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pos是什么
以太坊的采矿能持续多久?相信很多投资者都渴望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这个问题很多矿工朋友都问过。可见大家真的很迷茫。似乎到现在也没有更好的答案。我们知道以太坊2.0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影响和焦虑。其实我们不必太过焦虑。要知道,影响挖矿时间的关键点在于开发进度,即取决于PoW链和PoS链何时合并。那么以太坊还能是我的吗?你想知道以太坊能挖多久?下面就让我来谈谈吧。
以太坊还可以继续挖矿。为了弥补比特币的不足,以太坊提出了一种新的共识机制,叫做PoS(这是英文的缩写,意思是“权益证明”,也译为“股权证明”)。简单来说,PoS实际上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一样的:股权,股权。你持有的钱越多,你拥有的权益就越多,你的权益就越高。以太坊的PoS意思是:你持有的硬币越多,持有硬币的时间越长,你的计算难度就越小,越容易挖矿。
2017年开始,以太坊提出升级到2.0,解决性能瓶颈问题。与普通大众的认知不同,ETH2.0要实现的技术升级远不止简单的将POW机制改为POS机制。我们现在看到的技术升级方向包括市场上其他公链正在密切研究的技术,如切片技术、分层技术、子链技术等。如果这些技术都升级了,相信以太坊可以很好的解决性能瓶颈问题,可以吸引各种项目的开发者进行各种创新。
目前,云计算挖掘是以太坊中一种新的挖掘方式。其优势在于降低以太坊的挖矿门槛,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其中,获得更高的回报率。在以太坊投资云计算挖掘和选择的平台尤为关键。选择平台,你获利,但选择不对,你就要为平台工作一辈子!总的来说,以太坊采矿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② 以太坊币是什么
在圈子里的人,对于比特币都是非常熟悉的,比特币开创了去中心化密码货币的先河,但比特币并不完美,存在很多诟病难以解决,然而以太坊的诞生就解决了比特币扩展性不足的问题。
以太坊是一个开源的有智能合约功能的公共区块链平台,通过其专用加密货币以太币ETH提供去中心化的以太虚拟机来处理点对点合约。
它上面提供各种模块让用户来搭建应用,如果将搭建应用比作造房子,那么以太坊就提供了墙面、屋顶、地板等模块,用户只需像搭积木一样把房子搭起来,因此在以太坊上建立应用的成本和速度都大大改善。具体来说,以太坊通过一套图灵完备的脚本语言,简称EVM语言来建立应用,它类似于汇编语言。
③ 如何简单理解以太坊的POS机制
不再通过挖矿提供算力争夺记账权获得奖励的eth,而是通过持有eth派息,类似于银行存款的利息。
④ 以太坊pos之后还买个区块产币吗
不。以太坊pos不属于货币,因此,其之后不买区块产币。以太坊pos是一种在公链中的共识算法,可作为POW算法的一种替换。
⑤ eth转pos费用
平均一笔交易转账的花费在1.96美元左右。
根据78财经网显示,eth转pos平均一笔交易转账的花费在1.96美元左右。
eth,即以太币(Ether),是以太坊(Ethereum)的一种数字代币,被视为比特币2.0版,采用与比特币不同的区块链技术以太坊(Ethereum),一个开源的有智能合约成果的民众区块链平台,由全球成千上万的计算机构成的共鸣网络。开发者们需要支付以太币来支撑应用的运行。
⑥ 以太坊基金会:ETH将在未来几个月转向PoS 能源消耗至少减少99.95%
长话短说:以太坊在合并完成后的能源消耗至少能减少99.95%。
以太坊将在接下里的几个月完成向权益证明(PoS)共识机制的过渡,这带来了无数种已被理论化的改进。但既然信标链( Beacon chain)已经运行了几个月的时间,我们实际上就可以深入研究具体的数字了。我们很高兴 探索 的一个领域涉及新的能源使用估算,因为我们将结束在共识上花费一个国家所耗能源价值的过程。
截至目前,还没有任何关于能源消耗(甚至使用什么硬件)的具体统计数据,因此下面是对以太坊未来能源消耗的粗略估算。
