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瘋狂背後的經濟學邏輯
1. 比特幣行情背後有什麼經濟學原理
比特幣行情與稀缺性、共識性與主流貨幣都密不可分
2. 劉英:比特幣暴漲背後的真相是貨幣貶值嗎
基於比特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全球各類金融機構以及央行的認可,比如納斯達克等開始推廣區塊鏈技術,直接服務各類金融交易,這給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比特幣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好的環境,比特幣交易日益活躍。但整個比特幣單個區塊鏈的計數能力難以滿足更為龐大的交易,導致市場交易開始出現擁堵。比特幣投資者信心指數有所下降,最近兩年比特幣價格大跌,但最近有一些包括閃電網路在內的技術應用,可以迅速提升單個區塊鏈的計數水平,甚至能將速度提升百倍,比特幣的市場信心大為振奮。價格隨之上揚。
供求層面的原因
比特幣暴漲的經濟學原因在於供不應求。比特幣本身總數只有2100萬個,在「礦工們」夜以繼日的工作下,在比拼高端精良裝備的挖礦,比特幣的生產越來越不容易,生產成本也隨著水漲船高。
由於比特幣本身總量有限,而且根據其特殊的程序演算法,且生產速度將逐漸減慢,起初約每10分鍾產生50個,總量達到1050萬個(2100萬個的50%)時,則減半為每10分鍾25個,當總量達到1575萬個(則新產出525萬個,即1050萬個的50%)時,生產速度再次減半,以此類推,並於2140年達到極限。因此,從今年7月份以後,每日產出的比特幣數量或將從當前的3600個銳減到1800個,供給受到限制,需求不減反增,這是引發比特幣價格上漲的供需的重要原因。
市場方面的原因
雖然包括中國在內各國官方對比特幣的合法性界定都各不相同,但這並不影響全球最大的期貨交易所將比特幣納入到金融衍生品交易當中。為了加快比特幣交易的專業化,進一步將數字資產列為CME的新資產類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5月份宣布與Crypto Facilities Ltd合作推出兩款以比特幣為標的的金融產品,即芝商所CF比特幣參考匯率(BRR)和芝商所CF比特幣實時指數(RTI),BRR和RTI將於今年三季度進行貝塔測試,四季度有望上市。
比特幣背後的中國人
3. 瘋狂幣圈背後:10萬瞬間清零,幣圈暴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對於目前的整個虛擬貨幣市場來說,這時候會出現大規模的暴跌,是因為整個虛擬貨幣市場出現了一定的問題,而且各國政府對於整個比特幣的打擊力度也不斷加強,所以說對於整個比特幣市場來說,它的整體的市場規模在不斷縮減,絕大多數的機構投資者都在高位套現離場,所以說對於整個虛擬貨幣市場來說,它目前注意一個比較低的位置。
更為關鍵的是,對於各國政府對於比特幣的打擊力度也是在逐漸增大的,尤其是對於一些發達的經濟來說,他們對於比特幣的態度是0容忍的,所以說也經過各種各樣的政策手段來封閉比特幣的交易平台,所以說對於比特幣的價格也出現了非常大的下降。
4. 比特幣行情背後基於什麼邏輯
近些年來,美元與黃金的競爭力下滑,也是導致比特幣行情火爆的原因,我現在每月都在okex交易平台定投比特幣,堅持幾個月下來收益很不錯,現在已經成為鐵粉了。
5. 比特幣價格十年漲幅超1000萬倍,比特幣的原理和作用分別是什麼
自2009年比特幣誕生以來,2010年購買比特幣時的第一個價格約為0.0025美元。以27000美元的價格計算,比特幣誕生以來的漲價幅度已經達到1080萬倍!也就是說,1元人民幣的原始投資可以購買61.3個比特幣,當前頭寸價值為1080萬元人民幣。即使比特幣實現了如此驚人的增長,花旗銀行最近也宣布了30萬美元的目標價格,這是目前價格的11倍!
