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德国
1. 疯子—精神病
一、概述
(一)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定义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psychiatric epidemiology)是在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领域里,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为对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并着重对群体的特性进行研究;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精神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科学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评价其效果的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体系。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流行病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其研究内容已经从传染病和急性病扩大到非传染性和慢性病,以及人群的健康问题。而精神病学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临床精神疾病患病个体的诊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本质,就需要将研究范围由患病的个体扩大到患病的群体,并且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因此,精神病学的研究自然要应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这就形成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这一门交叉学科。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端倪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欧洲一些国家为了估计建造精神病院的数量而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人口学调查。至19世纪末,由于多种契机,如一些欧洲国家为社区精神病患者提供照顾进行立法而需要了解精神病人的数量、病情及其需求,一些精神科医生应用医学遗传学的理论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家谱而需要对社区人群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以及方法学的改进使研究结果更为真实可靠,促使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得以发展。美国的社会精神病学家Dohrenwend等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期间的研究方法仅是利用病历资料和主要知情人来确诊精神病患者。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末,此期间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社区样本的全部对象直接交谈来确诊病例。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初开始至今,在遗传学、精神药理学、精神生物学,特别是精神病理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下,随着方法学的日趋完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这一阶段对精神疾病的研究,由于改进了抽样方法,发展了有良好效度和信度的精神疾病的筛查工具,使用统一的分类和诊断标准,采用标准化的精神现状检查工具等,因而达到了满意的一致性要求,能够更加客观地提供在一定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分布特点,对精神病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推动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开始于40年代末,虽然在50至70年代国内一些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普查,如林宗义1953年和1973年应用美国的诊断标准在台湾进行过大规模的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上述一些调查因方法学的局限使所得结果可比性较差,缺乏在国内外的交流。为了与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接轨,能够更加客观地提供在一定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分布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我国于1982年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调查方法,组织了第一次全国12个地区协作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现况调查,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大样本人群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因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水平。1993年在上述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使用同样的调查方法和程序,进行了第二次现况调查,了解了精神疾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这些研究为制定我国长期精神卫生规划和进一步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首先是精神病学的特点。本学科的学科基础是精神病学,其任务是采用现代精神病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探讨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精神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规律。因此,本学科应以精神科临床实践为基础,为临床研究和诊治提供有创新性的方法学。同时,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个体及患病群体,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精神科临床医学以医院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局限,扩大为以人群为基础的社区研究,突出流行病学的宏观研究特点。将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应用到精神病学的研究,对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有效的防治,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描述精神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精神状况、社会功能缺陷等情况;通过比较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的分布,寻找影响分布的原因,探讨疾病的危险因素、流行因素和病因;根据人群研究的结果估计某因素使个体罹患某病的危险性;通过对精神疾病自然史的研究评价涉及精神病的易感因素、保护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预后因素和生活事件等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制订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五)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根据当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理论及方法的研究三大类。观察法包括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和分析性研究(analytic study),实验法包括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和社区试验(community trial),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阐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规律。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还广泛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测量方法研究人群的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状况,这是本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六)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是交叉学科,与多门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首先,本学科既作为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专科,又作为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临床医学的任务是对患病个体进行诊治,而流行病学不仅要研究患病个体和群体,还要研究未患病的人群及环境因素,分析疾病与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关系,从而制订防治对策并评价其效果。因此,应具备精神疾病的临床知识,并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诊断疾病、探讨病因时,应用流行病学的知识,结合临床经验,探讨精神疾病的人群现象和病因。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有着密切关系。本学科在寻找并证实病因的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基础医学中的生物化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门基础学科,各学科相互补充知识、相互提供线索、相互促进发展。
此外,由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在进行调查、分析流行过程和疾病分布规律时,必然要与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方法发生联系。众所周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社会因素、人群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重视,从而促使行为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学科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相互渗透,使人类对精神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因此,当前学术界亦采用社会精神病学这一术语。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在国外的发展
(一)国外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精神病学理论的深化和方法学的改善,获得越来越多的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资料。近年来各国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各种社区人群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获得的各类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不尽相同。美国Kessler等人(1994)报告一项社区调查结果,有8098名15-54岁的应答者的分层样本经国际诊断审查组织用一种经过修改的描述方式进行审查,得出一年的非情感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妄想症及不典型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估计为5‰。美国Kendler等人(1996)报告以计算机分析定式访谈方式检查的5877名社区人群样本,得到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样精神病的终生患病率为1.3%,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2.2%;而以临床医生诊断的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样精神病的终生患病率为0.2%,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7%。调查还发现临床医生诊断的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与低收入、失业、单身、离婚、分居和城市居住地显著相关。以此说明对社区人群样本估计精神疾病的终生患病率受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的影响相当大,结论是在流行病学样本中正确检查精神疾病要依靠临床医生的判断。英国Welch等人(1998)对居住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的9064名16-75岁居民的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低、物质生活标准低和社会阶层低与精神障碍显著相关,而精神障碍患病率的性别差异不能用男女社会角色的差异加以解释。荷兰Bijl等人(1998)报告了7076名18-64岁社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41.2%的65岁以下人群一生经历过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版(DSM-Ⅲ-R)诊断标准中情感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它非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物质滥用障碍等各类精神障碍中的至少一种精神障碍,可见人群中精神障碍是相当普遍的。
对于各类精神障碍,近年来各国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精神分裂症是研究时间最长久、研究范围最广泛和深入的精神疾病。澳大利亚Jablensky(1997)论述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时指出,该病是一种低发病率但相对高患病率且危害终生的疾病。自从Kraepelin(1896)首先描绘精神分裂症作为一个疾病实体,称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之后,自本世纪初开始的流行病学研究在不同人群和地区均获得了对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发病率和终生危害的显著一致的估计值。美国国立精神卫生院流行病学责任区(Epidemiological Catchment Area, ECA)1988年调查资料显示,经培训以统一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的精神检查调查获得精神分裂症一个月患病率为6‰,6个月为13‰。长期的研究证实环境和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均有病因作用。英国Jones(1998)提出分子遗传学的进展揭示了第6、8、32号染色体上的连锁,提供了在染色体上寻找遗传基因的证据。美国Myles等人(1999)发表了在相对与世隔绝的岛国Palau共和国调查的结果,在13750名15岁以上的成人中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99%,其中男性终生患病率为2.77%,女性终生患病率为1.24%。德国Hafner等人对精神科文献进行综述后指出,12-60岁的成人中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一,其主要发病年龄是20-35岁,且女性晚发精神分裂症的频率和严重性大于男性。Brewin(1997)报告了英国Nottingham地区1978-80年和1992-94年两个队列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由2.49‰略微提高到2.87‰。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对全球10个中心的协作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指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都是近似的。总之,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时间和地区分布无明显差异;年龄分布以青壮年首次发病为主,且有性别差异;家庭经济水平和社会阶层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呈负相关。
