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礦機知識 » 雲崗礦池洋

雲崗礦池洋

發布時間: 2022-07-05 15:55:51

Ⅰ 大同雲岡機場晚上11點有無機場大巴

沒有。到8點就是最後一班了

Ⅱ 讀完《雲岡石窟》有什麼感受

大同是一個低調但實力非常的城市,它是我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又稱"煤都"。同時它也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國九大古都之一,擁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大同的歷史古跡也吸引了無數遊客前往。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到大同旅遊,又怎麼能錯過雲岡石窟呢?雲岡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也是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武州山南麓,距離市中心大概有16公里的距離,開車大約半小時的時間,也有從市裡直達雲岡石窟的公交車,交通非常便利。雲岡石窟東西綿延約1公里,除了石窟的部分,還有靈岩寺等一些其他的景點。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到了大同,住宿的位置可以選在魏都大道附近,到哪都比較方便。早上起來,找一家麵店,吃一碗熱氣騰騰的削麵或是豆面,給寒冷的冬日帶來一絲溫暖,瞬間激活身體里還在沉睡的細胞。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吃過早飯便可以向雲岡石窟出發了,一路向西,依稀可見煤的痕跡,路邊那些已經廢棄的煤場,道路上因長時間拉煤而留下的黑色,這都是見證大同發展的痕跡。到達雲岡石窟,風從耳邊呼嘯而過,溫度也比市裡低了一些。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雲岡石窟的售票廳入口是一個向下的樓梯,這便是景區的入口。從樓梯旁往裡走是售票處,淡季(11約1日——次年3月底)買完票順著樓梯向下走,我們的石窟之旅也就正式開始了。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冬日裡的雲岡石窟,大片的景觀被白雪覆蓋,人流量不大,整個景區都比較靜謐。過了檢票口,映入眼簾的是曇曜廣場,曇曜的雕像佇立在廣場的中央。曇曜廣場是為了紀念曇曜高僧而建,曇曜高僧是雲岡石窟的開創者,雲岡石窟的第16窟——第20窟被稱為曇曜五窟,也是雲岡石窟的早期石窟。站在太陽能照射到的地方,好像瞬間周身的寒氣就被驅趕了,在零下十幾度的天氣里竟也暖洋洋的。閉上眼睛仔細聆聽,便能聽到風吹動驚鳥鈴的聲音,"叮鈴鈴"清脆的聲響在空曠的環境下格外悅耳。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從曇曜廣場繼續向西,是一條通往靈岩寺的大道——佛光大道。走過佛光大道好像穿越了一般,大道兩側是"騎象四棱神柱",共有13對,遠看氣勢雄偉,近看盡顯神秘。眺望遠方,便可以看到靈岩寺,靈岩寺雖然是根據酈道元的《水經注》里描繪的雲岡石窟的盛況而新建的仿古建築,但是從它整體的建築風格以及巍峨的樓閣,不難看出當時皇家寺院的恢弘和氣派。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穿過靈岩寺後便可到達石窟區。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現存洞窟有45個,大小佛像51000餘尊,規模宏大,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是佛教東傳中國後,第一個由一個民族用一個朝代締造而成,具有皇家風范。雲岡石窟的開鑿分為早期石窟、中期石窟和晚期石窟。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早期石窟就是之前我們說到的曇曜五窟,也就是雲岡石窟的第16窟——第20窟。這五個窟均為大像窟,每一個洞窟中的佛像都很高大,有的可達16.8米高。這五窟的主要造像為三世佛,高大的佛像,深邃的眼睛,高挺的鼻子,無不顯示出質朴渾厚的風格,是中西融合的典範。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而這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第20窟的大佛,也是我們看到雲岡石窟的宣傳中出現最多的佛像。它的主像是釋迦牟尼,高13.7米,氣勢恢宏。因為窟前帶的坍塌,整個大佛裸露在外,所以又稱"露天大佛"。是雲岡石窟的代表作。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中期石窟是第16窟之前的洞窟,也是雲岡石窟開鑿的鼎盛時期。這時是北魏遷都洛陽之前,發展最興盛、最穩定的時期,也就是孝文帝時期。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第1、2窟緊密相連,布局基本相同,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組塔廟窟,四壁的佛像風化比較嚴重。第2窟名為"寒泉洞",因北面的牆壁上有細泉,經窟內流出,所以被稱為"石窟寒泉",在明朝時曾被列入大同八大景之一。

