幣圈神級交易員
⑴ 華爾街華人交易員傳奇(一)~江平
江平是華人金融圈裡的名人。
這位前雷曼貨幣交易員與前對沖基金塞克(SAC)資本明星交易員,四十來歲,瘦削而目光炯炯,時刻處於要上火線的警覺狀態,也十分滿足「偏執狂才能生存」這句話。
1986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專業,後進入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攻讀碩士;
1989年赴美留學;
1993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化學博士學位;
1994年赴斯坦福大學攻讀金融學博士,中途轉為碩士;
1995年進入著名投行雷曼兄弟,在雷曼兄弟成長為華爾街頂級交易員,是雷曼 歷史 上最傳奇的交易員之一;
2005年從雷曼辭職,加入全球最負盛名的對沖基金賽克資本管理公司(SAC);
2006年創下賽克盈利記錄,年收入超過1億美元並登上華爾街百強交易員排行榜;
2007年,因被曝出強迫下屬服用雌性激素的性丑聞而遭受指控,同時遭受涉嫌內幕交易和操縱市場的指控。江平與賽克都否認了這些指控,起訴最終被法院駁回;
2007年在上海創立上海億隆投資咨詢有限公司;
2008年因高層內斗辭職離開賽克;
2008年在紐約創立對沖基金江平資本管理公司。
2007年,美國《交易員》月刊出了一份榜單,時任賽克資本管理公司(SAC)董事總經理的江平以1億至1億五千萬美元之間的年收入躋身「百位頂尖交易者」。榜單上收入過億者幾乎都是擁有巨額資本可坐享其成的對沖基金老闆,江平憑交易業績入選者,這也是這份全球金融精英名單里,第一次出現華人的名字。
彼時,紐約舉行華人金融協會年會,江平以一篇主題為「弱勢美元與全球投資的挑戰」的演講,引起華人金融圈小范圍的震動。江平說:「人民幣將逐漸崛起為一種世界性貨幣,其與美元的偉大博弈將會是我們一生中親歷的最具 歷史 意義的事件之一。」
但就在那時,江平還有一樁更離奇的小報」丑聞「纏身:一位被解職的曾在江平手下的交易員起訴稱,江強迫其手下的交易員服用女性荷爾蒙激素。據紐約小報說,這是為了讓交易員做交易時更冷靜,減少「賭博」沖動。在采訪中江平否認了小報報道,稱那位被解職的交易員心存不滿,才出此無稽之談。
江平在賽克資本的辦公室位於曼哈頓黃金地段的57街,是一棟除了門牌號什麼名字也沒有的小寫字樓。與豪華的投行大廈相比,如果沒有背景介紹,絕對想像不出上億美金的交易天天都是在這里的電腦終端完成的。江平神情專注地端坐在他八台顯示屏包圍的辦公桌前,身為董事總經理,上億身家的江沒有獨立辦公室,也沒有通常金融機構內常見的玻璃小屋,而是和他手下的十多位研究員和交易員坐在大間里。
談及當年在雷曼兄弟貨幣交易台如何從墨西哥比索,轉戰到美元、加元的時候,沒有一句廢話、不愛用形容詞的江平,將當年經歷的驚心動魄的「貨幣戰爭」說得頗為活靈活現。
1995年,雷曼兄弟因墨西哥比索貶值受損,信用被降級,公司的拉美外匯交易部名存實亡。剛從斯坦福大學進入雷曼的江平最初只是在技術支持部門工作,並非一線交易員。一次某位客戶來雷曼詢問某個結構復雜的日元衍生品價格。一般來說公司交易員和分析師依賴系統模型、基於紐約市場普通衍生物價格計算結果。當時沒有任何日元衍生品背景、也沒有接觸過公司衍生品模型的江平通過心算報出價格,早於模型計算結果20多分鍾,兩者誤差很小。在場的一位高級交易員當即決定邀請江平進入交易部門,指派他去做在旁人看來生存機會幾乎是零的比索交易。
江平回憶當時每日工作十七八個小時,不論是吃飯、睡覺、走路,時刻在琢磨對手與自己所做的交易。倉位積累多了後,江每天將交易數據列印出來,一有空就讀,硬是將十幾頁紙幾百個衍生品交易細節默記心上,對每個倉位細節瞭然於胸。
2008年他已離開賽克,正在籌資准備開始自己的對沖基金。江平說他希望創立一個新的基金,採用與華爾街不同的激勵機制,將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這一基金將以體制化的形式,鼓勵基金經理追求長期高回報。但當時金融危機影響初現,原先遍地皆是的資金已經開始退潮,江言詞中頗有些籌資不易的意思。
