧了20萬,其實還挺難受的。
18年第一次看到btc漲10個點丨受訪者供圖
炒幣是個心神不寧的生意,幣圈波動性太大,會忍不住隔一會就看一眼平台。 要盯價格盯k線,研究是不是做的方向反了,會不會虧損,要不要止損止盈。可能睡覺的時候一個波動,單子就爆倉了。
以前我開單的時候,基本上晚上會醒兩三次,3點醒一次,5點又醒一次,這是不需要鬧鍾的,是生理的應激反應。 這幾年,就覺得頭發白了不少,也掉了許多。
炒幣客自我調侃丨圖源網路
去年疫情,不少國家放水,大家為了抵抗通脹,不少人進了幣圈,加上馬斯克的喊單,和各種莊家的輿論博弈,市場情緒顯得很浮躁。 作為一個老韭菜,還是想對打算入場的人聊點看法——
投資是掙的認知和認識邊緣的錢。 如果你剛剛進場就翻了許多倍,千萬不要覺得那就是你的能力了,你可能就是運氣好。你不去了解這個行業,不去總結歸納這個行業的規則,不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到手的錢一定會虧出去。就像我18年的時候,總體還是虧得挺慘的。
同時也希望每一個炒幣客都能坦然地經歷一次牛熊。 熊市來了也不要恐慌,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買入時機,大部分的投資本身就是掙高買低賣的差價,事非經過不知難,切身走了這一個流程,你才能明白其中的一些規則。
最重要的一點,千萬別碰什麼資金盤、傳銷幣,這個東西太害人,隨時都能跑路的平台才是最大的風險環,一定要走正規的渠道。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人物均使用化名)
-THE END-
4. 幾毛一個的比特幣價值翻倍,那些擁有比特幣的人如今過得怎麼樣
如果回到七年前重新選擇一次投資機會的話,會選擇投資股票,然後坐等15年大牛市資產翻幾倍;也可能會投資房地產,然後坐等16年房地產爆發,資產翻番。但選擇七年前投資1萬元比特幣,到17年居然可以坐擁662億元,足足漲了6百多萬倍!
眾所周知,2018年的幣市是慘烈的一年。2018年初,比特幣的價格處於歷史最高位,區塊鏈的概念也開始大熱,很多原本屬於圈外的人紛紛湧入,參與創業、就業、買幣,幣市前景似乎一片大好。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幣價一跌再跌,剛創立的區塊鏈媒體們成片成片的倒下,那些跟風買幣的新人被套在了高位,討論“比特幣”、“區塊鏈”的聲音越來越少。幣圈讓這些新進場的人見識到了什麼叫殘酷。
9成以上的人都被套在這里,信仰是一個很奇特的東西;就像美劇最後的王國里那個王後,丹麥人集結准備進攻,她依舊說——上帝會懲罰這些這些異教徒,說的氣定神閑。
去年國內關閉了所有數字貨幣以及ico平台,世界各國都紛紛出手限制,普通持有者在這個時候,願意賣掉的人很少,基本還是以持有為主。這個需要大的決心,生活問題,炒幣問題,各種問題都可能會造成不再持有;這些問題造成的困擾很大,所以很多人過的並不好。時隔半年,世界各國紛紛進場的行業,就是“區塊鏈”和數字貨幣!在區塊鏈這場比賽中,不少國家都有所動作,持有者們也都在觀望中。
5. 幣圈有哪些人
像中本聰,V神,李笑來,吳忌寒,沈波,BM,達鴻飛等人。
中本聰:比特幣創始人,幣圈最神秘的人,V神:天才青年,以太坊創始人,智能合約、區塊鏈2.0時代的締造者,李笑來自稱中國比特幣首富硬幣資本聯合創始人,吳忌寒:比特大陸創始人,掌管著最強大的算力,沈波:分布式資本合夥人,原比特股創始團隊,BM:bts和eos創始人,EOS被認為區塊鏈3.0,達鴻飛:小蟻ceoonchain分布科技CEO。
幣圈就是指一撥專注於炒加密數字貨幣,甚至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籌資(簡稱ICO)的人群,業界俗稱」幣圈」,幣單指數字貨幣,這包括BTC、ETH、EOS等。而圈,就是交易圈、朋友圈、交際圈,關於數字貨幣的發行、交易、炒作、以及相關的一切都算是幣圈。
6. 真正在幣圈賺錢的是哪類人
我們來幣圈投資數字貨幣都是為了賺錢,且多數人都想體面的賺錢。坑蒙拐騙、揮舞鐮刀的賺錢法不在今日的討論范圍。我們討論的是靠買幣賺到大錢的人。
通過我的觀察,大概有兩類。如有偏頗,望補充指正。
1、靠修為
2、靠紀律
我理解的有修為的人應具備以下的特質:
其實這個挺難的,我之前說過,我們從小在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下長大,獨立思考的覺醒延緩了很久。而對真相的探究正是源於獨立思考。多數人只是聽從媒體,跟隨大眾輿論,浮萍一樣,隨風飄搖。如果碰巧你信任的某個人再把你帶偏了,那就只能在謊言和錯誤中待得更久了。
到底有多少人看清了比特幣的真相?它真正牛逼的是技術,還是背後的經濟學?
