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字币问答 » 数字货币顾问丹尼斯

数字货币顾问丹尼斯

发布时间: 2021-09-15 07:25:43

Ⅰ 帮我翻译一下:)

这帮人都在忽悠你呐,念都念不通,一看就知道是找软件翻译的

你不要上当吖,采用了错误的资料是会出岔子的

Ⅱ 弗里德曼的一代宗师

著名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2006年11月16日去世,享年94岁。他是最后一位既家喻户晓又拥有最高专业成就的伟大经济学家。在这方面,人们常常将他与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相提并论。弗里德曼始终对凯恩斯心怀敬意,尽管他本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取代了凯恩斯。
此外,与许多著名经济学家不同,弗里德曼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术文献与他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之间,保持了连贯性。1966年至1984年间,他每隔两周为《新闻周刊》(Newsweek)撰写的专栏,乃是运用经济分析阐明当下事件的典范。
从简单的想法中得出耐人寻味的结论
弗里德曼的赞赏者与批评者都指出,他的世界观本质上很简单:坚定信仰个人自由,深信自由市场是协调个人活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他的闪光点在于能够从简单的想法中,得出耐人寻味而出人意料的结论。我从读者来信中得知,弗里德曼的部分吸引力在于,他愿意说出其他许多人想到、但不敢说出来的逆耳忠言。然后,他还会继续捍卫这些主张,对抗“经济正确”(economic correctness)的强大势力;而在捍卫自己见解的过程中,他几乎是无意识地增长了知识。
有人曾想把弗里德曼贬低为右翼共和党人,但弗里德曼对各种激进事业的拥护,使他们打消了念头。在我的学生时代,我最初遇到的英国市场派经济学家信仰个人自由的主张,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直到我遇到弗里德曼,得知他花在游说抵制美国征兵制度上的时间,比其它任何政策课题都要多时,我才开始认真看待市场派经济学家们言论的广泛哲学意义。
弗里德曼对传统的反叛,经受了岁月的流逝。他认为,禁毒法律无异于政府为有组织犯罪提供补贴。即使是在金融领域,他赞成将指数化合约和税收等作为减轻通胀损害的手段,这让他无法得到传统保守派的钟爱。
但是,弗里德曼采取这些立场,并非是在有意识地寻求政治平衡,而是遵循理性辩论的结果。与同样赞成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不同,他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去揭示可能深藏在代代相传的态度、规定和偏见中的真理。
没有一点教授的架子
弗里德曼没有一点教授的架子。这位身材矮小的健谈者,更喜欢说而不喜欢写,面对电视仿佛如鱼得水。他在与妻子罗斯(Rose)合著的《自由选择》(Free to Choose)一书中,添加了很多没有出现在电视版中的细节内容。但书中没有系统的论文,只有一些整理成文的演讲注释,概括了“弗里德曼经济学说”和“弗里德曼货币政策学说”。
被弗里德曼意想不到的魅力所折服的人,有时会低估他的决心。当有人怀疑他的信念时,他不会作出丝毫让步。尽管他秉性谦虚,在本质上信奉民主,但他也有普通人的一面 —— 他在下半生意识并喜爱自己的盛名。
乐观的美国人
他对政治程序的态度,和那些批评现有制度的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理论者是一致的。这些人认为,议员们在一个有严重缺陷的政治市场追求自身利益,在这个市场,代表地域和行业特殊利益的集团以公众利益为代价得到好处。但弗里德曼深信,理性与劝说的力量,总能战胜理论上的疑虑。虽然他偶尔也会对自由的前景表示担心,但这类不祥的预感更多还是属于他在“朝圣山学社”(Mont Pelerin Society)结识的中欧人。弗里德曼本人从头到脚都是一个乐观的美国人。
早年生平
弗里德曼的职业生涯,可说是典型的美国成功故事。他1912年生于纽约一个贫苦的移民家庭,父亲在他15岁时就去世了,但他仍得以到罗格斯大学(Rutgers)和芝加哥大学就读。上世纪30年代,他先后供职于各种研究机构,并与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建立了联系,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1981年,该机构为他一些最重要的工作提供了资助。
1938年,弗里德曼与罗斯·戴瑞克特(Rose Director)结婚。罗斯本人也是一位经济学家,是弗里德曼一些较为通俗的著作的合著者。亲密的家庭关系是他一个重要的灵感来源。在他的家庭圈子中,妻子的哥哥艾伦·戴瑞克特(Aaron Director)也是一位经济学家,虽然著述不多,但他的学识在弗里德曼的圈子内备受重视。弗里德曼的儿子戴维 (David)最初不想子承父业,于是当了一名物理学家,但他最终发现社会经济学主张的诱惑太大,无法抵挡。对于戴维选择进入“无政府资本主义”(anarchocapitalism)领域,宁愿在这一领域探索,也不愿回归传统左派经济学道路,父亲弗里德曼表现出高度的容忍。
二战期间,弗里德曼不仅在美国财政部的税务部门供职,还在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战争研究部的统计研究组工作过一段时间。他于1946年成为芝加哥大学(Chicago University)的经济学教授,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退休。弗里德曼最早从事的是数理统计工作,他帮助开创的一些统计方法,例如抽样法,一直延用至今。
他首部受到广泛欢迎的著作于1945年出版,是与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合著的对独立职业活动收入进行的研究。两位作者发现,国家控制进入医生行业的人数,使医疗费用高企,损害了患者利益。这些发现一直让医生们不适。
弗里德曼的第二部著作《实证经济学论文集》(Essays in Positive Economics)于1953年出版,其中包含一篇有关方法论的著名论文。尽管许多经济理论中对人性过于简单的看法,令其他许多经济学家感到尴尬,但弗里德曼的个性意味着,他是不会对此表示歉疚的。他宣称,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理论的成效,取决于其产生的预测成功与否,而非其假设在描述上是否逼真。
关于树叶分布的命题
他的一个著名例证是这样一个命题:一棵树上树叶的分布,是为了追求落在树叶上的阳光面积的最大化。该理论的价值取决于树叶的分布是否符合这种预测,而不取决于树木是否做出了有意识的努力。
这篇论文引发的争议至今仍在延续,想必其消耗的纸张已导致大片森林被砍伐。但弗里德曼把发表的宣言留给他人去争论,自己更关心的是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同样,在后期倡导资本主义的论述中,他陈述了自己的价值观,并列举出佐证,但终究没有去探讨自由、公正和国家等方面的理论。
弗里德曼的方法,为许多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学术捍卫者带来一缕新鲜空气。这些学者以前感到,相对于宣称自己符合未来潮流、希望用自己的方法规划和干预经济的计量经济学家和其他定量研究人员,自己就像是脱离实际的空想家。而今终于出现了一个可以和任何年轻怪才相媲美、而且脚步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快的人,这个人站在自由市场的一边,实际上,他比其他多数支持者都更加没有保留和顾虑。
尽管弗里德曼的政策观点当时不受欢迎,但他与战后的凯恩斯主义者(Keynesians)说着相同的语言,将时间序列引入方程式中,为研究“货币需求”函数的经济学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的确,他的贡献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要修正货币与价格关系的古老真理、以及国家试图通过增加支出而实现充分就业的徒劳性的古老真理,就只能“披上现代统计的外衣”。
弗里德曼在剑桥
我初遇弗里德曼是在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在剑桥大学(Cambridge)读二年级,他则在这里担任客座教授。不幸的是,我不得不与另外一位学生分享他的指导,而那位学生很容易就会把他引入一般的政治谈话之中。有一天,弗里德曼来得很早,开始阅读桌上放着的一本《费边论文集》(Fabian Essays)中萧伯纳(Bernard Shaw)的文章。他说道:“开头几页有三处错误。”他指的是萧伯纳对边际生产率理论的误解。萧伯纳以为,自己能够在这一领域为读书没他多的费边社同僚提供一些指导。
尽管弗里德曼极富魅力,但我也从他那里遭到了平生最大的奚落。他向我提及亚瑟·伯恩斯(Arthur Burns)(后来的美联储(Fed)主席)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称艾森豪威尔(Eisenhower)实际上是一位出色的总统。我对此表示惊讶,弗里德曼回答道:“首先,伯恩斯更了解艾森豪威尔。其次,就算了解程度相同,我还是更愿意接受他的观点,而不是你的。”
在上世纪50年代,弗里德曼更知名的是对浮动汇率的提倡,而不是货币主义。当时市场普遍对美元短缺的假象感到担忧,而弗里德曼认为,这完全是由于欧洲和其它地方的汇率过高。“的确,”他会说,“英国缺少美元——这就和每个美国公民都缺少美元一模一样。”他笑到了最后,因为在短短几年内,美元短缺的假象就变成了同样神秘的美元过剩。
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知道,弗里德曼在剑桥经济系(Cambridge Economics Faculty)期间,一直被恶意排挤在许多学术生活之外。例如,当时有一个讨论资本理论的名称怪异的“秘密研讨会”。本来,如果让弗里德曼来解决一些数学难题,揭示本质,可以为这个研讨会提供极大的帮助,但是他却被排斥在外。
最让弗里德曼寒心的,是经济系中某些与他持有相同理论观点的人的狭隘态度。已故教授丹尼斯·罗伯逊爵士(Professor Sir Denis Robertson)就是其中之一。罗伯逊爵士始终对凯恩斯持保留意见,而且倡导直到几十年后才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零通胀政策。但是让弗里德曼震惊的是,罗伯逊爵士为“郡县农业委员会”(County Agricultural Committee)的权力进行了积极辩护,认为它们有权踢开它们认为效率低下的农民。于是,这位芝加哥大学的教授对英国经济学创立者的崇敬之情平添了几分困惑,对如此多当代英国人打算维护的观点感到费解。
“永久收入”(Permanent Income)与货币
