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原大统一元学
Ⅰ 有谁能解释宇宙本源
老子的宇宙本源论 宇宙本源论是关于宇宙及其本质的学说。本源论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或哲学理论,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是一切哲学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世界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在其本源上就可以完全体现出来。不能揭示宇宙本质的运动规律,也就不能揭示整个世界的运动规律,因为本源作为世界之始母,它自身就蕴涵了整个世界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可以说,当今世界哲学之所以陷于困境之中,就在于哲学界不能从世界的本源上达成一致。人们不能理解《老子》,也就在于不能正确地理解老子的道的概念,倘如理解了道的概念,老子的哲学体系也就理解了。老子的宇宙本源论主要体现在《老子》通行本的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说明“混成”之物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说这一“混成”之物是宇宙的本体。母:母体、本体的意思。既然宇宙的本体是“混成”之物,那么,它又是由什么“混成”的呢?也就是说,宇宙本体的构造是怎样的?《老子•三十八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可见,宇宙的本体是由阴阳两性物质混合而成的。现代科学证明,不论是生物细胞还是非生物的基本粒子,它们都具有阴阳两重性。 寂兮寥兮:“寂兮”无声,能够证明无声的是时间;“寥兮”无际,能够显示无际的是空间。寂静无声,空旷无际,说明“混成”之物的运动不能脱离时间和空间。 独立:化生天地万物的种子(道),阴阳相抱,构成相对独立的“个体”。在这里,所谓的“独立”是就特定的物体层次而言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独立的个体,而是普遍联系的。例如,在原子这一层次,原子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到了分子这一层次,原子就显示不出独立的个体了,而是成为分子这一组织中的一员,和其它原子一起形成阴阳对立关系。不改:“混成”之物所处的层次深,尺度小,紧密程度强,不为外来能量所瓦解,表明了“混成”之物结构的坚固性。混成之物既然为万物之母,那么,它肯定处于物体的最低层次,体积无限小,密度无穷大,因而它稳固的结构就不会被外来能量所瓦解。 周行而不殆: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转而没有轨道误差和时间误差。表明“混成”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性的。 “道”的本意是道路的意思,引申为方向、路线、秩序、法则、规律、原理等等。老子用“道”字为世界的本源命名,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因为丰富多彩、生生不息的世界万物是有它们共同的母体的,其母体的生成及其发展变化的道路就是世界万物的生成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道路。把握了这一道路,也就把握了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发展的道路。这里需要重点解释的是“大”这个字。这里的“大”不是形容词,而是动词“发展”、“壮大”之意,可以作“运动”解。正因为混成之物是阴阳对立的,具有相斥性,所以才会产生运动,有了运动才能产生时间和空间,有了时间和空间,物体才能作规律性的循环往复运动。老子为什么把道“强为之名曰大”?因为物质的概念和运动的概念毕竟不是等同的。然而,运动包含着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天地万物的变化之道,这就合乎了道的本义。再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所以,老子把道又勉强称之为运动。这里混成之物是有,物质的阴阳对立运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及其规律性是无。o&L@ 大曰逝:物体的运动过程叫做时间的流逝。任何物体的运动都是以时间记载的,说明物体运动的同时产生了时间,运动和时间不可分。逝曰远:时间的流逝又叫空间的遥远。时间是以物体的运动空间来度量的,离开了物体的空间运动,它就是无法度量的、神秘莫测的,说明运动和空间不可分。远曰反:空间的遥远又叫事物朝着相对立的方向运动。一切物体的对立运动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不停地朝着自己的对立面循环往复的,说明运动是有规律性的。把这一节翻译成现代文: 我不知它的名字,就用“道”来命名吧,还可以勉强用“运动”来命名。运动可以说是时间的流逝,时间的流逝也可以说是空间的遥远,空间的遥远也可以说是物体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循环运动。综上所述,我们可知老子对宇宙本源的认识:世界的本体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物质是阴阳结构、相互排斥、相互吸引的。正是物体自身内部的相斥相引性,形成宇宙发展变化的动力之源。霍金的“宇宙自足”理论已经为2500年前的老子所认识。物质的对立运动化生出时间和空间,没有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存在形式,也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原因和根据,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宇宙是有开始的,宇宙是随着万物的化生、时间的消逝而不断扩大的。