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币圈知识 » 宇宙练元神天地修道德

宇宙练元神天地修道德

发布时间: 2022-03-20 10:14:30

『壹』 天地玄黄修道德,宇宙洪荒炼元神;虎龙啸聚风云鼎,乌兔周旋卯酉晨

虎啸龙吟齐集时风云至鼎盛,乌鸡白兔周旋时为卯酉时辰,五遁(遁甲)四闲(闲神)如同戏法,移山倒海视为等闲。掌上有可安天地的要诀,穿一双草鞋可随意四处游巡。五气居于一朝实为罕事,三花聚顶功夫来自长春真人,峨眉山下声名远扬,真正得道的术士(凡人)有几人。

『贰』 鬼神莫测的陆压道君到底是谁

陆压出场后 以钉头七箭书暗算赵公明致死,为阐教除去一个大患。 同时书中称陆压乃离火之精(金乌),因此攻破十绝阵中的烈焰阵,也是唯一一个不需要炮灰攻破十绝阵的人物。事后赵公明的三个妹妹前来报仇 陆压也是唯一一个被三霄擒住之后能全身而退的人物,由此可见陆压散人的实力稳胜阐教众位仙人。之后陆压道长单挑孔宣也全身而退,将用斩仙飞刀杀死余元,与阐教众人攻破诛仙阵、万仙阵。万仙阵后把斩仙飞刀送给姜子牙。在众人拿袁洪妲己没有办法的时候,姜子牙用斩仙飞刀秒杀袁洪、妲己。 综上所述 陆压不仅能力一流 逃跑速度也快 善于保命,又拥有斩仙刀和钉头书两大神器。 简直是封神榜中间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一般的人物。陆压原为封神演义中人物,没有户口由来,总是救神仙于急难.道行多深没有明确记载,很是飘渺难测.拥有宝贝葫芦状,有眼,善封印元神,可斩神仙妖魔于封印状态.颇为玄幻.自称散仙.陆压是个神秘的家伙,主要特点是不吃亏,专解疑难,另外疑点就是没有来历,自称非仙非圣一闲人。而且是燃灯败给赵公明的时节出场,阐截两教都不知道他,他却处处先知,虽然被混元金斗捉走,却能自行逃脱。战孔宣时虽也吃了点亏,但也能化长虹而去,而且两次失手的原因都时因为没有能及时祭出法宝封神斩将飞刀。很多人在看了封神演义后认为他的实力应该在阐教十二真仙之上。这是勿容置疑的。但同样很多人认为他的实力在几大教主之下。对这个,我有点自己的看法。首先有句话叫做“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这句话的份量我想不仅仅是表示陆压的年龄比较大而已吧?其次,大家认为他实力在教主之下的很大原因是因为前述的两次战斗。这里就要讲到封神演义里关于法宝的描述。据我所知,在那个时候,法宝的好坏绝对决定了实力的高低。有赤精子,广成子两人为证。他们两人身为阐教十二真仙,在将阴阳镜,翻天印传给其弟子后,与弟子相斗时落荒而逃。而恰恰陆压道人的封神斩将飞刀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其他法宝能克制。其实力可见一斑。另有读者提出这样一说:鸿均老祖是天地宇宙洪荒之祖(其实就是道教的开山鼻祖),也叫元阳上帝,盘古圣皇。其实就是盘古原神所化。天地常坏而老祖之身历劫不坏,每逢天地初开老祖便出世度人。他一道传三友即:老子、通天、原始三人。而老子通天原始他们三人其实又是一体所幻化。老子居于玄都,通天与原始分掌截阐两教。后于万仙阵灭了截教故后只剩下阐教一宗。陆压道人乃是离火之精。飞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云三圣皇,中不理瑶池与天帝(彼时天庭似乎还非玉帝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极乐地。不归人王管,不服地府中。潇潇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圣仙。而燃灯自得定海珠24颗即为后来佛教中二十四诸天,随后兴盛佛教建立西方极乐无穷。(后度劫有涅盘)接引道人后在西方修成仗六金身成就西方佛法无边准提道人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西方妙法祖菩提,(不知何故隐居山林培养出孙悟空这一超级杀手来大闹天宫)另有一说:鸿均老祖乃是曲蟮得道。姜子牙确说是一成精白熊闻得阐教妙法无边甘心向道,求原始收留。跪于原始洞外。怎奈原始不收乌合之众只看根基。于是白熊一座数百年在洞外坐化了。后转生为姜子牙复上山学道。原始见其与道无缘本不欲收留,怎奈他前生精诚所至,且日后有将相之才况可代己完封神一职便收为门人,后来便衍生封神许多故事。在中国也是有四大元素的,便被称为,离火,息壤,真阴之水,无是之风

