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论文假设
❶ 假如真的有一天,宇宙真的要毁灭了,那我们该怎么办
宇宙寿命还有240亿年
新华社专电 美国科学家日前发表论文介绍说,宇宙至少还能“活”240亿年,比他们原先预计的要长。
科学家们利用哈勃望远镜的观察,计算宇宙中的暗能量,得出了上述新结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安德雷·林德领导的研究小组之前曾经称,他们研究预计,宇宙的寿命将还有1
10亿年。
但科学家介绍说,最近哈勃望远镜观察到了一些超新星,它们离我们远去的速度比以前观察到的超新星更快,这意味着宇宙膨胀速度比我们预计的更快。根据这些新发现,林德等发表新论文认为,宇宙目前只度过了其生命的三分之一,它还能存在240亿年左右。
科学家解释说,他们根据暗物质理论建立了一个估计宇宙年龄的模型。根据该模型,宇宙最终将坍塌,并从而算出了宇宙的寿命。不过鉴于人类迄今尚未直接观察到暗物质,也不清楚宇宙膨胀速度如何变化,因此上述结论只是在假设之上的理论结算
宇宙毁灭还早,你等得到吗???????
量子力学多宇宙体系
本世纪50年代初,年轻的物理学硕土研究生休· 埃弗里特在研究一些比量子力学本身更为奇异的量子 力学的推论时,第—次提出了令人信服的多宇宙体系 可能存在的理论。这个被所有严肃物理学家接受的理 论认为,人们永远无法确定无疑地对原子和亚原予粒 子的运动进行预测,比如,你只能推断某个电子在千分 之一秒后大概会在哪里,但是它也很可能会跑到别的 地方。
这一 重要的不确定性使我们掌握了亚原子世界的 一些基本特性,而这恰好是物理学家们近几十年来— 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例如,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尔 斯·玻尔认为:在你通过测量行为将某个粒子的位置确 定下来之前,这个粒子确实可以同时处于几个位置。他 认为,测量行为本身迫使这个粒子选择其中的一个位 置,这个位置超越了所有其他的位置。
但是埃弗里特却有另一种想法:他认为,在你将这 个电子的位置确定下来的同时,世界会分裂成许多宇 宙。在每个宇宙中,这个电子都有一个不同的位置—— 而且所有这些每一个都同样真实的世界会继续发展变 化并拥有其自己的未来。根据这个所谓的量子力学的 多世界诠释,宇宙的多产性已经达到了难以置信的程 度,因为宇宙中的每一个粒子在每一瞬间都会产生许 多新的宇宙——而在下一个瞬间,每一个新宇宙又会 再次分裂。但是有许多物理学家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令 人信服的观点。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正在平行发展 的宇宙的数量将远远超出我们的计算能力。
但是,这一理论完全是一种假设,因为我们目前还 想象不出任何可以使我们与这—多宇宙体系中的任何 一个字宙进行接触的方式。因此,虽然我们每—个人都 可能会随着我们体内粒子的分裂和再分裂而产生无数 的平行“自我”,但是我们了解其他“自我”发展历史的 机会绝对为零——所以判断埃弗里特对量子力学所做 的这种解释是否正确的机会也同样为零。
广义相对论多宇宙体系
第二种类型的多宇宙体系,看起来也像第一种多 宇宙体系一样没有多少可以确定的因素。这种类型的 多宇宙体系的理论依据并不是量子力学,而是20世纪 物理学研究领域的另外—项具有革命意义的成果——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认为,质量极大或密 度极高的物体可以使时空结构延长。如果我们能够找 到密度接近无穷大的物质(比如黑洞),这种延长就可 以变成一条裂缝。
这种时空裂缝被称为虫蚀洞,从理论上来说,人们 也许可以将它作为—条捷径,通过它到达宇宙中距离 我们非常遥远的另—个地方。但是根据斯蒂芬霍金在 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观点,虫蚀洞也有可能使我们完 全脱离我们生活的宇宙,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生的“小宇宙”,这个“小宇宙”诞生后会自行膨胀和发展,并形成自己独立的时空分支。
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现在我们应该以万亿为单位来计算这样的“小宇宙”的数量,因为据认为 我们生活的宇亩中存在数以万计的黑洞。而且这些“小宇宙”还只是自然产生的一部分;原则上“小宇宙”也有 可能通过人工方法制造出来。本世纪80年代末,麻省 理工学院物理学家艾伦·古思提出,人类也许可以在实 验室中利用几磅重的物质创造出一个“小宇宙”,方法 是将这几磅重的物质压缩到与黑洞相当的密度。
在未来的100年时间里,我们是不会掌握这种技 术的——甚至有可能在未来10亿年时间里我们还是 无法做到这—点。但是,—个足够先进的文明也许有能力掌握创造“小宇宙”的复杂技术——甚至还有可能在科学博览会上出售制造“小宇宙”的成套工具。不幸 的是,容纳这样一个宇宙的新时空将由于黑洞瓶颈(它会破坏任何从其中穿过的东西)的存在而同我们的宇宙永远割裂开来,因此这种新时空将像量子论的多世 界诠释的那些时空—样永远无法被人们发现。
“涡轮增压”多宇宙体系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多宇宙体系,而且这次人类有可能会发现它的存在——尽管这种可能性受条件因素的影响很大。
自1965年以来,天文学家已经 掌握了许多有力的证据证明宇宙始 于创世大爆炸,自那时起所有的东西一直都在向外扩 张。但是在本世纪70年代和8O年代初,美俄两国的物 理学家(包括古思在内)认识到,在宇宙刚刚诞生的的 候控制着宇宙的强大能量场也许对宇宙的扩张产生过 涡轮增压作用,这种作用迫使宇宙急速“爆裂”——或 者称为“膨胀”——其速度是光速的许多倍(光速上限 不能被在宇宙中运动的物体打破,但是宇宙本身却不 受这—普遍的速度极限的制约)。
