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如何解释元宇宙
① 元宇宙通俗解释,什么是元宇宙
元宇宙不是完全虚拟的世界,它和我们的真实世界是随时互联的,元宇宙中的经济系统,也和真实世界的经济系统直接挂钩,这也就意味着,你在元宇宙中的身份所产生的影响力也是真实非虚幻的。元宇宙可不仅仅只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5G通讯、可穿戴设备等等这些底层技术的应用,元宇宙将是我们现实世界的平行虚拟世界,它也将会重塑我们的生活。近来,元宇宙成为科技和资本领域的热点话题,那么到底什么是元宇宙?元宇宙始于1992年国外科幻作品《雪崩》里提到的“Metaverse(元宇宙)”和“Avatar(化身)”这两个概念。人们在其中可以拥有自己的虚拟替身,这个虚拟的世界就叫作“元宇宙”。专家表示,元宇宙本身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个理念和概念,它需要整合不同的新技术,如5G、6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强调虚实相融。元宇宙主要有以下几项核心技术:一是扩展现实技术,包括VR和AR;二是数字孪生,能够把现实世界镜像到虚拟世界里面去;三是用区块链来搭建经济体系。专家认为,元宇宙不能简单等同于电子游戏,也不能等同于虚拟世界。它是创造性游玩、开放式探索、与现实连通。了解更多全网火爆的元宇宙究竟是什么呢?元宇宙通俗解释,关注“元宇宙商业资讯”公众平台,掘金火爆产业、探索趋势商机、助您迈入元宇宙核心圈层。还有近千份最新元宇宙深度报告,下载(免费)。。如果满意我的回答,可以给个大大的赞不。
② 元宇宙是什么意思
元宇宙的意思是: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现在看来,描述的还是超前的未来世界。
关于“元宇宙”,比较认可的思想源头是美国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弗诺·文奇教授,在其1981年出版的小说《真名实姓》中,创造性地构思了一个通过脑机接口进入并获得感官体验的虚拟世界。
相关产业:
从企业来看,元宇宙仍处于行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底层技术还是应用场景,与未来的成熟形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这也意味着元宇宙相关产业可拓展的空间巨大。
因此,拥有多重优势的数字科技巨头想要守住市场,数字科技领域初创企业要获得弯道超车的机会,就必须提前布局,甚至加码元宇宙赛道。
③ 佛教怎么说宇宙起源
佛教讲究因果循环,宇宙由无而生有,而有到最后又会变成无,就好像我们干干净净的来,死也死的干干净净,什么都带不走,然后到了下一辈子又干干净净的来。如此循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就是没有,没有就是有。宇宙从没有中起源。
对于宇宙间众生发生的次第(先后),佛教哲学中有一些描述。如《华严经》:「世界之初先成虚空,次成无色界,再成色界,再次成欲界。」佛教常讲「空」,但此「空」并不是「虚空」,佛教的「空」是指「如来藏」或「自性」,是一种「绝对的境界」,而「虚空」是「因色而有」的相对境界,佛教认为世界、众生皆源于宇宙之本体(即自性),虚空亦不例外,由自性起「无明」(即微小的执著)然后就先有「虚空」(因分别而有),然后再生出结构简单(也就是执著很小,业力很轻的)的无色界众生,这些众生没有颜色或物质,只有「意念」(也就是由「识」形成的生命),我们人类若禅定修得很好,到达「空定」,死后就可能生到这种天界。执著稍深一点就有色界众生出现,这些众生只有色相,但没有淫、食二欲,在人间修禅定到四禅天以下,死后会生到色界诸天。执著、业力再大的众生就出生在欲界,欲界天的众生有食欲、淫欲与睡眠,此界有精神境界的欲界六天,有物质界与神识合一的「人」与「畜生」,亦有很苦的「恶鬼」与「地狱」道众生。这些不同境界的众生是因为「心的状态不同」而产生的。
根据这一说法,我们可以归纳出佛教哲学的宇宙本质是空(自性),即无论是外境还是内心,只要我们不去观察,它们就会存在。一旦用心去观察,就会一无所获。这是物质世界原本具有的自然规律,是它的本质。由空而生出虚空(即“有”),物质与意识是“空或有”的两种属性,不可分割,即有物质就必然有意识,两者不能区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因此,它认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极端的看法。哲学上的唯心论,只承认心,不承认物,所谓‘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尊说:‘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至于唯物论者,恰恰和唯心论者相反,所谓‘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尊说:‘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这就是佛教哲学对这两种现象的批评。