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千礦和東鞍山鐵礦壓濾機性能
⑴ 鐵礦石等級如何劃分拜託各位大神
一、鐵礦石資源等級表 資源等級 企業(或礦區)名稱 1、入選露天礦(重點礦山) 一等1、本鋼南芬露天礦 2、首胡水廠鐵礦 3、鞍鋼弓長嶺露天礦 二等4、大鋼峨口鐵礦 5、鞍鋼齊大山鐵礦 6、邯邢礦山村鐵礦 7、包鋼公益明鐵礦 三等8、馬鋼南山鐵礦凹山采場 9、首鋼大石河鐵礦裴庄采區 10、鞍鋼眼前山鐵礦 11、馬鋼南山鐵礦東山采場 12、首鋼大石河鐵礦柳河峪采區 13、首鋼大石河鐵礦羊崖山采區 14、首鋼大石河鐵礦大石河采區 15、唐鋼棒磨山鐵礦 四等16、唐鋼石人溝鐵礦 17、重鋼太和鐵礦 18、首鋼大石河鐵礦二馬采區 19、武鋼靈鄉鐵礦 20、包鋼黑腦包鐵礦 21、鞍鋼大孤山鐵礦 22、首鋼大石河鐵礦杏山采區 23、鞍鋼東鞍山鐵礦 資源等級 企業名稱 五等24、唐鋼扁溝鐵礦 25、武鋼大治鐵礦 26、首鋼密雲鐵礦 27、攀礦蘭尖鐵礦 28、馬鋼姑山鐵礦 29、本鋼歪頭山鐵礦 30、包鋼白雲鐵礦主礦區 31、宣鋼近北庄鐵礦 六等32、攀礦朱家包包鐵礦 33、包鋼白雲鐵礦東礦區 34、海南鐵礦北一礦區 35、海南鐵礦南礦區 2、入爐地下礦(重點礦山) 二等1、上海梅山鐵礦 2、酒鋼鏡鐵山礦 3、邯邢玉泉嶺鐵礦 三等4、鞍鋼弓長嶺井下礦 5、邯邢馬家腦鐵礦 6、邯邢符山鐵礦 7、馬鋼桃沖鐵礦 8、武鋼程潮鐵礦 四等9、邯邢玉石窪鐵礦 10、武鋼大冶鐵礦 資源等級 企業(或礦區)名稱 五等11、邯邢西石門鐵礦 12、武鋼金山店鐵礦 13、水鋼觀音山鐵礦 14、魯中小官莊鐵礦 六等15、宣鋼龐家保鐵礦 3、入爐露天礦(重點礦山)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1、海南鐵礦北一礦區 2、海南鐵礦楓樹下礦區 3、水鋼觀音山鐵礦 4、海南鐵礦南礦區 4、入爐地下礦(重點礦山) 二等1、鞍鋼弓長嶺井下礦 2、魯中小官莊礦 三等3、馬鋼桃沖鐵礦 四等4、水鋼觀音山鐵礦 5、入選露天礦(非重點礦山) 二等1、江西七寶山鐵礦 2、河南東冶鐵礦教場礦區 3、福建潘洛鐵礦洛陽采區 4、山東涑鋼蕎麥地東礦區 5、遼寧凌鋼保國鐵礦 四等6、廣西屯秋鐵礦龍骨嶺礦 7、浙江閑林埠鉬鐵礦 五等10、安徽鋇山鐵礦 11、江西鐵坑鐵礦 12、遼寧北台鐵礦 13、湖北鄰鋼鐵礦 14、山東韓旺鐵礦 15、江西烏石山鐵礦 16、山西臨鋼尖兵村礦區 六等17、河北承鋼黑山鐵礦 18、安徽馬鞍山礦 19、雲南昆鋼上廠鐵礦 20、安徽黃梅山鐵礦廠 21、江西新鋼良山礦 22、雲南昆鋼羅茨鐵礦 23、胡南湘東鐵礦 24、吉林板石溝鐵礦 25、雲南昆鋼八街鐵礦 26、新疆雅滿蘇鐵礦 6、入選露天礦(重點礦山) 三等1、江西烏石山鐵礦株嶺坳礦區 2、山西二峰山鐵礦北山龜礦區 3、黑龍江大西林礦區 四等4、吉林大栗子鐵礦 5、河南東治鐵礦龍池溝礦區 6、江西烏石山鐵礦烏石山礦區 7、山西長鋼後慢水溝嶺礦 8、河北秦村鐵礦 9、雲南昆鋼八街鐵紅坡礦區 10、四川瀘沽鐵礦大頂山礦區 11、山東金嶺鐵礦召口區 12、山西長鋼蘆溝礦區 資源等級 企業(或礦區)名稱 6、入選地下礦(非重點礦山) 五等13、山西長鋼北洛峽礦區 14、河北承鋼大廟鐵礦 15、吉林通鋼板石溝鐵礦 16、山東萊鋼萊蕪鐵礦 17、河南安鋼李珍鐵礦 18、河南安鋼楊家莊鐵礦 19、吉林大栗子鐵礦小栗子礦區 20、山西長鋼水溝礦區 21、山東金嶺鐵礦山區 22、山西臨鋼尖兵村礦區 23、陝西略鋼柳樹坪礦區 24、江西良山鐵礦太平礦區 25、陝西略鋼閣老嶺鐵礦 26、陝西楊家壩鐵礦 27、吉林通鋼七道溝鐵礦 六等28、浙江漓溶鐵礦 29、江蘇利國鐵礦 30、江蘇治山鐵礦 31、江蘇韋崗鐵礦 32、江西良山鐵礦良山礦區 33、湖南田湖鐵礦 34、雲南昆鋼東、西礦區 35、湖南湘東鐵礦 36、山西臨鋼塔兒山礦 37、雲南昆鋼王家灘礦 資源等級 企業(或礦區)名稱 7、入爐露天礦(非重點礦山) 二等1、廣東大寶山鐵礦 三等2、四川滬沽鐵礦 3、福建潘洛鐵礦潘田采區 4、江西七寶山礦區 四等5、雲南昆鋼八街鐵礦 6、山東黑旺鐵礦 8、入爐地下礦(非重點礦山) 三等1、四川滬沽鐵礦 2、雲南昆鋼東、西區 3、吉林通鋼大栗子鐵礦 4、雲南八街鐵礦紅坡工區 四等5、江西萍鋼上珠嶺鐵礦
⑵ 鞍山市鞍千西路由東向西允許左轉彎路口有哪些
你在手機下載網路地圖,然後輸入路線再查找一目瞭然,很方便實用網路地圖
⑶ 遼寧省鞍山市鐵東區鞍千路恆大名都屬於什麼街道
遼寧省鞍山市鐵東區鞍千路恆大名都就是屬於鐵東區汪峪街道(現已劃歸鞍山高新區管委會管理)。
⑷ 鐵架山隆起
鐵架山隆起,主要是指出露於鞍山市東南的鐵架山花崗岩穹隆。最新的資料表明,鐵架山花崗岩穹隆是由中太古代的幾個花崗岩體(立山、東西鞍山、鐵架山)組成的(圖2—9)。由於中太古代以後不同時期岩石的覆蓋,特別是穹隆的西北側覆蓋面積更廣,因此,原始的鐵架山穹隆的展布范圍尚不清楚。根據1/400萬中國航磁圖及航磁AT化極上延20km後的航磁異常等值線圖分析,鞍山地區有一東西長約80km,南北寬約60km的橢圓形高磁異常體,總面積約4000km2,推測該異常體可能代表鐵架山穹隆向深部延伸的邊界(圖2—10)。這一推測從地質上分析也有一定的根據。目前,已在弓長嶺礦區南部發現3100Ma的片麻狀花崗岩(萬渝生,1993),可視為鐵架山花崗岩雜岩的東部延伸。如果將鐵架山隆起視為中太古代硅鋁殼隆起的分布范圍,它的面積可能更大,東部可能延至本溪南芬,北部可延至遼陽、歪頭山等地。目前已在歪頭山礦區西部發現2900Ma的英雲閃長岩的殘塊,可能代表中太古代硅鋁殼隆起後被改造、破壞的碎塊。此外,鐵架山穹隆的南部,出露范圍寬廣的遼河群呈北東東向東延至朝鮮半島的狼林地塊,遼河群的基底也可能是中太古代的花崗質雜岩。
圖2—9鞍山地區前寒武紀地質圖
1—震旦系石英岩;2—遼河群(Pt1);3—鞍山群(Ar4)BIF;4—陳台溝表殼岩(Ar2);5—中生代花崗岩(γ4);6—新太古代花崗岩(