到目前为止,我们谈论 的还只是一个宇宙——尽 管这个宇宙比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一小块(跨度只有 300亿光年)要大得多。但是后来,包括移居海外的俄 国人安德烈. 林德在内的许多科学家意识到这种膨胀 的可伸缩性比任何人以前想象的都要大,甚至在正常 宇宙中亚原子粒子大小的区域内也有可能纯粹由于偶 然的原因而出现高强度能量场(强度相当严宇宙形成 初期的能量场)。
因此,我们的宇宙也许是在一个早就存在的宇宙中形成的不断膨胀的“泡泡”,我们可以将这个早就存在的宇宙更好地称为元宇宙。同我们的宇宙一样,其他 类似的“泡泡”也可以很容易地形成。
但是如果膨胀产生的“泡泡”可以在—个早就存 在的元宙宇中扩展开来,那么、它也有可能突然从我们 生活的宇宙中冒出来。我们的宇宙也许—直都在萌生 新的宇宙,事实上这些越吹越大的“泡泡”可以膨胀到 不可思议的程度,而且它们可以沿着各自的前进道路 发展变化。这些新宇宙中的自然法则和物理现象也许 同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举两个例子来说,也许 这些宇宙中的引力非常强大以至于它们几乎立刻就发 生了塌缩,或者引力非常微弱以至于恒星永远无法形 成。接下来、它们可能又会生出其地的宇宙,因而自己 也变成元宇宙,宇亩可以在这样的元宇宙中以一种 无穷无尽的方式不断地萌生出新的宇宙。
❷ 为什么刘慈欣不看好“元宇宙”概念
其实,他不是不看好元宇宙,而是害怕人类完成元宇宙的工程后,不干其它事情只管享乐了;另外,他认为元宇宙只是制造快感的机器;我认为这里存在两个误区。
实际上,对普通人来说,大脑领域的突破远比太空领域的突破更有意义。假设将来人类在火星建立了基地,普通人能干什么,增加一个旅游度假点?但是,大脑领域的突破,普通人就可以更好的塑造大脑,操控自己的行为,这个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意义深远。
❸ 什么是多元宇宙
多宇宙(或者称为多世界、平行宇宙)理论,来自于休•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III)对量子力学的解释。
首先我不清楚楼主您对量子力学了解的程度,因此我把我的回答扯得长一点。众所周知,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解释认为观测者对微观世界是有影响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有趣实验是“电子究竟穿越了哪条缝”“量子自杀”“薛定谔的猫”等等。但是把人类意识牵扯到对微观世界的决定上面似乎存在重重哲学上的困难,以至于后来的许多科学家都提出了区别于此的其他解释,其中尤以埃弗莱特的多宇宙理论赢得了众多的支持。
为了你能更好的理解多宇宙解释,我不妨把电子双缝实验叙述的详尽一些。
经典理论看来,在电子双缝干涉的实验中单个电子只通过了一条狭缝,在一条狭缝中穿过的粒子却发生了干涉,我们若想在两道狭缝处都安装上某种仪器,为的是记录下来电子路径或者发出警报,那不就成了?这种仪器又不是复杂而不可制造的。而实际上我们的确可以装上这种仪器。但是,一旦我们试图测定电子究竟通过了哪条缝时,我们永远只会在其中的一处发现电子。两个仪器不会同时响电子是一个粒子,它每次只能通过一条狭缝,奇妙的是,一旦我们展开这种测量的时候,干涉条纹也就消失了。哥本哈根的解释认为人意识的参与导致了电子波函数的坍缩。
(以下内容选自参考资料《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我们无法准确地定义一个“观测者”!一个人和一台照相机之间有什么分别,大家都说不清道不明,于是给“意识”乘隙而入。而把我们逼到不得不去定义什么是“观测者”这一步的,则是那该死的“坍缩”。一个观测者使得波函数坍缩?这似乎就赋予了所谓的观测者一种在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享有某种超越基本物理定律的特权,可以创造一些真正奇妙的事情出来。
真的,追本朔源,罪魁祸首就在暧昧的“波函数坍缩”那里了。这似乎像是哥本哈根派的一个魔咒,至今仍然把我们陷在其中不得动弹,而物理学的未来也在它的诅咒下显得一片黯淡。拿康奈尔大学的物理学家科特•戈特弗雷德(Kurt Gottfried)的话来说,这个“坍缩”就像是“一个美丽理论上的一道丑陋疤痕”,它云遮雾绕,似是而非,模糊不清,每个人都各持己见,为此吵嚷不休。怎样在观测者和非观测者之间划定界限?薛定谔猫的波函数是在我们打开箱子的那一刹那坍缩?还是它要等到光子进入我们的眼睛并在视网膜上激起电脉冲信号?或者它还要再等一会儿,一直到这信号传输到大脑皮层的某处并最终成为一种“精神活动”时才真正坍缩?如果我们在这上面大钻牛角尖的话,前途似乎不太美妙。
那么,有没有办法绕过这所谓的“坍缩”和“观测者”,把智能生物的介入从物理学中一脚踢开,使它重新回到我们所熟悉和热爱的轨道上来呢?让我们重温那个经典的双缝困境:电子是穿过左边的狭缝呢,还是右边的?按照哥本哈根解释,当我们未观测时,它的波函数呈现两种可能的线性叠加。而一旦观测,则在一边出现峰值,波函数“坍缩”了,随机地选择通过了左边或者右边的一条缝。量子世界的随机性在坍缩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要摆脱这一困境,不承认坍缩,那么只有承认波函数从未“选择”左还是右,它始终保持在一个线性叠加的状态,不管是不是进行了观测。可是这又明显与我们的实际经验不符,因为从未有人在现实中观察到同时穿过左和右两条缝的电子,也没有人看见过同时又死又活的猫(半死不活,奄奄一息的倒有不少)。事到如今,我们已经是骑虎难下,进退维谷,哥本哈根的魔咒已经缠住了我们,如果我们不鼓起勇气,作出最惊世骇俗的假设,我们将注定困顿不前。
如果波函数没有坍缩,则它必定保持线性叠加。电子必定是左/右的叠加,但在现实世界中从未观测到这种现象。
有一个狂想可以解除这个可憎的诅咒,虽然它听上去真的很疯狂,但慌不择路,我们已经是nothing to lose。失去的只是桎梏,但说不定赢得的是整个世界呢?
是的!电子即使在观测后仍然处在左/右的叠加,但是,我们的世界也只不过是叠加的一部分!当电子穿过双缝后,处于叠加态的不仅仅是电子,还包括我们整个的世界!也就是说,当电子经过双缝后,出现了两个叠加在一起的世界,在其中的一个世界里电子穿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里,电子则通过了右边!
