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的偉大的宇宙
㈠ 畫星球的科幻畫家
邦艾斯泰
架起宇宙的橋梁——邦艾斯泰
邦艾斯泰生於1888年1月1日,加利福尼亞州。先後在舊金山、洛杉磯、聖安東尼奧、帕洛瑪天文台工作。邦艾斯泰最開始從事的是建築設計,曾參與設計了舊金山著名的金門大橋。爾後又從事電影的攝制工作。邦艾斯泰在利用前兩項工作的經驗技能和對天文知識的掌握,在天文學家的指導下,以嚴謹的態度創作了許多在科學和藝術上具有高水準的藝術畫。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從我對電影技術的了解,我確信我可以把攝影鏡頭的角度在電影拍攝和繪畫技巧上得到巧妙的安排,這樣就可以從土星的一個衛星到另一個衛星上去旅行,而你們所看到的正如實際所見到的一樣准確。」
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美國著名天文學家理查德松說:「邦艾斯泰的太空美術作品,超越了以往我所見到的同類作品,對於通俗天文學的確是有貢獻的,有高度的藝術價值。」世界著名太空美術評論家、美國宇航博物館前館長杜蘭特對幫艾斯泰的作品評論也說到:「他的行星風景畫如此精確,幾乎同後來飛行器拍到的照片以假亂真。」
1944年,在繪制完成「土星組畫」後,他開始全力轉向太空美術創作。從20世紀40年代起,邦艾斯泰在《28天飛往火星》、《史密斯先生到金星》、《坐火箭飛往月球》等雜志發表了許多的太空組畫。後被編入《征服太空》一書。
20世紀50年代初期,邦艾斯泰進入創作的高峰期。當時的《柯里爾》雜志邀請他為5篇展望未來宇宙飛行的系列文章配圖。文章的作者就是著名火箭專家馮.布勞恩(人類登月的主持人)。後來他們成為了好朋友,進行了一系列合作。
邦艾斯泰的太空美術作品強烈的影響了美國公眾和政府。從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到飛往火星的探測計劃,每一項重大的航天計劃完成後,他都要用圖解形式詳細的介紹給大眾。他的藝術作品使單調的天文數據和工程計算有了直觀和現實的意義。許多科學家、工程師和宇航員就是在他的作品影響下選擇了自己畢生為之奮斗的道路。為了紀念他的卓越貢獻,國際永久編號的第3129號小行星被命名為「邦艾斯泰」。
1984年,李元在杜蘭特等人的協助下,組織了「宇宙畫展」和「宇宙在召喚」太空美術展覽,觀眾達數百萬,影響深遠。1985年初,97歲高齡的邦艾斯泰在寫給李元的祝賀信中寫道「我認為使人們對天文學發生興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讓他們觀看有趣的天文美術作品和照片,培養新一代太空畫家的最佳途徑就是要把太空美術和天文學介紹給青少年。這是邦艾斯泰的經驗之談,而這些年來他也是這樣做的。1986年,98歲的邦艾斯泰與世長辭。
㈡ 中國最早引進和介紹國外太空幻想美術的畫家是誰
最早將太空美術有計劃、有系統的介紹到中國的人就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科普專家李元先生。 他從20世紀40年代起在受到邦艾斯泰太空繪畫的影響後就一直致力於太空美術的脊吵引進、收藏、評論和普及,至今已近60年。1957年北京天文館新建落成的開幕式上,他就請藝術家將他精心收藏的外國太空美術作品進行仿繪復制並懸掛於天文館中,這是中國最早的太空美術畫展。 1984年,由李元先生牽頭,聯合美日太空畫家在北京天文館舉辦了影響深遠的太空美術大展,且在全國十多座大中城市巡迴展出,這也是我國改革開放之初最大規模的太空美術引進宣傳活動。今天,隨著科學普及的深入和人們文化素質的卜祥提高,太空美術已被大眾逐漸接受和認同,中國太空美術的原創作品也已起步並越來越多起來,李元先櫻弊侍生開創性的貢獻使他成為中國太空美術的奠基人。