也有行業人士透露,江離開塞克資本是因為與SAC 基金管理風格不合。江平交易倉位波動性(volatility )偏高,塞克資本管理層認為超出了基金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強制要求江平倉,導致損失,令江憤憤不平。
在江平的描述中,華爾街就是個暗器遍布的江湖,「人在江湖,需要時刻提防」。他談了很多中國外匯儲備投資該如何避免華爾街投行們的「陷阱」的策略。
江認為,華爾街一些金融機構貌似強大,但受短期利益驅使。在資產管理方面,部分基金利用普通投資者的缺乏經驗,以圈錢為目的,不停地推出 時尚 產品,迎合大眾。1993年基金經理們大肆推銷新興國家基金,1999年及2000年則配合華爾街券商推出各種高 科技 基金,後又大力推銷印度基金、貴金屬基金等,投資者如一味跟風則利益受損。
2007年底,江平向筆者演示過他的一個有趣的研究,是有關中國三大石油公司(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相對業績以及華爾街的評估 歷史 。
江稱,他從2000年開始就看好石油,特別是中國的石油股票,但某些華爾街公司卻一度表面唱空他們私下裡看好的石油,甚至使勁唱空中國國有石油公司。他的研究表明,從2001年底到07年底,投資這三大公司的平均收益(不包括紅利)是10倍到11倍;如果每年年底做調整,在三大公司中只投最不被華爾街所看好的公司,則收益可達23倍;反過來,如果只投最為華爾街所看好的公司,則收益僅為4倍多。
江平從2000年開始買入中石油股票,如將分紅再投資計算在內,至07年底已漲了15倍,江說那是他投資生涯中所持有的漲幅最大的金融資產之一。轉眼一年過去,世界原油價格戲劇性的從150美金掉到了40美金,不知江平的投資故事又該如何改寫。
江平認為,那隻是個極端例子,並非凡事都得反著華爾街,但必須獨立分析調研。身為一個老交易員,江平寧願將華爾街看作一個為利驅使、貪婪險惡的江湖。
2005年-2006年,江平在A股、B股低迷時大舉入市,贏利後,2007年5月,江平在上證綜指四千多點時開始在A股減倉,轉而加強對香港及海外上市的中國公司的投資。他的判斷是,大陸政策會更為開放、資產估值將上升,華爾街少數人將為做空「港股」付出巨大代價。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江平此次在與唱空「港股」的力量對峙中告負(不過就在江平清倉後不久,港股卻迎來大漲,這已是後話。)
2007年,江平迎來他交易生涯中首個虧損年頭。雖然百分比不高,但由於資本量大,損失絕對值不小。
印象最深的是江平的專注與獨立。他說自己可以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邊走路邊用電話聽手下分析員匯報,從紛繁復雜的報告中拋開結論僅抽出數字來自己求證,對於數字的想像力已臻化境――他可以每天看著十多頁的交易數字記錄,津津有味地分析交易對手在做什麼,看出無聲處的驚雷。 同年,他被華爾街著名專業雜志《交易員》評為年度「百強交易員」,入賬上億美元,成為該榜單 歷史 上首位華人上榜者。
交易過程需要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反復循環,以至無窮。 十項平衡術 ,以下來自於江平的分享: 有很多關於市場基本分析、技術分析的好書,其交易原則我早年也都看過,不少也同意。有心做交易員的讀者,應將這些書全都看了。但必須從中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法則來。我想要強調的是兩個字:平衡。平衡這兩個字用於生活,用於交易都有好處,下面僅僅是舉些例子。這些原則說起來容易,自己也很難全做到。 1.人生的平衡 胸無大志、不求上進固然不可,強求功名也同樣不可。投資與交易(不同於圈錢)這一職業,一方面有其驚險刺激、點石成金的魔力,另一方面,世上竟無一人子承父業,可見其必定有得有失。 2.戰略與戰術的平衡 戰略上要自信,要有打敗一切敵人的信心和勇氣;戰術上要謹慎,要時刻認識到自己知識與水平的局限性。