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幣圈知識 » 元宇宙與地質

元宇宙與地質

發布時間: 2023-05-14 05:29:42

❶ 什麼是元宇宙

元宇宙(Metaverse)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鏈接與創造的,與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

它整合了多種新技術而產生的新型虛實相融的互聯網應用和社會形態,它基於擴展現實技術提供沉浸式體驗,基於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基於區塊鏈技術搭建經濟體系。

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在經濟系統、社交系統、身份系統上密切融合,並且允許每個用戶進行內容生產和世界編輯。

元宇宙本質上是對現實世界的虛擬化、數字化過程,需要對內容生產、經濟系統、用戶體驗以及實體世界內容等進行大量改造。但元宇宙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是在共享的基礎設施、標准及協議的支撐下,由眾多工具、平台不斷融合、進化而最終成形。

維基網路對元宇宙的描述是:通過虛擬增強的物理現實,呈現收斂性和物理持久性特徵的,基於未來互聯網,具有鏈接感知和共享特徵的3D虛擬空間,它的本質是:平行宇宙。

❷ 一句話解釋元宇宙是什麼

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鏈接與創造的,與現實世界映射和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

元宇宙一詞誕生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在這里,人們用數字化身來控制,並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現在看來,描述的還是超前的未來世界。

元宇宙理念特點

1、三大特徵

與現實世界平行、反作用於現實世界、多種高技術綜合,是未來元宇宙的三大特徵。

2、特徵屬性

Roblox給出的元宇宙包含八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遲、多元化、隨時隨地、經濟系統和文明。要素眾多,每個要素背後,還有一連串的解釋。總之,一句話說不清楚,這也恰恰說明這一概念的模糊性。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沈陽教授指出,一方面,現實中缺什麼,虛擬世界中就需要補什麼;另一方面,人們在虛擬世界裡面做的事情,對於真實的世界有沒有反哺的作用。然而從人類發展歷史看,虛實之間的平衡將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❸ 什麼是元宇宙,舉例說明

元宇宙是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又獨立於現實世界的虛擬空間,是映射現實世界的在線虛擬世界,是越來越真實的數字虛擬世界。人們利用腦機介面、VR等科學技術,進入沉浸式體驗的數據世界,切換另一種身份,體驗第二種生活。元宇宙概念起源於尼爾·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虛擬數字世界,現實世界中的人在這個虛擬世界中都有一個虛擬分身,人們通過控制這個虛擬分身來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元宇宙對應國內雲游戲、VR等產業,是互聯網的終極形態。當前元宇宙產業整體處於早期階段,具有新興產業不成熟、不穩定的特徵。在技術升級與需求升級的合力作用下,元宇宙的場景實現只是時間問題,也代表著未來的大方向。

❹ 什麼是元宇宙

准確地說,元宇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個經典概念的重生。1992年,美國著名科幻大師尼爾·斯蒂芬森在其小說《雪崩》中這樣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機和目鏡,找到連接終端,就能夠以虛擬分身的方式進入由計算機模擬、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

今年3月,元宇宙概念第一股羅布樂思(Roblox)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5月,Facebook表示將在5年內轉型成一家元宇宙公司;8月,位元組跳動斥巨資收購VR創業公司Pico……今年,元宇宙無疑成為了科技領域最火爆的概念之一。

那麼,元宇宙到底是什麼?為何各大數字科技巨頭紛紛入局元宇宙?我國元宇宙產業又該如何布局與發展?

元宇宙目前尚無公認定義

准確地說,元宇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個經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擴展現實(XR)、區塊鏈、雲計算、數字孿生等新技術下的概念具化。

1992年,美國著名科幻大師尼爾·斯蒂芬森在其小說《雪崩》中這樣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機和目鏡,找到連接終端,就能夠以虛擬分身的方式進入由計算機模擬、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

當然,核心概念缺乏公認的定義是前沿科技領域的一個普遍現象。元宇宙雖然備受各方關注和期待,但同樣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回歸概念本質,可以認為元宇宙是在傳統網路空間基礎上,伴隨多種數字技術成熟度的提升,構建形成的既映射於、又獨立於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同時,元宇宙並非一個簡單的虛擬空間,而是把網路、硬體終端和用戶囊括進一個永續的、廣覆蓋的虛擬現實系統之中,系統中既有現實世界的數字化復制物,也有虛擬世界的創造物。