由鐵架山雜岩和新太古代鞍山群為主體的太古宙地質體,經過本項目近幾年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該區保存了從38億a至25億a全太古宙時期的連續地質記錄,成為研究中國古大陸太古宙地殼形成與演化的最重要的地區。本節將以本項目的成果為主,結合前人的資料,對該區太古宙地質予以簡要論述。詳細的文字材料,請查閱專題組有關的論文。
(一)中國最古老的硅鋁殼岩石記錄
1.中國最古老的硅鋁殼岩石——白家墳奧長花崗岩,出露於鞍山市東8km的梨化峪村南白家墳溝,呈北北西向條狀體。長約700m,寬約50m,露頭面積約0.035km2(圖2—11,圖版I—1,Ⅰ—2)。該岩石是經過強烈的韌性剪切作用改造的花崗質糜棱岩。糜棱岩的面理產狀為60∠65。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良好的糜棱結構,主要由定向排列的斜長石、石英組成的細粒基質,斜長石和少量鉀長石成為碎斑。變形拉長的石英亞顆粒呈細紋狀平行排列,斜長石碎斑相間於石英亞顆粒條紋間(圖版Ⅰ—3)。斜長石英及微斜長石變形雙晶紋發育,解理彎曲以及部分石英亞顆粒環繞斜長石殘斑生長。副礦物有磷灰石、鋯石、磁鐵礦等。鋯石為良好自形晶,部分具規則的密集環帶構造(圖版Ⅱ—1,Ⅱ—2)。該岩石受糜棱岩化之後,又受到區域的低溫熱變質作用,主要表現為斜長石的鈉黝簾石化和絹雲母化。
圖2—27鞍山地區中太古代地殼形成演化模式
(2)在接觸帶的最底部發現一層斷續分布的變質含礫砂岩,具清楚的砂礫岩結構,礫石由石英岩、花崗岩組成、礫石多為渾圓狀、半渾圓狀,一般為3cm×2cm或4cm×3cm,個別大者呈圓餅狀,直徑達20~30cm。花崗岩礫石較小,一般為0.5~1cm。膠結物為細小石英、長石碎屑和絹雲母、綠泥石。變質砂礫岩可見由礫石和碎屑物組成的變余成分層理。據東鞍山鐵礦地測科的同志介紹,礦山在開采過程中,從標高170餘米處(原山頂)向下采至40m標高處,都在接觸面發現有斷續分布的含礫砂岩,或砂礫岩透鏡體。根據砂礫岩中礫石渾圓,成分較雜,具成分層理,礫石中有下伏花崗岩的礫石和花崗質碎屑,因此認為東鞍山花崗岩與上覆鞍山群鐵建造為沉積不整合接觸。
(3)不整合上、下岩層的同位素年齡測定結果也表明,不整合面之下的東鞍山花崗岩鋯石U-Pb年齡為2994Ma±8Ma,上覆的鞍山群鐵建造年齡為2700Ma左右(據喬廣生等,1990);據齊大山礦區角閃質岩石的Sm-Nd年齡結果表明,齊大山鐵礦與東鞍山鐵礦為同時代產物,下老,上新,為二者不整合提供了同位素年代學證據。
2.東鞍山不整合的地質意義
東鞍山不整合的釐定,為我國北方劃分新太古代與中太古代的時限找到了可靠的地質依據。鐵架山花崗岩的隆起,表明在中太古代末期,膠遼陸塊內已有相當規模的陸殼塊體露出水面,並遭受到風化、剝蝕。這些上升的陸殼塊體的空間分布直接控制了新太古代岩石的形成和演化。
⑸ 鞍山有幾個大鐵礦
鞍山有東鞍山、大孤山、齊大山、眼前山、弓長嶺等大型鐵礦
⑹ 鞍鋼集團鞍千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怎麼樣
簡介:鞍鋼集團鞍千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於2004年10月28日在鞍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熊宏啟,公司經營范圍包括鐵礦采選(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等。
法定代表人:熊宏啟
成立時間:2004-10-28
注冊資本:139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21030000507841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千山區齊大山鎮
⑺ 中國有哪些鐵礦和煤礦
鐵礦石資源的分布 中國鐵礦資源有兩個特點:一是貧礦多,貧礦出儲量占總儲量的80%;二是多元素共生的復合礦石較多。此外礦體復雜;有些貧鐵礦床上部為赤鐵礦,下部為磁鐵礦。 (1) 東北地區鐵礦 東北的確鐵礦主要是鞍山礦區,它是目前我國儲量開采量最大的礦區,大型礦體主要分布在遼寧省的鞍(包括大弧山、櫻桃園、東西鞍山、弓長嶺等)、本溪(男芬、歪頭山、通遠堡等),部分礦床分布在吉林省通話附近。鞍山礦區是鞍鋼、本鋼的主要原料基地。 鞍山礦區礦石的主要特點:除極少富礦外,約占儲量的98%為貧礦,含鐵量20-40%,平均30%左右。必須經過選礦處理,精選後含鐵量可達60%以上。 2)礦石礦物以磁鐵礦和赤鐵礦為主,部分為假象赤鐵礦和半假象赤鐵礦。其結構緻密堅硬,脈石分布均勻而緻密,選礦比較困難,礦石的還原性較差。 3)脈石礦物絕大部分是由石英石組成的,SiO2在40-50%。但本溪通遠堡鐵礦為自溶性礦石,其鹼度(Ca+Mg/SiO2)在1以上。且含錳1.29-7.5%可代替錳礦使用。 4)礦石含S、P雜質很少,本溪男芬鐵礦含P很低,是冶煉優質生鐵的好原料。 (2)華北地區鐵礦 主要分布在河北省宣化、遷安和邯鄲、邢台地區的武安、礦山村等的地區以及內蒙和山西各地。是首鋼、包鋼、太鋼和邯鄲、宣化及陽泉等鋼鐵廠的原料基地。 遷灤礦區礦石為鞍山式貧磁鐵礦,含酸性脈石,S、P雜質少,礦石的可選性好。 邯邢礦區主要是赤鐵礦和磁鐵礦,礦石含鐵量在40%-55%之間,脈石中含有一定的鹼性氧化物,部分礦石S高。 ( 3)中南地區鐵礦 中南地區鐵礦以湖北大冶鐵礦為主,其他如湖南的湘潭,河南省的安陽、舞陽,江西和廣東省的海南島等地都有相當規模的儲量,這些礦區分別成為武鋼、湘鋼及本地區各大中型高爐的原料供應基地。 大冶礦區是我國開采最早的礦區之一,主要包括鐵山、金山店、成潮、靈鄉等礦山,儲量比較豐富。礦石主要是鐵銅共生礦,鐵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其次是赤鐵礦,其他還有黃銅礦和黃鐵礦等。礦石含鐵量40-50%,最高的達54-60%。脈石礦物有方解石、石英等,脈石中含SiO28%左右,有一定的溶劑性(CaO/SiO2為0.3左右),礦石含P低,(一般0.027%),含S高且波動很大(0.01-1.2%),並含有Cu(0.2-1.0%)和Co(0.013%-0.025%)等含有色金屬。