也有说所谓“鸿钧老祖第一仙,弟子盘古初开天。先有鸿钧后有天,陆压道君还在前。”那说的就是后来人的模样都是出自陆压道君。创始元灵四大弟子:鸿钧老祖、混鲲祖师、女娲娘娘和陆压道君,前三者道法功深、开宗立派功德着实开天辟地,偏是这最小的小师弟陆压道人,生性胡闹打混,从无一天正经,却无什么名声留下。其师侄太上老君、如来等,尚尊其为小师叔,知道者也尊其为陆压道君,小辈神仙之中,却是闻者渺渺了。陆压道人乃是离火之精。飞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上不朝火云三圣皇,中不理瑶池与天帝(彼时天庭似乎还非玉帝掌管)。不在三教中,不在极乐地。不归人王管,不服地府中。潇潇自在任我游,自自在在散圣仙。

『叁』 老子《道德经》云:“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此句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意思是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

出自——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天长地久》。

原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地是长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的运行、存在不是为了自己,所以能够长久。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后面,结果自己反而会占先;在危险时把自己置之度外,结果反而能保全自己。不正是因为他不自私吗?所以反倒成就了他自己的目的。

(3)宇宙练元神天地修道德扩展阅读: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

“道”是浑全之朴,“众妙之门”。“道”生成了万物,又内涵于万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万事万物殊途而同归,都通向了“道”。

『肆』 神话中说的“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是什么东西

意思就是天地之间充斥的各种能量,太阳和月亮辐射出来的能量。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之四十三章原文:天下之至柔,而修炼内功则以气为引,吸天地之灵气纳于己身。

天地灵气,日月精华,从道家来讲就是人和任何生灵都需要的赖以生存的能量有的传统练体方法就是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化虚,其中精在未能辟谷的阶段就是五谷之精即食物提供的能量,在辟谷后则采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由此得知,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就是能量。

(4)宇宙练元神天地修道德扩展阅读:

“灵气”即天地精灵之气。《灵枢》中指出:“气者,天地之灵万物之精也”。

人生天地间,天地之灵即日、星、月、金、木、水、火、土。若采天地之灵,必于每日子、午、卯、酉四时行之。因子过阳生,午过阴生,卯时气旺,酉时气充,故采合阴阳之气于一体,尤得气之盛也。然除此四时,若任意行之,必无利益。要求行功之地宜无杂声、杂色。

天地灵气是万物的气场,如同人的气场一样。人的气场会随精神面貌、健康情况也会变化,天地也是如此,人类贪婪的消耗而不懂得珍惜的话,破坏大自然,气候变的恶劣,人为的大型土木建筑,破坏自然循环法则,都会使灵气变弱。天地如同病了的人一样,气场变弱了。

古人说:“位仙者,吸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为能长寿。”其实这句话是有根据的,所谓“天地只灵气”指的是天气(空气)和地气,天气属阳,地气属阴。天气与地气的交构,形成了万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

传说

相传春秋末年,老子骑一青牛,从洛阳向函谷关而来。函谷关守吏尹喜平日里喜好道学,颇有些道根。老子来之前,尹喜观星象、“望气”,就看见一股紫气从东方冉冉而来,于是推算出必有真人要来。

当老子骑牛过关时,尹喜认定老子就是那位真人。这就是“紫气东来”的故事。后人因之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老子在函谷关住下后,见尹喜心慈人善,气质纯清,于是取其精华而为尹喜著书,名为《道德经》。

《道德经》写成后,老子对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为《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研习不止,苦修不懈,终有所成!”言罢,老子飘然而去。

在很多道观的三清殿中,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其中太上老君塑像居元始天尊右位,手执蒲扇,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

涡阳《老子传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刻画了老子从童年到暮年的成长过程;第二部分是有关老子和天静宫的传说。浓厚的神话色彩,亲切的地方口语叙述,描述了老子传奇的一生。

这些优美的故事反映出了涡阳深厚的文化积淀,传承了老子思想,也从另一个方面佐证了老子出生地的历史本源。

《老子传说》在涡阳代代相传,大多采用地方口语,语言通俗优美,有着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收集、挖掘和保护这些民间故事,对于考证老子生地,弘扬道家道教文化,传承老子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伍』 老子的《道德经》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如何理解

“谷神”并不是指稻谷之神,谷是指山谷,山谷是空荡荡的,所以用山谷来形容大道的虚无。空荡荡的山谷可以生养万物,恰好可以用来形容大道能生万物。神是指孕育万物的能力和不拘于形式的过程。谷和神合起来就是“谷神”,所以它是一个词,又不是一个词。可以理解为大道虚空生养万物,其精髓就是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玄牝”一词中,玄是指旋转变化,牝是指雌性的生殖器官,牝本来写作匕,象形字,像女性生殖器官的形状。

在古代,科学不发达,加之人们的思维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女性能生儿育女,无法给以科学的解释,他们看问题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对女性的生殖器官充满了崇拜甚至畏惧,他们看到女子的肚子一天天隆起,十个月后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多么神奇!

