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題目比特幣礦場
A. 為什麼filecoin礦機地理位分布明顯區別比特幣和以太坊為主的web1.0 web2.0互聯網加密貨幣礦機的地理分布
BTC/ETH礦機的本質是數據計算設備。不管從初期的CPU挖礦、GPU挖礦,還是到後來的FPGA挖礦、ASIC挖礦、大規模集群挖礦,其實質都是集中提升挖礦設備數據計算能力的挖礦。IPFS礦機的本質是數據存儲設備。礦機本質的不同,使得存儲礦機的配置特點也與BTC/ETH礦機大不相同。主要用於數據存儲的存儲礦機不需要太高的算力,即CPU的性能不要求太高,內存容量適合即可,但需要大容量的存儲空間,也就是說,單位空間的硬碟密度要大,盡可能裝備多的硬碟,同時數據存儲的I/O性能要高,要有盡可能高的帶寬通道。因為數據存儲的特殊性要求,礦機整機要求必須穩定安全不易損壞。
以太坊提供了智能合約,擴大了區塊鏈的應用范圍。Filecoin的大文件存儲擴大了區塊鏈發展的地基,尤其是對Dapp的支持。Filecoin未來將會有更多的大貢獻。
v:ipfs-Filecoin-hxyc
B. 能源區塊鏈研究丨比特幣挖礦的發展進程
比特幣目前還沒發展到成長期,但隨著比特幣挖礦速度開始加快,該行業有望實現大幅增長。
2008年10月,在中本聰發表白皮書詳細介紹如何創建新貨幣體系時,沒有人料到在之後不到13年的時間里,比特幣的市值能夠飆升至8500億美元。此外,比特幣還衍生出了數千種其他類型的加密貨幣,形成了一整個金融服務行業,並發展成為一種新的資產類別,徹底改變了我們所熟知的貨幣類型。
我們公司已從事比特幣挖礦活動七年了,並推動了該行業的發展和適應。下面我們將介紹一些鮮為人知的比特幣挖礦發展過程以及對該行業有重大影響的一些趨勢。
比特幣挖礦的產生
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貨幣體系,其作用類似於黃金,是一種擁有價值儲藏手段的有限商品。這意味著比特幣的供應有限,目前僅存2100萬個比特幣,這使得其不易受通貨膨脹影響。想要使用比特幣的人們無需受有權改變其價值或決定用戶使用權的政府監督。
那麼,比特幣本身從何而來呢?與黃金一樣,比特幣必須經過挖掘才能獲得,但不是用鎬和鐵鍬,而是用計算機進行挖掘。
比特幣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世界各地的礦工們競相解一種演算法,為的是可以在區塊鏈中添加一個區塊。率先解出該演算法的人可以獲得該區塊的交易費用和新幣發行的固定獎勵(目前是每個區塊獲得6.25個比特幣),而這會增加比特幣的流通量。
最初創建比特幣時,挖礦非常容易,礦工們在廚房就可利用配備標准中央處理器的筆記本電腦進行挖礦。但隨著越來越多礦工的加入,解演算法這一競爭愈發激烈,這也意味著礦工們需要更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更新的硬體設備。為了有效運行更強大的計算機,電費價格開始受到重視。很快,由於挖礦競爭過於激烈,個體挖礦便不再具有盈利性。
價值數十億美元行業的誕生
要想盈利,就必須擴大挖礦業務的規模。目前,市場上出現了新的挖礦專用硬體,礦工們也在拖車和倉庫中安裝了礦機,以便擁有數千台礦機的大型礦場全天候解決演算法問題。大規模礦場的運營包括布局和設計、能源、軟體管理以及硬體更新,在這些運營需求的推動下,比特幣挖礦迅速發展為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行業。
方舟投資(ARK Invest)的報告顯示,支持生態系統的硬體成本約為72億美元,此外,該報告稱,「自比特幣專用硬體2013年面世以來,我們認為已有數十億美元用於設計、生產和流片,這也衍生出了一個專門製造這種強大而又專業硬體的行業。