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的著作中出现了“忧郁”(melancholy)一词。历史上对情感性障碍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是法国Falreth、德国Kahlbaum(1882)和Kraepelin(1896)。本世纪中叶德国Leonhard(1957)提出双相情感性障碍和单相情感性障碍的学说,并认为遗传是情感性障碍单、双相区别的重要因素。早期情感性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都归在躁抑症中,而未分为单、双相情感性障碍,且无一致的诊断标准,但获得的结果却比较接近。80年代西方各国逐渐采用了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精神检查,以美国为例,美国国立精神卫生院ECA的调查,经培训以统一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的精神检查,得到各类情感性障碍的6个月男性患病率为0.4%-4.6%,女性患病率为0.4%-8.2%。Eaton(1997)报告了美国Baltimore的ECA随访结果,将1981年3481人的队列中1920人于1993年至1996年再次检查,重度抑郁的估计发病率为3‰,30-40岁是发病高峰,50-60岁是发病的第二个高峰。Ohayon(1999)报告了联合王国1994年在一般人群中有代表性的4972人的调查结果,抑郁症的检查时点患病率为5%,女性为5.9%,明显高于男性的4.2%。Kitamura(1998)报告了日本重度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9%,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Cho(1998)报告了韩国3711人的调查结果,男性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为6.8%,女性为10.4%。 Szadoczky(1998)报告了匈牙利18-64岁人群样本的调查结果,重度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5.1%,男女比例为1:0.37,双相情感障碍为5.1%,男女比例接近。重度抑郁的1年和1月期间患病率分别为7.1%和2.6%,躁狂发作的1年和1月期间患病率分别为0.9%和0.5%。两者的发病高峰在15-19岁,而重度抑郁的第二个高峰在45-50岁。加拿大Bland(1997)综述了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认为近15年来许多研究者应用标准化方法在不同的国家、文化和种族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重度抑郁的比例有所增加,与双相情感性障碍一样,发病在较年轻的年龄组。世界范围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由于认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困难,情感性精神障碍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发达国家老龄化的趋势,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及其它老年痴呆患者的绝对人数有所增加,以构成许多发达国家主要的社会问题和保健内容。多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4-6%,80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高达20%。美国Hendrie(1998)报告北美6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病率为6-10%,其中AD占三分之二。因此,美国和英国已将AD列为老年疾病重点研究项目,使AD在老年医学和老年精神病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除此之外,对于神经症、尤其是其中比例较大的强迫性神经症、惊恐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非重性精神障碍亦有许多研究,但由于方法学的局限,一些流行病学资料缺乏可比性。
(二)国外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上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tenth version, ICD-10)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rth version, DSM-Ⅳ)。ICD-10是WHO推荐使用的国际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体系,专家们不遗余力试图其适用于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各类人群。通过近十余年的辛勤努力,很多国家已采用了ICD-10进行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DSM-Ⅳ是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和分类体系,除美国、加拿大使用外,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亦普遍采用,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随着国际精神疾病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学家认识到国际通用的诊断和分类系统、标准化精神状况检查工具、以及统一的精神病学词汇的使用,对于促进国际间精神病学研究信息的交流和对精神疾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WHO负责ICD-10的专家,还是美国DSM-Ⅳ的编制者,均致力于两种诊断和分类体系的趋同化,并设立了负责跨文化研究的专家组。此外,世界各国的精神病学家进行了许多ICD-10和DSM-Ⅳ之间效度和信度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大诊断和分类体系对于多数精神疾病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这些成果为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目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体系日趋成熟,但存在的问题是适用于社区人群研究的筛查工具不尽如人意,有待于研究发展可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的标准化筛查方法。近年来,WHO不断组织各国精神疾病的多中心协作研究,目的是既可以推广使用标准化的诊断和分类标准,又可以获得世界各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资料,同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社会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对精神疾病的影响,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学推动精神病学研究的深化。
目前,世界各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除大量描述性研究之外,还包括各种精神疾病病因的分析性研究、自然史研究、治疗和康复的干预性研究、以及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特殊方法的研究。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精神药理学等相关学科,以及最新统计学及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相结合,促进精神疾病的研究不断发展。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起步于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70年代开始在城乡建立精神病三级防治网。1986年召开的第二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进一步促进了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虽然在50-70年代一些地区进行了精神疾病的大规模普查,但因存在筛查和诊断的方法学问题,所得结果缺乏可比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的对外交流,我国的精神病学家将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先进调查方法介绍到国内。1982年在卫生部领导下,组织了全国第一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12个地区的协作调查。 调查参照ICD和DSM两大诊断和分类标准,制订了统一的抽样方法、调查程序,以及效度和信度均达到要求的精神疾病筛查工具、标准化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现场调查实施阶段,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样本抽取采用了整群、分层、随机三阶段的多级抽样方法。通过较大规模的现况调查,获得了各类精神疾病的时点患病率为10.54‰,终生患病率为12.69‰;其中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为4.75‰,终生患病率为5.69‰,城市时点患病率为6.06‰,明显高于农村3.42‰;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0.37‰,终生患病率为0.76‰。此外,调查还发现了一些相关因素,如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与经济水平呈负相关等。本次调查提供了我国精神疾病的一些基础资料,也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水平。
1993年在上述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使用同样的调查方法和程序进行了第二次大样本的现况调查,结果显示7个地区1993年各类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的时点患病率为11.18‰,终生患病率13.47‰,在各种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中仍以精神分裂症最高,时点患病率为5.31‰,终生患病率为6.55‰;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为2.70‰;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0.52‰,终生患病率为0.83‰;而酒依赖的患病率上升幅度最大,患病率为0.68‰。此外,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为0.36‰。我国这两次大样本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7个地区1993年各类精神障碍(除神经症)的终生患病率与1982年终生患病率经标准化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其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经济水平最低的人群患病率最高。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是我国防治与科研的重点疾病,精神发育迟滞在目前我国城乡患病率居第二位,亦为防治与康复的重点疾病,而酒依赖、情感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均需加强防治与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两次调查资料中一些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如情感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等,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其原因可能与这些精神疾病的认识程度和诊断分类标准、以及文化差异有关。
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一些精神疾病的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如台湾林宗义1953年和1973年进行的大规模的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与社会经济和教育程度呈负相关关系(1)。1988年全国8省市0-14岁儿童智力低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1.20‰,城市为0.70‰,农村为1.41‰,男童患病率为1.24‰,女童患病率为1.16‰,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同时,还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儿童多动症和儿童行为问题的各种危险因素。我国近10年来引进国外的检查方法调查了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发病率,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级亲属痴呆家族史和严重精神疾病家族史是该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遗传学说寻找到证据。此外,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成功的实例是食盐加碘对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精神发育迟滞的干预性研究,调查表明,在缺碘地区普遍和长年服用碘盐能使地方性克订病所致的儿童精神发育迟滞明显减少。总之,我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随着相关学科的进步而快速发展。
(二)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国际上该学科的进展面临同样的挑战,即将精神病学与流行病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要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到对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就必须对群体特性进行研究,这必然需要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学,采用正规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将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应用到精神疾病的研究,常由于精神疾病病因的多重性、症状的不确定性、诊断的多轴性和治疗的复杂性而受到限制。流行病学研究要求调查资料有代表性、随机性和可比性,而在精神病患者中有时由于研究对象不合作而难以实现这些原则。此外,许多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方法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将其引入我国无疑会发生文化差异的冲突,亦存在不同种族生物学的影响。为保证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应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国际精神疾病研究的方法学中国化,以利于我国精神疾病的临床和社区研究。因此,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与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接轨,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展望
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这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科研人员和政府机构对精神疾病的防治予以了高度重视,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力量来加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提高防治和康复的水平。根据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主席Sartorius 1997年在北京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地区会议上的报告,发展中国家精神卫生工作的优先领域是促进精神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及神经障碍,精神疾病和精神残疾的康复,促进心理社会发育。这一发展趋势明确表明了精神疾病的研究对象必然要从临床的个体扩大到社区的群体,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讨病因和发病规律,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健康促进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学评价其效果。医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相结合是当代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神病学专家普遍认为,20世纪末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给个人健康和家庭生活危害最深的精神障碍是痴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对于这三种重要的精神疾病,需要在精神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基础上,将经典的流行病学观察法中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法和理论及方法学研究,应用到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病因和危险因素、以及治疗和预防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加强国际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推动精神卫生事业的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社会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
2. 急需“植物残体好氧堆肥处理实验”的相关材料,谢谢
污泥堆肥影响因素及辅料的探讨
许 民
环境保护科学 第30卷 总第125期 2004年10月
�
收稿日期:2004-02-24�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清洁生产重大项目—城市污水厂污泥综合利用成套技术与示范工程(02DZ12101)�
作者简介:许民(1978-)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
��
污泥堆肥影响因素及辅料的探讨�
Discussion on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omposting of Sewage�Sludge and Utilisation of
Assistant Materials
��
许 民 杨建国 李宇庆 陈 玲 夏四清�
(同济大学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 200092)
��
摘要 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城市污泥堆肥技术方面的研究文献,详细讨论了影响污泥堆肥效率的因素。
在各种影响因素中重点讨论了辅料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研究所使用的辅料种类和作用。�
关键词 污泥 堆肥 辅料��
Abstrac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composting of sewage sludge were particularly discussed
based on articles about composting technology of sewage sludge from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The paper gave emphasis on influence of compost assistant materials among all influencing factors.