由于很多人都在运行多个验证器,因此我决定使用可存款的独立地址的数量,来作为今天有多少台服务器的代理数。很多质押者可以使用多个 ETH 1.0地址,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那些冗余设置。
在撰写本文时,有来自16405个独立地址的140592个验证器。显然,这是由于交易所和staking质押服务造成的偏差,因此移除它们会导致有87,897个验证器被假定是在家里质押的。作为一个健全的检查,这意味着平均每个家庭质押者运行了5.4个验证器,这对我来说似乎是一个合理的估计值。
能源要求
运行一个信标节点(BN)、5.4个验证器客户端(VC)以及一个以太坊1.0全节点需要多少能量?以我的个人设置为基础,大约是15瓦。Joe Clapis(Rocket Pool开发者)最近运行了10个验证器客户端(VC),1个Nimbus信标节点(BN)以及1个10Ah USB电池组的Geth全节点,然后运行了10个小时,这意味着这个设置平均为5瓦。而一般的投资人不太可能运行这样的优化设置,所以我们取100 瓦作为参考数。
将其与之前的87000个验证器相乘,就意味着家庭质押者的消耗电量约为1.64兆瓦。估计托管质押者所消耗的能源会更多一些,他们运行了成千上万个具有冗余和备份的验证器客户端。
为了简化计算,我们还假设他们每5.5个验证器使用100瓦。基于我所接触过的基础设施团队,这是一个粗略的高估值。真正的答案要少50倍左右(如果你是一个质押托管团队,并且每个验证器消耗电量超过5瓦,我相信我可以为你提供帮助)。
因此,总的来说,采用权益证明(PoS)的以太坊网络会消耗大约2.62兆瓦的电量。这不是一个国家的用电规模,也不是省甚至城市的用电规模,而大约是一个小镇(约2100个美国家庭)的用电规模。
作为参考,当前工作量证明(PoW)以太坊网络所消耗的能量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能源,但这实际上是保持PoW链安全所必需的。顾名思义,PoW达成共识的基础是哪个分叉在这方面做的“工作”最多。有两种方法可以提高“工作”完成率,一是提高挖掘硬件的效率,二是同时使用更多的硬件。为了防止区块链被成功攻击,矿工必须比攻击者更快的速度“工作”。由于攻击者很可能拥有类似的硬件,矿工必须保持大量高效的硬件运行,以防攻击者挖出它们,所有这些硬件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
在PoW共识机制下, ETH 价格与算力正相关。因此,随着价格的上涨,在均衡状态下,网络消耗的电力也会随之增加。而在PoS共识机制下,当 ETH 价格上涨时,网络的安全性也会提高( ETH 的价值更高),但对能源的需求保持不变。
一些比较
据数字经济学者估计 ,以太坊矿工目前每年要消耗44.49太瓦时的电量,这意味着,根据上述保守估计,PoS的能效提高了约2000倍,这反映了总能源使用量至少减少了99.95%。
如果每笔交易的能耗高于你的速度,则约为35Wh/tx(平均约60K gas/tx)或TV约20分钟的耗电量。相比之下,以太坊PoW每笔交易使用相当于一栋房子2.8天的能量,比特币的每笔交易则消耗相当于一栋房子38天的能量。
展望未来
尽管以太坊目前仍在使用PoW共识机制,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在过去的几周里,我们看到了第一批用于合并的测试网的出现(注:The Merge合并是以太坊从PoW切换到PoS时的名称)。几个工程师团队正在加班加点地工作,以确保合并尽快到来,同时又不影响安全性。
扩容解决方案(例如rollup和分片)将通过利用规模化经济来帮助进一步减少每次交易消耗的能量。
以太坊网络超级耗电的日子屈指可数了,我希望这个行业的其他部分也是如此。
⑦ 【Discover ETH】什么是权益证明PoS
本篇作为Discover系列文章的开篇,结合ETH2.0的目标,来谈谈权益证明PoS是什么。
在谈PoS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共识。共识,即达成了普遍协议。区块链实质上是一个全球性的状态机,达成共识意味着网络上至少有超过一半(51%)的节点同意网络的下一个全球状态。