強烈建議大家看一下【央視紀錄片】《美元貶值之謎》,鏈接點我。
這里有幾個值得關注的真相:
1、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建立之後,美元和黃金掛鉤,確立了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實行「新經濟政策」,美元和黃金脫鉤,美國不再向任何國家兌換黃金。 從此各國貨幣成為了無兌現紙幣。僅靠政府背書。
美國從此可以隨意印鈔,購買全世界的東西。長期貿易逆差。各國的美元儲備又被拿出來購買美國國債借給美國,其他購買美國國債的還有養老金賬戶,甚至個人等。美國可以繼續靠發行國債抵押給美聯儲印鈔,拿新貸款去還舊債和應付政府開支,每次都要借更多的錢去償債。如此循環,美國政府將永遠還不清它欠美聯儲的債。因此,投資美國國債就是一個龐氏騙局。
世界各國把來之不易的財富慢慢投入到這個規模空前的旁氏騙局中。各國在為美國無限印鈔的後果買單,集體陷進一個漩渦。印鈔導致進一步通脹。錢多了不是因為經濟發展支撐的,而是直接印出來的。。
如果各國不再購買美國國債,美國的金融體系將崩塌。而美國之前對各國欠下的債務也將無力償還。簡直就是一個黑洞。。。
可是民眾並沒有看清真相,民眾要求的只是提高 社會 福利,醫療福利,這就要求增加政府支出,那政府只有繼續發行國債,印鈔。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民眾無法明白,貨幣政策、金融體系才是始作俑者。
我相信美國政府心裡也很清楚,只是誰會願意讓這個崩塌的時刻發生在自己的任期內呢?那就只能繼續下去,採用緩兵之計,哪怕自欺欺人也好,直到有一天拿紙都糊不住了為止。。
2、這是一場長達近半個世紀的不兌現紙幣的實驗的失敗,及帶來的痛苦。 人們似乎忘記了正是美元與黃金脫鉤導致了這一切。當然,不僅僅限於美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也許只是龐氏騙局崩塌的前奏。
就在兩天前,6月5號,美國拒絕了德國和俄羅斯從紐約運回本國黃金的請求。他們嚴重懷疑是不是美國已經將他們的黃金挪作他用了。美國身負22萬億美元債務,挪用黃金完全有可能。
聽起來有些讓人膽顫心驚,但真相即如此。崩塌當然不是明天的事兒,但很可能就發生在未來的某一天。有什麼辦法提前做准備,保護自己的資產?
3、買比特幣還是買黃金?
好好想想吧。如果有一天貨幣金融體系崩塌,一切要推倒重建,什麼樣的貨幣體系最具參照性?未可知。
你不可能拿著金條去買東西,當然依照目前比特幣的支付速度,也不太可能靠支付BTC去買,不過配套技術或許能幫比特幣實現,比如閃電等。一切交給未來。
有信仰是建立在看到了真相基礎上的,這里說的信仰不是宗教或迷信式的信仰。當然標的不一定僅僅指比特幣,就像幣圈很多人認為公鏈、跨鏈才是區塊鏈的未來。每個人都可以基於自己的視野有自己的信仰。
只有信仰才能讓人長期持有一個值得的幣種。有人說上一輪牛市讓比特幣徹底走進了主流的視野,而下一個牛市的任務就是把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帶進場。如此說來,有信仰拿住幣的人才有資格享受更大的牛市。
推薦一篇老韭菜的文章:我為什麼沒有在比特幣上發財。文章的觀點是,你進場早,你成本低,你懂技術,甚至你就是代碼貢獻者本人,你也未必拿得住,未必能賺到比特幣的錢。什麼樣的人賺到了呢?