因为空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而物质与意识是“空”的两种属性,因此,意识与物质从本体上来说均是不生不灭的。但意识与物质从现象上来说,均遵从“缘起缘灭”的因果法则。认为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均处于运动与变化之中(诸行无常),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但物质世界和意识世界的各种现象(可称为法)都不是一种实际的存在(诸法无我)。佛教哲学包含缘起性空律、缘起缘灭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等范畴。
佛教哲学认为,我们人类为了区分不同的事物,就给出了各种各样的概念,如世界、宇宙、时间、空间、物质、意识等等,这些概念都是由人按立的,都不是绝对的存在(即所谓的客观实在)。这些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概念)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遵守“缘起缘灭”的规律。佛教哲学所说的世界,由时间和空间组成。“世”是时间,时间像流水一样,处于不断的迁流延续中,从过去到现在,又从现在到未来,所以时间的存在形式可分为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而“界”是方位的界定,表示空间的范畴。佛法中所说的世界,我国古人趁为宇宙,宇为空间,宙为时间,因此,宇宙与世界本质上是同义的。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前,人们总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相互独立的,但现在,人们知道,时间与空间是相互依存的,这在佛教哲学中早就明确。
佛教哲学对物质的起源与结构也有很多的描述。《楞严经》卷三,佛说:「汝(指阿难尊者)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佛把物质分成微尘,再细分变成「邻虚尘」,这是很小、接近虚无的尘。它的结构是「色边际相,七分所成」,佛是告诉我们,物质状态的细小邻虚尘,再分下去就变成同时含有物质与虚空性质的东西,最后就是虚空而已。也就是由虚空产生有色相的半实半空的东西,然后再生出物质。佛在说法的时候科学上还没有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名词,所以他只有以「邻虚尘」「色边际相」等名词来表示。佛的表示方法在当时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他对物质组成的说法到今天才被科学逐渐证实。近代科学研究的结果,知道物质可由大往小不断细分,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与电子组成,……一路分析下去,目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是轻子(Lepton)与光子,以及组成强子(Hadron)的夸克(Quark),还有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这些轻子、光子与夸克的重要性质有:静止质量、电量与自旋量(SPIN)及空间大小。轻子包括电子、微中子及渺子(Muon),目前尚不知其体积有多大,也不知其内部有什么结构,但有微小的静止质量与自旋量,有些带有电量,有些则呈中性,在佛教哲学看来,自旋量是动的能量,与佛家所说的「火大」有关。佛家认为物质世界的组成要素是地、水、火、风四大,「地大」表坚固之性,「水大」表湿性,「火大」表暖性、能量,「风大」表移动性。若再加上「无碍」的「空大」则称「五大」,五大是「非情」世界组成的要素,若再包括「认知」作用的「识大」则成「六大」,六大是有情与非情世界组成之要素。体积大小并没有坚、湿、暖、动之性,故体积只是虚空的性质而已。质量有「质碍」性质,应属地大,至于另一个重要性质是电量。所有分子、原子皆不离电量,但电量看不出属于那一大。电子在科学上观察,它有自旋、质量与电量,因此,它具有火、地、空三大及电荷,而光子没有质量,也没有电量,故只有火大、空大而已,目前科学界对物质的定义似乎是取决于「地大」,也就是要在静止时有质量才算。若如此,那么光子及夸克就不是物质,而只是虚空的一些特有性质而已。科学家把空间的性质以体积、自旋等来表示。目前已发现在质子与氘原子之间就有200多种不同静止质量与自旋量的小粒子存在,而在轻子与质子之间亦有多种介子(Meson)存在,这些不同粒子在佛教看来,就是各种「色边际相」,含有不同份量的虚空性质所成,在《楞严经》中,佛并未详列目前科学上找到的各种粒子,只是列举一种「色边际相,七分所成」作为说明而已。科学家以自旋,体积、能量、质量等来表示粒子的性质,而佛家则以地、水、火、风、空的性质来说明,似乎这两者有一致性。皆可说明物质与虚空的特质。目前科学家尚不知夸克、微中子等的来源是什么,但佛早就告诉我们,它们来自虚空,一切色相皆虚空所出,而佛更进一步指出,虚空由「自性」所生。自性是无法用目前我们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的,凡可言说皆非自性。