然而,宇宙也不是无限的,因为,物质的运动不是作直线运动,而是循环往复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周而复始的。《老子•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结合本章内容可知,“混成”之物就是“有”,而物质的对立运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及其规律性就是“无”。“有”和“无”是共生共存的,世界上没有单纯的“有”,也没有单纯的“无”。有和无是相生关系,并存关系,不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确定“道”(仅限于“世界本源”)的哲学内涵:道是世界的本源。道统有无,有是化生宇宙万物的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阴阳对立的;无是基本粒子对立运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及其规律性。有是“万物之母”、宇宙之本,无是 “天地之始”、世界之源。母始不分,本源并存。关于世界的“本源”一词,在此有必要作一辨析。以往人们在探讨世界本源的时候,总是用“本原”一词,这大概是受了唯物论的影响。也有用本源的,却又把本原、本体、本源混为一谈。是“本源”还是“本原”?这一点不能马虎。本原的本义是原始的物体,强调的是“本体”;从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上来看,本原是偏正式,“本”是定中、修饰“原”的。本源则不同,“本”字本身就包含了“本原”之意,等同于老子的“有”的概念。“源”的本义是“源泉”、“来源”、“开始”的意思,指一切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根据,等同于老子的“无”的概念;从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上来看,本源是并列式,表示“本”和“源”是并列、联合关系。如此看来,“本源”一词才能完整地体现老子道的哲学内涵。用公式表示:本源(道)==本(有、母)+源(无、始)。所以,用“本原”这一概念来揭示世界的本体及其状态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们探讨世界的本源,不能只探讨“它的基质是什么”?还应该探讨世界之所以发展变化的“动力之源是什么”?也许正是因为本原这一概念的不准确才导致了人们对道的概念的模糊。自古至今人们对道的解释,有“物质”说,有“原理”、“规律”说,也有既是“物质”又是“原理”、“规律”说,如果用本源这一概念来衡量,这些说法都对,因为这些说法都没有脱离道的内涵,只是没能把这些说法归结到老子的有和无的概念上来。有和无,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两大基石,不理解有和无的概念,就无法理解老子的道学体系。有是世界的本体,本体始终是阴阳对立的,有了阴阳对立才有了本体的自发运动,阴阳自发运动产生了时间和空间,运动的时空关系就是普遍规律、宇宙法则,也就是无。而有的发展变化又受到时空关系的制约,也可以说是时空关系决定了有的生死。这就是老子的“有无相生”原理。根据有无相生原理,老子把整个世界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有,一部分是无。有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世界的本体,而是一个辩证的概念。既然有是万物之母,是不断发展壮大的,那么,宇宙万物就是有的子孙,天地万物既是宇宙万有。所以说,有的概念就是物理学上的物质概念,有与万有的差别就在于微观和宏观。除此以外,凡是由物质的对立运动所产生的一切虚的没有体质的东西皆属于无的范畴,如时空、规律、法则以及人类的思维、意识、情感、意志、精神文化、法律、法规、科学技术等等,都属于无的范畴。老子阐述宇宙本源的构成时所使用的阴阳、有无两对概念,是非常智慧的、科学的。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看作是物质和自然界,这显然不是指构成宇宙万物的初始元素,而是指精神和自然界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而人类尚未出现以前的自然界的本源是什么样的?唯物主义显然没有做出科学的回答。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微小不可分割的原子绝对空间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这就把本源静态化,找不到世界的动力之源,更缺乏老子的时空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精神,是上帝,则更是主观臆断。老子的有无论不是二元论,而是道一元论,因为,有和无是共生共存、不可分割的,二者的统一体就是道。
Ⅱ 宇宙无限本原大统一元学是什么啊,怎么没
宇宙的创生
“大爆炸宇宙论”最早于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奇点经历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演化过程的图像。宇宙在约138.2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能量激荡,并产生光、热。大爆炸后30万年,最初的物质涟漪出现。大爆炸后20亿~30亿年,类星体逐渐形成。大爆炸后100亿年,太阳诞生。38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开始逐渐演化。该理论被认为是迄今最合理的理论。
1.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科学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
①现代宇宙学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