波函数无需“坍缩”,去随机选择左还是右,事实上两种可能都发生了!只不过它表现为整个世界的叠加:生活在一个世界中的人们发现在他们那里电子通过了左边的狭缝,而在另一个世界中,人们观察到的电子则在右边!量子过程造成了“两个世界”!这就是量子论的“多世界解释”(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简称MWI)。
要更好地了解MWI,不得不从它的创始人,一生颇有传奇色彩的休•埃弗莱特(Hugh Everett III,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叫Hugh Everett,因此他其实是“埃弗莱特三世”)讲起。1930年11月9日,爱因斯坦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他著名的文章《论科学与宗教》,他的那句名言至今仍然在我们耳边回响:“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盲目的。”两天后,小埃弗莱特就在华盛顿出生了。
埃弗莱特对爱因斯坦怀有深深的崇敬,在他只有12岁的时候,他就写信问在普林斯顿的爱因斯坦一些关于宇宙的问题,而爱因斯坦还真的复信回答了他。当他拿到化学工程的本科学位之后,他也进入了普林斯顿攻读。一开始他进的是数学系,但他很快想方设法转投物理。50年代正是量子论方兴未艾,而哥本哈根解释如日中天,一统天下的时候。埃弗莱特认识了许多在这方面的物理学生,其中包括玻尔的助手Aage Peterson,后者和他讨论了量子论中的观测难题,这激起了埃弗莱特极大的兴趣。他很快接触了约翰•惠勒,惠勒鼓励了他在这方面的思考,到了1954年,埃弗莱特向惠勒提交了两篇论文,多世界理论(有时也被称作“埃弗莱特主义-Everettism”)第一次亮相了。
按照埃弗莱特的看法,波函数从未坍缩,而只是世界和观测者本身进入了叠加状态。当电子穿过双缝后,整个世界,包括我们本身成为了两个独立的叠加,在每一个世界里,电子以一种可能出现。但不幸的是,埃弗莱特用了一个容易误导和引起歧义的词“分裂”(splitting),他打了一个比方,说宇宙像一个阿米巴变形虫,当电子通过双缝后,这个虫子自我裂变,繁殖成为两个几乎一模一样的变形虫。唯一的不同是,一个虫子记得电子从左而过,另一个虫子记得电子从右而过。
惠勒也许意识到了这个用词的不妥,他在论文的空白里写道:“分裂?最好换个词。”但大多数物理学家并不知道他的意见。也许,惠勒应该搞得戏剧化一点,比如写上“我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用词,可惜空白太小,写不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埃弗莱特的理论被人们理解成:当电子通过双缝的时候,宇宙神奇地“分裂”成了两个独立的宇宙,在一个里面电子通过左缝,另一个相反。这样一来,宇宙的历史就像一条岔路,每进行一次观测,它就分岔成若干小路,每条路对应于一个可能的结果。而每一条岔路又随着继续观察而进一步分裂,直至无穷。但每一条路都是实在的,只不过它们之间无法相互沟通而已。
假设我们观测双缝实验,发现电子通过了左缝。其实当我们观测的一瞬间,宇宙已经不知不觉地“分裂”了,变成了几乎相同的两个。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叫做“左宇宙”,另外还有一个“右宇宙”,在那里我们将发现电子通过了右缝,但除此之外一切都和我们这个宇宙完全一样。你也许要问:“为什么我在左宇宙里,而不是在右宇宙里?”这种问题显然没什么意义,因为在另一个宇宙中,另一个你或许也在问:“为什么我在右宇宙,而不是左宇宙里?”观测者的地位不再重要,因为无论如何宇宙都会分裂,实际上“所有的结果”都会出现,量子过程所产生的一切可能都对应于相应的一个宇宙,只不过在大多数“蛮荒宇宙”中,没有智能生物来提出问题罢了。
这样一来,薛定谔的猫也不必再为死活问题困扰。只不过是宇宙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有活猫,一个有死猫罢了。对于那个活猫的宇宙,猫是一直活着的,不存在死活叠加的问题。对于死猫的宇宙,猫在分裂的那一刻就实实在在地死了,不要等人们打开箱子才“坍缩”,从而盖棺定论。
从宇宙诞生以来,已经进行过无数次这样的分裂,它的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很快趋于无穷。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宇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它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的宇宙。有些和我们很接近,那是在家谱树上最近刚刚分离出来的,而那些从遥远的古代就同我们分道扬镳的宇宙则可能非常不同。也许在某个宇宙中,小行星并未撞击地球,恐龙仍是世界主宰。在某个宇宙中,埃及艳后克娄帕特拉的鼻子稍短了一点,没有教恺撒和安东尼怦然心动。那些反对历史决定论的“鼻子派历史学家”一定会对后来的发展大感兴趣,看看是不是真的存在历史蝴蝶效应。在某个宇宙中,格鲁希没有在滑铁卢迟到,而希特勒没有在敦刻尔克前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而在更多的宇宙里,因为物理常数的不适合,根本就没有生命和行星的存在。
严格地说,历史和将来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实际上发生了,或者将要发生。只不过它们在另外一些宇宙里,和我们所在的这个没有任何物理接触。这些宇宙和我们的世界互相平行,没有联系,根据奥卡姆剃刀原理,这些奇妙的宇宙对我们都是没有意义的。多世界理论有时也称为“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理论,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宇宙的“分裂”其实应该算是一种误解,不过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包括许多物理学家仍然是这样理解埃弗莱特的!这样一来,这个理论就显得太大惊小怪了,为了一个小小的电子从左边还是右边通过的问题,我们竟然要兴师动众地牵涉整个宇宙的分裂!许多人对此的评论是“杀鸡用牛刀”。爱因斯坦曾经有一次说:“我不能相信,仅仅是因为看了它一眼,一只老鼠就使得宇宙发生剧烈的改变。”这话他本来是对着哥本哈根派说的,不过的确代表了许多人的想法:用牺牲宇宙的代价来迎合电子的随机选择,未免太不经济廉价,还产生了那么多不可观察的“平行宇宙”的废料。MWI后来最为积极的鼓吹者之一,德克萨斯大学的布莱斯•德威特(Bryce S. DeWitt)在描述他第一次听说MWI的时候说:“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我第一次遇到多世界概念时所受到的震动。100个略有缺陷的自我拷贝贝,都在不停地分裂成进一步的拷贝,而最后面目全非。这个想法是很难符合常识的。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精神分裂症……”对于我们来说,也许接受“意识”,还要比相信“宇宙分裂”来得容易一些!