當前,關於元宇宙的一切都還在爭論中,從不同視角去分析會得到差異性極大的結論,但元宇宙所具有的基本特徵則已得到業界的普遍認可。

其基本特徵包括:沉浸式體驗,低延遲和擬真感讓用戶具有身臨其境的感官體驗;虛擬化分身,現實世界的用戶將在數字世界中擁有一個或多個ID身份;開放式創造,用戶通過終端進入數字世界,可利用海量資源展開創造活動;強社交屬性,現實社交關系鏈將在數字世界發生轉移和重組;穩定化系統,具有安全、穩定、有序的經濟運行系統。

❺ 到底什麼是元宇宙

元宇宙是利用科技手段進行鏈接與創造的,與現實世界映射與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

關於「元宇宙」,比較認可的思想源頭是美國數學家和計算機專家弗諾·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說《真名實姓》中,創造性地構思了一個通過腦機介面進入並獲得感官體驗的虛擬世界。

元宇宙的引發變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信息化與網路經濟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左鵬飛認為,元宇宙將給我們的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五個方面的巨變:

(1)從技術創新和協作方式上,進一步提高社會生產效率;

(2)催生出一系列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促進傳統產業變革;

(3)推動文創產業跨界衍生,極大刺激信息消費;

(4)重構工作生活方式,大量工作和生活將在虛擬世界發生;

(5)推動智慧城市建設,創新社會治理模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元宇宙

❻ 怎麼理解元宇宙

-------怎麼理解元宇宙-------

❼ 如果你找不到人生意義,那就去探索火星吧 | 人類火星探索之旅

前言:之前,我在 《永恆的折騰》 里思考過,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才是最有效的活法。 帶著這股思想,我最近集中地在思考,查閱,很多與延長生命價值的內容與書籍,甚至影音資料。而最近,我看到了一個關於「機器人探索火星15年」的故事,我被這個故事的精神與人觸動,特此分享。本文由整理網路資料而成。

故事的起源,美國的火星探索之旅。

美國從二戰後的幾十年,一直在探索外太空,這一點在我沒有深入閱讀太空史,我是感受不到其偉大的,直到這幾年,我國天問號,各種科技實力追上來之後,我反過頭去看美國的外太空歷史,我才發現美國人的探索精神,其實很值得學習。

從1961年到1972年,美國通過阿波羅任務實現了六次登月,阿波羅任務也被譽為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項目。對於全體人類而言,成功登月也讓我們成為全新的「跨星球」物種。

而很快,美國在成功登陸月球之後,就開始把目標放在了火星。然而,火星探索明顯是比月球探索更加艱難的任務。這一點,可以從當時的蘇聯VS美國的戰績來了解。

從美國航天局NASA統計的人類火星任務列表來看,美國蘇聯是探索火星最多的國家,而美國也是成功次數最多的國家,但也是失敗次數很多的國家。

美國於2001年成功發射了「火星奧德賽」探測器,首次發現火星地表下面存在水冰,這預示著火星上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火星奧德賽」至今仍在進行科學探測並為火星上的著陸任務提供通訊中繼,是目前火星探測器里「服役期」最長的一個。

2003年,美國第二代「雙胞胎」火星車「勇氣」號和「機遇」號相繼成功發射。

與第一代火星車相比,第二代火星車性能大大增強,實現了對火星較大范圍的移動勘測。

「勇氣」號和「機遇」號發現了火星上曾經存在水的證據,也讓科學家們獲取了對火星歷史上水文活動的詳細資料。

而也是這段探索故事吸引了我,我特別去了解了下這次火星尋水之旅的來龍去脈。

第一幕:任務艱巨,臨危受命

火星是整個太陽系中除地球外最適合開發的星球,人類也早在上世紀60年代便開始探測,但早期探測的失敗率很高,蘇聯甚至直到解體都未取得真正意義上的一次成功。在經歷上世紀60-70年代冷戰時期的瘋狂後,人類火星探測戛然而止,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重新開始。但是很不幸,美國開局的火星觀察者號(1992年)失敗,俄羅斯開局的火星96號(1996年)也在升空後失敗。

直到1996年,美國的全球勘探者號才迎來成功,與它一起前往的還有探路者號著陸器/旅居者號火星車,小小的旅居者號也在1997年成為人類第一輛成功著陸的火星車。相比較只能定點著陸的著陸器,火星車有個巨大的優勢:能夠移動,這一條就足以說明它們的價值。但它實在太小,僅為10多千克而已,攜帶的儀器自然不可能擁有復雜功能,僅僅工作了幾十天就宣告任務結束。人類迫切需要一個全面、復雜、多功能的火星車登陸火星。

