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池港下商周青銅冶礦歷史
『壹』 富池鎮的經濟
2012年,富池鎮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6.2億元,同2011年相比增長13%;財政收入3.4億元;實現工商稅收1.6億元;招商引資1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6.2億元;小進規企業3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26億元,同比增長8.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75億;農民純收入9280元。
富池鎮的經濟結構為一帶(沿江經濟帶)二區(濱江工業區和城鎮新區)三園(醫葯化工產業園、新型建材產業園、港口物流產業園)。 港下古礦冶遺址
位於富池鎮滿港下村東南約0.5千米處,1985年發現,發掘面積170平方米,其發現豎井3口、平巷4條、采場2處、爐址1處及大量支護物與銅錛、銅削、木鏟、繩耙、水楔、木水槽等采礦工具及部分屬融、獻腰、罐腹、碗底等生活器皿之陶片。此外還發現一些馴養動物的骸骨和鹿掌骨。此古礦井開掘於黃武元年(222年),東吳大將甘寧屯兵富池口,此處取銅制兵器。
東周木鏟
木鏟系東周時采礦用具。雙翼式,弧刃形同園弧小鐵鍬,由整塊木料砍削而成,全長36.7厘米。1985年於富池口出土,現存縣博物館。 富池鎮三月三廟會,主要是為紀念三國時期東吳大將甘寧,而展開的一系列有著傳統文化含量的祭神祈福儀式。該廟會2012年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廟會活動主要內容為:吳王廟祭拜法事,神像洗濯更衣,抬神像巡遊,踏青游園,祭掃甘寧墓,唱大戲,民間歌舞表演,普施齋飯,搶綵球祈福等系列儀事活動。其中高潮是搶綉球,意為「搶喜」。
「三月三廟會」是承載楚地鄂東南區域祭祀習俗、戰神崇拜和三月三節令風情等多種傳統文化成份的復合載體,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濃重的地方文化特色,在湘鄂贛三省邊區有很大的影響力。2012年,富池鎮「三月三廟會」被授予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貳』 宋代以前的冶金技術有哪些
採石時不斷發現各種金屬礦石,燒陶窯為金屬的冶鑄准備了高溫爐和在爐內還原條件下冶煉礦石的技術。在甘肅東鄉縣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中發現的距今約5000年的青銅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遺址中相繼發現的早期銅器和銅渣等,標志著中國冶金業的誕生。《左傳》等古文獻中關於夏代鑄九鼎的記載和這時期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器物,說明隨著夏王朝的建立,青銅冶鑄業有了初步發展。
商周青銅冶鑄的興盛歷年出土的商周青銅工具有鋤、鏟、、錛、斧、鑿、鑽、刀、削、鋸等,青銅武器有戈、矛、鉞、戟、劍、鏃等,禮樂器有鼎、簋、盤、盂、鍾等。青銅工具以超過木石工具的優良性能提高了整個社會生產力,青銅武器則成為維護奴隸制國家的物質力量。為數眾多而花紋精細、造型復雜的青銅禮樂器珍品更顯示出青銅業發展的精湛工藝,反映了當時社會文明的水平。
商周青銅冶鑄作坊和礦山遺址的發掘,反映了青銅冶鑄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距今約3600年的河南偃師二里頭早商遺址,出土有陶范、化銅爐殘壁和銅渣。鄭州商代前期都城周圍的作坊遺址,僅南關外一處鑄銅遺址面積就有1000平方米以上,出土大量陶范、大塊煉渣、熔銅爐壁。安陽殷墟在今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都發現有較大規模的鑄銅作坊遺址,面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殘留有1.2 米長的大陶范。湖北盤龍城商代遺址出土各種熔爐多座,江西清江吳城商代遺址出土石范,說明在商代,不僅黃河兩岸而且長江兩岸青銅冶鑄業也有較大發展。洛陽北郊西周青銅冶鑄遺址面積達 9萬~12萬平方米。在試掘的 200平方米中出土了很多銅生產工具、上萬塊陶范、大量爐壁殘塊和大塊煉渣。山西侯馬發掘出東周時晉國鑄銅遺址,河南新鄭發現有韓國鑄銅遺址多處。這些遺址所反映的鑄銅業在規模上、技術上、產品上都有新的發展。