礦石的還原性較差,礦石經燒結、球團造塊後入高爐冶煉。 (4)華東地區鐵礦 華東地區鐵礦產區主要是自安徽省蕪湖至江蘇南京一帶的凹山,南山、姑山、桃沖、梅山、鳳凰山等礦山。此外還有山東的金嶺鎮等地也有相當豐富的鐵礦資源儲藏,是馬鞍山鋼鐵公司及其他一些鋼鐵企業原料供應基地。 蕪寧礦區鐵礦石主要是赤鐵礦,其次是磁鐵礦,也有部分硫化礦如黃銅礦和黃鐵礦。鐵礦石品位較高,一部分富礦(含Fe50%-60%)可直接入爐冶煉,一部分貧礦要經選礦精選、燒結造塊後供高爐使用。礦石的還原性較好。脈石礦物為石英、方解石、磷灰石和金紅石等,礦石中含S、P雜質較高(含P一般為0.5%,最高可達1.6%,梅山鐵礦含S平均可達2%-3%),礦石有一定的溶劑性(如凹山及梅山的富礦中平均鹼度可達0.7-0.9),部分礦石含V,Ti及Cu等有色金屬。 (5)其他地區鐵礦 除上述各地區鐵礦外,我國西南地區、西北地區各省,如四川、雲南、貴州、甘肅、新疆、寧夏等地都有豐富的不同類型的鐵礦資源,分別為攀鋼、重鋼和昆鋼等大中型鋼鐵廠高爐生產的原料基地 山西被稱為" 煤鐵之鄉"、" 能源重化工基地"。煤炭是山西最大的資源優勢,現已探明的煤礦儲量為2000億噸,佔全國的三分之一,分布在全省90多個縣(市、區)內。山西現有大同、寧武、西山、沁水、霍縣、河東等六個煤田和渾源、五台、垣曲、平陸、繁峙等五個產煤地。圍繞這些煤田和產地,山西已經建起大同、陽泉、西山 、汾西、潞安、晉城、軒崗等七個大型礦務局和霍州中型礦務局以及東山、蔭營、小峪、王坪、寨溝、固庄、南庄等八個小統配礦務局,此外還有一個全國最大的中外合資露天煤礦。山西全省各縣,幾乎縣縣有煤,所以山西的地方、鄉鎮煤礦多達6000多個。與山西的地下"煤海"相適應,山西煤炭工業設施已經連成一個龐大的網路。山西不僅煤多,而且煤種齊全,其中煉焦煤四種,佔全省煤總儲量的61%,非煉焦煤四種,伴有其他化學元素的煤60餘種。山西的煤質量較高,低灰、低磷、高熱量是山西煤的主要特點,因此山西煤適合多種工業生產的需要,而且煤層厚、埋藏淺、有利於大規模機械化開采,所以山西煤對外部世界的吸引力很大。山西煤已供應到全國的26個省和12個計劃單列市,這就是說,山西的煤幾乎輻射全國各地。同時向外出口逐步增大范圍,已達亞、美、歐三大洲的23個國家和地區。
⑻ 中朝古大陸太古宙陸殼形成與演化階段的劃分
國際地科聯前寒武紀地層分會於1991年4月15至18日在英國愛丁堡召開的第九次工作會議,討論的中心議題是太古宙時代的劃分問題。通過討論,前寒武紀地層分會對太古宙時代劃分提出了三點初步建議(孫大中,1991):1.太古宙劃分為四個代,其年代界線由新到老分別為2500Ma,2800Ma,3200Ma和3600Ma。2.將太古宙的四個代分別命名為始太古代(EROARCHAEAN),>3600Ma,下界年齡未定,古太古代(PALAEOARCHAEAN),3600~3200Ma、中太古代(MESOARCHAEAN),3200~2800Ma;新太古代(NEO-AR-CHAEAN),2800~2500Ma。3.目前對太古宙只劃分到代,是否再分紀,暫不考慮。
國際地科聯前寒武紀地層分會的上述建議,反映了近些年來國際地學工作者在太古宙地殼形成與演化階段的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
在討論太古宙地殼形成與演化時,我們主要基於這樣的基本認識:太古宙地殼形成與演化過程是分階段發展的,每一階段有各自的沉積作用、岩漿作用、構造變形和變質作用等一系列的相關事件組合。它們在時間上均有連續性,在地區上具有同一性,在同一地區,在相同的連續時間區間內發生的相關地質事件組合的形成過程,代表了一個自然發展階段,每一發展階段之間具有明顯的時間間隔。這一時間間隔代表前一自然發展階段的結束,後一自然發展階段的開始。在確定每一自然發展階段的起止時標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客觀地質體所提供的地質時間信息量的多少、同位素測年方法的精度,以及地質學家對相關地質事件組合的研究和認識程度。正是由於這些諸因素的影響,地質學家在討論太古宙地殼形成與演化階段劃分時,常常會有種種不同意見和分歧。因此,國際地科聯前寒武紀地層分會對太古宙時代劃分只是作為初步建議提出來,供大家參考和討論。還要通過不斷的深入細致的研究,以求完善,使其更接近於地質客觀實際。同時,國際地科聯前寒武紀地層分會提出的建議方案,是在對比全球太古宙主要分布區的60個地層時間柱的基礎上提出的,反映了全球范圍內太古宙地殼演化階段的規律,具有廣泛的代表性,應予以足夠重視。
近十年來,中國北方太古宙地質研究進展迅速。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前寒武系地質工作者在太古宙地質和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全面考慮中國北方太古宙地殼演化階段的劃分提供了若乾重要的基礎材料,為確定不同演化階段的時限提出了較可靠的同位素年代學依據。目前,我國習慣使用的太古宙二分和三分方案,應根據新的成果進行修改,並逐步同國際建議方案接軌。為此,我們提出了對中國北方太古宙地殼形成與演化的四分建議,具體意見如下。
一、始太古代(>3600Ma)