比特幣挖礦雖然操作復雜,但是利潤頗豐。方舟投資預計,礦工們可以獲得150億美元的收入,這些收入來自交易費用和比特幣固定獎勵。
競爭催生新硬體
比特幣挖礦的競爭不斷加劇,但由於比特幣是一種有限商品,所以挖礦的競爭也是有限的。這意味著挖礦運算需要盡可能以高性能保持高速運行,如此才能獲得獎勵。
由於比特幣挖礦日益激烈的競爭提高了對計算能力的要求,所以挖礦競爭也就變成了顯卡競爭,而顯卡是 游戲 玩家通常在高端 游戲 中才會使用的硬體。後來,專用集成電路逐漸取代了顯卡,這是專門用於挖掘加密貨幣的一種硬體,是比特幣挖礦中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硬體,目前僅在挖礦中使用。
但硬體依賴於晶元,雖然目前晶元技術不斷加速發展,但晶元還是供不應求。這意味著挖礦運算需要提前規劃升級,而且必要的硬體經常售罄,比如比特大陸最近正面臨短缺。
新技術最有望實現盈利
同樣,比特幣挖礦需要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能使挖礦硬體更大、更好、更快,因為一旦效率滯後就會造成盈利受損。如今,技術不斷超越創新,因此挖礦不僅需要跟上購買新硬體的步伐,還需要迅速安裝新硬體。這是因為時間至關重要,即使只延遲幾天都會造成嚴重損失,所以許多挖礦作業(比如我們公司的挖礦)都租用了波音747s以減少運輸時間。
西方礦工人數增加
長期以來,全球超過一半的挖礦能源來自中國,主要原因是在中國設立工廠的成本更低,運輸速度更快。但隨著中國加大對比特幣挖礦的打擊力度,這些優勢正在消亡。據《連線》雜志報道,「比特幣挖礦的地理分布可能正在發生變化,」該業務或轉向北美、歐洲和拉美等地。礦工們也計劃在北歐國家、加拿大和美國等地尋找挖礦地點,這些地方擁有大量廉價的可持續能源,如風能、太陽能和水能等。
比特幣的未來
盡管比特幣最近出現了許多波動(這並不新鮮),但是比特幣的未來是光明的,其價值將繼續上漲,並且會吸引新的投資者。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了解比特幣,了解其來源和挖礦方式,人們還將從比特幣中發現更多價值。
C. 詳解比特幣挖礦原理
可以將區塊鏈看作一本記錄所有交易的公開總帳簿(列表),比特幣網路中的每個參與者都把它看作一本所有權的權威記錄。
比特幣沒有中心機構,幾乎所有的完整節點都有一份公共總帳的備份,這份總帳可以被視為認證過的記錄。
至今為止,在主幹區塊鏈上,沒有發生一起成功的攻擊,一次都沒有。
通過創造出新區塊,比特幣以一個確定的但不斷減慢的速率被鑄造出來。大約每十分鍾產生一個新區塊,每一個新區塊都伴隨著一定數量從無到有的全新比特幣。每開采210,000個塊,大約耗時4年,貨幣發行速率降低50%。
在2016年的某個時刻,在第420,000個區塊被「挖掘」出來之後降低到12.5比特幣/區塊。在第13,230,000個區塊(大概在2137年被挖出)之前,新幣的發行速度會以指數形式進行64次「二等分」。到那時每區塊發行比特幣數量變為比特幣的最小貨幣單位——1聰。最終,在經過1,344萬個區塊之後,所有的共20,999,999.9769億聰比特幣將全部發行完畢。換句話說, 到2140年左右,會存在接近2,100萬比特幣。在那之後,新的區塊不再包含比特幣獎勵,礦工的收益全部來自交易費。
在收到交易後,每一個節點都會在全網廣播前對這些交易進行校驗,並以接收時的相應順序,為有效的新交易建立一個池(交易池)。
每一個節點在校驗每一筆交易時,都需要對照一個長長的標准列表:
交易的語法和數據結構必須正確。
輸入與輸出列表都不能為空。
交易的位元組大小是小於MAX_BLOCK_SIZE的。
每一個輸出值,以及總量,必須在規定值的范圍內 (小於2,100萬個幣,大於0)。
沒有哈希等於0,N等於-1的輸入(coinbase交易不應當被中繼)。
nLockTime是小於或等於INT_MAX的。