商周青銅冶鑄技術的發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①鑄造出世界罕見的青銅文物。如商代精美的四羊尊、重875 公斤的司母戊青銅鼎及東周曾侯乙墓出土的音調准確的大型成套編鍾等。②掌握了先進的古代鑄造技術。鑄造工藝有范鑄法、分鑄法、鑲鑄法、失蠟法等;制范材料有石范、泥范、陶范、鐵范;鑄造型範結構有單面范、雙面范、復合范、疊鑄范等。③總結了最早的青銅合金配比和性能、用途關系的規律,即<考工記>所載的「六齊」。④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的「純銅-砷銅-青銅」發展歷程,至今尚未發現中國有砷銅階段。
與青銅冶鑄一起興起的是錫、鉛的開采與利用。金、銀工藝也有相應的發展。東周時青銅表面加工的鎏、貼、錯等技術已甚精緻,並用金鑄造貨幣。東周時出現鑒別青銅劍質量的相劍術,實際是一種靠肉眼觀察鑒定金屬質量的金相學。
東周、秦漢到南北朝時期冶鐵業的發展冶鐵業起於春秋時期。甘肅靈台、江蘇六合、湖南長沙等地區都有春秋時期的小件鐵器物出土。早期的鐵是以礦石直接還原得到的含碳量很低、性能較軟的鐵。春秋末期,煉鐵爐溫提高,得到含碳3.5%以上的生鐵,可以在較低溫度(1200℃)熔化、鑄造,並通過加熱退火,消除脆性,得到韌性鑄鐵器件。這一發明早於歐洲約2000年。戰國中期,鐵在農具、手工工具、兵器上大規模應用,冶鐵業中心逐漸形成。山東臨淄齊國故都冶鐵遺址有四處,其中最大的一處面積40餘萬平方米。河北易縣燕下都城址內有冶鐵遺址三處,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河北興隆燕國鑄鐵遺址出土鐵范共48付,87件。鐵范的應用提高了鑄鐵的生產率,促進了產品規范化和批量生產。其他如趙國的邯鄲、楚國的宛(今河南南陽)都是當時重要的冶鐵中心。
秦漢時期,冶鐵業成為最重要的手工業。秦滅六國後,遷冶鐵業者趙人卓氏、齊人程鄭入蜀,使臨邛(今四川邛崍)發展為又一個冶鐵業中心。公元前 119年,漢武帝實行冶鐵官營,在全國設鐵官49處,每個鐵官下屬一至幾個作坊。已經發掘的漢代冶鐵或鑄鐵遺址有20多處,多數建在有鐵官的地區。這些作坊中,一種以冶鐵為主(一般設在礦山附近),另一種以鑄鐵為主(設在城市郊區),少數是冶鑄兼作。南陽瓦房庄遺址是一個大型鑄造作坊,面積12萬平方米,有熔爐17座。鄭州古滎河有一冶鑄兼作的作坊遺址,有橢圓形煉爐二座,有效容積40~50平方米,停爐後留下的積鐵塊重20噸以上,還有各種鑄范、風管、煉渣等遺物,反映出冶鐵生產的巨大規模。與東周比,秦漢鐵器具有品種多、質量好、數量大、分布廣的特點,鐵器遍及兵器、工具和生活用具各個方面;材料質量有塊煉鐵、各種不同硬度的鋼和鑄鐵等;製作工藝採用鑄、鍛、柔化、滲碳、淬火等技術。尤其是出現了用生鐵反復加熱鍛打和淬火的百煉鋼工藝,使鋼的質量達到較高的水平。遍及中原的各種秦漢鐵器的出土,表明鐵農具和手工工具已經普遍取代銅、骨、木、石器。鐵器的使用也迅速擴展到廣東、廣西、雲南、新疆、遼寧等邊遠地區。
秦漢用黃金為貨幣,金產量有較大增長。
魏晉南北朝時期冶金業最大的特點是:形成了中國古代鋼鐵生產技術的獨特體系和某些產品的規范化、系列化。廣泛使用的灌鋼是一種生產工藝簡便、產品質量優良的重要制鋼方法。北齊綦毋懷文造宿鐵刀的精湛工藝,特別是淬火熱處理技術,使古代鋼鐵技術體系更為完善。河南澠池出土的近2000件鐵器中,有455件六角軸承是具有17種規格的系列產品;1101件V形鏵是互換性很好的成套組裝犁鏵的組成部分。這些產品反映當時使用鋼鐵器物所達到的普遍程度。
唐宋元時期冶金業的繁榮這一時期冶金業的繁榮可以從采冶地區的擴大、產量的提高、生產品種增加和大型鑄件等方面反映出來。《新唐書·食貨志》載唐前期有坑冶168處,計銀冶58處,銅冶96處,鐵山5處,錫山2處,鉛山4處。實際民間采鐵決不限於五山,零星記載產鐵地點不下百餘處。宋代冶金業有重大發展。北宋初各路主管礦冶的機構監、冶、場、務有201處,到北宋中期增至 271處。利國監(今江蘇徐州東北)是當時最大產鐵中心,有36冶,冶各百餘人。萊蕪監(今山東萊蕪東南)有鐵冶18所,冶工1800餘人。磁州(今河北磁縣)亦有冶鐵中心,並以產鋼出名。宋代已較廣泛用煤煉鐵,又推廣了用膽水從鐵中提取銅的技術。銅冶也擴大規模。廣東嶺水銅場有10萬人從事開采。元代較大的冶鐵中心有44處。綦陽鐵冶有冶戶2764戶;燕南燕北17處鐵冶用工 3萬餘人。
據官方記載:唐元和初每年采鐵207萬斤,宋皇佑年間官府每年得鐵724萬斤,元至元十三年(1276)課鐵1600萬斤。這些數字雖不能確切反映全國產量,但可說明冶鐵量有明顯的提高。