Category and function of compost assistant materials that were used by many investigaters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Sewage Sludge Compost Assistant Materials
��
污泥是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质,含有混入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中的泥沙、纤维、动植物残体等固体
颗粒及其凝结的絮状物,是各种胶体、有机质及吸附的金属元素、微生物、病菌、虫卵等物质的综合物质
��〔1〕状态由含水率决定。城市污泥的土地利用是普遍认可的一种资源化利用方式,英、法等发达国家城市
污泥的农用率在70%左右,有的高达80%以上,而我国目前农用率还相当低(不足10%)
��〔2〕只有土地利用出路所提供的潜在价格空间可以覆盖污泥处理所需的大部分成本。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最
经济有效的污泥处置方法是高温好氧堆肥。污泥好氧堆肥可明显杀灭病原菌和寄生虫卵,使部分有机物转化为
腐殖质,使污泥含水率降低而减量,使营养物质易于被植物吸收,促进植物生长,使土壤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
改善。本文将对污泥堆肥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1 污泥堆肥的原理及影响因素�
1.1 堆肥的原理�
污泥堆肥是指污泥经过好氧微生物的发酵分解,高分子长链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
等,并最终转化为CO�2、NH�3、H�2O及无机盐,并且合成新的高分子有机物质—腐殖质,病原菌被基本灭活,
使污泥不再发黑发臭,含水率大幅度降低,从而达到污泥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过程。堆肥过程中主要包括有
机物的氧化、细胞物质的合成、细胞物质的氧化和腐殖质的合成等生物化学反应。�
1.2 堆肥效率的影响因素�
高温好氧堆肥工艺按照目前实际应用情况可以分为条垛堆肥工艺、强制通风静态垛工艺和发酵槽工艺。
各种工艺的工艺条件和操作控制方法不同,但是影响堆肥质量的因素是相同的,分别介绍如下。�
1.2.1 初始含水率
堆肥物料的初始含水率是堆肥成功的关键因素。大量研究表明,污泥堆肥初始含水率应调节至60%左右。
不同的工艺略有差别,但是水分的多少应保证微生物的生化反应能以合适的速率稳定的进行,水分过高会引起
堆层中空隙减少,氧气交换降低,微生物的活性降低;
同时保证足够的水分参与溶解有机物,参与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的作用。�
1.2.2 通风条件
通风供氧也是高温堆肥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堆料需氧量与堆料中有机物含量密切相关,有机碳含量越高,
需氧量越大。氧浓度一旦低于微生物活动所需要的浓度,堆体就容易厌氧产生恶臭。堆肥初期有机物氧化分解剧
烈,应提供较大的通气量,通常200~250Lt��-1�min
��〔-1〕�左右最为合适,此时氧含量保持在5%~15%。当有机物基本分解完后,通气是为了减少堆肥产品的
水分,因此通气量可以减少。�
1.2.3 温度
温度影响因素包括外界环境温度和堆肥过程中堆体的温度。�
魏源送
��〔4〕�等人采用强制通风的静态垛工艺研究表明,环境温度对堆体温度的正常升温影响不大,寒冷的气候对
堆体中层温度的升温速率有影响,寒冷的冬季(平均气温-5.1℃),升温比较慢,只要操作得当,堆肥能顺利达
到高温,并能维持一段高温期。�
堆肥过程先后经历初温期、高温期和中温期三个阶段。对于室外堆肥系统,堆体的初始温度即外界环境温度;
中温期持续时间比较长,大部分有机质在这一阶段分解。丁文川等
��〔5〕�研究表明,污泥堆肥过程中有机质的分解主要是中温(45℃左右)阶段完成,参与反应的微生物以中
温菌群为主,同时包括部分耐热菌群;高温期阶段可以灭活绝大部分病原菌,同时高温菌群的主要作用在于分解
纤维素。因此在堆肥过程中维持长时间的中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稳定,缩短堆肥周期。当堆体温度高于70℃时,微
生物的活动会受到抑制,使发酵变慢,此时可以加大通风带走过多的热量来调节。�
1.2.4 C/N比和C/P比
一般C/N控制在20~30之间比较适宜,若C/N比过高,微生物增殖时由于氮不足,生长受到限制,有机物降解
速率变得缓慢,堆肥时间变长;若C/N比过低,则堆肥过程产生氨,不仅影响环境,而且造成肥分氮的损失。磷也
是微生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堆肥化所需
C/P比为75~150,污泥中含有较多的磷,所以一般不必调整。�
1.2.5 pH值
污泥一般情况下呈中性;微生物的活动也需要一个微酸性或中性的条件,因此堆肥化时pH一般不需要调整。
即使发酵过程中由于产生有机酸,会使 pH有所降低,但是随着堆肥的进行,有机酸会被进一步分解为 CO�2和
H�2O,pH会重新上升,堆肥结束时 pH值达到 7~8之间。�
1.2.6 外加微生物菌剂
污泥中通常有发酵微生物,只要通风等条件合适,不加菌剂也能发酵,但是为了实现快速堆肥,必须添加菌剂,
接种菌剂有固体和溶液菌剂,但是为了节约成本,也可以采用成品回流的方式,回流量占体积的20~30%即可。
山西沃土生物有限公司的VT微生物菌剂适应于污泥处理的研究,成为污泥堆肥处理的高效菌剂。�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表1给出了污泥高温好氧堆肥的较适合工艺参数及要求。��
表1 堆肥工艺参数及要求�
参数及要求堆肥化最适范围
初始含水率50%~70%(高含水率用于强制通风堆肥)
通气量200~250L·t��-1�·min��-1�或含氧量为5~15%
温度45~70℃,55℃以上至少保持3d
C/N比和C/P比分别为20~30,75~150之间
pH值6~8(一般不必调整)
外加微生物菌剂复合菌剂、VT菌剂、纤维素分解菌等
(针对污泥特性进行选用)
�
2 污泥堆肥辅料�
辅料是指为了使堆肥过程能够进行并且以较快速度进行,提高堆肥产品质量,而在污泥中加人的辅助
物料。辅料种类很多,根据其作用可分为接种剂、膨胀剂、调节剂、重金属钝化剂等,有些辅料可以兼有
上述几种作用。有些辅料本身就是废物,需要处理或处置,使用废物作辅料的污泥堆肥可以达到以废制废
的效果。辅料的性质和作用与堆肥其他影响因素密切相关。�
2.1 膨胀剂�
膨胀剂是指有机物或无机物组成的质地疏松的固体颗粒,能够依靠粒子之间的接触起到支撑作用,加入
污泥中能够保证污泥与空气的充分接触。膨胀剂要有足够的耐湿性,使其与污泥混合搅拌堆放时留有必要的
孔隙;还要有足够的吸水性,减小污泥塌落度。单纯的污泥并非不能堆肥
��〔7,8〕�,但是由于脱水泥饼仍有较高的含水率(80%左右),影响了透气性,不容易达到高温好氧堆
肥的效果。加入一定比例的膨胀剂可以增大堆体的孔隙度便于空气流通。常用的膨胀剂有刨花、锯末、树叶、
干草、团粒垃圾、秸秆、破碎成颗粒的轮胎、花生壳、炉渣等物质。对于含水率80%的脱水泥饼来说,膨胀
剂与污泥最佳比例为1∶1,有些膨胀剂筛分后可以循环使用数次,有些则成为堆肥产品的组成部分。被动通
风堆肥工艺对膨胀剂的要求比较苛刻,S.Barrington等
��〔9〕�研究发现,对于被动通风的堆肥系统,刨花和干草比稻壳更适合作堆肥的膨胀剂。�
2.2 调节剂�
2.2.1 水分调节剂 水分调节剂是一些吸水性物质,能够吸收污泥中的自由水使整个堆体水分分布比
较均匀,从而改善污泥颗粒的透气性能。水分调节剂可以是木屑、作物秸秆、轧棉废料
��〔10〕废纸、煤灰等。高定等人
��〔11〕�研制了一种堆肥专用新型调理剂(CTB调理剂)该调理剂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饱和吸水率为
65.7%,除臭效果好,价格相当于木屑/木片的1/2,而且能重复使用,每次堆肥的损耗低于5%-8%。�
2.2.2 营养调节剂 堆肥过程中有机质的降解是微生物活动的结果,微生物繁殖速度受营养丰缺的制
约,有效营养丰富,微生物繁殖速度就快。城市污泥C/N比通常低于10,而堆肥合适的 C/N比为 20~30,因
此可以添加一些 C/N比较高的物质调整堆料 C/N比。常见有机物的C/N比列于表2�。�
表2 常见有机物的C/N比�
物料C/N物料C/N
稻草、麦秆、稻壳70~100牛粪8~26
杂草12~19猪粪7~15
木屑200~1700鸡粪5~10
树皮100~350厨余20~25
由表2数据不难看出,木屑、树皮、作物秸秆比动物粪便、杂草和厨余更适合作为污泥堆肥的营养调节剂。�
2.3 接种剂�
只要涉及到堆肥,接种剂的问题都会引起争论。高温好氧堆肥是由群落结构演替非常迅速的微生物群体共
同作用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该过程中每一种微生物群体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自身生长繁殖的环境条件,并对某
一种有机物质分解起作用。有学者认为,为了加速堆肥反应,缩短堆肥周期,必须接种;但是,大量微生物生
理适应范围大,它们已存活在污泥中,许多研究者认为接种剂是无效的,没有使用的必要。�
自身驯化培养污泥接种剂比较有针对性,缺点是培养时间比较长;商品化的优势菌剂(如 VT菌剂)效果比
较好,但会使污泥堆肥处理成本提高。为了达到既强化堆肥效果又节约处理成本的目的,接种剂通常用优化工
艺已腐熟的回流堆肥,回流体积比20%~30%即可实现接种要求。利用成品堆肥作为接种剂和调节污泥水分和孔
隙度的研究结果
��〔12〕�表明对于强制通风的静态垛工艺当污泥:木片:回流堆肥为1∶1∶1时(体积比),堆体顺利达到
设定温度并维持了6d以上。接种有时也采用特种菌种,同济大学研究表明:污泥与木屑堆肥加入VT菌剂,可以
使堆肥发酵周期缩短至15d以内,该优化工艺不必每次都添加菌剂,只需回流20%~50%(重量比)的腐熟堆肥也
可以达到接种效果
��〔6〕但是考虑到回流比例越大,污泥处理量和堆肥产量越小,因此回流比例应尽量减小,20%是最佳值。�
2.4 重金属钝化剂�
污泥中的重金属污染与危害是污泥土地利用的一大限制性因素。重金属钝化剂就是指加入堆肥的污泥中,
使重金属形态发生变化,生物有效性降低。常用的钝化剂有粉煤灰、磷矿粉、石灰
��〔13〕沸石、草炭等。李国学等
��〔14〕�研究表明:从对交换态重金属的钝化效果来说,粉煤灰和磷矿粉是经济有效的钝化剂,合适的投
加比例分别是 25%和 20%。��
3 结论�
(1)影响堆肥效率的主要因素有初始含水率、通风供氧量、环境和堆体温度、C/N比和C/P比、pH、外加
优势菌剂等。上述影响因素的适宜控制范围列于表1。�
(2)木屑,既可以调整堆料含水率,又可以起到膨胀剂和营养调节剂的作用,而且是废弃物品,是一种较
好的综合辅料。�
(3)合适的影响因素的控制是实现污泥快速高效处理的基本保证。科学实验是确定某种污泥在某种环境下
最适合工艺参数的重要手段。��
参 考 文 献��
1.张增强,薛澄泽.城市污水污泥的堆肥化与资源化.环境保护.1997(7):12~15.
2. 杨丽君.污水处理中污泥的处置与利用.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3):26~29.
3. 赵庆祥编著.污泥资源化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9.
4. 魏源送,李承强,樊耀彼,王敏健.环境温度对污泥堆肥过程的影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0,12,1(6):45~52.
5. 丁文川,李宏等.污泥好氧堆肥主要微生物类群及其生态规律.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25(6):113~116.
6. 何陪松.城市污水厂污泥动态好氧快速处理工艺优化研究.同济大学硕士论文.2004.