有信仰的:
比如李老師,他知道這東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那就耐著性子和時間做朋友,靠其他事情賺錢。賺了錢買成幣。
比如九神,那真是我見過的死屯比特幣者。他也一直在其他領域賺錢,賺了錢好屯幣。
比如一些企業家,買比特幣只是一種配置,像丁磊。不差錢的人,又相信這個東西,哪怕是做一場實驗。
最後發現,都是有信仰,又不靠它賺錢生活的人,賺到了大錢。
所以我們說,閑錢投資,就是要能拿得住。
這個不多說了,一個合格的投資者,第一條就是為自己的投資負責。為自己的決定買單。虧錢了就怨天尤人當巨嬰的都賺不到錢。一個自由市場,從沒有人拿刀架你脖子上讓你買幣的。事前不幻想,事後不抱怨。世界沒有後悔葯,投資市場亘古至今皆如此!
有修為的人畢竟是少數,就是修也需要時間啊。有時候機會不等人,怎麼辦?
那就只能靠紀律。當然紀律約束的前提也是要認知在線的。否則,分分鍾甩出局。修為不到,紀律來幫忙。
我們經常說:
只要認同以上的三句話,那就大可以守紀律。
守紀律最難的就是看到別人的幣都漲了,自己的幣不動,還跌了。看到別人歡呼雀躍,切換不同舞台,自己卻獨守一枝花。
實在手癢,拿出一成的閑錢去玩買情緒,賣事實。寫好自己操作的原因,止盈止損的計劃,權當練手了。也沒什麼不好。只要別傷筋動骨,心裡有數就行。
所以,和時間做朋友,短期看別人得意,長期,別人看你笑到最後。
#歐易OKEx# #數字貨幣# #比特幣[超話]#
7. 幣圈是個資金市場,哪幾類人可以影響帶動盤面
礦機生產者、交易所和大V變現。幣圈盤面最受礦機生產者、交易所和大V變現這三類影響。幣圈在區塊鏈行業中是一種新的說法或是概念,是一些關注虛擬加密數字技術,或熱衷於通證經濟的特定人群形成的圈子,其中比特幣是幣圈裡比較重要的一種虛擬加密數字資產。
8. 在幣圈賺到錢都是什麼人
從2009年比特幣誕生至今,已有整整十年的歷史
而且這十年中,公認的牛市也經歷了三個,
那目前眾多的加密貨幣參與者,真正賺到錢的能有多少呢,答案是寥寥無幾
只有極少數人通過加密貨幣實現了財富自由,大部分人別說盈利,不虧錢就已經非常優秀了。
為什麼普通人在幣圈賺錢這么難呢?帶著疑問,我開始了冥想。
在幣圈賺到錢的都是些什麼人?
想要賺錢,當然要看看已經賺到錢的人是怎麼做的。簡單整理了一下
1.下手早的人
這類人很早就接觸了比特幣從起點上就超出了普通人一大截
我知道比特幣的時候,已經是1萬多美元一枚,
他們知道的時候,還是幾塊人民幣一枚。
比如早期的游戲代練,玩游戲的時候順帶著挖礦,一天能挖十幾枚
成本差距之大可想而知。
2.礦場 不停歇挖礦的 人
這類人就更厲害了一台電腦24小時不停挖幣,他們直接包地蓋廠房
用成百上千台專業礦機挖礦,即使成本比最早的一批人高點
但數量優勢不可比擬,量變產生質變。
3.開交易所的人
挖出的幣你們怎麼變現,自然需要全球范圍內有實力的交易所
當然也不是讓你們白交易,交點手續費吧。單筆看著手續費不高
但架不住全球范圍內交易人次多啊。
4. 為幣圈提供服務的人
這就跟很久以前美國興起的淘金熱一樣,絕大部分人都買了鏟子去挖黃金
偏偏有個人不去挖,而是為挖黃金的人提供服務,比如提供不易磨損的褲子
牛仔褲就是這么來的。通過挖黃金發財的人不多
但賣褲子的這個確實發財了,在幣圈不挖礦,提供挖礦工具。
總的來說投資99%的時間是用來等待,只有1%的時間是賺錢,如果想在金融市場上賺錢,就必須比別人有足夠的耐心
9. 幣圈炒合約,從生到死再從死到生的辛酸往事
辜負了十幾歲的日子,就別再糟蹋二十歲的人生了,給三十歲的自己一條活路吧。
大家好,我是小胖尺,咫尺天涯,相思你好,天涯明月,相思到老。
我們都曾經歷經無知的年代,那時我們頻繁的止損、勤勞的虧損、義無反顧的爆倉。我們被貪婪所主宰,狂熱驅使著我們、幻想鼓足了我們的勇氣,我們揮舞著杠桿討伐四方,在幣圈合約交易疆場上開疆擴土……然後就是丟盔卸甲、狼狽不堪、抱頭鼠竄的敗下陣來。