他们不知道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才是孕育生命的开始,夸大了女性生殖器的作用,以为其里必然蕴涵着无数奥妙和玄机,所以才能从无生出有来。

大道万物就如同人类的孕育过程,它充满了神奇又不为人所目睹,正因为我们无法亲眼看到,才更突兀出它的神秘和深奥。大道的孕育和女性孕育不同点在于,大道生育万物的功能的无限的,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因而说“玄牝不死”,它怎么可能死呢?这是大道的本质特征使其永不停息地生化万物。

“玄牝之门”就是指大道生殖器官的门道,它存在吗?在哪里?如果大道存在牝门,那大道也就是实体了,能够摸得着看得见了,可实际上大道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形象;如果大道没有牝门,那么这样形容本身就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大道的牝门存在于“无”的状态之中。无的状态无处不在,充盈于整个宇宙中。无中生有,有又变无。无的蕴意是不见踪影又无法寻觅,从整体到分散,再由分散聚为整体,包含一切变化。它永远都不会枯竭、停息,无所谓开始,无所谓结束。

(5)宇宙练元神天地修道德扩展阅读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1:

“道”这个生养天地万物的神奇物,是永恒存在而不会消混的,这就叫做形而上的微妙的母体,微妙深奥的母体的门户,就叫做天地的根源。它冥冥地存在着,对宇宙万物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译文2: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陆』 问个比较玄疑的问题,是在混沌中开辟宇宙开辟天地,还是宇宙自在开辟天地后有的混沌太极生两仪太极...

在中国哲学史上,周敦颐最富开创性的见解,或者说周敦颐的最大贡献,是把宇宙的本原上推到太极以前的遥远过去,提出“无极而太极”的著名论断。同时,他提出了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解决了宇宙生成发展的动因。他的宇宙生成论,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宇宙学说,也为宋代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本体论方面的基础。正因为如此,他的宇宙生成论,是中国哲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

(一)周敦颐宇宙生成论的表述

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虽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是其表述文字却很简单。他的这些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太极图》和《太极图说》的前半部分,以及《通书》的《动静第十六》和《理性命第二十二》等章。《太极图》是周敦颐宇宙生成论的直观形式。而《太极图说》前半部分与《通书》相关部分,则是对《太极图》的解说,是周敦颐宇宙生成论的文字表述形式。

《太极图说》的宇宙生成论部分如下: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通书·动静第十六》: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通书·理性命第二十二》: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上述三段文字加上《太极图》上标注的文字,总共也不过253字。一个《太极图》,配上253字,却完整而系统地表述了周敦颐的宇宙观,或者说宇宙生成论。通过《图》与《说》,周敦颐建立起完整的宇宙生成序列,以及各序列之间的关系,即由无极而太极,由太极而阴阳,由阴阳而五行,由五行而万物;提出了贯穿于宇宙生成各个大的序列、各个小的环节和各种不同现象的动静观,阐述了动与静(运动和平衡)对于宇宙万物生成发展的绝对意义。用一个图和这么少的文字,却表述出这么复杂的哲学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奇迹。

(二)“无极而太极”的哲学命题有何玄机

“无极而太极”是《太极图说》的首句,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著名论断。这一著名论断,是周敦颐宇宙生成论也是周敦颐整个哲学思想中,最为光辉的思想和最为巨大的成就;是自宋代以来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关于宇宙本原的重大理论问题。说它是周敦颐最为光辉的思想和最为巨大的成就,是因为这一论断把宇宙的本原上推到了太极以前,比此前的思想家、哲学家前进了一大步。说它是后世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重大理论问题,是因为在周敦颐以后,对这一论断的表述方式、理论渊源、哲学属性等等,都有着诸多争论,对有些问题的看法甚至大相径庭。

──“无极而太极”的表述方式。对周敦颐《太极图》与《太极图说》,除了陆九韶、陆九渊兄弟从根本上予以否定、不承认这两篇著作为周敦颐所作以外,历来诸家分歧最大的一句,就是“无极而太极”。这其中,既有对这一句原文表述方式的不同看法,又有对这一句的内涵的根本分歧。