在這種需求下,NASA的火星探測計劃就正式立項了火星探測漫遊者(Mars Exploration Rover,MER)項目,它包括兩個重量為185千克的火星車,MER-A和MER-B,二者完全相同且互為備份。但沒想到,1999年美國兩個抵達火星的任務再次面對浩劫:大氣勘探者號軌道器直接焚毀在火星大氣中,極地登陸者號則在距離地表僅40米處墜毀。 在這種情況下,這兩輛火星車完成任務的壓力可想而知,失敗的代價使人類火星探測再次陷入低谷。

第二幕:鼓足勇氣,抓住機遇

幸運的是,2001年發射的火星奧德賽號軌道器取得巨大成功,它可以為地面功率較低的火星車提供信號轉發,這意味著兩輛火星車任務可以在2003年順利踏上旅程。

因此, 這兩輛火星車雙胞胎兄弟被最終命名為勇氣號(MER-A)和機遇號(MER-B)。 而事實上它們還有兩個「堂兄弟」留在地球上用來測試,其中一個和它們的科學儀器、結構、重量幾乎一模一樣,用來測試各個儀器工作情況;另一個則輕一些、幾乎不攜帶儀器,僅用來模擬火星重力下重量對機體結構的影響。

兩個探測器分別在2003年6月10日和7月7日乘坐巨大的三角洲2火箭順利升空,它們採用了一條長達200餘天的漫長霍曼轉移軌道前往火星,並在次年1月份先後抵達。

第三幕:死亡七分鍾和氣囊彈跳

火星降落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火星引力低於地球,存在稀薄大氣,但可以像著陸地球一樣,使用空氣阻力摩擦和進一步降落傘結合的方式減速。由於速度較快,摩擦能產生巨大的熱量會不斷在探測器表面積累,達到驚人的2100攝氏度(好奇號火星車降落過程)。但是,火星大氣也過於稀薄,僅有地球1%不到,它的減速作用有限,所以不可能像地球一樣使用降落傘即可完成最終減速。

此外,火星距離地球最近也在5000萬千米級別,這已經意味著將近6分鍾的往返通訊延遲,實際還要考慮二者自轉造成的遮擋,實際時間遠大於此。整個登陸過程不可能由地球上人工控制和監測完成, 從探測器開始進入火星大氣邊緣,到最終火星著陸,只有7分鍾左右時間,必須靠自己。 雖然著陸時間短暫,全程卻有上千個操作要獨立進行,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會導致功虧一簣。例如2016年10月19日,歐空局斯基亞帕雷利號著陸器在執行任務時最後一刻失敗,直接撞向火星表麵粉身碎骨。否則它的著陸地點亦是機遇號火星車所在的子午線高原,如果成功它們將成為並肩戰斗的夥伴。只是結果無比遺憾!

在進行大氣減速、降落傘減速後,探測器降落裝置必須利用反推火箭工作。但自帶反推火箭會導致探測器底部被巨大的燃料箱、發動機、感測器等占據,一旦降落後就會成為死重,非常不適合應該自由移動的火星車執行任務。

最後勇氣號和機遇號的選擇方案是氣囊彈跳方式 : 降落傘脫離後,依然採取火箭反推方案進行減速和懸停確定著陸地點。 不過此時著陸器又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攜帶有反沖火箭和燃料罐,另一部分則將火星車折疊後牢牢包裹在巨大的氣囊中。著陸器確定好著陸區域後,會將氣囊彈出並用繩索牢牢吊住,穩步下降命令下達後繩索斷裂。氣囊在距離火星地表數米處釋放,隨後在地面經過多次彈跳後穩定下來。巨大氣囊內部往往有平衡設備,能保證氣囊停止後折疊的火星車跟地面保持正確的姿態,隨後氣囊打開,火星車緩緩展開並駛出,這個技術在探路者號任務時已經成功驗證。

第四幕:龜速移動的火星「車」

為了成為一個可以移動的車,勇氣號和機遇號必須裝載額外的動力、成像和導航系統,這在定點著陸的任務中是基本不存在的。 兩個探測器動力都來自兩塊背上的太陽能電池板 ,它們採用了當時地球上最為先進的多結太陽能光伏電池、可以吸收並利用太陽多個光譜中的能量,但由於火星表面太陽能遠不如地球豐富且大氣中布滿沙塵,在最好的狀態下太陽能僅能提供每天900瓦特小時的能量,不到一度電,平均下來工作效率普遍在半度電水平。

