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礦機知識 » sushi第一個礦池

sushi第一個礦池

發布時間: 2021-08-07 18:29:59

A. 蘇軾一生有哪三起三落

蘇軾一生中的三起三落:
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考中進士後,蘇東坡第一個職務是陝西風翔府判官,從八品,幹了將近3年。被召回朝廷後,他任職史館(國家圖書館)。神宗熙寧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後到密州任太守(1074)。後來又轉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個月。
一落:大難臨頭。1079年,因為「烏台詩案」,蘇東坡被關在御史台審訊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產生了新黨與舊黨之爭。蘇東坡反對變法,站在舊黨一邊。被貶黃州。
二起:東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駕崩,年僅l0歲的哲宗繼位,皇太後攝政,盡廢王安石變法,史稱「元祜更化」。任用司馬光為宰相,也使蘇東坡青雲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短短17個月時間,蘇東坡從戴罪之身的從八品升到正三品。
二落:知難而退。太後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蘇東坡堅持原則,反對全盤否定。因與太後和司馬光政見不合,蘇東坡覺得不開心,一再主動請辭外放。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個月。
三起:再回朝廷。蘇東坡1091年3月回朝,當了7個月的吏部尚書,然後出任潁州、揚州1太守,再任兵部尚書1個月、禮部尚書9個月。
三落:一貶再貶。1093年9月,太後駕崩,18歲的哲宗親政。變本加厲打擊元祜黨人。先把蘇東坡降為定州太守,趕出京城:上任1個月又被貶到遙遠的惠州,在那裡住了2年零6個月;再貶,被貶到更遠的儋州。這就是蘇東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望採納!

B. 蘇軾第一次被貶

蘇軾一生中被貶過三次。
1、第一次被貶是因為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因為蘇軾自從進入朝廷之後就一直反對由王安石領頭的『新法』一派,再加上當時的他在文壇上的地位很高,他的詩詞在社會上引起的反響是很大的,這也就間接阻撓了『新法』的推廣,引起了變法派對他的強烈的不滿。
他的政治對手將他所有詩詞收集起來,成為在朝堂上攻擊他的理由和借口,引起皇帝對他的不滿之後被貶。
2、第二次是被貶惠州,但是這一次蘇軾可以說是很無辜的,守舊派的領導人物當時的太皇太後高氏病逝後,變法派抓住機會一度成為朝廷上的主導力量,守舊派因此被變法派大肆打壓,蘇軾也因為一貫所站的立場,再加上當時的他是元祐黨人的領袖,被變法派全面打壓,也再次被貶。
3、第三次被貶儋州,這次被貶的原因比上次更簡單,新派雖然已經在朝堂上佔了上風,但是為了將舊派徹底壓的再無出頭之日,新派對舊派進行了一次全方位、大規模的打擊,所有的舊派人員被貶了一遍之後,為了以防萬一又再一次被貶遠,蘇軾也在其中。
(2)sushi第一個礦池擴展閱讀
蘇軾的文化性格一向被認為是曠達。
實際上他的曠達來自於他的真率。蘇軾的性格核心是真率。他的真率是與生俱來的。蘇軾一生仕途蹭蹬,就是他真率性格的結果。蘇軾的真率同樣影響了他的文學。後人對蘇軾的真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一生屢遭貶斥,坎多艱。但他並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曠達清放。人們對蘇軾的詩歌及其人格所表現出來的清曠豪放贊美不已。
蘇軾的性格核心,乃是他的真率。他的屢遭貶斥,從外部原因來說,是北宋黨爭的產物;從他自身的原因來看,則毋寧說是一場性格悲劇。
蘇軾的「真」,使他心中無所牽掛,胸懷坦盪,雖累遭打擊而樂觀情懷不變,故有此曠達。王水照先生對蘇軾的「真率」性格最有體會。他說:「保持一己真率的個性,追求無飾的自然人格,是蘇軾人生觀、文學觀構成的核心。」可謂一語中的。

