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的宏觀經濟
Ⅰ 全球宏觀經濟環境下,比特幣是否迎來了春天
全球宏觀經濟環境下,比特幣是否迎來了春天?相信大家對於比特幣並不是非常的熟悉。也不太了解比特幣是如何進行運作的,所以才會有一些不明白。下面給大傢具體的解釋一下,大家就了解比特幣未來的情況了。以下內容朋友們可以參考:
三、比特幣在全球經濟沖擊下,炒作空間在一步步縮減:
全球經濟發展比較好的時候,比特幣有一些操作的空間,其實這些年也正是因為這種操作空間,導致比特幣一直不斷升值。可是現在情況出現了變化,比特幣很可能操作空間會進一步縮小。Ⅱ 通膨來了——它會如何扭曲和改變幣圈的行情發展
通膨來了,這一次真的來了。也許我們 在消費市場上現在感覺還不強烈,但這只是開始 。就像 財經 網對電子工廠的采訪:「我做工廠十幾年,沒有這么漲過, 不是一個品類漲,而是大部分品類都在漲;不是漲3~5個點,而是10%、20%地漲 」。 現在的通膨第一波,上漲的主要是原材料和大宗物資 ,在我們不知不覺之中,從去年6月開始,銅漲38%,紙漲50%,塑料漲35%,鋁材漲37%,鐵漲30%,玻璃漲30%,鋅合金漲48%,不銹鋼漲45%,而IC則漲了超過100%。2月底以來,據說 不少品類的上漲幅度可以稱之為「失控」 ,瘋狂上漲,例如有特種紙一次性跳漲3000元/噸!無論是化工原料、工業金屬還是紡織,都在不停地上漲,不少工廠生產因此停工,也許部分在工廠工作的讀者已經感受到這波通膨的犀利。
通膨的根本原因,大家都清楚是因為 新冠疫情後,全球法幣流動性泛濫的結果 ,全球超發了19.5萬億美元的各國法幣(美國大約是5萬億美元),我們國家的M2貨幣也在一年中為了扶持經濟而增加了超過10%,這是平常3年的量。所以全球的經濟學家們早就在擔心惡性的通膨的來臨,現在通膨開始真的來了。
當然 目前通膨有「虛火」的成分 ,不少漲價是材料廠商與資本聯合借勢的結果,這種行為恐怕會遭到國家的調控管制。但無論如何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 現在的基礎就是「過多的貨幣追逐過少的物資」 ,法幣流動性泛濫已成事實,無論各種匯率如何, 法幣相對於物質只能是貶值,通膨無可避免地隨著各國經濟復甦而到來 ,政府們可以通過種種政策來降低通膨的影響和調控通膨過於膨脹,但絕對難以消滅,現在指望的,不過是能夠管控以免發展為惡性通膨而已。
說實話,目前在消費市場上我們感覺還不強烈,是因為 通膨的傳導是有一定滯後性的 , 先是基礎原材料(金屬、化工、化肥、紙漲等),然後才是工業製成品,最後才是農產品 (例如大米現在3月播種到11月收割,屆時才會反映暴增的成本)。對於我們這些普通消費者來說,這種 通膨的威力,大致會在下半年開始體會,而到年底則開始全面體會 。最近藍調閱讀美國的 財經 文章,經常看到還有「學者」或「 財經 媒體」在 說目前美國的通膨預期並不強烈 ,每次看到藍調都想笑, 美國的「 社會 必需品」大多數仰賴中國和其它國家,一直算是「最終消費國」 ,所以 現在全球生產國開始的通膨還沒有傳導到最終消費市場而已,下半年他們就知道什麼叫真正的通膨預期 了,其實那時候就不是通膨預期,而是通膨的實質了。當然,這 其中確實有些學者或媒體是不專業,但有些則不過是配合美聯儲穩定市場而已,遵循金主的意志故意扭曲而已 。
所以 一次緩釋的大地震已經開始 ,目前發生在基礎層(基礎原材料),很快會傳導到工業產品層,最終影響農產品和所有消費。雖然通膨的發展不像地震那麼快,但其對經濟的效應是一樣的。 這是2021年經濟也好,投資也好,都必須面對的殘酷事實 。
對於比特幣來說, 這場大地震是雙層的效應,將導致今年比特幣行情的相對不穩定,恐怕會發生若干次的大跌大漲,傳導之下整體幣圈也會因為比特幣的漲跌而動盪 。為什麼呢?