对这一句的原文表述方式,主要有三种:其一,为“无极而生太极”。持此说的是《通书》的九江故家本。周敦颐去世后,除了二程本《通书》以外,又相继有九江本、零陵本、舂陵本三种版本的《通书》面世。“九江本”是周氏的家藏老本。如果“九江本”所记确系周敦颐的原文,那么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表述形式应当为“无极而生太极”。朱熹则认为“九江本”误多一个“生”字。其二,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持此说的是南宋国史馆编修的《国史》即《北宋史》。这一记述,为朱熹所亲见,并曾为之争辩,要求对这一说法进行修改。而负责编修《国史》的洪迈,拒绝了朱熹的要求,从而引起了朱熹的不满。其三,为“无极而太极”。持此说的为延平本《通书》。延平本与零陵本、舂陵本、九江本一样,都是较早版本的《通书》。朱熹在整理周敦颐的著述时,据延平本而将九江本的“无极而生太极”改为“无极而太极”。后来,由于朱熹成为理学集大成者,在当时和以后的学术界有着很高的地位,因此无论是官方还是学界,都以“无极而太极”的表述为准。

然而实际上,无论是“无极而生太极”、“自无极而为太极”还是“无极而太极”,其所表述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无极而生太极”,意即无极是太极的本原,太极出自无极或生于无极。“自无极而为太极”,意即太极是从无极演变而来的。“无极而太极”,依然可以解释为太极始于无极、太极生于无极,太极是从无极演变而来的。从周敦颐的行文风格来看,他惜墨如金,不约简到无可再简,是绝不会落笔的。因此,“无极而太极”可能就是朱熹坚持的表述形式。其实,在周敦颐的著述中,“无极而太极”的句式不算是最简约的。如《通书·动静第十六》:“五行阴阳,阴阳太极”。这里的“五行阴阳,阴阳太极”,明显是五行出自阴阳,阴阳出自太极的逆推简约式。如按此格式简化《太极图说》的“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则可作“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太极无极”。那么,反过来也可以讲“无极太极,太极阴阳,阴阳五行”。在《太极图说》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无极太极的内涵,与“无极而太极”、“自无极而为太极”、“无极而生太极”的内涵都是一样的。换句话说,争论“无极而太极”的几种表述方式,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无极而太极”的内涵。从《太极图说》和《通书》构成的思想体系看,周敦颐不仅把无极置于太极之上,而且认为太极出自无极之中。他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所谓“太极本无极”,即无极是太极的本原,太极归本于无极,出自无极。但是,朱熹坚持“无极而太极”的提法,并非是要坚持周敦颐关于太极出自无极的本来思想,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关于“无极无形,太极有理”的哲学命题,为建立自己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无极而太极”,他既不同意太极出自无极之类的解释,甚至也不同意将无极置于太极之上或太极之先。他解“无极而太极”为“所以明夫道之未始有物而实为万物之根抵”,也就是以“太极”为无形的理,而“无极”只不过是“太极”的修饰语、“无形”罢了。简言之,朱熹是将“无极而太极”解释为“无极无形,太极有理”,甚至是“无形的太极”。这样,尽管“无极”在文字组合上放在“太极”之前,但在宇宙生成序列上,并非置于“太极”之上。

──“无极而太极”的渊源。“无极”一词并非周敦颐的发明。但将“无极”一词用于指宇宙本原,则绝对是周敦颐的发明。在周敦颐之前,无论是释家还是道家的文献典籍中,都可以找到无极一词。在佛家经典华严部《渐备一切智德经·初发竟悦豫住品》一章,先后使用“无极”多达32处,如“威曜普照,消除暗冥,已超众行,斑宣无极”,“真正积功累德,每生自克,六度无极”,“重怀悦豫,渴仰于法,兴发大爱无极之慈”等等。在道家经典中,最先提出“无极”一词的是老子。《老子》知其雄章有“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句。《庄子·地宥》有“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道藏《灵宝自然经诀》有“太上玄一真人曰:太上无极大道”。但是,所有这此“无极”,都只是无限、无量、无边、无际之义。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第一次将“无极”一词用于指宇宙本原。而在儒家经典《易传》中,有“易生太极,是为两仪”的提法,将宇宙本原锁定在“太极”。