C. 蘇東坡製作的第一個高峰是什麼時間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至元豐七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老友馬正卿替他請得可城東營防廢地數十畝,讓他耕種、造屋。他汗流陝背地在東坡上辛勤耕作,妻子王氏則在一旁打下手,夫妻二人同甘共苦。
由於蘇軾親自在東坡開荒種地,所以便對這個曾經長滿荒草的地方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他贊揚這東坡如同山石般坎坷堅硬的道路,要自己也必須不避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行。他把東坡看做是自己個性的象徵。辛苦一年後,蘇軾在東坡旁築了一間書齋,命其名為"東坡雪堂",從此自號"東坡居士"。
蘇軾在經過了此次的文字獄沖擊後,胸中郁積著無數要說的話,他雖然一直壓抑自己的激情,不想再寫詩惹禍,但創作的激情豈是能壓抑住的?他一面在詩中傾訴自己的冤屈與不平,一面又在張羅日常茶飯的生活中尋找淡泊自得的喜悅,以保持心理平衡。一有空,他就到處尋幽訪勝,悠閑度日。這段期間對蘇軾而言,是他文學創作的一個高峰。
原因有二:一、在這些年中,他刻苦讀書,因而在知識方面有了新的拓展。二、由於"烏台詩案"給他打擊很大,從而他深深體會到自己在做人方面有些欠缺,因而寫了不少與修養有關的文章,如《前赤壁賦》,即在探討人生的變與不變的道理。除上述《前赤壁賦》外,他還作了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後赤壁賦》等作品,來闡發自己曠達的人生態度。此時的蘇軾,不僅在文學藝術的造詣上達到了頂峰,而且在做人的原則上也達到了極高的境界。蘇軾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邑、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有天真爛漫之趣。

D. 蘇軾生平的第一座亭是什麼

且說他生平有關的第一座亭:蘇祠瑞蓮亭。蘇軾的家鄉,在成都以南的眉山,有一座竹樹環繞的庭院,是他誕生之地。因為「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朱德詩句),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都是傑出的文學家,同被列為「唐宋八大家」,所以把他們的故宅辟為紀念館,名為三蘇祠。

E. 蘇軾一生中的三起三落

蘇軾一生中的三起三落:

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考中進士後,蘇東坡第一個職務是陝西風翔府判官,從八品,幹了將近3年。被召回朝廷後,他任職史館(國家圖書館)。神宗熙寧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然後到密州任太守(1074)。後來又轉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個月。

一落:大難臨頭。1079年,因為「烏台詩案」,蘇東坡被關在御史台審訊130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產生了新黨與舊黨之爭。蘇東坡反對變法,站在舊黨一邊。被貶黃州。

二起:東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駕崩,年僅l0歲的哲宗繼位,皇太後攝政,盡廢王安石變法,史稱「元祜更化」。任用司馬光為宰相,也使蘇東坡青雲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短短17個月時間,蘇東坡從戴罪之身的從八品升到正三品。

二落:知難而退。太後和司馬光全盤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蘇東坡堅持原則,反對全盤否定。因與太後和司馬光政見不合,蘇東坡覺得不開心,一再主動請辭外放。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個月。

三起:再回朝廷。蘇東坡1091年3月回朝,當了7個月的吏部尚書,然後出任潁州、揚州1太守,再任兵部尚書1個月、禮部尚書9個月。

三落:一貶再貶。1093年9月,太後駕崩,18歲的哲宗親政。變本加厲打擊元祜黨人。先把蘇東坡降為定州太守,趕出京城:上任1個月又被貶到遙遠的惠州,在那裡住了2年零6個月;再貶,被貶到更遠的儋州。這就是蘇東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F. 蘇軾的第一個妻子叫什麼

蘇軾的第一位夫人王弗,蘇軾評價她「敏而靜,有識」,夫妻倆夫唱婦隨,共同度過了十年美好光陰,但好景不長,王弗年僅二十六歲就抱病而亡。蘇軾在其父建議下,將夫人王弗安葬於四川眉山老家,與其母程夫人同葬一起。十年後,蘇軾「夜來幽夢忽還鄉」夢見了王弗,非常感傷,寫下哀婉斷腸的《江城子·記夢》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G. 蘇軾的經歷

1、早年經歷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 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蘇軾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范。好交友、 好美食, 創造許多飲食精品,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2、進京應試

嘉祐元年(1056年),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蘇洵帶著二十一歲的蘇軾、十九歲的蘇轍,自偏僻的西蜀地區,沿江東下,於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應試。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小試官是詩壇宿將梅堯臣。二人正銳意於詩文革新,蘇軾清新灑脫的文風,一下子把他們震動了。策論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的《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蘇軾在文中寫道:「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梅二公既嘆賞其文,卻不知這幾句話的出處。及蘇軾謁謝,即以此問軾,蘇軾答道:「何必知道出處!」歐陽修聽後,不禁對蘇軾的豪邁、敢於創新極為欣賞,而且預見了蘇軾的將來:「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3、名動京師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贊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當父子名動京師、正要大展身手時,突然傳來蘇軾蘇轍的母親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隨父回鄉奔喪。嘉祐四年(1059年)十月,守喪期滿回京。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四年後還朝,任判登聞鼓院。