合約的魅力在哪裡?凡是接觸他的人都像著了魔一樣,為做合約他們拋家舍業、債台高築、沉溺其中無法自拔,最終鬧得眾叛親離、妻離子散,成了孤家寡人。就這樣合約交易使所有人都拋棄了他,而他卻痴心不悔、一往情深的為之顛三倒四、沉溺其中。
合約何以惑眾?有些人篤信因果、懂點邏輯,也有的上知天文、下曉地理,還有不少口吐蓮花、命理痴迷……遇到這個問題都會三緘其口選擇躲閃和迴避。
合約的魅力所在乃打破了人生的局限、格局、窘境。一倍桿杠就是一重天,十倍杠桿構築了平行空間。合約對我們平凡的生命而言是一次超越。合約亦真亦幻、似夢似真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在真實與夢幻之間,在苟且與憧憬之間……合約,不僅僅是一塊兒現實的補丁,更是一個不斷超越、沖擊現實的夢境。
開始是勤奮的止損,頻繁的止損是交易的一大陋習。很少有人因為自己在交易中頻繁止損而去反省、自責,他們以為交易而頻繁止損是天經地義的。真正的交易者想成為贏家,首當其沖的必須糾正、克服、杜絕頻繁止損。我們應該怎麼去止損呢?你想合約交易中有所成就、出人頭地,你就應該這樣的對待止損:就是在每一次止損之後,他都應該靜靜的坐下來,均勻的呼吸,目視著盤面行情的月圖、年線,任時光流逝,一天、兩天……在一個星期之內,不允許再去操作賬戶進行交易。
這不是一種懲罰,這是一種訓練。如果你能夠這樣做並堅持下來,你交易的收獲、進步,內心帶來的深刻感悟會遠遠超過無數次頻繁的止損。你會在觀察行情、幣種的月圖、年線中深深地震撼,心靈、觀念被無情的沖擊、涌撞。交易把你囚禁在昏暗、悶熱、煩躁的交易室里,在孕育良久之後,交易的場景會真實的再現於眼前,剎那之間你感到門窗開啟,清新的空氣、和煦的陽光照射進來,你會在交易上突破了一大截。
做合約要懂得認輸,認輸是交易層次的提升和境界的升華。你頻繁止損無法掩蓋你的失敗、虧損、錯誤,你只有停止交易去反思、心悅誠服、冥思苦想、不斷反省才會痛定思痛、大徹大悟。
交易的經歷就如人生成長的過程。頻繁止損說明什麼?說明技術分析靠不住,至少是你的技術分析不過關、靠不住。止損是技術分析核心的內容,為什麼?因為技術分析本身就是靠不住的,靠得住還會有人在技術分析書籍中大談特談止損嗎?我們都知道乘坐民航航班的乘客和乘務員是不配備降落傘的,因為航空運輸的安全性很高,出現失誤的概率極小。如果航運如同技術分析,空姐們的身體渾身上下都應該是降落傘包裹著,乘客也會寥若晨星。
誰能夠知道十年之後自己在哪裡?我們來看一下行情,你能知道半年之後行情的大體位置嗎?不可能,那麼你不是白活了,技術分析你不是白學了。是的,這些我們無能為力,我們都是無法預測獲知的,包括什麼稀缺資源在未來會漲到20倍,什麼收藏會大幅貶值。不要說這些了,就是與我們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房價我們也無法預測,北京的房價肆無忌憚的漲了十倍,十年前真是連想都不敢想。
因為技術分析靠不住,你重倉或從事短線交易,你不頻繁、勤奮的止損都不行。頻繁止損和虧錢、爆倉一樣,對賬戶而言都是一場浩劫,無非是許多人能夠接受的止損,構成了無法接受、觸目驚心的虧損。大多數交易者的賬戶的損失、創傷都是頻繁止損帶來的。
學合約非得用錢嗎?顯然不是,與其用錢而笨手笨腳、擔驚受怕的學習合約,不如踏踏實實的研究行情走勢,幣種的漲跌和未來的預期。中國人小時候都學過書法,與其在價格昂貴的宣紙上龍飛鳳舞的胡劃拉,不如在舊報紙、包裝紙、廢紙上大大方方的、一筆一劃的練字,這樣既省錢又保有好的心態。還有好的方法就是開一個模擬賬戶,做模擬交易。
很早以前有一個學習合約的朋友,我到現在也想不起我們是怎麼認識的。那時我們都做著實盤賬戶,他很少操作,也很少發言,誰談論行情他都靜靜地聆聽,做合約的人都有一個感覺日子過得太快,這樣一年多過去了,頻繁止損的不再止損了,努力虧損的也疲憊下來,任性爆倉的都離家出走了。