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從多方面促進了冶金業的繁榮。首先,工農業發展需要大量鐵工具。元代潁州地區就有每年輸鐵100多萬斤,鑄農具20萬件供應市場的記載。其次,商品經濟發展使貨幣的需要量猛增,銅、鉛、錫等消耗日大,宋代部分地區還行使鐵錢。另外,宗教的興盛,藝術品和建築裝飾的發展也耗用更多的金屬。其中一些大型鑄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冶鑄的新水平。唐武則天時在洛陽鑄銅天樞,高105尺,下有鐵山圍170尺。鑄九州鼎,高14尺到18尺,用銅56萬多斤。五代時所鑄滄州鐵獅重10餘萬斤。宋代在太原晉祠鑄有四個大鐵人,在正定鑄大銅佛高73尺。元代用鐵1.6萬斤鑄鐵龜,又鑄銅殿長2.7米、闊2.5米。又有一些極為精巧的鑄件,如唐代鑄造的黃道游儀,北宋鑄造的水轉渾天儀等。這一時期的金屬加工,工藝精湛,嵌鑲銅鏡技術達到高峰,金銀飾品及鎏金器物受到世界贊譽。
『叄』 古代兵器的青銅時代
兵器
大約在夏朝,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經商、西周、春秋到戰國時期,延續約2000年。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出現了青銅器,如在甘肅省東鄉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的距今5000年左右的青銅小刀,就是實物證明。到了夏末商初時,青銅兵器的鑄造工藝已達到一定的水平,這從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青銅戈、鏃等實物中可以看出。
到了商朝,奴隸制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建立了具有相當規模的軍事力量。必須擴大青銅兵器的產量,提高質量,並改進它們的戰斗效能,用以裝備商王朝日益擴大的軍隊,因而青銅兵器有了更大的發展。商朝以後,又經過西周、春秋時期的不斷發展,到戰國中期,青銅兵器的製作技術和產品質量都達到了高峰。
青銅兵器發展的基礎,是商周時期青銅冶鑄業的不斷發展。商朝青銅冶鑄工藝,已經超越了由礦石混合冶鑄的低級階段,發展到以純銅、錫和鉛按比例冶鑄青銅的較高水平。考古發現的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東南的商朝晚期鑄銅遺址,面積超過 1萬平方米,說明生產規模很大;在安陽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的青銅禮器、兵器及其他用品達460多件,總重量1625公斤,反映出當時青銅冶鑄的規模。周朝青銅器生產規模更加擴大,戰國初年,以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為例,出土銅器總重約達10噸,與殷墟婦好墓出土銅器總重相比,已超出5~6倍,二者相差懸殊,正是青銅冶鑄業在這一歷史時期內大發展的縮影。青銅兵器質量的提高,是與世代積累的冶鑄技術經驗的不斷總結分不開的。成書於東周時期的《考工記》中的「六齊」,記載了冶鑄各種青銅器物的不同合金成分的配比,其中有一半是關於各類兵器的,用其指導實際生產,能夠保持兵器的質量和生產的穩定性,促進了軍隊裝備的規范化。
青銅兵器的發展,與這一歷史階段的作戰方式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技術的發展及其在軍事上的應用,導致作戰方式的變革,而不同作戰方式又要求設計製造與之相適應的各種兵器。在史前階段,氏族部落之間的爭斗,只是雙方的武裝人群徒步作戰,缺乏嚴密的組織和指揮,對兵器沒有特定的要求,只要有一般的殺傷和防護功能即可。剛進入青銅時代,仍採取徒步搏鬥。最初的青銅兵器,就是為裝備最古老的兵種──步兵而製造的。商朝早期原始步兵的標准裝備是秘長60~90厘米的青銅戈以及較大的盾牌。這一情況在商周時期發生了巨大變化。由於青銅工具的進步,促進了木工加工技術的提高,木製戰車的使用及其在速度和沖擊力上表現出原始步兵所無法抗拒的優越性,原始的徒步格鬥開始為車戰所取代,戰車逐漸成為軍隊的主力(見中國古代戰車)。車戰成為主要的作戰方式,還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商周時期軍事角逐的中心地區是黃河中下游,廣闊的平原為車戰提供了利於馳騁的地理條件。為了滿足車戰的戰術要求,兵器的設計和製造隨之有了新的變化。商周戰車的結構決定了敵對雙方的戰車只有在錯轂的時候,車上甲士才適於交手格鬥。由於較長的兵器在錯轂接戰時佔有優勢,因此,在以車戰為主的商周時期,長柲(3米以上)的青銅戈、戟和矛就成為車戰的主要兵器,並且隨著車戰的發展而不斷改進。
在商朝,車戰武器裝備的主要類型已經具備,它包括戰車、青銅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① 主要是青銅胄、皮甲和盾。附屬於戰車的徒兵,裝備相對簡陋,還較多地使用石、骨質的兵器,缺乏甲胄。當時戰爭的勝負決定於雙方戰車的戰斗,徒兵很難與戰車抗衡。商朝晚期已有武裝的騎士,但數量很少,馬具簡單,無鐙,遠沒有形成單獨的兵種。他們裝備的兵器主要是弓箭、戈和短刀。