治平三年(1066年),蘇洵病逝,蘇軾、蘇轍兄弟扶柩還鄉,守孝三年。三年之後,蘇軾還朝。此時,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歐陽修在內,因反對新法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4、自請出京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於是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陳說蘇軾的過失。蘇軾於是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

熙寧七年(1074年)秋,蘇軾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豐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調為湖州知州。他在地方任職時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

5、烏台詩案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蘇軾是詩人,筆端常帶感情,即使官樣文章,也忘不了加上點個人色彩,說自己「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他們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樹,終年棲息烏鴉,故稱烏台)。

烏台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成為蘇軾一生的轉折點。新黨們非要置蘇軾於死地不可,救援活動也在朝野同時展開。不但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

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幸虧宋太祖趙匡胤時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他才算躲過一劫。

6、被貶黃州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公務之餘,他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蘇軾在這時起的。

7、東山再起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要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常州一帶水網交錯,風景優美。他在常州居住,既無飢寒之憂,又可享美景之樂,而且遠離了京城政治的紛爭,能與家人、眾多朋友朝夕相處。蘇軾於是選擇常州作為自己的終老之地。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後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朝廷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8、築建蘇堤

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由於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崶台平湖久蕪漫,人經豐歲尚凋疏」,湖水逐漸乾涸,湖中長滿野草,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產。蘇軾來杭州的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餘萬,開除葑田,恢復舊觀,並在湖水最深處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為標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來,築成一條縱貫西湖的長堤,堤有六橋相接,以便行人,後人名之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一生築過三條長堤。蘇軾被貶潁州(今安徽阜陽)時,對潁州西湖也進行了疏浚,並築堤。紹聖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遠寧軍節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陽)安置。年近六旬的蘇軾,日夜賓士,千里迢迢赴貶所,受到了嶺南百姓熱情的歡迎。蘇軾把皇帝賞賜的黃金拿出來,捐助疏浚西湖,並修了一條長堤。為此,「父老喜雲集,簞壺無空攜,三日飲不散,殺盡村西雞」,人們歡慶不已。

9、流落儋州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調往潁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揚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後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紹聖元年(1094年)六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

紹聖四年(1097年),年已六十二歲的蘇軾被一葉孤舟送到了徼邊荒涼之地海南島儋州(今海南儋州)。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他把儋州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這里辦學堂,介學風,以致許多人不遠千里,追至儋州,從蘇軾學。

10、最後結局

宋徽宗即位後,蘇軾相繼被調為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頒行大赦,蘇軾復任朝奉郎。

北歸途中,蘇軾於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蘇軾留下遺囑葬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鈞台鄉上瑞里。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父親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即位後,追贈蘇軾為太師,謚號「文忠」。

(7)sushi第一個礦池擴展閱讀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H. 蘇軾的歷史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謚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和詩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他還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 》等。在政治上屬舊黨。
他的父親蘇洵,即是《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在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里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相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這樣持續了有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為自己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學士。
俗語:「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I. 蘇軾的一生分為哪幾個時期

蘇軾的一生分為七個時期。

1、 生在書香世家

蘇軾,字子瞻,自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 (今四川眉山縣)人。生於北宋中期,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於書香門第,其父蘇洵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志在科舉,但懷才不遇。

2、應試及第

嘉祐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其只得第二。

嘉祐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3、出任鳳翔

嘉佑六年十一月十九日,蘇軾出任簽書鳳翔府判官事,離開父親和弟弟,蘇轍一路送到京都外城鄭新門才與兄長道別。

任職期間,鬧過的水災和旱災,都得到很好的處理。但疲乏的工作加上官場的你爭我斗,蘇軾漸漸感到無比的憂戚。

終於在英宗治平二年(1065)冬,鳳翔的任期屆滿,蘇軾迫不及待的奔回父親及弟弟居住的都城開封。不料第二年他妻子死了,不到一年父親去世,帶著沉重的心情,蘇軾乘船運送父親及妻子的靈柩回故鄉眉山。