㈢ 元法李元創立的七維一體是什麼能給具體的介紹下不
是以風水、名字、數字、色彩、飲食、氣味、聲音來改變每個月的經濟、事業、感情、身體、房產等情況,是當代一門真正的旺運改運的技術。
從小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李元經過不斷思考、實踐與驗證,還撰寫了中、英、日、德四國語言同步出版的《八字預測革命》《八字預測通書》《風水預測革命》,總結了命運走向的規律與掌握規律的密碼。
(3)李元的偉大的宇宙擴展閱讀:
元法是源於宇宙自然中的規律,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法則。世上萬事萬物之間都存在著內在的本質聯系,而這種聯系如果不斷地重復出現,在一定條件下經常起作用,並且決定著事物必然向著某種趨向發展就形成了規律。
所以,通過實踐可以認識規律、學習規律,利用規律可以使社會進步、生活幸福。
㈣ 元法李元老師創立的七維一體技術怎樣
實用性不錯。
元法是源於宇宙自然中的規律,規律是客觀存在的,它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法則。世上萬事萬物之間都存在著內在的本質聯系,而這種聯系如果不斷地重復出現,在一定條件下經常起作用,並且決定著事物必然向著某種趨向發展就形成了規律。
所以,通過實踐可以認識規律、學習規律,利用規律可以使社會進步、生活幸福。
(4)李元的偉大的宇宙擴展閱讀:
七維一體技術就是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智慧和方法,用現代化的方式,告訴人們如何改變自身和環境之間的關系,順應自然規律,讓二者達到和諧,從而滿足人們趨利避害的需求。
七維一體技術是利用風水、名字、數字、色彩、飲食、氣味、聲音七種元素改善每個月的經濟、事業、感情、健康、房產運勢的技術。
七維一體技術的「簡」和「易」同樣也可「衍」至360行。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行業動向,無論從事什麼行業將會事半功倍。
㈤ 喻京川的喻京川和「太空美術」
浩渺、深邃的宇宙間,一架「空天飛機」從太空城市向地球飛去。喻京川給這幅匪夷所思的畫作命名為《定期航班》。「未來,人們藉助於飛行器就能自如地在宇宙中飛行,就如今天從一個城市飛往另一個城市那麼便利。」30歲的喻京川說到這里,眼睛閃閃發亮。
「太空美術」———這種熔科學與藝術於一爐的創作最早誕生在天文學家的筆下。1609年,伽利略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用望遠鏡觀察太空的同時,也留下了第一幅天體素描寫生《月面圖》。我國曾有描繪星空的漢畫像磚,如羲和捧日、消叢嫦娥奔月等。不過,那些繪畫與神話故事聯系在一起,現代的太空美術則帶有科學理性的色彩。拿帆櫻
1984年,我國轎陵著名科普作家李元研究員在北京天文館舉辦了「宇宙畫展」,喻京川徜徉其間,流連忘返。從那時起,他開始以水粉、水彩、油漆為原料,採用噴筆技法創作出一幅幅精美的太空美術作品。美麗的星雲、燦爛的銀河系、升空的長二捆火箭和登月的宇航員都成了他筆下描繪的對象。美國《新聞周刊》選用了他的一幅油畫《未來中國宇航員在月球》。
在宣武區青少年科技館簡陋的辦公室里,喻京川神采飛揚地說,太空美術是青少年極好的科普教材。李元先生本人就是1944年在重慶街頭偶然見到美國畫家邦艾斯泰在《生活》畫報上發表的太空美術作品,從此迷上天文事業的。
喻京川不僅繼續編織著自己兒時遨遊太空的夢想,而且把這個夢想的種子播撒進當代少年兒童的心田……
㈥ 探索宇宙的英雄人物事跡,時間也要寫清楚,很急!!