而當火星爆發全球性沙塵暴時,漫天的黃沙會急劇減弱太陽光照且附著在太陽能電池板表面,使得一天的產能僅僅為100瓦特小時的能量,火星車必須進入休眠狀態。即便是天氣最好、高峰時的900瓦特小時,這些能量僅能讓地球上的普通熱水器工作半個小時,只能維持一個40瓦的老式燈泡亮一天。 為了充分利用能量、尤其是避免夜晚時沒有能量來源,在火星車上還背了兩個7千克重的鋰電池以儲能。

考慮到這兩個火星車是個高1.5米、寬2.3米、長1.6米、有6個輪子的龐然大物,還要完成復雜的通訊、導航、科研、數據分析處理功能,這點電力就很有限了。這跟大家想像的火星車在火星表面馳騁的場景完全不同,事實上兩輛火星車的運動速度是以厘米/秒來計算,它們倆的「飆車」極限速度僅有5厘米/秒,而平均運動速度僅有1厘米/秒。

根據它的自我防護系統,它還要每開10秒就停下來20秒檢查地形、避免風險。所以實際上火星車開的效果是:花了10秒鍾,往前爬了大概一個人類手掌的長度,然後停下來喘息20秒鍾,再繼續努力往前爬。

第五幕:價值連城的「超級名車」

火星車還必須攜帶有大量圖像拍照系統以輔助導航和自我軌跡判斷,畢竟火星上可沒有人幫它們指路,必須自給自足完成。因此, 它們都攜帶了一個全景相機、導航相機安裝在1.5米高的頭部,身上還需要攜帶四個避險相機拍攝前後左右以避免危險, 可謂是標準的「畏首畏尾」。沒有辦法,畢竟這是個極其精密、造價高達4億美元的一輛車,經過大致計算,平均下來大概每克的價值就接近15000人民幣,這可比一輛用純黃金(金價大約一克300人民幣)做的車貴太多了。

不僅如此,它小小的能量依然要支持與地球的通訊,但顯然這個能量太弱了,遠遠不夠直接把信號發回地球。因此 它們的選擇方式是依賴其他「前輩」幫忙轉發和傳遞信號:美國的奧德賽號、全球勘探者號、MAVEN、偵察軌道器等都相繼為它們提供過數據傳輸服務。

在解決了動力、導航、通訊等核心問題後,終於到了最重要的方面:科研! 雖然能量有限,兩輛火星車依然攜帶了非常先進且高度集成化的科研儀器,它們基本都安裝在火星車前部伸出的機械「手臂」上面。這也是無奈之舉,因為整個背上幾乎都是太陽能電池板,底部又全部是動力系統和結構系統。

在手臂上,既有穆斯堡爾譜儀、阿爾法粒子X射線光譜儀、磁體儀這種能夠詳細解讀岩石和土壤中化學成分的儀器,也有熱輻射光譜儀(裝於頭部)和顯微成像儀這種能從遠處和微觀的近處觀察土壤結構圖像的設備。當然,為了輔助這些儀器得到研究的樣本,還需要一個研磨工具,將岩石粉碎。在使用儀器時,火星車需要停下來,將大部分能量集中在機械臂上,機械臂把帶有儀器們的前端緩緩抬到要研究的地方放下,儀器才可以開始工作。

第六幕:火星探測,使命必達

按照計劃, 勇氣號著陸在古瑟夫隕石撞擊坑(Gusev Crater) ,這個170千米寬的超級撞擊坑可能隱藏著火星土壤的深層秘密; 機遇號著陸在子午線高原(Meridiani Planum) ,這里曾經被發現存在大量的結晶赤鐵礦,這意味著在遠古時代這里極有可能是火星巨大的海洋/湖泊所在地。

兩個小傢伙抵達火星後果然不負眾望,為我們帶來了海量科研成果,大大補充了「前輩」維京一號/二號、探路者號/旅居者號任務的研究成果。它們進一步分析了火星土壤成分,相比較地球土壤中基本50%是水和空氣、5%是有機物、45%是礦物質和金屬而言,火星土壤中僅僅有2%的水和空氣,而餘下的98%都是礦物質和金屬。此外,在火星土壤中還首次發現了鎳和鋅元素,這二者理應來自火星深層內核,這個發現意味著火星表面的土壤可能源自火山噴發而來,也就是火星億萬年前劇烈地質活動時期的產物。