准備交易時必須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對每一個細節都不要放過。 3.與華爾街的距離保持平衡 在華爾街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很難。在短線上與華爾街結盟也能賺不少錢,但要長期取得好回報,則必須獨立於華爾街之外進行思考。為華爾街做事,有時不得不向錢低頭,屬於情有可原,但絕不可做出賣國求榮之事。 4.正與奇的平衡 初入市場當循正道,防守為上,對市場上流行的交易法則一一研究並試用。待有相當資金與經驗的積累,並確信對局部市場有獨到發現後,可以尋求機會,以奇兵出擊,獲取全勝。 5.長線投資與短線投機的平衡 長線以價值為本,短線交易以技術分析、資金流動分析為主。長線投資有了利潤,須耐心讓利潤成長,及至價值基本面改變。短線交易若有損失,必須盡快止損,不可有僥幸之心。 有熱門股票,可以少量資金順勢炒作,適可而止, 但需時刻提醒自己這是在做短線。對冷門資產,則當潛心分析,像科學家一樣有獨創性,找出別人沒發現的東西,找出超級價值,不戰屈人。 6.低進高出,還是高進低出? 乍一看這不成問題,當然是低進高出。然而普通投資者,包括大部分職業投資者失敗之處就在這看似不成問題的問題上。 普通投資者短線操作時喜歡自作聰明,低進高出。「掉這么多,可以進了」 ,「漲了不少,趕快賣掉」。而長線投資時,則受華爾街蒙蔽而高進低出。市場長時間大幅升值後,華爾街祭出其絕招,「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經濟騰飛,潛力無限」,怎可手中有錢而不入市? 市場上也並非沒有冷靜的聲音,然而忠言逆耳,投資者聽不進去。 一個職業交易員首先要訓練「高進低出」的直覺。一個向上漲的市場,明天多半是不變或繼續上漲;一個向下掉的市場,明天多半是不變或再掉。如果自己及周圍人都覺得高,則買進,如果覺得太低,則賣出。短線交易,要順勢而行。「逢低吸納,逢高出售」不可用於短線。 但職業交易員又容易在短線交易高進低出這一關走火入魔。高進低出,順應華爾街,對於早期生存很重要。但即使短線技術爐火純青,也須返璞歸真,尋求價值,長線投資,低進高出,順其自然。市場有一種無形的力量,使得長期回報回歸平均。要找出長線價值,必須遠離華爾街 時尚 ,獨立以最基本的道理分析市場。 業余投資者很難學職業交易員的一套,最好遠離短線。但業余投資者可以學做分析起家的投資大師們,不做短線,耐心做長線。 7.分散風險與集中投資的平衡 價值平庸而又不得不投資時,分散風險。一旦有獨創性研究發現超優價值,可以考慮集中投資,但必須少用或不用杠桿。 華爾街喜歡用「風險值」(value at risk, var) 來分析風險。這個概念漏洞很大。用一大堆價值平庸的資產分散風險,再加以杠桿,「var」不高,是對沖基金最常見的做法。然而,由於全球金融一體化,資產價格短期漲跌往往與基本面關系不大。同時投看似毫不相乾的資產,能夠分散經濟風險,但未必能夠分散市場風險,一旦再與杠桿相結合,則危險極大。 8.倉位大小的平衡 市場整體高估時,倉位要小,要靈活,不能眼紅別人還在掙大錢。市場整體低估時,尤其是在市場持續多年走低,價值改觀,而大部分投資者對經濟和政策基本面的改善視而不見,不願入市時,則當加大投入。 若是市場整體估值較好,但短線風險較大,則倉位須適中。平衡的關鍵在於一個贏者心態: 倉位必須足夠大,市場漲上去後不要說「我看得很准,可惜沒買」 ;倉位又不能太大,市場短期續跌後不要說「我知道還得跌,再等等就好了」 。漲是利潤,跌是機會;漲不足喜,跌不足憂。 9.簡單性與復雜性之間的平衡 好的長線投資都較簡單。復雜的多頭套利對沖交易不是不可以做,但一定要嚴格跟蹤市場流動性。 初入華爾街的人,千萬不要一發現某復雜資產價格與模型不符,便做多做空套利。可以少做一點,同時深入研究。要知道,世界上聰明人有的是,自己所發現的,多半早已有人做過。一旦確實發現套利機會,要制定周密的行動方案。 10.供與求之間的平衡 基本的經濟學規律告訴我們,供應多,價格會下降,供應少價格會上升。金融市場上長線也是如此。但短期內價格是由華爾街操縱的。比如,1999 2000年,高 科技 行業內部高管不停地將手中股票甩給華爾街經紀人。