如果说周敦颐的“无极”出自《老子》,那么,周敦颐的“太极”则明显来自《易传》。《易传》是以“两仪”(阴阳)未分的“太极”为宇宙本原的。周敦颐也以“太极”为本原。他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对“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具体描述。但是,周敦颐的“太极”又明显不同于《易传》的“太极”。《易传》的“太极”,是宇宙的最终本原。而周敦颐的“太极”,只是宇宙生成中的一个序列,其最终本原则是“无极”。而这个“无极”,也许不像“太极”一样专指某一序列,而是包括了“太极”以前无名无形的若干序列。由于周敦颐在宇宙生成序列中,于“太极”之前增置了“无极”,因此周敦颐的“太极”虽然来自《易传》,却又并非《易传》本身的思想了。

周敦颐将宇宙本原推定为“无极”,并认为“无极”在“太极”之先,“太极”是由“无极”产生的。周敦颐这样定义“无极”,并提出“无极而太极”的著名论断,显然是受到了老子的影响和启发。老子《道德经》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老子还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所说的,都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先后次序。老子把宇宙万物的最初发生划分为两个:一是始的阶段,一是母的阶段。始的阶段是无形的阶段,因为无形而无可名状,因此也是无名阶段。母的阶段则是形体初具阶段,是可名的阶段。在这里,老子是从方法论的角度追溯宇宙万物的起源,以为万物的生成都是有名出自无名。周敦颐受老子启发,将老子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移植于自己的学术思想范畴并加以简化,用以说明自己的宇宙生成论,从而形成了“无极而太极”之说。

当然,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无极”,并非简单地取自《老子》或佛经。这是因为,道家或佛家所说的无极,并非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无极。《太极图说》中的无极,用的是范畴之义,所指的是宇宙的本原。而道家和佛家的“无极”,用的则是词语之义,所指的是事物的性状。换句话说,将“无极”用于指宇宙本原,这是周敦颐的首创。

(三)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

动与静是周敦颐宇宙生成论中一对非常重要的范畴。动,就是运动;静,就是静止,就是平衡。作为一位划时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已经初步认识到,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都是在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中实现的。为此,他提出了贯穿宇宙生成各个大的序列、各个小的环节和各种不同现象的动静观,特别是太极生阴阳的动静观。

周敦颐虽然把宇宙的本原推到了“太极”之前的“无极”,但在他那个时代,对宇宙在“太极”之前的“无极”阶段的具体形式无从了解,因此他解释宇宙的具体生成,还是沿袭了《易传》的思想,仍以“太极”为起点。他的“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的思想,实际上是《易传》“太极生两仪”的继承和发展。太极是怎样产生阴阳的呢?周敦颐认为,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也就是说,阴阳均由太极演化而成,演化的具体过程和形式就是太极自身的运动,包括相对的静止。阳是太极动所产生的结果,动是太极自身的运动。阴是太极静的结果,静是太极自身的相对静止。这里的动、静,相对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中的“生”字,更加明确具体,更加接近问题的实质。同时,周敦颐所说的动静与阴阳,又具有宇宙生成与物质属性的双重关系。就宇宙生成关系而言,有太极才有动静,有动静才有阴阳。太极不动则无阳,太极不静则无阴。动静是通向阴阳的桥梁,化生阴阳的形式。而从物质属性看,动静又分别是阴阳的属性。这是因为,按照传统的解释,动刚而静柔,动强而静弱。动时刚强,故属阳;静时柔弱,故属阴。由于动属阳,所以说动而生阳;静属阴,所以说静而生阴。为了说明动静的无始无终,故又说动极而静,静极复动。

太极能动又能静,这是周敦颐思想深刻的表现。动静的主体是太极,是太极在动,太极在静;动极又静,静极复动。其所以能动能静,动极则静,静极复动,原因在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中有动,所以才能动;动中有静,所以才能静。动以静为根,所以动极必静;静以动为根,所以静极复动。周敦颐的动静互根之说,来源于《老子》、《易传》及董仲舒有关阴阳互根和阴阳交替的思想。《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可以看作是周敦颐动静互根思想之所本。而董仲舒关于夏至阳极盛而转阴,冬至阴极盛而转阳的思想,则是周敦颐“动极而静,静极复动”的主要依据。前人的材料虽然给了周敦颐以启迪,但将阴阳的属性用作阴阳的产生,仍然不失为一种理论的创见。

(四)周敦颐宇宙观的唯物主义倾向与朴素辩证法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派别都根据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两大阵营。凡断定精神是世界本原的、是第一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凡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的、是第一性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从周敦颐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的宇宙生成论来看,则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性质,并闪烁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光辉。