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2.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了哥白尼、赫歇尔、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学已经不再是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辩,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不断膨胀
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科学家发现宇宙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相对的,还有“暗物质”有巨大的吸引力。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8^-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直到21世纪初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证据表明,宇宙中可能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远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中气体可能越来越少(并未确定这种过程会减少这种气体。)。以致于不能再产生新的恒星。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形成恒星的气体并不会减少而是转换成其他形态。所以新的恒星可能会一直产生)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10^32年后,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71年后,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但质子是否会衰变还未得到结论,因此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宇宙中的质能会不停的转换。)
近几年来,一批西方的天文学家发表了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断。他们认为,宇宙既没有“诞生”之日,也没有终结之时,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中进行运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由此否定了“上帝”的第一推动。
加速膨胀
一个科学家小组使用美国宇航局斯皮策空间望远镜进行的最新测量显示,宇宙的膨胀速度约为46英里(74公里)每秒·每百万秒差距(更精确的数值为:74.3 ± 2.1 (km/s)/Mpc)。
诺贝尔奖获得者布莱恩·施密特指出:“物质与物质之间的空间正在加大。“
2011年,布莱恩·施密特和他的同事因利用“超新星”作为“宇宙探测器”发现宇宙的加速膨胀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研究之初,他们的想法是测量宇宙的膨胀速度如何因为万有引力的作用而减缓,而最终的发现却出乎人们的意料,事实证明,宇宙的膨胀速度越来越快。他解释道:“我们观察物体远离我们的速度,就像多普勒雷达采用多普勒频移来定位、测量一样。我们测量距离以及这些动作划分的距离,从而计算出宇宙的膨胀速度。我们的测量方法就是观察遥远的物体,在不同的时间做同样的测量,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通过比较过去与现在测量的不同距离,我们得知现在宇宙的膨胀速度比以往快很多。“[30]
这意味着百亿年后的未来,绚烂的星空用肉眼再难观测到,黑夜将一片空寂,大概1000亿年之后,除了银河系,所有星系都将相距遥远各自飘离,人们看到的宇宙将空无一物。
宇宙的结局
如果宇宙无限膨胀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指出,能量从非均匀分布到均匀分布的那种变化过程,适用于宇宙间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给定物体中有一个基于其总能量与温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这个物理量取名为“熵”,孤立系统中的“熵”永远趋于增大。但在宇宙中总会有高“熵”和低“熵”的区域,不可能出现绝对均匀的状态。所以,那种认为由于“熵”水平的不断升高而达到最大值时,宇宙就会进入一片死寂的永恒状态,最终“热寂”而亡的结局。
个别科学家有一个假说:美国理论物理学家约瑟夫·利肯在美国科学促进会2013年年会上表示:我们生活的宇宙并不稳定,科学界一直希望推算宇宙的长期稳定性,但这需要获得希格斯玻色子和其他亚原子粒子的精确质量,最近的发现提供了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计算显示数百亿年后将有一场灾难——“一个被认为会成为‘替代宇宙’的小空泡将在某处出现,随后逐渐膨胀并最终将我们破坏”。他认为,小空泡将以光速膨胀。
Ⅲ 论述老子的宇宙本源论
老子的宇宙论——“道”及其形态
老子的宇宙论思想大致可分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运动或变化等几个层面上。
( 1)、宇宙的本源:
宇宙论是老子哲学的基础,而宇宙的本源论又是宇宙论的中心,因此整个老子的哲学,就完全在于这个本源论里了。
关于宇宙的本源,西方的哲学家们是通过一些物质来说明,由于太具体或太个体了,往往是不能涵盖万物,贯穿始终的(恕不详述)。老子却以无上的智慧,摒弃这些浅现的东西(如:水、火、风、数、原子等物质),以“道”作为宇宙的本源。老子的这一伟大的发现,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或总原则。