第一層效應是 宏觀經濟和政策的不穩定性 。以美國為例, 在通膨面前政府是兩難,形成了一對矛盾 ,如果提高利率減少資本流動來控制通膨發展速率,那就是壓制經濟和消費復甦,而如果為了經濟復甦繼續擴張美元投放量,流動性泛濫之下通膨自然會快速發展。 在過去的一年雖然法幣泛濫,但是新冠疫情壓制了消費和投資,消費低迷之下通膨暫時被壓制 ,但現在不同,新冠疫情效應開始減小,開始追求經濟復甦,消費和投資開始復甦之下,流動性泛濫的問題就開始爆發出來。所以政府們對於通膨都是在走鋼絲,不能沒有,不能太高。這大概率會導致今年的政策很敏感和多變,因為政府們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這種 經濟發展上和相應政策的不確定性為今年的投資市場投下了陰影 。坦白說,就是可能會有若干次的大跌,又會有若干次的大漲,在行情圖表上形成若干次深V走勢。
第二層效應是 比特幣的抗通膨性 。這個效應現在很不顯著, 顯著的是比特幣的風險資產屬性即「漲服效應」 。但隨著通膨的發展和深化,比特幣的抗通膨性應該會逐漸得到重視。例如一種可能的情形是,在經濟和政策動盪之下,股市和其它全球投資市場發生脈沖式大跌,比特幣作為風險資產也會跟跌,但 每一次下跌之後,其抗通膨性又因為通膨的存在和發展而得到重視,吸引資本買入 。這樣的 一跌一漲的V型波浪起伏,可能形成比特幣未來一年內行情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 。
最後說一下,藍調知道現在多數人並不會太重視通膨,因為 這一代人幾乎都沒有什麼高通膨狀態下生活和投資的經驗 ,前幾年美國很多人甚至認為通膨已經永久不會再見。美聯儲當下還在大談控制在2%左右有利於經濟的溫和通膨,但 有些美國機構在他們致重要客戶的函件中卻已經估測2021年美國的通膨水平為10%左右 ,對於大國來說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例如主糧關乎人命,政府可能通過管制能控制住使之不漲價或者少漲價,但很多其它生活和 社會 必需品就會漲30%甚至40%,這將導致非常大的沖擊。
以上就是藍調對當下全球通膨發展情況的解析以及對通膨發展影響比特幣和幣圈行情的一些思考。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站在未來看現在,藍調與你一起感受時代之風!
Ⅲ 幣圈增加流動性是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在不導致市場資產價格急劇變化的情況下,在市場中添加買賣資產的能力。
流動性(Liquidity)是指銀行滿足存款人提取現金、到期支付債務和借款人正常貸款的能力。西方商業銀行業務經營原則之一。銀行的清償力,一般由銀行的資產和負債比例與結構所決定。
西方貨幣銀行理論有兩種對立的觀點: 一種觀點強調銀行資產結構在期限方面應正好和它的負債結構相適應;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不一定相適應,只要銀行能迅速將其資產變賣或能獲得其他機構在信用支付方面的保證,仍可保持其清償力。
流動瞎野塵磨禪性(Liquidity)有三種用法或涵義,一是指整個宏觀經濟的流動性,指在經濟體系中貨幣的投放脊前量的多少。2007年全年一直到2008年8月的流動性過剩就是指有過多的貨幣投放量,這些多餘的資金需要尋找投資出路,於是就有了投資/經濟過熱現象,以及通貨膨脹危險。
造成流動性過剩的根源來自於中國不斷推升的貿易順差,出口企業不斷把收回的美元兌換給國家,國家就得不斷向經濟體系投放人民幣,這就造成了流動性過剩的現象。
Ⅳ 數字貨幣發展對宏觀管理和經濟生活有何影響
數字貨幣使用場景豐富
「數字貨幣是一種不受管制的、數字化的貨幣,通常由開發者發行和管理,被特定虛擬社區的成員所接受和使用。」西南財經大學財稅學院院長劉蓉介紹,數字貨幣具有交易成本低、交易速度快捷和貨幣數量固定等特點和優勢。
「數字貨幣從全球范圍看主要分為私人數字貨幣和法定數字貨幣。」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劉玉書介紹,私人數字貨幣分為加密或非加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兩種形式。例如,比特幣就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加密虛擬貨幣;我國研發的數字人民幣(簡稱「DC/EP」)是紙幣的數字化形式,屬央行推出的法定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的使用場景愈加豐富,使其用戶接受度不斷增長。數字貨幣的使用已經覆蓋至購物消費、工資支付、交通出行、旅遊外出、外賣結算和學費支付等各類場景,總體而言,數字貨幣的使用人群仍佔小部分,但是其使用人數正在不斷增長。
