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分片技术原理
Ⅰ 以太坊架构是怎么样的
以太坊最上层的是DApp。它通过Web3.js和智能合约层进行交换。所有的智能合约都运行在EVM(以太坊虚拟机)上,并会用到RPC的调用。在EVM和RPC下面是以太坊的四大核心内容,包括:blockChain, 共识算法,挖矿以及网络层。除了DApp外,其他的所有部分都在以太坊的客户端里,目前最流行的以太坊客户端就是Geth(Go-Ethereum)
Ⅱ 以太币是不是新型传销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传销:
传销是指组织者发展人员,通过对被发展人员以其直接或者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或者业绩为依据计算和给付报酬,或者要求被发展人员以交纳一定费用为条件取得加入资格等方式获得财富的违法行为。传销的本质是“庞氏骗局”,即以后来者的钱发前面人的收益。
而新型传销则不限制人身自由,不收身份证手机,不集体上大课,而是以资本运作为旗号拉人骗钱,利用开豪车,穿金戴银等,用金钱吸引,让你亲朋好友加入,最后让你达到血本无归的地步。
之后再判断以太币是否是传销的一种,是否需要会费,是否需要让你拉亲朋好友加入等。
(2)以太坊分片技术原理扩展阅读:
以太坊是一个底层技术平台,开发人员可以在平台上创建分布式应用。有了应用之后,就会产生交易。有了交易,就会需要货币来完成交易。这样一来,货币就有价值了,投资者的投资就有回报了。如果平台上的交易量越来越大,那么对货币的需求就会越来越高,货币就会越来越值钱。
形象的来理解,比特币是创造了一种数字黄金,而以太坊就是创造了一个国家,其中的以太币就是这个国家的信用货币。
比特币之后,全球出现了数千种数字虚拟货币,其中有很多完全是披着“数字货币”外衣的骗局。之前,海口市公安打击掉了一个叫“亚欧币”的传销组织,该组织利用互联网传销平台运营,令4万多投资者上当,涉及金额40.6亿元。虚拟货币领域刚刚起步,入行需要谨慎。
参考资料:以太币-网络
Ⅲ 以太坊生态经过了怎样的演变
在ETH2.0到来之前,以太坊目前面临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网络拥塞,另一个是gas费过高。 如果新近发布的EIP-1559提案能够顺利通过,将有效解决gas费过高的问题,Layer2扩建计划也急于选择和改进。 目前,以太坊生态系统承载着整个DeFi的大部分资金和资源。 从短期到中期来看,这一立场很难动摇。 将来,数字资产将在第1层和第2层之间来回切换并相互通信,这很可能会存在很长时间。
ETH生态系统的发展取决于完全实施ETH2.0功能时带给整个行业的基础创新。 如果整个区块链世界足够繁荣,那么第2层的流量总和可能会超过第1层,从第1层迁移到第2层的资金可能会超过总资金的一半。
未来以太坊的生态发展将更加复杂。 从layer1的角度来看,ETH2.0将成为一条新的主链,它将通过POS和分片来提高效率并降低气体成本。 ETH2.0的信任开始需要ETH1.0的认可,并且ETH1.0将继续存在。 第2层和第1层的扩展将共存。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Defi和NFT项目的普及导致gas费上涨,交易业绩无法满足需求。 另一方面,第1层解决方案(如ETH2.0)的实施已被延迟,因此Layer2的期望值急剧上升。 现在就下一个计划将成为主导的结论尚为时过早。
链乔教育在线旗下学硕创新区块链技术工作站是中国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开展的“智慧学习工场2020-学硕创新工作站 ”唯一获准的“区块链技术专业”试点工作站。专业站立足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成长路径,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Ⅳ 以太经典是什么以太坊和以太经典关系
以太坊的构思诞生于2013年。当年Vitalik Buterin(维塔利克˙布特林,币圈一般都称呼为V神)还在比特币社区担任程序员的时候,向比特币核心开发人员建议开发一套面向应用开发者的语言,以方便各种应用的开发。比特币核心开发人员不同意这个意见。于是V神决定开发一个新的平台作此用途。
V神在2013年写下了《以太币白皮书》,在白皮书中说明了建造去中心化程序的目标。在2014年,通过众筹得到开发资金,于是开发了以太系统。(更好用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币汇”)
诞生之后,到目前为止共进行了四次的硬分叉。
第一次为了调整难度;
第二次发布了稳定版本“家园”;
第四次为了防止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和减重。
只有第三次硬分叉,因为发生了黑客攻击,而迫不得已进行了分叉。这就是The DAO事件。
The DAO事件
2015年7月30日,V神和以太坊基金会创建了第一个智能合约平台,并设计了TheDAO以太坊合约。
2016年4月30日正式部署了The DAO智能合约,并完成了当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众筹,达到了惊人的1.5亿美元!(说句题外话,如今时间上最大的众筹事件当属EOS众筹了,达到了更加惊人是50亿美元!)
