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议和辽怎么不撕合约
① 北宋在澶州打败了辽军,为什么还同辽议和,签订屈辱的盟约呢
甲也对,乙也有道理。我来帮你分析一下。
北宋本身实行的是文官体制,是重文轻武的。它导致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不强,跟辽这样的政权打本来就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优势和把握。
这次澶渊之盟是在宋朝一方取得有利条件、占上风的时候签订的,反映了宋朝政府的软弱,朝廷根本就不想把辽灭掉,他们本身建立军队就是为了防范内部起义的,而不是一致对外抗击少数民族政权的。
当时的宋真宗也继承了北宋的家训和制度,不希望受到战争的苦恼和困扰,希望摆脱战争,所以就签订了盟约,和辽进行友好协商,建立友好关系。
他们既无心灭辽,也无心继续打仗,只是希望和平,没人骚扰,政权稳定就好了。再说,就凭宋的战斗力,要说能获胜也是不一定的事。对宋朝来说,签订盟约就可以取得和平,朝廷不在乎付出多少钱,他们只要和平和稳固的政权。
② 如何看待宋辽议和
给宋朝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宋辽颤渊之盟维护了上百年的和平,边境商贸往来不断,鲜有战争,促进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宋每年给辽的岁币,实际上以宋整体的经济实力,根本不值一提,宋朝GDP总量占全世界的70%以上,无疑是世界上最发达繁荣的国家。
③ 简介宋辽议和
背景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契丹萧太后携辽皇耶律隆绪帅30万大军攻宋,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会于澶州城,辽因损失大将,不想再战,主动提出议和。宋派曹利用出使,终达成协定,因澶州古称澶渊,史称此为“澶渊之盟”。
盟约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瀛、莫二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因澶州又名澶渊,遂史称“澶渊之盟”。
评价
1·澶渊之盟,宋夏议和是在少数民族不断进攻北宋政权,威胁北宋安全的情况下不得已而讲“和”的。 2·北宋统治者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接受了屈辱条件,这种和议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3·每年给予少数民族政权大量的岁币,增进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造成积贫积弱,财政困难。 4·统治者为了转嫁危机,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引起了阶级矛盾激化。起义不断。 澶渊之盟结束了战争状态,维护了两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④ 辽宋议和的措施及原因
辽军南征元帅萧挞凛(曾生擒杨家将杨老令公杨业[佘老太君丈夫])之死,左右了宋辽战局,也加速了澶渊之盟进程,萧挞凛死后第三天,真宗到达澶州
1004年,真宗在宰相寇准建议请求下,登临澶州北城守城第一线,对于真宗只是迈出了一小步,而对于宋朝来说是迈进了一大步,他的出现彻底改变战争形式,宋军士气高涨,让宋辽结盟成为可能,萧太后三次修书请求和谈
萧太后坚持索要关南之地,宋军不答应,和谈陷入僵局,次日,辽军派使者去宋营再次谈判,宰相寇准不愿和谈,故意提出苛刻条件
1.辽国称臣
2.收回五代十国时期被辽占领的幽云十六州
前线将领杨延昭也上书主张不和谈,凭当下宋军优势可以击退辽军,真宗没有采纳寇准与杨延昭的意见,而是派使者曹利用再次去辽营议和,并嘱咐辽军要求尽量满足,迫不得已岁送银、绢百万也行,寇准听后私下告诉曹利用最高不得超过30万,超过就将他斩首
真宗是个务实的平常人,虽不勇敢也谈不上懦弱,他只是考虑到虽然当时宋军略占优势,但以宋朝当时国力,彻底消灭契丹没有这个力量,夺回幽云十六州也难,拿回长城防线也够呛,所以决定议和
澶渊之盟规定:
1.确定北宋与辽国外交关系,两国以兄弟相称,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年齿论
2.划定北齐于辽国边界,关南之地归北宋,两国恢复战前事实占领状态,互不增设军事设施,互相保护农商
3.北宋每年向辽国赠送岁币(名为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今保定雄县)交割
4.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25年的战争局面,开启了120年的和平往来,澶渊之盟对两国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融合统一起到了重大作用
⑤ 宋朝在取得澶州胜利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和辽签定合约
