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雪方程式比特币
A. 费雪方程式MV=PY中的M,对应现代货币理论中的M0 M1 M2哪个更合适
费雪方程式是表示国民收入水平与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费雪方程为:MV=PY,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费雪方程表明,由一定水平的名义收入引起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 费雪认为,假定V(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单位名义货币余额的流通速度)不变、Y也不变,则货币供给量M的变化将完全体现于价格P的变化上,所以货币是中性的。 费雪得出货币中性的前提假设是在货币数量发生变动的时候,货币流通速度因取决于经济体制和交易习惯等因素而保持不变,市场上商品的相对价格不会发生变化。结论是:货币数量的变动会影响商品价格并使价格总水平变动,但不会改变相对价格。只要相对价格不变,各个市场行为主体进行选择时的格局就不会改变。从而,整个经济中实际资源配置也不会因货币数量变动而变动。这样的货币中性概念,可称为货币数量论的概念。对它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即“货币面纱”。 货币中性论的缺陷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 在货币数量变动时,相对价格会发生变化。相对价格是各个具体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而各个具体的价格是分别由各种商品的供求决定的。当货币数量增加而推动价格上升时,卖者会调高自己商品的价格。由于各自掌握信息的不对称而对涨价的预期有差异,由于各自在市场所占份额有太小而对调价的反映有强弱;买者也会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调整需求,但由于各自的收入受工资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有所不同,因而需求调整在总量水平上会有差异;又因各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高低不同,因而不同商品的需求在数量上也有区分。因此在货币数量影响价格的过程中,买卖双方的这些可能的行为特点说明相对价格不能保持不变。 货币数量增加,通常采取增加发行或扩大贷款的方式。增量货币通过部门、通过银行,直接或间接进入市场,而不是平均地、成比例地进入一切市场。相对价格也不能保持不变。
B. 急求答案!!!费雪方程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啊
费雪方程式:是传统货币数量论的方程式之一。20 世纪初 ,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 也被称为费雪方程式。费雪方程可概括为:一国的名义利率反映了依该国预期的通货膨胀调整后的真实回报率,也就是说造成各国名义回报率不同的原因,仅仅是因为通货膨胀率的预期不同。在投资者可进行自由的国际投资的情况下,各地的预期真实回报趋于相等。如果出现了不相等的情况,投资者为追求较高的投资收益就会进行套利活动,而套利的结果又使各地的投资收益率趋于一致。
这一方程式为 :MV=PT
M 一一货币的数量 ;
V 一一货币流通速度 ;
P 一一物价水平 ;
T 一一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
根据这一方程式 ,P 的值取决于 M,V,T, 三个变量。费雪分析 , 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 ,M 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 ;V 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 , 而制度因素变化缓慢 , 因而可视为常数 ;T 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 , 也是大体稳定的。因此 , 只有 P 和 M 的关系最重要 , 所以 P 的值特别是取决于 M 数量的变化。
费雪方程式虽然主要说明 M 决定 P, 但当把 P 视为既定的价格水平时 , 则 : M=PT/V
这说明 , 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 , 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 这个比例就是 1/V 。换言之,要使价格保持既定水平 , 只有当货币量与总交易量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实现。
C. 谁能告诉我费雪方程式、剑桥方程、凯恩斯理论分别对货币需求的理论贡献
哈哈,终于有机会回答次问题了!费雪MV=PY(MV=PT)是最基本的方程,指出实际货币需求M/P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V和产出Y。货币是用来交易的,那么所有货物价格的加总自然等于货币周转总量。并且费雪所持的古典理论认为Y长期不变,他又假定V也不变,所以M/P是不变的。要指出的是这个方程只是一种定性概念,具体V代表什么,Y代表什么,并无准确定义,也无法定量分析。剑桥形式上貌似只是把V移到方程右边变为M/P=kY,但意义大不一样。这里把M/P货币需求看做是一种资产持有手段,k是这种持有手段占总资产Y的比例。凯恩斯是在剑桥方程上更进一步,构造出需求动机理论。既然M/P是一种持有资产的手段,那么这种手段的动机就不仅只有交易动机,还应该有预防和投机动机,而十分重要的是,投机动机与利率r有关!这就使货币需求函数增加了利率这个变量。综合来讲,费雪是古典理论,从宏观交易总量这个基本点出发分析货币需求。剑桥引入了贮藏动机这一概念,但却没有试图挑战古典经济学的结论。凯恩斯更进一步,从微观主体需求角度分析,提出货币需求不仅与y有关还与r有关,这就彻底与古典理论决裂了。