商朝以後,經西周到春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車戰的規模也日益擴大,交戰雙方出動的戰車總數,從幾百乘擴大到上千乘,隨車徒兵的人數也由一乘幾人到幾十人。中國古代兵書《孫子·作戰篇》論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帶甲十萬是包括車上和隨車徒兵等的全軍總人數。
車戰的發展促進了車戰兵器的發展。周朝車戰使用的青銅兵器,質量有所提高,形制有所改進,種類有所增加。青銅兵器質量的提高,與青銅冶鑄工藝的提高分不開,例如春秋戰國時已能生產脊、刃青銅合金配比不同的復合劍,使得脊韌刃利,不易折斷。青銅兵器形制的改進,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改變外形設計以提高殺傷效能;二是增強青銅兵器和器柄結合的牢度。例如銅戈,「胡」加長,「穿」增多,改進「援」與柲的交角,加大刃的弧度,因而既提高了勾砍效能,又使其與柲的結合更加牢固。柲的製法也有改進,採用木芯外包竹片再纏帛髹漆的「積竹」柲,既牢固又富有彈性。青銅兵器類型的增加,在格鬥兵器中主要是刺(矛)、體(戈)分鑄以柲聯裝的戟和青銅劍的出現,在遠射兵器中主要是弩(安裝無郭銅弩機)的使用。同時,戰車的制工也更精,軌寬減小,車轅縮短,駕馬一般為4匹,兩服兩驂。還在車上增加防護設施,如在車輿四周加釘由大型青銅甲片組成的護甲;或在軎(車軸頭)端增置矛狀長刺,用以殺傷靠近戰車的敵方徒兵。
周朝青銅兵器的發展,使車戰兵器組合發生與商朝不同的變化。商朝車戰兵器的組合主要是戈、弓箭和短刀。如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兵器雖很多,但種類卻只有戈、鉞、短刀和弓箭。西周時有所變化,北京市昌平縣白浮一座女將墓中,出土兵器包括遠射的弓箭,格鬥用的戟、戈、矛、鉞和長體刀,衛體的短劍和匕首,還有用作防護裝具的青銅胄和鑲有銅盾飾的盾。到春秋末年和戰國初年,車戰兵器的組合更加完善,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最典型,遠射兵器是弓箭;格鬥兵器除戈、戟、矛外,還有帶尖鋒和刺球的殳,安有多重戟體的「多戈戟」,並普遍採用「積竹」柲;防護裝具有盾牌和整套的髹漆皮甲胄,並有防護馬匹的髹漆皮馬甲。反映在文獻中記述的車戰兵器,主要是戈、殳、戟、矛和弓矢,還有新出現的短柄格鬥兵器──青銅劍,以及用作防護裝具的皮甲。這時期的文獻中還出現了「五兵」概念,用以概括主要的車戰格鬥兵器。周朝青銅兵器的發展成果,在《考工記》一書中得到了系統總結。該書《冶氏》、《桃氏》、《函人》、《廬人》、《弓人》諸篇中,全面地記錄了兵器的選材、尺寸、形制和製作規范,這些都可以與考古發現的大量實物相印證,表明當時已達到中國古代車戰兵器最成熟的階段,也是青銅兵器製造工藝最成熟的時期。舉世聞名的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大量青銅兵器,許多至今不銹,鋒利異常,正是青銅兵器發展到頂峰後的產品。但是盛極開始轉衰,戰國中晚期也正是車戰和車戰用青銅兵器開始走向衰落的時期,因為更新的金屬材料──鋼鐵製造的兵器已嶄露頭角,預示著冷兵器將要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肆』 青銅器什麼時候廣泛用於戰爭
商周時期。商周時應廣泛使用青銅器又稱青銅時代。戰國時期應煉鋼技術的進步,己有大量鐵治兵器,到了漢代已取消了青銅兵器。
『伍』 湖北省陽新縣富池鎮港下村區號是多少
電話區號嗎?整個陽新都是統一區號,0714。
富池鎮的郵政編碼是435229,港下村的是435232。因為富池鎮很多村是屬於縣里直接管的,很多村的郵政編碼都不一樣。其他的鎮都只有一個郵政編碼。
『陸』 商周青銅器的發展史
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禮器是古代繁文縟節的禮儀中使用的,或陳於廟堂,或用於宴飲、盥洗,還有一些是專門做殉葬的明器。青銅禮器帶有一定的神聖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場合使用的。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禮樂器可以代表中國青銅器製作工藝的最高水平。禮器種類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類。這一時期的青銅器裝飾最為精美,文飾種類也較多。