事实上,无论仗打得怎么样,辽始终需要宋的资源,不给一定会抢,同样宋也需要辽的马匹,所以必须有澶渊之盟之类的约定,才能完全解决边境问题,而且成本最低(肯定比打仗要低),而且明面上是宋给辽钱,但却成就了宋对辽的经济入侵,简单的说是双赢,而且宋赢得更多。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长期保持友好往来,边境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大历史的角度,还是大民族的角度来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命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肯定者认为它虽是一个屈辱性的条约,但签订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和平环境,它沟通了宋辽双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往,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⑥ 辽和北宋有过什么“和议”它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对此和议有什么看法
1.最主要的一次议和是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2月签订的,史称澶渊之盟
2.背景
辽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的名义,率大军深入宋境。萧挞凛攻破遂城,生俘宋将王先知,力攻定州,俘虏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宋军力守坚城。北宋朝野震动,真宗与部分大臣因为畏惧敌人,想要迁都南逃,但宰相寇准与毕士安极力主战,无奈只有亲自到澶州督战,最终宋辽议和,即澶渊之盟。
3.看法
澶渊之盟是在对北宋有利的情势下因统治着贪图享乐与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对宋而言,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不仅燕云十六州的失地未能收回,而且要对辽纳供以求辽国不再南侵,此后辽更是不断需索,使北宋国威扫地。辽国却是因此在不利的军事情势下得到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不过,澶渊之盟以后,宋辽间维持了100年之久的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两国的经济、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流和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⑦ 宋朝与辽国究竟为何势不两立,百年内结下世仇
让我们来看一看宋辽之战的起源,还要从赵匡胤在讨伐北汉的时候,与契丹发生的摩擦说起。双方都经过了好几次小规模的战争,有的时候胜利,有的时候失败。后来赵匡胤召见文武百官去商量灭掉北汉的计划。虽然很多大臣都反对,但朝廷最终通过了进攻北汉的决议。
这场战斗结束了70年间的五代十国的纷乱割据的局面。这就是宋朝和辽国之间爆发的首次大规模战争,以辽国的失败结束。宋朝和辽国的关系,也因为这场战斗而急剧恶化,后来的数百年时间,双方都势如仇人。虽然澶渊之盟使国家有了复苏,但随着金国雄起,双方关系再次恶化。
⑧ 澶渊城三面被围,宋太祖亲征为何没有一举拿下大辽反而是定下合约
澶渊之战是北宋与辽朝之间在公元1004年爆发的一场决战,双方倾巢而出,在北宋领土北部发生决战。两国君主相聚澶州城下。时间往前提一年也就是1003年,望都之战的惨败使得宋军加强了对北部边境的监视,次年传来消息:“契丹奚王以及南府宰相等四名将领各自率领四万骑兵”声称是在修复平塞军军营,以及涿州的两个城池。
当天傍晚时分,萧挞凛去世。萧太后闻讯十分悲痛,辽军中的议和声音也开始高涨,双方其实都不怎么想再有多的牺牲,之前也有和谈声音,便在澶州结盟,结盟后的宋真宗是高兴的,从此边境将迎来和平,但同时这一纸盟约也承认了王朝的天空中存在两个太阳,也是宋真宗内心深处的遗憾。
⑨ 为何宋朝要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真的合理吗
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合理的,这个条约的签订是宋辽两国关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签订原因上来看,这是当时战争时局的必然选择,并且从战役目的上来看,条约的签订已经很好地满足了双方的要求,我们在分析澶渊之盟原因时要放在当时双方的立场上进行广阔长远的考虑。
澶渊之盟的签订是很合理的,对辽宋双方都有好处,从国家的长远利益上来看,澶渊之盟的签订
有助于维护宋朝的领土主权,因此宋真宗的这个决定是极其明智的,从辽国的角度来看,澶渊之盟的签订即维护住了统治者的颜面,又弥补了此次出兵的损失。
因为如果在僵持下去,辽国的国力并不一定能够支撑住,宋的军事实力也不一定大获全胜。
总结:
澶渊之盟的签订是极其合理的,它在历史上的作用大大被低估,宋朝与辽签订澶渊之盟,是在当时的政治条件,军事实力下的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