雖然集中交易也有許多致命的缺點。世界上現有的貨幣和銀行100%是由國家中央銀行發行或放棄的,普通人不能參與貨幣和銀行的發行或中央銀行賬戶。如果央行持續發行貨幣白銀,將不斷稀釋人們手中的貨幣白銀,降低貨幣白銀的購買力。這一點也不令人震驚。世界上有些國家也發生過這種情況。以辛巴威為例,近年來,政府大量發行貨幣和白銀,導致辛巴威經濟崩潰,最終不得不將美元引入當地合法貨幣和白銀。經濟學家們正在考慮在辛巴威取代比特幣。
6. 比特幣有什麼經濟學原理
比特幣是一種P2P形式的虛擬的加密數字貨幣,可以購買虛擬物品,甚至實物。
和法定貨幣相比,比特幣沒有一個集中的發行方,而是由網路節點的計算生成,誰都有可能參與製造比特幣,而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聯網的電腦上買賣,不管身處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
並且在交易過程中外人無法辨認用戶身份信息。2009年1月5日,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機構控制的比特幣誕生。比特幣是一種數字貨幣,由計算機生成的一串串復雜代碼組成,新比特幣通過預設的程序製造。
(6)比特幣瘋狂背後的經濟學邏輯擴展閱讀:
人民網特別指出,並非任何個人和企業都可以發行數字貨幣。從貨幣的本質看,只有國家才能對貨幣行使發行的最高權力,而且這是排他性的權力。因此,不管技術多麼先進,也不能超越國家的貨幣發行權。
但毋庸置疑的是,數字貨幣已經是大勢所趨,好在我們國家早早的做了准備。8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穆長春在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上表示,研究五年之久的中國央行數字貨幣「呼之欲出」,採用互聯技術實現的央行數字貨幣,將會在全球具有突破性意義。
央行數字貨幣將採取「雙層運營體系」。單層運營體系是指央行直接對公眾發行數字貨幣,「雙層運營體系」則是指央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比特幣
7. 比特幣突破4萬美元,比特幣大漲的背後有什麼因素在推動
值得注意的是,舊年12月16日,比特幣才可好突破2萬美元,進而在今年1月2日突破3萬美元,好景不長缺陣新月比特幣價格業已翻倍。近年來一年比特幣大漲飽受眾多因素推波助瀾,機構投資者入局、天下中央銀行寬松同化政策、比特幣數量有限、以及突破2萬美元後激發的商海狂熱心態都是賊頭賊腦推手。比特幣大漲離不開眾多散戶的促進,淪喪膽破心驚令眾多投資者蜂擁而入。PwC全世界加密貨幣負責人Henri Arslanian不久前代表,比特幣近幾個月來據此面世瘋狂飛漲,首要因大型機構出資人進場購置,預後預想奔頭兒幾個月這種大勢將高潮迭起。而且,推進比特幣這波漲勢的伯仲個因素是心驚膽顫錯開的散戶投資人。他意味著現行有更多的人在加密貨幣交易所開戶,歸因於當今采購加密通貨比以前易於得多。
正式覺得,比特幣這波猛漲,重在與全世界避險情緒至於。只管眼底下比特幣盤子紛呈一騎絕塵姿態,但仍有不少業內人士喚醒,比特幣泡沫大,動盪不安強,高風險高,靠不住入局甚至於加杠桿或並發爆倉危如累卵。更重要的是,投資比特幣面臨監管風險。眼下,比特幣貿易尚在灰不溜秋地帶游離,乘勝未來各國法定數目字錢幣研發及盛產,對虛擬通貨的管控或打壓力度將加大,比特幣的入股上空會伯母裁減。專家表示,短缺兼有公信力的國度或團組織為其記誦,也尚無和任何玩意資本聯系,當主權國家昭示比特幣非法定時,比特幣可能會一錢不值。
8. 比特幣暴漲的邏輯在哪裡
自己去想想天堂門,就理解了。
9. 誰能來科普下比特幣的經濟學知識啊
大餅(BitCoin)的概念最初由中本聰在2009年提出,根據中本聰的思路設計發布的開源軟體以及建構其上的P2P網路。大餅是一種P2P形式的數字貨幣。點對點的傳輸意味著一個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統。
一、大餅如何發行
與大多數貨幣不同,大餅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演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大餅經濟使用整個P2P網路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資料庫來確認並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貨幣流通各個環節安全性。
P2P的去中心化特性與演算法本身可以確保無法通過大量製造大餅來人為操控幣值。基於密碼學的設計可以使大餅只能被真實的擁有者轉移或支付。這同樣確保了貨幣所有權與流通交易的匿名性。大餅與其他虛擬貨幣最大的不同,是其總數量非常有限,具有極強的稀缺性。該貨幣系統曾在4年內只有不超過1050萬個,之後的總數量將被永久限制在2100萬個。
二、大餅生成原理
大餅網路通過「挖礦」來生成新的大餅。所謂「挖礦」實質上是用計算機解決一項復雜的數學問題,來保證大餅網路分布式記賬系統的一致性。大餅網路會自動調整數學問題的難度,讓整個網路約每10分鍾得到一個合格答案。隨後大餅網路會新生成一定量的大餅作為賞金,獎勵獲得答案的人。
2009年大餅誕生的時候,每筆賞金是50個大餅。誕生10分鍾後,第一批50個大餅生成了,而此時的貨幣總量就是50。隨後大餅就以約每10分鍾50個的速度增長。當總量達到1050萬時(2100萬的50%),賞金減半為25個。當總量達到1575萬(新產出525萬,即1050的50%)時,賞金再減半為12.5個。