供應越來越多。為了便於出手,華爾街號召全世界投資者買進,市場幾乎日創新高,供應多反到引起價格上升。投資者應根據華爾街這一特殊的供求現象制定相應對策。 理論方面,我個人從以下幾類訓練中受益較多,六類訓練: 1.數學類: 四則運算;開根、乘方、指數、對數、復合利率;線性優化,基本統計。 2.經濟、金融類: 微觀、宏觀及國際經濟學;貨幣市場(marcia stigum 經典);衍生物(john hull經典);經濟與金融 歷史 。 3.實用類: 彼得·林奇(peter lynch,beating the street),彼得·林奇很可能是金融史上唯一一個大規模投資靠選股而打敗華爾街的投資專家。他並非名校畢業。想模仿他的人應看一看他四十歲時的照片(已白發蒼蒼),然後問問自己及家人是否也願意在40歲時變成那樣;傑克·許瓦格(jack schwager),許瓦格寫過很多書,都值得反復看。 4.其他書籍: 開卷有益,知識面越廣越好。大部分書可速讀,但也有些必須精讀,各人可根據具體情況。非專業書中,我喜歡反復看,書翻破了再買了看的,以《毛澤東選集》與《金庸全集》為首。現在沒時間看書了,靠鍛煉時間反復聽兩個評書,一個是劉蘭芳女士的《岳飛》,一個是袁闊成的先生《三國演義》。以正克邪、將計就計、以弱勝強等人生觀和交易觀,也得益於這些書籍。精讀幾十遍的故事,每次再聽,都有新的體會。 5.各類活動: 現在的教育體制,太注重讀書,甚至鼓勵讀死書。生活中自有學問。打工種地、文娛 體育 、三教九流,都應盡可能有所了解,有所參與。我小學時功課不重,學校經常組織學工學農學軍。這些經歷,對於日後以常識分析經濟運作,看穿華爾街煙幕,很有幫助。 即使有些活動不登大雅之堂,只要把握得恰當,也會有益,甚至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我做交易,得益於象棋、圍棋自不必多言。但從小學至研究生,打牌、打麻將一直沒有停過。算牌、記牌、分析對手的習慣,在那時就已養成。麻將桌上,人人想贏怕輸,牌內牌外同時下工夫,贏了的想套現,輸了的想翻本。我在墨西哥比索交易過程中與對手都很熟,不少對手身上都有當年「麻友」的原型。 6.高深理論類: 高深理論有沒有用?肯定有用。但我幾乎拿了兩個博士,所學的高深東西,對找到工作有用,但並未直接對交易起到多少作用。這些理論最大的作用是,當一班華爾街總策略師、總分析師、總經濟師抖出他們的名校學位、顯赫經歷,順口引用「隨機微分方程」、「garch」、「多元回歸宏觀預測」等名詞,我可以冷眼旁觀其鬧劇。這些人當中有少數是高手,而且也算正派。但大部分人並不真懂,且對投資者常懷歹意。這些理論,我當年就學得比他們好,他們騙不了我。只要自己功夫正、功夫深,對手以陰毒功夫來襲,可叫他自受其害。一般人如沒學過這些理論也不要怕,華爾街宣傳機器開動時,將耳朵塞上即可。 現為對沖基金entropypartners主席的李斌,1983年畢業於中科大近代物理學專業,通過cuspea考試到紐約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1992年畢業後到美林證券從事投資研究,之後到ubs瑞士聯合銀行負責量化交易。多年來他不僅在各大投資銀行工作,而且自己創立了多個公司,在商場沖鋒陷陣,閱歷豐富而獨特。 黎彥修1987年畢業於中科大數學系,1988年赴芝加哥大學攻讀統計學位,因對金融產生興趣,轉讀該校工商管理碩士,1991年畢業後在美林證券從事投資研究,後轉為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員。2003年黎彥修成立前沿基金,目前管理資金超過20億美元,還在倫敦、北京和香港等區域金融中心設有辦公室。 該報指出,江平、李斌和黎彥修均是有深厚理科學術背景,赴美後轉行進入金融界的投資業新貴。他們傳奇的創業道路,為大批理工科出身的華裔留學生和專業人士指明了發展方向。三人也對中國和亞洲市場興趣濃厚,回國創立公司,因而也成為立志回國創業的中國留學人員的榜樣。
⑵ 幣圈牛市:有人操盤盈利過億,有人失望清空離場 |非凡「疫」年
編者按
在網路世界,我們自嘲是打工人,我們沒有姓名,只有符號。