在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弗里德曼主要致力于对经济学观点进行经验主义验证。他的主要成就是1957年出版的《消费函数理论》(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这是在他1974年荣获诺贝尔奖时提及得最多的一部著作。他的调查起因于一个众所周知的悖论。数据似乎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率也会增加。但是,时间序列(time series)数据显示,长期储蓄率的变动要小得多。对这个谜题的解释是,支出和储蓄决策取决于人们对自己长期(“永久”)收入的看法;人们往往不会根据短暂的收入变化对支出和储蓄进行调整。
这些发现至少包含弗里德曼推崇的两层含意。一个是,资本主义最终不会因为消费不足而出现停滞不前的长期趋势。另一个是,财政微调会非常困难,因为消费者会忽略政府预算收紧或放宽导致的暂时性可支配收入变化。的确,英国财政大臣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e)1994年的增税措施没有产生人们广泛预期的衰退后果,这正是其中的原因所在。弗里德曼的消费函数在融合理论与数据方面如此彻底而又令人信服,说服了许多不赞同其政治含义的经济学家。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弗里德曼才发展出货币主义学说,并因此一举成名。他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公众持有这种资产的意愿取决于收入水平、利率和预期通货膨胀率。如果货币供应增加,那么最初的效果将会是提高实际产出和收入水平,但最终的结果将是或多或少地按比例提高价格。这就是著名的“长期、多变的滞后” (Long and Variable Lags):一般情况下,需要9个月才会对实际产出和收入水平产生影响,再过9个月,对价格的主要影响才会体现出来。这些时间周期经常被引用,也经常被嘲笑,但它们并非弗里德曼的核心思想。
反货币主义者通常的反应是,货币供应会对薪资膨胀或政府赤字等事件做出被动调整。尽管虽然这种现象有时会出现,但弗里德曼需要确定,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有时候货币扮演着活性剂的角色,无论原因是黄金流入、官方放松货币政策,还是试图维持某一特定的汇率等。
货币历史和货币主义
弗里德曼曾在一本书中力求全面展现货币的积极作用,那就是《美国货币史,1867年至1960年》(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S, 1867-1960)。该书由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合著,于1963年出版。这是弗里德曼的技巧之一,他总能为某项具体的工作找到一位恰当的合作者。《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的一项杰作。书中几乎没有公式,即便是对书中提出的学说持反对观点、或是对其漠不关心的人,将本书作为历史书来研读,也会为他们带来愉悦,并从中受益。本书符合弗里德曼的一贯特点,其本意是如实记录美国的货币供应历史,结果却找到了如此之多的问题,发现了如此之多的新材料,其较大的篇幅本身就多多少少说明了这一点。
这两位作者后来采用了基于方程式的更正式的方法进行研究,关注于周期平均值,并涵盖了英国的数据,但却没有那么成功。两位作者遇到了诸多障碍,研究结果直到1982年才出炉;他们自己也承认,实在不值得付出这么多努力。他们尤其后悔花时间对英国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没有为他们带来多少新的突破。围绕这本新著作的学术辩论又过了近10年才展开,其中的部分原因在于,英国的反撒切尔(Thatcher)势力试图将弗里德曼批评者的分析用于自己的政治目的。总有一天,内情将会曝光。
弗里德曼做出的政策结论是其著名的货币供应政策:年复一年稳定的货币供应增长。他承认,这不是唯一一个可以从货币主义理论中得出的政策。但是,随着金融资产的激增以及随之而来的大量对货币的不同定义,几乎所有的货币主义策略都遭遇了困境。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货币主义学家指责美联储(Fed)政策过紧,压制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其它货币主义学家则批评美联储扩张过快。
弗里德曼本人有时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无论一家央行做什么,都是错的。若想得到他的青睐,央行不仅要追求货币目标,而且在追求目标时还要采用一种名为货币基础控制(monetary base control)的特殊方式;当美联储1979年至1982年期间尝试采用这种方法时,外界谴责它把作用机制弄错了。
通胀与失业之间不存在取舍关系
一些经济学家会认为,弗里德曼对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并非他对货币主义的专业研究,而是在他1967年担任美国经济协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会长时发表的就职演说。他在演说中论证:通胀与失业之间存在取舍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以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的名义主导着当时的学术界,而且似乎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系列政策选择。假定一国政府或央行试图以接受更高的通胀率为代价来增加产出和就业。一旦市场参与者开始将对通胀的考虑纳入行为中,经济最终将回到此前的失业率水平,但通胀率却上去了。如果政府还是坚持追求过高的就业目标,其结果将不仅仅是通胀,而且是任何社会都不可能长期忍受的加速通胀。
弗里德曼的这套学说有时被称作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有时被称作加速主义假说,也有时被称作“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指的是,在确定了稳定的通胀率后,经济中的失业率水平。后来,一些使用者将其更名为无加速通胀的失业率(non-accelerating inflation rate of unemployment, Nairu),以摒弃其“自然”或“不可避免”的外表。
实际上,使我放弃战后凯恩斯主义的,正是这些有关无加速通胀的失业率(Nairu)的观点,而不是弗里德曼更为专业的货币主义理论。人们如今对这些基础理论已经很熟悉,但在当时,对于英国的经济界和美国东海岸的许多经济学家而言,这些理论极具爆炸性。
一些经济学家将无加速通胀的失业率视为技术学派的一个新概念,他们将其用于更复杂的需求管理形式。这违背了弗里德曼就职演说的精神。弗里德曼在演说中显然是打算警告政府:不要试图通过增加开支来实现预定的就业水平。英国首相卡拉汉(Callaghan)1976年在工党(Labour Party)大会上发表的演说,让弗里德曼的理论在英国得到了广泛认可。卡拉汉警告人们,不要相信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就能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
然而,让那些对宏观经济而非货币主义理论感兴趣的人略感失望的是,弗里德曼在他更受欢迎的著作中,没有更多运用无加速通胀的失业率概念。的确,他有时似乎也会过分延伸自己的学说,将经济衰退的责任归咎于货币供应增长的短期变化。他对此的苛刻程度,不亚于任何一个凯恩斯主义者。
对撒切尔夫人的影响
弗里德曼对玛格丽特·撒切尔(Margaret Thatcher)产生的直接影响比人们通常想象的要小。尽管两人在1979年大选前的一个私人晚宴上相识,但彼此并不熟悉。这位英国前首相在回忆录中只是顺便提了一下弗里德曼。如她所述,她的灵感来自哈耶克(Hayek)。
然而,弗里德曼对她手下的许多顾问和大臣都产生了明显(即使是间接的)影响。英国上世纪80年代的中期财政战略(Medium Term Financial Strategy)将目标定为:逐渐减少货币供应增量,放弃政府的“微调”,这显然或多或少取自于弗里德曼的观点。
但这位经济大师本人不赞成中期财政战略,因为英国央行(Bank of England)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仍是通过利率而不是货币基础。此外,他不相信减少预算赤字会对利率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他认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减少预算赤字都不应在中期财政战略中占有如此显著的位置。然而,从更广的范围看,没有弗里德曼的著作和电视演讲,撒切尔政府不会获得少数学界精英对其极为有限的认可。
退休后仍工作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弗里德曼一直居住在旧金山。他显然很享受自己“工作的退休生活”:这里气候比较温和,他很容易就能抵达在斯坦福大学(Stanford)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办公室。罗斯对这次搬家比他还高兴。
弗里德曼的这种现代性意味着,他的技术成果很容易受到新研究者的攻击,这些研究者声称要用更新的统计方法批驳他的成果。的确,在他的有生之年,弗里德曼看到了对将经济学基于可发现的数字关系的反对,也看到了所谓的奥地利方法的复兴,这种方法致力于用生物学和语言学的方式,来预测互动系统的总体特征。但是,如果没有弗里德曼先从科学高地上驱逐集体主义者(collectivists),就不可能在不同流派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之间展开运用方法论的对话。
在他的后半生,弗里德曼与基于理性预期和快速市场清算的新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保持着距离。他担心,经济学家已陷入了对数学严谨与数学优美的追寻,而不再将其作为研究工具。
在货币理论之外,弗里德曼依然是一位主流经济学家。就像他在《资本主义与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1962年出版,本意是为了对《自由选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书中所写到的,他无法明确而快速地界定政府干预的局限。但他相信,对个案的客观研究,加之对个人选择的基本信念,通常会让辩论向有利于市场提供(private provision)的方向发展。然而,他的朋友亚伦·华特爵士(Sir Alan Walters)遗憾地表示,弗里德曼在下半生将主要精力投入了货币主义领域,而没有更多涉足其它领域的学术工作。
弗里德曼本人将自由市场和货币主义理论的胜出,归因于对70年代政府支出飙升和高通胀后果的滞后认识。然而,只要反应是连贯的和理性的,多数功劳就一定要归给他。当然,自由市场政策的成功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若能让30岁的米尔顿·弗里德曼重生,对这些新挑战进行评论和分析,我们有什么不可以付出呢?