國際地科聯前寒武紀地層分會將早於3600Ma的岩石劃歸始太古代,代表性地區的岩石主要為西格陵蘭Amitsoq(阿米索克)片麻岩和Isua(依蘇亞)沉積變質表殼岩,它們分別記錄了始太古時期的沉積作用、岩漿活動、構造運動和變質作用等重大地質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始太古代地殼的形成過程提供了一個典型實例。此外,還有加拿大Slave省西部的Acasta(阿卡斯塔)英雲閃長質片麻岩(S.A.Bowrig et al.,1991),東南極恩德比的Napier雜岩(J.W.Sheraton et al.,1987)、南非巴布頓綠岩帶基底的安特森片麻岩。國際地科聯前寒武紀地層分會提出以3600Ma作為始太古代與古太古代分界年齡的依據是:(1)在全球內已發現有一定數量和規模的大於3600Ma的地質體,它們分別記錄了3600Ma以前的沉積、火山沉積、岩漿、變質和變形等地質事件的演化過程。(2)在南非巴布頓綠岩帶發現和確定了巴布頓綠岩帶與下伏安特森片麻岩之間的不整合關系。綠岩帶底部最大成岩年齡為3537Ma,安德森片麻岩侵位年齡為3640Ma。該不整合的時限限定在3640~3537Ma。因此,以3600Ma作為始太古代與古太古代的分界年齡是合適的,始太古代的下限年齡是多少?這是目前尚在探索的問題。地球上第一個原始陸殼在那兒,它起始於何時?如果認為康普斯頓等在西澳賴依爾山發現的4.2Ga的鋯石是地球上最早陸殼岩石形成的殘余物,似乎可以將始太古代的下限推至4200Ma,但缺乏必要的地質依據,至今尚未在地球上找到4.2~4.0Ga的地質記錄。因此,始太古代的下限至今還難以確定。
我國已在遼寧省鞍山市東白家墳溝發現3804Ma的花崗質糜棱岩(劉敦一等,1991、1992)。根據花崗質糜棱岩中鋯石特徵(良好自形晶、部分晶體具密集的規則環帶和包體),以及該岩石保留的變余花崗結構和岩石的主要元素、痕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特徵,推測該花崗質糜棱岩的原岩為奧長花崗岩。鋯石的U-Pb年齡代表原岩的結晶(或就位)年齡。因此,白家墳奧長花崗質糜棱岩屬於中國北方始太古代岩石是毫無疑義的,它是始太古代一次重要的岩漿活動的代表。同西格陵蘭地區始太古代岩石相比,鞍山地區僅發現了同Amitsoq片麻岩相當的花崗質糜棱岩,還未找到同Isua相當的表殼岩。這有待於今後去發現和研究。
如何確定始太古代的上界年齡?由於我國目前尚未找到始太古代與古太古代岩石間的沉積不整合關系,因此,難以對始太古代的上界年齡提出較准確的時標,只能從已知屬於古太古代岩石(沉積、岩漿和變質)的時間記錄中來限定古太古代的起始年齡,或始太古代的上界年齡。暫作如下討論:
1.在鞍山陳台溝、冀東黃柏峪已發現古太古代的沉積變質表殼岩(3500~3400Ma)。這些表殼岩,除了原岩為基性火山岩之外,還有一定數量的陸源碎屑岩(石英岩)和少量化學沉積的碳酸鹽岩、鈣硅酸鹽岩等。這些岩石的沉積過程無疑表明在這些沉積盆地附近已有一定規模的古陸存在,並為它們提供了物質來源。因此可以推斷,在冀東、鞍山的古太古代表殼岩形成之前,已有部分始太古代的岩石出露於地表,為劃分始太古代與古太古代提供了重要的地質依據。
2.冀東黃柏峪表殼岩中的鉻雲母石英岩中的碎屑鋯石研究,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1)鉻雲母石英岩中碎屑鋯石的U-Pb年齡幾乎全部集中在3700~3800Ma內(劉敦一等,1992),這無疑表明這些碎屑鋯石至少是來自3800Ma形成的硅鋁質陸殼。(2)鉻雲母石英岩中的碎屑鋯石呈渾圓及半渾圓狀,表面具有明顯的碰撞坑和斷口、裂紋等,表明這些鋯石從母岩分離後,經過了一定距離的水下搬運和磨蝕過程,最後賦存在鉻雲母石英岩中。(3)對鉻雲母石英岩中碎屑鋯石的砂薄片觀察發現,部分鋯石具有密集的規則環帶,普遍含有針狀磷灰石包體。這些特徵同花崗岩中鋯石的內部結構十分相似。因此,可以推測,鉻雲母石英岩中的碎屑鋯石來自3700~3800Ma的花崗岩。已知鞍山白家墳溝花崗質岩石,年齡為3804Ma,它與冀東黃柏峪鉻雲母石英岩是否有物源上的聯系,有待進一步研究。
3.冀東黃柏峪、鞍山陳台溝沉積表殼岩形成年齡為限定始太古代上界或古太古代下界年齡提供了重要年齡依據。冀東黃柏峪表殼岩的形成年齡為3500Ma(江博明等,1983,1987;黃萱等,1986;喬廣生等,1988;劉敦一等,1992)。鞍山陳台溝表殼岩形成年齡,經宋彪等(1993)研究,已測定出侵入於陳台溝表殼岩中花崗岩脈的鋯石U-Pb年齡為3320Ma,從而限定了陳台溝表殼岩形成的最小年齡必定大於3320Ma。
從以上討論中可以得出這樣的認識,在中國北方存在3800Ma的古老硅鋁質陸殼,它們至少在3500Ma前曾出露於地表,為3500Ma的表殼岩提供了部分物源。這一階段應代表始太古代與古太古代間的重要轉變。黃柏峪、陳台溝兩處的古太古代表殼岩的沉積最大年齡應最接近於始太古代的上界年齡。如果參照國際前寒武紀地層分會提出的建議方案,以3600Ma作為中國北方始太古代與古太古代的分界年齡是可取的。
二、古太古代(3600~3200Ma)
目前在中國北方發現並確定為古太古代的岩石有冀東黃柏峪變質表殼岩、鞍山陳台溝變質表殼岩及陳台溝花崗岩。通過對兩處古太古代岩石的岩石組合、原岩性質、變質作用及變形作用的初步研究,它們經歷了陸源碎屑沉積及火山沉積的早期成岩階段,隨後又遭受了以角閃岩相為主的變質作用和強烈的構造變形作用,直至花崗岩、英雲閃長岩的侵位,並包裹這些變質表殼岩。這些地質事件的發生、發展和演化階段,代表了古太古代時期經歷的一系列連續的、相互關聯的地質事件組合。將這一連續的地質事件組合從開始至結束的時間區間,劃為古太古代階段是比較合理的。
如何確定古太古代的上、下界線年齡?由於至今尚未找到古太古代與始太古代、中太古代之間的不整合面,因此,難以准確釐定。目前,只能根據沉積事件、變質事件、變形事件及岩漿事件發生的時間信息,以及這些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關系來推斷。
1.古太古代下界年齡,根據現有資料,冀東黃柏峪變質基性火山岩成岩年齡為3500Ma(江博明等,1983,1987,黃萱等,1986,喬廣生,1988),以及陳台溝表殼岩沉積年齡以3376~3357Ma為依據,至少表明在3500Ma之後中國北方已有沉積岩生成,古太古代的下界不應小於3500Ma。為了同前寒武紀地層分會的建議方案一致,同時也不會因採納建議方案而產生某些矛盾或不合理之處,將古太古代下界定於3600Ma是可以接受的。