──“无极而太极”的唯物论因素。“无极而太极”是周敦颐的哲学命题。在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中,有着“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等诸多序列。这些序列,无一例外都是物质序列,是物质世界的生成发展序列,而不是精神序列。正因为如此,周敦颐的“无极”,不是对某物的性状描写,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形式,是先于太极的物质存在形式,是先于太极的宇宙生成序列。“无极”当然无形。这种无形,是“无极”本身内涵所具有的。“无极”先于“太极”,则是由“无极而太极”的先后次序体现的,“无极”在先,“太极”在后,“无极”生出“太极”,“太极”出于“无极”。综观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确实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或者说唯物主义倾向。

应当看到,周敦颐当年关于宇宙由无极进入太极的猜想,是一种伟大的科学猜想,也可以说是一种革命性的猜想。他的这个哲学命题或者说科学猜想,与现代宇宙科学结论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十八世纪时,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康德,于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康德认为,太阳系的所有星体,无一例外地由一团团的弥漫于宇宙究竟的“混沌的微粒”,借助于引力的作用聚集形成的。当时的德国哲学家卡尔·欧根·杜林对康德的星云假说,采取轻蔑态度。而恩格斯则不仅对康德的星云假说予以肯定,而且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认为:“物质在原始星云之前已经经过了其形式的无限序列。”

在当时的宇宙科学水平之下,恩格斯这一论断,也只能算一种科学设想或猜想。后来宇宙学的进一步发展证明,恩格斯的论断是正确的。在原始星云形成之前,宇宙确实已经经过了其他形式的诸多序列。特别是二十以世纪以来的宇宙大爆炸理论说明,原始星云是宇宙大爆炸以后形成的;在大爆炸之前,宇宙是一个至密至热的奇点或原点。宇宙奇点又是怎么形成的?是否也经过了诸多序列才得以形成?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答案。回过头来,我们再看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如果把康德所说的“原始星云”作为周敦颐的“太极”阶段,那么恩格斯所说的物质在原始星云之前经过的其他无限序列,则相当于周敦颐所说的“无极”阶段。

总之,在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中,以“无极”作为最高本体,解决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发生发展与统一的问题,既沟通了天人之间的关系,同时抛弃了佛、道二家和旧唯心主义的“创世说”,并容纳了汉唐以来的宇宙生成论,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奠定了本体论方面的基础。

──太极阳动阴静的唯物论色彩和辩证法因素。周敦颐的动静观,体现了宇宙自身永恒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几句话表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其一,宇宙生成的各个序列的运动,都源于宇宙自身的运动,包括相对静止,而不是来源于上帝的推动,或其他什么力量的推动。其二,宇宙生成的各个序列,后一个序列是由前一个序列运动所产生的,是前一个序列运动的结果。其三,强调了动与静、静与动的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周敦颐认为,动与静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互为其根”。动以静为根,因此可以“动极而静”。静是以动为根的,所以“静极复动”。至于由阴阳至五行的“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行”,两性分工的“妙合而凝”,万物化生的“二气交感”,万物生生的“变化无穷”,都是各个序列自身运动的结果。这些说明,在周敦颐的思想体系中,从无极至万物,各个序列,各个环节,各种发展,无一不是宇宙自身的运动(包括相对静止)。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周敦颐的动静观带有明显的唯物主义色彩和朴素的辩证法。

(五)朱熹、陆九渊对“无极而太极”的曲解

朱熹、陆九渊都是宋代理学重要代表人物。他们都非常推崇周敦颐,都想将周敦颐的学术引入自己的思想体系。由于二人的学术之争,引发了长期的激烈的无极太极之辩。这场辩论,在他们之后还延续了几百年。

陆九渊、陆九韶兄弟曲解“无极而太极”,就是否定《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为周敦颐所作,否定“无极而太极”的思想是周敦颐的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为主观唯心主义,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派别之一,称为“心学”,与程朱理学相对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心是唯一的实在,“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认为,“心”和“理”是永久不变的:“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杂说》)正因为他们主张“心即理”,从而坚决反对在宇宙本原的“太极”之上,还有一个更高本原的“无极”之说。换句话说,如果承认在宇宙本原的“太极”之上还有一个更高本原“无极”,那么他们以心为唯一的学术思想就不能成立。出于这样的考虑,他们干脆就来一个釜底抽薪,认为“无极而太极”之说与《通书》“不类”,从而不可能是周敦颐的思想,并进一步推断《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不是周敦颐所作。