共识机制 (也称为共识协议或共识算法)允许分布式系统(计算机网络)协同工作并保持安全。当前主流的共识机制有两种,分别是 工作量证明 (Proof of Work,PoW)和 权益证明 (Proof of Stake,PoS)。以太坊在设计之初就希望最终以太坊的共识机制能转变为PoS,而PoW只作为一个过渡阶段。但无论是PoW还是PoS,最终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即实现分布式计算机的共识机制。下面先简单了解工作量证明(PoW)的工作机制。
工作量证明通过矿工们完成,矿工们需要竞争创建最新区块以处理和完成交易。 获胜者将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分享最新区块,并且获得最新的特定代币区块奖励(如以太坊的以太币)。由于用户需要拥有超过网络中 51% 的算力才能够欺骗整条链,因此网络安全得以保证。 这将需要巨大的设备和能源投入,所需的开支甚至可能超过收益。
工作量证明是08年在中本聪所创造的比特币中提出的,至今已经经过了充分的考验和测试,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矿工和矿池的加入,挖掘新的区块的难度指数爆发式上升,也面临的如下的问题:
PoS作为ETH2.0关键的建设目标,其作用不仅仅只是因为PoW带来的环境不友好的能源消耗,还有PoS的建设能更有力支持 分片链 (以太坊网络扩展的关键升级),更强的去中心化特性等等。下面从几个方面来简单谈谈权益证明PoS的工作过程。
在以太坊中,工作量证明的过程参与的角色是矿工/矿池。其目的是通过算力试错来反复计算,以此生成一个低于目标随机数的混合哈希。这个计算难度依赖于区块所声明的 难度 ,难度越小,有效的哈希值的集合就越小。而在权益证明中,则没有矿工这一角色,与之对应的是称之为 验证者 的角色。
在ETH2.0中,用户需要质押 32ETH 来获得作为验证者的资格。验证者被 信标链 随机选择去创建区块,并且负责检查和确认那些不是由他们创造的区块。他们不需要开采区块,他们只需要在被选中的时候创建区块并且在没有被选中的时候验证他人提交的区块。此验证被称为证明。
验证者因提出新区块和证明他们已经看到的区块而获得奖励,对于一些恶意验证者节点,也会有相应的惩罚机制使之失去质押。验证者质押的ETH越多,获得的奖励也越多。可以这样说,权益证明是一种用于激励验证者接受更多质押的机制。
前面提到了 分片链 这个名词, 分片 就是将区块链分成多条链。验证者将会在不同的分片上处理它们的分片数据,以此来提高区块链的工作效率。ETH2.0预计会有64个分片链。
验证者会被随机洗牌到不同的分片中,以防止验证者恶意操纵节点并提高链的安全性。处理不同分片之间的数据的关键角色就是 信标链 (Beacon Chain)。
信标链 是协调分片信息、管理验证者的连接不同分片的桥梁。
当用户在分片上提交交易时, 验证者 将负责将用户的交易添加到分片区块中。 信标链 通过算法选择验证器以提出新的块。如果一个验证者没有被选中提出一个新的分块,它们将会证明另一个验证者的提议,并确认一切都正常。
至少需要 128 个被称为 委员会 ( committee )的验证者来证明每个分片块。委员会有一个提出和验证分片区块的时限,这个时限被称为 插槽 ( Slot ),大约为12秒。 每个插槽只能创建一个有效区块,一个 周期 ( Epoch ,大约6.4分钟)有 32 个插槽。
每个周期过后,委员会都由不同的、随机的参与者解散与重组,重组过程由一个半随机算法 RANDAO 来选择,以此避免恶意节点的操纵。
ETH2.0使用 Cassper 终局协议来确认一个新的区块是否得到足够的证明,即只要2/3的插槽同意(即当前参与计算的2/3的验证者节点),该区块就会被最终确定。而推荐此区块的验证者将获得奖励。因此,在权益证明的机制下,每过6.4分钟就会创建一个新的区块。关于Cassper协议的详细说明后续再进行探索。
权益证明的建设以太坊在15年就已经提出,截止至今也才完成了Phase 0信标链的建设。而下一阶段的与主网合并,再下一阶段的分片链建设也一再推迟。虽然PoS的建设非常缓慢,但无论如何,权益证明作为主流的共识机制算法之一,也是值得我们探讨其设计原理。
后续将会针对信标链的详细设计、分片等ETH2.0内容进行探索。
⑧ 以太坊技术系列-以太坊共识机制