Ⅲ 美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论文怎么写

三、政治
政府
总统内阁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的行政命令与法律有同等效力。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四年。政府内阁由各部部长和总统指定的其他成员组成。内阁实际上只起总统助手和顾问团的作用,没有集体决策的权力。2001年1月20日,乔治·沃克·布什宣誓就任总统,2005年1月20日开始第二任期。副总统理查德·布鲁斯·切尼(Richard Bruce Cheney),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Condoleezza Rice)。

宪法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宪法性文件《联邦条例》。1787年5月制定了宪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届国会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为独立、统一国家的成文宪法。两个世纪以来,共制定了27条宪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国会通过的包括保证信仰、言论、出版自由与和平集会权利在内的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通称“民权法案”(或“权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过的关于废除奴隶制度和承认黑人公民权利的第13条和15条修正案;1951年通过的规定总统如不能行使职权由副总统升任总统的第25条修正案。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建立联邦制的国家,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包括立法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并相互制约。

国会
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由众议院、参议院组成。两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参议员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1/3。众议员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额选出,共435名,任期两年,期满全部改选。两院议员均可连任,任期不限。参众议员均系专职,不得兼任政府职务。本届国会(第107届)于2000年11月7日与总统大选同时通过选举产生。参议院三分之一席位(34席)和众议院全部435个席位经过改选。共和党和民主党在新一届国会参、众两院的席位对比分别变成50:50和221:212(众院中另两席为独立人士)。由于副总统切尼依法兼任参议长,在参院拥有可打破平衡的投票权,因此共和党仍掌握对两院的控制权。参议院临时议长斯特罗姆·瑟蒙德(Strom Thurmond),多数党(共和党)领袖特伦特·洛特(Trent Lott),少数党(民主党)领袖托马斯·达施勒(Thomas Daschle)。众议院议长丹尼斯·哈斯特德(Dennis Hastert),多数党(共和党)领袖理查德·阿米(Richard Armey),少数党(民主党)领袖理查德·格普哈特(Richard Gephardt)。

司法机构
设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别法院。联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组成,终身任职。联邦最高法院有权宣布联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无效。现任首席大法官威廉·伦奎斯特(William Rehnquist)。

政党
美国有多个党派,但在国内政治及社会生活中起重大作用的只有共和党和民主党。
(1)共和党(Republican Party):成立于1854年。1861年林肯就任总统,共和党首次执政。此后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共和党一直主政白宫。1933年至2001年之间,曾有艾森豪威尔(1953年1月至1961年1月),尼克松、福特(1969年1月至1977年1月),里根(1981年1月至1989年1月),布什(1989年1月至1993年1月)执政。该党领袖为总统或落选总统候选人,主席现为吉姆·吉尔摩(Jim Gilmore)。一般而言,在总统大选中投票给该党候选人的选民即为其党员。 (2)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1791年成立,当时称共和党。1794年改称民主共和党,1828年改为民主党。1861年南北战争前夕,民主党内部分裂,该党的南方奴隶主策划叛乱。南北战争结束后,民主党在野24年。1885年克利夫兰当选总统。此后该党又大部分时间在野。1933年开始,民主党人罗斯福、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卡特、克林顿先后当选总统执政。该党领袖为总统或落选总统候选人,主席现为特里·麦考利夫(Terry McAuliffe)。一般而言,其党员是大选中投民主党候选人票的选民。
(3)第三党有绿党(Green Party)和改革党(Reform Party)等。

