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每天產生多少個區塊
在以太坊挖礦中,礦機算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一天的收益。假設使用一台具備210MHS算力的RX580-8G-8顯卡礦機,每天的電費為12元,加上6%的管理費和平台幣獎勵,如果投資十台起購,每MHS算力每天可以產出0.0001ETH。由此推算,每台礦機每天的凈產出約為0.21ETH。
以太坊的區塊生成時間大約為13秒,其產出速度會根據網路運算情況動態調整。因此,每個區塊的產出量也不固定。平台會根據每日礦池分配情況,按照礦工持有的算力進行分配。計算一天的收益時,可以考慮以下因素:
1. 每MHS算力的產出量為0.0001ETH,但具體產出量會因區塊難度和網路狀況變化而不同。
2. 管理費為0.0249USDT,但根據具體平台政策,可能會收取6%的管理費。
3. 電費按0.008USDT/MHS/天計算,若電費折扣為6折,則每天每MHS算力電費為0.0048USDT。
4. 最終,每MHS算力的凈收益為0.1ETH減去0.0048USDT,大約為0.0201USDT。
因此,選擇合適的以太坊挖礦機是至關重要的。投資者在決定投入挖礦時,需要考慮礦機的成本、電費、管理費等因素,並確保能接受這些成本。同時,還需要考慮到挖礦機帶來的噪音問題,以及是否能找到合適的安放位置。只有充分考慮這些因素,才能避免在挖礦過程中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
在選擇以太坊挖礦機時,還需注意礦機的算力、耗電量、噪音等問題。投資者需要根據自身條件和市場需求,選擇性能穩定、耗電量低且噪音小的礦機。此外,還需了解礦機的維護和保養方法,以確保礦機能夠長期穩定運行。
在進行以太坊挖礦時,投資者還需要關注市場行情和政策變化。以太坊挖礦的收益會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因此投資者需要及時了解市場動態,以便及時調整挖礦策略。同時,還需關注政府對加密貨幣的監管政策,避免因政策變化而遭受損失。
總之,以太坊挖礦是一項復雜的活動,投資者需要充分了解挖礦的各個環節,才能實現穩定收益。選擇合適的礦機、關注市場動態、維護好礦機,這些都將對挖礦收益產生重要影響。
B. 為什麼以太坊總量無上限呢
以太坊總量無上限的原因在於其四種增發方式:
初始眾籌發行:
- 在2014年7月至8月間,以太坊通過眾籌方式發行了約7200萬以太幣,這些被稱為「礦前」以太幣。
- 眾籌後,每年的以太幣產量被限制在初始發行量的25%,即不超過1800萬以太幣。
區塊獎勵:
- 目前,以太坊網路每產生一個新區塊,就會獎勵5個新以太幣。
- 由於以太坊區塊的產生速度約為每14秒一個,因此每年大約會產生225萬個區塊,這意味著每年通過區塊獎勵將新增1130萬個以太幣。
叔塊獎勵:
- 叔塊是指那些未能成為主鏈一部分但仍有價值的區塊。
- 叔塊獎勵的計算公式為 * R / 8,其中R是定值,在4370000區塊高度前為5 ETH,之後變為3 ETH。
- 這種方式進一步增加了以太幣的供應。
叔塊引用獎勵:
- 如果一個區塊不僅有其父區塊,還引用了叔塊,那麼它將獲得額外的獎勵。
- 叔塊引用獎勵的計算公式為1/32*R*uncle_count ,其中R同樣是定值,在4370000區塊高度前為5 ETH,之後變為3 ETH。
- 這種方式也促進了以太幣的增發。
綜上所述,以太坊通過這四種增發方式,使得其總量無上限。這些增發機制的設計旨在激勵礦工參與網路維護,並促進以太坊生態的持續發展。
C. eth挖礦是什麼原理
凡是涉及到幣,就一定離不開挖礦。以太坊網路中,想要獲得以太坊,也要通過挖礦來實現。說到挖礦,就一定離不開共識機制。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比特幣的共識機制是什麼嗎?比特幣的共識機制是 PoW (這是英文 Proof of Work 的縮寫,意思是「工作量證明機制」)。簡單來說,就是多勞多得,你付出的計算工作越高,那麼你就越有可能第一個找到正確的哈希值,就越有可能得到比特幣獎勵。
但是,比特幣的PoW存在著一定的缺陷,就是它處理交易的速度太慢,礦工們需要不斷地通過計算來碰撞哈希值,這是勞民傷財且效率低下的。對區塊鏈知識有涉獵的朋友們應該看到這樣一種說法:
以太坊為了彌補比特幣的不足,提出了新的共識機制,名叫 PoS(這是英文的縮寫,意思是「權益證明」,也有翻譯成「股權證明」的)。
PoS 簡單來講,其實就跟它的字面意思一樣:權益嘛,股權嘛,你持有的幣越多相當於你的股權越多,你的權益越高。
以太坊的PoS就是說:你持幣越多,你持有幣的時間越久,你的計算難度就會降低,挖礦會容易一些。
在以太坊最初的設定中,以太坊希望能夠通過階段性的升級,在前期依舊採用PoW來構建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之後逐漸採用 PoW+PoS,最後完全過渡到 PoS。所以,說以太坊的共識機制是PoS,沒錯,但是PoS只是以太坊發布之初的一個計劃或者說目標,目前以太坊還沒有過渡到 PoS,以太坊採用的共識機制仍是 PoW,就是比特幣那個 PoW,但是又和比特幣的PoW稍稍不同。
這里的信息量有點大,
第一個信息點是:以太坊目前採用的共識機制也是PoW,但是和比特幣的PoW稍稍不同。那麼,和比特幣的PoW到底有什麼不同呢:簡單來說,就是以太坊挖礦難度可以調節,比特幣挖礦難度不能調節。就好比咱們高考,因為各個省份的教學情況、生源人數都不一樣,所以高考分為全國卷和各省自主命題。
以太坊說我贊成這樣分地區出題,比特幣說:不行,必須全國同一卷,大家難度都一樣!