青銅器最常見花紋之一,是饕餮紋,也叫獸面紋。這種紋飾最早出現在距今五千年前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這種紋飾。饕餮紋,本身就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呂氏春秋·先識》篇內雲「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這種獸面紋稱之為饕餮紋。饕餮紋在二里頭夏文化中青銅器上已有了。商周兩代的饕餮紋類型很多,有的像龍、像虎、像牛、像羊、像鹿;還有像鳥、像鳳、像人的。西周時代,青銅器紋飾的神秘色彩逐漸減退。龍和鳳,仍然是許多青銅器花紋的母題。可以說許多圖案化的花紋,實際是從龍蛇、鳳鳥兩大類紋飾衍變而來的。
蟬紋,是商代、西周常見的花紋,到了春秋,還有變形的蟬紋。春秋時代,螭龍紋盛行,逐漸占據了統治地位,把其他花紋差不多都擠掉了。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另一個突出特徵是製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用陶質的復合范澆鑄製作青銅器的和范法,在中國古代得到充分的發展。陶范的選料塑模翻范,花紋刻制均極為考究,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隨後發展出來毋需分鑄的失蠟法工藝技術,無疑是青銅鑄造工藝的一大進步。
在青銅器上加以鑲嵌以增加美觀,這種技術很早就出現了。鑲嵌的材料,第一種是綠松石,這種綠色的寶石,至今仍應用在首飾上。第二種是玉,有玉援戈,玉葉的矛,玉刃的斧鉞等。第三種隕鐵,如鐵刃銅鉞,鐵援銅刃,經鑒定,鐵刃均為碩鐵。第四種是嵌紅銅,用紅銅來組成獸形花紋。春秋戰國時也有用金、銀來鑲嵌裝飾的青銅器。
東周時代,冶鑄技術發展較高,出現了製造青銅器的技術總結性文獻《考工記》。書中對製作鍾鼎、斧斤、弋戟等各種器物所用青銅中銅錫的比例作了詳細的規定。由於戰爭頻繁,兵器鑄造得到了迅速發展。特別是吳、越的寶劍,異常鋒利,名聞天下,出現了一些著名的鑄劍的匠師,如干將,歐治子等人。有的寶劍雖已在地下埋藏兩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開成疊的紙張。越王勾踐劍等一些劍,其表面經過一定的化學處理,形成防銹的菱形、鱗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紋,異常華麗。
中國青銅器還有一特點,就是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麼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如人形的燈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體作為器物的一部分,如鍾架有佩劍人形舉手托住橫梁,銅盤下有幾個人形器足之類,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從的裝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立體像、人頭像,大小均超過正常人,均長耳突目,高鼻闊口,富於神秘色彩,應是神話人物。
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在一般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中國青銅器的銘文,文字以鑄成者為多。凹入的字樣,稱為陰文,少數文字凸起,稱陽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說銘文都是鑄成的,只有極個別用鋒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開始出現完全是刻成的銘文。戰國中期,大多數銘文已經是刻制的,連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漢墓的三件極為典重的禮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異常圓熟,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古人認為青銅器極其牢固,銘文可以傳流不朽,因此要長期流傳的事項必須鑄在青銅物之上。因此,銘文已成為今天研究古代歷史的重要材料。
『柒』 我國商周鼎器形態元素在當代視覺設計藝術中的創新應用研究
青銅器藝術是至今可見到的中國奴隸制時期最突出的藝術創造.青銅器藝術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器物造型和紋飾方面.本文從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入手,分析、論述商周青銅藝術表現出的不同特色及各自的成就,啟示我們創造更加輝煌的現代藝術.