7. 周克钊,王志宏,李彦春.我国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研究综述(下).西南给排水.
2001,23(4):l~5.
8. 赵丽君,杨意东,胡振芬.城市污泥堆肥技术研究.中国给水排水.1999,15(9):58~60.
9. Suzelle Barrington,Denis Choiniere,Maher Trigui,William Khight.Compost convective
airflow under passive aeration,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3,86:259~266.
10. C.Paredes,M.RBernal,J.Cegarra,A.Roig.Bio-degrsdation of olive mill wastewater
sludge by its co-composting with agricultural wastes.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2,85:l~8.
11. 高定,黄启飞,陈同斌.新型堆肥调理剂的吸水特性及应用.环境工程.2002,6;20(3):48~50.
12.魏源送,李承强,樊耀波,王敏健,贾智萍.不同通风方式对污泥堆肥的影响.环境科学.
2001,5;22(3):54~59.
13.JONATHAN W.C.WONG,MIN FANG.EFFECTS OF LIME ADDITION ON SEWAGE SLUDGE COMPOSTING PROCESS.Wat.Res.2000,34,15:3619~3698.
14.李国学,孟凡乔,姜华,史雅娟.添加钝化剂对污泥堆肥处理中重金属(Cu,Zn,Mn)形态影响.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5(1):105~111.�
(上接第29页)�
在影响浑河水质的同时,也间接地对浑河沿岸地下水水源的水质产生连带影响。��
图2 浑河沈阳段上游至下游各水源地主要污染指标变化趋势�
在近浑河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地下水与河水的关系极为密切,1979年枯水期浑河污染严重,19
81年污水明显减轻,以后又逐年加重,而同时期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与浑河水质变化趋势具
有显著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沈阳市市政水源的75%分布在浑河沈阳段沿岸,浑河是其主要补给源,其水质直
接受到浑河水质的影响,由于浑河水质污染,造成浑河沿岸市政水源水质也出现不同程度的
污染,部分水质指标超过使用标准,浑河水质污染是造成市政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4 2002~2003年浑河治臭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
浑河桥段2002年治臭工程使该河段水质发生明显变化,大部分水域水质达到四类水域标准,
局部COD偏高,但也全部由黑臭型水域转化成藻类大量繁殖处于良性生态循环的水域。河中
鱼类大量出现,底泥厌氧及上浮现象被彻底控制。2002年冬,浑河拦河坝修建临时护坝,首
次实现坝前有限量放水,大量水资源的保留,营建了冬季浑河景观环境,促进了地下水的补
给,改善了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
2003年浑河工农桥段治臭工程在实现治臭目标的基础上,其污水的截流和药剂施用极大地促
进了水域由厌氧型向耗氧型的转变,使水域恢复耗氧状态下自净功能,水生生物处于良性生
长与循环促进阶段。�
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自2002年下半年起,浑河治理河段沿岸地下水位和水质均向良好方面变
化,历年冬季某些区域水井水位下降几十米,但在2002年冬季变化不大,水质明显改善。有
关浑河变化对城区地下水环境改善的促进作用将日益显露,水环境的彻底变化将在沈阳市的
建设发展史上填写重要的篇章。
污泥的高温堆肥处理法
〔 作者:-- 转贴自:西部环境网 点击数:456 更新时间:2005-10-18 文章录入:碧水蓝天 〕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一、概述
城市污水处理是我国“九五”“十五”期间需重点解决的环保问题,而大力进行污水处理的同时,又面临着对其伴生物---污泥处理处置的难题。采用城市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农用技术,利用污泥作为原料,加入工业废弃物----粉煤灰和N、P、K等添加物,制成颗粒状有机复合肥,不仅解决了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问题,还可对污泥、粉煤灰等污染物进行综合利用,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并为农业提供具有改良土壤特性、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机复合肥料,促进农业生产。
本项目为城市污泥无害化资源化农用技术工程项目。为使污泥制肥技术尽快得到推广,解决烟台市市政污水污泥处理和处置问题,本项目将实施以下内容。
在烟台市污水处理厂内建设日消化 50m3 脱水污泥(含水率65~75%)、年产16000吨有机复合肥的污泥制肥厂。
本项目需建设污泥制肥厂生产车间厂房、辅助生产用建构筑物及办公用房等,建筑面积约2500m2。购置用于污泥制肥厂生产的日处理污泥量50m3的污泥无害化农用技术成套备,项目需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约67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约200万元,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费约370万元,其他费用约100 万元。
本项目的承担单位为国家机械工业局机械科学研究院,污泥制肥厂的生产和运营由烟台市污水处理厂负责实施。
本项目通过污泥制肥技术产业工程以实现明显的社会效益,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二、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水资源是保证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因而保护水资源、防止污水对环境的污染,是人类造福于千秋万代的重要责任。为了改善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的现状,从“九五”期间污水治理问题得到充分重视,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发展很快。然而对于随之产生的大量污泥,目前我国大多采用填埋处理,处理不当仍会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污泥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已经越来越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污泥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沉淀物质,它包括污水中的泥砂、纤维、动植物残体等固体颗粒及其凝结的絮状物,各种胶体、有机物及吸附的金属元素、微生物、病菌、虫卵、杂草种子等综合固体物质。由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中主要成份为有机物,因而其本身就是很好的农用有机肥原料,可进行综合利用,将其变废为利。本工程采用城市污泥无害化农用技术,将城市污泥与添加物质(其成份主要为菌种、粉煤灰及N、P、K营养素等)混合,制成可用于播种机播撒的有机无机复合颗粒肥,这种复合肥产品属高效无机有机缓释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保护土壤有明显效果,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农业肥料品种。因此利用城市污泥添加粉煤灰制肥,即可为农业提供复合肥产品,满足我国农业化肥产品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实现了对城市污泥和粉煤灰等环境污染源的综合利用,使废物资源化。有着极大、长远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
从世界范围看,城市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主要有焚烧、填埋、投海和堆肥等多种形式。焚烧法的技术与设备复杂,能耗大,投资高,并伴有大气污染问题;填埋法受到用地的限制;投海会污染海洋,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食物链会造成威胁,国际公约已明令禁止;用堆肥法处理后的城市污泥进行农业利用,具有经济简便、可资源化等优点,已经引起广泛重视,是目前呼声最高的处理途径。
高温堆肥技术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开发研究成功的,目前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已广泛采用高温堆肥技术对城市污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如美国每年约有49%的城市污泥制成肥料施于农田或林地。德国ETH/OAM再生公司研究开发的城市污泥无害化农用技术克服和解决了脱水污泥无害化和综合利用的问题,降低了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的成本,在德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从六十年代初开始研究用好氧发酵技术处理城市污泥,“八五”期间,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环保所承接国家经贸委科技开发项目,成功地开发污泥好氧堆肥工艺和成套设备等技术。1994年德国ETH/OAM再生公司与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环保所合作,针对中国国情继续进行研究开发,使该项技术采用的工艺和成套设备更加先进和完善,完全能够满足中国城市污泥无害化农用处理的要求,为中国城市污泥无害化农用技术的推广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三、我国农业肥料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化肥工业迅速发展,氮肥和磷肥的产量目前分别排在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农作物施肥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七十年代前,农作物施肥中农家肥与化肥的比例是7:3,到七十年代末期,由于化学肥料用量猛增,其比例已改变为3:7。长期施用无机化肥的主要缺点是单独施用肥份不完全,掺合增施则造成溶度积剧增,肥份容易流失,不利于作物生长和利用。并且使土壤盐化板结,污染饮用水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了避免偏施无机肥料导致的必然后患,有些国家已开始限制偏施化肥而施用有机肥料。
有机肥料属于绿色产品,它的施用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施用有机肥料的优势在于:
1、 提供作物生长所需养分:
有机肥经土壤中微生物分解,可不断释放各种作物所需养分,同时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促进光合作用,提高作物产量。
2、 改良土壤,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有机肥转化成腐殖质,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肥、保水、保温性能,改良土壤。
3、 提高化肥利用率:
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缓急相济,互相补充,可显著提高化肥的肥效。
4、 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作物品质:
有机肥在分解转化过程中,改善和优化了作物营养条件,不仅增加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增强新陈代谢,刺激生长发育,还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5、 增强微生物活性:
有机肥料不仅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还为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强微生物活性,促进微生物对有机肥料的分解转化能力。
6、 防止环境污染,减少疾病传播:
有机废弃物既是肥源,又是污染源。充分利用有机肥料,是变废为宝、提高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
我国长期以来农业追求高产,大量施用化肥,已造成土壤砂化、板结,肥力下降。在我国大量施用有机肥料可有效地协调有机无机肥料结构矛盾,增加养分的有效供给,缓解耕地缺磷少钾的矛盾。
但是,由于有机肥肥效释放慢,养分含量低,施用数量大,且当年利用率低,在作物生长旺盛、需肥多的时期,往往不能及时满足作物的需求,所以需要与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制备有机无机复合肥料是解决以上矛盾的最佳有效途径。
因此,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在国内有很大的市场潜力。生产复合肥不仅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项目的技术基础
城市污泥无害化农用技术是机械科学研究院环保所在高温堆肥技术的基础上,研究电厂粉煤灰的各种特性,并吸收德国ETH/OAM再生公司应用粉煤灰和污泥在德国农业应用的研究技术,解决了脱水污泥含水率高不宜发酵的关键技术。其工艺是将脱水污泥按一定比例与添加物质均匀混合,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通过堆肥完成对污泥的脱水和有机物熟化处理。此项技术生产的基本原料是城市污泥和电厂产生的粉煤灰,另外根据不同作物要求加入所需营养素和添加剂,其设备简单,不需特殊的烘干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杀菌、杀虫卵和固化重金属。在添加物中还可加入珠光岩、硅藻土、沸石和石膏废料等,并跟据所施用土地的PH值,用石灰对所制肥料的PH值进行调节。
实验证明粉煤灰含有多种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微量元素,具有较强的水化活性、促进发酵以及改良土壤的特性,它对施用到农田中的化肥有缓释作用,对重金属也有一定的缓释作用,因此将粉煤灰做为主要干燥物质来处理城市污泥,不仅可以提高城市污泥无害化农用的效果,也为粉煤灰自身的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
利用该技术所生产的颗粒肥料含水率低,便于存放、运输和在农田中施播。根据实验,与同价量的高效磷肥(磷酸二胺)比较,可提高产量10~20%。添加物具有疏松土壤、增加土壤团粘度,使肥效发挥充分,并保护土壤的作用。由于肥料添加物的固化作用,颗粒肥料具有一定耐水性和耐冲洗性,达到缓释作用,肥效延续时间长。
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的需要,目前采用污泥无害化农用技术研制开发了两个系列的有机复合肥:
土壤改良剂,其主要成份为有机质25~38%,P、N、K≥7%,主要用于改良土壤、林业种植;
颗粒复合肥,其主要成份为有机质10~20%,P、N、K 20~25%,主要用于大田种植;符合GB15063-94国家标准。
“八五”期间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环保所承接经贸委科技开发项目,开发了用于城市污水污泥堆肥工艺及设备,其中主要有堆肥工艺研究和链条式翻堆机,该项目获机械部二等奖,翻堆机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依托以上两项技术,“九五”期间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环保所承担国家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针对污泥处理农田应用的实际需要开发了污泥制肥成套设备,并开发了气流干燥机、造粒机、混料机系列设
3. 请问哪里可以找到精神病学方面的病历
一、概述