请看老子的论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其作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自然就和天地万物有所不同,天地万物是事或物,可称之为“有”,道不是事或物,是形而上的存在,则就须称之为“无”。
这里“有”和“无”,即是“道用”或“道体”,要论其层次的话,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无”就是道,不过这个“无”是针对具体事物的“有”所言,并不是等于零的那个数学上的概念。作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怎么能等于零呢。
道既不是实体,又不可能是空无所有,她的状态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当然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第14章)她是一种“惟恍惟惚”的状态存在,“有物混成”就是指道体的浑融状态。
道还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存在,既无所谓的寿夭生死,也无所谓大小或广窄。庄子曾说过:“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一副创生万物永不止息的状态,是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
当然,道是一种超乎时空的形而上的存在,当然是不能依知觉去证验,也就说不能用言语去表述的了,所以老子一书开明宗义:“道可道,非常道”。现在虽不得不进行一番解析,却并不能清楚明白地说明其究竟是什么。对道的真正体认,还必须在于体会混成或恍惚这些词的意境或趣味。以明了其超越时空的特色,了解道既不很困难又不很容易,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得道就不那么容易或简单了。
( 2)、宇宙的生成:
道是宇宙的本源,这本源及是道之“体”,那么万物滋生或万物滋生后的发展变化,则就是道之“用”了。就由于“体”、“用”的交互作用或运动,才有了宇宙的形成。为此而道体的存在才具有了实质性的意义,体认或经验了道体之后,对于道用滋生万物若也有一个认知或了解的话,才可能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作出深明的的解析。那么道用是如何地在道体的作用下促成万物的生成呢?其生成的过程和生成的原则又是什么呢?请看老子的论述:
(A)、生成的过程: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 那么,这些一、二、三以及万物,都指的是什么呢?根据老子对道的“体”、“用”的论述,我们知道道体是“无”,那么“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了,即一就应是“有”,有并非具体的事或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开篇的时候又说过,“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状态,已质变而非量变为具体事物时的名称。道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通过“有”这个过程,然后才能滋生出宇宙万物,“一”既是“有”,那么“一”自然也不是具体的事物了。
所以后人就“有数之始而物之极。”的注释了(王弼第三十九章注),庄子也在其《天地篇》里对此作出了论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未形”。若从理气这二者的关系上来论述的话,那就是“道”是“理”,“一”是“气”,“道生一”就是理生气。这气所指的就是阴阳未分之前的“一气”;二就是指的阴阳“二气”;“三”则是在阴阳二气之外,再加上由阴阳二气经过交合而生的另外种类的“气”之综合了。这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由混沌初态经演化质变为“一气”,再由一气经过量变而形成阴阳“二气”,然后就会有了由阴阳二气以及再经其交合作用生出另外之气——相互作用后,就是可以生出万物的“三”了。然后就有了滋生宇宙派生万物,这就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宇宙的生成过程。
道在滋生万物之后,并与万物同在同体,此时内在于万物之中的道老子将其称为:“德”。而“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作用。“道”与“德”仅有体、用之间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差别。德是道显现于万物之精气所在,而万物若得之于道就是德所寄。万物滋后后,还是由德之所在秉有道之全性。
(B)、生成的原则:
道虽生化万物覆育万物,却是毫没有任何一点私心去主宰万物,并不彰显自身的全知全能,也不去占有万物,而是完完全全地自然而然,讲究的是无心而成化。
在这个问题上老子指出: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34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51章)
道滋生万物覆育万物完全是为了“莫之命而常自然”,正因为道因应自然,她才能得到万物的推崇和尊敬,所以自然二字便是道滋生万物的原则,亦或叫法则。
老子还进一步地对此加以阐述:“道法自然”。(第25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无心自化,正象本帖在论述老子的哲学法则时,指出的那样并不是在道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要道去尊从或效法。正是由于她一切都顺乎自然,毫无企图,所以万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也才能尽其生化万物之功。并做到常无为,而无不为。相反若是有所企图,要有所作为,要彰显其生化万物的能力或主宰些什么,那反会破坏了万物的平衡,只是在戕害万物,又怎么能谈的上生化万物呢?