首批試點地有多重考量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選擇深圳、成都、蘇州、雄安新區等地開展數字人民幣試點,有政治、經濟和技術等多方面考量。
政治方面,深圳、成都是副省級城市和國家中心城市,雄安新區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
經濟方面,這幾個地區都是我國經濟重鎮,特別是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極為迅猛,具有試點數字人民幣的基礎經濟條件。
技術方面,深圳具有成熟的金融科技生態,蘇州率先研發了具備相應技術成熟度的自主安全可控的區塊鏈底層平台,成都打造了國內基於區塊鏈技術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平台,而雄安新區則在一開始便形成了「數字雄安」建設的基本思路,可以說都具有先進成熟的科技條件。
數字貨幣不同於支付寶
劉蓉表示,數字貨幣的功能和屬性跟紙鈔完全一樣,只不過它的形態是數字化的。央行數字貨幣是紙鈔的數字化替代,即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工具。把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看作數字化的人民幣現金,就很好理解數字貨幣的概念。
劉蓉說:「數字貨幣的使用場景是這樣的,只要你我手機上都有DC/EP的數字錢包,都不需要網路,只要手機有電,兩個手機碰一碰,就能把一個人數字錢包里的數字貨幣,轉給另一個人。數字貨幣在支付的時候不需要綁定任何銀行賬戶,不像現在用微信和支付寶都需要綁定銀行卡。」
劉蓉強調,DC/EP是數字化的人民幣現金,由央行結算且具有法償性。DC/EP支付是第一層的直接支付手段,而支付寶、微信支付是一種第三方支付手段,由商業銀行存儲貨幣結算,可能存在極小概率的破產風險,而DC/EP作為法定貨幣可實現比支付寶、微信支付安全程度與額度更高的離線支付。
數字貨幣有助於人民幣國際化
「數字貨幣是全球數字經濟時代的戰略制高點,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渠道。」劉玉書認為,隨著我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央行的數字貨幣將發揮出重要作用,未來有可能成為國際貨幣體系的重要穩定錨。
一是有利於構建金融和實體經濟和諧統一、內外部金融和諧共融的全球化大金融體系。央行數字貨幣是數字現鈔,由國家信用背書,除有記賬、支付、儲值等功能外,能夠實現貨幣生命周期的全數據管理。較之於傳統貨幣,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的支撐下,貨幣的使用效率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對金融穩定性的監管將更為及時、對金融和經濟危機的控制能做到更為精準。
二是有利於搶占數字貨幣時代國際市場先機。當前我國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工作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這次央行所提出的雙層投放和雙層運營數字貨幣框架體系已被全球大部分國家所認可,當前相關試點工作進展迅速。隨著數字經濟的國際化融合,DC/EP在國際市場中的支付、結算、定價功能的技術和制度優勢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有效抓手。
三是有利於增強區域化合作的金融粘性。DC/EP的便捷性和可靠性有利於我國與周邊國家建立更為多樣、靈活的金融合作;數字人民幣可為推動與各國的雙邊共贏投資建設,聯合抵禦系統金融風險,增強區域資本市場活力提供全新的動能。
Ⅳ 幣圈的漲跌靠什麼
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供求少價格就下跌。
幣圈是區塊鏈行業中的一種說法或是概念,是一批關注虛擬加密數字貨幣,或發行自己數字貨幣籌資的人群形成的圈子,其中比特幣是幣圈比較重要的一種虛擬加密數字貨幣。
幣圈是一個缺乏正式監管的領域,大家在接觸幣圈時需要警惕各種騙局,尤其是假交易平台、場外交易詐騙、網路釣魚、假幣等。
Ⅵ 宏觀經濟學 名義貨幣供給量和實際貨幣供給量
1、實際貨幣供給量是扣除了價格因素的,他等於名義貨幣供給量除以物價水平,所以當名義貨幣供給量不變時,實際貨幣量和價格水平反方向變動
2、沒問題吧
實際貨幣供給量就是和名義貨幣供給量同方向變動
你怎麼得出來「實際貨幣量和名義貨幣量反方向變動」,本來不就是正相關嗎
IS-LM一個前提假定就是價格水平不變,M和m不就同方向變嗎
如果第一題抄書上的話,我認為是印錯了...