四、军事
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掌握最高指挥权。进攻性战略武器和核武器的使用权集中控制在总统手中。国家军事指挥系统由国家安全委员会、国防部及参谋长联席会议组成。国家安全委员会是最高决策机构,由总统领导,成员有副总统、国务卿、财政部长、国防部长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参联会主席作为军事顾问、中情局长作为情报顾问列席。国防部是总统指挥全军的办事机构。参联会既是总统、国防部长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军事咨询机构,又是向各联合司令部发布总统和国防部长命令的军事指挥机关。参联会和三军参谋部负责拟定作战计划并具体实施作战指挥。2001年“9·11”事件后,美国进一步调整军事战略,加快建立由核与非核进攻性打击系统、导弹防御系统和能迅速应付恐怖威胁的国防基础设施构成的“新三位一体”战略力量组合。美军曾在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以及1948年至1973年期间实行过义务兵役制。1973年,时任总统尼克松废除义务兵役制后,美军一直实行志愿兵役制至今。

美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美军现役部队人数约140万人,其中陆军50万人,海军和空军各35万人,海军陆战队18万人。陆军分为10个战斗师和4个独立旅及装甲骑兵团;海军编制为5个舰队,共12个航母战斗群、12个两栖戒备大队、57艘攻击潜艇、116艘战舰和10个舰载机联队;空军编制为20个飞行联队(每个联队约72架战机);海军陆战队编制为3个师和3个勤务支援大队,装备3个飞行联队(约21个中队)。美国在世界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数百处军事基地,海外驻军约为28.78万人。美国的海外的军事基地大致划分为欧洲、亚太与印度洋、中东与北非以及美洲四大战略区。2004年8月,布什总统宣布,美国将在未来的10年内把驻欧洲和亚洲的军队削减6万至7万人 。2007年1月,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说,为了“反恐战争”的需要,他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美军现役部队的人数增加9.2万人 。美军在全球设有五大战区司令部,分别是北方司令部、太平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欧洲司令部和南方司令部,分别负责全球几大区域的事务。2007年2月,布什总统批准军方关于组建一个专门负责非洲事务的司令部的计划。

五、经济
美国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20世纪90年代,以信息、生物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受此推动,美经济经历了长达十年的增长期。2001年美经济陷入短暂衰退,之后逐步复苏。2004年美国经济复苏步伐加快,GDP全年增长4.4%。2004财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继续扩大,达4123亿美元。2004年外贸逆差为6171亿美元,创历史最高。 2008年,美国经济再次呈下滑趋势。

美国的经济体系兼有资本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特征。在这个体系内,企业和私营机构做主要的微观经济决策,政府在国内经济生活中的角色较为次要;然而,各级政府的总和却占GDP的36%;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社会福利网相对较小,政府对商业的管制也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在全国各地区,经济活动重心不一。例如:纽约市是金融、出版、广播和广告等行业的中心;洛杉矶是电影和电视节目制作中心;旧金山湾区和太平洋沿岸西北地区是技术开发中心;中西部是制造业和重工业中心,底特律是著名的汽车城,芝加哥是该地区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东南部以医药研究、旅游业和建材业为主要产业,并且由于其薪资成本低于其他地区,因此持续的吸引制造业的投资。

美国的服务业占最大比重,全国四分之三的劳力从事服务业。美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了黄金、石油和铀,然而许多能源的供应都依赖于外国进口。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了玉米、小麦、糖和烟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惊人的农业产量使其被誉为“世界粮仓”。美国工业产品主要包括了汽车、飞机和电子产品。美国也有发达的旅游业,排名世界第三。美国也是飞机、钢铁、军火和电子器材的主要输出国。

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毗邻的加拿大(19%),中国(12%)、墨西哥(11%)和日本(8%)紧随其后,每天大约有价值高达11亿美元的产品流经美加的国界。美国经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国经济高度发达,全球多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而美国的证券市场被认为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

自从1980年代隆纳·里根的总统任期以来,美国增加了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运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并减少福利制度的规模,抛弃了自经济大恐慌以来长期实行的、偏向干涉主义的凯恩斯派经济政策。也因此,美国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提供的服务比其他工业化国家都要少,降低国内的税赋,并更依赖于自由市场和私营的慈善机构上。

交通运输
美国拥有完整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运输工具和手段多种多样。2000至2003年产值分别为3137亿、3061亿、3104亿及3178亿美元。与运输业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约占美经济总量的3%,吸纳了1/8的就业。

由于汽车产业在美国的发展相当早(比较起其他西方国家),美国许多城市的发展都提前顾虑到了将城市和住宅区搭配道路网络的设计。为了连结广阔的国土,美国设计并建造了高通行量、高速度的高速公路,美国的国家交通系统主要便是依赖这些高速公路网。当中最重要的是州际高速公路系统的建设。这些高速公路在1950年代经由当时的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授权建造。根据2004年的数据,美国的公路总长为6,407,637公里,名列世界第一。

大城市里也有建设公共交通的系统,纽约市的地铁网络是当中最大的,也是世界上载客量最为沉重的捷运网络之一。而区域铁路和公共汽车网络则延伸至长岛、纽约州、新泽西州、和康涅狄格州,都成为了世界上载客量最大的交通网之一。但是普遍而言,美国城市的公共交通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为薄弱,人们出行更多的使用私人汽车。

美国建造了横贯大陆的铁路网络,用以在48个州之间运载货物。美国铁路公司(Amtrak)所建造的铁路网也横贯了48个州中的46个,专门用于客运用途。美国的铁路货运系统是世界最繁忙和先进的,且美国的铁路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一。然而美国铁路的客运并不如西欧和日本那般发达,部分原因是出自美国国土的辽阔;若要到达数千英里以外的大城市,搭乘飞机会比搭乘铁路还要省时。美国政府的分析便认为空中客运是导致客运铁路公司在1970年代接连倒闭的主因。

空中运输是长途旅行的更好选择。以乘客量而言,在2004年全世界前30个最繁忙的机场中就有17个位于美国,包括了排名第一的亚特兰大哈兹菲尔德-杰克逊国际机场。以运货量而言,在同一年里,全世界前30个最繁忙的货运机场就有12个在美国,包括了排名第一的孟菲斯国际机场(MEM)。

许多世界上主要的港口也位于美国;最繁忙的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港和长堤港,以及纽约港,它们全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五大湖也有许多船运交通,每大湖都与密西西比河的河网络广泛连接,河的最下游直通大西洋。而第一个连接五大湖与大西洋的伊利运河(Erie Canal)则促成了美国中西部的快速农业和工业发展,并使得纽约市成为美国的经济中心。

财政金融
20世纪60至70年代,美国政府奉行“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大幅增加社会福利和军事支出。80年代,里根政府一方面减免税收,另一方面扩大政府支出特别是军费开支,导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急剧扩张。1992年,美联邦财政赤字达到2904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峰,占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4.9%。1993年克林顿政府上台后将“减赤”作为施政重点之一。90年代美经济持续增长使税收收入大幅增加,同时克林顿政府加强了税收征管,美联邦财政于1998年财年转亏为盈,出现692亿美元的盈余。布什政府2001年1月上台后,面对经济颓势,力主通过减税刺激经济复苏,加之反恐及军费开支大幅增加,2002财年美联邦财政重现赤字,达1578亿美元。2004财年美财政赤字达412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04年底,美国公债总额为75962亿美元,公众持有额为44084亿美元。(数据来源:美国财政部)