可在現實世界,我們是騎手、老師、空乘、編劇、金融人、 旅遊 人……
過去的2020年,我們是芸芸眾生之一粟,也是共同呼吸的一體。
當凡庸浮生,遇上不凡「疫」年,我們一同憂慮、迷惘,也一起感動、展望。
牛年春節,中國經營網特別推出「非凡『疫』年」專題。這一段段看似庸常的凡人歷程,折射出風雲變幻的非凡「疫」年,也描摹著生生不息的職人之魂。
如果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那麼,我們每一個凡而不凡的人,都在讓生命更加火熱。
文/荀詩林
過去的2020年,一定會在 歷史 上留下重重一筆。
自1月中旬開始,新冠疫情這只黑天鵝蔓延全球。在這個資本流動全球化的時代,無論個體還是機構,無論是窮人還是富人,所有人都會擔憂的一個問題,就是自己的財富該怎麼辦。
恐慌成為常態。2月3日,鼠年A股開市第一天,滬指跌幅8.73%,盤初兩市超2900隻個股跌停。海外市場也如是,3月,10天里美股經歷4次熔斷,美國國會甚至通過了2.3萬億美元的美國 歷史 上最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
與之相反的卻是,數字貨幣迎來逆風翻盤的一年。從年初的大漲到312慘案,比特幣一度跌至不到4000美元的價格,隨著時間的修復,重新進入上升趨勢,進入DeFi元年。年底,比特幣更是迎來大爆發,到2021年初之時,價格沖上4萬美元,將幣圈推進一步,似乎連老韭菜們都開始高呼牛市已到。
那麼,2020年,幣圈人真的賺錢了嗎?
1998年出生的交易員:操盤盈利過億
「給你介紹一個牛掰的大佬,1998年出生。」一位資深的幣圈從業者對筆者這樣介紹。
他叫晴天(化名),1998年生,今年22歲,讀完高一肄業。對晴天來說,2020年是重整河山、東山再起的一年。揮別幣圈3年後,他重回幣圈,再度出現在加密資產市場的交易平台。
幸運如他,恰好趕上牛市。這一年,晴天在加密資產期貨市場操盤盈利1億多元。「盡管這當中我的資產只有1000多萬元,但對我來說,也算是實現作為一名交易員的價值所在了。」
但如今的他失眠很嚴重,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壓力非常大。「你看,現在我們聊天基本都挑晚上的時間。」才22歲的他,多了謹小慎微的老成。「盡管當時我手裡有了3000萬元人民幣左右的資產,但因為有過曾經的失敗,這一年我操作很謹慎。」
晴天回憶起剛進幣圈的悲歡歲月。
2017年,他剛從股市轉身投向加密資產市場,而2016年末,比特幣等數字貨幣才開始走進大眾的視線。
2017年也堪稱機密資產市場的第一輪牛市,然而不幸的是在2018年下半年開始萎靡,再到2020年末的又一輪牛市,晴天剛好走過一個周期。
「2018年初的時候,幣市發生了很多大事,市場也很瘋狂,我賺到了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
不幸的是,2018年2月的時候,晴天聽信了朋友的話,覺得比特幣會大跌,試圖做空,結果爆倉了。五六天的時間,晴天損失了兩三千萬元人民幣。
做空利潤最高只有100%,而損失卻是沒有上限的。在2018年,晴天不僅僅遭遇了投資失敗,還被自己的「合作夥伴」騙了,對方直接捲款跑路。
「那是我最崩潰的時候,我破產了,甚至想過自殺。」晴天說。
但是晴天沒有放棄,他不斷復盤自己過去的經歷,並開了微博,講述了自己的經驗。「有一天,突然有人願意給我啟動資金,那是我心態的轉折點。」
晴天開始組建自己的收費群,因為幫群里一個大戶給出了一些好的投資建議。「他給了我一個比特幣,再加上自己獲得的其他收入,我有了翻盤的機會,靠著這一個比特幣,後來我翻了幾十倍。」
回望卷土重來的2020年,晴天說:「對我來說,2020年是證明自己的一年,也是魔幻的一年。展望2021年,幣圈我認為還是會有一些機會,畢竟美聯儲依然在全力開動印鈔機。給憧憬幣圈人的忠告是,這個市場充滿了風險和機遇,有時候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坐看起落的新媒體人:大牛市卻沒掙錢