区块链的特点之一是去中心化。也就是节点会分布在各个地方组成分布式系统。各个节点需要对1个问题达成一致,理想情况下,只需要同步状态即可。
如上图所示 B节点将a=1=> a=2的状态同步给 ACDE四个节点,这时系统中状态变为a=2, 但如果其中有恶意节点 AE 收到通知后把a=1=>a=3修改为错误的节点,这个时候大家的状态就不一致了,此时需要共识机制使系统中得到1个唯一正确的状态。
如上面说到分布式系统存在恶意节点导致系统中状态不一致的情况有1个比较著名的虚拟问题-拜占庭将军问题。
拜占庭将军问题是指,N个将军去攻打一座城堡,如果大于一定数量的将军同时进攻则可以攻打成功,如果小于则进攻失败。将军中可能存在叛徒。
这个时候有2种情况
1.如果2个叛徒都在BCDE中,那么共识算法需要让其余2个将军听从A的正确决策进攻城堡。
2.如果A是1个叛徒,共识算法需要让BCDE中剩余的3个忠诚将军保持一致。
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解法,大家有兴趣可以自行查阅(推荐学习PBFT),我们重点来看看以太坊中目前正在使用的Nakamoto 共识和将要使用的 Casper Friendly Finality Gadget共识是如何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的。
说到Nakamoto共识和Casper Friendly Finality Gadget共识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他们的部分组成应该都比较熟悉-POW(工作量证明)和POS(权益证明)。
POW或POS称之为Sybil抗性机制,为什么需要Sybil抗性机制呢,刚刚我们说到拜占庭将军问题,应该很容易看出恶意节点越多,达成正确共识的难度也就越大,Sybil攻击就是指1个攻击者可以伪装出大量节点来进行攻击,Sybil抗性是指抵御这种攻击能力。
POW通过让矿工或验证者投入算力,POS通过让验证者质押以太坊,如果攻击者要伪装多个节点攻击则必将投入大量的算力或资产,会导致攻击成本高于收益。在以太坊中保障的安全性是除非攻击者拿到整个系统51%算力或资产否则不可能进攻成功。
在解决完Sybil攻击后,通过选取系统中的最长链作为大家达成共识的链。
很多人平时为了简化将pow和pos认为是共识机制,这不够准确,但也说明了其重要作用,我们接下来分析pow和pos。
通过hash不可逆的特性,要求各个矿工不停地计算出某个值的hash符合某一特征,比如前多少位是000000,由于这个过程只能依赖不停的试错计算hash,所以是工作量证明。计算完成后其他节点验证的值符合hash特征非常容易验证。验证通过则成为成为合法区块(不一定是共识区块,需要在最长链中)。
以太坊中的挖矿算法用到2个数据集,1个小数据集cache,1个大数据集DAG。这2个数据集会随着区块链中区块增多慢慢变大,初始大小cache为16M DAG为1G。
我们先来看这2个数据集的生成过程
cache生成规则为有1个种子随机数seed,cache中第1个元素对seed取hash,后面数组中每个元素都是前1个元素取hash获得。
DAG生成规则为 找到cache中对应的元素后 根据元素中的值计算出下次要寻找的下标,循环256次后获得cache中最终需要的元素值进行hash计算得到DAG中元素的值。
然后我们再看看矿工如何进行挖矿以及轻节点如何验证
矿工挖矿的过程为,选择Nonce值映射到DAG中的1个item,通过item中的值计算出下次要找的下标,循环64次,得到最终item,将item中的值hash计算得到结果,结果和target比较,符合条件
则证明挖到区块,如果不符合则更换nonce继续挖矿。矿工在挖矿过程中需要将1G的DAG读取到内存中。
轻节点验证过程和矿工挖矿过程基本一致,
将块头里面的Nonce值映射到DAG中的1个item,然后通过cache数组计算出该item的值,通过item中的值计算出下次要找的下标,循环64次,得到最终item,将item中的值hash计算得到结果,结果和target比较,符合条件则验证通过。轻节点在验证过程中不需要将1G的DAG读取到内存中。每次用到DAG的item值都使用cache进行计算。
以太坊为什么需要这2个不同大小的数组进行辅助hash运算呢,直接进行hash运算会有什么问题?