交易的位元組大小是大於或等於100的。
交易中的簽名數量應小於簽名操作數量上限。
解鎖腳本(Sig)只能夠將數字壓入棧中,並且鎖定腳本(Pubkey)必須要符合isStandard的格式 (該格式將會拒絕非標准交易)。
池中或位於主分支區塊中的一個匹配交易必須是存在的。
對於每一個輸入,如果引用的輸出存在於池中任何的交易,該交易將被拒絕。
對於每一個輸入,在主分支和交易池中尋找引用的輸出交易。如果輸出交易缺少任何一個輸入,該交易將成為一個孤立的交易。如果與其匹配的交易還沒有出現在池中,那麼將被加入到孤立交易池中。
對於每一個輸入,如果引用的輸出交易是一個coinbase輸出,該輸入必須至少獲得COINBASE_MATURITY (100)個確認。
對於每一個輸入,引用的輸出是必須存在的,並且沒有被花費。
使用引用的輸出交易獲得輸入值,並檢查每一個輸入值和總值是否在規定值的范圍內 (小於2100萬個幣,大於0)。
如果輸入值的總和小於輸出值的總和,交易將被中止。
如果交易費用太低以至於無法進入一個空的區塊,交易將被拒絕。
每一個輸入的解鎖腳本必須依據相應輸出的鎖定腳本來驗證。
以下挖礦節點取名為 A挖礦節點
挖礦節點時刻監聽著傳播到比特幣網路的新區塊。而這些新加入的區塊對挖礦節點有著特殊的意義。礦工間的競爭以新區塊的傳播而結束,如同宣布誰是最後的贏家。對於礦工們來說,獲得一個新區塊意味著某個參與者贏了,而他們則輸了這場競爭。然而,一輪競爭的結束也代表著下一輪競爭的開始。
驗證交易後,比特幣節點會將這些交易添加到自己的內存池中。內存池也稱作交易池,用來暫存尚未被加入到區塊的交易記錄。
A節點需要為內存池中的每筆交易分配一個優先順序,並選擇較高優先順序的交易記錄來構建候選區塊。
一個交易想要成為「較高優先順序」,需滿足的條件:優先值大於57,600,000,這個值的生成依賴於3個參數:一個比特幣(即1億聰),年齡為一天(144個區塊),交易的大小為250個位元組:
High Priority > 100,000,000 satoshis * 144 blocks / 250 bytes = 57,600,000
區塊中用來存儲交易的前50K位元組是保留給較高優先順序交易的。 節點在填充這50K位元組的時候,會優先考慮這些最高優先順序的交易,不管它們是否包含了礦工費。這種機制使得高優先順序交易即便是零礦工費,也可以優先被處理。
然後,A挖礦節點會選出那些包含最小礦工費的交易,並按照「每千位元組礦工費」進行排序,優先選擇礦工費高的交易來填充剩下的區塊。
如區塊中仍有剩餘空間,A挖礦節點可以選擇那些不含礦工費的交易。有些礦工會竭盡全力將那些不含礦工費的交易整合到區塊中,而其他礦工也許會選擇忽略這些交易。
在區塊被填滿後,內存池中的剩餘交易會成為下一個區塊的候選交易。因為這些交易還留在內存池中,所以隨著新的區塊被加到鏈上,這些交易輸入時所引用UTXO的深度(即交易「塊齡」)也會隨著變大。由於交易的優先值取決於它交易輸入的「塊齡」,所以這個交易的優先值也就隨之增長了。最後,一個零礦工費交易的優先值就有可能會滿足高優先順序的門檻,被免費地打包進區塊。
UTXO(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 : 每筆交易都有若干交易輸入,也就是資金來源,也都有若干筆交易輸出,也就是資金去向。一般來說,每一筆交易都要花費(spend)一筆輸入,產生一筆輸出,而其所產生的輸出,就是「未花費過的交易輸出」,也就是 UTXO。
塊齡:UTXO的「塊齡」是自該UTXO被記錄到區塊鏈為止所經歷過的區塊數,即這個UTXO在區塊鏈中的深度。
區塊中的第一筆交易是筆特殊交易,稱為創幣交易或者coinbase交易。這個交易是由挖礦節點構造並用來獎勵礦工們所做的貢獻的。假設此時一個區塊的獎勵是25比特幣,A挖礦的節點會創建「向A的地址支付25.1個比特幣(包含礦工費0.1個比特幣)」這樣一個交易,把生成交易的獎勵發送到自己的錢包。A挖出區塊獲得的獎勵金額是coinbase獎勵(25個全新的比特幣)和區塊中全部交易礦工費的總和。
