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帮助去自我中心
『壹』 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活动主题:我是集体一份子。 适合高一入学新生 刚步入高一的新生,还没有建立集体的概念,彼此之间不熟悉,需要快速树立对集体的责任感。 活动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 2、情感目标:帮助学生了解集体力量的强大,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做个对集体有责任感的人。3、行为目标:让学生主动承担对集体应尽的义务,认真负责地做好集体交给的任务。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小蚂蚁搬玉米》2、游戏《小蚂蚁搬家》:十个篮球3、录象:《两块菜地--记绿色劳动基地活动一则》4、道具:常青树 活动过程: 一、导入:有一只小蚂蚁,它在路上走啊走啊,看到了一个很大的玉米掉在地上了,心里可高兴啦,它使出全身的力气想把它搬回家去,可是就是搬不动,这可怎么呢?说说你如果是它会怎么做?1、观看多媒体:小蚂蚁搬玉米。(小蚂蚁最后找来了很多很多的兄弟姐妹,终于把这顿美餐给搬回家去了。)2、小蚂蚁把玉米搬回家后心情怎样?它会怎么想? (启发:这是一顿美餐,小蚂蚁现在终于将它搬回家了,它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靠它一个人的力量行吗?) 小结:集体力量大,集体的力量很重要,它能办成个人力量所办不到的事。3、小蚂蚁这个集体是由什么组成的?(一只一只,成千上万的蚂蚁组成。) 如果小蚂蚁在劳动时,有的三心二意,有的往东有的往西,不齐心协力,这样把事情办成功吗? 小结:只有发挥出每个人力量,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发挥出集体的优势。集体的成功有我的一份努力。我离不开集体,集体离不开我。4、导出题目:我是集体一份子。 二、玩中学,玩中悟: 游戏《小蚂蚁搬家》:天要下大雨啦,小蚂蚁们急忙搬家。它们仓库里储存很多很多的粮食,现在它们必须马上把粮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上去。1、游戏规则: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小组。游戏中每个人只能用一个手指,共同努力将"粮食"(十个篮球)搬到教室另一边即"高地上去"。活动中球不能掉到地上去,否则即是粮食掉到"水里",扣分,也不能用身体的其它部分帮助搬运篮球。扣分最少的小组获胜。2、各组搬运的方法自定。3、进行活动。4、评比。5、各小组商量讨论,总结刚才的行动得失:说说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集体的优势,每个人又该怎么做?怎样保持集体的凝聚力?怎样更好地完成任务?6、再做一次。7、评说小结:只有调动每个人的力量,集中大家的智慧,统一大家的行动,向着一个方向努力,学会合作和配合,才能最好地发挥出集体的优势,把事情做好,做成功。 三、看一看,比一比,想一想,评一评,说一说:1、观看录象:《两块菜地--记绿色劳动基地活动一则》:学校绿色劳动实践基地里有两块特别有区别的责任园地:一块是"星星"小队的,另一块是"绿色小苗"小队的。"星星"小队的队员很勤劳,每天都有同学专门去负责检查,一齐做好除草、治虫等工作,有了问题集体商量讨论;而"绿色小苗"小队的队员,不同心协心,集体劳动时有说说笑笑的,有偷工减料,不认真劳动的,分配到个人的工作应付应付,不认真完成的。2、比一比:比比两块地:结果到了后来,一块地里各种作物长得绿油油的,或是长得很精神,或是取得了很大的收成;另一块里则杂草从生,仅有几棵庄稼也长得又瘦又小,没精打采。比较这两块地,哪一块是哪个小队的?3、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4、评一评:(小组讨论)这两个小队的队员对集体的态度怎么样?你觉得哪个小队的行为值得表扬?哪个小队的行为做得不好?不好在哪里?5、说一说:如果你看到这两个小队的队员,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三、联系实际,"指指点点"1、导入:无论学习生活,我们都离不开集体。你有过和集体共同努力合作,为班集体完成一件事吗?心情怎样?或看到过社会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2、小组讨论交流,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事:如拔河比赛、爱心捐赠等,社会上的抗洪救险等。3、再找一找,学习生活中又有哪些事,是由集体做的,却又做得不好的呢?4、小组交流讨论,说说发生在身边的事:如做大扫除时,拈轻怕重,推卸责任,结果打扫不干净等。5、评一评,为什么同样是集体的力量,为什么做出的结果不一样呢?6、说说,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出集体的优势? (引导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并不是简单的个体成员的总和,而主要是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合作,统一意见和行为,互相帮助,不推卸责任,要有责任心。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锻炼自己的合作与交往能力。促进集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培养。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的重要性。) 四、启发,反思:我是集体一份子。1、出示道具常青树:这是一棵常青树,它象征着我们的班集体,我们就是一片小小的叶子,大树离不开叶子,叶子也离不开大树。2、想一想,你做过哪些有利于集体的事,把它写在绿色的大叶子上面,再贴在常青树上。3、通过这次活动,你知道自己哪些地方做得不好,以后准备怎样做,把对自己希望做到的要求写在黄色的小叶芽上,贴到大树上。4、把大树展示在教室一角。5、过一段时间后,如已做到,则将小叶芽换成绿叶子贴上;如没做好,则将绿叶换成黄叶,表示做得不好,叶片凋零了,认识到错了,想改正了,就添上小叶芽。6、小结:只有发挥出每片叶子的力量,我们的常青树才会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而只有经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我们的班集体才会变得越来越团结,越来越好。 五、总结:一颗星星不明亮,繁星满天亮晶晶;一颗枯树不顶用,一片树林挡狂风;一滴水漂不起纸片,大海上能航行轮船和军舰;一个的力量小又小,集体的力量大无比。没有一颗一颗小星星,也不会有银河;没有一棵棵树木,也不会组成一望无际的森林;没有点点滴滴的小水珠,也不会有无边无际的大海。同样,我们每个人也是组成集体的一个小小分子,没有我们,也没有集体,我们的生活学习不能离开集体而存在。