朱熹因无极太极之说与自己的“理学”相近,从而采取改造利用的办法,为我所用。朱熹曲解“无极而太极”,就是将其解释为“无极者无形,太极者有理也”。简言之,“无极而太极”就是“无形而有理”。他这样对他的学生说:“‘无极而太极’,只是无形而有理。周子恐人于太极之外更找太极,故以无极言之。既谓之无极,则不可以有底道理强搜寻也。”他又说:“无极者无形,太极者有理也。周子恐人把作一物看,故云无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朱熹认为,“无极”只是一个修饰词,是修饰和说明太极的,说明太极的性状,说明太极的程度。“无极而太极”也就是无形的太极,或者说太极已经达到了至极,不可再有什么道理去搜寻了。然而,周敦颐的“无极”是作为宇宙生成的一个序列,而且是先于太极的序列,并非什么修饰词。因此,朱熹对“无极”一词的理解,显然违背了周敦颐的原意。

如果说朱熹以无极为无形的误解,是出于猜测、推断的失误,那么他把“太极”理解为“有理”,则明显是有意的歪曲。《朱子语类》卷九十四有如下几段话: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四象八卦,皆有形状。至于太极,有何形状?故周子曰:“无极而太极。”盖云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耳。

“无极而太极”,只是说无形而有理。所谓太极,只二气五行之理,非别有物为太极也。

太极是个极好至善的道理。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周子所谓太极,是天地人物万善至好底表德。

无极而太极,不是说有个物事光辉辉地在那里,只是说这里当初皆无一物,只有此理而已。既有此理,便有此气;既有此气,便分阴阳,以此生许多物事。惟其理有许多,故物亦有许多。

从上面的这几段话,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完全是从自己的理论需要出发,别解“太极”为理,而又把这个思想强加于周敦颐。通过对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改造,朱熹建立起以“理”为核心范畴的哲学思想,亦即理学。随着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以太极为理而不为物,几乎成了不刊之论。实际上,朱熹以太极为理,只是对程颢、程颐思想的发展,与周敦颐毫无关系。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多次提到“太极”。但是,无论是“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还是“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其中的“太极”都是指宇宙的本原而非宇宙的最终本原;是宇宙生成的一个序列而不是最初的序列。因此,周敦颐所说的“太极”,都是指物质实体,而不是精神实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柒』 老子的《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呀是没有感知力的(对什么都麻木不仁),它高高在上,不过是把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当作蝼蚁罢了。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里的圣人,不是那些无所不知 ,无所不能的人。文中的圣人指是“王",即统治阶级。在《道德经》中“王,邦、国"等字出现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因此,我才认为应当把“圣人"解读为“王“。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句话的重点在“不屈"一词,一直以来“屈“都被解释为“枯竭“,但我认为最正确的解释应该是"亏“,繁写体的“亏"。亏,气不足为亏。与月亮盈亏之意同。不亏:圆满,充实。

有朋友在评论区留言,问多言数穷怎么解读,我本来已经回复了,但又怕其他朋友没看到,就重新编辑发出来。

这句的含义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意思差不多。

『捌』 修真界,仙界,神界等级。最好有圣界。要修真小说常用的。如果有佛界,魔界妖界加悬赏

修真者[1]若进入六层的元婴期,随著精劲能量的凝结,修炼出自己的“紫府元婴”,就可以达到所谓的灵魂不灭。若是修成十层的渡劫,那就可以肉身不灭。
仙界仙人分五个境界∶由低至高计为∶散仙(也叫地仙、难听的叫尸解仙)、天仙、金仙、大罗金仙、九天玄仙、罗天上仙、仙君、仙帝。
神界∶神人,天神,神王,天尊。
修魔者进入魔界后:
修魔分成魔光、炼光、凝元、结丹、吞噬、魔婴、离婴、神游、混沌、渡劫、大乘十一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又分上、中、下三个时期。

修行等级设定:
修真者:闻道期、开光期、灵智期、消融期、神动期、元婴期、出窍期、灵虚期、玄灵期、渡劫成仙。
→→仙:散仙、道仙、天仙、灵仙、神仙。渡劫成神。
修佛者:见佛期、开凡期、灵心期、无谷期、意散期、神心期、魂动期、太虚期、青灵期、渡劫。
→→佛:散佛、金佛、天佛、灵佛、神佛。渡劫成神。
修魔者:开魔期、魔脑期、潜魔期、灵魔期、无魔期、渡劫。
→→魔:散魔、鬼魔、天魔、玄魔、神魔。渡劫成神。

修真境界
有两种
传统修道小说:
引气入体 炼气化神 炼神返虚 在这个阶段要度五次小天劫 四次大天劫 之后 炼虚合道成就天仙之位。
天仙 玄仙 金仙 真仙 太乙玄仙 太乙金仙
大罗金仙 准圣 圣人 鸿钧(天道)
奇幻修真小说:
一说:旋照、开光、融合、心动、灵寂、元婴、出窍、分神、合体、渡劫、大乘。每种都有上下之别。
天仙 罗天上仙,大罗金仙,九天玄仙,仙君,仙帝
神人 天神 神王 天尊 鸿蒙掌控者
二说:开光、灵虚、辟谷、心动、元化、元婴、离合、空冥、寂灭、大成、渡劫。每一期又分初、中、后三个阶段。
灵仙 幻仙 真仙 罗天上仙 大罗金仙
九天玄仙 天仙 极仙 绝仙
神人 天神 神王 神尊