2016年6月17日,The DAO被黑客攻击,黑客共盗取了约5000万美元的以太币,价格也从20美元暴跌到15美元,对以太坊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为了挽回投资人的损失,社区最后决定硬分叉。
于是,在2016年7月20日,在区块高度1920000硬分叉成功,新链被称为以太坊ETH,而原链就是现在的以太经典ETC。
Ⅳ 以太坊共识协议Casper原理是怎样的
Casper(投注共识)是一种以太坊下一代的共识机制,属于PoS。Casper的共识是按块达成的而不是像PoS那样按链达成的。数字货币交易所币汇
Ⅵ 以太坊带来了那些争议和质疑呢
以太坊和比特币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区别在哪里呢?比特币定义的是一套货币体系,而以太坊侧重的是打造一条主链(可以理解为一条公路),可以让大量的区块链应用跑在这条公路上。
从这一点来看,以太坊的应用场景更广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以太坊标志着区块链
1.0时代一个单纯的货币体系,向区块链2.0时代实现其他行业以及应用场景的转变。
但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以太坊虽然拓展了区块链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范围,还提升了处理交易的速度,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与质疑。
一、以太坊的扩展性不足的解决之道:分片技术和雷电网络
以太坊的底层设计,最大的问题是以太坊只有一条链,没有侧链,这就意味着,所有程序都要对等地跑在这条链上,消耗资源的同时,还会引发系统拥堵。正如去年非常火爆的以太坊游戏“加密猫”,这个游戏火爆的时候,一度引发以太坊网络瘫痪。
对于提升处理能力这个问题,以太坊提出两种方式:一个是分片技术(shard),一个是雷电网络,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两种技术。
(一)分片技术
以太坊创始人 V 神(Vitalik Buterin)认为,诸如比特币这种主流的区块链网络,之所以处理交易的速度很慢,是因为每一个矿工要处理全网的每一笔交易,这样的效率其实是非常低下的。分片技术的构想是:一笔交易不必发动全网所有节点都去处理,只要让网络中的一部分节点(矿工)处理就好了。于是,以太坊网络被划分成很多片,同一时间,每一分片都可以处理不同的交易,这样一来,会大大提升网络性能。
但是,分片技术也是有一定争议的。我们知道,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思想是去中心化,全网都去见证(处理)同一交易,这才具有最高的权威性。而以太坊分片技术,并不是所有节点共同见证,而是类似于分小组见证,这样一来,它便失去了绝对的“去中心化”属性,只能通过牺牲掉一定的去中心化特性来达到高性能的目的。
(二)雷电网络
雷电网络使用的是链下交易的方式。这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使用雷电网络的参与者在互相转账时,不需要通过以太坊主链交易确认,而是通过参与者之间创建支付通道,在链下完成。
不过,雷电网络并不是脱离主链的,在建立支付通道之前,需要先用主链上的资产做抵押,生成余额证明(Balance Proof),拥有余额证明才能表明你能做出相应余额的转账。在交易双方都持有余额证明的情况下,双方可通过支付通道在链下进行无限制次数的转账。
只有在完成链下交易,需要将资产转回链上时,才会在以太坊主链上登记主链账户的余额变化信息,而这期间不管发生多少次交易在主链上是不会有记录的。
雷电网络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是可以为你省下矿工费用。目前我们在以太坊主链上进行交易,需要消耗 Gas,需要支付矿工费用,那么一旦将交易搬到链下,就可以节省这一部分的成本。
当然,雷电网络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使用雷电网络时需要用主链上的资产作抵押;而这部分资产作为抵押物,在使用者完成链下交易之前是不能使用的。这也就决定了,雷电交易只适合小额交易。