商周青銅器極好地做到了造型設計與裝飾紋樣的貫通勾連和交相輝映.不管是現實中真實的動物,還是想像中虛幻的神獸,往往都流傳於神話傳說當中,通過人們的理念構想反映於青銅器造型與紋樣之中,反映出造物者相當濃厚的神話設計思想與理念色彩,從而使商周青銅器達成了從語言文字到視覺圖像的文本轉換.
『捌』 黃石有哪些礦山
呵呵,去年我在整理這方面的資料,
1.黃石城區主要古礦冶遺址(1)李家院遺址(2)岔路村遺址 (3)占愛宇遺址與汪家巷遺址
(4)老鶴廟遺址 (5)黃土坡遺址 (6)肖鋪冶煉遺址(7)鐵鋪堖冶煉遺址 (8)鐵門坎煉渣堆積
2.大冶主要古礦遺址
(1)大冶市青山場遺址,今毀。
(2)大冶市葫蘆山采礦遺址
(3)大冶市銅山口冶煉遺址
(4)大冶市張萬有冶煉遺址
(5)大冶市曹家嘴冶煉遺址
(6)大冶市銅綠山鐵屎包冶煉遺址
(8)大冶市楓橋村冶煉遺址
(9)大冶市余元堖冶煉遺址
(10)大冶市石井山冶煉遺址
11)大冶市燕窩山冶煉遺址
大冶市靈鄉鎮戴家嶺村燕窩鋪東北2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3萬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1.2米左右。
(12)大冶市解家畈冶煉遺址
大冶市靈鄉鎮戴家嶺村解家販西南8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48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0.5-1.5米。
(13)大冶市新屋冶煉遺址
大冶市靈鄉鎮馬橋村西北1公里,時代不詳,面積約1萬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0.5-1米。
(14)大冶市靠背山冶煉遺址
大冶市靈鄉鎮馬橋村楊庄紀灣西2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3.75萬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0.5米。
(15)大冶市山下王灣冶煉遺址
大冶市靈鄉鎮馬橋村山下王灣西1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1.5萬平方米。煉渣呈蜂窩狀,堆積厚0.2米左右。
(16)大冶市國和冶煉遺址
大冶市靈鄉鎮馬橋村,時代不詳,面積約2.5萬平方米。煉渣呈蜂窩狀,堆積厚0.2 米左右。
(17)大冶市對面山冶煉遺址
大冶市金牛鎮胡勝村倉下吳灣東1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2萬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1-2米。
(18)大冶市下首山冶煉遺址
大冶市金牛鎮胡勝村倉下黃灣,時代不詳,面積約1.05萬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l-1.2米。
(19)大冶市鐵屎墩冶煉遺址
大冶市金牛鎮胡勝村劉華甫灣西北5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25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2-3米。
(20)大冶市老屋卡冶煉遺址
大冶市金牛鎮胡勝村塘角吳灣東200 米,時代不詳,面積約4. 8萬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2-3米。
(21)大冶市鄒界田冶煉遺址
大冶市金牛鎮胡勝村細屋熊灣西南1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45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0.5米左右。
(22)大冶市尹家嘴冶煉遺址
大冶市金牛鎮屏峰村對門尹灣西2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40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1.5-2米。
(23)大冶市煙包山冶煉遺址
大冶市金牛鎮屏峰村姜包灣東1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45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0.5-1.5米。
(24)大冶市瓦雪地冶煉遺址
大冶市金牛鎮袁鋪村瓦雪地灣東1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27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0.4-1.2米。
(25)大冶市彭家垸冶煉遺址
大冶市金牛鎮勝橋村彭家坑東1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16萬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1米左右。