种族设定:人、仙、佛、魔、神、兽。
各界主要生物:修真界——修真者(还有修佛者和修魔者,不过大多在暗处修行)、凡间界——凡人、魔界——魔、仙界——仙、佛界——佛、冥界——妖精、鬼魂、修魔者。

『玖』 先有鸿钧后有天是什么意思

一、意思

先有了鸿钧才有了天地。

二、来历

封神演义里,鸿钧道人出场了一次,描述如下: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玄门都领袖,一气化鸿钧。

从这一段诗里可以看出,当时天地未开之时,鸿钧就已经得道,是一教之尊,之后盘古开了天地,鸿钧紧接着又收了人阐截三教教主为徒。

可以说,鸿钧和盘古是一个时代的人,诞生在盘古开天地之前。当然,鸿钧出生的有可能比盘古早,也可能比他晚。

但是鸿钧道人一定比天要诞生的早,这就是先有鸿钧后有天的来历。

三、原句

原句如下:

先有鸿钧后有天,神魔更在仙佛前。

释义:先有了鸿钧才有了天地,神魔在仙佛之前诞生。

四、出处

出自龚丽声《封神演义》苏州评弹版,为了吸引听众(观众),在不影响原著大意的前提下,对一些细节、无关紧要的局部做出的再创作。

(9)宇宙练元神天地修道德扩展阅读

按《封神演义》中看来,鸿钧就是“大道”的代表,是“天道”的代表,三友,女娲,二佛等大罗金仙的指引者与监督者,并且书中载通天败走之后遇到鸿钧之前,有过话说:“不如重立地水火风换过世界,不过这事还得秉过老师”。可见鸿钧的徒弟能创造天地,而且还得禀告鸿钧一声,要同意了才能造天,那鸿钧是什么存在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神话与正统道教并没有此人出现,而时至今日道教也依旧不承认鸿钧在其神系中的存在,道教多次驳斥鸿钧邪说,佛教也辟谣了鸿钧。

『拾』 为什么镇元子不拜三清,不拜四帝,只拜天地

楼主说的情况之出现于西游记,所以一切分析要从西游记的范围内开始。
镇元子是资格比较老的神仙,打个比方,一家大学高校第一批毕业生,有的做了高级官员,有的却只是自己经营小生意,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个人能量是大不一样的。但是对于这个学校N届后的毕业生来看,他们都属于第一代师兄,资历最老,小生意者见到高级官员也不低头,因为都是一届毕业生,不需要行礼用尊称。
镇元子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三清四帝都不供奉,那些后期得道的仙人都属于晚辈。不过资格老不代表他本事高,镇元子袖子可以收师徒,这个和弥勒佛的后天袋差不多,八成不是法术而是一件法宝。他有本事捉孙悟空没本事杀孙悟空,人参果死了就没招了,观音菩萨抖一些水就能救活,可见法力上并不是太厉害。有人说镇元子是故意演一出戏,最后目的是和未来的斗战胜佛拜兄弟,这样就和天庭以及佛派众仙拉近关系,但是这也反面看出来镇元子的孤单和弱势。另外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西游记世界明确规定,神仙等级是天地神人鬼,先是天仙,而后才是地仙。
不要听那些网络小说揉合多种著作以及民间故事乱写出来的人物关系,历史上的名著故事里,镇元子只出现在西游记中。

热点内容
全球最大的元宇宙公司 发布:2025-05-17 04:22:04 浏览:850
中国数字货币与区块链的发展 发布:2025-05-17 04:22:00 浏览:984
shib币交易规则 发布:2025-05-17 04:21:17 浏览:503
trx4原厂灯组怎么控制 发布:2025-05-17 04:20:23 浏览:565
盐城波场TRX最新消息 发布:2025-05-17 04:14:38 浏览:903
数字货币平台老板被抓 发布:2025-05-17 03:52:09 浏览:993
元宇宙与现实结合 发布:2025-05-17 03:47:03 浏览:691
中国移动合约机怎么更换号码 发布:2025-05-17 03:44:37 浏览:696
天风证劵步入元宇宙 发布:2025-05-17 03:41:39 浏览:260
比特币合约怎么滚仓 发布:2025-05-17 03:38:37 浏览: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