(一)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定义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psychiatric epidemiology)是在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领域里,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为对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并着重对群体的特性进行研究;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精神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科学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评价其效果的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体系。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流行病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其研究内容已经从传染病和急性病扩大到非传染性和慢性病,以及人群的健康问题。而精神病学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临床精神疾病患病个体的诊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本质,就需要将研究范围由患病的个体扩大到患病的群体,并且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因此,精神病学的研究自然要应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这就形成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这一门交叉学科。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端倪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欧洲一些国家为了估计建造精神病院的数量而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人口学调查。至19世纪末,由于多种契机,如一些欧洲国家为社区精神病患者提供照顾进行立法而需要了解精神病人的数量、病情及其需求,一些精神科医生应用医学遗传学的理论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家谱而需要对社区人群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以及方法学的改进使研究结果更为真实可靠,促使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得以发展。美国的社会精神病学家Dohrenwend等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期间的研究方法仅是利用病历资料和主要知情人来确诊精神病患者。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末,此期间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社区样本的全部对象直接交谈来确诊病例。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初开始至今,在遗传学、精神药理学、精神生物学,特别是精神病理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下,随着方法学的日趋完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这一阶段对精神疾病的研究,由于改进了抽样方法,发展了有良好效度和信度的精神疾病的筛查工具,使用统一的分类和诊断标准,采用标准化的精神现状检查工具等,因而达到了满意的一致性要求,能够更加客观地提供在一定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分布特点,对精神病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推动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开始于40年代末,虽然在50至70年代国内一些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普查,如林宗义1953年和1973年应用美国的诊断标准在台湾进行过大规模的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上述一些调查因方法学的局限使所得结果可比性较差,缺乏在国内外的交流。为了与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接轨,能够更加客观地提供在一定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分布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我国于1982年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调查方法,组织了第一次全国12个地区协作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现况调查,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大样本人群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因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水平。1993年在上述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使用同样的调查方法和程序,进行了第二次现况调查,了解了精神疾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这些研究为制定我国长期精神卫生规划和进一步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首先是精神病学的特点。本学科的学科基础是精神病学,其任务是采用现代精神病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探讨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精神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规律。因此,本学科应以精神科临床实践为基础,为临床研究和诊治提供有创新性的方法学。同时,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个体及患病群体,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精神科临床医学以医院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局限,扩大为以人群为基础的社区研究,突出流行病学的宏观研究特点。将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应用到精神病学的研究,对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有效的防治,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描述精神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精神状况、社会功能缺陷等情况;通过比较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的分布,寻找影响分布的原因,探讨疾病的危险因素、流行因素和病因;根据人群研究的结果估计某因素使个体罹患某病的危险性;通过对精神疾病自然史的研究评价涉及精神病的易感因素、保护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预后因素和生活事件等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制订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五)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根据当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理论及方法的研究三大类。观察法包括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和分析性研究(analytic study),实验法包括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和社区试验(community trial),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阐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规律。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还广泛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测量方法研究人群的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状况,这是本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六)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是交叉学科,与多门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首先,本学科既作为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专科,又作为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临床医学的任务是对患病个体进行诊治,而流行病学不仅要研究患病个体和群体,还要研究未患病的人群及环境因素,分析疾病与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关系,从而制订防治对策并评价其效果。因此,应具备精神疾病的临床知识,并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诊断疾病、探讨病因时,应用流行病学的知识,结合临床经验,探讨精神疾病的人群现象和病因。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有着密切关系。本学科在寻找并证实病因的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基础医学中的生物化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门基础学科,各学科相互补充知识、相互提供线索、相互促进发展。
此外,由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在进行调查、分析流行过程和疾病分布规律时,必然要与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方法发生联系。众所周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社会因素、人群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重视,从而促使行为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学科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相互渗透,使人类对精神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因此,当前学术界亦采用社会精神病学这一术语。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在国外的发展
(一)国外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精神病学理论的深化和方法学的改善,获得越来越多的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资料。近年来各国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各种社区人群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获得的各类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不尽相同。美国Kessler等人(1994)报告一项社区调查结果,有8098名15-54岁的应答者的分层样本经国际诊断审查组织用一种经过修改的描述方式进行审查,得出一年的非情感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妄想症及不典型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估计为5‰。美国Kendler等人(1996)报告以计算机分析定式访谈方式检查的5877名社区人群样本,得到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样精神病的终生患病率为1.3%,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2.2%;而以临床医生诊断的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样精神病的终生患病率为0.2%,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7%。调查还发现临床医生诊断的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与低收入、失业、单身、离婚、分居和城市居住地显著相关。以此说明对社区人群样本估计精神疾病的终生患病率受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的影响相当大,结论是在流行病学样本中正确检查精神疾病要依靠临床医生的判断。英国Welch等人(1998)对居住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的9064名16-75岁居民的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低、物质生活标准低和社会阶层低与精神障碍显著相关,而精神障碍患病率的性别差异不能用男女社会角色的差异加以解释。荷兰Bijl等人(1998)报告了7076名18-64岁社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41.2%的65岁以下人群一生经历过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版(DSM-Ⅲ-R)诊断标准中情感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它非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物质滥用障碍等各类精神障碍中的至少一种精神障碍,可见人群中精神障碍是相当普遍的。
对于各类精神障碍,近年来各国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精神分裂症是研究时间最长久、研究范围最广泛和深入的精神疾病。澳大利亚Jablensky(1997)论述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时指出,该病是一种低发病率但相对高患病率且危害终生的疾病。自从Kraepelin(1896)首先描绘精神分裂症作为一个疾病实体,称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之后,自本世纪初开始的流行病学研究在不同人群和地区均获得了对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发病率和终生危害的显著一致的估计值。美国国立精神卫生院流行病学责任区(Epidemiological Catchment Area, ECA)1988年调查资料显示,经培训以统一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的精神检查调查获得精神分裂症一个月患病率为6‰,6个月为13‰。长期的研究证实环境和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均有病因作用。英国Jones(1998)提出分子遗传学的进展揭示了第6、8、32号染色体上的连锁,提供了在染色体上寻找遗传基因的证据。美国Myles等人(1999)发表了在相对与世隔绝的岛国Palau共和国调查的结果,在13750名15岁以上的成人中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99%,其中男性终生患病率为2.77%,女性终生患病率为1.24%。德国Hafner等人对精神科文献进行综述后指出,12-60岁的成人中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一,其主要发病年龄是20-35岁,且女性晚发精神分裂症的频率和严重性大于男性。Brewin(1997)报告了英国Nottingham地区1978-80年和1992-94年两个队列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由2.49‰略微提高到2.87‰。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对全球10个中心的协作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指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都是近似的。总之,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时间和地区分布无明显差异;年龄分布以青壮年首次发病为主,且有性别差异;家庭经济水平和社会阶层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呈负相关。
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的著作中出现了“忧郁”(melancholy)一词。历史上对情感性障碍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是法国Falreth、德国Kahlbaum(1882)和Kraepelin(1896)。本世纪中叶德国Leonhard(1957)提出双相情感性障碍和单相情感性障碍的学说,并认为遗传是情感性障碍单、双相区别的重要因素。早期情感性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都归在躁抑症中,而未分为单、双相情感性障碍,且无一致的诊断标准,但获得的结果却比较接近。80年代西方各国逐渐采用了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精神检查,以美国为例,美国国立精神卫生院ECA的调查,经培训以统一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的精神检查,得到各类情感性障碍的6个月男性患病率为0.4%-4.6%,女性患病率为0.4%-8.2%。Eaton(1997)报告了美国Baltimore的ECA随访结果,将1981年3481人的队列中1920人于1993年至1996年再次检查,重度抑郁的估计发病率为3‰,30-40岁是发病高峰,50-60岁是发病的第二个高峰。Ohayon(1999)报告了联合王国1994年在一般人群中有代表性的4972人的调查结果,抑郁症的检查时点患病率为5%,女性为5.9%,明显高于男性的4.2%。Kitamura(1998)报告了日本重度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9%,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Cho(1998)报告了韩国3711人的调查结果,男性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为6.8%,女性为10.4%。 Szadoczky(1998)报告了匈牙利18-64岁人群样本的调查结果,重度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5.1%,男女比例为1:0.37,双相情感障碍为5.1%,男女比例接近。重度抑郁的1年和1月期间患病率分别为7.1%和2.6%,躁狂发作的1年和1月期间患病率分别为0.9%和0.5%。两者的发病高峰在15-19岁,而重度抑郁的第二个高峰在45-50岁。加拿大Bland(1997)综述了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认为近15年来许多研究者应用标准化方法在不同的国家、文化和种族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重度抑郁的比例有所增加,与双相情感性障碍一样,发病在较年轻的年龄组。世界范围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由于认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困难,情感性精神障碍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发达国家老龄化的趋势,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及其它老年痴呆患者的绝对人数有所增加,以构成许多发达国家主要的社会问题和保健内容。多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4-6%,80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高达20%。美国Hendrie(1998)报告北美6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病率为6-10%,其中AD占三分之二。因此,美国和英国已将AD列为老年疾病重点研究项目,使AD在老年医学和老年精神病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除此之外,对于神经症、尤其是其中比例较大的强迫性神经症、惊恐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非重性精神障碍亦有许多研究,但由于方法学的局限,一些流行病学资料缺乏可比性。