A節點已經構建了一個候選區塊,那麼就輪到A的礦機對這個新區塊進行「挖掘」,求解工作量證明演算法以使這個區塊有效。比特幣挖礦過程使用的是SHA256哈希函數。
用最簡單的術語來說, 挖礦節點不斷重復進行嘗試,直到它找到的隨機調整數使得產生的哈希值低於某個特定的目標。 哈希函數的結果無法提前得知,也沒有能得到一個特定哈希值的模式。舉個例子,你一個人在屋裡打檯球,白球從A點到達B點,但是一個人推門進來看到白球在B點,卻無論如何是不知道如何從A到B的。哈希函數的這個特性意味著:得到哈希值的唯一方法是不斷的嘗試,每次隨機修改輸入,直到出現適當的哈希值。
需要以下參數
• block的版本 version
• 上一個block的hash值: prev_hash
• 需要寫入的交易記錄的hash樹的值: merkle_root
• 更新時間: ntime
• 當前難度: nbits
挖礦的過程就是找到x使得
SHA256(SHA256(version + prev_hash + merkle_root + ntime + nbits + x )) < TARGET
上式的x的范圍是0~2^32, TARGET可以根據當前難度求出的。
簡單打個比方,想像人們不斷扔一對色子以得到小於一個特定點數的游戲。第一局,目標是12。只要你不扔出兩個6,你就會贏。然後下一局目標為11。玩家只能扔10或更小的點數才能贏,不過也很簡單。假如幾局之後目標降低為了5。現在有一半機率以上扔出來的色子加起來點數會超過5,因此無效。隨著目標越來越小,要想贏的話,扔色子的次數會指數級的上升。最終當目標為2時(最小可能點數),只有一個人平均扔36次或2%扔的次數中,他才能贏。
如前所述,目標決定了難度,進而影響求解工作量證明演算法所需要的時間。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這個難度值是可調整的?由誰來調整?如何調整?
比特幣的區塊平均每10分鍾生成一個。這就是比特幣的心跳,是貨幣發行速率和交易達成速度的基礎。不僅是在短期內,而是在幾十年內它都必須要保持恆定。在此期間,計算機性能將飛速提升。此外,參與挖礦的人和計算機也會不斷變化。為了能讓新區塊的保持10分鍾一個的產生速率,挖礦的難度必須根據這些變化進行調整。事實上,難度是一個動態的參數,會定期調整以達到每10分鍾一個新區塊的目標。簡單地說,難度被設定在,無論挖礦能力如何,新區塊產生速率都保持在10分鍾一個。
那麼,在一個完全去中心化的網路中,這樣的調整是如何做到的呢?難度的調整是在每個完整節點中獨立自動發生的。每2,016個區塊(2周產生的區塊)中的所有節點都會調整難度。難度的調整公式是由最新2,016個區塊的花費時長與20,160分鍾(兩周,即這些區塊以10分鍾一個速率所期望花費的時長)比較得出的。難度是根據實際時長與期望時長的比值進行相應調整的(或變難或變易)。簡單來說,如果網路發現區塊產生速率比10分鍾要快時會增加難度。如果發現比10分鍾慢時則降低難度。
為了防止難度的變化過快,每個周期的調整幅度必須小於一個因子(值為4)。如果要調整的幅度大於4倍,則按4倍調整。由於在下一個2,016區塊的周期不平衡的情況會繼續存在,所以進一步的難度調整會在下一周期進行。因此平衡哈希計算能力和難度的巨大差異有可能需要花費幾個2,016區塊周期才會完成。
舉個例子,當前A節點在挖277,316個區塊,A挖礦節點一旦完成計算,立刻將這個區塊發給它的所有相鄰節點。這些節點在接收並驗證這個新區塊後,也會繼續傳播此區塊。當這個新區塊在網路中擴散時,每個節點都會將它作為第277,316個區塊(父區塊為277,315)加到自身節點的區塊鏈副本中。當挖礦節點收到並驗證了這個新區塊後,它們會放棄之前對構建這個相同高度區塊的計算,並立即開始計算區塊鏈中下一個區塊的工作。