上面就是以太坊扩展性不足的问题,以及目前提出的两个主要解决方案:分片技术和雷电网络。
二、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存在漏洞与臭名昭著的 The Dao 事件
以太坊的智能合约很强大,但是,凡是代码都会存在漏洞的,以太坊智能合约最大的争议就在于所谓的漏洞,也就是安全性问题。据相关研究表明,在基于以太坊的近100万个智能合约上,发现有34200(约3%)个含有安全漏洞,将允许黑客窃取ETH、冻结资产或删除合约,比如说,臭名昭著的The Dao 事件。
(一)Dao是什么意思?
介绍 The Dao 事件之前, 我们先见到介绍一下 DAO 是什么。DAO 是 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的简称,可以理解为:去中心化自治组织。从以太坊的角度来理解,DAO 是区块链上的某一类合约,或者一个合约组合,用来代替政府的审查以及复杂等中间程序,从而实现高效的、去中心化的信任的系统。所以,DAO 不是特定的某个组织,也就说呢,可以有很多的DAO,各种各样的DAO。
(二)臭名昭著的The Dao事件
但是,我们现在提到DAO,基本上所指的都是The DAO事件,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那个臭名昭著的黑客攻击事件。我们知道,英文中的 The是特指的意思,The DAO事件呢就
是特指的那个DAO事件,因为我们刚刚说了DAO不是特定的某个组织,可以有很多的DAO,各种各样的DAO。
2016 年的时候,德国一家专注“智能锁”的公司 Slock.it,为了实现去中心化的实物交换(比如说:公寓啊,船只啊),在以太坊上发布了 DAO项目。并且于2016年4月
30日开始,融资窗口开放了28天。
没想到,这个DAO项目的人气非常高,短短半个月就筹得了超过一亿美元,而到整个融资期结束,一共筹集到1.5亿美元,由此呢,它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众筹项目。然而好景不长,到了6月份,黑客利用智能合约里面的漏洞,成功转移了超过360万个以太币,并投入到一个DAO子组织中,这个组织和The DAO有着同样的结构。以至于当时以太币价格从20多美元直接跌破13美元。
这个事件说明智能合约的确是有漏洞的,而且一旦漏洞被黑客利用,那么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这就是现在很多人批评以太坊,说它的智能合约不智能。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外有很多公司为了解决智能合约的漏洞问题 ,开始提供代码审计服务。而从技术的角度来说,目前一些团队正在对智能合约进行检验,这些团队多数由哈佛、斯坦福和耶鲁的教授带队,部分团队已经获得了头部机构的投资。
除了目前以太坊存在的扩展性不足、智能合约漏洞问题,对于以太坊的争议还在于它所追求的POS共识机制,也就是权益证明机制,在权益证明机制下,如果说谁持币的数量越大、持币时间越久,获得的“权益”(利息)就越多,还有机会得到记账权力,记账又可以获得奖励,那么这样一来,容易造成“强者越强”的寡头优势。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ICO乱象的问题。ICO是区块链项目筹措资金的常用方式,咱们可以理解为预售。以太坊上ICO项目的爆发,滋生了打着ICO旗号进行资金盘、诈骗圈钱等不法行为,对社会和金融稳定造成安全隐患。
Ⅶ 以太坊的“分片”是指什么
写在文前:视频版本和文字版本略有不同,想要看我深情并茂演绎,请看视频版本 (喵懂区块链22期|分片(Sharding):以太坊太慢,“盘”他!),思维逻辑怪,请看文案加长版。
最近以太坊由于君士坦丁堡升级(Constantinople)而出现了压倒性的积极走势,而以太坊的升级之路则犹如升级打怪一般,落入了rabbithole,谁也不知道这洞有多深。既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则把脚下的每一步走好走准,则成了至关重要的点。攻破这一难点之后,以太坊的下一技术难点---Sharding分片,则又被摆到了台面上。本期《喵懂区块链》会带大家走进让以太坊快起来的法宝--- Sharding分片。
什么是sharding分片?