2.古太古代上界年齡,在未找到古太古代與中太古代間的不整合面之前,通常以古太古代變質變形和岩漿事件來限定古太古代的上界。目前,已在冀東黃柏峪、遼寧鞍山陳台溝、遼陽弓長嶺等地發現有英雲閃長岩和花崗岩,其中以陳台溝一帶的花崗岩規模最大,它是古太古代晚期一次重要的岩漿事件。它們都侵位於或包裹了與它相鄰的古太古代變質表殼岩。它們的侵位年齡都在3300Ma左右。另外,在陳台溝還見一細粒花崗岩脈侵入於陳台溝黑雲斜長片麻岩之中,明顯切穿片麻岩的片麻理;同時,該岩脈侵位後又遭受到明顯的變形作用,使岩脈發生褶曲。該岩脈的鋯石U-Pb年齡為3334Ma,表明陳台溝表殼岩變質作用及主期變形作用結束時間應在3334Ma以前,為限定古太古代上界年齡提供了又一佐證。其次,我們還可以從中太古代岩石的成岩及變質年齡來限定古太古代上界年齡。目前,已在冀東遷西岩群、遼北小萊河斜長角閃岩、吉南白山鎮岩群、山東沂水岩群中均測定出2900~3000Ma的變質年齡,推測古太古代表殼岩的沉積時間應大於3000Ma。以上討論表明,古太古代上界年齡可在3300~3000Ma年間選擇。如果認為3300Ma陳台溝花崗岩代表古太古代最晚期的岩漿事件的話,古太古代的上界應小於或接近於3300Ma左右。因此,目前國際地科聯前寒武紀地層分會以3200Ma作為古太古代上界和中太古代下界的建議是可以接受的。
三、中太古代(3200~2800Ma)
中太古代地質體在中國北方分布較廣,但多是零星分布。已知大於2800Ma的變質岩群或雜岩有冀東遷西群,遼北至吉南的龍崗岩群、白山鎮岩群,山東中部的沂水岩群、東部的部分膠東岩群。這些岩群大都在3000Ma前經歷了早期沉積和火山沉積成岩階段,之後又經過了麻粒岩相或高角閃岩相的變質作用和強烈的變形作用。它們代表了中太古代早期階段地質演化歷史。以鞍山鐵架山花崗岩雜岩(鋯石U-Pb年齡2900~3100Ma)為代表的中太古代中晚期的酸性岩漿活動,為限定中太古代上界提供了重要依據。在這些中太古代地質體的分布區內,從中太古代的表殼岩的沉積或火山沉積作用、變質作用,直至強烈的酸性岩漿活動和構造變形作用,構成一個完整的地質事件組合,並以此同中太古代以前和以後的地質演化階段而區分,作為討論中國北方中太古代上、下界線的重要依據。
1.中太古代下界。中太古代的下界也就是古太古代的上界,在上面討論古太古代上界時已有敘述,在此不重復。暫以3200Ma作為分界年齡是可行的。今後應從中太古代變質岩群的原岩生成年齡的研究方面多做工作。目前所測得的中太古代岩群的同位素年齡,由於它們經受了強烈的變質、變形改造,所得的年齡大都代表變質作用高峰或構造主期階段的年齡,它們原岩形成年齡應大於3000Ma,或接近於3200Ma。
2.中太古代上界。正確確定中太古代上界年齡的最理想的證據是,尋找中太古代岩石與上覆新太古代早期沉積物之間的不整合關系,進而分別測定不整合面上下岩石的年齡。筆者等在鞍山市東鞍山鐵礦采場南部新釐定的東鞍山不整合面,為確定中國北方中太古代上界與新太古代底界的時限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對象和地質依據。東鞍山鐵礦采礦場南部東鞍山花崗岩被鞍山群條帶狀鐵建造沉積不整合覆蓋,鐵建造的底部有斷續分布的變質礫岩和含礫變質砂岩,礫石有下覆東鞍山花崗岩和外來石英岩等。礫岩和砂岩的膠結物大多為長英質碎屑。礫岩之下為花崗岩,受到輕微的風化和剝蝕作用(關於不整合面的詳細情況,可見本書有關章節)。
同位素地質年代學研究表明,不整合面之下的東鞍山花崗岩鋯石U-Pb年齡為2994Ma±8Ma(Nutman and Song,1993)。鍾富道(1986)曾測得同東鞍山花崗岩為同期的鐵架山花崗岩的全岩Rb-Sr和Pb-Pb年齡為2860Ma左右。不整合面之上的鐵建造,雖未直接測得其年齡,但與東鞍山鐵礦為同一時代的鞍山齊大山鐵礦角閃質岩石的全岩Sm-Nd年齡為2729Ma(喬廣生等,1990)。據此可以限定東鞍山不整合面的時代應在2994~2729Ma之間。一般認為,花崗岩中的鋯石代表花崗岩成岩或侵位年齡。因此,東鞍山花崗岩的2994Ma只代表該岩體的就位年齡,而不代表該岩體抬升至地表的時間。因此,確定不整合面的下限年齡還應取該區鐵架山花崗岩的全岩Rb-Sr年齡。可以推測,在鐵架山花崗岩抬升至地表而開始遭受到剝蝕的年齡為2800Ma。進而可以認為,東鞍山不整合面的時限應在2860~2729Ma間。這一結果,同國際地科聯前寒武紀地層分會提出的2800Ma作為中太古代與新太古代分界年齡是比較吻合的。
四、新太古代(2800~2500Ma)
新太古代岩群和花崗岩雜岩在中國北方廣泛分布,成為太古宙陸殼主要組成部分。大量的地質資料表明,中朝古大陸的主體在新太古代末期已基本形成,許多重大地質事件的地質記錄保存尚好,為較全面、合理確定新太古代的地質演化時限提供了較好的地質和同位素年代學方面的證據。
1.新太古代下界
在中朝古大陸的不同構造單元(詳見本章第三節),代表新太古代不同構造環境的表殼岩廣泛出現。這些不同環境、不同成因的表殼岩的初始形成時間,應代表新太古代的下界時限。通過有關的地質和同位素年代學研究,盡管它們具有不同成因,形成於不同環境,但都形成於大致相同的時期。以晉冀陸塊內的阜平群為例,它是一套以正常沉積方式為主的古大陸邊緣的沉積岩系,其底部岩層的沉積年齡,經多種方法(鋯石U-Pb,全岩Rb-Sr及Sm-Nd)研究,大致限定在2800Ma左右(劉敦一等,1984;伍家善等,1989;張宗清等,1991)。又如膠遼陸塊西南緣的泰山岩群的同位素年代的研究結果,變質基性火山岩的全岩Sm-Nd年齡為2840Ma±160Ma和2740Ma±74Ma(江博明等,1988)。采自泰山岩群柳杭組的變質中酸性火山岩中鋯石U-Pb一致線年齡為2788Ma
2.新太古代上界
新太古代上界年齡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限定:
(1)新太古代岩層與上覆古元古代岩層的不整合面形成時間
