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水浒传Usdt
1. 水浒中的几个经济问题。
本单位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
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
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
白�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1000文钱=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中国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极为混乱。不同朝代之间有差异,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区之间有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库平营造制”,与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约等于国际标准制的600克(597克多点)。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还有残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黄金的计量单位“两”、“钱”就是用库平营造制的计量单位。一“两”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一“钱”相当于国际标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度量衡改革。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习惯需要,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称成功。为以后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今仍在发挥其基本作用。
民国时期的另一个大的改革是币制改革。
北洋政府时期在币制改革上的一个较大动作是“废两改元”。清末时,虽然中国也有银铸币,但货币制度是以银两为单位,制钱(包括铜钱与铜元)为主要流通的辅币。货币单位相当混乱。既有以库平两为单位的计量,也有以海关两为单位的计量。同时,银铸币和银两的成色也极不一致。这个混乱的币制极大地阻碍着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于是,就有了第一次币制改革:“废两改元”。即北洋政府颁布“国币条例”,规定以银元为基本货币单位,停止银两流通。一元银元重库平银七钱二分,含银量为85。一元等于十二角(仿英制)。以铜元为辅币,停止铜钱的流通。一元银元与铜元的比价基本上在180--188之间涨落。俗称“洋长洋短”。每日银楼或银行都会发布当日银价。当银价上涨时,称为“洋长”,当银价下跌时称为“洋短”。民间小额交易基本上以铜元计价为主。银行发行纸币以元为单位,一元纸币兑换一元银元。货币以银为本位。
这次币制改革使全国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统一。但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另一次币制改革是南京政府为解决金融危机而进行的。30年代时美国货币放弃银本位,实行金本位制,规定1盎斯黄金等于35美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伦敦)收购白银,导致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中国的货币制度是以银为本位,但自己产银不多。国际市场上白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东北、华北大搞武装走私,使中国白银出现大量外流。同时,银价格上涨使中国的货币升值,进口狂增、出口受阻,影响经济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如不及时改革将导致中国金融崩溃。南京政府与英国、美国谈判货款为币制改革提供外汇保证。最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详见《中美白银谈判》)。于是,南京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停止银元流通,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后增加)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用于交易与完粮纳税。法币与英镑、美元挂钩。
现在看电视剧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动辄使用几十两,甚至几百、几千、几万两银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够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
这里有两个误区。一是以为古代一两银子等于今日的一元钱。二是以为古代的银票就是今日的钞票或者支票了。
其实,古代中国银子缺乏,银子的价值很高的。一两银子等于制钱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后)。而直到清末,一斤(相当于1.2市斤)猪肉只要二十文钱,一亩良田只要七至八两银子或者十二、三个银元。几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两银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够买上十几亩良田了。在明代,一个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两半银子就够了,所以戚继光的士兵军饷一日只有三分银子,一月不足一两。清代稍贵点,主要是鸦片战争前外贸顺差大,银子大量流入后,银价下跌造成的。后来大量赔款后,银与铜的比价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铜钱,清末时使用铜元,很少用银子作为日常交易用。许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见过银子。所以口语中表示没有钱(贫穷)时用“铜钱(钿)没有”而不说“银子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以银子为珍贵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国时候,就流通银元了,称为国币。民间称为“袁大头”。它的价值也比较高,可兑换180多个铜元。按当时物价水平折算今日的购买力,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35元左右。考虑到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日用品价格的下跌,一元银元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银子价格算,大约等于今日人民币的50-60元左右。当时办一个比较好的印染厂投资也不到一万元。买一较辆当时比较好的轿车大约是1000元。所以不会有拿出一个银元买一个馒头的情形出现,最多一个铜板。
银票其实是山西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
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2. 《水浒传》中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写一篇作文
写作思路:把你喜欢武松的理由写下来。
在《水浒传》一百零八位好汉中,我最喜欢武松(行者)。在《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武松打虎》诸多情节中,体会到了他豪放、洒脱的性格;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的精神。
其中,《武松打虎》这个情节在民间传得是家喻户晓。所以,人们说,武松又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武松,一个真真正正的好汉;武松,一个我最敬佩的英雄!