不难想象,埃弗莱特的MWI在1957年作为博士论文发表后,虽然有惠勒的推荐和修改,在物理界仍然反应冷淡。埃弗莱特曾经在1959年特地飞去哥本哈根见到玻尔,但玻尔根本就不想讨论任何对于量子论新的解释,也不想对此作什么评论,这使他心灰意冷。作为玻尔来说,他当然一生都坚定地维护着哥本哈根理论,对于50年代兴起的一些别的解释,比如玻姆的隐函数理论(我们后面要谈到),他的评论是“这就好比我们希望以后能证明2×2=5一样。”在玻尔临死前的最后的访谈中,他还在批评一些哲学家,声称:“他们不知道它(互补原理)是一种客观描述,而且是唯一可能的客观描述。”
受到冷落的埃弗莱特逐渐退出物理界,他先供职于国防部,后来又成为著名的Lambda公司的创建人之一和主席,这使他很快成为百万富翁。但他的见解——后来被人称为“20世纪隐藏得最深的秘密之一”的——却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直到70年代,德威特重新发掘了他的多世界解释并在物理学家中大力宣传,MWI才开始为人所知,并迅速成为热门的话题之一。如今,这种解释已经拥有大量支持者,坐稳哥本哈根解释之后的第二把交椅,并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为此,埃弗莱特本人曾计划复出,重返物理界去做一些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他不幸在1982年因为心脏病去世了。
在惠勒和德威特所在的德州大学,埃弗莱特是最受尊崇的人之一。当他应邀去做量子论的演讲时,因为他的烟瘾很重,被特别允许吸烟。这是那个礼堂有史以来唯一的一次例外。
在《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作者还用了两个篇幅的内容解释了WMI,我就不一一粘贴了,您有兴趣的话网络上可以所寻到这本书。特别是关于这个理论的前因后果,读完后一定会有一个相当全面的收获。
❹ 迅速蹿红的“元宇宙”概念到底是什么
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看,元宇宙在空间维度上是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在时间维度上是一个真实的数字世界;从真实性的角度看,元宇宙中既有真实世界的数字复制品,也有虚拟世界的创造物;从独立性的角度看,元宇宙是一个与外部现实世界紧密相连、高度独立的平行空间;从连接性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可持续的、覆盖范围广泛的虚拟现实系统,包括网络、硬件终端和用户。
我们将在科幻小说中看到很多关于互联网的想象,但事实上它与我们目前的互联网形式完全不同,所以我认为我们对元宇宙的想象仍然基于前一阶段,比如我们现有的移动互联网、现有的VR技术、体感设备、建模技术等。事实上,未来元宇宙的真实形式可能与我们现有的假设完全不同。例如,它可能是一个脑-机接口,也可能通过化学手段触发脑神经冲动,这可能由技术的非线性发展决定。
❺ 元宇宙的定义、产生及问题——读赵国栋等著《元宇宙》
如今,元宇宙已是前景广阔的投资主题。比如,元宇宙概念的游戏公司Roblox,上市当天的股价涨幅就接近10倍,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股。鼓吹者称,它将彻底改变几乎所有的行业和功能。
一、元宇宙的定义
在该书中,援引了几种不同的“元宇宙”的定义,但都没有Mathew Ball的定义更加简明清晰。作为全球最早且最全面介绍“元宇宙”的“专业人士”,他认为:
“The Metaverse is a massively scaled and interoperable network of real-time rendered 3D virtual worlds which can be experienced synchronously and persistently by an effectively unlimited number of users with an indivial sense of presence, and with continuity of data, such as identity, history, entitlements, objects, communications, and payments.”
元宇宙是一个由实时渲染的三维虚拟世界组成的大规模、可互操作的网络,可由有效的、无限数量的用户同步和持续地体验,具有个人存在感,并具有身份、历史、权利、物品、通信和支付等数据上的连续性。
Mathew Ball特别列举了人们对元宇宙存在三种常见的误解,即被错误地描述成虚拟现实、电子游戏或者网络制作工具。事实上,这些只是元宇宙的一部分,或者相关的软件、设备罢了,并非元宇宙的全部内涵。
二、产生的背景
元宇宙的产生,既有技术发展的支持,也适应了新兴消费群体的需求变化。
(一)M世代
M世代(Metaverse Generation)指的是伴随着互联网和智能能手机一起成长的这一代人。他们大约出生于1995年到2010年之间,特点是几乎不缺乏物质,而存在更多的精神需求,乐于共享和创造。
M世代的亚文化圈有:二次元、国风国潮、游戏电竞、潮玩酷物、硬核科技、御宅族、cosplay、宠物、新舞音、新艺术、新竞技、街头野外等。
在元宇宙中的虚拟商品自然也吸引了M世代的目光。
(二)技术发展
元宇宙的兴起与网络、图形、人工智能等方面技术的日新月异息息相关,代表性的技术及产品有:5G通信、Wi-Fi 6、云计算、区块链、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
元宇宙借用超大陆的地理概念,代指那些提供了元宇宙基本要素的平台,包括数字创造、数字资产、数字交易和数字消费。有代表性的超大陆有:软件系统中的iOS和安卓、图文信息中的微信、短视频中的抖音、游戏中的Roblox、跨硬件平台的鸿蒙操作系统、软件和数据之间统一平台的以太坊。
与以往的网络世界不同,元宇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用户自己创作的。简便易用的制作工具降低了用户的创作门槛,也为元宇宙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内容。这也是抖音短视频吸引用户超过微信的重要原因。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元宇宙”是一个正在发生并持续变化的全新事物,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大致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一)哲学
“元宇宙”完全可以想象为一个由信息构成的网络。“元宇宙”的参与者有生物人、电子人、数字人、虚拟人、信息人,最终都演变为有机体和无机体,人工智能和生物基因技术的结合,形成所谓的“后人类”。这种“后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也可以看作是生命形态从“碳基生命”向“硅基生命”的过渡。
脑机接口,可以让数字化技术直接理解大脑的指令;外骨骼则直接增强人的体力。如果把人类和智能机械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兼备两者的优点,成为半机械人(Cyborg)。更进一步的,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未来则可能产生“硅芯片+人工智能+钢铁骨骼+橡胶皮肤”形式的硅基生命。