「很多事情不能站在上帝視角從事後再來想,這個世界沒有如果。2018年的時候大家都很彷徨,當時甚至很多人想著,這個行業會不會以後就沒了。同樣,放到2020年的大牛市,也是如此。」小李子(化名)這樣表達了這一年的感想。
按照小李子的描述,他也是在2017年就進入了這個圈子。「炒數字貨幣3年多,我是2017年12月通過進入一家區塊鏈企業負責新媒體板塊,從此接觸到數字貨幣。」
小李子同樣見證了幣圈的火熱,甚至瘋狂。「2017年開始大火,那時候ICO(首次代幣發行)很火熱,說白了就是傳統公司得把公司做到一定規模才能上市,而在幣圈的ICO就是只要有個構想,寫一份白皮書,就能在市場上募資。」
「到2018年大熊市一地雞毛,很多項目最後都是歸零。」
小李子說,在2020年他並沒有掙到什麼錢。「可能也是和我進這個行業來就是熊市有關,從來沒經歷過一次大牛市,思想比較保守。當大趨勢來臨時,我看到漲一點就認為漲不上去了,然後就開始逆勢做空,虧損很嚴重。」
對於2021年數字貨幣的走勢,小李子沒有太多的想法,他只是認為牛市不會那麼快結束,因為過去牛市都是比特幣的主力在推動。「他們純粹是為了追求利益,建倉—拉盤—出貨如此循環。」
在談到數字貨幣到底具不具有收藏價值的問題上,小李子說:「我對數字貨幣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信仰,我定位它就是一個投機品。不過我留了一些比特幣,不論漲跌我都不會賣,就當一個收藏品以後留給我的孩子,說不定真的100萬元一個了呢。」
決心離開的待業者:恰好錯過所謂「牛市」
「嗐,沒等到牛市,我就跑咯,如今想,可能要拍斷大腿吧。」
對於小雪(化名)來說,2020年的幣圈宛若一場夢。她今年25歲,原來是在一級市場做投資相關的工作。「後來呢,自己的領導帶自己進了幣圈,就感覺這東西真的很神奇。」
小雪接觸數字貨幣是在2018年,當時進了一家 財經 媒體公司。「你恐怕真的難以想像2018年上半年的時候,這個圈子有多狂熱,所有圈內的人談論這件事情的時候,舉手投足之間都會裝一下X。」
根據小雪的描述,當時她剛入職,公司給員工FT(數字貨幣)的ICO額度,她拿到了4000塊的額度。
她說:「沒想到的是,FT在兩周內漲了100倍,非常之瘋狂。但因為ICO的額度是鎖定的,需要每天挖礦去解鎖,所以當時我並沒有完全賣掉。」
按照小雪的形容,當時的她因為這波兇猛的漲勢已經有點「失去理智」了,後期又投入Fcoin發行的新數字貨幣。「但是新的盤,基本沒人接,哈哈哈哈哈,賠了。」
小雪沒有放棄幣圈致富的想法,在之後又斷斷續續買了以太幣、比特幣。「但是看不到暴富的希望,尤其是去年上半年比特幣大跌,我就全部清空逃離了。」
「然而,讓我始料未及的是,大跌之後迎來大牛市。也許,沒有信仰,就賺不到幣圈的錢吧。」她說。
在談及對於2021年數字貨幣的看法時,小雪覺得自己可能再也不會回到這個圈子了。「我不相信比特幣了,我也不相信其他的什麼,也許未來的走勢會震盪一些,也許還會漲,不過我都不在乎了,我已經決定投入股市的懷抱了!」
幣圈資深從業者阿鯤(化名)對筆者說,其實,幣圈有故事的人太多了。「每個行業,都會有虧有賺,不能因為一兩次牛市熊市,就去下什麼定論。」
時間從來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停止,幣圈的故事仍在繼續,對阿鯤來說,盡管成敗有時,但浪潮未止,數字貨幣是錢眼裡的機遇,更是 科技 帶給人類的命運,他的眼光不只投向已經到來的2021年。
阿鯤說:「數字貨幣是一個大趨勢,就像秦朝統一貨幣的意義一樣巨大,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全球都在使用同一種數字貨幣(BTC),全球流通,區塊鏈技術也會是人類的未來,因為我堅信 科技 與技術是宇宙的最終奧秘。引用馬斯克的話,人類會走出地球,定居火星,使用狗狗幣(doge)。」
⑶ 交易員小俠真實姓名
交易圓激員小俠真實姓名是陳澤鑫。交易員小俠的炒幣和炒股交易水平都是明飢韭菜級別的。其發家主要靠自媒體流量。第一桶金是17年梭哈萊特激腔返幣賺了幾百萬。
⑷ 幣圈半木夏真名岳什麼
高風險的合約交易在幣圈走紅,玩家十賭九輸。
此時,如果有「大神」告訴你,跟著他炒幣穩賺不賠,你是否會動心?