(二)国外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上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tenth version, ICD-10)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rth version, DSM-Ⅳ)。ICD-10是WHO推荐使用的国际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体系,专家们不遗余力试图其适用于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各类人群。通过近十余年的辛勤努力,很多国家已采用了ICD-10进行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DSM-Ⅳ是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和分类体系,除美国、加拿大使用外,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亦普遍采用,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随着国际精神疾病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学家认识到国际通用的诊断和分类系统、标准化精神状况检查工具、以及统一的精神病学词汇的使用,对于促进国际间精神病学研究信息的交流和对精神疾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WHO负责ICD-10的专家,还是美国DSM-Ⅳ的编制者,均致力于两种诊断和分类体系的趋同化,并设立了负责跨文化研究的专家组。此外,世界各国的精神病学家进行了许多ICD-10和DSM-Ⅳ之间效度和信度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大诊断和分类体系对于多数精神疾病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这些成果为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目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体系日趋成熟,但存在的问题是适用于社区人群研究的筛查工具不尽如人意,有待于研究发展可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的标准化筛查方法。近年来,WHO不断组织各国精神疾病的多中心协作研究,目的是既可以推广使用标准化的诊断和分类标准,又可以获得世界各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资料,同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社会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对精神疾病的影响,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学推动精神病学研究的深化。
目前,世界各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除大量描述性研究之外,还包括各种精神疾病病因的分析性研究、自然史研究、治疗和康复的干预性研究、以及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特殊方法的研究。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精神药理学等相关学科,以及最新统计学及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相结合,促进精神疾病的研究不断发展。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起步于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70年代开始在城乡建立精神病三级防治网。1986年召开的第二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进一步促进了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虽然在50-70年代一些地区进行了精神疾病的大规模普查,但因存在筛查和诊断的方法学问题,所得结果缺乏可比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的对外交流,我国的精神病学家将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先进调查方法介绍到国内。1982年在卫生部领导下,组织了全国第一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12个地区的协作调查。 调查参照ICD和DSM两大诊断和分类标准,制订了统一的抽样方法、调查程序,以及效度和信度均达到要求的精神疾病筛查工具、标准化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现场调查实施阶段,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样本抽取采用了整群、分层、随机三阶段的多级抽样方法。通过较大规模的现况调查,获得了各类精神疾病的时点患病率为10.54‰,终生患病率为12.69‰;其中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为4.75‰,终生患病率为5.69‰,城市时点患病率为6.06‰,明显高于农村3.42‰;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0.37‰,终生患病率为0.76‰。此外,调查还发现了一些相关因素,如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与经济水平呈负相关等。本次调查提供了我国精神疾病的一些基础资料,也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水平。
1993年在上述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使用同样的调查方法和程序进行了第二次大样本的现况调查,结果显示7个地区1993年各类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的时点患病率为11.18‰,终生患病率13.47‰,在各种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中仍以精神分裂症最高,时点患病率为5.31‰,终生患病率为6.55‰;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为2.70‰;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0.52‰,终生患病率为0.83‰;而酒依赖的患病率上升幅度最大,患病率为0.68‰。此外,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为0.36‰。我国这两次大样本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7个地区1993年各类精神障碍(除神经症)的终生患病率与1982年终生患病率经标准化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其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经济水平最低的人群患病率最高。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是我国防治与科研的重点疾病,精神发育迟滞在目前我国城乡患病率居第二位,亦为防治与康复的重点疾病,而酒依赖、情感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均需加强防治与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两次调查资料中一些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如情感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等,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其原因可能与这些精神疾病的认识程度和诊断分类标准、以及文化差异有关。
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一些精神疾病的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如台湾林宗义1953年和1973年进行的大规模的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与社会经济和教育程度呈负相关关系(1)。1988年全国8省市0-14岁儿童智力低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1.20‰,城市为0.70‰,农村为1.41‰,男童患病率为1.24‰,女童患病率为1.16‰,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同时,还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儿童多动症和儿童行为问题的各种危险因素。我国近10年来引进国外的检查方法调查了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发病率,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级亲属痴呆家族史和严重精神疾病家族史是该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遗传学说寻找到证据。此外,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成功的实例是食盐加碘对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精神发育迟滞的干预性研究,调查表明,在缺碘地区普遍和长年服用碘盐能使地方性克订病所致的儿童精神发育迟滞明显减少。总之,我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随着相关学科的进步而快速发展。
(二)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国际上该学科的进展面临同样的挑战,即将精神病学与流行病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要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到对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就必须对群体特性进行研究,这必然需要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学,采用正规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将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应用到精神疾病的研究,常由于精神疾病病因的多重性、症状的不确定性、诊断的多轴性和治疗的复杂性而受到限制。流行病学研究要求调查资料有代表性、随机性和可比性,而在精神病患者中有时由于研究对象不合作而难以实现这些原则。此外,许多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方法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将其引入我国无疑会发生文化差异的冲突,亦存在不同种族生物学的影响。为保证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应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国际精神疾病研究的方法学中国化,以利于我国精神疾病的临床和社区研究。因此,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与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接轨,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展望
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这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科研人员和政府机构对精神疾病的防治予以了高度重视,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力量来加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提高防治和康复的水平。根据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主席Sartorius 1997年在北京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地区会议上的报告,发展中国家精神卫生工作的优先领域是促进精神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及神经障碍,精神疾病和精神残疾的康复,促进心理社会发育。这一发展趋势明确表明了精神疾病的研究对象必然要从临床的个体扩大到社区的群体,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讨病因和发病规律,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健康促进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学评价其效果。医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相结合是当代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神病学专家普遍认为,20世纪末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给个人健康和家庭生活危害最深的精神障碍是痴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对于这三种重要的精神疾病,需要在精神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基础上,将经典的流行病学观察法中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法和理论及方法学研究,应用到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病因和危险因素、以及治疗和预防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加强国际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推动精神卫生事业的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社会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
4. 精神病初期的表现是什么样子的
精神病患者,早期都有一些蛛丝马迹的症状,常不易被人注意。继往一段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过程,才发展成典型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狂躁症、抑郁症、癔病等)。如能在发病的初期,就能及时发现,采取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多数是可以减轻或制止一些精神异常的症状发生与发展。
但如果早期不加注意理会,等到完全精神失常时,再去不管用什么好方法治疗,治愈和好转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为了早防、早治、早好转,现将常见精神病的早期症状介绍如下:
一、情感方面的异常:
1、发现他对外界兴趣逐渐减少,对其切身事物常漠不关心,不置可否,但对某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却特别关心注意。2、反应淡漠 迟钝,或对小事容易过份激动,或常自言自语或无故嬉笑、哭泣,情绪表现与思想内容不符合。3、对很平常的事无端产生疑虑、胆怯、紧张、害羞、怒恼等。
二、行为方面的异常:
1、常孤独不合群。社交减少了,常闭门独坐或卧床不起。2、对事物的理解、看法及处理违背常理,性格变得离奇古怪。如家中有饭不吃而常到不很亲熟的人家中要人家招待吃饭。3、做事无恒心,易急躁或拖拉,易出差错,常失眠、记忆、减退、工作学习成绩逐步下降。4、不注意卫生与保健。不修边幅,久不理发、刮胡、也不美容,不遵循风俗习惯,不注意交通规则,逐渐失去自尊心。5、常遇事强词夺理,固执已见,或注意力难以集中,常心不在焉,独处若有所思。
三、思想方面的异常:
1、常有妄想,即对根本毫无根据的事常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坚信不移的去朝思暮想。又可分为(1)迫害妄想——如坚信有人要杀害他或欺悔他,故终日提心吊胆,防不胜防。(2)罪恶妄想——坚信自己犯了大错、重罪而有饭不吃、有床睡地板上,还美其名曰“自戒惩罚”。(3)夸大妄想——如自认为是很伟大、名望高、有权势、体健、艺高过人。常夸夸奇谈,目中无人,唯我独尊。(4)疾病妄想——坚信自己患了某种重病或不治之症,从而轻生悲观想自杀。(5)恋慕妄想——坚信某异性在爱恋他(她),从而千方百计去追求对方,实为单相思、自作多情。(6)猜疑妄想——如坚信配偶另有新欢,有第三者,或坚信别人要害自己,但实为无中生有。