比特幣共識機制的第三步是通過網路中的每個節點獨立校驗每個新區塊。當新區塊在網路中傳播時,每一個節點在將它轉發到其節點之前,會進行一系列的測試去驗證它。這確保了只有有效的區塊會在網路中傳播。
每一個節點對每一個新區塊的獨立校驗,確保了礦工無法欺詐。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看到了礦工們如何去記錄一筆交易,以獲得在此區塊中創造的新比特幣和交易費。為什麼礦工不為他們自己記錄一筆交易去獲得數以千計的比特幣?這是因為每一個節點根據相同的規則對區塊進行校驗。一個無效的coinbase交易將使整個區塊無效,這將導致該區塊被拒絕,因此,該交易就不會成為總賬的一部分。
比特幣去中心化的共識機制的最後一步是將區塊集合至有最大工作量證明的鏈中。一旦一個節點驗證了一個新的區塊,它將嘗試將新的區塊連接到到現存的區塊鏈,將它們組裝起來。
節點維護三種區塊:
· 第一種是連接到主鏈上的,
· 第二種是從主鏈上產生分支的(備用鏈),
· 第三種是在已知鏈中沒有找到已知父區塊的。
有時候,新區塊所延長的區塊鏈並不是主鏈,這一點我們將在下面「 區塊鏈分叉」中看到。
如果節點收到了一個有效的區塊,而在現有的區塊鏈中卻未找到它的父區塊,那麼這個區塊被認為是「孤塊」。孤塊會被保存在孤塊池中,直到它們的父區塊被節點收到。一旦收到了父區塊並且將其連接到現有區塊鏈上,節點就會將孤塊從孤塊池中取出,並且連接到它的父區塊,讓它作為區塊鏈的一部分。當兩個區塊在很短的時間間隔內被挖出來,節點有可能會以相反的順序接收到它們,這個時候孤塊現象就會出現。
選擇了最大難度的區塊鏈後,所有的節點最終在全網范圍內達成共識。隨著更多的工作量證明被添加到鏈中,鏈的暫時性差異最終會得到解決。挖礦節點通過「投票」來選擇它們想要延長的區塊鏈,當它們挖出一個新塊並且延長了一個鏈,新塊本身就代表它們的投票。
因為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數據結構,所以不同副本之間不能總是保持一致。區塊有可能在不同時間到達不同節點,導致節點有不同的區塊鏈視角。解決的辦法是, 每一個節點總是選擇並嘗試延長代表累計了最大工作量證明的區塊鏈,也就是最長的或最大累計難度的鏈。
當有兩個候選區塊同時想要延長最長區塊鏈時,分叉事件就會發生。正常情況下,分叉發生在兩名礦工在較短的時間內,各自都算得了工作量證明解的時候。兩個礦工在各自的候選區塊一發現解,便立即傳播自己的「獲勝」區塊到網路中,先是傳播給鄰近的節點而後傳播到整個網路。每個收到有效區塊的節點都會將其並入並延長區塊鏈。如果該節點在隨後又收到了另一個候選區塊,而這個區塊又擁有同樣父區塊,那麼節點會將這個區塊連接到候選鏈上。其結果是,一些節點收到了一個候選區塊,而另一些節點收到了另一個候選區塊,這時兩個不同版本的區塊鏈就出現了。
分叉之前
分叉開始
我們看到兩個礦工幾乎同時挖到了兩個不同的區塊。為了便於跟蹤這個分叉事件,我們設定有一個被標記為紅色的、來自加拿大的區塊,還有一個被標記為綠色的、來自澳大利亞的區塊。
假設有這樣一種情況,一個在加拿大的礦工發現了「紅色」區塊的工作量證明解,在「藍色」的父區塊上延長了塊鏈。幾乎同一時刻,一個澳大利亞的礦工找到了「綠色」區塊的解,也延長了「藍色」區塊。那麼現在我們就有了兩個區塊:一個是源於加拿大的「紅色」區塊;另一個是源於澳大利亞的「綠色」。這兩個區塊都是有效的,均包含有效的工作量證明解並延長同一個父區塊。這個兩個區塊可能包含了幾乎相同的交易,只是在交易的排序上有些許不同。
比特幣網路中鄰近(網路拓撲上的鄰近,而非地理上的)加拿大的節點會首先收到「紅色」區塊,並建立一個最大累計難度的區塊,「紅色」區塊為這個鏈的最後一個區塊(藍色-紅色),同時忽略晚一些到達的「綠色」區塊。相比之下,離澳大利亞更近的節點會判定「綠色」區塊勝出,並以它為最後一個區塊來延長區塊鏈(藍色-綠色),忽略晚幾秒到達的「紅色」區塊。那些首先收到「紅色」區塊的節點,會即刻以這個區塊為父區塊來產生新的候選區塊,並嘗試尋找這個候選區塊的工作量證明解。同樣地,接受「綠色」區塊的節點會以這個區塊為鏈的頂點開始生成新塊,延長這個鏈。