(26)大冶市鐵屎包冶煉遺址
大冶市金牛鎮勝橋村彭家坑東北200 米,時代不詳,面積約1.5萬平方米。煉渣呈蜂窩狀,堆積厚0.5米左右。
(27)大冶市王家後背山冶煉遺址
大冶市金牛鎮勝橋村東1公里,時代不詳,面積約1.2萬平方米。煉渣呈蜂窩狀,堆積厚0.5米左右。
(28)大冶市王家鋪冶煉遺址
大冶市金牛鎮勝橋村王家鋪東1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1.2萬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0.2米左右。
(29)大冶市石頭嘴冶煉遺址
大冶市東岳路街道辦事處石頭嘴,時代不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在距地表深10 -40 米處發現古礦井架,出土有銅斧、鐵斧及爐渣等。爐渣與銅綠山古銅礦遺址爐渣較為接近。
(30)大冶市羅家鋪冶煉遺址
大冶市茗山鄉張子禹村羅家鋪西2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60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0.5-l米。
(31)大冶市銀屎背冶煉遺址
大冶市金湖街道辦事處鄭家坑村東2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1.1萬平方米。煉渣呈塊狀,堆積厚1 . 5米左右。
(32)大冶市跳水下冶煉遺址
大冶市陳貴鎮雷山村陳石嶺東南l 公里,時代不詳,面積約30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0.5米左右。
(33)大冶市當明山冶煉遺址
大冶市陳貴鎮雷山村陳石嶺東南1.5公里,時代不詳,面積約3萬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0.2 米左右。
(34)大冶市化牛山冶煉遺址
大冶市陳貴鎮雷山村陳石嶺東北2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50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2-2.5米。
(35)大冶市陳咸春冶煉遺址
大冶市陳貴鎮雷山村陳咸春灣東北2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50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1-2米。
(36)大冶市細屋山冶煉遺址
大冶市陳貴鎮雷山村陳石嶺北1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56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0.3米左右。
(37)大冶市細金雲冶煉遺址
大冶市陳貴鎮張子禹村細金雲灣西8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40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1-2米。
(38)大冶市夏林余冶煉遺址
大冶市陳貴鎮張子禹村夏林余灣東4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20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0.5米左右。
(39)大冶市李德貴後背山冶煉遺址
大冶市陳貴鎮太子村李德貴灣東2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30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1.5 -2米。
(40)大冶市李德貴冶煉遺址
大冶市陳貴鎮太子村李德貴灣東4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1500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1-1.5米。
(41)大冶市王祠冶煉遺址
大冶市陳貴鎮王祠村東北300米,時代不詳,面積約4.5萬平方米。煉渣呈塊狀、蜂窩狀,堆積厚0.3米左右。
(42)大冶市獅子山冶煉遺址
大冶市陳貴鎮獅子山礦場,周代,面積約7.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1.5米。地表散布煉渣。採集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有少量泥質灰陶,紋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鬲、豆、罐等。
(43)大冶市銅口山獅子山銅礦遺址
1977 年,在大冶市陳貴鎮銅山口獅子山礦體上發現古人遺留的采礦工具銅斧16 把,經考古部門作同位素測定,該銅斧約為2500年前的銅質工具,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遺物。自古相傳,銅山口自宋代至民國均有采礦、冶煉銅礦的遺跡,光是廢棄不用的礦洞、礦井,地表可見十多處。