四、常有幻觉:
即没有任何内外环境的实际刺激,而且己有某些明显感觉者称谓幻觉。常见的有(1)幻听——听见有人在骂他、夸他、指责他。(2)幻视——看到已故亲友或鬼怪。(3)幻味、幻臭——尝到或嗅到某种香味、臭气。(4)幻触——觉得有人在触摸他或接吻、性交,实际是没有。
由于上述的幻觉、妄想、错觉就会出现一些稀奇古怪的思想、行为、言语。常是歌笑无常、喜怒莫测或抑郁、沉默、痴呆等。但精神病患者并不是一开始就狂躁吵闹或忧郁迟钝的,初期仅是在某一方面精神表现异常,这是时其亲属就要提高警惕,及时找心理医生咨询或到精神专科诊治。切不可掉以轻心,延误诊治,将会后悔终生的。
5. 什么是精神分裂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病。
6. 精神社区的地域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概述 (一)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定义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psychiatric epidemiology)是在临床医学中的精神病学领域里,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为对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并着重对群体的特性进行研究;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这些精神疾病及促进健康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科学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评价其效果的一门涉及多学科的体系。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简史 流行病学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迅速,其研究内容已经从传染病和急性病扩大到非传染性和慢性病,以及人群的健康问题。而精神病学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局限于临床精神疾病患病个体的诊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本质,就需要将研究范围由患病的个体扩大到患病的群体,并且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精神疾病联系起来。因此,精神病学的研究自然要应用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这就形成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这一门交叉学科。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端倪可追溯到19世纪初期,当时欧洲一些国家为了估计建造精神病院的数量而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人口学调查。至19世纪末,由于多种契机,如一些欧洲国家为社区精神病患者提供照顾进行立法而需要了解精神病人的数量、病情及其需求,一些精神科医生应用医学遗传学的理论研究精神病患者的家谱而需要对社区人群进行有关资料的收集,以及方法学的改进使研究结果更为真实可靠,促使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得以发展。美国的社会精神病学家Dohrenwend等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此期间的研究方法仅是利用病历资料和主要知情人来确诊精神病患者。第二阶段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70年代末,此期间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对社区样本的全部对象直接交谈来确诊病例。第三阶段是从80年代初开始至今,在遗传学、精神药理学、精神生物学,特别是精神病理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影响下,随着方法学的日趋完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有了飞速的发展。这一阶段对精神疾病的研究,由于改进了抽样方法,发展了有良好效度和信度的精神疾病的筛查工具,使用统一的分类和诊断标准,采用标准化的精神现状检查工具等,因而达到了满意的一致性要求,能够更加客观地提供在一定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分布特点,对精神病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推动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 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开始于40年代末,虽然在50至70年代国内一些地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普查,如林宗义1953年和1973年应用美国的诊断标准在台湾进行过大规模的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上述一些调查因方法学的局限使所得结果可比性较差,缺乏在国内外的交流。为了与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接轨,能够更加客观地提供在一定范围内精神疾病的分布特点和发病危险因素,我国于1982年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调查方法,组织了第一次全国12个地区协作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现况调查,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大样本人群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因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水平。1993年在上述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使用同样的调查方法和程序,进行了第二次现况调查,了解了精神疾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这些研究为制定我国长期精神卫生规划和进一步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特点,首先是精神病学的特点。本学科的学科基础是精神病学,其任务是采用现代精神病学研究的科学方法探讨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精神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规律。因此,本学科应以精神科临床实践为基础,为临床研究和诊治提供有创新性的方法学。同时,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个体及患病群体,这就需要突破传统的精神科临床医学以医院为基础进行研究的局限,扩大为以人群为基础的社区研究,突出流行病学的宏观研究特点。将流行病学的方法学应用到精神病学的研究,对精神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有效的防治,以及对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 (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描述精神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人群中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以及精神状况、社会功能缺陷等情况;通过比较疾病在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的分布,寻找影响分布的原因,探讨疾病的危险因素、流行因素和病因;根据人群研究的结果估计某因素使个体罹患某病的危险性;通过对精神疾病自然史的研究评价涉及精神病的易感因素、保护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预后因素和生活事件等问题;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研究制订对精神疾病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五)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 根据当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理论及方法的研究三大类。观察法包括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和分析性研究(analytic study),实验法包括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和社区试验(community trial),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将流行病学调查所得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阐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规律。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还广泛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测量方法研究人群的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状况,这是本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 (六)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是交叉学科,与多门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关系。首先,本学科既作为精神病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专科,又作为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临床医学的任务是对患病个体进行诊治,而流行病学不仅要研究患病个体和群体,还要研究未患病的人群及环境因素,分析疾病与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关系,从而制订防治对策并评价其效果。因此,应具备精神疾病的临床知识,并掌握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在诊断疾病、探讨病因时,应用流行病学的知识,结合临床经验,探讨精神疾病的人群现象和病因。 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基础医学有着密切关系。本学科在寻找并证实病因的研究中必然要涉及基础医学中的生物化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多门基础学科,各学科相互补充知识、相互提供线索、相互促进发展。 此外,由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在进行调查、分析流行过程和疾病分布规律时,必然要与环境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多种学科和技术方法发生联系。众所周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社会因素、人群的心理因素和行为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重视,从而促使行为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社会科学范畴的学科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相互渗透,使人类对精神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因此,当前学术界亦采用社会精神病学这一术语。 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在国外的发展 (一)国外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 在世界范围内,对于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在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精神病学理论的深化和方法学的改善,获得越来越多的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的资料。近年来各国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各种社区人群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但获得的各类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不尽相同。美国Kessler等人(1994)报告一项社区调查结果,有8098名15-54岁的应答者的分层样本经国际诊断审查组织用一种经过修改的描述方式进行审查,得出一年的非情感性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妄想症及不典型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估计为5‰。美国Kendler等人(1996)报告以计算机分析定式访谈方式检查的5877名社区人群样本,得到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样精神病的终生患病率为1.3%,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2.2%;而以临床医生诊断的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分裂样精神病的终生患病率为0.2%,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7%。调查还发现临床医生诊断的所有非情感性精神障碍与低收入、失业、单身、离婚、分居和城市居住地显著相关。以此说明对社区人群样本估计精神疾病的终生患病率受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的影响相当大,结论是在流行病学样本中正确检查精神疾病要依靠临床医生的判断。英国Welch等人(1998)对居住在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的9064名16-75岁居民的调查发现,家庭收入低、物质生活标准低和社会阶层低与精神障碍显著相关,而精神障碍患病率的性别差异不能用男女社会角色的差异加以解释。荷兰Bijl等人(1998)报告了7076名18-64岁社区人群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41.2%的65岁以下人群一生经历过美国精神病学会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修订版(DSM-Ⅲ-R)诊断标准中情感障碍、焦虑障碍、进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其它非情感性精神障碍,以及物质滥用障碍等各类精神障碍中的至少一种精神障碍,可见人群中精神障碍是相当普遍的。 对于各类精神障碍,近年来各国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精神分裂症是研究时间最长久、研究范围最广泛和深入的精神疾病。澳大利亚Jablensky(1997)论述精神分裂症的流行病学时指出,该病是一种低发病率但相对高患病率且危害终生的疾病。自从Kraepelin(1896)首先描绘精神分裂症作为一个疾病实体,称为“早发性痴呆”(dementia praecox)之后,自本世纪初开始的流行病学研究在不同人群和地区均获得了对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发病率和终生危害的显著一致的估计值。美国国立精神卫生院流行病学责任区(Epidemiological Catchment Area, ECA)1988年调查资料显示,经培训以统一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的精神检查调查获得精神分裂症一个月患病率为6‰,6个月为13‰。长期的研究证实环境和遗传因素对精神分裂症均有病因作用。英国Jones(1998)提出分子遗传学的进展揭示了第6、8、32号染色体上的连锁,提供了在染色体上寻找遗传基因的证据。美国Myles等人(1999)发表了在相对与世隔绝的岛国Palau共和国调查的结果,在13750名15岁以上的成人中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99%,其中男性终生患病率为2.77%,女性终生患病率为1.24%。德国Hafner等人对精神科文献进行综述后指出,12-60岁的成人中发展成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是万分之一,其主要发病年龄是20-35岁,且女性晚发精神分裂症的频率和严重性大于男性。Brewin(1997)报告了英国Nottingham地区1978-80年和1992-94年两个队列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由2.49‰略微提高到2.87‰。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对全球10个中心的协作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后指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都是近似的。总之,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时间和地区分布无明显差异;年龄分布以青壮年首次发病为主,且有性别差异;家庭经济水平和社会阶层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呈负相关。 