一旦生命形态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无疑会出现伴随而来的深远的哲学问题。
(二)规则
如何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和发展,从理念、技术到文化层面进行互补和平衡,形成新的文明生态,是人类在元宇宙时代必须面临的挑战。
与现实世界一样,元宇宙也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持和谐的秩序,避免网络暴力和犯罪。这就需要对于元宇宙的整体规则做出必要的设计,建立虚拟环境下的道德和法律规范。
(三)经济
元宇宙经济要素包括数字创造、数字资产、数字市场、数字货币、数字消费。元宇宙下的经济规则与现实世界差异很大,既没有实物的生产和运输,消费也不直接用现金,无法以许多传统经济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资源具有稀缺性,经济个体都是利己的,经济个体都是理性的。而元宇宙的数字资产几乎可以无限复制,且成本极低。不仅是用户在创作商品,人工智能也同样可以,商品的价值则由用户的喜好决定。那么对于元宇宙而言,劳动决定价值、边际效益递减等经典理论均不再有效。
此外,科技创新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比如,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机制,打破了中心节点垄断信息的霸权,同时也使大型互联网公司在追逐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形成了新的垄断。Roblox所发行的在内部消费的货币,已可以提现。这无疑给洗钱提供了便利,有突破金融监管的巨大风险。
如此一来,新经济理论的研究和经济管控的手段都需要随之有所发展。
小结
该书的内容有堆砌的嫌疑,只是一本迎合元宇宙的畅销书而已。不过,在元宇宙本身也处于众说纷纭,不断变化发展之下,通过书中已收集的一些材料,进行一番整理和分析,也可以得到关于元宇宙的一些端倪。所谓,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总而言之,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一般不会一帆风顺。我们既要看到它在未来的趋势和潜力,也要谨慎应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尽可能发挥元宇宙的良性作用。
❻ 既然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那在宇宙诞生之前,又存在着什么
宇宙万物从何而来?对此,“大爆炸宇宙论”给出的解释是,宇宙万物诞生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宇宙大爆炸”,在这个过程中,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不断地膨胀,最终演化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宇宙万物。
尽管这种观点令人感到匪夷所思,但是因为有大量的观测数据以及相关理论的支持,所以“大爆炸宇宙论”得到了科学界的普遍认同。但问题是,既然宇宙诞生于138亿年前,那在宇宙诞生之前,又存在着什么呢?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确定的答案,就目前来看,科学家只能提出一些假设,例如以下几种。
因为引力是长程力,从理论上来讲,其作用范围是无限远的,所以尽管宇宙目前处于膨胀状态之中,但它却不会永远膨胀下去,在引力的作用下,宇宙的膨胀会越来越慢直到完全停止,在此之后,宇宙就会开始持续收缩。
当宇宙收缩到极致的时候,就成为了一个“奇点”,在此之后,“宇宙大爆炸”又会再一次发生,于是宇宙又会重新膨胀,直到下一次收缩……如此周而复始,永无尽头。
“膜宇宙”模型的理论依据来自于“M理论”,该模型假设了一种被称为“体宇宙”的高维空间,并认为在这个高维空间里存在着大量的“宇宙膜”,由于所有的“宇宙膜”都会受到引力的作用,所以它们之间就可能会发生碰撞,而所谓的“宇宙大爆炸”,其实就是“宇宙膜”之间的一次碰撞。
该假说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其实只是一个“泡泡宇宙”,而除了我们这个“泡泡宇宙”之外,还存在着数之不尽的其它“泡泡宇宙”,每一个“泡泡宇宙”都拥有不同的宇宙学常数,以及不同性质的基本粒子。
所有的“泡泡宇宙”都存在于“元宇宙”之中,而“元宇宙”则是一个永恒的存在,在无边无际的“元宇宙”之中,“泡泡宇宙”不断地生成,随后膨胀,当膨胀到极限的时候就会破裂,然后回归“元宇宙”。
这种假说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在宇宙诞生之前,并不存在物质、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了任何的因果关系,除了处于混沌状态的能量之外,什么都没有。
从理论上来讲,所有具备质量的物体都可以成为一个黑洞,前提是该物体的自然半径小于其史瓦西半径,例如地球的史瓦西半径大约为0.9厘米,也就是说,如果将地球的半径压缩至0.9厘米以下(保持质量不变),那么地球就会成为一个黑洞。
史瓦西半径的计算公式为:“R = 2GM/c^2”(G为引力常数、M为物体质量、c为光速),可以看到,史瓦西半径与物体的质量是正比例关系,而我们都知道,一个物体的自然半径与其质量的立方根是正比例关系。
由此可知,假如一个物体的质量一直在增加,那么其史瓦西半径的增长速度就会比自然半径快得多,当物体的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史瓦西半径就会超过自然半径。
有意思的是,将可观测宇宙的质量估算值代入史瓦西半径的计算公式,就可以得出可观测宇宙的史瓦西半径为140亿光年左右,这与可观测宇宙的自然半径非常接近。
这就是黑洞宇宙假说的理论依据,该假说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空间很可能就是一个巨大黑洞的内部,而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膨胀,其实是因为这个黑洞在不断地吸收外部空间的物质和能量,从而造成了自身的体积不断增大。
如上图所示,当一个三维球体通过一个二维空间时,它在二维空间中的投影过程为:最初是一个点,然后变成一个二维的圆,接着这个圆会渐渐变大,当其直径达到了三维球体的直径之后,这个圆又会逐渐变小,直到最后消失。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当一个四维球体通过一个三维空间时,它在三维空间的投影过程就应该是:最初是一个点,然后变成一个三维的球体,接着这个球体会渐渐变大,当其直径达到了四维球体的直径之后又会逐渐变小,直到最后消失。
高维度宇宙投影假说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可能就是一个高维宇宙在通过三维空间时的三维投影,所谓的“奇点”,其实是这个高维宇宙刚刚接触到三维空间时的那个“点”,而由于目前投影过程正处于上述的“渐渐变大”这个阶段,因此我们就会观测到“宇宙膨胀”这种现象。
不得不说,科学家们的想象力也是蛮丰富的,为了解释宇宙诞生之前存在着什么,他们也是费了不少的心思。虽然上述观点都只是没有经过证实的假设,但确实还是可以自圆其说,或许在遥远的未来,这些假设中的某一个真的能够得到证实,你觉得呢?