勇氣號曾經在一塊火星岩石上進行過「深層次」研究,它鑽出了一個4.5厘米直徑、0.5厘米深的洞,幾乎是一個嬰兒的手掌般。看似人類可以輕松做到,但對勇氣號而言已經著實不易:這是它一動不動鑽探了兩個小時的結果。經過分析這塊石頭的基本結構,科學家們發現只有可能水的參與才會形成這些微型紋理和孔洞。

它的「兄弟」機遇號則詳細研究了大量類似地球上的玄武岩、表面覆蓋了多層不同物質,它還去了一個富含粘土的山丘,以及一個遠古湖泊的底部,那裡發現了包括赤鐵礦(一種鐵銹)在內的含水礦物質,它甚至在撞擊坑底部觀測到了水流淌過後的痕跡,這意味著也許今天火星地下依然可能存在液態水。機遇號也比較幸運遇到了一個來自太空的禮物:它找到了一顆鐵鎳構成的隕石,也是人類首次在外星球找到隕石。

這些都印證了火星在遠古時期擁有溫暖潮濕的環境。不過,它們經過研究化學成分後推出結論:火星曾經的海洋和湖泊並不像地球上的水體一樣溫和,而是絕大部分水體呈現強酸性,並不適合絕大部分地球生命生存。它們的研究遠超於此,不過限於篇幅沒法全部展開了。

第七幕:我們征服太空,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因為它很難

在勇氣號和機遇號出發前往火星前,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遇了歷史上最嚴重的恐怖襲擊,紐約標志性的兩座世貿大廈轟然倒塌。這次襲擊造成近3000人殞命,且相當一部分是參與救援的消防員們,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事後全世界陷入了哀悼的氣氛之中,這兩個探測器也不例外。但正如它們的名字,代表了人類要越挫越勇的心情,在事後的遺跡清理過程中, 科學家們利用找到的金屬材料製作了一個特殊的線纜保護罩,它用來保護岩石粉碎工具。

此外,它們的著陸地點也成為了紀念碑。其中,勇氣號的著陸地被叫做「哥倫比亞紀念碑」,這是為了紀念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返回期間解體的災難;相應地,機遇號的著陸地被叫做「挑戰者紀念碑」,為了紀念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起飛期間解體的災難。在這兩個載入人類史冊的航天災難中,各自有7名宇航員殞命,成為歷史之最。

正如肯尼迪總統的名言:「我們選擇登陸月球,不是因為它簡單,而是因為它很難」。兩輛火星車,也肩負著人類的偉大使命。

第八幕:老兵不死,創造奇跡

這兩輛火星車的原計劃工作時間都是90天左右,科學家們認為90天之後火星空氣中的沙塵就會覆蓋滿太陽能電池板,導致能量過低而無法繼續工作。但沒想到的是,火星上劇烈的沙塵暴和大風天氣卻幫了忙,風吹去了蓋在太陽能電池板表面的塵土,讓它重新暴露在太陽光的照射之中而獲得新生。雖然在2007年火星巨大的沙塵暴中、99%的陽光被沙塵遮蔽了數月而導致這兩個兄弟險些任務失敗,但它們通過休眠方式在比地球風速快10倍以上的惡劣環境中最終倖存下來,贏得新生。

在這種情況下,勇氣號一直堅持工作到2011年3月22日才宣告任務結束,此前它已經經歷了輪子故障不能轉動、且在2009年時就陷到軟土中根本無法動彈,但它依然在那個坑裡堅持工作了兩年之久直到失聯,那裡成了它最終的墓地。

而機遇號情況好很多,它曾經也陷進過一片碎石沙地中,不過後來依靠地球上兩個「堂兄弟」的各種模擬才最終花了一個半月時間逃離,那一小塊地區也因此被重新命名為「地獄沙丘」。從此之後它更加小心,一直工作到2018年年中。

但後期的機遇號也在慢慢老去,每天的機上計算機會不斷重啟,工作一段時間就會自動清空數據存儲,它猶如沉沉暮年的老人一樣患上了「痴呆症」和「失憶症」,讓人惋惜又深感無奈。

勇氣號和機遇號雖然移動速度極慢,但超長服役的結果卻使它們成為了最優秀的火星車。 勇氣號共計工作了2269天,機遇號工作了5000多天。機遇號以平均1厘米/秒速度運動創造了在太空中最遠行駛里程的記錄,它已經在火星表面行進了45千米以上,早已超過前蘇聯在1973年發射的月球車二號(Lunokhod 2)在月球表面創造出的39千米的記錄。機遇號就好比是龜兔賽跑里的烏龜,雖然慢但一直堅持到了最後的勝利。