简介: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3. 关于水浒传第一个登场的人物
史进,小说《水浒传》中108将第一个出场,史家村史太公之子,在梁山好汉中排名第23位,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第七名。史进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的徒弟,因身上纹有九条青龙,人称“九纹龙”。史进和朱武、陈达、杨春聚义少华山之后,由于刺华州太守未果而身陷囹圄,后于五十八回“吴用赚金领吊坠,宋江闹西岳华山”获救,少华山众全伙上梁山。梁山好汉征讨方腊时,“九纹龙”史进在昱岭关前中箭身死。
史进是华阴县史家庄史太公的儿子,从小喜欢舞枪弄棒。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遭高俅陷害,携老母逃往延安府,路过史家庄时老母病倒,王进就住在史家庄教史进武艺。史进打败了在家乡附近少华山上当强盗的好汉朱武、陈达、杨春,好汉结识好汉。不料被猎户李吉告了官,华阴县派兵围了史家庄,史进和朱武、陈达、杨春一起杀败了官兵,上了少华山。史进全身刺了九条青龙,江湖人称“九纹龙 ”,是水浒中第一个出场的梁山好汉。
上山原因: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遭高俅陷害,携老母逃往延安府,路过史家庄时老母病倒,王进就住在史家庄教史进武艺。史进打败了在家乡附近少华山上当强盗的好汉朱武、陈达、杨春,好汉结识好汉。不料被猎户李吉告了官,华阴县派兵围了史家庄,史进和朱武、陈达、杨春一起杀败了官兵,上了少华山。本与少华山勾结;事发后杀死俩都头并李吉,不愿意落草而去投奔王进;寻王进不得结识鲁智深。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而离开渭州;后至延州、北京,盘缠用尽,与鲁智深一起火烧瓦罐寺后分手,投少华山落草。
4. 水浒传中武松的重量
宋初官秤斤重的680克,到北宋中叶的640克,到南宋初期的625克,现在一斤相当于0.7--0.8斤,水浒传,武松体重500斤.相当于现在625---680斤,武松的体重似乎有些夸张.
宋代之秤一斤重多少?刘承珪之秤明言以淳化钱一枚为一钱之重.按《玉海》一再记载:御书淳化钱“令与开元通宝钱轻重等,付有司以为定制.(《玉海》卷八、律历.淳化权衡新式、景德权衡新式))“永平监用开元通宝钱法,肉好精妙”.(卷一八○钱币.开宝钱监)这就可以断定宋代的斤两之重是承袭唐制,在初年并无改易.据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北宋初年的宋元通宝、淳化元宝、至道元宝二十六枚的重量平均计算,每枚为四二四五克,约言之为四二五克,确与唐开元通宝等重,由此宋初官秤一斤之重为680克,确与唐代相等.而且从宋开始法钱一枚之重即称为一钱了.
在观存的文献中也不乏支持宋斤重680克的史料.
据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一中所说;刘敞(原父)所藏的那个汉时谷口铜甬“重四十斤”,“原父以今权校之,重十五斤”.(南宋张采臣亦采入《珊瑚钩诗话》中)也就是宋一斤相当于汉代的2.67倍.两汉一斤之重的实物大抵在250克左右,以武库一斤铜权而言,其重为252克,如宋一斤以680克计,则斤重为汉之2.7倍,与刘敞所测的比例十分接近.