❼ 段伟文 基于技术与伦理关系视角的考察
元宇宙本身并不是一个像宇宙那样的科学概念,而是对数字技术所驱动和连接的信息空间的一种新的概括性描述,是一个会根据技术发展而不断增减内涵的开放性的集合概念。 中国 社会 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段伟文研究员 在《国家治理》周刊撰文,从元宇宙所代表的 科技 社会 的未来趋势廓清其实质和问题,并从技术与伦理关系视角,对元宇宙价值锚点和治理原则进行了深入分析。
更多内容,请点击封面购买本期杂志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文明出现了数字化转向,从“数字化生存”的口号到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信息通信技术所引领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一浪高过一浪,我们正在步入深度数字化和深度智能化时代。正是这一时代趋势,使得人类的生存空间逐渐从物理空间迁移到赛博物理空间,从而水到渠成地催生了元宇宙的概念与创新。
毋庸置疑,在脸书更名为Meta事件的推动下,元宇宙正在成为预期的新一代数字技术驱动的创新热点,但从 科技 产业政策和治理的角度来看,越是热现象越需要冷思考。元宇宙之所以受到热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可以大致代表新一代数字、网络与智能技术应用的集成创新框架,而它是不是能够真正引领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潮流,还要看时代最终会不会选择它。
具体到数字治理和新兴 科技 治理的维度,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元宇宙的发展如何形成可以适应其创新广度、深度和速度的治理框架,从而以具有动态应对能力的敏捷治理促进其有序发展。鉴于当前元宇宙的发展尚处于概念传播与创新孵化期,在构建具体的治理框架之前,亟需进行一系列预见性的跨学科研究,为其提供一套基于理性认识的工作假设。为此,非常有必要从元宇宙所代表的 科技 社会 的未来趋势廓清其实质和问题,确立把握元宇宙开放性创新的认知策略,进而对元宇宙的价值诉求和治理原则展开前瞻性思考。
深度数字化时代的元宇宙及其挑战
元宇宙本身并不是一个像宇宙那样的科学概念,而是对数字技术所驱动和连接的信息空间的一种新的概括性描述 ,实际上是一个会根据技术发展而不断增减内涵的开放性的集合概念。近年来,元宇宙已经超越了斯蒂芬森1992年首创这个词汇时所赋予的沉浸式3D虚拟世界的内涵,拓展至物理世界中的物体、行动者、界面以及构建起虚拟环境并与之交互的网络等。关于元宇宙的内涵,加速研究基金会(Acceleration Studies Foundation,ASF)发布的《元宇宙路线图:通往3D网络之路》指出:元宇宙是虚拟增强的物理现实与物理上持续存在的虚拟空间的融合,这一融合使用户可以同时对两者加以体验;没有一个单一的、统一的实体被称为元宇宙;元宇宙的建设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虚拟和3D网络工具和物体将嵌入我们的环境之中并相互促进,并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持久特征,而且这些技术的出现将取决于潜在的利益、投资和客户的兴趣,并将受其弊端和意外后果的影响。
为了描述元宇宙的发展趋势,加速研究基金会的元宇宙路线图选择了两组可能影响其演进方式的连续变化谱系:从增强到模拟的技术谱系和从私密(以身份为中心)到外在(以世界为中心)的技术谱系。其中,增强技术是指通过增加新的信息控制系统加强我们与物理环境的感知与互动,模拟技术是指通过构建虚拟或镜像的世界提供全新的交互环境,私密技术涉及个人(包括虚拟化身与虚拟主体)的身份、认知和行为等内在体验,外在技术为用户提供有关周围世界的信息和控制技术。
由此形成的四个象限可将元宇宙大致划分为虚拟世界、镜像世界、增强现实和生命记录四种形态(见图1)。不难看到,这些形态其实是相互关联的。如在凯文·凯利眼里,增强现实将触发一种可以称为镜像世界的新的大技术平台的产生:不久的将来,现实世界中的每一条街巷、灯柱、建筑和房间,都将在这个人工的镜像世界中拥有同样大小的数字孪生,就像一张与它所代表的领土大小完全相同的地图一样。
然而,要把握元宇宙及其所代表的深度数字化时代的实质,探讨元宇宙对 社会 价值的可能挑战,不能停留在这类未来已来的畅想层面,而要以思考元宇宙为契机,在深化人们对相关问题已有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的探讨。实际上,人们对于信息通信技术与数字技术的本质及其问题已经进行了大量思考。其中,除了与元宇宙类似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信息圈(infosphere)以及与之相关的心智层、超文本空间、全球脑等基于空间隐喻的观念之外,具有代表性和承前启后意义的有三个方面。
其一,各种可能形态的元宇宙的基础是数字计算思想及其技术实现。 即可以通过数字化将世界和人(包括行为和交互)转化为数据驱动的信息机器,进而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或数字技术使其得以自动化运行。但由此导致的潜在冲突是,人本身并不完全等同于信息机器中的智能体,人是有思想、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人具有生物学的身体,人的感觉和认知是通过其神经认知系统实现的。对此,认知现象学家梅洛-庞蒂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指出,将人类的创造解读为信息的自然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控制论的意识形态,在这种绝对的人工主义的视角下,人的身体成为信息机器意义上的可能的身体,但在我们的生活中,感性的世界和加工过的世界本应该是为我们的身体而存在的。
其三,有关可编程未来的讨论表明,元宇宙本身并不神秘,其实质是由软件代码构造的可编程的世界。 2011年,世界上第一个鼠标的发明者同时也是风险投资人马克·安德森(Mark Andreessen)曾经指出:“软件正在吞噬地球!”而此后图书和音像等行业被数字网络企业大规模侵蚀的事实,的确反映了这一点。对于可编程世界的含义,科西莫·亚托卡在新近出版的《数据时代:可编程未来的哲学指南》一书中指出:“软件代码在普遍和继续不断地开发、分布与激活中,从比喻到实际意义上,软件代码都在攻击和毁坏我们迄今所知的世界,以及 社会 、经济和我们生产价值的方式……总之,我们正在见证一个世界的毁灭、一个新世界的上升。”在他看来,代码所扮演的不是压缩和消除物理空间的角色,代码呈现世界的方式是创造和操纵现实。在数据时代,代码是激活空间生成活动的关键要素,从而与空间同构为代码/空间——通过代码的生成性运行,邻近性、移动性、 社会 性、可感性、可达性等关系得以产生,空间不断被修正和迭代。