第3窟是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直到北魏遷都洛陽前都沒有建好。這一窟分為前後室,在後室凸出的牆壁西側刻有三尊大佛,造像十分精美,面貌圓潤,衣紋流暢。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第5、6窟是一組雙窟,位於雲岡石窟的中部。第5窟內的主尊釋迦牟尼高達17米,是雲岡石窟最高的佛像。第6窟是雲岡石窟的"第一偉觀",窟內有一中心塔柱,高14.4米,圍繞著中心柱在周圍鐫刻著佛傳故事,生動形象的描繪了釋迦牟尼的一生,宏大的規模,精細的雕刻,是雲岡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石窟。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第7、8窟是雲岡石窟開鑿最早的雙窟。第7窟內北面龕內雕有五尊佛,東南西三面牆壁布滿佛龕雕像,形象逼真優美。以交腳像為中心的五尊佛組合在全國石窟中更為罕見。第8窟內東側為三面八臂的摩醯首羅天,西側為五頭六臂的鳩摩羅天,造型奇特,是雲岡石窟內具有代表性的藝術珍品。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第9、10窟是造像布局基本相同,窟內佛像雕刻精美,比例協調。單從外貌來看,這兩窟表現的是北魏時期三間殿的建築形象。

第11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便是東面牆壁上的題記,是雲岡石窟內存有的最早的銘記,字體採用魏體,體現了北魏時期的書法風格。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第12窟是"音樂窟",窟內雕像手持管弦,或彈或吹,造型各異,生動形象。他們手中所持古典樂器十分珍貴。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第13窟正中是一尊彌勒佛像,高13.5米,佛像胳膊下方雕有一托臂力士,二者巧妙的融為一體,體現了北魏匠人的超群想像力。

第14窟整體較小,但窟內的雕刻內容卻極為珍貴。西面牆壁下層的佛龕內,雕刻的是"請飯香土"維摩經變故事。

第15窟是比較奇特的一種窟形,窟內是以千佛造像為主,又稱"千佛洞"。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中期石窟是積極創新改革的時期,漢化趨勢發展迅速,此時的雕刻更加精細,內容繁復,風格更加的漢化,石窟藝術中國化也是在這時掀起並完成的。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晚期石窟是第21窟——第45窟,此時孝文帝已經遷都洛陽,這些石窟大多是一些達官顯貴所開鑿,多為中、小型石窟。雖然不是官方開鑿,但造像也大多為彌勒和釋迦。佛像菩薩的形象更加的清瘦,這就是北魏推行"漢化"改革而出現的一種新樣式,對中國石窟藝術形式的發展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雲岡石窟》:一部講述民族融合歷史進程的恢宏巨著
站在高處向南邊遠望,會看到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建築,它由拱形建築交錯排列而成,遠眺好像此起彼伏的波浪,在房頂上立著三個字——博物館。整個博物館裡面講述了北魏時期的輝煌歷史,以及雲岡石窟的建造過程,闡述了石窟這種藝術形式的發展,展列著北魏時期的一些文物。

Ⅲ 雲岡石窟到五台山怎麼坐車

如果你想省錢的話從雲崗走到外面的三叉路口做3路車(1元)到終點站,然後做28路車到新南站(1元),到新南站後進站買票到應縣,到了應縣就離五台山不遠了,基本就有直接去五台山的車了``或者直接在大同市裡打車過去比較奢侈``

Ⅳ 按游覽順序寫景的作文寫雲岡石窟的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當一首《感恩的心》響徹大左南北之時,也不免會獲得心靈的感動,情感的慰藉。

是啊,時刻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將會發現許多,珍惜許多。

感謝陽光,因為它給我涼爽:感謝綠葉,因為它給我生機;感謝星空,因為它給我遐想,我還感謝苦難的命運,是苦難給了我磨練,給了我一份與眾不同的人生。

感謝親情,它是陽光下最令人感動的真愛。看看父母期盼的雙眼,聽聽他們暖暖的叮囑,想想他們孜孜不倦的教誨,我們才會更加感謝他們,更加珍惜這份親情,更加懂得「誰言寸草心」的這份情懷。誰不知父母是棵大樹,為小樹遮風避雨,阻擋烈日,當小樹逐漸長大,大樹便會撥開一片天空,欣喜地看著小樹茁壯成長,這是一片無私的奉獻,是藍天的情懷。有這樣的親情,難道我們不應該感謝它嗎?感謝它,珍惜它,我們才會更加珍惜所擁有的。

