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题数字货币良币
『壹』 经济学上有哪些著名的观点 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16世纪英国伊丽莎白造铸局长提出,也称“格雷欣现象”(Gresham's Law),他观察:消费者保留储存成色高的货币(undebase money)(贵金属含量高),使用成色低的货币(debased money)进行市场交易、流通。
来源:
在16世纪的英国,贵金属不敷造币使用,必须在新铸造的货币之中加入其他金属成分,故当时市场上就有两种货币,一种是原先不含杂质的货币,另一种是被加入其他金属的货币。虽然两种货币在法律上的价值相等,但人们却能加以辨认,并且储存不含杂质的货币,将含杂质的货币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渐渐被储存而减少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在交易。(此处的良币指的是不含杂质的货币。)
另外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会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之下。金银复本位曾经被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丶美国丶法国长期采用。由于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政府经由法律定下的,所以会长期稳定不变,但市场上的金银之间的相对价格却会因为供需法则而波动。若当黄金实际价值超过法定兑换率时,人们就会将手中价值较大的金币(良币)熔成金块,再将这些黄金卖掉换成银币(劣币)使用。经过这种程序之後,就可比直接用「金币换银币」换得更多的银币。有时人们甚至会重复这样的过程许多次,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日益被熔化而减少,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此处的「良币」并非指单价高的货币,而是指相对于兑换率而言,较有优势的货币。假设金币兑银币的法定兑换率是1:10,若1 个金币熔化之後能换取超过10个银币,则金币为良币;若10个银币熔化之後能换取超过1个金币,则银币为良币。)
例子:
工厂为了精简员工,提高效率,就让双职工中必须一个下岗,工厂的本意自然希望能力强的留下,但事实上往往是比较弱势的留在工厂,而有能力的人离开,因为他找到新工作的几率更大。这样就劣币驱逐良币了。
我自己觉得还可以这样说:公司对能力不同的人给以相同的工资,其实是将实际价值不同人冠以相同的名义价值,其结果必定是能力高的离开而能力低的留下。继而劣币驱逐了良币!
『贰』 数字货币的经济学原理
数字货币是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数字货币的发行主要是为了使交通更加便利,也有利于对经济的监管。
『叁』 "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原理是什么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可是他的开创性论文《“柠檬”市场》(在英文中,次品俗称“柠檬”)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几经周折,这篇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肆』 宏观经济学中什么是良币(good money)
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比如贝壳是劣币,金是良币。劣币驱逐良币,因为人们倾向于收藏良币(价值高)。
『伍』 经济学家:不能把太多精力放在数字货币上,你怎么看待数字货币
货币数字化早就实现了(否则不能用电脑交易)。所谓数字货币就是现金数字化,只能用于M0。因为大额资金可以方便的携带,不需要存入银行,银行资金的大规模流出很容易实现。
现在的数字货币,如比特币、Litecoin、PPCoin等,都是通过校验和密码术的方式创造、发行、流通的电子货币。其特点是利用P2P对等网络技术来发行、管理和流通货币,理论上避免了官僚主义的审批,赋予了每个人发行货币的权利。数字黄金货币是以黄金重量命名的一种电子货币形式。这种货币的典型计量单位是金衡克或金衡盎司,尽管有时黄金和第纳尔也被用作单位。数字黄金货币的资金来源是无额度或分配额度的黄金存储。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团队应建立更有效的组织保障机制,进一步明确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战略目标,做好技术攻关,研究数字货币的多场景应用,争取尽快推出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
『陆』 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原理到底是什么意思
“劣币驱逐良币”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定律。该定律是这样一种历史现象的归纳: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不对称信息理论的开创者是美国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乔治.阿克洛夫,他因此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可是他的开创性论文《“柠檬”市场》(在英文中,次品俗称“柠檬”)曾经因为被认为“肤浅”,先后遭到三家权威的经济学刊物拒绝。几经周折,这篇论文才得以在哈佛大学的《经济学季刊》上发表,立刻引起巨大反响。
『柒』 如何解决经济学上的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
1、政府调节相关贵金属价格和提高供给。
2、选择如货币本位的发行制度,不采用复本位制。
3、若涉及到社会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只有让信息完全透明才能解决。
劣币驱逐良币的存在前提是信息不对称,不可能根除,因为信息不可能达到完全对称,当信息充分流动时,能区分劣币良币时,能够缓解这种现象。
(7)经济学题数字货币良币扩展阅读:
历史演变
在16世纪的英国,贵金属不敷造币使用,必须在新铸造的货币之中加入其他金属成分,故当时市场上就有两种货币,一种是原先不含杂质的货币,另一种是被加入其他金属的货币。
虽然两种货币在法律上的价值相等,但人们却能加以辨认,并且储存不含杂质的货币,将含杂质的货币拿去交易流通。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渐渐被储存而减少流通,市场上就只剩下劣币在交易。(此处的良币指的是不含杂质的货币。)
另外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会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之下。金银复本位曾经被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丶美国丶法国长期采用。由于金币和银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是政府经由法律定下的,所以会长期稳定不变,但市场上的金银之间的相对价格却会因为供需法则而波动。
若当黄金实际价值超过法定兑换率时,人们就会将手中价值较大的金币(良币)熔成金块,再将这些黄金卖掉换成银币(劣币)使用。经过这种程序之後,就可比直接用「金币换银币」换得更多的银币。有时人们甚至会重复这样的过程许多次,故市面上的良币就日益被熔化而减少,劣币则会充斥市场并严重扰乱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