4、王安石變法

熙寧元年,神宗即位,服父喪期滿的蘇軾在繼室王氏的陪同下離開故鄉,第二年出任監官誥院。此時宋神宗為重建面臨困境的國家財政,任用王安石為相,推行新法。

蘇軾由於有不同的政治思想,受到排擠。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年方36歲的蘇軾落敗,被迫請調杭州 (今浙江省杭州市),心中不免有些難過及挫敗感。

蘇軾在辦完公務後,一得空便四處遊玩,以解煩憂。結識了許多知交,也作了不少優秀詩歌。如著名的《飲湖上初晴後雨》、《六月二十七日於望湖樓醉書》等。政治上的挫敗反而促使東坡體驗了更豐富的人生,開拓了一片更寬廣的文學領域。

熙寧七年(1074),蘇軾自願調任密州 (今山東省諸城縣),因那兒離蘇轍任職的濟南很近。也在密州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名作如《超然台記》、《水調歌頭 - 中秋懷子由》、《江城子 - 密州出獵》。

5、烏台詩案

後來蘇軾被調任到徐州 (今江蘇省銅山縣)、湖州 (今浙江省吳興縣)。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時,在他移任湖州的第三個月的一天,一位朝廷欽差,為了要討好王安石,把蘇軾捉拿進京,指稱他誹謗朝廷,請皇上下令司法官員判他的罪。不久蘇軾就被送入獄中,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案」。

案子轟動一時,除湖、杭州等地的百姓請和尚念經為他祈福,許多賞識他的官員都捨身挽救,加上神宗原本就喜愛他的文學,生病的曹太後為他說情,最後只定 「譏諷政事」之罪。後受皇帝恩賜,判他流放黃州,免於一死。

6、流放黃州

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初到黃州,衣食住行都成問題。後來自力更生,開荒種地。在平淡地生活中找到喜悅,並堅定要艱險、樂觀地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前進。

一年後,蘇軾在東坡旁築了一間書齋,命名其為「東坡雪堂」,從此自號「東坡居士」。文章無論在思想還是在題材上都有了擴展。如《前赤壁賦》, 《念奴嬌 - 赤壁懷古》、《後赤壁賦》等,此時的蘇軾在文學藝術的造詣上已達極高的境界 。

元豐七年,神宗下令蘇軾離開黃州,改授汝州 (今河南省汝南縣) 團練副使。旅途中曾遇王安石,二人雖有不同政治簡介,卻談得非常投機,王安石對他評價極高。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7、元祐更化

元豐七年,蘇軾恢復名譽,被起用為登州 (今山東省蓬萊縣)知事,不到十天,受朝廷之召出任禮部郎中。12月調回京都開封,任起居舍人。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崩逝,10歲的哲宗登基,太皇太後掌權,逐次廢除新法。新法派被排斥。昔日重臣重新掌政。史家稱為元佑更化。

元佑元年(1086),蘇軾晉升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同時兼任侍讀。但此時的蘇軾已對做官沒有興趣了。對王安石及新法的認識使他對新法有保留意見,保守派的人便說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新法派又不把他當作自己人,所以東坡便變成夾縫里的人物。

元佑四年,蘇軾擺脫派閥之爭,請調轉任杭州知事。蘇軾在知事任內修築了西湖蘇堤。

元佑六年又奉召出任翰林學士承旨,並兼任侍讀,但遭排斥,不到幾個月又被調任穎洲(今安徽省阜陽市)知事。離開朝廷,次年轉任揚州(江蘇省陽州市)知事。

元佑七年(公元1092年)九月,蘇軾又被召回朝廷,出任兵部尚書,十一月晉升為禮部尚書,此即蘇軾從政的最高職位。

(9)sushi第一個礦池擴展閱讀

蘇軾長於散文創作,《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名篇佳作膾炙人口,體現了中國文人的憂患意識和人文精神。他的詩,把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風格巧妙結合起來,多姿多彩,美輪美奐,代表了宋詩最高水平。

他的詞,清新豪健,題材廣闊,揮灑自如,氣勢磅礴,開創了豪放詞風。他的書法、繪畫,也都達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學、茶道、烹飪、養生、園林藝術方面,他都有獨到的造詣。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將屈原、陶淵明、杜甫、蘇軾列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並且將他們的思想、人品、學問、才華、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渾然一個整體,是有一定道理的。