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佛教哲学中还有两句非常著名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见《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已由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得到了很好的证明。物质就是佛经所说的色,由物质可变为非物质的能量,那就是物质的本体的空。物质变为非物质的能量是色即是空,那末非物质的能量变为物质就是空即是色了。现在英国科学界已有确实的证明,能量可以变为物质,但从那一种能量变为那一种物质,用那一种方法步骤,却是到现在还不得而知。将来或者可能从日光(光是能量形式之一)造出粮食、衣服和人人所喜欢的黄金。或者利用长江的水力,甚至地球自转的能力,或地球对于日球的位能,都没有不可能的理由。
理解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知道,一切物质都是可以从空无所有处随缘变现的。这个缘是什么?按照佛教哲学,它就是众生的心识。佛教哲学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如人、狗、各种动物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识」,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这些有知觉的(活的)识也是源于自性,由于作用不同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赖耶共八识,由于有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人才能有看、听、嗅、味、触、知的功用。有「末那识」,人的生命才有动的感觉,有阿赖耶识,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才有记录之处,人(及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的作为(称为「业」)就存在阿赖耶识中轮回转世,人的潜意识就是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所造成的。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中,「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复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要有「识」前来参与才可。佛教称这种前来参与受胎的识叫「中阴身」,这种神识是非物质的众生,它有生灭、有我相、有形体,其特性会随时间或作为而改变,因此,中阴身还不是自性。佛教讲的自性是无处不在,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分别、无形相、不生不灭、不可被知但可被「悟」。因此,自性与神识的函意不同,佛教认为凡所有相皆虚妄,虚妄则会变。即所有可以感知的物质世界都是虚妄,是一种相对的存在,而不是所谓“绝对的客观存在”,都是会变化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质的毁灭只是现象灭,不是本体灭,因为就在物质毁灭的同时,能量产生了。一灭一生,只是转变,因此灭不是真的灭,生不是真的生。生命的流转也是如此,身体的物质转化为其它物质和能量,心识也处于不断的迁流变化之中,如果它再与另一身体结合,就又可以轮回转世。因为物质能够转变为非物质的能量,所以它决不能有固定不变的本体,同时也不能说它没有本体。因此,佛说物质的本体是空,那空并不等于无,乃是说本体不可以言语文字来描述,它可以自由灵活地应付一切的转变,不受任何限制、损坏和污染,但不能被第六意识(即人们的思想意识)所认识,只能用智慧来观察。因此,这个本体并不是像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不可知”,而是可知的。但要达到转识成智的人才能可知。
佛教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幻象组成宇宙,有情生命和无情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圆融一体,相互依存,协调统一。精神境界的不同又可以分有情界为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群生依附于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小世界中,周围有八山、八海环绕,而形成须弥世界。