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Hippocratic)的著作中出现了“忧郁”(melancholy)一词。历史上对情感性障碍作出过重要贡献的是法国Falreth、德国Kahlbaum(1882)和Kraepelin(1896)。本世纪中叶德国Leonhard(1957)提出双相情感性障碍和单相情感性障碍的学说,并认为遗传是情感性障碍单、双相区别的重要因素。早期情感性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都归在躁抑症中,而未分为单、双相情感性障碍,且无一致的诊断标准,但获得的结果却比较接近。80年代西方各国逐渐采用了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精神检查,以美国为例,美国国立精神卫生院ECA的调查,经培训以统一诊断标准和标准化的精神检查,得到各类情感性障碍的6个月男性患病率为0.4%-4.6%,女性患病率为0.4%-8.2%。Eaton(1997)报告了美国Baltimore的ECA随访结果,将1981年3481人的队列中1920人于1993年至1996年再次检查,重度抑郁的估计发病率为3‰,30-40岁是发病高峰,50-60岁是发病的第二个高峰。Ohayon(1999)报告了联合王国1994年在一般人群中有代表性的4972人的调查结果,抑郁症的检查时点患病率为5%,女性为5.9%,明显高于男性的4.2%。Kitamura(1998)报告了日本重度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9%,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Cho(1998)报告了韩国3711人的调查结果,男性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为6.8%,女性为10.4%。 Szadoczky(1998)报告了匈牙利18-64岁人群样本的调查结果,重度抑郁的终生患病率为15.1%,男女比例为1:0.37,双相情感障碍为5.1%,男女比例接近。重度抑郁的1年和1月期间患病率分别为7.1%和2.6%,躁狂发作的1年和1月期间患病率分别为0.9%和0.5%。两者的发病高峰在15-19岁,而重度抑郁的第二个高峰在45-50岁。加拿大Bland(1997)综述了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流行病学,认为近15年来许多研究者应用标准化方法在不同的国家、文化和种族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重度抑郁的比例有所增加,与双相情感性障碍一样,发病在较年轻的年龄组。世界范围的研究结论一致认为由于认识、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困难,情感性精神障碍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随着发达国家老龄化的趋势,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及其它老年痴呆患者的绝对人数有所增加,以构成许多发达国家主要的社会问题和保健内容。多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为4-6%,80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病率高达20%。美国Hendrie(1998)报告北美6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患病率为6-10%,其中AD占三分之二。因此,美国和英国已将AD列为老年疾病重点研究项目,使AD在老年医学和老年精神病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 除此之外,对于神经症、尤其是其中比例较大的强迫性神经症、惊恐障碍、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非重性精神障碍亦有许多研究,但由于方法学的局限,一些流行病学资料缺乏可比性。 (二)国外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上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是“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tenth version, ICD-10)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诊断标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forth version, DSM-Ⅳ)。ICD-10是WHO推荐使用的国际性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体系,专家们不遗余力试图其适用于各个国家、各种文化、各类人群。通过近十余年的辛勤努力,很多国家已采用了ICD-10进行临床诊断和流行病学研究。DSM-Ⅳ是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和分类体系,除美国、加拿大使用外,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亦普遍采用,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随着国际精神疾病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精神病学家认识到国际通用的诊断和分类系统、标准化精神状况检查工具、以及统一的精神病学词汇的使用,对于促进国际间精神病学研究信息的交流和对精神疾病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是WHO负责ICD-10的专家,还是美国DSM-Ⅳ的编制者,均致力于两种诊断和分类体系的趋同化,并设立了负责跨文化研究的专家组。此外,世界各国的精神病学家进行了许多ICD-10和DSM-Ⅳ之间效度和信度的比较研究,发现两大诊断和分类体系对于多数精神疾病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这些成果为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目前,精神疾病的诊断和分类体系日趋成熟,但存在的问题是适用于社区人群研究的筛查工具不尽如人意,有待于研究发展可应用于流行病学研究的标准化筛查方法。近年来,WHO不断组织各国精神疾病的多中心协作研究,目的是既可以推广使用标准化的诊断和分类标准,又可以获得世界各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资料,同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研究社会学、人口学、生态学、社会环境及社会心理因素等对精神疾病的影响,应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学推动精神病学研究的深化。 目前,世界各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除大量描述性研究之外,还包括各种精神疾病病因的分析性研究、自然史研究、治疗和康复的干预性研究、以及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特殊方法的研究。社会学、心理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精神药理学等相关学科,以及最新统计学及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相结合,促进精神疾病的研究不断发展。 三、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起步于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70年代开始在城乡建立精神病三级防治网。1986年召开的第二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进一步促进了精神卫生和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虽然在50-70年代一些地区进行了精神疾病的大规模普查,但因存在筛查和诊断的方法学问题,所得结果缺乏可比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的对外交流,我国的精神病学家将国际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先进调查方法介绍到国内。1982年在卫生部领导下,组织了全国第一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12个地区的协作调查。 调查参照ICD和DSM两大诊断和分类标准,制订了统一的抽样方法、调查程序,以及效度和信度均达到要求的精神疾病筛查工具、标准化的检查方法和诊断标准;现场调查实施阶段,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样本抽取采用了整群、分层、随机三阶段的多级抽样方法。通过较大规模的现况调查,获得了各类精神疾病的时点患病率为10.54‰,终生患病率为12.69‰;其中精神分裂症时点患病率为4.75‰,终生患病率为5.69‰,城市时点患病率为6.06‰,明显高于农村3.42‰;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0.37‰,终生患病率为0.76‰。此外,调查还发现了一些相关因素,如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与经济水平呈负相关等。本次调查提供了我国精神疾病的一些基础资料,也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了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水平。 1993年在上述12个地区中的7个地区,使用同样的调查方法和程序进行了第二次大样本的现况调查,结果显示7个地区1993年各类精神障碍(不包括神经症)的时点患病率为11.18‰,终生患病率13.47‰,在各种重性精神病的患病率中仍以精神分裂症最高,时点患病率为5.31‰,终生患病率为6.55‰;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率为2.70‰;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时点患病率为0.52‰,终生患病率为0.83‰;而酒依赖的患病率上升幅度最大,患病率为0.68‰。此外,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为0.36‰。我国这两次大样本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7个地区1993年各类精神障碍(除神经症)的终生患病率与1982年终生患病率经标准化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其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城市高于农村,经济水平最低的人群患病率最高。结果提示,精神分裂症是我国防治与科研的重点疾病,精神发育迟滞在目前我国城乡患病率居第二位,亦为防治与康复的重点疾病,而酒依赖、情感性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病均需加强防治与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两次调查资料中一些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明显低于西方国家,如情感性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等,这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其原因可能与这些精神疾病的认识程度和诊断分类标准、以及文化差异有关。 此外,我国还开展了一些精神疾病的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如台湾林宗义1953年和1973年进行的大规模的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与社会经济和教育程度呈负相关关系(1)。1988年全国8省市0-14岁儿童智力低下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病率为1.20‰,城市为0.70‰,农村为1.41‰,男童患病率为1.24‰,女童患病率为1.16‰,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同时,还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研究儿童多动症和儿童行为问题的各种危险因素。我国近10年来引进国外的检查方法调查了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发病率,并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病例对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级亲属痴呆家族史和严重精神疾病家族史是该痴呆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遗传学说寻找到证据。此外,实验性流行病学研究成功的实例是食盐加碘对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区精神发育迟滞的干预性研究,调查表明,在缺碘地区普遍和长年服用碘盐能使地方性克订病所致的儿童精神发育迟滞明显减少。总之,我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随着相关学科的进步而快速发展。 (二)中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面临的挑战 中国的精神疾病流行病学与国际上该学科的进展面临同样的挑战,即将精神病学与流行病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于精神疾病的研究要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到对精神障碍及与精神健康有关的状态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的研究,探讨精神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就必须对群体特性进行研究,这必然需要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的方法学,采用正规的设计、测量和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但是,将经典的流行病学方法应用到精神疾病的研究,常由于精神疾病病因的多重性、症状的不确定性、诊断的多轴性和治疗的复杂性而受到限制。流行病学研究要求调查资料有代表性、随机性和可比性,而在精神病患者中有时由于研究对象不合作而难以实现这些原则。此外,许多精神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方法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将其引入我国无疑会发生文化差异的冲突,亦存在不同种族生物学的影响。为保证研究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应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使国际精神疾病研究的方法学中国化,以利于我国精神疾病的临床和社区研究。因此,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是与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接轨,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的展望 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这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对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世界各国的医学专家、科研人员和政府机构对精神疾病的防治予以了高度重视,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力量来加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提高防治和康复的水平。根据世界精神病学协会主席Sartorius 1997年在北京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地区会议上的报告,发展中国家精神卫生工作的优先领域是促进精神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及神经障碍,精神疾病和精神残疾的康复,促进心理社会发育。这一发展趋势明确表明了精神疾病的研究对象必然要从临床的个体扩大到社区的群体,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探讨病因和发病规律,从而制定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健康促进的对策和措施,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学评价其效果。医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相结合是当代精神疾病流行病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神病学专家普遍认为,20世纪末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给个人健康和家庭生活危害最深的精神障碍是痴呆、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对于这三种重要的精神疾病,需要在精神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基础上,将经典的流行病学观察法中描述性和分析性研究方法,以及实验法和理论及方法学研究,应用到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病因和危险因素、以及治疗和预防的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加强国际信息的交流和研究的协作,推动精神卫生事业的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社会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
7. 德国轴承加热器型号eth 17.541说明书及配件哪一家公司能够提供。
是要维修吗?国内就有人能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