D. 结合费雪方程式,分析货币中性论的前提、结论及缺陷。
费雪方程式是表示国民收入水平与价格水平、货币供应量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费雪方程为:MV=PY,其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产出。费雪方程表明,由一定水平的名义收入引起的交易水平决定了人们的货币需求。 费雪认为,假定V(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单位名义货币余额的流通速度)不变、Y也不变,则货币供给量M的变化将完全体现于价格P的变化上,所以货币是中性的。 费雪得出货币中性的前提假设是在货币数量发生变动的时候,货币流通速度因取决于经济体制和交易习惯等因素而保持不变,市场上商品的相对价格不会发生变化。结论是:货币数量的变动会影响商品价格并使价格总水平变动,但不会改变相对价格。只要相对价格不变,各个市场行为主体进行选择时的格局就不会改变。从而,整个经济中实际资源配置也不会因货币数量变动而变动。这样的货币中性概念,可称为货币数量论的概念。对它有一个形象的概括,即“货币面纱”。 货币中性论的缺陷主要在于以下两方面: 在货币数量变动时,相对价格会发生变化。相对价格是各个具体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而各个具体的价格是分别由各种商品的供求决定的。当货币数量增加而推动价格上升时,卖者会调高自己商品的价格。由于各自掌握信息的不对称而对涨价的预期有差异,由于各自在市场所占份额有太小而对调价的反映有强弱;买者也会随着货币数量的增加调整需求,但由于各自的收入受工资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影响有所不同,因而需求调整在总量水平上会有差异;又因各种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高低不同,因而不同商品的需求在数量上也有区分。因此在货币数量影响价格的过程中,买卖双方的这些可能的行为特点说明相对价格不能保持不变。 货币数量增加,通常采取增加发行或扩大贷款的方式。增量货币通过政府部门、通过银行企业,直接或间接进入市场,而不是平均地、成比例地进入一切市场。相对价格也不能保持不变。
E. 什么是费雪交易方程
费雪方程式是货币数量说的数学形式,即MV=PQ。其中M为货币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Q为交易的商品总量。
F. 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所体现的货币需求思想有何异同
剑桥方程式(EquationofCambridge)剑桥方程式是剑桥大学代表人物A.C.庇古提出的一个货币需求方程式,或者叫做现金余额方程式。剑桥方程式是传统的货币数量论的方程式之一。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主的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的时候,重视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该论证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实际上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存自己的资产。决定人们持有多少货币的,有其收入水平、利率水平和持有货币便利性等因素。但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每个人而言,名义货币需求和名义收入之间总是存在着一个稳定的比例。1917年,剑桥大学教授庇古在其《货币的价值》中提出:M=kPy的货币需求函数,即剑桥方程式。其中y表示实际收入,P表示价格水平,Py表示名义收入,k表示人们持有现金量占名义收入的比率,因此货币需求是名义收入和人们愿意持有现金流占名义收入比率的函数。庇古提出这个货币需求函数的理论依据是马歇尔的货币数量理论。马歇尔和庇古认为:人们持有货币的时间和持有货币的数量取决于人们愿意将收入中多大一部分以货币形式储存起来,人们愿意将收入以货币形式储存起来,是因为人们“人们愿意保存其购买力”。费雪方程式费雪方程式也是传统货币数量理论的方程式之一。20世纪初,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费雪在其《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该方程式:MV=PTM=货币的数量;V=单位时间内货币的流通次数,即货币流通的速度;P=商品价格水平;T=商品交易水平。在此模型中,M是一个模型之外的外生变量,V取决于制度的因素,而制度变化缓慢,因此可以看成是一个常量。T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比例,因此也是大致稳定的。因此只有P与M关系最为重要。费雪的交易方程式主要说明M取决于P,但当我们假定价格处于稳定水平的时候,则M=PT/V,这说明既定价格水平时,总交易量与名义货币货币数量具有一定稳定的关系,这个比例就是1/V。换言之,要是价格水平保持一致,只有当货币量与总交易量保持一定比例时才能实现。剑桥方程式与费雪方程式的差异(1)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的交易功能,强调货币的支出。剑桥方程式强调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作用,并且强调货币的持有;(2)费雪方程式强调经济制度和货币流通速度,而剑桥方程式强调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3)费雪方程式强调货币流量的分析,剑桥方程式强调货币存量的分析;(4)两个方程式研究的角度不同,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经济角度分析的,而剑桥方程式是从微观经济主体持有货币动机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