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挖矿破解
Ⅰ 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中怎么使用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中,融资难、融资成本高、融资流程繁琐一直是制约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之一。银行依赖于核心企业的控货能力和调节销售能力,出于风控的考虑,银行仅愿对核心企业有直接应付账款义务的上游供应商(限于一级供应商)提供保理业务,或对其下游经销商(一级供应商),提供预付款或者存货融资。这就导致了有巨大融资需求的二级、三级等供应商/经销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量受到限制,而中小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融资易导致产品质量问题,会伤害整个供应链体系。
解决这些问题则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分布式账本的特性打造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平台。
1. 核心企业签发应收凭证给分销商,分销商签收后表示签订了购销合同,核心企业发货。
2. 分销商因资金紧张需要向金融融资贷款。
3. 金融机构审核同意后把贷款的金额打给核心企业。
4.分销商卖掉货物后归还贷款和利息
Ⅱ 联盟链和分布式系统的区别
区别如下:
分布式系统:分布式数据库所采用的共识算法一般都是基于 Paxos 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算法。这些算法的安全性仰赖于中心化的假设,即所有的节点由一个可信赖的中心管理。
在这个假设下,所有节点都被认为是“诚实”的,也就是说,所有节点都竭尽全力去传递消息,并且消息不会被篡改。如果有少部分节点宕机,或者失联也不会影响协议的安全性。
联盟链:对节点准入进行限制,只允许特定节点参与的区块链,联盟链的共识模型移除了代币系统,其维护共识稳定的基石实际上为参与节点的信用背书。
区块链带来的另一项革新就是链式的结构。每个区块都通过哈希跟前面的区块链接在一起,一直追溯到初始区块,形成一条绵延不绝的链。这个结构带来的一个好处就是当一个节点确认一个区块的时候,意味着同时确认了这个区块所在链上之前的所有区块。
基于这种链式的结构,区块链中很容易采用一种「最长链」原则发布新的区块。比如在比特币中,由于网络问题和恶意攻击的存在,一个矿工可能会看到多条链,但矿工总是倾向于在最长的一条链上挖矿。即使挖矿挖到一半发现了一条比所在的链更长的链出现,也要切换到更长的链。
最长链原则并不一定是非遵守不可,它并不会对协议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但当所有矿工都遵守这一原则的时候,每个矿工所能期望获得的收益最大。当然,也有例外,当一个矿工占有比较多的资源的时候(少于50%),可以采取一种「自私挖矿」(selfish mining)[4] 的策略,通过违背最长链原则,谋求更高的收益。
区块链的链式结构也给研究传统 BFT 的研究者带来很大启发,很多为区块链量身定做的 BFT 协议开始涌现。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 Facebook 所采用的 LibraBFT [5] 共识协议。
LibraBFT 基于 HotStuff [6],由来自 VMware 的研究者在 2019 年的 PODC 上提出。HotSutff 通过采用区块链的链式结构改进了传统 BFT 的性能,使得协议能够部署在具有上百个节点的网络中。
Ⅲ 区块链是怎样防止数据篡改的
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
跟传统的分布式存储有所不同,区块链的分布式存储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区块链每个节点都按照块链式结构存储完整的数据,传统分布式存储一般是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多份进行存储。二是区块链每个节点存储都是独立的、地位等同的,依靠共识机制保证存储的一致性,而传统分布式存储一般是通过中心节点往其他备份节点同步数据。
没有任何一个节点可以单独记录账本数据,从而避免了单一记账人被控制或者被贿赂而记假账的可能性。也由于记账节点足够多,理论上讲除非所有的节点被破坏,否则账目就不会丢失,从而保证了账目数据的安全性。
存储在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是公开的,但是账户身份信息是高度加密的,只有在数据拥有者授权的情况下才能访问到,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和个人的隐私。
区块链提出了四种不同的共识机制,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在效率和安全性之间取得平衡。
基于以上特点,这种数据存储技术是可以完美防止数据被篡改的可能性,在现实中也可以运用到很多领域之中,比我们的电子存证技术在电子合同签署上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保证。
Ⅳ 数据库数据被非法篡改,程序如何知道
程序中如果是sql注入进行的篡改 日志里的记录 是看不到的 只能看到是post数据包 具体包的内容是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