元祐时吕大临在《考古图》中收集了几个比较可靠的古器的今古权衡比对衡比对结果:一、秦二世时的斤权.当宋秤六两,宋斤当秦斤的2.67倍.二、好畤供厨鼎,铭刻“重九斤一两,今重三斤六两”,宋一斤相当于汉的2.69倍.三、宣帝五凤四年造的车宫承烛铜盘,铭重三斤八两,实测为宋秤一斤五两,宋秤为汉秤的2.67倍.如以宋一斤为680克,按比例倒推,秦汉一斤之重为254.7克(2.67倍)与252.79克(2.69倍).按秦汉时铜权实物,其一斤之重确有252克以至258克的,因此这些材料可用.即使按秦汉标准斤重250克计,宋秤与之的比例也无非是二七二倍;但如把宋秤斤量算小,比例就会缩小,而和吕氏推算结果就碰不拢了.
有的学者提出新论,主张把宋一斤之重定为640克或更低些,说是有出土的实物可以作证.按:近年发表的宋权实物主要有这三件.一是湖南湘潭出土的“嘉祐百斤铜则”’,制作讲究,系标准权式,实重64000克,1斤合640克.二是浙江瑞安出土的“永丰熙宁百斤铜砣”,由当时的池州永丰监铸造,实重625000克,一斤合625克.(见《图集》157、158页).三是山西垣曲发现的元祐七年“垣曲县店下样’’,系大型标准石权,实重140公斤,无铭重.(《文物》一九八六年一期及一九八七年七期).是民用样权,供运盐途中比对秤盘之用.北宋运解池盐一大席重二二○斤(宋斤),自安邑经含口到垣曲可报损耗二斤,如称量对比其重为二一八斤,即表明合于标准,并无偷取之事发生,这个样权就是称量一大席解盐用的(去损耗两斤):140公斤乘千克除以218斤,等于每斤642.2克.三件实物有两个特点:一、不是太府寺、文思院的官秤,而是专业部门特制的、或由民间依样仿制的秤,有的更明确是称盐专用的;二、不是北宋初期的实器,而是中期的产物,并且时间越晚,权重也越轻.宋代扩大商品专卖,盐茶是最主要的专卖商品,官府是最大的卖主,小秤出,正可从中多占便宜,以一斤言,由宋初的680克,减至嘉祐时的铜则斤重640克,轻了近百分之六.熙宁铜砣斤重比宋初减轻百分之九还多,这里面既有时间差,也可能还有部门的差异(铜砣自钱库取样,由钱监铸造).北宋后期秤权的减
轻并非特有的现象.唐后期(大历时)长安二市所用之秤权比唐初减轻百分之八四,每斤之重不过623克,宋代只不过是历史的重演.但正像不能以唐后期权重的减轻来否定唐初
一斤重680克,对于宋代也不能无视其初年斤重同于唐初,而把有宋一代的斤重都定为640克,或把不同时间的斤重如640克丛625克拿来平均,那样做是抹煞了宋代衡前后阶段上的变化.
其实宋代衡制的变化还并不限于专业部门、限于专卖商品秤重的减轻.随着时间推移,通过连锁的反应,权衡减轻现象更进一步扩散到别的方面.这从银铤每两所含克数的变化上可以看出.唐代银铤每两合四二.五克,宋代银锭、银铤明显减重.北宋末银铤每两在四十克多一点或四十克,即每斤合640克多一点或640克的居于多数.说明在一般商品的买卖和银钱收付中也正通用着64
0克的秤.到南宋初连广州经总制起发的银锭也降为三九克(绍兴二十六年),即每斤为624克,可见熙宁永丰监铜砣那样的斤重(625克),此时已通行于财政解库之中,当然更用于其他场合,尤其应用于支出场合.再后来银铤每两的克数更减少到三八克左右.南宋末叶(理宗时)解库的银锭上标明“系市秤伍拾两重”、“贰拾伍两”,实秤只一.八七五千克、九三七五克,即市秤一两平均只合三七五克,市秤一斤为600克.这种市秤被用于官府的财政结算上面,具有公然的合法性.收入用如此减重的秤,支出更是小秤以出.联系宋以后的历史来看,这一情况很值得注意:即宋时减轻了的市秤竟成为后来朝代合法的官秤,明清官称一斤之重接近六百克,不正是从宋代市秤一一斤之重演变过来的吗?