『贰』 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家长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团结合作。
一、同伴关系中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家长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教师更希望每个幼儿都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关心、团结合作。幼儿园的孩子们随着情绪的稳定和依恋的转移,他们对同伴的需要越发明显,由于孩子们的性格、兴趣取向、现有能力、心理需求等差异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交友模式。归纳一下大致分为四类:专一型、受欢迎型、攻击型、忽略型。专一型儿童比较依恋固定的玩伴,兴趣取向、认识判断等行为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受欢迎型儿童往往乐于接受同伴的请求或共同游戏的邀请,这一型的孩子很少带有攻击性行为,在同伴间的人气很旺。攻击型儿童性格暴躁,爱打人、骂人,破坏别人的活动;忽略型儿童胆小、怯懦,不愿加小朋友的活动,也不去攻击别人,但小朋友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后两种交往类型的孩子就是不善于交往、交往手段不恰当的孩子。
(一)幼儿集体生活中同伴关系现状分析
1.同伴交往中幼儿存在着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为骂人、打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损坏别人的活动成果等。攻击性强的孩子非但不能满足他们自身的需求,反而增添了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其他幼儿产生了回避、拒绝的心理。随着道德感的发展,他们不喜欢和那些在他们看来“干坏事儿”的“坏孩子”玩。
2.幼儿在合作性游戏中总会因规则不统一、角色分配不称心、玩具使用不合理等诸原因而发生矛盾、冲突与对抗。
3.孩子们活动时都喜欢和那些能力强的幼儿在一起,因为他们能促进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能力差的孩子在活动中非但不能出谋划策,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有时甚至显得笨手笨脚,故此遭到同伴的“排斥”。
4.在幼儿时期幼儿普遍存有爱美倾向。干净、漂亮能迅速吸引对方,使交往的对方产生亲近感。反之,如果幼儿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穿着不够整洁,则遭到排斥。
5.随着现代化住房单元结构的普及,有的孩子在家的大部分时间基本是独自一人玩,与那些在家仍有良好的同伴交往条件的孩子相比,交往技能得不到锻炼。
6.不同家庭结构给予幼儿交往经验上的差异性,家长的抚养方式,过度包办,使幼儿的交往实践得不到锻炼,导致幼儿间社会性发展的不平衡性。
7.当前在儿童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为人处世总是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从不顾及他人。我国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现阶段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就成为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
『叁』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必须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家庭方面
首先家庭中各成员要统一观念,提高认识。现在社会是一个合作竞争的社会,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要想在竞争中立于立于不败之地, 就得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另外,孩子迟早得接触社会,融入社会,接受挫折的挑战。要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庭教育要掌握原则,不能无休止地满足孩子的愿望。在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的前提下,要学会对孩子说“不”。
第三、家庭教育要掌握方法。对孩子既不能百依百顺,也不能命令呵斥。要为孩子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比如,和孩子轮流当家,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有好吃的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吃;孩子和同伴发生了矛盾,不能解决时,家长既不能指责别的孩子不对,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埋怨自己的孩子,要引导孩子分析原因,和孩子一起寻找解决的途径。
二、学校方面
首先,教师要对孩子充满爱心。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宝贝,如果在学校感觉同学不关心他,老师也漠视他,那他的脾气不但不会减,反而会有所滋长。
其次,教师处理这类孩子的问题时,宜用冷处理的方法。如果教师平时比较关心他,遇到问题他就会相信教师一定会处理好他的事情。在他告状的时候,教师可以推辞说:“老师这会很忙,呆会帮助你,好吗?”待他稍微冷静后,你再给他分析原因,讲明道理,我想他是能接受的。
第三,给孩子创设合作、分享的环境。设计一些活动,使孩子在活动中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和分享的快乐。
第四,教会孩子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关注他人,和他人心理换位,从他人的感受出发去思考问题。一是多给学生讲关爱他人的故事。二是多让孩子做一些帮助他人的实事。
总之,家庭和学校共同配合,不溺爱孩子,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多为他人着想,就能使孩子走出自我中心的误区,走向健康的人生。
『肆』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同伴关系是什么
同伴的作用:同伴是强化物,同伴是范型,同伴帮助去除自我中心,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同伴是社会化动因
『伍』 应该如何克服自我中心
克服自我中心意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必须家庭、学校共同配合,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
