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哪種激素
① 什麼植物激素可以防止落花落果。高中生物
這種激素叫做乙烯。
乙烯是由兩個碳原子和四個氫原子構成的分子構成的化合物。兩個碳原子之間以雙鍵連接。乙烯存在於植物的某些組織、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條件下轉化而成的。
乙烯是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塑料(聚乙烯及聚氯乙烯)、合成乙醇(酒精)的基本化工原料,也用於製造氯乙烯、苯乙烯、環氧乙烷、乙酸、乙醛、乙醇和炸葯等,尚可用作水果和蔬菜的催熟劑,是一種已證實的植物激素。
乙烯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化學產品之一,乙烯工業是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乙烯產品占石化產品的75%以上,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已將乙烯產量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生理作用是:三重反應、促進果實成熟、促進葉片衰老、誘導不定根和根毛發生、打破植物種子和芽的休眠、抑制許多植物開花(但能誘導、促進菠蘿及其同屬植物開花)、在雌雄異花同株植物中可以在花發育早期改變花的性別分化方向等。
乙烯有4個氫原子的約束,碳原子之間以雙鍵連接。所有6個原子組成的乙烯是共面。氫碳碳角是121.3°;氫碳氫角是117.4 °,接近120 °,為理想sp2混成軌域。這種分子也比較僵硬:旋轉碳碳雙鍵是一個高吸熱過程,需要打破π鍵,而保留σ鍵之間的碳原子。其分子結構為平面矩形。雙鍵是一個電子雲密度較高的地方,因而大部分反應發生在這個位置。
通常情況下,乙烯是一種無色稍有氣味的氣體,密度為1.256kg/m^3,比空氣的密度略小,難溶於水,易溶於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
①常溫下極易被氧化劑氧化。如將乙烯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溶液的紫色褪去,乙烯被氧化為二氧化碳,由此可用鑒別乙烯。
②易燃燒,並放出熱量,燃燒時火焰明亮,並產生黑煙。
加成反應:有機物分子中雙鍵(或三鍵)兩端的碳原子與其他原子或原子團直接結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應。
乙烯能和溴發生加成反應,生成二溴乙烷。
在一定條件下,乙烯分子中不飽和的碳碳雙鍵中的一個鍵會斷裂,分子里的碳原子能互相形成很長的鍵且相對分子質量很大(幾萬到幾十萬)的化合物,叫做聚乙烯,它是高分子化合物。這種由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化合物(單體)相互結合成相對分子質量很大的化合物的反應,叫做聚合反應。這種聚合反應是由一種或多種不飽和化合物(單體)通過不飽和鍵相互加成而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應,所以又屬於加成反應,簡稱加聚反應。
乙烯分子里的碳碳雙鍵的鍵長是1.33×10 -10 米,乙烯分子里的2個碳原子和4個氫原子都處在同一個平面上。它們彼此之間的鍵角約為120°。乙烯雙鍵的鍵能是615千焦/摩,實驗測得乙烷碳碳單鍵的鍵長是1.54×10 -10 米,鍵能348千焦/摩。這表明碳碳雙鍵的鍵能並不是碳碳單鍵鍵能的兩倍,而是比兩倍略少。因此,只需要較少的能量,就能使雙鍵里的一個鍵斷裂。這是乙烯的性質活潑,容易發生加成反應等的原因。
在形成乙烯分子的過程中,每個碳原子以1個2s軌道和2個2p軌道雜化形成3個等同的sp 2 雜化軌道而成鍵。這3個sp 2 雜化軌道在同一平面里,互成120°夾角。因此,在乙烯分子里形成5個σ鍵,其中4個是C—H鍵(sp 2 — s)1個是C—C鍵(sp 2 — sp 2 );兩個碳原子剩下未參加雜化的2個平行的p軌道在側面發生重疊,形成另一種化學鍵:π鍵,並和σ鍵所在的平面垂直。如:乙烯分子里的碳碳雙鍵官能團,是由一個σ鍵和一個π鍵形成的。這兩種鍵的軌道重疊程度是不同的。π鍵是由p軌道從側面重疊形成的,重疊程度比σ鍵從正面重疊要小,所以π鍵不如σ鍵牢固,比較容易斷裂,斷裂時需要的能量也較少。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② 植物中ETH是什麼物質
是植物激素乙烯(ethylene, ETH)。
乙烯的生理作用
1、三重反應(抑制莖伸長,使莖加粗,失去負向地性)偏上生長
2、促進果實成熟
3、促進花的分化
4、促進器官脫落
5、促進次生物排泌
③ 促進植物生長的激素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
植物激素是植物體內合成的對植物生長發育有顯著作用的幾類微量有機物質,也被稱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內源激素。植物激素有五類,即生長素(Auxin)、赤黴素(Gibberellins,GA)、細胞分裂素(Cytokinins,CTK)、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乙烯(Ethylene,ETH)。它們都是些簡單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但它們的生理效應非常復雜、多樣,例如影響植物的細胞分裂、伸長、分化,以及發芽、生根、開花、結實、性別的決定、休眠和脫落等。植物激素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重要的調節控製作用。