更足稱道者,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文人,蘇軾身上,既無頭巾氣,無山林隱逸氣,亦無以富貴驕人氣,無忠臣孝子氣,無大作家架子氣;既無大臣杜門思過之態,亦無謫宦戰戰兢兢之態。他與你我同在,同悲同喜,絲毫也不刻板,渾是率然純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J. 出自蘇軾的詩詞的典故小故事,請註明出處(哪首詞)

雪泥鴻爪
蘇軾在任鳳翔府判官時,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雪泥鴻爪」就被概括為眾所周知的成語了。

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蘇軾在《前赤壁賦》中有「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後來,有人把「無禁」改為「不盡」。

水落石出
蘇軾《後赤壁賦》「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明日黃花
「明日黃花」出自蘇軾在重陽節所寫的一首詩和一首詞。他在《九日(按即重陽)次韻王鞏》詩中寫道:「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又在《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詞中寫道:「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後人從這個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黃花」比喻種種過時的人或事物。

堅忍不拔
蘇軾在《晁錯論》中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堅忍不拔」這個成語由此得出。

海屋籌添
蘇軾《東坡志林•三老語》:「嘗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邇)來吾籌已滿十間屋。』」原謂長壽,後以「海屋籌添」為祝壽之詞。

琴操參宗
蘇軾在杭州時,攜琴操游西湖。一日戲曰:「我作長老,爾試參禪。」琴操問:「何謂湖中景?」蘇軾答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琴操曰:「何謂景中人?」答曰:「裙拖六幅瀟湘水,髻挽巫山一段雲。」「何謂人中意?」「隨他楊學士,鱉殺鮑參軍。」「如此究竟如何?」「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琴操大悟,即日削發為尼。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東坡謫居黃州時,寫下《臨江仙—夜歸臨皋》一詞。其中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句,據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相傳這首詞寫成後,當晚就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由於結尾表達了作者隱逸的想法,以致人們第二天紛紛傳說,蘇軾已將冠服掛於江邊,坐上小舟,長嘯而去。地方官得知,大吃一驚,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職,急忙前去查看。到了住所,卻發現他鼻息如雷,還沒有起床。

天涯何處無芳草
據《林下詞談》說,蘇軾在惠州時,曾命朝雲唱《蝶戀花》一詞。朝雲還沒有開始唱,就已「淚滿衣襟」。蘇軾問何故,朝雲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

東坡肉
馳名全國的「東坡肉」,這一楚鄉湖北特有的傳統名菜,素為人們所熟知,它是由蘇軾親手製作始創於黃州。蘇軾的煮食豬肉,確屬烹製得法,按他自己總結的烹飪要領是:「慢著火,少著水」。故而烹制出的東坡肉,味極鮮美。他還寫了一首《豬肉頌》:「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東坡湯
蘇軾發明了一種青菜湯,叫做東坡湯。這根本是窮人吃的,他推薦給和尚吃。方法就是用兩層鍋,米飯在菜湯上蒸,同時飯菜全熟。下面的湯里有白菜、蘿卜、油菜根、芥菜,下鍋之前要仔細洗好,放點兒姜。在中國古時,湯里照例要放進些生米。在青菜已經煮得沒有生味道之後,蒸的米飯就放入另一個漏鍋里,但要留心莫使湯碰到米飯,這樣蒸汽才能進得均勻。

冰肌玉骨
蘇軾《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冰肌玉骨用來形容肌骨像冰一樣純凈,像玉一樣潤澤。

熱點內容
廣州黃浦區的區塊鏈公司 發布:2025-07-01 07:57:56 瀏覽:19
幣圈縮量換手率低 發布:2025-07-01 07:43:49 瀏覽:83
區塊鏈雲大數據物聯視頻 發布:2025-07-01 07:38:13 瀏覽:763
div數字貨幣 發布:2025-07-01 07:36:04 瀏覽:771
幣圈必下載必本搜索app丿 發布:2025-07-01 07:32:49 瀏覽:887
eth白名單 發布:2025-07-01 07:28:12 瀏覽:923
彼得幣礦機維修 發布:2025-07-01 07:28:09 瀏覽:531
家用電腦萊特幣挖礦 發布:2025-07-01 07:18:05 瀏覽:816
比特幣4條線是什麼 發布:2025-07-01 07:00:13 瀏覽:549
doge屬於什麼鏈 發布:2025-07-01 06:32:09 瀏覽: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