關於薩根先生,他的妻子安妮·德魯彥曾感慨萬千地回憶起
這樣一則往事:在華盛頓聯合車站,薩根先生完全沒有想到,一
位搬運工人居然也認得他,當薩根要付小費時,這位搬運工人對
薩根先生懇切地說:「不必了,薩根先生,您把宇宙給了我,現
在讓我為您做些什麼吧。」的確,卡爾·薩根終其一生為公眾認
識科學、驅趕迷信與偽科學帶給這個世界的黑暗而努力。同時,
他也一直致力於尋找地外生命。在題目中筆者用薩根先生影響頗
為廣泛的兩部作品的名字《接觸》(Contact)和《宇宙》(Cosmos)
(根據前者改編的電影和與後者相輔相成的電視劇已在世界上廣
為流傳)來描述薩根先生,應當是恰如其分的。
令人惋惜的是,在五年前的那個冬日——1996年12月20日,
這位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行星科學家與科普作家,在大洋彼岸因骨
髓癌溘然長逝。薩根,這位獨一無二的「科學的傳教士」走了。
「他是一位優秀的探求者,是他那個領域的領頭羊,他講述的題
目是宇宙,而課堂則是整個世界。」筆者一直在為薩根先生逝世
後才讀到他的作品、了解他而深深遺憾,一直為他畢生懷有的探
索宇宙的好奇心與對科學普及的熱情所深深激動。
在薩根先生逝世五年後的今天,看著偽科學與迷信仍然出沒
於這個世界,筆者覺得有必要在此緬懷薩根的一生和他的主要貢
獻,並重提他的科學精神。希望有更多人能夠了解他的思想、他
的品格和他獻身科學的一生。
卡爾·薩根1934年11月9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市的一
個工人家庭,其父是一位裁縫。他母親的溺愛培養了他最初的自
信。少年時代,他喜歡天文學,同時也是一個科幻小說迷。天文
學書籍與科幻小說,無疑對於他選擇日後的從事的職業與研究產臘悶碧
生了深遠的影響。直到數十年後,他在他的那部輪舉著名的《宇宙》
中,談到在參與「海盜」號的火星探測活動中,第一次看到從火
星表面發回的照片時,仍然深情的回憶起年少時讀過的講述火星
上「巴蘇王國」的科幻小說。
薩根1955年畢業於芝加哥大學,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56
年獲得物理學碩士,在1960年獲得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博士。在
60年代早期,他執教於哈佛大學。自1971年起一直到他逝世,他
在康耐爾大學擔任天文學與太空科學的碩士與博士導師。即使是
在他病重期間,他仍然繼續指導他的學生。
薩根先生在短短的62年生命中,研究成果十分豐碩。他在
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的「海盜」、「旅行者」、「伽利略」
等行星探索計劃中起到重要作用,榮獲了NASA的特別科學成就
獎,並且兩次被授予傑出公共服務獎和阿波羅成就獎。可以說,
薩根先生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取得重大成功的一系列行星探
測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中心
將第2709號小行星命名為「薩根」。
薩根先生不僅僅在行星探測計劃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
在行星科學的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薩根先生是美國天
文協會行星科學分會、美國地球物理學會聯合會行星研究會以及
美國科學促進會行星學會的主席,他的研究重點是金星的溫室效
應和火星的季節變化。他在學位論文中創立了金星大氣的溫室模
型,對金星表面的高溫做出了合理的解釋。
薩根先生不但是一位從事專業研究的天文學家,更是一位出
色的科普專家與科學教育家,他不僅僅注重於專業的天文學研究,
更重視讓大眾了解科學,了解宇宙,了解天文學家們所從事的工
作。薩根先生早年在芝加哥大學對文化經典的學習和人文課程的
滋養為他提供了廣博的知識,使他在從事科普創作時游刃有餘,
能夠用優美的語言將諸多深奧的科學道理娓娓道來,他對科學的
精闢見解使他成為「唯一能夠使用簡單扼要的語言說明科學是什