通俗解釋,就是,比特幣是利用計算機算力做大量的哈希碰撞,列舉出各種可能性,來找到一個正確哈希值。而以太坊系統呢,它有一個特殊的公式用來計算之後的每個塊的難度。如果某個區塊比前一個區塊驗證的更快,以太坊協議就會增加區塊的難度。通過調整區塊難度,就可以調整驗證區塊所需的時間。
以太坊協議規定,難度的動態調整方式是使全網創建新區塊的時間間隔為 15 秒,網路用 15 秒時間創建區塊鏈,這樣一來,因為時間太快,系統的同步性就大大提升,惡意參與者很難在如此短的時間發動51%(也就是半數以上)的算力去修改歷史數據。
第二個信息點是:以太坊最初的設定中,希望通過階段性升級來最終實現由 PoW 向
PoS過渡的。
時間追溯到 2014 年,在以太坊發布之初,團隊宣布將項目的發布分為四個階段,即 Froniter(前沿)、Homestead(家園)、Metropolis(大都會)和 Serenity(寧靜)。前三個階段共識機制採用 PoW(工作量證明機制),第四個階段切換到 PoS(權益證明機制)。
2015年7月30號,以太坊第一個階段「前沿」正式發布,這個階段只適用於開發者使用,開發人員可於在以太坊網路上編寫智能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程序 DAPP,礦工開始進入以太坊網路維護網路安全並挖礦得到以太幣。前沿版本類似於測試版,證明以太坊網路到底是不是可靠的。
2016年3月14日,以太坊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家園」,這一階段,以太坊提供了錢包功能,讓普通用戶也可以方便體驗和使用以太坊。其他方面沒有什麼明顯的技術提升,只是表明以太坊網路已經可以平穩運行。
2017 年 9 月,以太坊已經進行到第三個階段「大都會」。「大都會」由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兩次升級組成,這個階段的的目標是希望能夠引入 PoW 和 PoS 的混合鏈模式,為 PoW向PoS的順滑過渡做准備。最近比較熱門的「以太坊君士坦丁堡升級」升級的就是這個,在君士坦丁堡升級中呢,以太坊將對底層協議和演算法做一些改變,來為實現 PoW 和
PoS奠定良好的基礎。
以太坊挖礦會得到對多少獎勵呢?贏得區塊創建競爭成功的礦工會得到這么幾項收入:
1、 靜態獎勵,5個以太坊;
2、 區塊內所花費的燃料成本,也就是Gas,這部分我們上一期內容講過;
3、 作為區塊組成部分,包含「叔區塊」的額外獎勵,叔就是叔叔的叔,每個叔區塊可以得到挖礦報酬的1/32作為獎勵,也就是5乘以1/32,等於0.15625 個以太坊。這里我們簡單解釋一下「叔區塊」,「叔區塊」這個概念是以太坊提出來的,為什麼要引進叔塊的概念?這還要從比特幣說起。在比特幣協議中,最長的鏈被認為是絕對的正確。如果一個塊不是最長鏈的一部分,那麼它被稱為是「孤塊」。一個孤立的塊是一個塊,它也是合法的,但是可能發現的稍晚,或者是網路傳輸稍慢,而沒有能成為最長的鏈的一部分。在比特幣中,孤塊沒有意義,隨後將被拋棄掉,發現這個孤塊的礦工也拿不到采礦相關的獎勵。
但是,以太坊不認為孤塊是沒有價值的,以太坊系統也會給與發現孤塊的礦工回報。在以太坊中,孤塊被稱為「叔塊」(uncle block),它們可以為主鏈的安全作出貢獻。 以太坊十幾秒的出塊間隔太快了,會降低安全性,通過鼓勵引用叔塊,使引用主鏈獲得更多的安全保證(因為孤塊本身也是合法的) ,而且,支付報酬給叔塊,還能激發礦工積極挖礦,積極引用叔塊,所以,以太坊認為,它是有價值的。
D. eth多久產生一個區塊
以太坊在繆爾冰川硬分叉後,平均大約每12.96秒產生一個區塊。以下是關於這一點的詳細解釋:
- 硬分叉影響:以太坊的最新硬分叉「繆爾冰川」成功地將區塊時間減少了近25%。這次調整主要是為了減少挖礦難度,推遲「難度炸彈」,從而加速區塊的產生。
- 平均區塊時間:根據Etherscan提供的數據,繆爾冰川硬分叉後,以太坊區塊鏈上的平均區塊時間從原來的17.16秒縮短到了12.96秒。這意味著在理想情況下,以太坊大約每12.96秒就會產生一個新的區塊。
綜上所述,以太坊在繆爾冰川硬分叉後,區塊的產生速度有所加快,平均大約每12.96秒就能產生一個新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