分叉問題幾乎總是在一個區塊內就被解決了。網路中的一部分算力專注於「紅色」區塊為父區塊,在其之上建立新的區塊;另一部分算力則專注在「綠色」區塊上。即便算力在這兩個陣營中平均分配,也總有一個陣營搶在另一個陣營前發現工作量證明解並將其傳播出去。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打個比方,假如工作在「綠色」區塊上的礦工找到了一個「粉色」區塊延長了區塊鏈(藍色-綠色-粉色),他們會立刻傳播這個新區塊,整個網路會都會認為這個區塊是有效的,如上圖所示。
所有在上一輪選擇「綠色」區塊為勝出者的節點會直接將這條鏈延長一個區塊。然而,那些選擇「紅色」區塊為勝出者的節點現在會看到兩個鏈: 「藍色-綠色-粉色」和「藍色-紅色」。 如上圖所示,這些節點會根據結果將 「藍色-綠色-粉色」 這條鏈設置為主鏈,將 「藍色-紅色」 這條鏈設置為備用鏈。 這些節點接納了新的更長的鏈,被迫改變了原有對區塊鏈的觀點,這就叫做鏈的重新共識 。因為「紅」區塊做為父區塊已經不在最長鏈上,導致了他們的候選區塊已經成為了「孤塊」,所以現在任何原本想要在「藍色-紅色」鏈上延長區塊鏈的礦工都會停下來。全網將 「藍色-綠色-粉色」 這條鏈識別為主鏈,「粉色」區塊為這條鏈的最後一個區塊。全部礦工立刻將他們產生的候選區塊的父區塊切換為「粉色」,來延長「藍色-綠色-粉色」這條鏈。
從理論上來說,兩個區塊的分叉是有可能的,這種情況發生在因先前分叉而相互對立起來的礦工,又幾乎同時發現了兩個不同區塊的解。然而,這種情況發生的幾率是很低的。單區塊分叉每周都會發生,而雙塊分叉則非常罕見。
比特幣將區塊間隔設計為10分鍾,是在更快速的交易確認和更低的分叉概率間作出的妥協。更短的區塊產生間隔會讓交易清算更快地完成,也會導致更加頻繁地區塊鏈分叉。與之相對地,更長的間隔會減少分叉數量,卻會導致更長的清算時間。
D. 什麼是礦池
什麼是礦池?
礦池是什麼?
在全網算力提升到了一定程度後,單台機器挖到塊的概率變得非常的低。這種現象的發展,促使一些「bitcointalk」上的極客開發出一種可以將少量算力合並聯合運作的方法,使用這種方式建立的網站便被稱作「礦池」(MiningPool)。
礦池存在意義為提升比特幣開采穩定性,使礦工收益趨於穩定。
礦池是如何運作?
礦池通過專用挖礦協議連接礦機,礦機通過機器內運行的挖礦軟體連接到礦池指定的域名和埠。礦機在挖礦時保持和礦池伺服器的連接,和其他礦機同步各自的工作,這樣礦池中的不同的礦機(對應不同的礦工)拿到不同的挖礦任務,之後分享收益。礦池每天按礦工貢獻支付收益到礦工的錢包地址,但因為支付有手續費,礦池都會設置最低起付金額,如果當日起付金額未達到礦池最低起付金額,礦池會將這部分金額累計,直到某天礦工待支付的收益大於礦池的最低起付金額。
圖為幣印礦池各幣種最低起付金額。
礦池將區塊難度任務(job)進行分割,發送給礦工不同難度的任務(job),每次計算完成之後,礦工便提交給礦池一個工作量(share)。當礦池驗證這些share沒有問題後,就會接收並統計數量。礦池在分配收益時,根據各個礦工提交的share,按佔比,來分配這些新幣。
礦池最大的優勢在於礦池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將分散在全球的礦工及礦場的算力進行聯結,一起挖礦。礦池負責將交易打包,接入進來的礦機負責競爭記賬權。理論上礦池的算力越大,越容易挖到塊,但僅從概率角度說,各個礦池和礦工享有同等的出塊概率。
礦池是一個全自動的開采平台,即礦機接入礦池——礦機提供算力——獲得收益。
礦池的幾種結算模式?