么的科學家」。他一生著述頗多,除了他在雜志上發表的許多文
章之外,他還寫了30本科普書籍。其中《伊甸園的飛龍》一書於
1978年榮獲美國普利策獎。1980年,他推出了由他親自參與編導
與表演的13集電視系列片《宇宙》,該片向觀眾講述了宇宙的過
去與現在,以及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歷史與取得成果,在世界上引
起了極其強烈的反響。這部電視片被翻譯為10多種語言,在60多
個國家放映,觀眾達5億!此片配套的科普書籍《宇宙》成為美
國《紐約時報》連續70周的發行量最大的暢銷書,也是歷史上英
語出版的科普書籍中發行量罩沖最大的。1998年,該書由周秋麟翻譯,
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使中國讀者能夠一覽該書風采。不過可惜
的是,這部電視系列片雖然早在80年代,李元先生就已譯制完畢,
而至今10餘年過去,不知何原因中央電視台一直未播出,實為一
件憾事。(編者註:中央電視台第10套節目將於12月21日零點10
分(即20日午夜)播出《宇宙》,共13集,兩周播完。)
除了《宇宙》之外,薩根先生的《布魯卡的腦》、《暗淡藍
點——展望人類的太空家園》、《宇宙中的智能生命》、《接觸》、
《魔鬼出沒的世界——科學:照亮黑暗的蠟燭》等書均被翻譯成
多國語言,為世界所熟悉。
薩根先生致力於科普工作並非為所有人所理解。他一度因從
事科普宣傳遭到一些同行的輕視與貶低,他們嘲笑他的工作與在
屏幕上侃侃而談的形象,甚至認為對公眾進行科普宣傳降低科學
家的自身價值。但是薩根先生仍然我行我素,對這些見解不予理
睬。薩根曾坦言,他之所以極力向公眾傳達科學,主要因為科學
可能成為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落後的 金光大道;科學可以是我們
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全球環境保持警覺;科學可以使我們懂得關於
物種、生命、星球和宇宙的起源、本性和命運;科學是反對神秘
主義、反對迷信的堡壘。
薩根先生在科學、文學與公共事業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就,也
許就是他已經成了美國人民心目中的代表現代科學的偶像;以及
在世界上,對於許多人來講,卡爾·薩根就是太空科學和太空探
索的化身。他為科普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其贏得了美國青
少年的尊重與喜愛,他的知名度在美國超過了明星與政治領導人。
1991年在美國青少年中進行「十大聰明人」的評選,薩根名列榜
首,當年被美國人視為英雄,在海灣戰爭立下赫赫戰功的斯瓦茲
克夫名列第二,而美國前總統里根名列第四,時任總統的布希名
列第六。
為了表彰薩根先生在將科學應用於公共福利的貢獻,薩根先
生還被其他國家和部門授予多項獎勵,如美國太空航行委員會的
約翰·肯尼迪太空航行獎、探索者俱樂部的第七十五屆年會獎、
蘇聯航空聯合會康斯坦丁·柴可夫斯基獎、美國天文協會馬素斯
基獎以及美國國家科學院頒發的公共福利獎和美國國家科學院最
高獎等等。
薩根先生的研究一直集中於那些可能性不高,但是對人類具
有巨大潛在影響的問題上。比如核戰爭導致的災難性後果。早在
1982~1983年,他就和五位科學家一起撰文指出:根據他們的計
算結果,如果爆發全球性的核戰爭爆發,勢必造成全球性的氣溫
下降,全球氣溫會遠遠低於地質時代的冰河時期。由此產生的後
果,將是全球農業的徹底崩潰——這無論對於世界文明或哪一個
國家,都是極其可怕的。從後來歷史發展可以看出,核冬天的確
使得冷戰雙方,尤其是蘇聯認識到核戰爭是徒勞無益的,從而大
大降低了核戰爭爆發的可能性。
在薩根先生十幾歲時,他曾說過「耶穌基督是外星生命」這
樣令人吃驚的的話。對於卡爾·薩根而言,他畢生堅信存在地外
生命甚至是地外文明。他一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精力和時間用於研
究尋找地外生命的方法,並且寫了多篇文章討論地外生命可能的
存在形式,他被學術界公認為宇宙生物學的奠基者。在1973年發
射的先驅者10號探測器上,應薩根先生的要求,放置了現在已廣