不過悲劇的是,2018年火星又出現了席捲全球的巨大沙塵暴,機遇號由於能源問題再次陷入沉睡。年底沙塵暴消退後,NASA嘗試了800多次聯系都未能將其喚醒,最後只得宣布放棄。我們目前已經永遠失去了這兩個火星車。

第九幕:華麗終章,亦是開始

勇氣號和機遇號雖然任務已經結束,但它們的華麗終章並未結束。它們的巨大成功再次掀起人類火星探測的高潮,在此之後有一系列探測器抵達火星並長期工作。

2003年6月,歐洲火星快車軌道器和小獵犬二號著陸器抵達,軌道器至今仍在工作;

2006年3月,美國火星偵察軌道器抵達,至今仍在工作;

2008年5月,美國鳳凰號著陸器抵達;

2012年8月,美國好奇號火星車抵達,至今仍在工作;

2014年9月,美國MAVEN大氣專家軌道器抵達,至今仍在工作;

2014年9月,印度曼加里安軌道器抵達,至今仍在工作;

2016年10月,歐洲ExoMars軌道器和斯基亞帕雷利著陸器抵達,軌道器至今仍在工作;

2018年11月,美國洞察號著陸器抵達,至今仍在工作;

「核動力」的好奇號火星車,幾乎是勇氣號/機遇號的5倍大,各方面能力全面升級(圖源:NASA)

未來的2020年,中國、美國、俄羅斯/歐盟等,都將有新一輪火星探測任務前往火星,火星將迎來最為繁忙的一段時間。毫無疑問,它們的研究成果,將會大大超越勇氣號和機遇號。

火星探索之後續,未來的人類獲將徹底征服火星

2004 年 1 月,美國當時的總統布希提出了 「新太空計劃」: 2020 年前重返月球並建立永久性基地,同時派宇航員登陸火星 ,但他並未公布具體的登陸日期。

2017 年,特朗 普簽署 「1 號太空政策指令」,宣布包括重返月球、登陸火星和深入探索太陽系在內的宏大計劃。為此,美國重新組建了國家太空委員會,副總統彭斯出任主席。特朗 普也多次在推特上表示,NASA 應直接開展載人探索火星行動,並在未來幾個月公布相關計劃。

同年,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舉行的第 58 屆國際宇航聯合會大會上,美國宇航局前局長邁克爾 · 格里芬聲稱准備在 2037 年把人類送上火星。但在美國航天局 2020 財年預算請求聽證會上,NASA 現任局長吉姆 · 布里登斯廷確認,美國計劃在 2033 年將宇航員送上火星,並在火星上生存 2 年。

對於探索火星,想爭第一的可並非只有美國宇航局 。SpaceX、波音等各大航天企業也在私底下進行著較量。波音公司負責人丹尼斯 · 米倫堡曾在接受采訪時非常明確地表示:「第一個踏上火星的人將乘坐波音飛機飛往那裡。」

丹尼斯 · 米倫堡的聲明遭到競爭對手 SpaceX 的埃隆 · 馬斯克的諷刺。他聲稱,「波音將在火星登陸競賽中擊敗 SpaceX」的評論聽起來就像是波音自己在說給自己聽,這是在自欺欺人。

當然,對於埃隆 · 馬斯克而言,他的夢想可不僅僅是把人類送上火星,他甚至還想改造火星大氣,把火星改造成為一顆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

馬斯克最初是在一檔電視節目期間表示,想通過核彈對火星進行加熱。而且他並沒有開玩笑,2019 年他還在推特上詳細公布了這一計劃。馬斯克還揚言將建造 1000 艘星際飛船用於火星旅行。

雖然馬斯克對火星計劃充滿了期待和信心,但是他曾承認自己可能無法親自實現火星計劃,原因是技術的發展有點差強人意。馬斯克曾多次呼籲加速技術研發,他甚至宣稱,如果技術成熟的話,他有七成概率會親自登陸火星。從目前來看,如果不是嘴上說說的話,馬斯克的夢想很有可能實現。

可以肯定的是,當 NASA 以火星為目標時,美國的各大私人航天企業並不會把目標僅僅局限於月球,火星競賽已成必然。

早在 2003 年,為了給載人火星飛行做初步考察准備,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和法國太空局的科學家們在南極洲進行多種 「人類適應太空」實驗。這是因為往返火星需要長達 2 年的時間。長時間的與世隔絕、孤獨和無助可能沖破宇航員的心理防線,導致他們精神錯亂。