在中朝古大陸內,古元古代岩層沉積不整合覆蓋於新太古代岩層之上,已由許多中國地質學家指出。如太行山的五台群與阜平群、贊皇群的不整合面,呂梁山區的呂梁群與界河口群的不整合面,遼東地區遼河群與鞍山群的不整合面,膠東地區粉子山群與膠東岩群的不整合面,冀東地區青龍河群與雙山子群的不整合面,河南蒿山地區嵩山群與登封群不整合面,內蒙古二道凹群與烏拉山群不整合面,這些不整合面幾乎遍及中朝古大陸的東、西、南、北。詳細地研究這些不整合面形成時間,是確定新太古代與古元古代分界時限的最好依據。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目前對這些眾多的不整合面的形成時間的同位素年齡的研究還很不夠,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一些問題有待解決。但是,從全區來看,這些不整合面之上古元古代岩層的沉積時間大都在2500~2300Ma間,已為中國地質學家公認。如果以太行山區五台群底部板峪口組不整合沉積覆蓋在侵入阜平群之上的龍泉關片麻岩的蘭子山花崗岩的鋯石U-Pb一致線年齡為依據,這一不整合面形成的時間應在2560Ma之後(劉敦一等,1984;伍家善等,1989;田永清等,1991)。
(2)新太古代岩群的變質年齡
目前,對中朝古大陸新太古代變質岩用不同測試方法(鋯石U-Pb、全岩Rb-Sr、全岩Sm-Nd、全岩Pb-Pb、角閃石39Ar-40Ar)測試的數百件年齡數據的統計結果表明,2600~2500Ma為一明顯的集中期(董申保等,1987),代表中朝古大陸新太古代變質岩的變質作用高峰期。區域變質作用常常同區域構造運動是相伴而生的,變質作用的高峰也常常是構造變形的強烈活動期,區域的退變質作用與地殼的抬升,回返互為因果。因此,將新太古代廣泛的區域變質作用結束時間作為新太古代上界是合適的。
(3)新太古代花崗質岩漿活動從高潮到結束的時間
在新太古代中晚期,以TTG和花崗岩為主的構造岩漿熱事件,形成了廣泛分布的岩漿雜岩帶。這些雜岩帶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以及它們在空間的展布,記錄了新太古代陸殼的增生和拼合過程。最引人矚目的是分布於膠遼陸塊西側邊緣的巨型岩漿雜岩帶(伍家善等,1991)。根據大量的同位素年齡數據和不同岩石的相互關系(江博明等,1988;劉敦一等,1990;徐惠芬等,1992;曹國權等,1996),該岩漿雜岩帶的形成時代可分為早期和晚期。早期以英雲閃長岩、花崗閃長岩為主,伴有輝長岩、石英閃長岩,它們的侵位時間主要為2700~2500Ma;晚期以二長花崗岩和鉀質花崗岩為主,侵位時間大多在2500Ma左右。秦皇島、魯西的鉀質花崗岩的侵位時間可延續到2400Ma左右。我們認為,鉀質花崗岩主要形成於陸-陸碰撞後期,屬於後構造岩漿事件。如果以鉀質花崗岩的最終侵位時間作為古元古代的上界,將會把不整合於新太古代之上的部分古元古代沉積岩層(2500~2400Ma)劃歸新太古代,這顯然是不合適的。如果以岩漿雜岩的高峰期2500Ma為界,則可以避免這一矛盾,並且與全區古元古代與新太古代間的沉積不整合面的形成時間,以及全區區域變質作用結束時間均較一致。
我們認為,從不整合面的時限、區域變質作用及構造岩漿熱事件的高峰來看,以2500Ma作為新太古代的上界是可行的,也同國際地科聯前寒武紀地層分會提出的建議方案一致。
我們在討論中朝古大陸太古宙陸殼形成與演化階段時,從總體上試圖同地科聯前寒武紀分會的建議方案接軌,但是在確定某些界限的時限時常常遇到一些難於解決的問題。其中,感到最難的問題是古太古代的下限時間的確定。這是因為至今為止,在中朝古大陸內還未發現古太古代岩層與中太古代岩層之間的不整合接觸關系,缺乏古太古代與中太古代存在明顯的構造界面的地質依據。這是需要今後去重點進行研究的。此外,目前對中朝古大陸前寒武紀構造演化階段的劃分問題,已有許多地質學家提出過不同的劃分意見。筆者只是作為一家之言,提出來供同行們討論、批評,以促進這一重大地質問題的深入研究。
⑼ 鞍鋼集團公司礦山資產都有哪些
東鞍山鐵礦、大亞山鐵礦、大孤山山鐵礦三座大型露天鐵礦;東大山選礦廠、大孤山選礦廠、大型選礦廠和東鞍山燒結廠;大連石灰石礦、大連石灰石新礦、瓦房子鐵礦和三座大型輔助礦山以及包括研究所、設計院
⑽ 遼寧省3個礦業公司調研報告
遼寧省是我國礦業比較發達的省份,這里,許多礦山建設早,現代化程度比較高。2006年7月,我對該省的鞍山鋼鐵集團公司礦業公司(以下簡稱鞍鋼礦業公司)、鐵法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鐵法煤業公司)和紅透山銅礦3家礦業企業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報告簡述如下。
(一)3家礦業公司的基本情況
(1)鞍鋼礦業公司是鞍鋼的主要鐵礦生產基地,是集采礦、選礦、燒結、機械製造、電力修造和建築安裝等行業為一體的國有大型礦山企業,屬於鞍鋼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截至2005年末,擁有4座大型鐵礦山、4個大型選礦廠、1條燒結礦生產線、1條活性炭生產線、4個輔料礦山,以及礦山研究、設計、礦山機械、運輸設備修造、動力、礦山建設等相關輔助產業,其中主體生產廠礦8個(表4-1)。
表4-1 鞍鋼礦業公司生產規模
(2)鐵法煤業公司成立於1999年10月,2002年8月實施了債轉股,是一個以煤炭生產為主,集煤層氣開發利用、建築安裝、機械製造加工、建材、電力等於一體的多元化大型煤炭企業集團。
煤業集團前身——鐵法礦務局始建於1958年。礦區由鐵法、康平、康北3個煤田組成,其中生產礦井8對,核定生產能力為2265萬噸,實際生產能力已達2100萬噸以上。截至2005年末,集團公司總資產93.5億元,資產負債率46.37%。在冊職工總數4.4萬人,另有集體職工1.8萬人(表4-2)。
表4-2 鐵法煤業公司生產規模