如果只是进行重复计算会导致挖矿设备专业化,减少去中心化程度。因为我们日常使用的计算机内存和计算力是都需要的,如果挖矿只需要hash运算,挖矿设备则会设计地拥有超高算力,但对内存可以缩小到很小甚至没有。所以我们选用1G的大内存增加对内存访问的频率,增加挖矿设备对内存访问需求,从而更接近于我们日常使用的计算机。
我们看看在Nakamoto共识是如何解决拜占庭将军问题的。首先看看区块链中的拜占庭将军问题是什么?
区块链中需要达成一致的是哪条链为主链,虽然采用了最长链原则,但由于分叉问题,还是会带来拜占庭将军问题。
本来以太坊pow目标是抵抗51%以下的攻击,但如上图如果恶意节点沿着自己挖出的区块不断挖矿,由于主链上有分叉存在,恶意节点不需要达到51%算力就可以超过主链进而成为新的主链,为此以太坊使用了ghost协议给上图中的B1和C1也分配出块奖励,尽快合并到主链中,这样主链长度(按照合并后的总长度算,长度只是抽象概念,以太坊中按照区块权重累加)还是大于恶意节点自己挖矿的。
网络中的用户通过质押一定数量的以太坊成为验证者。每次系统从这些验证者从随机选择出区块创建者,其余验证者去验证创建出的区块是否合法。验证者会获得出块奖励,没有被选中的区块不进行验证则会被扣除一定质押币,如果进行错误验证则会被扣除全部质押币。
如上图,权益证明在每隔一定区块的地方设置一个检查点,对前面的区块进行验证,2/3验证者通过则验证通过,验证通过则该区块所在链成为最长合法链(不能被回滚)。
我们简化地只分析了权益证明本身,在以太坊中权益证明较为复杂的点在于和分片机制结合在一起时的运行流程,这部分会在后面单独将分片机制的一篇文章中详述。
本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共识机制是解决分布式系统中的拜占庭将军问题,以及分析了以太坊中的共识机制一般包括最长链选择和一种sybil抗性机制(pow或pos)。重点分析了pow和pos的流程以及设计思想。后续将开始重点讨论智能合约的部分。
⑨ pos机上eth什么意思
以太网(Ethernet)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是当今现有局域网采用的最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以太网络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及冲突检测)技术,并以10M/S的速率运行在多种类型的电缆上。 5条E1就是10M
⑩ eth挖矿是什么原理
凡是涉及到币,就一定离不开挖矿。以太坊网络中,想要获得以太坊,也要通过挖矿来实现。说到挖矿,就一定离不开共识机制。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比特币的共识机制是什么吗?比特币的共识机制是 PoW (这是英文 Proof of Work 的缩写,意思是“工作量证明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多劳多得,你付出的计算工作越高,那么你就越有可能第一个找到正确的哈希值,就越有可能得到比特币奖励。
但是,比特币的PoW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就是它处理交易的速度太慢,矿工们需要不断地通过计算来碰撞哈希值,这是劳民伤财且效率低下的。对区块链知识有涉猎的朋友们应该看到这样一种说法:
以太坊为了弥补比特币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共识机制,名叫 PoS(这是英文的缩写,意思是“权益证明”,也有翻译成“股权证明”的)。
PoS 简单来讲,其实就跟它的字面意思一样:权益嘛,股权嘛,你持有的币越多相当于你的股权越多,你的权益越高。
以太坊的PoS就是说:你持币越多,你持有币的时间越久,你的计算难度就会降低,挖矿会容易一些。
在以太坊最初的设定中,以太坊希望能够通过阶段性的升级,在前期依旧采用PoW来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之后逐渐采用 PoW+PoS,最后完全过渡到 PoS。所以,说以太坊的共识机制是PoS,没错,但是PoS只是以太坊发布之初的一个计划或者说目标,目前以太坊还没有过渡到 PoS,以太坊采用的共识机制仍是 PoW,就是比特币那个 PoW,但是又和比特币的PoW稍稍不同。
这里的信息量有点大,
第一个信息点是:以太坊目前采用的共识机制也是PoW,但是和比特币的PoW稍稍不同。那么,和比特币的PoW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简单来说,就是以太坊挖矿难度可以调节,比特币挖矿难度不能调节。就好比咱们高考,因为各个省份的教学情况、生源人数都不一样,所以高考分为全国卷和各省自主命题。
以太坊说我赞成这样分地区出题,比特币说:不行,必须全国同一卷,大家难度都一样!