礦池將單位礦工算力進行整合,同時將挖礦的難度分成很多小任務發送給礦工,礦工根據任務進行計算,同時向礦池提交任務答案,也就是提交我們經常說的share(一個工作量)。結算收益時,就需要有一定的結算模式來分配挖礦收益。常用的模式包括PPS,PPLNS,PPS+,FPPS,SOLO等。其中部分結算模式中收益的分配會跟礦池的幸運值掛鉤。
幸運值指的就是礦池的運氣好壞,數值上等於實際出塊數量/理論出塊數量*100%。舉個例子,如果看到A礦池幸運值200%,意味著過去24小時理論上可挖n個塊,實際挖了2n個。
主要的分配模式:
PPS(Pay Per Share)
簡單來說,PPS就是打工模式,礦工把算力賣給了礦池去獲得固定收益,礦池自負盈虧,因為礦池承擔了一定風險,所以PPS模式礦池費率相對要高一些。
Share即提到的礦工提交給礦池的任務答案,PPS收益模式下根據礦工提交的任務量來計算。
舉個例子:礦工的算力為1T,整個礦池算力100T,全網總算力1000T,比特幣網路平均每10分鍾出一個塊,出塊獎勵為12.5個BTC,礦池佔全網總算力的十分之一,礦池收益期望值為1.25個BTC,礦工的算力占礦池算力的百分之一,無論礦池是否挖到區塊,礦工的收益都按照理論收益1.25個BTC的百分之一獲得。
PPLNS(Pay Per Last N Share)
簡單來說,PPLNS成功挖到區塊後,礦工根據自己貢獻的share數量來分配收益。這樣的結算方式和爆塊(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幸運值)就息息相關了,如果礦池一天挖出多個區塊,礦工收益會很高;如果礦池一天下來都沒有能夠挖到區塊,那麼礦工一天收益是0。
短期來看,PPLNS模式和礦池的幸運值關系很大,和PPS相比,PPLNS更接近一種組隊模式挖礦。需要注意的是,礦工加入到一個新的PPLNS礦池,這個時候會發現前面幾個小時的收益比較低,那是因為其他礦工在這個礦池裡已經貢獻了很多個share了,新加入的礦工的貢獻還很少,所以分紅時新加入礦工的收益都是比較低的。這是因為PPLNS具有一定的滯後慣性和周期性,新加入的礦工的挖礦收益會有一定的延遲。
PPS+ (Pay Per Share + Pay Per Last N Share)
是PPS和PPLNS兩種費率模式的結合,即對出塊獎勵按照PPS模式結算,而對礦工費/交易手續費按照PPLNS模式進行結算。也就是說,在這種模式下,礦工可在PPS收益模式的基礎上,額外獲得部分交易費的收益。
FPPS(Full Pay Per Share)
