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硬分叉矿工损失
❶ 区块链中的软分叉与硬分叉详解
区块链中的软分叉与硬分叉详解在区块链技术中,分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区块链协议的变更以及网络节点的兼容性。本文将详细解释区块链中的软分叉与硬分叉。
一、软分叉定义:软分叉是指区块链协议的一种变更方式,这种变更使得新的规则成为旧规则的子集,即所有被新版本认为是合法的区块也会被旧版本认为是合法的。因此,软分叉是向前兼容的。
特点:
- 向前兼容:旧版本的节点会接受新版本节点创建的区块,因为新版本创建的区块符合旧版本的规则。
- 算力要求:软分叉的成功实施通常需要至少51%的矿工算力转向新版本。当新版本获得足够的算力支持时,网络会自动完成软分叉,旧版本创建的区块在新协议下会被认为是不合法的,但会出现一个短暂的分叉,最终新版本的分叉会成为最长链。
- 实施难度:软分叉的实施相对简单,因为只需要矿工升级到新版本即可,用户可以继续使用旧版本的协议,他们仍然会接受新版本协议创建的区块。
示例:
在硬分叉中,新版本创建的区块(如区块C')不会被旧版本接受,因为C'不符合旧版本的规则。这会导致网络分叉,形成两条独立的区块链。
三、软分叉与硬分叉的比较- 兼容性:软分叉是向前兼容的,旧版本会接受新版本创建的区块;而硬分叉是不向前兼容的,旧版本不会接受新版本创建的区块。
- 算力要求:软分叉需要至少51%的矿工算力支持才能成功实施;而硬分叉不需要51%以上的算力支持。
- 实施难度:软分叉的实施相对简单,只需要矿工升级到新版本即可;而硬分叉的实施相对复杂,需要所有用户都切换到新版本协议上。
- 应用场景:软分叉通常用于修复协议中的漏洞或添加向后兼容的功能;而硬分叉则用于引入不兼容的变更,如增加区块大小、改变共识算法等。
- 软分叉案例:比特币在2017年8月1日实施了BIP91软分叉,以激活隔离见证(SegWit)。这次软分叉的目的是提高比特币的交易吞吐量和降低交易费用。由于得到了足够的算力支持,BIP91软分叉成功实施。
- 硬分叉案例:以太坊在2016年7月因The DAO事件而实施了硬分叉。The DAO是一个基于以太坊的智能合约项目,但由于代码漏洞被黑客攻击。为了挽回损失,以太坊社区决定实施硬分叉,回滚黑客的攻击交易。这次硬分叉导致了以太坊和以太坊经典(ETC)两条区块链的诞生。
综上所述,软分叉和硬分叉是区块链协议变更的两种方式,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在选择使用哪种分叉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协议的兼容性、算力要求、实施难度以及应用场景等因素。
❷ 科普贴 | “大姨太”和“小姨太”的爱恨情仇
近期,以太坊经典(ETC)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一度触及180美元,涨幅高达3倍。这与大姨太——以太坊(ETH)即将在年底过渡至基于PoS的以太坊2.0区块链密切相关,大量以太坊矿工转向挖ETC。据Bitinfocharts数据,ETC单位算力收益达到0.1311美元/天,超越ETH的0.1176美元/天。
你是否在社群或论坛看到过“大姨太”、“小姨太”这类词,一头雾水呢?“大姨太”是区块链2.0的代表——以太坊,简称ETH;而“小姨太”则是以太坊经典,简称ETC。
两个名字如此相似,它们之间是否有着爱恨情仇?答案是,ETC与ETH的代码几乎无差异,它是ETH经过硬分叉后产生的。
“硬分叉”是指在区块链网络上发生的一次重大升级,这次升级可能导致一部分节点不再承认另一部分节点的有效性。你可以将ETH想象成一个操作系统,允许开发者在此平台上构建应用。2016年,ETH上线了名为The DAO的明星项目,该平台集资超过1200万个ETH,价值1.5亿美元。
然而,The DAO因智能合约漏洞遭受黑客攻击,损失了360万个ETH。为了挽回投资者损失,以太坊社区和基金会紧急发起投票,决定在原链基础上升级形成新链,即现在的ETH。
然而,一些社区成员坚持“Code is law”的信念,认为一旦发布,区块链项目就不应随意更改代码,即便因为黑客攻击。因此,这部分人继续支持原链,原链也因此存活下来并更名为以太坊经典(ETC)。
至此,我们理解了以太坊(ETH)与以太坊经典(ETC)并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