為人們所知的那塊指示地球與人類基本信息的金屬標志牌,以希
望當外星人截獲這個探測器之時能夠了解地球與人類的基本情況。
對於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薩根在他與安·德魯彥合著、
被翻譯為多國文字的著名科幻小說《接觸》(1997年被改編為電
影,由女影星朱迪·福斯特主演,國內引進後將片名翻譯為《接
觸未來》)中,借女主角阿洛依博士——那位致力於通過射電望
遠鏡傾聽,以找出地外文明發來的消息的科學家(這顯然是卡爾·
薩根以自己和其他積極倡導和參與SETI的科學家,如德雷克為原
型)之口,講到:「宇宙是如此之大——比我們任何人所能想像
的都要大,如果其中只有我們一個文明,那太浪費空間了」,這
段話表明了當前地外文明研究的哲學背景。薩根先生正是這樣想
的,他為尋找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不懈努力。現實生活中,在同
《接觸》中一樣,通過用射電望遠鏡傾聽太空的無線電信號來尋
找地外文明的SETI計劃的初期,在NASA停止資助之後,薩根曾
各處奔走宣傳,以獲得足夠的經費,使得該項目能夠得以繼續進
行。雖然現實生活中的SETI迄今為止還沒有收到可以確認為地外
文明發出的信號,但是薩根和其他SETI的科學家們畢竟使得人類
邁出了可能與地外文明接觸的第一步,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現了
地外文明,薩根先生在取得這一人類歷史中最大發現之中自然功
不可沒。
「科學太重要了,但是不能僅僅靠科學家來操勞。」 薩根面
對世界范圍內偽科學以及各種神功邪教、神醫之類的迷信大行其
道甚為擔心,他告誡道:科學激發了人們探求神秘的好奇心,但
偽科學也有同樣的作用。很少的和落後的科普所放棄的發展空間,
很快就會被偽科學和迷信所佔領。如何能避免邪說泛濫?如何能
讓科學深入人心,偽科學與迷信沒有市場?在薩根先生看來,就
是要向人民大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讓科學成為大眾都感興趣和
普遍關心的話題。
在很少有科學家實際投身於對介乎科學邊緣的或偽科學的信
念進行檢驗或向之挑戰時,薩根先生勇敢地站了出來,與偽科學、
迷信與盲從抗爭。作為美國超自然現象說法科學探求委員會的成
員,薩根先生一直關注著社會中流毒甚廣的偽科學典型,努力探
求偽科學產生的根源,揭露偽科學的本質。在他去世前半年,薩
根先生出版了他一生之中最後一部著作《魔鬼出沒的世界——科
學:照亮黑暗的蠟燭》(該書已由李大光翻譯,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在該書中,薩根總結了自己多年所思所想,全面
的反映了科學與偽科學的斗爭。全書充滿了理性的思維和科學精
神,通過透徹的分析和發人深思的啟示,詳細的闡述了科學與非
科學、偽科學的區別。薩根以廣博的知識、犀利的思想對偽科學
的實質進行入木三分的揭露。對偽科學與偽科學後面所隱藏的反
科學的意識進行了深刻的批判。該書當年便創下最佳暢銷書第一
名的記錄。
薩根曾直率地指出:任何一個社會,如果希望在下個世紀
(21世紀)中生活的更好,且其基本價值不受影響的話,那麼都
應該關心國民的思維、理解水平,並為未來做好規劃。的確,在
現代社會中,公眾需要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更需要的是一種科學
的精神。這種科學精神就是薩根先生不斷提到的好奇心、探究真
理的精神、懷疑精神、參與決策的意識和能力,以及實證意識。
薩根先生從不諱言自己對於科學,對於宇宙探索終生懷有的
熱情,「該書講述了我與科學終生不渝的愛情故事」,他在自己
的書中多次這樣講到。如今,我們已永遠無法知曉,有多少人因
為薩根的作品影響,為他的熱情感動而投身於科學,也永遠無法
知道有多少普通民眾因為同樣的原因對科學事業報以同情,但我
們深知,人類文明的進步需要更多像薩根這樣的科學家。
薩根,接觸宇宙的人,他從未放棄過他那種孩子般的對宇宙
的好奇心,他以自己的熱情為人們理解科學而努力終生,使無數
的人們對科學發生興趣。全世界的人們一定會牢牢記住他的名字,
長久的深深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