(3)、宇宙的运动法则 道作为滋生万物的本源,同时还是万物运行变化的法则,这一运动法则老子也有明确的阐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第25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21章)
“反者道之动”(第40章)
道不仅滋生万物,也衣养万物,而万物能否生立,也完全在于能否自章道性,而道只是在顺乎自然,丝毫没有自私或勉强的意思。这里所谓的自章道性,就是对万物来讲,须法道法自然。
法道与惟道是从——是运动法则属性的两个层面,就是必须尊从道的运动法则,说辞不同是因其指向不同。
至于“反者道之动”当然也是指的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这里的“反”字者表述了宇宙运动方式中的多种情形。
运动方式一:相反相成
老子在不同的章节里,对这些类型的运动方式作了相应的论述。老子认为道体自身独立超然,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有美就不能无丑,有善就不能无恶,因此老子就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2章) 《道德经》里的相对词儿特别多,相对的概念皆由相比较而得,当然是相反对立,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宇宙万物那也是相辅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世人不可妄分是非,以免自陷纷扰。管理要无为而治,教化要不言而教,一切须顺应自然。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这里老子认为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而不善的人又是善人的借鉴或镜子,这正是宇宙间及其人世间相反相成的运动情形之一种;再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生态平衡的问题,就是老子所阐发的“相反相成”这一运动法则的极好的证见。我们所说的生态问题,以及在这个大的生态圈里的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无不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光芒所在。我们过去有一句老话,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正是古时候人们关于相反相成的另一种说法。
运动方式二:反向运动
宇宙万物既然无不相反对立,那么就一定会有负面的影响,老子的思想又是在这方面给以了特别的关注,而且也特别重视负面的、反面的影响的介值。“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第39章王弼注),可以说已把这个意念诠释的很清楚。老子进而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第22章)曲、枉、洼、敝是让人讨厌的,但在老子看来全、直、盈、新就存乎其中,只是这道理是一般人所理解不了的而已。
因此老子还说: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第41章)
“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36章)
这些章节里的论述,无不是让人们谦让退后,舍己为人。这样反而却能得到拥戴,反而会使自身受益。儒家的“满招损,谦受益”也讲的是这个道理。因此老子就有了要人们守柔、居下,要人们无知、抱朴,要人们居于反面,这也是到达正面的捷径。那些单方面地追求美的、好的、正面的,其结果往往都是适得其反。
老子在这里还为我们阐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那就是老子所要说的,“弱者道之用”。若是能明白这个道理,将会是终身受用。
运动方式三:循环往复
前两种的运动情形的极致,还在于循环往复,不管前面的那两运动,道体的运动,在事实上是不会一成不变地永远延续下去,而是经常地出现一些反复不已的现象。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第16章)
道周流不息,回运不已,再加上道虚无寂静。道才能成就绵延不绝的生命,使万物出而生动,入而寂静。才能成为万物依循的常轨,才能成为万物的归根,而宇宙万物由道所滋生,最后也要反回他们的本源——道;而用两句较为华丽些的词来讲的话就是:花儿生于根,将复归于根;浪涛生于水,终要复归于水。归根就是归于寂静,道之滋生万物,是由无到有的,经过一系列的运动,然后还会从有到无,即是复归于无,复归于无就是复归于道。归根自然也是说万物复归于本性,这种归根复命的活动,正是道体运作的常轨,这也就是万物同时要尊守的规则。所谓“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是也。
循环往复作为万物运作的自然法则,当然就须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世家的一切都不能例外地尊守。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58章)。这是宇宙的奥秘,也是不变的常轨。当然儒家的“剥极必复,否极泰来。”也是具有这样的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