宇宙系由无数个上述小世界所构成,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的化境,宇宙由无数个佛的化境,因此,它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现代的天文学已证明,佛教中所说的小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太阳系,每一小世界就是一个太阳系,一小千世界就是一千个太阳系,一中千世界就是一百万个太阳系,一大千世界就是十亿个太阳系。
每一个世界是依因缘而生,不是常一不变,而是受“成、住、坏、空”四大基本规律支配运行。成即宇宙的生成阶段,住即宇宙保持旺盛的阶段,坏是宇宙进入衰减的阶段,空是宇宙毁灭的阶段。宇宙之间万事万物都要经历从生成到衰减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时间观,佛教用“劫波”来表示。
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早的出现,佛学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又由于不共业的理由,虽然同样生在地球世界,品类的高下,也就不同,下至昆虫,上至人类,人类之中,贫富贵贱,上智下愚,也有千差万别。事实上,共业,也是不共业的分类,比如地球众生的共业与他方世界众生的共业相比,便成了不共业;同样的,不共业,也是共业的分类,比如非洲的黑种人与亚洲的黄种人,是由不共业所感,但因彼此都是地球世界的人类,所以仍由共业所感。以此类推,同在一个国家的人民,也有千差万别,乃至同在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也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成就,各有各的生活感受。这就是佛学对于宇宙生命的起源及其存在的看法。
佛教哲学认为,人的感觉器官有六根(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及大脑六种肉体器官),各根有自己的「识」,称为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在空间上,根与识是一起的,传导神经属意识范畴,这些识主司见、闻、嗅、尝、触与知的功能,其中以第六识(即意识)最重要,它综合判别前五识传过来的信息。佛学认为,人除了由这六识的能力外,经过修行还可以开发出第七识(未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以及转识成智。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佛陀就是具足四智的人。例如:眼识传来一个红色的圆型东西,而耳识同时传来尖锐的断续声音,意识就判断这是警示灯。但意识怎么会有警示灯这个名词,原来在第六识的记录上(佛学称此为名色)早就有了,而这些名色是复杂的小念头所组成的,这些小念头(佛学称为业识种子)是存在仓库中,这个仓库佛学称为第八识或阿赖耶识,而把仓库中的小业识种子取出变成大的名色念头是第七识的作用。佛学认为,人的各种活动皆会有记录,这些记录变成业识种子存在第八识中,肉体死亡时,这些记录随着心识(包括所有八个识)轮回转世而不灭亡,心识会随着其自身条件的不同而投生到其相应的去处,这种自然的动力亦类似一种力量,称为业力。佛学是以八个识来说明所有有情众生之一切现象,前六识配合肉体之六根以从事见闻觉知的功能,作为和外界沟通的工具。而第七识是「动」的主宰,是「生」的意志表现,没有动念就没有生命。它控制人的体温、心跳、呼吸等(经由意根),而第八识职司储存,因此才有因果、业障,才会有森罗万象的显现,唯识论所谓「万法唯识」,此识即指第八识而言。
佛教哲学认为,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都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颜色一样,陆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子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学中称为业力的现行。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的结果,所谓「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业,有个人单独造作,也有与他人共同造作的;有的虽然单独造作,但也可以和他人相同,有的虽然与他人共同造作,但也各有轻重不同。因此,业的种类,从大体上说,分为「共业」及「不共业」的两大类。由于共业,所以感得同样的业报;地球,便是由于地球世界的众生──过去、现在、未来的无数众生的共业所感,而有各类不同的共业,所以也感得各种不同的世界,太空之中,宇宙之间,有着无数无量的世界,它们的成因,都是由于各类不同的无数众生,所造各类不同的共业而成。至于那些无人的星球,乃至那些没有生物存在的星球,虽不是众生活动的舞台,但却也是为了众生活动的舞台而存在;宇宙之间,万事万物,没有一种现象没有其存在的理由。比如,太阳上不可能有生物,但如没有太阳的话,地球上的生物也将无法生存;虽然尚有许多的事物,目前还无法用科学的观点证明其存在的理由,但在佛学的解释,一切都是由于众生的业力所感,那就是它们存在的理由。
④ 元宇宙概念是什么意思元宇宙通俗解释