散夥的當晚,他在飯後和我講:這一年多來我的感受比你們誰都深刻、豐富。每個人痛不欲生的談論虧損的時候,我都是感同身受的傾聽,而你們則不然,因為你們都沉浸在各自的不幸遭遇當中。每一次你們虧錢的時候,我感受到的彷彿都是自己的財富在增長,現在我這個當初最沒錢的人,卻成了咱們當中最有錢的了。我看做合約很簡單就是拒絕、避免頻繁交易、頻繁止損,擇機輕倉做一下趨勢,然後賺了錢空倉等待更好的入場機會。做合約首當其沖的是避免虧損,要想避免虧損只有節制、謹慎交易。你們當中虧得最少的,也是交易次數最少的,而不是技術好的。
我還記得他一次發自內心的表達:做合約的人都是欠的,欠抽、欠揍,因為有了點小錢就手癢癢、渾身上下不自在、想入非非了。讓杠桿一頓七上八下的臭揍、修理就都踏實了。以後,他通過我的賬戶進行交易,做得有模有樣,相當不錯。我不得不暗自哀嘆:我們這些人等於管飯供著他學習合約,每人都成了他的前車之鑒,後事之師,自己做了反面教材卻茫然不知,說起來無比的悲哀呀。
在合約交易中沒有一個虧錢的人不是發奮努力、格外投入、全神貫注、廢寢忘食的。見不到一個散散漫漫、漫不經心、有一搭無一搭虧錢的。所以我們經常對虧錢的交易者說,不要太努力了,悠著點。
是的,滿足於貪婪的才是最有市場的。大家都是為了追逐貪婪而努力,最終賠了夫人又折兵。每一個初學者成長為習以為常、家常便飯的輸家之過程都是如此的相似、如出一轍。我們都曾經為了虧損不懈的努力,我沒有任何嘲諷的意思,因為每一位輸家的痛不欲生的經歷都是我的銘心刻骨的過去。我們都是賠了大錢好後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王國維《人家詞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里尋他千網路,莫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王國維的形象比喻不只是針對學術研究、藝術創造的艱辛苦旅,實際上也是對人生進擊的綜述總括。做合約也大致如此,主宰輸贏的資金管理、風險控制的理念一直就在我們身邊如影隨形、燈火闌珊,只是我們那天才能抓住他而已。
最後還會任性的爆倉,爆倉都是杠桿惹的禍,可是這個叫人魂牽夢縈、心盪神馳、魂不守舍的杠桿有幾人願意去掉能。
爆倉要具備幾個條件:首先主觀上一意孤行、孤注一擲,不聽忠告、不留退路。其次客觀上是逆勢操作,重倉交易。沒有一個爆倉的交易者不是逆勢和重倉的,如果逆勢輕倉交易暫時不會有爆倉之虞,如果是順勢重倉更是可賀可喜的事情。這裡面要談的一個話題就是前面講過的認輸,合約交易與我們相生相伴的就是認輸。
認輸是贏家交易的核心內容,認輸是一種樂觀、從容的交易態度。交易者只有第一步做到認輸,才可能在下一步做到順勢而為,不認輸就會逆勢操作。逆勢操作很好判斷,就是和趨勢相反的操作。比如我們見到過的許多大行情,即便你做進趨勢並浮盈加碼,遇到大級別的調整也很難承受,有些雖然順了大趨勢,但是也在調整勢中陰溝翻了船。這也是趨勢難做的一個方面,都是葬身於回調中。
在我們的交易過程中,遇到了虧損處理的方法最好是減倉,如果還虧損就要再次減倉,直至平掉整個倉位。而有許多人的操作恰恰相反,遇到虧損反而會加倉,這就是不認輸,想快速回本的錯誤觀念在作怪,從而忽視了風險。虧損後加倉操作,最壞的結局就是爆倉。
虧損減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尤其做合約的人,他可以虧錢,但是他有著與十倍杠杠不相上下的強大的自尊,認輸對於他們是難於上青天的。許多交易者遇虧損不認輸,不斷加碼,然後就是死扛,最終就是爆倉出局。每一個爆倉的背後都有一個一意孤行、自以為是、死不認輸的病態的貪婪靈魂在作怪。