上述3家公司,除鐵法煤業公司外,稅後利潤都在20%左右,而且比較穩定。鐵法煤業公司由於資源本身稟賦較差,長期虧損,如今不僅扭虧為盈,且有相當高的利潤,收益的增長也是很可觀的。據了解,這些贏利主要來源於礦產品價格的上漲。其中鞍鋼鐵精礦,由2003年年初每噸262元上漲到2005年的560元,增幅達到11%;燒結礦由2003年每噸343元上漲到2005年的650元,增幅達到88%;煤礦均價,2003年為138/元噸,2005年為248/元噸,上漲80%;銅礦均價,由原來的15000/元噸上漲到現在的60000/元噸,增幅達到300%。這次礦產品價格上漲,主要是需求增加造成的,這就為利潤的增加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利潤增加,又大大增強了企業的實力,致使多方受益。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首先,加大了企業的投入。鐵法煤業公司2003~2005年在生產上的投入總額分別為2.81億元、3.16億元、3.97億元(合計9.9億元),安全投入總額分別為6525萬元、8196萬元、23836萬元(合計38557億元)。這是多年所少有的。鞍鋼礦業公司2003年以來,投入3000萬元相繼進行了大孤山鐵礦、東鞍山鐵礦、眼前山鐵礦的補充勘探和砬子山鐵礦的勘探工作,部分工作尚未完全結束,估計資源儲量將增加2億噸以上。2004年鞍鋼礦業公司收購西鞍山鐵礦5家采礦權,將其作為後備礦山。2005年與遼寧省冶金地質勘查局簽訂黑石砬子鐵礦探礦權轉讓協議,擬作為後備礦山的接續資源。紅透山銅礦先後投入819萬元、1087萬元進行技術改造,預計可收回礦產儲量15萬噸,效益達1800餘萬元。
其次,使廣大的企業職工受益。2003~2005年,鞍鋼礦業公司職工年均收入由13000元增加到18000元;鐵法煤業職工年均收入由15969元增加到25054元,都是建礦以來職工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時期。
再次,國家受益。3家礦業公司上繳的稅金,2003年是66736萬元,2004年是12935萬元,2005年是130913萬元,3年增加96%。此外,礦產資源補償費也逐年有所增加。
除了上述收益外,礦業公司的領導和廣大職工珍惜礦產資源意識的提高更具有根本性和長遠性。
(四)礦業公司珍惜資源的意識已轉化為行動
據了解,礦業公司珍惜礦產資源的動力來源於企業自身的經濟利益,特別是中長期的經濟利益;來源於廣大職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持續穩定就業的期望。這些動力已經形成了有效的機制,產生了良好的效果。鞍鋼礦業公司的鐵礦開采主要是露采,回收率可以達到95%以上,幾乎沒有什麼損失。鐵法煤業公司所采儲量大多數屬於薄煤層,但是開采損失率仍然不高,2003年為39%,2004年為28%,2005年29%。紅透山銅礦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采礦貧化率在20%~26%,損失率在12%~14%,供礦銅品位在1.2%~1.3%;而2006年上半年,供銅品位達到1.56%,回採率達到97%,創造了歷史最好水平。
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1)在開采過程中加強管理,主要措施是強化損失礦量管理制度的貫徹執行。目前,紅透山在損失礦量的計算中將其分為3個部分:採下損失、未採下損失和核銷礦量。其中未採下損失又分為正常損失(設計損失)和非正常損失(由於安全和其他原因造成的損失)。對這些損失,分別通過落實指標和落實責任加以實施。同時強化了殘礦回收的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2)在選礦過程中加強管理。通過優選浮選改選,完善鋅浮選工藝,使鋅的回收率提高15%;通過應用聚氨酯篩網保證精度,以碎代磨,提高了磨礦效率;通過脫水流程改造減少了金屬流量;通過陶瓷過濾機取代折帶過濾機減少了精礦損失;通過地溝及其設施的改造,最大限度地回收地溝礦石。
(3)在冶煉過程中加強管理。包括嚴格控制鼓風爐渣含銅損失,降低鼓風爐爐渣里的含銅量;研製開發並利用「電收塵」,使資源得以合理利用;採用塑料、編織袋沾結銅精礦,減少銅精礦的損失等。
(4)充分利用尾礦回收礦產資源。紅透山銅礦有3個尾礦庫,存尾礦共370萬噸。在企業發現尾礦中含硫達3%~7%時,在1993年和1996年分別在選場至井下之間、尾礦庫至井下之間,建立了兩個選硫廠,實現了尾礦進入井下充填之前的再選硫,最多年份可回收硫含量3萬噸,年創產值400餘萬元。早在1997年,該企業就投入了部分工作,進行了系統采樣,查定了各種貴金屬、稀有金屬的含量,編制了圖件和報告,為尾礦利用打下了基礎。
上述珍惜礦產資源、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的事例說明,企業的作用是最重要的。有人說,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構成了合理利用礦產的障礙,其實不完全是這樣。被調查的這3家礦業公司都是獨立自主的企業,都是以追求贏利為目的,但他們並沒有急功近利、采富棄貧、采大棄小;相反,紅透山銅礦還在礦產品價格較高時期多開采成本較高的窄脈礦,留下富礦、厚脈礦在價格低迷時開采。鐵法煤業公司的生產能力已達到2300萬噸/年,但他們始終把開采量控制在2100萬噸左右,並沒有因為價格高而突擊增加產量。他們之所以這樣做,就是把企業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考慮。而企業的長遠利益同國家對礦產資源管理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五)需要思考的問題
(1)礦產資源補償費收取得太少。鞍鋼礦業公司2005年總產值為55億元,利潤7.8億元,上繳的資源補償費僅為1000萬元左右。從理論上說,礦產資源補償費代表的是國家作為資源所有者的權益,而這個權益不到位,在礦產品大幅漲價的情況下矛盾日益突出。對此,我們既沒有及時地補救,又缺少必要的認識,實在是管理上的失誤。
(2)政府收取礦業權價款的理論依據模糊不清。根據我國現行的法律,礦業權價款包括兩個方面來源:一是國家的投入形成的;二是顯性的級差收益形成的。可是現在地方政府擴大范圍,對企業用自己資本形成的礦業權也要由政府實施「有償化」。比如紅透山銅礦,原來國家無償提供的資源——984萬噸銅礦儲量早已用完,現在保有的958萬噸銅礦儲量完全是企業自身的投入形成的,而且投入費用已經進入礦產品成本。如今對它實行「有償」,實在是「取之無道」。因為紅透山銅礦雖然是國家所有,但國有資本一經進入企業,就成為法人財產,出資者是不能任意收回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與前一個問題密切相關的,即資源補償費不到位,用礦業權價款補救。但這樣的補救,長此下去會產生嚴重後果,即弱化了所有權,造成法律上的混亂。