『陆』 19,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意识
19了还克服不了啊。。。。那是13-15的症状
『柒』 请问如何教育儿童发展同伴关系 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在儿童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和较强的社会技能,对儿童的性格、个性品质、行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功能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不可替代的。但在交往的方向以及重要关头上,成人应该给予他们及时的正确的指导,减少人际交往的失误,避免心理上的冲突。 首先,正确认识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成年人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为儿童的同伴关系设置障碍或干扰他们的正常交往。例如:有些家长为了不使房间弄乱就不欢迎孩子的小朋友来做客。在乐园里,有些家长总是掺和在儿童中间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实际上起着阻碍儿童交往的作用。家长应明确:同伴关系不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和延伸,儿童在家中形成的自我中心状态,只有在与儿童的交往中,才能学会如何抑制自己内心的侵犯活动,控制不适当行为。所有这些交往技能只有在儿童与儿童的同伴交往中才能得到发展,而在儿童与成人的关系中是不可能充分发展着一点的。 其次,充分了解孩子的同伴关系状况。在当代家庭中,经常发生以亲子关系掩盖同伴关系的倾向,也就是有些家长总以为与自己关系不错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的关系大概也不错,因而对自己孩子的同伴关系状况不用心观察,更谈不上评价自己的孩子在同伴间是“欢迎者”、“排斥者”还是“忽略者”和“一般者”。这一点,学校里的老师评价比较准确,尤其是班主任。因此,家长与老师之间应加强联系,通报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帮助孩子正确处理同伴关系。 第三,积极组织儿童的共同活动,为儿童发展同伴关系创造有利条件。 允许儿童“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儿童多与同伴交往,教育儿童新生同伴,与同伴分享游戏中的乐趣,有错误敢于承认,尽可能原谅别人等。对儿童之间产生的矛盾,家长不必直接介入,但应启发儿童和同伴一起协商、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适宜方式,有条件的可提醒儿童欢迎同伴到家中做客,指导儿童如何招待同伴,引导同伴全体参加活动,结合玩耍情境评价儿童与同伴交往时的优缺点等。 对不同的交往儿童要分别对待。对于“拒绝型”儿童,家长应重点培养他们行为的友好性、技能的省效性和方式的适宜性上;对于“忽略型”儿童,家长应注重培养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敢于交往,协助孩子发展起交往能力,让他们有种交往的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对于“一般型”儿童,要鼓励他们在交往中做出更多的友好行为,如多考虑别人的想法,学会分享、合作、谦让,对人热情主动等,引起大家的注意,逐渐成为“受欢迎”儿童。 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如少年宫、科技馆、公园、图书馆、电影院等,从而使孩子结识更多的同伴和朋友,增长才干、活跃思想。 第四,尊重儿童的同伴关系。对于年幼儿童来说,他们的同伴关系虽然不稳定,对象易变化,但同伴关系作为一种需要是恒定的。当他今天不再和李家孩子玩了,通常一定会去找王家孩子玩。如果一个小孩突然从任何交往中退缩出来,一定是有了身心障碍。因此,家长应关心他们的交往活动,精心保护孩子们的同伴关系。对于孩子们的正当交往应当予以尊重,不能横加阻拦,否则会导致亲子之间的尖锐冲突。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对他们的监督和指导,儿童在实际交往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成人应该予以指导。但这种指导应该是在尊重儿童的基础上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树榜样的方法来进行,而不能用简单命令或粗暴拦截的方法去处理。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的好:“对个人的要求和对个人的尊重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而是一致 的,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 第五,作为家长,应注重自身素质和教养方式。研究认为,热情、敏感和权威的家长,培养的儿童容易形成稳定的依恋心理,与成人和同伴都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冷淡的随意的家长,会培养出敌意的、攻击性的儿童,同伴拒绝与其交往,人际关系紧张;好支配他人的严厉的家长,培养的儿童往往喜怒无常和过度焦虑,其同伴会忽视他或不愿与他交往。 因此,家长在人际交往中要注意热情待人,乐于助人,同情他人,尊重他人,民主地、宽容地处理好人际关系,为儿童做出典范。切忌儿童的教育是一套,而对待他人是另一套。 实质上,一个人只有品德高尚,才会做到关心他人、乐于助人,敢于牺牲个人的利益。相反,如果一个人自私自利,自我中心,品行不轨,即使有一定的社交技巧,其人际关系也不会长久融洽。儿童时代的优良品质也是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基础。家长要抓好儿童品德的培养,教育儿童忠于友谊,宽宏待人,善于与他人分担忧愁和分享快乐。同时教会儿童与人相处的策略,学会一定的交往技巧,如适当的服从,恰当的赞赏,灵活的处理矛盾等。
『捌』 如何促进青少年实现从 自我中心 向 去自我中心 的转变 急要!帮帮我!
关键在于帮助青少年改变自己的认识。# o, i* A+ Z; X9 p
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旭愿。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事实上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其次,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第三,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