关于元宇宙有这么八大要素。对于想要体验虚拟现实的朋友来说,最看重的,或许是身份、朋友、沉浸感以及低延迟。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与文明的四大要素。
而这八大要素是roblox给出来的定义。关于roblox,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游戏,特别之处在于这是全世界最大的多人在线创作游戏,全世界各地的玩家在这里开发了大量的3D和VR等数字内容,同时这款游戏兼容休闲游戏、虚拟世界以及自建内容。并且这款游戏还拥有两种虚拟货币。分别是robux和Tix,现在Tix已经没有了,玩家主要用的是robux。
综合这八大要素来说,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对宇宙进行一个交叉定义。那就是独立性,连接性以及时空性和真实性。
元宇宙独立于我们的宇宙之外,但是与外部的真实世界紧密相连,我们可以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平行空间,元宇宙的时间维度和我们的现实宇宙一样,都是真实的,但是元宇宙没有自己的实体空间,它只存在于网络之上,是一个将用户和网络统一的有机整体,元宇宙之中包罗万千,实现了多方面高度的覆盖。但是元宇宙的开发任重而道远,我们的技术尚不成熟 。然而,毕竟元宇宙代表了未来互联网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多家公司也因此而赚得盆满钵满,就比如开发了会说话的汤姆猫的公司汤姆猫,仅仅因为公司方面,关于是否开发元宇宙进行了回复,就导致公司股票狂涨。
⑤ 佛教中是怎么解释宇宙的
问:请问佛家对宇宙和生命的诞生是如何解释的? 答:佛家不是解释,佛家给你说真相,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宇宙跟生命同时诞生的,再给你说得清楚一点,整个宇宙跟我自己的生命是同时诞生的。怎么诞生的?大乘经论里面说得好,“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就是心性,在佛法里面也称之为法性、佛性、自性、本性。性在哲学里的名词叫宇宙、人生万有的本体,这个本体是什么?哲学里提出本体这个名称,本体到现在都找不到,本体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佛法说的清楚,佛法用性这个字来说明。中国古人也用性,你看“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这个性是本体。性不容易理解,只有名字,没有真的东西给你摸到,为什么?它不是物质。所以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到,耳听不到,鼻闻不到,舌尝不到,身也摸不到,心也想不到,这个东西麻烦了。但是它存在,所有一切森罗万象是它现出来的。 为什么不叫性现,要叫心现?这就有学问了。性不现,什么时候现?心现了,所以叫心现识变,性变成心就现了,性要不变成心,不行。性跟心有什么差别?性没有念,心有念。所以《华严经》里面才给我们讲,“迷唯一念”,那个念就是叫心,你动个念头就叫心,念叫心,动个念头,我们讲起心动念。但是起心动念,不但我们凡夫不知道,阿罗汉也不知道,菩萨也不知道。菩萨的阶位很多,所谓大菩萨、小菩萨,菩萨阶级在《华严经》上有五十一个位次。到什么样的菩萨才知道?到八地才知道。八地这个位置高了,你看五十一个位次,十信不知道,十住也不知道,十行、十回向,到十地里面从第一地到第七地也不知道,第八地知道了,八地、九地、十地,这个知道了,为什么?他见到了。 前面这些菩萨虽然不知道,跟我们一样,听说的,我们今天知道是听释迦牟尼佛讲的,经上说的,我们自己没有证得,听说有这么回事情。念头是太微细了,八地菩萨那样深的定功才觉察到,这是极微细的振动,这个动是振动。什么原因振动的?没有原因,所以叫无始无明。什么时候开始振动的?没有时间。这里头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时间、空间是振动之后才发生的,在刚刚振动的时候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你要问什么原因?佛是不得已说了一个字,叫迷,这个微微的振动就迷了。但是这个迷不严重,为什么?里面还没有分别执着。这一动里面,这个心就叫阿赖耶。你看本来叫性,本来叫真性、本性、自性、佛性,本来叫性,一动就不叫性,叫阿赖耶。阿赖耶能生万法,宇宙万法,我们生命起源就开始了。 可是你要晓得,一念不觉那个动不是真的,就是说能生、能现、能变的不是真的,那所现、所变的这些境界、这些现象哪里会是真的?这个要认识清楚。阿罗汉、菩萨之所以高明,高明在哪里?他认识清楚,他在现相里头他不被现相迷惑,不被现相障碍。所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没有障碍,这就是佛菩萨应化在十法界里面的真实受用。凡夫不然,凡夫误会了,以为这些假相是真的,这个亏就吃大了。以为假相是真的,他就起分别、起执着,这问题严重了。起分别,分别在佛法里叫所知障;起执着,执着叫烦恼障,于是你这二障就起来了。二障起来之后,你对于一切法的真相不了解,也就是说你想错、你看错了,影响什么?你做错了。做错就错的现象变现出来,这个错的是什么?六道三途,这是错误的。