自宋初官秤斤重的680克,到北宋中叶的640克,到南宋初期的625克(北宋熙宁时的六二五克似仅用于钱物付出时的秤量,因宋徽宗大观政和时银铤的收入—进奉、缴库,尚用斤重640克之秤),再到南宋末叶的六百克,历史的发展过程,脉胳应该说是很清楚的.
5. <<水浒传>>中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写一篇文章发表自己对这个人的看法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在它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一本震惊中外的名著——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偶一上网,发现《水浒传》资料多如世界上的蚂蚁总数,确实令我大吃一惊。有为《水浒传》宣传,也有专门找《水浒传》瑕疵的,但我发现,大多聚焦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那便是梁山第一把手——宋江。
宋江也是一位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记得小时候,我是敬仰他的:令旗一挥,沙尘滚滚;忠义两全,乐善好施。为了他,我日夜不停地收集《水浒传》的人物卡片,最后,我还用五元买回了一张纸片——宋江的卡片。
我的情绪变化是在《水浒传》重播后,那时我的年龄已比第一次看时长了好几岁,人长大了,脑子中的道理也渐渐完善了。我开始咒骂宋江的无能,咒骂他的招安行为,咒骂他攻打方腊的行为,甚至咒骂他的死。我还差点把他的卡片撕碎。
再大点,上了初一,我的思想又发生了变化,觉得宋江这个人物并不可恨,倒是挺可怜的。
可恨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想一想,一百零八个好汉,哪个不是怀有绝顶武功,哪个不是举世奇才呀!他们都有一颗忠义的心,但明箭易挡,暗箭难防呀!一个个被硬地按个罪名。这是一个怎么样混乱的社会呀!宋江这么一个忠义两全的人,也被无辜安上罪名,被推上刑场砍头。经历了千万年的艰辛,宋江不得不抛弃了对国家的忠诚,被迫上梁山。
我想,许多人像我以前一样憎恨宋江的招安行为。但如今我想来也并不然。宋江并非打娘胎出来便想上梁山当“贼寇”的,他的完美性格令他成为一名好官,但朝庭黑暗,他只有暂避梁山。但他的心还是归附在国家身上的。想一想,何人不依恋家人呀!宋江自小受父亲精忠报国思想的影响,作为孝子的他,眼看自己渐渐丰满的梁山军队,想到故乡,想到儿时,宋江毅然选择了招安。
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吗?我想也并不然。梁山虽然强大,但怎么也不是朝庭的对手,要是朝庭全力攻过来,梁山好汉们的胜算也不甚大;再退一步说,即使梁山好汉们赢了,但必会折兵损将,元气大伤。再拿另一方面来说,人总会有衰老死亡的一天,梁山好汉们再神勇,也无法逃脱这个事实,待到他们白发满头,连武器也拿不起来的时候,朝庭只要轻手一挥,梁山便化为乌有。
再说征方腊一事,这虽是一大失策,甚至可以说是宋江从此受万人责骂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读者们有没有想过,其实征方腊是梁山好汉们唯一的出路。宋江已招安,征方腊是宋江必须完成的任务。宋江虽然明知这是高俅让自己“贼打贼”的一场闹剧,但他能不征吗?那时的梁山好汉们已随宋江在京城,没有了梁山这优越的作战地点,再与朝庭对战定必有输无赢,为了不和朝庭作对,宋江只能征。再说,方腊是个什么人,他可是和梁山好汉们一样铁铮铮的好汉!他为什么被捕?是因为梁山好汉们用生命为代价去打败他们。实话说,方腊力量并不低于梁山好汉们,要是当初宋江没招安,那么,到最后,被捕的便不是方腊,而是宋江了。
对于宋江的死,许多人还是十分悲愤。不是为他的死而悲,而是为他的愚蠢行为而愤。也可以说得好听点:宋江并不笨,他是正义,是忠诚,但在这些岁月里,忠诚就是笨。宋江是一个甘心为国家奉献一切的热血男儿,他要是不是生在这一混乱时期,而是生在如“贞观”“开元”等的政治清明时期,那么他将会是举世瞩目的“宋青天”,但他没有这个好运气,命运安排给他的只有——死。
他死时带上李逵,这又是人们一个气愤的理由。但细想一下,这也并不。李逵的性格,人们比我更清楚,他是一个终身为宋江大哥浴血奋战,死而后已的人。李逵要是得知宋江死讯,必定会通报各散东西的兄弟,聚在一起攻打朝庭,最终难逃一死——因为此时,梁山好汉剩下的早已寥寥无几了。早死晚死都是死,为了不让更多兄弟牺牲,不让梁山好汉再沾有“谋反”罪名,宋江只能让李逵喝上毒酒,安然归天,这也是唯一的解决方法。
议论宋江的功过是无关重要的,因为,作者捏造这个人物形象并不是为表现其聪明或其愚蠢,而是通过他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我对宋江的谈论也只有一个——他是历史进程的一个可怜儿!