即完全PPS,對礦池理論出塊獎勵和過去一段時間理論礦工費/交易手續費均按照PPS進行結算。
E. 關於礦池你知道哪些自己挖or加入礦池揭秘礦池的利與弊!
關於礦池你知道哪些?自己挖or加入礦池?揭秘礦池的利與弊!礦池是比特幣等數字貨幣開采所必須的基礎設施。
礦池,一般是對外開放的團隊開采伺服器,其存在意義為提升比特幣等數字貨幣開採的穩定性,使礦工薪酬趨於穩定。隨著參與挖礦的人數越來越多,全網算力不斷上漲,挖礦難度也隨之增加。單個設備或少量的算力都很難再挖到比特幣,這時礦池應運而生。目前全球算力較大的礦池有魚池(F2Pool)、蟻池(AntPool)等。
比特幣礦池的運作原理
礦池突破了地理位置的限制,將分散在全球的礦工及礦場的算力進行聯結,一起挖礦。礦池負責信息打包,接入進來的礦場則負責競爭記賬權。由於集合了很多礦工的算力,礦池的算力佔比大,挖到比特幣的概率也更高。
具體來說,礦池會將所有接入的算力進行匯總,形成一個龐大的算力集合。當礦池挖到一個區塊時,會根據每個礦工貢獻的算力佔比來分配獎勵。這樣,即使是擁有較小算力的礦工也能獲得相對穩定的收益。
礦池是一個全自動的開采平台,即礦機接入礦池——提供算力——獲得收益。這一過程完全自動化,礦工只需將礦機接入礦池,設置好相關參數,即可開始挖礦並獲得收益。
自己挖與加入礦池的對比
- 自己挖礦:對於擁有大量算力資源的礦工來說,自己挖礦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算力來競爭記賬權,並直接獲得挖到的比特幣。然而,對於大多數礦工來說,自己挖礦的難度較大,收益也不穩定。
- 加入礦池:加入礦池可以降低挖礦的難度和門檻,使礦工能夠獲得更加穩定的收益。礦池會將所有礦工的算力進行匯總,形成一個龐大的算力集合,從而提高挖到比特幣的概率。此外,礦池還會根據每個礦工貢獻的算力佔比來分配獎勵,確保每個礦工都能獲得相應的收益。
礦池的利與弊
利:
- 降低挖礦難度:礦池將分散的算力進行聯結,提高了挖到比特幣的概率,從而降低了挖礦的難度。
- 提高收益穩定性:礦池會根據每個礦工貢獻的算力佔比來分配獎勵,使礦工能夠獲得更加穩定的收益。
- 降低開采門檻:礦池的存在使得人人皆可參與比特幣挖礦,降低了開采門檻。
弊:
- 算力集中風險:如果單家礦池的算力達到50%以上,將可能對比特幣等虛擬數字貨幣發動51%攻擊。這將導致壟斷開采權、記賬權和分配權,對比特幣的信用體系造成毀滅性打擊。
- 手續費等苛捐雜稅:一些礦池可能會對礦工收取高額的手續費等苛捐雜稅,從而降低礦工的收益。
綜上所述,礦池作為比特幣等數字貨幣開採的基礎設施,在提高挖礦效率、降低開采門檻和穩定礦工收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礦池也存在算力集中風險等問題,需要礦工在選擇礦池時謹慎考慮。對於大多數礦工來說,加入礦池仍然是一個相對較好的選擇,但需要注意選擇信譽良好、手續費合理的礦池。
F. 比特幣分布情況怎麼看
比特幣分布情況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查看和分析:
查詢區塊鏈信息:
- 前十大賬戶持有情況:通過查詢區塊鏈的公開信息,可以了解到前十大賬戶持有了約42%的比特幣總量,這顯示了比特幣持有者的集中度較高。這些大持有者的行為對市場價格和走勢具有重要影響。
分析持幣者結構:
- 個人與機構分布:比特幣的持有者包括個人和機構。了解這兩者的分布比例有助於判斷市場的投資主體和潛在的資金流向。
- 地理分布:比特幣持有者的地理分布也是分析的重點之一。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對比特幣的看法和接受程度不同,這會影響比特幣的供需關系和價格走勢。
觀察市場價格波動:
- 持幣者行為:比特幣分布情況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市場價格。例如,當大持有者進行大規模交易時,市場價格可能會出現較大波動。
- 市場情緒:持幣者的心態和情緒也會影響市場價格。在持幣者心態穩定的情況下,市場價格相對平穩;而在持幣者情緒波動較大的情況下,市場價格可能會出現劇烈波動。
評估市場容量與交易量:
- 大持有者影響力:比特幣持有量較多的機構和個人可以對市場產生較大的影響。他們的交易行為會直接影響市場的交易量和流動性。
- 市場容量變化:比特幣的分布情況也是市場容量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比特幣的分布逐漸分散,市場的容量和交易量可能會逐漸增加。
關注市場穩定與透明度:
- 交易透明度:比特幣交易的透明度越高,市場的穩定性就越好。這有助於減少欺詐和黑客攻擊等風險事件的發生。
- 分布集中度:比特幣的分布集中度也會影響市場的穩定性。分布過於集中的市場可能會受到大持有者操縱的風險;而分布相對分散的市場則更加穩定。
綜上所述,比特幣分布情況對市場具有重要影響。投資者在關注比特幣價格的同時,也應關注其分布情況的變化,以便更好地把握市場動態和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