佛讲“一切唯心造”,你的心想错误,所以错误的境界就出现了。 如果你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所现的境界非常美好。那个我们跟六道来比,说那是真的,那是净土,我们一般讲毘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你看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多么美好,他那是什么现出来的?他那也是心现也是识变,但是他那个识只有阿赖耶,没有末那,也没有意识;意识是分别,他没有分别,末那是执着,他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执着,现出来的境界是极乐世界;有分别、有执着,现出来的境界是六道轮回。什么时候现的?就是现前,为什么?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这个很难懂。我们为了大家思惟、观察方便起见,我们用电影的放映机让大家去观察。 电影放映机里面我们晓得叫幻灯片,一张接一张,那一张就等于好像是一念。你有一念它就现相,你接着第二个又是一念,所以它还现相,放映机照在银幕上的色相相续不断。所以我们看电影银幕上的相是个相续相,相似相续相,为什么?绝对没有两张是相同的,相似相续相。我们现前世界就是这么发生的,是你的念头发生的,你没有念头,世界就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很好,“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梦是什么?你在迷,你有念,你就在作梦,念头一断,你就醒过来,梦就没有了。所以佛告诉我们,迷的时候有现相,觉的时候现相就没有了,这才是宇宙的真相。 为什么会现这么多相,无量无边,无有止境?这个现象我们也没法子理解,我找万花筒来做比喻给大家看。你看万花筒就这么一个东西,把这个比喻作阿赖耶,万花筒里面有些碎片,各种不同颜色的碎片在里面。我们从这里看去,你把筒子转动,它里头就变成图案,你把它转一万次,它现一万个画面给你看,没有一个相同,这就好像阿赖耶一样。所以现相是什么?是你心动,你心动它就起现相,你动个不停,它现相在那里产生变化它不一样。我们把阿赖耶比喻作万花筒,我们自己的阿赖耶,我们自己的思想、念头就是里面的碎片,当你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的时候,现象就现前。你的善念就现善境界,三善道,恶念就现三恶道,饿鬼、地狱、畜生是三恶道。如果你念头清净,就是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它现的就是四圣法界,就不是六道,六道就没有了。 所以,念头一动变成阿赖耶,阿赖耶里头没有染净。到有分别的时候就产生了染净,到执着的时候就产生了善恶,执着是染,分别是清净。执着里面就有善、有恶,有三善道、有三恶道,是这么来的。佛这个说法非常合理。 佛法讲科学,不是不讲科学,科学是什么?证据,你能拿得出证据出来。佛法这个证据不需要用仪器去观察,不需要,它用禅定。换句话说,你要不相信,你把对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着放下,真放下了,佛说放下那个境界你就见到了。你再能把分别也放下,菩萨讲大乘里面的菩萨境界,你就看到了。你能把妄想(起心动念)放下,诸佛如来的境界你看到了。这是证据,佛叫你亲证,不是说你相信他的话就算了,这个没用处。相信他的话,你自己没有证得,你还是要搞生死轮回,你还是要搞三恶道。佛法里头无比殊胜的就是教我们要求证,不是说佛讲了就算数,不是的,我们要把它证明。所以你要了解事实真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为什么叫你不可以执着?它是虚妄的,它不是真实的。 所以佛法修行,真正要入佛的境界,头一个你就要知道“我”是假的,我相空,不可得。我空之后,我所有的当然不可得,你在这上面就不会分别执着了。我们现在最难的,这个身是我,我身体所需要的用具是我所拥有的,这个放不下,这是最严重的错误。所以清凉大师跟我们讲的两句话很重要,“欲达心源净,须知我相空”,括弧里的注解是宗密大师注的。第一句“欲达心源净”,你要想通达心的根源,这是什么?这是你所迷的,是你所迷,理不迷,心源真的是清净。六祖说得很好,他见性了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句话六祖惠能大师证得了,他为什么证得?他不迷了,他证得。我们学习从哪里学起?“须知我相空”。你必须知道我相,“我”这个字怎么讲?宗密大师的注解说“万物自虚”,我是一个自体,一切万物都没有自体,所以佛法讲无我。我也当主宰讲,一切万物都没有主宰,为什么?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哪有自体?缘聚相就生,缘散相就灭。 这个话也很不好体会,讲到终极,缘聚缘散讲到终极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念迷,相就现前,就现相,但是现的相时间太短暂,立刻就没有了。第二个念头又迷了,但是第二个念头绝对不是第一个念头,这个要知道。像我们看电影幻灯片的底片一样,前一张不是后一张,前个念头生灭立刻就完了,第二个又有生灭出来。