為此,美國宇航局專門打造了 HI-SEAS 火星模擬基地。因為專家們認為,如果想真正了解宇航員可能遭遇的心理挑戰,唯一的方式就是讓他們置身與火星類似的極端環境。經歷過模擬測試的人員都深深體驗到了宇航員的孤獨與寂寞。

在美國宇航局的計劃中,並未打算從地球直飛火星,而是以月球基地或者空間站為中繼站。當然,這兩者都還在准備當中。美國人尚未完成重返月球的目標,因此月球基地也只能是未來的一個夢想。但以月球基地為中繼站的想法是深得人心的,因為月球極地存儲的水冰完全能夠製造未來的火箭燃料。

美國宇航局在 2017 年提出,計劃在月球軌道建立一個永久性基地,也就是深空網關。它將作為未來太空探索的訓練場地和技術實驗場地,旨在為人類登陸火星或其它星球做准備。這個基地就像一個機場,飛往月球表面或火星的飛船可以在此加油、更換零件或者補充補給。

強大的運載火箭是人類前往月球乃至火星的基礎,運載火箭是人類擺脫地球引力前往火星的基礎,它也是整個人類航天最為重要的基礎,它的能力往往決定一個航天企業以及一個國家航天探索能力的上限。

2015 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傾力設計的太空發射系統 SLS 通過了專家審議,意味著人類歷史上最龐大、最強大的火箭終於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SLS 系統是美國太空梭衍生出來的重型運載火箭。它是美國宇航局的 「深空探測計劃」的一部分,未來將肩負載人火星和載人月球任務。SLS 火箭類似於戰神 IV 火箭,但其總推力比將超過此前最大的土星五號,它也將成為美國最強大的運載火箭。

2017 年,美國宇航局公布全新一代火星車 「火星 2020」,也就是現在的毅力號火星探測車。不久的將來,這台擁有 23 只 「眼睛」的火星車,將執行火星的全景觀測任務。這 23 個相機中,包括 7 個科學相機以及 7 個降落著陸用的輔助相機,以及 9 個工程相機,它們能夠幫助火星車避免火星上的障礙物。

從戰略意義上來說,美國是想要通過探索火星,擴大並牢牢占據太空探索的領導地位。目前,太空探索領域已經並非美國一家獨大,包含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已經崛起並開始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

如果說科技是我們全人類的能力邊界,那麼探索太空,了解宇宙,就是全人類的思想邊界。

最近太多關鍵字聚焦所謂的元宇宙,但是我被華大基因尹燁的一句話觸動,他面對人們對元宇宙的熱情只說了一句話,「我更關心真宇宙」。

因為所謂的元宇宙再怎麼天花亂墜,它都是基於現實世界來創造的,無論你是吧愛因斯坦做成AI跟你對話,還是你把自己復製成8個分身,你都需要足夠的知識儲備和技術來實現它。

而這些演算法,科技,數學的知識,都是現實物理生物世界裡你學會的,元宇宙的邊界遠比真實宇宙的邊界小太多...

人類三大起源問題,將是我們人類永恆探索之謎題:宇宙起源,生命起源,意識起源。

而探索宇宙,了解自身,其實都是我們探究這偉大課題的重要方向。

❽ 元宇宙是什麼

元宇宙(Metaverse),是人類運用數字技術構建的,由現實世界映射或超越現實世界,可與現實世界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

元宇宙一詞誕生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小說描繪了一個龐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在這里,人們用數字化身來控制,並相互競爭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如今看來,描述的還是超前的未來世界。

「元宇宙」這個詞更多隻是一個商業符號,它本身並沒有什麼新的技術,而是集成了一大批現有技術。

相關說明

也有學者通過對元宇宙構思和概念的「考古」,可以從時空性、真實性、獨立性、連接性四個方面去交叉定義元宇宙。

從時空性來看,元宇宙是一個空間維度上虛擬而時間維度上真實的數字世界;從真實性來看,元宇宙中既有現實世界的數字化復制物,也有虛擬世界的創造物;從獨立性來看,元宇宙是一個與外部真實世界既緊密相連,又高度獨立的平行空間;從連接性來看,元宇宙是一個把網路、硬體終端和用戶囊括進來的一個永續的、廣覆蓋的虛擬現實系統。