银行
近年来,美国政府逐步放宽对金融业的管制,金融业兼并重组加剧,商业银行总数已从1985年14000多家减少到2002年的7887家。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法》法案,进一步取消了证券、保险及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

美主要商业银行有:
1、花旗集团(Citigroup)
1955年纽约花旗银行与纽约第一银行合并,改名为纽约第一花旗银行,1962年改为第一花旗银行,1967年改为花旗公司。总部设在纽约市。1998年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组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
2、摩根大通公司(J. P. Morgan Chase & Co)
2000年12月由J.P.摩根公司和大通-曼哈顿公司合并而成,总部设在纽约。
3、贝尔斯登公司(Bear Stearns Cos.)
成立于1923年,总部位于纽约,是美国华尔街第六大投资银行,系全球500强企业之一。
4、美洲银行公司(Bank of America Corp)
美洲银行于1904年成立,总部在旧金山。1998年与国民银行合并为美洲银行公司,成为横跨东西两岸的全国性银行。
5、第一银行公司(Bank One Corporation)
1957年成立。1998年与芝加哥第一国民银行合并。总部在芝加哥。

此外主要商业银行还有:第一联合银行、美林银行、威尔斯·法格银行、美国银行、美国国民城市银行、美怡银行等。

对外投资和外国资本
2004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为2258亿美元,高于2003年的1518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约为23674亿美元(以2004年价格计算)。2004年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为1049亿美元,远高于上年的298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外国对美国直接投资总额约为17088亿美元(以2004年价格计算)。

对外援助
美国会2005财年批准用于发展援助的资金(包括伊拉克减债和重建计划)共计约170亿美元,其中“千年挑战帐户”(MCA)占15亿美元;“关键发展援助”(Core Development,含发展援助基金、“转型计划”以及儿童和健康项目等)占30多亿美元。

以色列和埃及仍为美最大受援国,2005财年美对以、埃援助额分别为25.6亿美元和18亿美元。此外,2005财年美对阿富汗援助额为26.8亿美元(含由国防部支配的17.24亿美元的紧急拨款),对巴勒斯坦援助额为2.7亿美元。(数据来源:2004年美国会研究服务部(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Ⅳ 跟身体有关的字并组词

  • 身 shēn :身躯。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树身。

  • 躬 gōng 鞠躬。

  • 躭 dān 同“耽”。

  • 躮 fēn

  • 躯 qū :躯干。躯体。躯壳。身躯。为国捐躯。

  • 躰 tǐ 古同“体”。

  • 躱 ǒ 同“躲”。

  • 躲 ǒ :躲藏。躲避。躲让。躲难(nàn )。躲车。躲开。躲闪。

  • 躳 gōng 同“躬”。

  • 躵 rěn

  • 躴 láng 〔躴躿(kāng )〕身体修长。

  • 躷 ǎi 古同“矮”。

  • 躸 jī

  • 躹 jū 〔躹躬〕同“鞠躬”,弯腰欠身表示恭敬。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比特币是一种高风险投资吗

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支持比特币是基于对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本身的看好,但投机者将比特币的价格炒高让其风险加剧。

根据火币网的一份调查,80.77%的比特币交易投资者是为了实现短期盈利,他们随着币价的波动不断买进卖出,以赚取差价。

高盛集团的技术策略主管贾法里(Sheba Jafari)近期发布的一份图表研究报告中对比特币价格未来一周的走势作出了预测,他在报告中指出这种数字货币正处在一场"冲击性的"上涨走势的"第五波"中,预计短期内可进一步上涨至最高4827美元。

但是,"一旦完整的五波序列到位,那么从理论上来说,市场就将进入修正阶段。" 在数字货币的世界里,价格大幅波动数百美元并非罕见之事。比特币价格在6月中旬时触及当时的纪录新高3025美元,但在随后一个月时间里则下跌了1000美元以上,而在过去两个星期时间里则再度开始上涨并创下新高。分析师称,比特币价格之所以会迎来这种上涨走势,是因为投资者对其前景感到乐观。