十倍的杠桿如夢如幻難於取捨,杠桿對合約交易而言名副其實是把雙刃劍,很類似聊齋志異里的畫皮,一面是天使般的妖冶、嬌艷,一面是魔鬼般的猙獰、殘忍。頻繁的止損就是被桿杠頻繁的抽打,努力的虧錢更是被杠桿一頓一頓的、不間斷的臀杖刑罰,任性的爆倉就是被十倍的杠桿一頓無休止的、雨點般的杖擇而一命嗚呼。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里吧,我是被幣乎選中的女人--小胖尺,幣乎第一打油詩作者。望各位多多支持,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捧個人場,山與山難相遇,人與人會相逢,今天的你我,因文結緣,明天的你我,都是朋友,自從看了我的豪爽,我這個朋友你交定了。還請大家多多關照。
打油詩。
不服不行
年紀已經不少,就是不肯服老。
每天找點快樂,哪有什麼煩惱。
10. 虛擬貨幣圈幾位大神天才,V神、BM、孫宇晨,哪個更勝一籌呢
說到虛擬貨幣圈的大神,首推的當屬比特幣的創始人中本聰了。
但這位高人神龍見首不見尾,自從2008年10月31日發表了一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式的電子現金系統》的論文後,便消失於人們的視野當中了,江湖上也只留下他的傳說。
中本聰是如何做到在人肉搜索那麼強大的互聯網上隱藏自己的身份的?
有人說中本聰根本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幕後組織,也有人說中本聰已經死了,還有一些人站出來承認自己就是中本聰,但卻得不到人們的認可。這個虛擬貨幣圈「創世紀」的人物可能只存在於人們的傳說中了。
以太坊創始人V神。
1994年,一個小男孩出生於俄羅斯,父母給他起名Vitalik Buterin。受程序員父親的影響和熏陶,V神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計算機編程。
2011年,V神從他父親那裡了解到比特幣。在論壇上認識一些人之後,他被邀請為一個比特幣博客寫文章,當時,他寫一篇文章可以得到 5 個比特幣(價值 3.5 美元)。可惜的是,由於當時只有很少的人關注比特幣,這個博客網站很快關停了。
2013 年,V神周遊全球,他曾有一段時間待在中國,他的中文也很好,常和中國網友在論壇上用中文交流。
2013年19歲的布特林進入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能用這樣的名字命名,可見這個大學也絕非泛泛之輩。這所大學在加拿大排名第三,並且是北美最優秀的學校之一。可惜V神只在區塊鏈,入學8個月後,就走上了很多大佬的老路:輟學了。
2014年1月23日,20歲的小V神在比特幣雜志上發表了《以太坊:一個下一代加密貨幣和去中心化應用平台》一文,首次公開提出以太坊技術相關概念。
以太坊已經不是一個單一的貨幣了,而是一個全新的區塊鏈平台,允許任何人在平台中建立和使用通過區塊鏈技術運行的去中心化應用,且不局限於數字貨幣交易。
如果說中本聰和比特幣掀開了21世紀區塊鏈革命的大幕,那麼V神則接過了中本聰手中的火炬,與以太坊一起開啟了區塊鏈2.0時代,給革命畫卷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EOS(柚子幣)創始人BM
BM原名Daniel larimer,幣圈一般都叫他BM。BM誕生於美國的工程師家庭,從小在他老爸的指導下在Mac上進行編程。
BM在09年比特幣出現之前,就已經開始研究開發一種數字貨幣了,而就在BM研發數字貨幣的時候,比特幣橫空出世。但是發現比特幣存在可測量性的問題 很難支持小型支付,於是他就和中本聰在論壇里互懟起來。