感謝友誼,它是人與人之間難得的一份情感。相遇難,相知更難。大千世界,芸芸眾生,與朋友有緣,才能攜手在同一片晴空下,我們游戲,我們玩耍,我們談古論今,我們開懷大笑。身處困境時,他向你伸了援助的雙手;痙悲傷時,他向你送來詼諧幽默的故事;失敗受挫時,他又送來安慰鼓勵的溫暖話語。有這樣的友誼,難道我們不應該感謝它嗎?只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我們才能收獲更多真摯的友誼。

Ⅳ 雲岡石窟的雕刻藝術豐富,堪稱中國佛教藝術的巔峰之作是病句嗎

石窟寺雕刻藝術,一般簡稱為石窟藝術。這里所講的石窟,是指在河畔山崖等處開鑿出來的佛教寺廟。我國佛教石窟造像在三國兩晉時隨佛教的廣泛傳播而盛行,隋唐時與日俱增,一直持續到13世紀,這時期是中國造像藝術的黃金時代。石窟藝術包括石雕、泥彩塑和壁畫等內容,從今天遺存的窟群看,其風格可分三個時期:早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中期歷隋唐,晚期是晚唐至兩宋,而我國石窟藝術的發展是沿著由西而東的路線進行的,西起新疆,中經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復從四川到雲南、廣西,可謂遍布華夏。

就現在所知,我國石窟分布在西起昆侖,東至東海,南抵吳越,北達幽燕的廣大的區域內。按洞窟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異,可將全國石窟劃分為新疆、中原北方和南方三大地區。

新疆地區。主要分布在喀什向東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線上,其集中的地點又可歸結為三個小區:1、古龜茲區,在今庫車、拜城一帶。主要石窟有拜城境內的克孜爾石窟,庫車境內的克孜爾朵哈、庫木吐喇和森木塞姆石窟;2、古焉耆區,在今焉耆回族自治縣七個星一帶;3、古高昌區,在今吐魯番一帶,主要石窟有吐峪溝和柏孜克里克石窟。

中原北方地區即新疆以東,黃河流域以北,至長城內外的廣大地區。這個地區石窟數量多,內容多樣,是中國石窟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下面又可分為四個小區:1、河西區,指甘肅黃河以西各縣的石窟,如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玉門昌馬窟,酒泉文殊山石窟和武威天梯山石窟等;2、甘肅黃河以東地區,主要有永靖炳靈寺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固原須彌山石窟,慶陽平定川石窟和慶陽南北石窟寺;3、陝西區,主要有彬縣大佛寺石窟,耀縣葯王洞石窟,富縣石泓寺石窟,黃陵萬佛寺石窟,延安萬佛洞石窟和志丹縣城台石窟等,陝西是中原北方地區晚期石窟較集中之地;4、晉豫及其以東區,主要包括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鞏縣石窟,邯鄲響堂山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義縣萬佛堂石窟,澠池鴻慶寺石窟,濟南黃花岩石窟,安陽寶山石窟,益都雲門山與駝山石窟,內蒙巴林左旗洞山石窟,前後昭廟石窟,鄂托克旗百眼石窟,平順寶頂寺石窟等。

南方地區,即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這個地區石窟數量不多,分布也比較分散,除個別地點外,摩崖龕雕像多於開洞窟造像。主要有南京棲霞山千佛岩石窟,杭州西湖附近窟龕,新昌寶相寺大像和廣元皇澤寺、千佛崖窟龕,以及大足龍崗山石窟、佛灣石窟,大理劍川石鍾山石窟等。

這些石窟造像中,最著名的有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四川大足石刻。

大同雲岡石窟 坐落在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武州川峽谷北岸的斷崖上。它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約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分成東、中、西三區共45個。此外還有許多小型洞窟,共計1100多個,大小造像5.1萬余尊。主要造像是曇曜王造像,是北魏前期的代表作品,這尊造像軀體偉岸,氣魄深厚,已成為雲岡石窟的象徵。曇曜王造像的風格仍有著犍陀羅式、中印度樣式和西域樣式的氣息。雲岡石窟是中國北方地區開鑿年代較早,又是以北魏石窟群為主體的石窟,為中國石窟造像的早期代表,因此,它對周圍各地區石窟有很大影響。與龍門石窟、敦煌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窟」。