三、大餅經濟學
首先,根據其設計原理,大餅的總量會持續增長,直至100多年後達到2100萬的那一天。但大餅貨幣總量後期增長的速度會非常緩慢。事實上,87.5%的大餅都將在頭12年內被「挖」出來。
所以從貨幣總量上看,大餅並不會達到固定量,其貨幣總量實質上是會不斷膨脹的,盡管速度越來越慢。因此看起來大餅似乎是通脹貨幣才對。
然而判斷處於通貨緊縮還是膨脹,並不依據貨幣總量是減少還是增多,而是看整體物價水平是下跌還是上漲。整體物價上升即為通貨膨脹,反之則為通貨緊縮。長期看來,大餅的發行機制決定了它的貨幣總量增長速度將遠低於社會財富的增長速度。
凱恩斯學派的經濟學家們認為,物價持續下跌會讓人們傾向於推遲消費,因為同樣一塊錢明天就能買到更多的東西。消費意願的降低又進一步導致了需求萎縮、商品滯銷,使物價變得更低,步入「通縮螺旋」的惡性循環。
同樣,通縮貨幣哪怕不存入銀行本身也能升值(購買力越來越強),人們的投資意願也會升高,社會生產也會陷入低迷。因此大餅是一種具備通縮傾向的貨幣。大餅經濟體中,以大餅定價的商品價格將會持續下跌。
10. 比特幣的經濟學本質是什麼
信任--信用經濟
信用經濟是貨幣經濟的一種形式,商品生產者之間的交易方式之一。在這種交易方式下,商品所有者通過債權債務關系的建立和消除來實現物質產品的交換即商品交換。它利用貨幣的價值尺度、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職能,因此信用經濟必須以貨幣的存在為基礎。這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經濟現象,它以銀行業的發展為條件。這種交易方式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中占著相當大的比重,而在社會主義經濟中也仍然存在。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和德國的布魯諾·希爾德布蘭德以交易方式作為劃分經濟時期的標志,把社會經濟的發展劃分為自然經濟、貨幣經濟、信用經濟三個階段。自然經濟階段是物物交換,貨幣經濟階段是以貨幣為媒介來進行交換,信用經濟階段是依靠信用來完成交換。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 貨幣經濟和信用經濟都產生於商品經濟,這二者只不過是資本主義生產不同發展階段的產物,不能與自然經濟相對立; 與自然經濟對立的應是商品經濟。劃分經濟時期的標志,不應是交易方式,而應是生產方式,即怎樣生產和用什麼勞動資料進行生產,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體。
信用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含義。經濟學意義上的信用即借貸活動,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存在的條件下,債權人以有條件讓渡的形式貸出貨幣或賒銷商品,債務人則按約定的日期償還借款或償付貸款,並支付利息。
商業信用是信用發展史上最早的信用方式,人們通過所謂「賒賬」,即債權債務關系的建立和消除實現商品的交換,商業信用在生產和流通的連接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加速了商品的生產和流通。隨後信用超出了商品交易的范圍,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本身也加入了交易的過程,產生了以貨幣為借貸對象的信用活動,資本借貸市場即是貨幣信用發展的產物。
貨幣不僅為普通商品交易提供了一種准確的衡量手段,同時也使借貸活動得以簡化,並通過借貸活動將貨幣資本化。貨幣借貸在社會發展的多數時期都存在,但是只有到了市場經濟社會,它才成為企業擴大再生產的主要手段,成為資本形成和資本積累服務的關鍵力量。隨著社會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創造自身需求的均衡格局被打破,特別是經歷了經濟大蕭條之後,需求增長對整個社會產出的增長和經濟發展更加關鍵,生產投資越來越取決於人們對未來需求條件的預期,基於人們對經濟生活的預期性,產生了投資的意願。
資本借貸市場乃至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為物質資本及相應的技術開發和研究的投資提供了資本來源,將投資意願轉化成現實的生產力,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生產和進步,從而突出了信用對經濟的推動作用。隨著資本借貸在經濟發展中重要性的提高,信用已成為連接生產、交易、分配和消費諸環節的紐帶,市場與以貨幣為核心的信用關系更為密切。信用的擴張與收縮推動著經濟的擴張與收縮。
信用經濟一詞由德國舊歷史學派代表人物希爾德布蘭德(Bruno Hildbrand)提出,他以交易方式為標准,把社會經濟的發展劃分為三個時期,即物物交換為主的自然經濟時期、貨幣媒介交換的貨幣經濟時期和信用為媒介的信用經濟時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信用經濟是社會經濟的高級形式。
經濟學家不以交換方式為標准,而是從生產方式出發,以信用為研究對象,將信用經濟看作貨幣經濟的一種形式,其信用的含義即為資本借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