通俗解释,就是,比特币是利用计算机算力做大量的哈希碰撞,列举出各种可能性,来找到一个正确哈希值。而以太坊系统呢,它有一个特殊的公式用来计算之后的每个块的难度。如果某个区块比前一个区块验证的更快,以太坊协议就会增加区块的难度。通过调整区块难度,就可以调整验证区块所需的时间。
以太坊协议规定,难度的动态调整方式是使全网创建新区块的时间间隔为 15 秒,网络用 15 秒时间创建区块链,这样一来,因为时间太快,系统的同步性就大大提升,恶意参与者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发动51%(也就是半数以上)的算力去修改历史数据。
第二个信息点是:以太坊最初的设定中,希望通过阶段性升级来最终实现由 PoW 向
PoS过渡的。
时间追溯到 2014 年,在以太坊发布之初,团队宣布将项目的发布分为四个阶段,即 Froniter(前沿)、Homestead(家园)、Metropolis(大都会)和 Serenity(宁静)。前三个阶段共识机制采用 PoW(工作量证明机制),第四个阶段切换到 PoS(权益证明机制)。
2015年7月30号,以太坊第一个阶段“前沿”正式发布,这个阶段只适用于开发者使用,开发人员可于在以太坊网络上编写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程序 DAPP,矿工开始进入以太坊网络维护网络安全并挖矿得到以太币。前沿版本类似于测试版,证明以太坊网络到底是不是可靠的。
2016年3月14日,以太坊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家园”,这一阶段,以太坊提供了钱包功能,让普通用户也可以方便体验和使用以太坊。其他方面没有什么明显的技术提升,只是表明以太坊网络已经可以平稳运行。
2017 年 9 月,以太坊已经进行到第三个阶段“大都会”。“大都会”由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两次升级组成,这个阶段的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引入 PoW 和 PoS 的混合链模式,为 PoW向PoS的顺滑过渡做准备。最近比较热门的“以太坊君士坦丁堡升级”升级的就是这个,在君士坦丁堡升级中呢,以太坊将对底层协议和算法做一些改变,来为实现 PoW 和
PoS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太坊挖矿会得到对多少奖励呢?赢得区块创建竞争成功的矿工会得到这么几项收入:
1、 静态奖励,5个以太坊;
2、 区块内所花费的燃料成本,也就是Gas,这部分我们上一期内容讲过;
3、 作为区块组成部分,包含“叔区块”的额外奖励,叔就是叔叔的叔,每个叔区块可以得到挖矿报酬的1/32作为奖励,也就是5乘以1/32,等于0.15625 个以太坊。这里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叔区块”,“叔区块”这个概念是以太坊提出来的,为什么要引进叔块的概念?这还要从比特币说起。在比特币协议中,最长的链被认为是绝对的正确。如果一个块不是最长链的一部分,那么它被称为是“孤块”。一个孤立的块是一个块,它也是合法的,但是可能发现的稍晚,或者是网络传输稍慢,而没有能成为最长的链的一部分。在比特币中,孤块没有意义,随后将被抛弃掉,发现这个孤块的矿工也拿不到采矿相关的奖励。
但是,以太坊不认为孤块是没有价值的,以太坊系统也会给与发现孤块的矿工回报。在以太坊中,孤块被称为“叔块”(uncle block),它们可以为主链的安全作出贡献。 以太坊十几秒的出块间隔太快了,会降低安全性,通过鼓励引用叔块,使引用主链获得更多的安全保证(因为孤块本身也是合法的) ,而且,支付报酬给叔块,还能激发矿工积极挖矿,积极引用叔块,所以,以太坊认为,它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