准確地說,元宇宙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個經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擴展現實(XR)、區塊鏈、雲計算、數字孿生等新技術下的概念具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元宇宙

❾ 什麼是元宇宙

元宇宙是人類運用數字技術構建的,由現實世界映射或超越現實世界,可與現實世界交互的虛擬世界,具備新型社會體系的數字生活空間。

元宇宙的發展仍將主要集中於游戲、社交、內容等娛樂領域,具有沉浸感的內容體驗是這個階段最為重要的形態和特徵之一,用戶體驗將得到顯著提升。

隨著混合現實技術和設備逐步成熟,坦碧未來元宇宙有望成為新型娛樂生活的重要載體。此外,元宇宙有可能以其豐富的內容與強大的社交屬性打開5G的大眾需求缺口,提升5G網路的覆蓋率。

元宇宙將向生產生活多領域逐步滲透。如今,工業特別是製造業領域的數字孿生技術已成為生產環節的重要支撐手段,隨著VR、AR等技術和雲計算等進一步應用,基於全真互聯網的智慧城市、形成閉環的虛擬消費體系、線上線下有機協同的虛擬化服務、更加成熟的金融科技手段將成為元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現路徑

一、沉浸和疊加

沉浸式路徑的代表是VR技術,比如佩戴VR設備,可以讓人進入一種「萬物皆備於我」的沉浸式專屬場景。讓含舉疊加式路徑的代表是AR技術,它是在現有條件上疊加和外拓,比如給普通機器人加入皮囊皮相、注入靈魂情感,令其成為模擬機器人。

二、激進和漸進

通往元宇宙的路徑,一直有激進和漸進兩老談種方式。比如Roblox是激進路徑的代表,從一開始就不提供游戲,只提供開發平台和社區,以創作激勵機制吸引用戶,實現完全由用戶打造的去中心化世界。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進入這個空間進行編輯,做劇本或設置游戲關卡等。

三、開放和封閉

元宇宙的路徑還存在開放和封閉兩種關系。這種關系在手機市場上體現較為明顯,比如蘋果系統就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軟硬體都是封閉的,我把這種邏輯總結為「我即宇宙」。

❿ 元宇宙的概念是什麼元宇宙火的原因是什麼元宇宙的三個階段有哪些

元宇宙的概念是什麼?元宇宙火的原因是什麼?元宇宙的三個階段有哪些?

1.元宇宙是什麼概念?

宇宙的元概念是什麼意思?它是人工創造的虛擬數字宇宙,是用科技手段鏈接和映射現實宇宙而創造的具有社會系統的虛擬新宇宙。元概念起源於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指的是巨大的虛擬現實世界。其中的對象與現實聯系在一起,有唯一的地址。它是由各種協議和工具等一系列技術形成的虛擬現實場景。宇宙可以看作是一個獨立的數字世界,在這里也是真實可信的。但它與我們的現實網路相連,是一個人造空間,甚至有「宇宙之外」這個概念的存在。

2.啟動期

元宇宙的始作俑者主要是基於人們製作的NFT數字區塊鏈。這種認為製造出來的稀有區塊會成為虛擬物品的地址來定位元宇宙中的經濟運行,在元宇宙中發展可以帶動實體產業的進步,為虛擬現實產業提供更精準的服務。

3.生長期

等待Metauniverse准確啟動後,就到了業務增長期。元宇宙的人和物的數量會隨著人口的湧入而逐漸增加,經濟基礎也會隨著人口的增加而逐漸完善,相互尊重的觀念也會接近成熟。

熱點內容
算力蜂礦機圖片 發布:2025-07-12 22:50:14 瀏覽:37
匯豐銀行有託管btc的業務嗎 發布:2025-07-12 22:48:29 瀏覽:958
元宇宙通行證pdf下載 發布:2025-07-12 22:17:46 瀏覽:342
挖礦比特幣收益怎麼來 發布:2025-07-12 22:10:54 瀏覽:987
以太坊價格172美金算低嗎 發布:2025-07-12 21:52:27 瀏覽:720
對元宇宙的極點展望 發布:2025-07-12 21:43:19 瀏覽:877
每天簽到就能掙比特幣 發布:2025-07-12 21:28:01 瀏覽:840
比特幣庫容 發布:2025-07-12 21:26:08 瀏覽:252
區塊鏈醫療設備 發布:2025-07-12 21:21:13 瀏覽:639
五年前偷電挖btc的人 發布:2025-07-12 21:19:39 瀏覽: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