分片技术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起初是针对大型中心数据库提出的优化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将大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划按照某种规则分成很多数据分片(shard),再将这些数据分片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中,以减小每个服务器的数据访问压力,从而提高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性能。
我们举一个通俗的小例子:
比如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美团,滴滴打车等软件,就可以按照“城市”来进行分片,由于不同城市的数据不需要互通,就可以将不同城市的数据存放在不同数据库中,这样既可以把数据库服务器部署到离对应城市最近的节点上,还可以提高访问速度,何乐而不为呢?!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大家应该对分片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那么对应到区块链场景中来说,分片又是怎么样的呢?
以以太坊分片为例,在原有的单链系统中,公链整体的性能取决于单个节点的性能,进行分片之后,每个节点只需要承当全网部分工作,各个分片并行工作,按照Vitalik的话来说,each shard is like a separate galaxy每个分片都像是独立的小宇宙,这样效率自然噌噌噌提升!原本以太坊链全网TPS约为20,现在若增加到100个分片,那么全网TPS可以提升至2000,同理,全网容量也将提升至原来的100倍。
“每个节点只需要承担全网部分工作”,这就会引出几大问题,1.怎么确定这个节点是负责哪个分片的工作?2.哪些交易应该归类到哪些分片当中去?3.每个节点是否只需要储存自己所在分片的交易信息(账本)?
根据以上问题的实现与否,我们可以将分片依次分为三种类型:网络分片,交易分片,状态分片。
网络分片:如何将全网节点划分到不同分片当中去。
交易分片:如何将全网交易划分到不同分片当中去。
状态分片:如何让各个节点只维护各自分片内的账本,但又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主链和分片链的区别和联系?
分片的类型我们已经明白了,那么主链(Main chain)和分片链(shard chain)有什么不同呢?
向左转|向右转
以太坊分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连Vitalik自己也说将会分阶段来逐步实现,分片到底能不能从理论走向实践,我们还是小小期待一下吧。
Ⅷ eth挖矿是什么原理
凡是涉及到币,就一定离不开挖矿。以太坊网络中,想要获得以太坊,也要通过挖矿来实现。说到挖矿,就一定离不开共识机制。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比特币的共识机制是什么吗?比特币的共识机制是 PoW (这是英文 Proof of Work 的缩写,意思是“工作量证明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多劳多得,你付出的计算工作越高,那么你就越有可能第一个找到正确的哈希值,就越有可能得到比特币奖励。
但是,比特币的PoW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就是它处理交易的速度太慢,矿工们需要不断地通过计算来碰撞哈希值,这是劳民伤财且效率低下的。对区块链知识有涉猎的朋友们应该看到这样一种说法:
以太坊为了弥补比特币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共识机制,名叫 PoS(这是英文的缩写,意思是“权益证明”,也有翻译成“股权证明”的)。
PoS 简单来讲,其实就跟它的字面意思一样:权益嘛,股权嘛,你持有的币越多相当于你的股权越多,你的权益越高。
以太坊的PoS就是说:你持币越多,你持有币的时间越久,你的计算难度就会降低,挖矿会容易一些。
在以太坊最初的设定中,以太坊希望能够通过阶段性的升级,在前期依旧采用PoW来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之后逐渐采用 PoW+PoS,最后完全过渡到 PoS。所以,说以太坊的共识机制是PoS,没错,但是PoS只是以太坊发布之初的一个计划或者说目标,目前以太坊还没有过渡到 PoS,以太坊采用的共识机制仍是 PoW,就是比特币那个 PoW,但是又和比特币的PoW稍稍不同。
这里的信息量有点大,
第一个信息点是:以太坊目前采用的共识机制也是PoW,但是和比特币的PoW稍稍不同。那么,和比特币的PoW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简单来说,就是以太坊挖矿难度可以调节,比特币挖矿难度不能调节。就好比咱们高考,因为各个省份的教学情况、生源人数都不一样,所以高考分为全国卷和各省自主命题。
以太坊说我赞成这样分地区出题,比特币说:不行,必须全国同一卷,大家难度都一样!