这个生灭的现象,佛经上比喻说“如露亦如电”,像闪电一样,一闪就没有了,我们是看到的相续相。闪得多快?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钟它在那里闪,像闪电一样闪,闪多少次?闪一千二百八十兆,兆是万亿,也就是一千二百八十万亿次。万法自虚。我空,人空,人也空,众生也空,众生就是万法、万物,没有一样是有实体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要知道,这是事实真相。所以宇宙、万法到底是有没有?佛告诉你,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为什么不能说没有?它有相。为什么不能说有?虽有相,相不可得。所以才跟你讲非有非空,亦有亦空。 可是佛知道,凡夫听了这个话他就起分别,亦有亦空,非有非空,从这个名言上就起分别、就执着,那又错了,又迷了。所以马呜菩萨才教人,听教、看经不可以执着言说相,不可以执着名字相,不可以起心动念去想它,叫心缘相,你这样一听就开悟了,豁然大悟。悟,没有分别执着才会悟,有分别执着悟不了,分别执着把你的悟门堵死了。你所听到的是听别人说的,听了一些常识、知识,别人这么说的,佛这么说的,菩萨这么说的,自己没见到。自己什么时候见到,放下分别执着就见到。阿罗汉不执着,见少分;菩萨不分别,见多分;佛不起心不动念,全见到了。所以,佛法里头有高等科学,不是不合乎科学,佛法样样都要你自己去求证,那是真的;你要没有证得都不算数,你还是去搞六道轮回。由此可知,放下是多么重要。 为什么放不下?是因为我们知道的不够彻底。纵然知道彻底了,放下也不容易。为什么?宗密是华严宗五祖,他有句话说得很好,他说真理虽然可以顿悟,这就是讲你是悟了,妄情难以放下。真的,习气太重了,放不下。那怎么办?必须常常觉察,要常常去看,看一切法本自不生。要历事炼心,这是《华严经》末后善财童子给我们示现的,就是在事相上经历,天天去磨,去磨练。磨练是天天念念当中想到,实在讲提起《金刚经》上一句话就很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很喜欢的东西,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就平了,因为喜欢是烦恼;不合自己意思,瞋恚心生起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瞋恚心摆平了。用这个方法。 净土宗用的方法更妙,净土宗不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用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把它摆平了。顺境,阿弥陀佛,逆境,阿弥陀佛,善缘,阿弥陀佛,恶缘,阿弥陀佛,用这一句。这个殊胜,这是什么?没开悟能往生,生到极乐世界,祖师讲得好,“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你见到阿弥陀佛,你还犯什么愁,还不开悟?净宗殊胜在此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能摆平,摆不平的时候,你还是出不了六道。可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能出六道轮回,能出十法界,用这个方法比什么法子都妙,所以十方诸佛赞叹。天台宗的祖师,从智者大师,没有一个不是念佛往生。《华严》也不例外,《华严》到末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个法门无比殊胜。 所以大乘教里面,无论是宗门教下,这个认知是相同的。有是幻有,空是真空,真空不碍幻有,幻有也不碍真空。所以《华严》给我们讲到究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你觉就没有障碍,迷就有障碍。障碍都是从分别执着生的,分别执着是妄心,不是真心。你用妄心你就会有障碍,就有生死,就有苦乐,就有轮回;用真心没有。这个问题我们在最近讲《华严经》常常讲,常听有好处。常听,我们阿赖耶识里面落的《华严》种子多了,在日常生活当中能起现行,就是可以能提得起观照。境界现前,立刻会想到经上这么说的,帮助你在境界里头摆平。慢慢你就能得定,定到相当的程度,智慧就开了,智慧开了就照见。(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九十 2008/3/14) 其他相关文章
⑥ 佛法是如何解释宇宙的
唯心所生,唯识所变。
想知道更多。熟读《楞严经》第四章的世界相续,众生相续,因果相续。
⑦ 元宇宙什么意思
元宇宙一般指Metaverse。Metaverse是一个虚拟时空间的集合,由一系列的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互联网(Internet)所组成。
Metaverse是由Meta和Verse组成,Meta表示超越,verse是宇宙universe的意思,合起来通常表示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由AR,VR,3D等技术支持的虚拟现实的网络世界。