植物激素的化學結構已為人所知,有的已可以人工合成,如吲哚乙酸;有的還不能人工合成,如赤黴素。目前市場上售出的赤黴素試劑是從赤黴菌的培養過濾物中製取的。這些外加於植物的吲哚乙酸和赤黴素,與植物體自身產生的吲哚乙酸和赤黴素在來源上有所不同,所以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也有稱為外源植物激素。最近新確認的植物激素有,茉莉酸(酯)等等。植物體內產生的植物激素有赤黴素、激動素、脫落酸等。現已能人工合成某些類似植物激素作用的物質如2,4-D(2,4-二氯苯酚代乙酚)等。植物自身產生的、運往其他部位後能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微量有機物質。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質稱為生長調節劑。已知的植物激素主要有以下5類: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
生長素(Auxin)
- 在1880年,達爾文在研究植物向性運動時發現植物幼嫩的尖端受單側光照射後產生的一種影響,能傳到莖的伸長區引起彎曲。
- 1928年,荷蘭F.W.溫特從燕麥胚芽鞘尖端分離出一種具生理活性的物質,稱為生長素,它正是引起胚芽鞘伸長的物質。
- 1934年,荷蘭F.克格爾等從人尿得到生長素的結晶,經鑒定為吲哚乙酸。
- 生長素主要集中在幼嫩、正生長的部位,如禾穀類的胚芽鞘,它的產生具有「自促作用」,雙子葉植物的莖頂端、幼葉、花粉和子房以及正在生長的果實、種子等;衰老器官中含量極少。
- 生長素能使細胞膜的透性增加,在高等植物體內,乙烯可以促進RNA和蛋白質的合成,生長素主要集中在幼嫩、正生長的部位,如禾穀類的胚芽鞘,它的產生具有「自促作用」,雙子葉植物的莖頂端、幼葉、花粉和子房以及正在生長的果實、種子等;衰老器官中含量極少。
赤黴素(Gibberellins,GA)
- 1926年,日本黑澤在水稻惡苗病的研究中,發現感病稻苗的徒長和黃化現象與赤黴菌(Gibberellafujikuroi)有關。
- 1938年,藪田和住木從赤黴菌的分泌物中分離出了有生理活性的物質,定名為赤黴素(GA)。
- 現已從赤黴菌和高等植物中分離出60多種赤黴素,分別被命名為GA1,GA2等。
- 高等植物中的赤黴素主要存在於幼根、幼葉、幼嫩種子和果實等部位,由甲羥戊酸經貝殼杉烯等中間物合成。
- 赤黴素最顯著的效應是促進植物莖伸長,無合成赤黴素的遺傳基因的矮生品種,用赤黴素處理可以明顯地引起莖稈伸長。
細胞分裂素(Cytokinins,CTK)
- 這種物質的發現是從激動素的發現開始的。1955年,美國人F.斯庫格等在煙草髓部組織培養中偶然發現培養基中加入從變質鯡魚精子提取的DNA,可促進煙草愈傷組織強烈生長。
- 高等植物中的赤黴素主要存在於幼根、幼葉、幼嫩種子和果實等部位,即6-呋喃氨基嘌呤。它在植物中並不存在。但後來發現植物中存在其他具有促進細胞分裂作用的物質,總稱為細胞分裂素。
- 第一個天然細胞分裂素是1964年D.S.萊瑟姆等從未成熟的玉米種子中分離出來的玉米素。以後從植物中發現有十多種細胞分裂素,都是腺嘌呤的衍生物。
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
- 60年代初,美國人F.T.阿迪科特和英國人P.F.韋爾林分別從脫落的棉花幼果和樺樹葉中分離出脫落酸,其分子式為C15H20O4。
- 脫落酸存在於植物的葉、休眠芽、成熟種子中。生長素也有重要作用。通常在衰老的器官或組織中的含量比在幼嫩部分中的多。
- 脫落酸的主要生理作用是抑制細胞分裂和抑制芽生長,從而抑制莖和側芽生長,因此是一種生長抑制劑,有利於細胞體積增大。
乙烯(Ethylene,ETH)
- 早在20世紀初就發現用煤氣燈照明時有一種氣體能促進綠色檸檬變黃而成熟,這種氣體就是乙烯。
- 但直至60年代初期用氣相層析儀從未成熟的果實中檢測出極微量的乙烯後,乙烯才被列為植物激素。
- 乙烯廣泛存在於植物的各種組織、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條件下轉化而成的。
- 乙烯可以促進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在高等植物體內,並使細胞膜的透性增加,加速呼吸作用。
植物激素對生長發育和生理過程的調節作用,往往不是某一種植物激素的單獨效果。由於植物體內各種內源激素間可以發生增效或拮抗作用,只有各種激素的協調配合,才能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已知的植物激素主要有以下5類: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
植物生長抑制素:
- 它能使莖或枝條的細胞分裂和伸長速度減慢,抑制植株及枝條加長生長。
- 主要有以下幾種:B9又叫必久,B995,阿拉,有抑制生長,促進花芽分化,提高抗寒能力,減少生理病害等作用。
- 矮壯素(CCC)又叫三西,純品為白色結晶,易溶於水,是人工合成的生長延緩劑。它抑制伸長,但不抑制細胞分裂,使植株變矮,莖桿變粗,節間變短,葉色深綠。
- 脫落酸(ABA)是植物體內存在的一種天然抑制劑,廣泛存在於植物器官組織中。在將要脫落和休眠的組織器官中含量更高,它與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的作用是對抗的。
- 青鮮素(MH)又叫抑芽丹,純品為白色結晶,微溶於水。它有抑制細胞分裂和伸長提早結束生長,促進枝條成熟,提高抗寒能力等作用。
- 整性素(形態素)抑制生長,對抑制發芽作用更為明顯,可使植株矮化,破壞頂端優勢,促進花芽分化,促進離層形成,抑制植物體內赤黴素的合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