通俗解释,就是,比特币是利用计算机算力做大量的哈希碰撞,列举出各种可能性,来找到一个正确哈希值。而以太坊系统呢,它有一个特殊的公式用来计算之后的每个块的难度。如果某个区块比前一个区块验证的更快,以太坊协议就会增加区块的难度。通过调整区块难度,就可以调整验证区块所需的时间。
以太坊协议规定,难度的动态调整方式是使全网创建新区块的时间间隔为 15 秒,网络用 15 秒时间创建区块链,这样一来,因为时间太快,系统的同步性就大大提升,恶意参与者很难在如此短的时间发动51%(也就是半数以上)的算力去修改历史数据。
第二个信息点是:以太坊最初的设定中,希望通过阶段性升级来最终实现由 PoW 向
PoS过渡的。
时间追溯到 2014 年,在以太坊发布之初,团队宣布将项目的发布分为四个阶段,即 Froniter(前沿)、Homestead(家园)、Metropolis(大都会)和 Serenity(宁静)。前三个阶段共识机制采用 PoW(工作量证明机制),第四个阶段切换到 PoS(权益证明机制)。
2015年7月30号,以太坊第一个阶段“前沿”正式发布,这个阶段只适用于开发者使用,开发人员可于在以太坊网络上编写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程序 DAPP,矿工开始进入以太坊网络维护网络安全并挖矿得到以太币。前沿版本类似于测试版,证明以太坊网络到底是不是可靠的。
2016年3月14日,以太坊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家园”,这一阶段,以太坊提供了钱包功能,让普通用户也可以方便体验和使用以太坊。其他方面没有什么明显的技术提升,只是表明以太坊网络已经可以平稳运行。
2017 年 9 月,以太坊已经进行到第三个阶段“大都会”。“大都会”由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两次升级组成,这个阶段的的目标是希望能够引入 PoW 和 PoS 的混合链模式,为 PoW向PoS的顺滑过渡做准备。最近比较热门的“以太坊君士坦丁堡升级”升级的就是这个,在君士坦丁堡升级中呢,以太坊将对底层协议和算法做一些改变,来为实现 PoW 和
PoS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太坊挖矿会得到对多少奖励呢?赢得区块创建竞争成功的矿工会得到这么几项收入:
1、 静态奖励,5个以太坊;
2、 区块内所花费的燃料成本,也就是Gas,这部分我们上一期内容讲过;
3、 作为区块组成部分,包含“叔区块”的额外奖励,叔就是叔叔的叔,每个叔区块可以得到挖矿报酬的1/32作为奖励,也就是5乘以1/32,等于0.15625 个以太坊。这里我们简单解释一下“叔区块”,“叔区块”这个概念是以太坊提出来的,为什么要引进叔块的概念?这还要从比特币说起。在比特币协议中,最长的链被认为是绝对的正确。如果一个块不是最长链的一部分,那么它被称为是“孤块”。一个孤立的块是一个块,它也是合法的,但是可能发现的稍晚,或者是网络传输稍慢,而没有能成为最长的链的一部分。在比特币中,孤块没有意义,随后将被抛弃掉,发现这个孤块的矿工也拿不到采矿相关的奖励。
但是,以太坊不认为孤块是没有价值的,以太坊系统也会给与发现孤块的矿工回报。在以太坊中,孤块被称为“叔块”(uncle block),它们可以为主链的安全作出贡献。 以太坊十几秒的出块间隔太快了,会降低安全性,通过鼓励引用叔块,使引用主链获得更多的安全保证(因为孤块本身也是合法的) ,而且,支付报酬给叔块,还能激发矿工积极挖矿,积极引用叔块,所以,以太坊认为,它是有价值的。
Ⅸ 什么是以太币/以太坊ETH
以太币(ETH)是以太坊(Ethereum)的一种数字代币,被视为“比特币2.0版”,采用与比特币不同的区块链技术“以太坊”(Ethereum),一个开源的有智能合约成果的民众区块链平台,由全球成千上万的计算机构成的共鸣网络。开发者们需要支付以太币(ETH)来支撑应用的运行。和其他数字货币一样,以太币可以在交易平台上进行买卖 。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入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您在做任何投资之前,应确保自己完全明白该产品的投资性质和所涉及的风险,详细了解和谨慎评估产品后,再自身判断是否参与交易。