元宇宙(Metaverse)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现在看来,描述的还是超前的未来世界。
Roblox给出的元宇宙定义,包含八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要素众多,每个要素背后,还有一连串的解释。总之,一句话说不清楚,这也恰恰说明这一概念的模糊性。
⑧ 元宇宙通俗解释,元宇宙是什么意思
最近“元宇宙”成为了热门的词语,很多人去解释“元宇宙”的时候,各种术语,词汇迸发而出,八大要素,十大简称。让人半懂不懂。人们对于不太懂的东西都感觉神秘。很多人眼里“元宇宙”好像就是找到了传说中平行宇宙的入口,还有人说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彻底改变人类以后的生活。
只能说“元宇宙”一词,这个名字吓住了很多人,营销做得好。
也可以说“元宇宙”就是把手机往VR方向发展了而已,现在手机,语音聊天,或者想见谁,直接视频,逛网店,看电影,玩游戏,买房买车等等。意思就是以后这些东西都可以做成3D的。逛网店,不是手机逛,带上VR眼镜,可以看到一个3D的虚拟的店面,以及立体的商品。
“元宇宙”确实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但不是像很多危言耸听的人说的那样对现实世界造成毁灭性的冲击。
除非现实世界人类的科技已经异常发达,顶峰造极。人类寿命延长到几百年,几千年,甚至长生不死。各种疑难杂症,癌症早就已经解决。现实宇宙的秘密早已破解,宇宙对人类不再神秘。人类已经不用吃饭,排泄,靠吸收能量就能存活。人意外死亡后,可以将意识和肉体分离,将意识转移到所谓的“元宇宙”中继续生活。
除非以上这些都能做到,才有可能跟很多人说的那样,“元宇宙”对现实生活造成极大冲击。因为现实宇宙没意思了,才去模拟一个新的宇宙,挑战一下。
你在“元宇宙”里面的商店买了东西,他还是要通过现实社会的物流给你发过来,不可能凭空变到你面前。你在“元宇宙”里大吃一顿,现实里就一天不饿了?也许千百年后,能实现,但现在还差得远。所以还是好好活着现实世界里吧,有那么多的精力,期盼科技的发展,先去解决现实中那些困扰我们的疑难杂症吧。
⑨ 佛教如何解释宇宙万物一切的起源
佛教不研究世间万物起源的问题,佛祖告诉的弟子的只是“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这个“世间”是指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世界。
宇宙万物一切的起源,佛教既不相信另有一个宇宙的创造神,但是宇宙的存在,不容怀疑,生命的存在,也不容否定。
佛教相信:宇宙的原素是永恒的,生命的因素也是永恒的,前者是物质不灭,后者是精神不灭。所谓永恒,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本来如此就是宇宙和生命的实际情况。
佛教相信:宇宙形态的变化,生命过程的流转,那是由于众生所造的“业力”的结果。
业力是指有情众生(动物)使每一桩或善或恶的行为,像各种的颜色一样,继续不断地薰染到生命的主体——识田中去,再从识田之中,等待外缘的诱导而萌芽生长,正像播种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气、水的诱导而萌芽生长,这在佛教称为业力的现行。
业的造作是业力现行的因,业力的现行,是业所造作的果,所谓 “善恶到头终有报”,就是这个意思的说明。至于生命在地球上最初的出现,佛教相信是由变化而来,下至单细胞的生物,上至人类,都是一样。
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
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正像以后所有的众生一样,既然先由共同的业力,感成了一个地球,岂能不来接受地球生活的果报?一旦在地球世界的业报受完,又将往生应往的他方世界中去。
(9)佛法如何解释元宇宙扩展阅读: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⑩ 元宇宙的解释什么
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
元宇宙一词诞生于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描绘了一个庞大的虚拟现实世界,在这里,人们用数字化身来控制,并相互竞争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到现在看来,描述的还是超前的未来世界。
特征属性
Roblox给出的元宇宙包含八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要素众多,每个要素背后,还有一连串的解释。总之,一句话说不清楚,这也恰恰说明这一概念的模糊性。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沈阳教授指出,一方面,现实中缺什么,虚拟世界中就需要补什么;另一方面,人们在虚拟世界里面做的事情,对于真实的世界有没有反哺的作用。然而从人类发展历史看,虚实之间的平衡将会变得越来越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