Ⅶ 有媒體形容這份英偉達財報堪稱「雪崩」,為什麼這么說呢
有媒體形容這份英偉達財報堪稱“雪崩”,這樣說的原因如下。
一、英偉達財報堪稱“雪崩”
由於加密貨幣的價格下降,礦主對昂貴的視頻卡的需求也隨之降低。與此同時,以太坊區塊鏈逐漸轉向了一種新的獲得方式,即“權益證明”,因為它不需要花費大量的計算機硬體,所以顯卡的需求量會越來越小。
所以,英偉達公司的財報下跌將是一個持續的現象。
Ⅷ 2022年幣圈熊市結束了嗎
熊市即將結束的跡象
分析師研究市場周期以預測熊市何時結束。一般來說,市場周期包括四個階段:積累、加價、分配和減價。對於比特幣,市場周期發生在四年,即 1,275 天。最後一個階段通常與熊市有關。
2022 年 6 月 13 日,BTC 的實現價格超過了市場價格。
到 7 月 12 日,這個周期已經完成了 1,198 天。由於整個周期需要 1,725 天,到該日期為止,距離實際價格超過 BTC 市場價格還有四個月。
然而,在四個月結束時,比特幣還需要 222 天才能達到之前的歷史最高點。這意味著從 7 月開始,熊市總共需要 5 到 6 個月的時間才能結束。
如果當前的市場周期採用與 2012 年和 2016 年周期相似的結構,並且如果 Grayscale 的調查結果准確,那麼熊市可能會在 2022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2 月之間結束。
比特幣交易者預計熊市將持續多長時間
比特幣極端主義者傾向於將比特幣減半作為預測下一次牛市的指標。回顧歷史,BTC 在每個比特幣區塊獎勵減半後的 18 個月內形成了一個峰值。
如上圖所示,過去,比特幣減半發生在加密貨幣牛市之前。因此,主張減半時間表直接影響比特幣看漲或看跌性質的 BTC 可能是正確的。
由於幾個原因,2022 年的熊市是獨一無二的。首先,高利率和通脹飆升等關鍵宏觀經濟變數增加了影響。同樣,整個加密生態系統中的 Terra-LUNA 崩盤和高杠桿率也促成了熊市的開始。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Coin Metrics 的數據,這是股市與比特幣之間存在相關性的第一個熊市,2022 年 7 月相關率超過 0.6 。這也是 BTC 的價值首次跌破前一個周期峰值,BTC 的價值跌破 17,600 美元。
2021 年加密貨幣牛市和 2022 年熊市之間的對比情況讓加密貨幣投資者感到困惑。認為,目前的熊市將在 2022 年 11 月至 2022 年 12 月之間結束,牛市可能會在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之間開始。
Ⅸ 宏觀經濟學中,為什麼貨幣需求對利率變化越敏感,總需求曲線就越陡峭
貨幣需求對利率的反應較不靈敏;
這意味著一定的貨幣需求增加將使利率上升較多.
.這么跟你解釋吧,一個女孩子對一個男孩子的求愛行為不敏感,那意味著那個男孩子要做出和更熱烈的行為那個女孩子才會對他的行為有所反應。
貨幣需求對利率越敏感,較小幅度的利率變動就能吸收貨幣供給較大的變動。LM曲線較平坦,LM曲線沿著IS移動的距離較小(對投資的影響較小),進而對總需求的影響也小,則總需求曲線越陡峭。
擴展
宏觀經濟學(英文名稱:Macroeconomics)是使用國民收入、經濟整體的投資和消費等總體性的統計概念來分析經濟運行規律的一個經濟學領域。宏觀經濟學是相對於微觀經濟學而言的。名詞定義
西方經濟學中研究一國經濟總量、總需求與總供給、國民收入總量及構成、貨幣與財政、人口與就業、要素與稟賦、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經濟預期與經濟政策、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等宏觀經濟現象的學科。
宏觀經濟學屬於西方經濟學範式,由於把宏觀經濟領域與微觀經濟領域割裂開來研究,與科學的一般經濟學的關系既不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也不是一般和特殊的關系,所以無法研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與宏觀經濟領域的特殊規律,只能對宏觀層面的經濟現象進行現象學意義上的描述。從科學學的角度而言,由於不能研究一般經濟規律與宏觀經濟領域的特殊經濟規律,宏觀經濟學不能成為一門真正意義上的學科。[1]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宏觀經濟學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發表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分支。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2]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空胡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主要內橋虧亂容
宏觀經濟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以上三個部分共同構成了現代宏觀經濟學。現代宏觀經濟學是為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服務的。戰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政策在西方各國得到廣泛的運用,相當大程度上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也引起了各種問題。其具體內容主要包括經濟增長、經濟周期波動、失業、通貨膨脹、國家財政、國際貿易等方面。涉及國民收入及全社會消費、儲蓄、投資及國民收入的比率,貨幣流通量和流通速度,物價水平,利息率,人口敏檔數量及增長率,就業人數和失業率,國家預算和赤字,出入口貿易和國際收入差額等。
宏觀經濟學來源於法國魁奈的《經濟表》和英國馬爾薩斯的「馬爾薩斯人口論」。1933年,挪威經濟學家弗瑞希提出《宏觀經濟學》的概念。宏觀經濟學在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1936年出版後迅速發展起來。凱恩斯把國民收入和就業人數聯系作為中心進行了綜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