应答时间:2020-12-0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Ⅹ 啥是分片技术
写在文前:视频版本和文字版本略有不同,想要看我深情并茂演绎,请看视频版本 (喵懂区块链22期|分片(Sharding):以太坊太慢,“盘”他!),思维逻辑怪,请看文案加长版。
最近以太坊由于君士坦丁堡升级(Constantinople)而出现了压倒性的积极走势,而以太坊的升级之路则犹如升级打怪一般,落入了rabbithole,谁也不知道这洞有多深。既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则把脚下的每一步走好走准,则成了至关重要的点。攻破这一难点之后,以太坊的下一技术难点---Sharding分片,则又被摆到了台面上。本期《喵懂区块链》会带大家走进让以太坊快起来的法宝--- Sharding分片。
什么是sharding分片?
分片技术其实并不是什么新概念,起初是针对大型中心数据库提出的优化方案,具体来说就是将大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划按照某种规则分成很多数据分片(shard),再将这些数据分片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服务器中,以减小每个服务器的数据访问压力,从而提高整个数据库系统的性能。
我们举一个通俗的小例子:
比如我们平时经常使用的美团,滴滴打车等软件,就可以按照“城市”来进行分片,由于不同城市的数据不需要互通,就可以将不同城市的数据存放在不同数据库中,这样既可以把数据库服务器部署到离对应城市最近的节点上,还可以提高访问速度,何乐而不为呢?!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大家应该对分片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那么对应到区块链场景中来说,分片又是怎么样的呢?
以以太坊分片为例,在原有的单链系统中,公链整体的性能取决于单个节点的性能,进行分片之后,每个节点只需要承当全网部分工作,各个分片并行工作,按照Vitalik的话来说,each shard is like a separate galaxy每个分片都像是独立的小宇宙,这样效率自然噌噌噌提升!原本以太坊链全网TPS约为20,现在若增加到100个分片,那么全网TPS可以提升至2000,同理,全网容量也将提升至原来的100倍。
“每个节点只需要承担全网部分工作”,这就会引出几大问题,1.怎么确定这个节点是负责哪个分片的工作?2.哪些交易应该归类到哪些分片当中去?3.每个节点是否只需要储存自己所在分片的交易信息(账本)?
根据以上问题的实现与否,我们可以将分片依次分为三种类型:网络分片,交易分片,状态分片。
网络分片:如何将全网节点划分到不同分片当中去。
交易分片:如何将全网交易划分到不同分片当中去。
状态分片:如何让各个节点只维护各自分片内的账本,但又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安全性。
主链和分片链的区别和联系?
分片的类型我们已经明白了,那么主链(Main chain)和分片链(shard chain)有什么不同呢?
向左转|向右转
以太坊分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连Vitalik自己也说将会分阶段来逐步实现,分片到底能不能从理论走向实践,我们还是小小期待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