洛陽龍門石窟 位於洛陽城南13公里的伊水兩岸,南北長約一公里許,現存窟龕2100多個,其中大型窟29個,造像10萬多尊,題記碑刻3600多件,佛塔50多座。龍門石窟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前後,後來的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等朝代都繼續有所雕鑿。龍門石窟的開窟造像可分北朝和隋唐五代兩個時期。造像連續時間最長、造像規模最大、題材內容最豐富的時期是唐朝。這時的造像佛像儀態端莊,雍容安詳,菩薩神態瀟灑飄逸,風格已接近南方漢民族的審美形態了。龍門石窟的特點是洞窟多、雕像多、題記多,堪稱河洛瑰寶,中原一絕。

敦煌莫高窟 包括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等,以莫高窟為主。莫高窟位於敦煌縣東南約25公里的鳴沙山。據史記載,始建於前秦苻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經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諸代1600餘年的不斷開鑿,方才建成了留傳至今的巨大窟群,在莫高窟的數百石窟中,共有造像2400餘尊,大的高達16米以上,小的僅有幾厘米。隋唐時期是莫高窟的全盛時期,現在留存下來的隋唐時期洞窟多達300多個,占洞窟總數60%以上。其中隋代達七八十個,比以前200年開窟總數還多一倍,可見隋時佛教興盛情況。隋唐時期,尤其到初唐盛世,莫高窟壁畫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劃時代的變化。這時壁畫的題材豐富,場面宏偉,色澤絢麗。各類人物造型、敷彩暈染、線描技巧等,都達到了空前的水平。隋唐時代的敦煌彩塑代表著中國彩塑造像的最高成就。隋代以來,佛像的塑造手法向寫實化的方向發展,脫俗的氣氛有所淡化。唐代的彩塑菩薩被表現為美麗動人的女子形象,造型富麗典雅,體現了唐代的時代精神。

在西夏、元近300年間,莫高窟雖處在衰微時期,新開窟較少,但修建、重修活動一直未斷。這時期莫高窟修建洞窟約80多個,其中有70餘個是舊洞窟,其壁畫(局部或全部)在西夏時被重新描繪,因而遺存的西夏壁畫數量十分可觀。敦煌莫高窟遺存除了洞窟、塑像、壁畫外,還有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藏經洞及其文書。這個藏經洞是在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由道士王圓籙偶然發現的,這個洞編號為17洞。洞中藏有大量寫經、文書和文物,共計約五萬余件。

四川大足石刻和樂山大佛 「安史之亂」後,佛教藝術中心漸從洛陽、長安向南方轉移,四川遂成為佛教造像活動最活躍的地區。其中大足北山石刻造像技法靈活多變,標志中國造像技法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大足石刻在題材上有明顯變化,菩薩造像數量很多,其風格含著更多的世俗成分,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我國佛教題材的石雕造像,除了石窟而外,單體石雕也有很突出的成就,而樂山大佛可謂佛雕之最。樂山大佛刻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大佛是利用凌雲山棲鸞峰斷崖開鑿成的一尊彌勒坐佛,所以,又稱之為凌雲大佛。大佛始鑿於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完成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歷時近90年。佛像頂上覆蓋有13層重樓。名曰「大像閣」,改名為「天寧閣」,明朝末年毀壞。大佛頭部與山頂齊,腳踏大江,從頭頂到腳底的高度為58.85米。僅頭上的發髻就有1200多個。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石刻佛像。「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雍容大度,氣魄雄偉。

熱點內容
ltc英語培訓學校 發布:2025-05-23 05:28:11 瀏覽:200
計算機算力運用 發布:2025-05-23 05:25:59 瀏覽:814
幣圈自媒體慘遭團滅 發布:2025-05-23 05:22:49 瀏覽:359
ltc開源代碼 發布:2025-05-23 05:09:38 瀏覽:114
大額比特幣轉出 發布:2025-05-23 05:04:30 瀏覽:151
比特幣平台有哪幾個 發布:2025-05-23 04:19:22 瀏覽:139
幣圈底下交易在哪裡買 發布:2025-05-23 04:17:55 瀏覽:748
通聯區塊鏈 發布:2025-05-23 04:17:48 瀏覽:299
doge是那個表情 發布:2025-05-23 04:11:29 瀏覽:674
幣圈的人需要交稅嗎 發布:2025-05-23 04:00:48 瀏覽: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