还是实在的好。

Ⅵ 肯尼亚是哪国啊!和美国好吗中国呢

【国名】肯尼亚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Kenya)。
【面积】582646平方公里。
【货币】肯尼亚先令。
【国徽】1963年制定的肯尼亚国徽以一枚与国旗色彩一致的梭形盾徽为中心,两侧各有一只金狮,一只扶长矛,一只扶盾徽。后面中央持有斧头的白色公鸡,是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的徽记。根据当地传统,公鸡象征新的生活。两只雄狮体现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也暗示肯尼亚与英国的联系。双狮足下是非洲第二大山----肯尼亚火山,它踩着肥沃土地,结满咖啡、柑桔、剑麻茶、玉米和菠萝,到处是果实和芬芳,这是肯尼亚人民生活安宁、国家兴旺的缩影。国徽下方的咖啡色饰带上写有斯瓦希里语的“共处”字样,表达出肯尼亚人民对和平、友爱、自由和平等相处的愿望。
【人口】3150万(2003年),人口增长率2%。全国共有42个民族,主要有基库尤族(21%)、卢希亚族(14%)、卢奥族(13%)、卡伦金族(11%)和康巴族(11%)等。此外,还有少数印巴人、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斯瓦希里语为国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全国人口的38%信奉基督教新教,28%信奉天主教,6%信奉伊斯兰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和印度教。
【首 都】内罗毕(Nairobi),人口约200万(2003年)。年平均气温27.9℃。
【国家元首】总统姆瓦伊·齐贝吉(Mwai Kibaki曾译为姆瓦伊·基巴基),2002年12月30日就任。
【重要节日】国庆节:12月12日。
【时差】比格林尼治时间早3 小时;比北京时间晚5 小时。
【雅称】早在一八七一年,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其名著《人类的起源》中曾预言:“人类始祖的化石将在非洲发现。”60年后,果然在非洲发掘出人类远祖的头盖骨化石。这些化石因发掘于肯尼亚,故肯尼亚被人们称为“人类的摇篮”。国家公园:纳库鲁(非洲观鸟天堂)、塞仑盖蒂大草原。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东邻索马里,南接坦桑尼亚,西连乌干达,北与埃塞俄比亚、苏丹交界,东南濒临印度洋,海岸线长536公里。境内多高原,平均海拔1500米。全境位于热带季风区,沿海地区湿热,高原气候温和,全年最高气温为摄氏22-26℃,最低为10-14℃。
[编辑本段]简要历史
肯尼亚是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曾出土约250万年前的人类头盖骨化石。公元7世纪,东南沿海地带已形成一些商业城市,阿拉伯人开始到此经商和定居。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占领了沿海地带。1890年,英、德瓜分东非,肯尼亚被划归英国,英政府于1895年宣布肯为其“东非保护地”,1920年改为其殖民地。1960年3月,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简称“肯盟”)和肯尼亚非洲民主联盟成立。1962年2月伦敦制宪会议决定由上述两党组成联合政府。1963年5月肯举行大选,肯盟获胜。同年6月1日成立自治政府,12月12日宣告独立。1964年12月12日肯尼亚共和国成立,仍留在英联邦内,乔莫·肯雅塔为首任总统。1978年肯雅塔病逝,丹尼尔·阿拉普·莫伊继任总统达24年。
[编辑本段]政治情况
独立以来,肯盟长期一党执政,1991年12月肯改行多党制后,又连获 1992年和1997年两次多党选举胜利,莫伊蝉联总统。2002年12月,由14个反对党组成的全国彩虹同盟(简称“全盟”)在第三次多党选举中击败肯盟上台,姆瓦伊·齐贝吉当选肯第三任总统。
2003年,肯新政府将根除腐败和振兴经济作为施政要务,推行一系列社会经济改革,政局保持基本稳定。1月15日,政府公布三项法案《肯尼亚宪法修正法案》、《反腐败和经济犯罪法案》和《国家公职人员职业道德准则法案》,后两项法案于4月份经议会审议通过正式生效。2月24日,齐贝吉总统成立特别调查委员会,对发生于10年前的侵吞政府巨额补贴的“戈登堡丑闻”进行重新调查。25日,肯大法官伯纳德·春加因涉嫌腐败和渎职被迫引咎辞职。7月23日,肯政府启动一项“全国反腐败行动五年计划”,由司法和宪法事务部负责实施。 9月29日,齐贝吉总统向议长提交个人财产申报单,并要求所有公务员于10月2日前申报个人财产。6月18日,齐贝吉总统对政府各部进行重大改组,将农业和畜产发展部一分为二,解除一名副部长职务,任命两名新部长、五名副部长。还对30余家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层及部分驻外使节进行调整,涉及人员达96人。8月,肯总统府对部分政府部门易名。副总统办公室和国家重建部更名为副总统办公室和地区发展部,合作发展部更名为合作发展和营销部,畜产发展部更名为畜产和渔业发展部。8月23日,肯副总统兼地区发展部长瓦马卢瓦病逝。9月25日,齐贝吉总统任命穆迪·阿沃里为副总统兼内政部长。11月10日,肯六所公立大学约3200名教师为增加工资举行罢工。12月2日,蒙巴萨市政厅4000多名职工因长期被拖欠工资举行罢工。年内,肯政府实施了国企私有化和法制改革,实行免费小学教育计划,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拨款1.8亿肯先令用于艾滋病防治。12月底,据肯《东非旗帜报》民意调查显示,全国民众对齐贝吉总统执政的满意度为58.4%。
【宪法】1964年颁布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迄今已经历大小30次修改。1982年6月,肯通过修宪确立实行一党制。1991年12月改行多党制,规定:肯为多党制民主国家,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兼武装部队总司令,任期5年,连任不得超过两届;当选总统需在获得多数票的同时,在全国8省中的5省得票率超过25%;总统拥有最高行政权和任免权,有权召集或解散议会;总统和内阁集体对议会负责;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言论、集会、结社和迁徙的自由。1997年以来,肯反对党以宪法不适应多党制要求为由,强烈要求全面修宪。1997年9月,肯颁布《修宪委员会法案》草案,开始修宪。 2001年6月,朝野双方就修宪程序性问题达成一致,联合成立修宪委员会,着手起草新宪法。2002年9月,修宪委公布新宪法草案,遭到肯盟主流派系的攻击。后因肯大选,修宪进程暂停。全盟政府上台后恢复修宪。2003年4月30日,全国制宪大会开幕。因各党派之间及全盟内部就总统候选人年龄上限、总统权限及是否设总理职位、其产生方式和权限等问题意见不一,修宪工作进展缓慢。
【议会】 国民议会成立于1963年,为肯最高立法机构,实行一院制。1992年底举行首次多党议会选举,议会中开始出现反对党席位。根据宪法,国民议会有立法、审议财政计划、通过政府财政预算、监督政府事务等职责,并有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及弹劾阁员或政府的权力。国民议会由224名议员组成,其中民选议员210名,总统指定议员12名,当然议员(国民议会议长和总检察长)2名。每届议会任期5年。本届议会为第9届,于2002年12月选出。议会中除当然议员外,全盟占132席,主要反对党肯盟68席,其它党派22席。议长为肯盟成员弗朗西斯·奥利·卡帕罗(Francis Ole KAPARO),副议长为全盟议员戴维·穆西拉(David Musila)。
【政府】 实行总统制。内阁由总统、副总统、各部部长和总检察长共26人组成。本届内阁于2003年1月组成,6月进行重大调整,主要成员如下:总统姆瓦伊·齐贝吉,副总统兼内政部长穆迪·阿沃里(Moody AWORI),总统府省级管理和国家安全国务部长克里斯托弗·穆伦加鲁(Christopher MURUNGARU),副总统办公室和内政部国务部长莉纳·基利莫(Linah KILIMO,女),财政部长戴维·姆维拉里亚(David MWIRARIA),外交部长卡隆佐·穆西约卡(Kalonzo MUSYOKA),公路、公共工程和住房部长拉伊拉·奥廷加(Raila ODINGA,曾译为莱拉·奥廷加),教育、科学和技术部长乔治·赛托蒂(George SAITOTI),地区发展部长穆西卡里·科姆博(Musikari KOMBO),计划和国家发展部长彼得·尼翁戈(Peter NYONGO),农业部长基普鲁托·基鲁瓦(Kipruto KIRWA),畜产和渔业发展部长约瑟夫·蒙亚奥(Joseph MUNYAO),卫生部长夏丽蒂·恩吉卢(Charity NGILU,女),旅游和新闻部长拉斐尔·图朱(Raphael TUJU),交通和通讯部长约翰·米丘基(John MICHUKI),地方政府部长卡里萨·马伊萨(Karisa MAITHA),水资源管理和发展部长马莎·卡鲁亚(Martha KARUA,女),能源部长奥奇洛·阿亚科(Ochilo AYACKO),贸易和工业部长穆希萨·基图伊(Mukhisa KITUYI),土地和安置部长阿莫斯·基蒙亚(Amos KIMUNYA),环境、自然资源和野生动物部长牛顿·库伦杜(Newton KULUNDU),劳工和人力开发部长希劳·马克韦雷(Chirau MWAKWERE),合作发展和营销部长彼得·恩杜维加(Peter NDWIGA),妇女、体育、文化和社会服务部长纳吉布·巴拉拉(Najib BALALA),司法和宪法事务部长基拉伊图·穆伦吉(Kiraitu MURUNGI),总检察长阿莫斯·瓦科(Amos WAKO)。
【政党】目前,肯有合法政党40余个,主要政党有:
(1)全国彩虹同盟(National Rainbow Coalition-NARC):简称全盟,执政党。成立于2002年10月22日,由民主党、论坛(肯尼亚)、自由民主党、国家党等14个政党为赢得2002年大选联合组成。作为一个松散的联盟,全盟尚无统一的党章以及各级组织机构,由齐贝吉、瓦马卢瓦、奥廷加、赛托蒂、穆西约卡、阿沃里等主要成员党领导人组成的“首脑会议”进行集体领导。2003年底,齐贝吉总统宣布将在近期内解散全盟内所有政党,组建一个统一的全盟党,但遭到部分成员党领导人的反对。全盟内部主要政党情况如下:
肯尼亚民主党(Democratic Party of Kenya):1992年1月成立。以第一大部族基库尤族为主,在中央省和内罗毕省级特区影响较大。该党主张进行宪法、立法和行政改革,促进社会公平,进行经济改革,发展自由市场经济,吸引投资,增加就业,改善基础设施状况等。主席姆瓦伊·齐贝吉。
论坛(肯尼亚)(Forum of the Restoration of Democracy-Kenya,简称FORD-KENYA):1992年10月,由“恢复民主论坛”分裂而成。以卢希亚族为主,力量主要集中在西方省。主席穆西卡里·科姆博。