6. 《水浒传》中被武松杀了的张都监的“都监”是什么官
地方驻军长官。
《水浒传》中的张都监,书中第三十回说"(武 松)跟着那军汉,直到厅前参见那张都监。”这里的"都监"指的是孟州兵马都监张蒙方,是掌管一州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的兵马都监。
都监,是一种官名,最早见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以内侍官称之。《 三国志 •魏•曹爽传》中说到:"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所谓“黄门”,是专门侍奉皇帝及皇室成员的职务,均以宦官担任。
到了唐朝,初期以御史为地方军队监军,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后,开始出现以宦官监军,之后太监监军称为常态,故称都监。唐朝末年,为镇压农民起义,也以宦官为监军,因督察多路兵马,故称都监、都都监。
宋朝则为武将职名之一,边防冲要之路,设兵马都监,掌管本路禁军屯戌、训练和边防事务。另有州府“兵马都监”,掌管本城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特别重要的冲要之地,往往以知州、知府兼本路兵马都监,而以武臣充副都监。资历较浅的武官担任都监职务时,称押监。
辽朝纠军中设都监。负责部署约束营伍,职位低于详稳(官名),高于将军。四帐都详稳司和北面边防官诸司亦有都监。金朝都元帅府有左右都监,是辅助元帅的高级将领。另外金代宣徽院所辖仪弯、尚食、内侍等局,御药院、杂物库等均设都监。
7. 水浒传街机下载求一个地址
水浒传街机,就去6717游戏中心,因为这里的银商可以的,所以人多起来了。
8. 水浒传中的张都监是几品官
都监,是一种官名,最早见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以内侍官称之。《 三国志 ·魏·曹爽传》中说到:"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所谓“黄门”,是专门侍奉皇帝及皇室成员的职务,均以宦官担任。 到了唐朝,初期以御史为地方军队监军,唐玄宗开元二十年后,开始出现以宦官监军,之后太监监军称为常态,故称都监。唐朝末年,为镇压农民起义,也以宦官为监军,因督察多路兵马,故称都监、都都监。 宋朝则为武将职名之一,边防冲要之路,设兵马都监,掌管本路禁军屯戌、训练和边防事务。另有州府“兵马都监”,掌管本城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特别重要的冲要之地,往往以知州、知府兼本路兵马都监,而以武臣充副都监。资历较浅的武官担任都监职务时,称押监。
辽朝纠军中设都监。负责部署约束营伍,职位低于详稳(官名),高于将军。四帐都详稳司和北面边防官诸司亦有都监。金朝都元帅府有左右都监,是辅助元帅的高级将领。另外金代宣徽院所辖仪弯、尚食、内侍等局,御药院、杂物库等均设都监。 至于《水浒传》中的张都监,书中第三十回说"(武 松)跟着那军汉,直到厅前参见那张都监。”这里的"都监"指的是孟州兵马都监张蒙方,是掌管一州厢军的屯驻、训练、军器和差役等事务的兵马都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