(44)大冶市鐵冶所冶煉遺址
同治版《大冶縣志 卷二•山川志》記載:「鐵冶所,在縣東二十里,一名安田爐,現名鐵爐堂,為李隆伍庄墳山。明洪武初設,旋罷。有大使趙景先創八寶廟,以佑鐵冶,今廢。」
(45)大冶市鐵山岩冶煉遺址
在縣城北四十里,原曙光公社下畈大隊,1181年(宋淳熙7 年)曾於此置爐煉鐵,今廢。
(46)大冶市鐵渣墩煉鐵遺址
位於金山店黃氏祠門前,有數堆鐵渣,1959 年發現,經考證,為宋代煉鐵遺址。
(47)大冶市銀場遺址
同治版《大冶縣志 卷二•山川志》 記載:在縣西四十里,與興國(今陽新興國)相界,一名小銀爐。元朝時江西陳堤舉在此開爐煎銀。後兵變,爐戶散亡,銀礦無出。
(48)大冶市搖藍山遺址
位於大冶市金湖街道辦事處棲儒橋村,大冶市化工廠南側。為一西北-東南走向小山包,最高處距地面不過百餘米。山頂有一古代采礦坑,深度20 米,礦坑旁邊,有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的古代文化遺址,發掘出一些石器、陶器。
經專家考證,這些石器、陶器屬占人類所用,采礦坑亦為古人類所遺留。但沒有古礦石留存,故此無法斷定,古人在此采過何種礦藏。
(49)大冶市花爐山遺址
2005 年,省市考古專家在人冶市陳貴鎮李德貴村花爐山發掘出13座古代冶煉爐。據考古專家初步分析判斷,該13座冶煉爐是用於煉銅的。一個地方同時發掘出如此多的煉銅爐,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屬少見。花爐山冶煉爐數量遠超銅綠山古礦遺址的發掘古冶煉爐數量。可惜的是,這些冶煉爐建造的具體時間以及當時人們采礦、洗礦、冶煉的工藝流程還有待進一步作翔實的考證。
4 陽新主要古礦冶遺址
(1)港下采礦遺址
港下遺址位於陽新縣富池鎮港下村東500米。這是一處古銅礦采礦遺址,面積約為10000平方米。1985年,湖北省考古隊李天元主持發掘170平方米。發現采礦場2處,其中平巷4條,豎井3處,均為木質支護。出土有銅鎊、銅削、木鏟、木楔、陶晶、瓶、罐、碗等。時代為春秋時期。
(2)大路鋪礦冶遺址
大路鋪遺址位於陽新縣白沙鎮土庫村大路鋪東側一處稍高的台地上。距大冶的五里界城約10公里。1985年、1990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對這處遺址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和研究。這處遺址的文化遺物前後延續時間長,其時代從新石器一直到東周。
遺址面積約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度4米左右,文化內涵非常豐富。主要文化遺物有石器、陶器。同時,遺址還遺存大量煉銅渣、紅燒土塊以及采礦遺跡,這處遺址應該是采礦冶煉相結合的古銅礦遺址。出土的主要文化遺物分為四大類:工具、生活用具、冶煉遺物、采礦遺跡。此外,還發掘了灰坑、墓葬和房址遺跡。
石器:有石斧、石銑、石嫉等。
屈家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陶器有鼎、豆、尊、杯、罐、盆及紡輪等。主要紋飾有弦紋、附加堆紋。陶質以夾砂灰陶為土,泥質灰陶次之,有少量泥質黑陶夾砂褐陶。
薛家崗(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陶器有鼎、豆、尊、碗、杯、罐、瓮、盆及紡輪等。主要紋飾有藍紋、弦紋。陶質以夾砂紅陶為主,夾砂紅褐陶次之,有少量夾砂褐、灰陶。
商代文化遺物:陶器有鼎、豆、瓿、晶、尊、罐等。主要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弦紋及鏤孔。陶質以夾砂褐陶為主,夾砂紅褐陶次之,有少量泥質灰、白陶。
西周時期文化遺物:陶器有鼎、豆、瓿、吊、尊、罐等。主要紋飾有弦紋、方格紋、刻畫紋及鏤孔。陶質以夾砂紅陶為主,有少量泥質灰陶。
東周時期文化遺物:陶器有鼎、豆、瓿、鬲、瓮、罐等。主要紋飾有壓印方格紋和條紋。陶質以夾砂紅陶為土.有少量泥質紅陶。
遺址有大量采礦遺跡和大量煉渣。其中煉渣遺存商代以後的文化層中,考古資料證實,這是一處商周時期的古銅礦遺址。
(3)銀山、黃姑山銀礦遺址
黃石地區銀礦的開采不晚於南宋時期。元代以後,本地區銀礦的開采,選礦、冶煉和加工在今陽新縣。
據《方輿記要》記載:「興國州(今陽新縣)銀山,州北五十里,四面皆山,多產銀礦,亦名大銀山。元時曾采銀於此。州西二里有黃姑也,亦產銀,舊有銀場。」《明史• 地理志》記載:「興國州(今陽新縣)北有銀山、西(北)有黃姑山,舊俱產銀。」
現代勘探資料證實,陽新銀山是一個多金屬礦床,主要有鉛、鋅、銀、鐵、錳、金等。銀山銀鉛鋅礦(多金屬)礦在長江中下游成礦帶中具有典型性、稀有性和科學性,是古代興國地區最為重要礦產地。銀山一帶地面古代金屬物冶煉渣分布多處,雖然有相當一部分己經遭到破壞,但仍有分布成片的煉渣,規模較大,保存也比較完整。在勘探銀山銀鉛鋅礦床過程中,曾發現地下采礦系統和諸於井巷支護木。據推測,銀山古代地下采礦系統應該是比較完整的。如將來有可能對銀山地下采礦遺址其中的部分進行考古發掘清理甚至修復,必將成為一處重要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