2010年7月,BM覺得比特幣10分鍾一次的交易確認時間太長,使用起來很不方便,於是就在當時全球最大的比特幣社區里發了一個帖子公開指出這一問題,提出改進共識機制。
沒想到引來了中本聰本尊的回應:「If you don』t believe me or don』t get it, I don』t have time to try to convince you, sorry.」(如果你不信或者不理解,我也沒時間去說服你,抱歉。)
後來這句話成為了幣圈的金句,翻譯成中文就是:愛玩玩,不玩滾。
之後BM自己就開發出了去中心化交易平台BTS(BitShares),同時創造出了DPOS(授權股權證明)共識機制,不同於比特幣的POW(工作量證明)。
然後BM又開發了STEEM和之後的EOS,BM也成為了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連續成功開發了三個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系統,並且都曾進入世界前50的人。
波場幣創始人孫宇晨(Justin)
把孫宇晨放入這個名單中,大家是不是覺得:這不是在開玩笑吧。誠然孫總在技術上無法企及上面幾位的高度,但要說起營銷的話,估計幣圈沒幾個人能比得上孫總。
2015年,馬雲創立湖畔大學,孫宇晨作為區塊鏈行業代表,成為湖畔大學的首期學員。自那以後,他就自稱是馬雲最年輕門徒。
2017年,ICO站在了風口上。作為區塊鏈的早期參與者,孫宇晨肯定不能錯過。
7月, 孫宇晨 發布區塊鏈項目—— 波場,拉上這些年認識的大佬,包括比特大陸吳忌寒、OFO戴威、、薛蠻子等。8月21日,波場直接在幣安平台開啟認籌,5億個波場幣在53秒內以0.01元的價格出售完畢。其實也才500萬而已,有這么多資本給背書,自己隨便搶一下不就完了嗎。
之後趕上了94事件, 要求相關項目進行清退,幣圈陷入恐慌,ICO瞬間冷卻下來。孫宇晨苦思之後,想到了一個營銷方法:因為波場最開始對標的就是以太坊,碰瓷以太坊的創始人V神怎麼看都合情合理。
之後,V神的推特下水軍出沒,常常出現踩以太坊誇波場的言論。V神跑去看看波場,白皮書抄的,代碼抄的,啥也沒有的空氣啊。這下徹底怒了,回懟道: 「如果以太坊被波場取代的話,那麼人們將失去希望!」
孫宇晨一看V神下水了,營銷已經成功。頗為「紳士」的回應: 「如果波場取代以太坊,我將為以太坊樹碑立傳。」
2017年12月,孫宇晨發動豪車攻勢,交易排名前列者送瑪莎拉蒂、賓士等禮品。一波波騷操作下來,2018年1月,波場達到 歷史 最高點1.3元,相比發行價暴漲了130倍,流通市值近22億美元。一時間,孫宇晨豪言壯語, 「馬雲做到了1000億用了十年,但我只用了四個月。」
2019年6月,孫宇晨花了3000萬拍到巴菲特午餐,萬眾期待,不是好奇他多有錢,而是想看巴菲特怎麼懟他。因為巴菲特之前說過,虛擬貨幣基本上就是一種幻想。
按照原計劃,7月25日,孫宇晨會和巴菲特在舊金山共進午餐。誰也沒想到午餐前夕,孫宇晨卻突然宣布不去了。理由是:突發腎結石。
這波操作估計連巴菲特老爺子都要感慨:活久見啊。
拍下午餐吸引一波眼球,放鴿子再引發一波爭議,最後吃飯再營銷一波,「一餐三用」的操作你感覺水平如何?在2020年1月,孫宇晨也是「圓夢」巴菲特,和他共進了午餐。
至於其它的方法,比如:
羅永浩創業失敗,他慷慨地說「高薪聘請」,為他捐排憂解難;
ofo深陷押金退還危機,他站出來說「要幫朋友戴威給1萬個ofo用戶退押金」;
見義勇為反被拘捕,他又站出來宣布「為被冤枉的趙宇先生提供總計1000萬元的支持計劃」;
還有和王思聰互懟、和王小川互撕等故事就不勝枚舉了。
看完了上面的介紹,如果說孫宇晨是個營銷天才,你還會質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