立足这些重要的思考,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元宇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而是累积性集成创新的趋势。对其前瞻既不应基于各种科幻式的未来愿景,也难以从不断翻新的场景应用构想和技术解决方案中找到答案,而应该从技术谱系和与之伴随的问题谱系的追问入手,才能避免浮光掠影式的预言,并揭示出真正的问题与挑战所在。
随着元宇宙的发展,既有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探究的大致方向。其一,虚拟世界对人的行为的诱导与操控,沉浸式虚拟体验对人的神经系统的影响与伤害, 游戏 等虚拟生活对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这些目前已经出现的问题无疑会加剧,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应对。其二,作为数字化生存升级版的元宇宙将带来更多生活层面的挑战: 自我与数字替身和虚拟人之间的关系将会使自我认同更加困难,真实与虚拟界限的普遍模糊会导致更严重的认知障碍 ,注意力的缺失可能会成为元宇宙 社会 的新常态,人们可能会成为相互隔离的亚文化群体,等等。其三,在走向深度数字化的元宇宙时代,代码、传感器、数据、算法和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在空间中生成空间、在世界中搭建世界的全新的生成装置,元宇宙的空间拓扑结构将变得“无远弗届”和“如影随形”。由此产生的颠覆性力量可能会被滥用,从而成为破坏 社会 团结和影响公正的强大力量。更重要的是,即便我们可以将元宇宙及其代表的深度数字化潮流视为行星级的颠覆性力量,不容忽视的是它依然建立在自然生态环境之上,不能不考虑地球生态承载力和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作为 科技 社会 试验的元宇宙及其伦理冲击
而鉴于元宇宙既有传承性又在 探索 之中,对其可能导致的影响和应对的研究需要采取相应的认知策略,以利于聚焦恰当的问题域。为了避免老生常谈、泛泛而谈和夸夸其谈,在元宇宙的 社会 、伦理和法律等相关问题的探究中,宜采取两个认知策略。 一是开放探究性策略 ,即认识到元宇宙实际上是未完成的概念和创新,对各种可能性保持开放的态度。 二是现实可能性策略 ,即抓住其当前发展态势中最有可能激化的问题及其 社会 反响,把握实质所在,探寻可行对策。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厘清元宇宙相关研究的预设和边界,有的放矢。
因此,以下事实将不容无视和回避:一是世界与人的数据化,即作为元宇宙的前世或基础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扩展现实等技术实质上是对世界和人的感知与行为的数据化模拟和仿真;二是感知与体验的幻觉化,即元宇宙中的虚拟现实感建立在以假乱真的主观感知和基于幻觉的身体体验之上;三是认知与行动的可控化,即元宇宙中的增强现实和扩展现实使人的认知和行动建立在用数字化中介重新整合的经验与事实之上,成为可识别和可调控的对象。直面这些事实,不难揭示出元宇宙的发展必然引发一系列远远超出信息伦理和数字技术伦理的复合性和开放性伦理冲击,而这又将为进一步探讨元宇宙发展的基本价值诉求和治理之道奠定基础。
首先是全智能环境下的数据伦理冲击。 在元宇宙中,对人的行为和生物特征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将成为其运行基础。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2018年的一项研究,在虚拟现实空间中停留20 分钟,会留下大约200万条眼球运动、手部位置和行走方式等数据。单对眼球运动的监测,就可以通过每一刻的视线位置、眨眼次数、瞳孔张开程度等详细的生物特征数据来了解人的心理状态和疲劳程度。在元宇宙中,现有的个人信息和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的法律和伦理规范远不能应对这一新趋势,故从一开始就要从技术和管理上确保通过VR耳机、AR眼镜或BCI接口获得的数据及其使用安全有益,并合乎伦理和法律。
其次是感知和体验幻觉带来的深度数字化环境下的生命与神经伦理挑战。 如果元宇宙真的将引领深度数字化的未来,技术开发者就不能不对人的心智或大脑在虚拟环境中的可塑性、虚拟行为对人的行为与身份认同的深度操控以及虚拟沉浸和虚拟化身对人的认知和心理的长期性影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为人类的虚拟活动划定一个身体与认知安全的界限。否则,一些元宇宙产业开发无异于毫无伦理规范和法律制约的人体试验。其中,对青少年等弱势群体的保护特别重要,从一开始就要明确限制青少年驻留元宇宙时间,尤其不能以什么世代之名不负责任地声称青少年是元宇宙的原生代。
再次是由虚拟和现实的混淆与界限消弭带来的事实伪造和意识操控等 社会 认知伦理和精神伦理层面的颠覆性影响。 应该认识到,随着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逼真度的不断提升,加之人工智能伪造和脑机接口技术的采用,元宇宙的开发不能不预防这些威力强大的技术的滥用。如它们很容易被用来混淆伪造的事实和真实的事实,甚至可用于虚构对特定事件和 历史 的虚假集体记忆,从而干预人们的 社会 认知,操控人的意识和精神。可以预见,由元宇宙技术所形成的观点极化、信息茧房等反智主义和认知偏差将更为顽固,更难于破解。
探寻元宇宙的价值锚点与治理原则
深度数字化和互联网的未来将走向何方?如何应对元宇宙可能引发的诸多颠覆性的伦理冲击?这就需要我们超越技术层面,从人与技术、 科技 与人类文明的视野为其确立必要的价值基准或锚点。单从技术上看,目前对元宇宙的认知更多地偏向虚拟性,主要将其视为由相互连接的虚拟世界组成的大规模、持久、交互式和可操作的实时平台。但如果将技术作为人的本质特征, 科技 作为人类文明的内生变量,则可以将技术和 科技 所构建的世界定义为人造世界,从而将元宇宙视为由数字技术所连接、组织和整合起来的人造世界的新版本。