這種所謂的「跟單」模式,正在幣圈流行。半年來,多個跟單平台相繼上線,一些交易所也推出了跟單功能。
但這個世界上,真的有穩賺不賠的好事嗎?
在幣圈,跟單模式正在成為交易所和交易員的「聯合收割機」,甚至成為資金盤炒作的噱頭。一些散戶因此損失慘重。
韭菜還是那茬韭菜,鐮刀也還是那把鐮刀。
01 跟單火爆
2020年,幣圈最火的概念什麼?
「不是百倍幣,不是資金盤,而是合約交易。」幣圈玩家張鵬稱。
隨著合約交易的流行,TokenInsight研究報告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數字資產衍生品成交總量突破2萬億美元大關,較2019年四個季度的平均值上漲314%。
在合約交易中,買家既可以買漲,也可以買跌,還可以加杠桿。
但加了杠桿,也就加了風險。
數據顯示,在今年3月12日的暴跌中,全網合約交易爆倉金額超過20億美金。(參考:《瘋狂的幣圈合約:杠桿最高達125倍,一夜爆倉20億美金》
因為合約交易的門檻很高,一種針對小白玩家的玩法應運而生,那就是合約跟單。
什麼是合約跟單?
在合約市場,買入的方向、時間都十分重要。合約跟單平台會公開專業交易員的交易行為,並讓玩家們可以一鍵跟單,復制專業交易員的操作,這就是合約跟單。
「說白了,合約跟單就是讓小白用戶跟著幣圈交易員操作,老手怎麼買,小白就怎麼買。」張鵬表示,「老手能賺錢,小白也就能跟著賺。」
如今,在幣圈存在多個跟單平台,口號是「一鍵跟單大神,輕松躺賺」。
在這些平台的排行榜上,帶單老師按照收益率高低排名。玩家可以選擇喜歡的老師,一鍵跟單。
⑸ 如何評價幣圈交易員涼兮
涼兮爆料小俠本身並不是那麼有錢,只是被公司包裝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幣圈圈錢。其證據包括:身價幾千萬的小俠接了一個2000USDT的廣告,以及小俠為了200元叫人爸爸,微博搞虛假抽獎。除此之外還爆料說小俠騙炮艹粉,並且將相關視頻發到公司的內部群炫耀等。
以一個吃瓜群眾的角度看,小俠這波爆料明顯沒有涼兮來得猛,大多數所謂的黑料都無關痛癢,而涼兮僅僅爆料的一點「小俠是包裝出來的」就足夠有力了。至於雙方的爆料是真是假我們不得而知,作為一個吃瓜群眾安靜的吃瓜就好,孰對孰錯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相關信息
交易員小俠17歲涼兮,這兩個ID幣圈很多朋友都不陌生,一個是幣圈的老牌大V、一個是幣圈的新進網紅,兩人的關注度和熱度都非常高,就在最近這兩個幣圈大V卻上演了一波撕逼大戰,互爆雙方的黑歷史,甚至鬧到要把對方送進去才罷休的程度。
涼兮的起家比起小俠更加傳奇,靠著幾萬塊錢的本金,通過高杠桿期貨、滾倉的方式,僅用了一個月就賺了3000多萬!說起來有意思的是,涼兮爆紅有一定因素還是因為小俠,涼兮受到關注之初,多次在微博提及涼兮的驚人戰績,讓涼兮的熱度提高了一個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