(3)鞍鋼礦業公司佔有的鐵礦石儲量太多,可能形成壟斷。根據遼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遼寧省國土資源廳對鞍鋼需要的鐵礦儲量給予了特殊支持。它本已保有284690萬噸儲量,是過去無償取得的;通過有償取得471680萬噸儲量,兩者之和為756370萬噸,而它已經采出的僅為53828萬噸儲量。剩餘的儲量,按照現在的生產年產規模,足夠開采10年,這顯然是資源佔有量太大,在未來很可能形成區域性的壟斷,不利於市場經濟的改革走向。
(4)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的權益在哪個環節實現,需要深入研究。按照國際慣例和我國礦產資源法的規定,礦業資源所有權權益的實現,都是在礦產品銷售環節,這是有道理的:第一,只有在這個環節,國家所有的礦產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才能得到確認;第二,只有在這個環節,企業才容易承擔,無需大量資金墊付。但是,現在地方政府以礦業權價款名義收取的資源所有者的權益,都要一次性支付,這就產生了企業難以承受的財務費用(銀行利息)。據鞍鋼礦業公司反映,他們向政府購買的胡家廟子鐵礦要6年內支付3億元價款,使用期限是30年。這等於現在就要為30年後的礦產儲量支付價款。這種支付方式,如果年利按6%計算,使得他們每年要承擔1000餘萬元的財務費用。
(5)礦產資源利用率是高還是低,要作具體分析。長期以來,礦產資源利用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我國礦產資源損失浪費嚴重。可是,這三個礦業公司,就見到的情況而言,其存量資源利用程度遠遠高於國家的規定。例如,鞍鋼礦業公司把含鐵量為20%的赤鐵礦都開采了,而過去它是開采表外的。又如,紅透山銅礦用編織袋沾取丟失的礦渣,用掃帚清掃坑道的礦粉,都是自覺的行動。所以,我們對礦產資源利用現狀應當重新認識。
(六)認識和建議
(1)要對礦產資源及礦業的作用有全面認識。它對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至少有四種效應:①增加財富效益。由於礦產資源的凈價值是礦產品銷售收入減去各種投入及平均利潤之後的凈剩餘,所以誰開發它,誰就在當地絕對增加了財富。②經濟增長效應。礦產開發所形成的工業總產值可以直接增加當地的GDP的發展速度。這3家礦業公司,在2005年即創造16億元的產值,比2004年增長20%。③財政收入效應。2005年,這三家礦業公司共提供稅金15.7億元。④提供就業效應。2005年,這3家礦業公司的在崗職工為68000人。應當從這些角度來理解各級政府對礦產資源的關心,並將其引導到加強礦業長遠發展的方向上來。
(2)要針對礦業存在級差收益的特點強化其管理和服務。礦業是以礦產資源為原料的產業,而礦產資源的稟賦從來就是不均衡的,加之地理位置的差異,其產地收益不僅存在著水平級差(不同地區間),而且存在垂直級差(礦區內開發的不同階段)。對這些級差在這次調研中我們深有感觸。因此,在礦產資源管理上不能憑借「一時一地」來決定礦業政策,要針對這種級差收益,鼓勵開發劣等資源,調節開發優等資源,達到全面合理利用國內資源的目的。
(3)要把礦產勘查還給礦業。礦產開發對礦產資源的依賴不同於一般產業對原材料的依賴。它主要是一次供給多年使用,一旦異地接續,則原有大部分設置形同廢物。這種依賴激發了礦山企業對礦產資源接續的超常關注,猶如一個人對自己生命的關心。這一點我們在調研這三家公司時深有感觸,進而意識到,如果把商業性礦產勘查全部還給礦業,政府只作必要的宏觀調節,豈不是更好嗎?應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
(4)要把礦產資源管理擴展到對礦業的管理。從這3家礦業公司來看,礦業作為以生產礦產品為主的產業,其鏈條長短不一。鏈條最長的是銅礦,一直做到冶煉;最短的是煤礦,一出坑口就是商品。對礦業的管理,就是要負責礦業生產的全過程,因為礦業生產的每一個過程都有合理利用資源的問題、資源的保護問題。但是,我們強調要管理礦業,並不是要求政府去具體管理礦業生產的每一個過程,而是把管理的力度作用到管理的主體上,即礦山企業,使其主動構建節約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的機制,培育珍惜礦產資源的企業文化。充分發揮使用礦產資源的企業在合理利用礦產資源中的能動作用,在此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激勵和約束政策,而不是政府自己直接去管理,越管越細。
(5)要正確評估地質工作的作用。地質工作在礦產資源的發現和勘查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定時期,它可以提早或延緩礦產資源的發現,增加或減少礦產資源的儲量,但不能創造礦產資源。遼寧省的礦產資源實踐證明,盡管有將近2萬人的專業地質隊伍找礦,但是,30年來在有色金屬礦、煤礦等大宗礦產勘查上,基本沒有大的突破,以致原有的8座有色礦山已關閉7家,只剩下紅透山一家,而且其資源還是礦山自己找到的。這個事實說明,地質工作必須尊重地質規律和經濟規律。地質規律就是在生成礦產的地方才能找到礦產;經濟規律就是找礦是有成本約束的,超出礦山企業難以承受的找礦成本,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是行不通的。我們加強地質工作,必須尊重這兩個規律,不能認為只要加大地質工作的投入,就能解決礦產資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