从价值层面来看, 科技 所造就的人造世界应该是为未来而构建的,它使得未来具有召唤出潜在的巨大力量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无论多么奇妙,都应该使人类文明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没有未来。如果说人类的 科技 活动在工业化时代对自然的利用已经造成了诸多使自然生态不可持续的风险,那么,数据驱动的元宇宙的发展则尤其应该避免其滥用导致人和人类 社会 的“去未来化”。
由此,立足前文所论及的开放探究性和和现实可能性认知策略,只要我们还承认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所开创的 科技 文明的基础是自然环境、资源和我们生物学的身体以及现实 社会 ,就可以对未完成的元宇宙将如何发展提出一个方向性的预设:恰如现在的网络空间并非当初所设想的完全虚拟和匿名的赛博空间一样, 作为深度数字化生存空间的元宇宙也将会是数字与物理相互交缠的空间 ,而且物质与能量、生态与环境、身体与生命、社群与 社会 的可持续、 健康 、幸福、美好生活、团结和繁荣具有更高的价值。
这一方向性的预设,有助于为元宇宙未来的星辰大海确立价值锚点。据此,我们会对其他更激进的构想保持开放的态度,但同时也要对这些构想的现实可能性提出质疑。例如,针对汉斯·莫拉维克和雷·库兹韦尔等以计算机为媒介的永生之梦,可以质疑的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尤其是在最开始的迭代阶段,谁将可以享受这种不朽?更重要的是,从这一价值基准出发,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作为 科技 社会 试验的元宇宙不是单纯的技术创新,而是一种复杂的技术 社会 复合体和人造世界,其所带来的伦理冲击的本质是人与技术在价值层面的深层次冲突,而如何回应这些冲击并做出恰当的价值权衡与伦理构建,恰恰是元宇宙从0到1创新中的内在环节。
从我们所提出的元宇宙价值基准或锚点出发,结合数字治理与人工智能治理的经验,可以提出以下应对其 社会 伦理冲击的治理原则。
其一,分类治理的原则。 元宇宙在技术上是一个集合概念和集成创新,为了明晰治理路径和充分运用已有治理经验,要根据治理的需要对其做出必要的区分,从而避免政策上的含混。例如,目前可以将元宇宙大致区分为 游戏 类、数字资产类和基础设施类,特别要将相对严肃的经济 社会 生活与 游戏 娱乐 作必要的区分。在此基础上,相关的治理应该基于不同的类型,根据其规模和具体影响寻找其存在的症结,再依照现有治理路径寻求进一步的治理路线。
其二,以人为本和保护现实 社会 的原则。 具体包括一系列举措,如保护个人数据与隐私、保护消费者和用户的身心 健康 尤其是青少年身心 健康 、保护用户免受操控、平衡虚拟世界中的权利责任关系、保护虚拟世界中的公有空间和公有物品、避免和减少逃避现实与 社会 孤立现象、共同构建虚拟世界等。其中,有很多问题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例如,如何防范虚拟世界走向相对封闭的围墙花园以及亚文化群体的极端化发展等。
其三,虚实平衡的原则。 针对元宇宙虚拟化的偏向,这一原则强调现实世界中的生态、生命和生活具有更高的价值,虚拟世界、镜像世界和增强现实的建设最终是为了让现实 社会 生活更有意义和更有效率,不主张完全用虚拟人生替代真实人生,强调虚拟与现实边界的存在。
其四,绿色、幸福与繁荣的原则。 即强调元宇宙的建构要以自然环境可持续、个人生活幸福和 社会 团结繁荣为最终目标。基于这一原则,元宇宙的构建必须考虑环境和资源的约束,要将节约资源作为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指标;人在元宇宙中的活动要避免时间与精力的过度耗费,元宇宙的设计从一开始就要将避免上瘾作为重要的技术指标;虚拟社群要引入必要的自治机制以避免极端化的团体思维和 社会 分裂。总之,元宇宙的发展要有利于现实世界的繁荣而不是相反。
最后,多元共治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一方面国家和产业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治理架构应与企业和行业自下而上的自律和自适应治理相结合,另一方面现实世界的干预应与虚拟世界的自治相结合。在具体的治理实践中,依据数字治理与人工智能的经验,这一原则的实施应在事件导向的处理与制度化的治理、促进创新和消费者保护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更重要的是,在治理中要对元宇宙的相关问题包括负面影响开展科学研究,而不是只凭对不良后果的想象进行规制和处罚。实际上尊重和直面科学事实,对于所有主体而言是最大公约数——既可以促进和保护创新,又能使其发展符合国家、 社会 和用户的利益。唯其如此,才能促进元宇宙的 健康 有序发展,使其成为引领数字化未来美好生活的时代引擎。
❽ “元宇宙炒房”价格走势如何这到底是未来趋势还是泡沫
我认为“元宇宙炒房”不过是资本炒作的泡沫而已。
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包括“元宇宙炒房”在内的很多元宇宙的概念本身就是资本炒作的结果,虽然很多年轻人非常崇拜所谓的元宇宙,但元宇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我们更应该把元宇宙当成很多人通过这种方式来逃避现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需要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而不是把自己成为虚拟世界里。
总的来说,我个人非但不看好 “元宇宙炒房”,同时也不看好元宇宙的概念。我个人觉得元宇宙的所有事物都是资本炒作的结果,我们既可以把这种行为理解为投资泡沫,也可以理解为庞氏骗局。
❾ 元宇宙之下,个体存在的价值有哪些
大家平时在生活中也必须要关注一下有关信息,而且大家也都知道人类非常喜欢探索宇宙世界,在元宇宙下,个体存在的价值也是比较大的。正是因为有人,那么宇宙才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我们也不需要担心自己到底有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体价值。
这个理念还是比较先进的,而且这个理念现在也被炒得非常火,可是小编觉得大家还是有必要得到一定关注的,因为有一些投资者和分析师就会进行讨论。所以大家一定要认真的看待,而且也必须要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小编觉得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所以大家也不用怀疑自己的价值,大家一定要了解相关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