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ic Party-LDP):原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党,2002年10月14日,从原执政党肯盟分裂出来的众多实力人物加入该党,使之成为肯政坛一支重要力量。主席丹尼斯·科迪(Denise Kodhe)。
(2)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Kenya African National Union):简称肯盟,主要反对党。成立于1960年3月,执政时期党员人数曾达400余万人。其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反对部族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歧视和剥削,致力于非洲独立、自由和解放事业。1963年肯独立后长期执政,2002年经严重分裂后在大选中败北,成为肯第一大反对党。主席一职在前总统莫伊辞职后空缺,总书记为桑古力,其总统候选人肯雅塔·乌胡鲁为议会反对党议员团领袖。
其他政党还有论坛(人民)(Forum of the Restoration of Democracy-People)、方舟党(Safina)、肯尼亚社会民主党(Kenya Social Democracy)等。
【行政区划】全国分为7个省(PROVINCE)和1个省级特区,省以下设区(DISTRICT)、乡(DIVISION)、村(LOCATION)。
【司法机构】法院分为四级,即地区法院、驻节法院、高等法院和上诉法院。在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地区设伊斯兰法院。首席大法官埃文斯·吉切鲁(Evans GICHERU),2003年3月任职。
【重要人物】 姆瓦伊·齐贝吉:总统、武装部队总司令、肯尼亚全国彩虹同盟领导人、民主党主席。1931年11月15日生于中央省涅里区,基库尤族,信奉基督教。曾在伦敦经济学院攻读公共财政专业,并获理学士学位。1960年参与创建肯尼亚非洲民族联盟(肯盟),任该党全国执行书记。1963年当选议员。肯独立后,历任经济计划和发展部副部长、工商部长、财政部长。1979年至1988年任副总统和肯盟副主席。1988年至1991年底任卫生部长。1992年1月退出肯盟,组建肯尼亚民主党并任主席。曾参加1992和1997年两次总统选举,得票分居第3和第2位。2002年10月率民主党与其他13个反对党结成全国彩虹同盟,并被公推为总统候选人。2002年底大选获胜当选肯总统, 12月30日宣誓就职。从未访华。喜爱高尔夫球运动、阅读、音乐。已婚,有三子一女。
[编辑本段]经 济
肯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之一。实行以私营经济为主、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混合经济”体制,私营经济占整体经济的70%。农业、服务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三大支柱,茶叶、咖啡和花卉是农业三大创汇项目。旅游业较发达,为主要创汇行业之一。工业在东非地区相对发达,日用品基本自给。肯独立后,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经济陷入困境,80年代中期得到恢复。90年代初因政局动荡、西方停援及自然灾害等原因,经济滑坡。1991年起实施结构调整计划并取得成效。1994年至1996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1997年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腐败为由中止对肯贷款,加之受自然灾害影响,经济每况愈下。2000年,肯经济负增长,陷入独立以来最困难时期。2001年以来,肯经济止跌并开始微弱增长。2003年,肯新政府出台经济复兴战略,将支持农业和旅游业作为重点,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外援开始恢复,制造业和农业均比上年有所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8%。今后一段时期人,肯经济仍将面临资金不足和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的制约。
2002——2003年主要经济数字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108.08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5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1%。
货币名称:肯尼亚先令(Kenya shilling)。
1肯镑=20肯先令。
汇率(2003年10月):1美元=77先令。
通货膨胀率:1.9%。
失业率:21.7%。
【资源】 矿藏主要有纯碱、盐、萤石、石灰石、重晶石、金、银、铜、铝、锌、铌和钍等,除纯碱和萤石外,多数矿藏尚未开发。森林面积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林木储量9.5亿吨。 主要矿物有东南部塔莫塔附近的重晶石,姆里马山的铌和西南部卡卡梅加、马卡尔杰的金。吉尔吉尔是世界最大的硅藻土矿之一,马加迪湖中有丰富的天然碱和盐。
【工业】独立以后发展较快,门类比较齐全,是东非地区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2%。以制造业为主,2002年,制造业产值1108.53亿肯先令,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从业人员约23万。较大的企业有炼油、轮胎、水泥、轧钢、发电、汽车装配等厂。85%的日用消费品产自国内,其中服装、纸张、食品、饮料、香烟等基本自给,有些还供出口。(资料来源: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
【农牧渔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2002年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全国7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牧业。可耕地面积10.48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8%),其中已耕地占73%,主要集中在西南部。正常年景粮食基本自给,并有少量出口。肯是目前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占据欧盟25%的市场份额,2002年出口产值267亿肯先令。肯还是世界上除虫菊主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2002年,肯农牧渔业总产值1368.47亿肯先令。(资料来源: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渔业: 资源丰富,大多来自境内的淡水湖泊,其中维多利亚湖产鱼量占渔业生产总量的90%。2002年捕鱼量17.9万吨。(资料来源: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小麦、稻子、高粱、木薯等,粮食基本自给。主要经济作物是咖啡、茶叶,剑麻、除虫菊、棉花等。
【服务业】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旅游业为主。
【旅游业】肯支柱产业,近年收入均在3亿美元左右,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2002年接待游客101.34万人次。旅游业职工占全国职工总数的9.1%。主要旅游点有内罗毕、察沃、安博塞利、纳库鲁、马赛马拉等地的国家公园、湖泊风景区及东非大裂谷、肯尼亚山和蒙巴萨海滨等。2003年,因受恐怖主义袭击威胁,肯旅游业受到影响。(资料来源:2003年肯尼亚经济季评)
【交通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2002年运输业产值为695.06亿肯先令,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
公路:总长15万公里。其中定级公路6.3万公里,沥青路6700多公里,全天候石子路1.8万公里。但目前大多路况较差。2002年全国新登记注册的各种车辆32638辆。
铁路:总长2765公里。2002年客运量479.4万人次,货运量222.7万吨。
水运:蒙巴萨港是东中非最大的港口,有21个深水泊位、2个大型输油码头,可停泊2万吨级货轮,总吞吐量可达2200万吨。2002年实际吞吐量为1278.3万吨。
空运:全国共有3个国际机场,4个国内机场和300多个小型或简易机场。肯尼亚航空公司开设16条国际航线,与30多个国家通航。2002年旅客总量394.8万人次,货运总量17.2万吨。(资料来源: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
【财政金融】财政收入主要靠税收。2002/2003财年,政府实现税收2230.56亿肯先令。
截止2002年底,外汇储备10.68亿美元。2002年债务总额79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4%,其中内债33亿美元,外债46亿美元,偿债率11%。
截止2003年7月,肯共有43家商业银行,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巴克莱银行、渣打银行、肯尼亚商业银行和肯尼亚国民银行业务总量占肯整个金融业的60%。2003年前7个月,肯金融业同比增长0.9%。
(资料来源:2003年肯尼亚经济季评)
【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
主要出口商品为茶叶、咖啡、花卉、水泥、剑麻、除虫菊、纯碱、皮革、肉类和石油产品等;主要进口商品为原油、机械、钢铁、车辆、药品、化肥等。主要贸易伙伴是东部和南部非洲国家以及英国、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等国。2002年,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科迈萨)为肯最大商品出口地区,占肯出口总额的46%;欧洲联盟为肯第二大商品出口地区和最大的商品进口地区。
(资料来源: 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
【外国资本】肯自1963年独立以来,一向重视吸收利用外国资本为本国经济建设服务。1964年政府颁布实施《外国投资保护法》。目前,英、美、德、法等国在肯设有数百家公司,投资领域遍及农业、工业、商业、旅游、金融、交通运输等部门。1997年以来,西方国家对肯投资减少。2002年,肯获外国直接投资5000万美元。2003年肯新政府上台后,外国投资有所增加。
(资料来源:2003年世界投资报告)
【外国援助】主要援助国和国际组织有日本、德国、英国、美国、荷兰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开发协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欧盟和非洲发展基金等。外援主要用于农业、军事、交通运输、教育、卫生、电讯及社会发展项目。1995年至2000年,援助占政府财政收入的10%,年约2.3亿美元。2003年,肯政府共收到来自世行、非洲发展银行和欧盟国家的财政援助77亿肯先令。预计今后3年,西方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将陆续向肯提供3000亿肯先令的发展援助。目前,日本是肯最大的援助国。
(资料来源:齐贝吉总统在2004年3月30日肯九届二次议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人民生活】2003年,肯人口总数3150万,人口增长率2%。其中城市人口990万,职工实际年均工资约为280美元,全国贫困率56%。2000年,肯失业率高达21.7%,比1995年上升了50%。肯人均期望寿命52岁。2002年底,肯人口中艾滋病病毒携带者220万,感染率14%,其中艾滋病人70万。肯普通民众的就医状况较差,有医院480所、诊所3800个,医疗系统从业人员5.1万人,其中医生4300人。
(资料来源:2003年度肯尼亚经济季评)
[编辑本段]其它
【军事】1963年独立后建军。总统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由总参谋长、陆、海、空三军司令、省级管理和国家安全国务部长及主管军队财政拨款的总统府副常秘6人组成的国防委员会是最高军事决策机构,向总统负责;总参谋部是最高军事指挥机构,总统通过总参谋长统帅全军。实行志愿兵役制。现役人数2.44万人,其中陆军2万人,海军1400人,空军3000人。1997成立国防学院,培养上校和准将级军官,以及高级警察和文职官员等。1998年5月,肯政府改组军队指挥系统,成立西部军区、东部军区和中央行政与后勤指挥中心。现任(第5任)总参谋长约瑟夫·基布瓦纳(Josegh KIBWANA)上将,2000年11月任职至今。2002/2003财年国防预算支出140亿肯先令,占预算支出总额的4.3%。
【文化教育】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2003/2004年度教育预算支出610亿肯先令,占预算经常项目支出总额的30%。教育体制分为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两类,正规教育实行小学、中、大学“8-4-4”学制。非正规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和扫盲活动。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2002年肯受教育率为75%。2000年,肯有成人文盲、半文盲约430万。著名高等学府有内罗毕大学、莫伊大学、肯雅塔大学、埃格顿大学、肯雅塔农业技术大学和马塞诺大学。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2003年1月肯新政府上台后,开始实行免费小学教育。
【新闻出版】2003年全国各种英文报刊日发行总量约152.68万份,各种斯瓦希里语报纸日发行量约为9万份。主要报刊:《民族日报》,英文版,发行量约20万份;《东非旗帜报》,英文日报,发行量约7万份;《今日民族报》,斯瓦希里文日报,发行量约5万份;《肯尼亚时报》,英文日报,前执政党肯盟机关报,发行量约5.2万份;《每周评论》,肯最大的私营英文周刊,发行量约1.85万份;《东非人报》,英文周报,1994年11月首次发行,在肯尼亚、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同时出版。斯瓦希里语报以《民族日报》媒体集团创办的《塔伊法》(意为“今日民族报”)最有影响。 肯尼亚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成立于1963年,向内罗毕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刊提供新闻和图片。 肯尼亚广播公司,系英殖民者建立,电台于1927年开播,用英语、斯瓦希里语、印地语和15种非洲语言广播。1963年肯独立后,将其收归国有,改名为“肯尼亚之声”。 肯尼亚广播电视公司,1987年成立,系肯目前规模最大、广播电视节目能覆盖全国的广播电视公司。“肯尼亚电视网”,1989年成立,肯第一家私营电视台,用英语播放。目前,肯有至少13个电视台和17个调频广播电台,但覆盖范围主要限于内罗毕、蒙巴萨等大城市。
[编辑本段]对外关系
奉行和平、睦邻友好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谋求地区和平与发展,反对外来干涉,重视发展同西方及邻国的关系,注意同各国发展经济和贸易关系,开展全方位务实外交,强调外交为经济服务。 肯是联合国、非洲联盟、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成员国,洛美协定签字国,也是政府间发展组织、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和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等次地区组织的成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总部设在内罗毕。截至2003年,肯同10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对当前重大国际问题的态度】关于国际形势:认为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生巨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经济因素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因素。东西方关系进入新时期,而南北关系无显著改善。多极化趋势虽有所发展,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和平与安全主要受到有关地区和国家内部冲突的影响。强烈谴责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活动,认为恐怖主义从来都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应始终被视为非法行为,支持国际社会的反恐斗争,但强调反恐斗争并非针对穆斯林社会。 关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认为现存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公正、不合理。西方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利用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从发展中国家渔利,客观上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贫困。主张政治上应遵守《联合国宪章》,特别是恪守主权平等和互不干涉内政等基本国际关系准则;经济上应加大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游戏规则”过程中的参与力度,在此基础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关于非洲形势:认为冲突、动荡是阻碍非洲国家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非洲仍是世界最脆弱的地区。贫困和外债制约着非洲发展,经济全球化对非洲的挑战大于机遇,非洲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非洲国家应通过自身和有关国际、地区组织的努力,以睦邻友好和尊重领土完整为原则,和平解决争端,通过地区一体化提高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能力。呼吁发达国家向非洲国家提供发展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向非洲产品开放市场。支持 “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NEPAD)”的实施,但担心“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框架下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西方对非援助为少数非洲大国所操纵,对该计划的普遍性心存疑虑。 关于联合国改革:主张对联合国机制和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使其更具透明度和代表性,在决策方面更加民主、高效。主张增强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在联大与安理会之间建立更加平衡的关系。认为非洲至少应在安理会中有两个常任理事国席位,同时支持日本和德国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 关于人权问题:认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基本人权。发展中国家在贫穷的状态下,首先应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否则民主、自由及其它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无从谈起。主张通过对话加强国际人权交流,反对在人权领域搞对抗,反对西方国家利用人权问题对别国施压。

热点内容
比特币我1万 发布:2025-07-13 09:18:32 浏览:48
做币圈实名认证身份证安全吗 发布:2025-07-13 09:02:06 浏览:665
比特币实时k交易 发布:2025-07-13 08:59:20 浏览:324
蚂蚁矿机s17噪音大怎样处理 发布:2025-07-13 08:58:13 浏览:634
以太坊挖矿还赚钱吗 发布:2025-07-13 08:55:09 浏览:145
比特币是不是倒了 发布:2025-07-13 08:50:14 浏览:943
区块链区块地址 发布:2025-07-13 08:47:20 浏览:83
usdt搬砖挣钱吗 发布:2025-07-13 08:43:49 浏览:817
币圈怎么找交易策略 发布:2025-07-13 08:16:48 浏览:69
怎么在以太坊发行token 发布:2025-07-13 08:16:06 浏览: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