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x確認書
Ⅰ nRF905的拓展
基於nRF905 模塊的AT89S 單片機無線收發系統設計
管腳 名稱 管腳功能 說明
1 VCC 電源 電源+3.3~3.6V DC
2 TX_EN 數字輸入 工作模式選擇
3 TRX_CE 數字輸入 使能晶元發射或接收
4 PWR_UP 數字輸入 晶元上電
5 uCLK 時鍾輸出 (未使用)
6 CD 數字輸出 載波檢測
7 AM 數字輸出 地址匹配
8 DR 數字輸出 接收或發射數據完成
9 MISO SPI 介面 SPI 輸出
10 MOSI SPI 介面 SPI 輸入
11 SCK SPI 時鍾 SPI 時鍾
12 CSN SPI 使能 SPI 使能
13、14 GND 地 接地
下面為典型的 nRF905 模塊數據發送流程[3]:
(1)當微控制器要發送數據時,將接收機的地址和發
送數據通過SPI 介面傳輸給nRF905 模塊;
(2)微控制器設置TRX_CE 和TX_EN 管腳同時置為
高電平,啟動發送端的nRF905 模塊為發送模式;
(3)發送端的nRF905 模塊發送過程處理:
a)射頻寄存器開啟;
b)數據打包(加字頭和CRC 校驗碼);
c)數據包發送;
d)當數據包發送結束,將數據發送完成管腳(DR 管腳)
置為高電平;
(4)如果AUTO_RETRAN 被設置為高,nRF905 模塊
將連續地發送數據包,直到TRX_CE 被設置為低;
(5)TRX_CE 被設置為低時,nRF905 模塊數據包發送
過程結束並回到待機模式。
AT89S單片機控制nRF905 模塊數據發送流程圖如圖3
所示。
下面為典型的 nRF905 模塊數據接收流程[4]:
(1)微控制器控制TRX_CE 為高電平、TX_EN 為低電
平,nRF905 模塊進入接收模式;
(2)650us 後,nRF905 模塊監測空中的信息,等待接
收數據;
(3)當nRF905 模塊檢測到與接收頻率相同的載波時,
設置載波檢測管腳(CD 管腳)為高電平;
(4)當nRF905 模塊接收到有效的地址時,設置地址匹
配管腳(AM 管腳)為高電平;
(5)當一個正確的數據包接收完畢後,nRF905 模塊自
動去掉數據包的字頭、地址和CRC 校驗碼,然後將數據接
受完成管腳置為高電平;
(6)微控制器將TRX_CE 設置為低電平;
(7)微控制器通過SPI 介面以一定的速率提取數據包
中的有效接收數據;
(8)當所有的有效數據接收完畢,微控制器控制nRF905
模塊數據接收完成管腳(DR 管腳)和地址匹配管腳(AM
管腳)為低電平;
(9)nRF905 進入待機模式。
說明:(1)VCC電壓范圍為DC 3.3V~3.6V之間,不能超過3.6V否則會燒壞模塊。
(2)模塊
附加更加詳細的收發程序,包括解釋:
////////////////////////////////////////////整體參數////////////////////////////////////////////////////
//NewMsg-RF905-共有四種工作模式,其中有兩種活動RX/TX模式和兩種節電模式。
//活動模式
// ShockBurst RX
//ShockBurst TX
//節電模式
//掉電和SPI編程
//工作模式:
//┏━━━━┳━━━━┳━━━━┳━━━━━━━━━━━━━━━━┓
//┃PWR UP ┃ TRX CE ┃ TX_EN ┃工作模式 ┃
//┣━━━━╋━━━━╋━━━━╋━━━━━━━━━━━━━━━━┫
//┃0 ┃ x ┃ x ┃掉電和SPI編程 ┃
//┣━━━━╋━━━━╋━━━━╋━━━━━━━━━━━━━━━━┫
//┃1 ┃ 0 ┃ x ┃ Standby和SPI編程 ┃
//┣━━━━╋━━━━╋━━━━╋━━━━━━━━━━━━━━━━┫
//┃1 ┃ 1 ┃ O ┃ShockB urst RX ┃
//┣━━━━╋━━━━╋━━━━╋━━━━━━━━━━━━━━━━┫
//┃ 1 ┃ l ┃ 1 ┃ShockBurst T X ┃
//┗━━━━┻━━━━┻━━━━┻━━━━━━━━━━━━━━━━?
//ShockBurst TX發送流程:
//典型的RF905發送流程分以下幾步:
//A.當微控制器有數據要發送時,通過SPI介面,按時序把接收機的地址和要發送的數據送傳給RF905,
//SPI介面的速率在通信協議和器件配置時確定;
//B.微控制器置高TRX_CE和TX_EN,激發RF905的ShockBurs發送模式;
//C.RF905的ShockBurs tTMI發送:
//(1)射頻寄存器自動開啟;
//(2)數據打包(加字頭和CRC校驗碼);
//(3)發送數據包;
//(4)當數據發送完成,數據准備好引腳被置高;
//D.AUTO_REI'RAN被置高,RF905不斷重發,直到TRX_CE被置低;
//E.當TRX-CE被置低,RF905發送過程完成,自動進入空閑模式。
//注意:ShockBurs tTM工作模式保證,一旦發送數據的過程開始,無
// 論TRX_EN和TX—EN引腳是高或低,發送過程都會被處理完。只有
// 在前一個數據包被發送完畢,RF905才能接受下一個發送數據包
//ShockBurst RX接收流程
// 接收流程
//A.當TRX_CE為高、TX_EN為低時,RF905進入ShockBurs tTM接收模式;
//B.650us後,RF905不斷監測,等待接收數據;
//C.當RF905檢測到同一頻段的載波時,載波檢測引腳被置高;
//D.當接收到一個相匹配的地址,AM引腳被置高;
//E.當一個正確的數據包接收完畢,RF905自動穆去字頭、地址和CRC
// 校驗位,然後把DR引腳置高
//F.微控制器把TRX_CE置低,nRF905進入空閑模式;
//G.微控制器通過SPI口,以一定的速率把數據穆到微控制器內;
//H.彼?械氖?萁郵脹甌希琻RF905把DR引腳和AM引腳置低;
?
//當正在接收一個數據包時,TRX_CE或TX_EN引腳的狀態發生改變,
//RF905立即把其工作模式改變,數據包則丟失。當微處理器接到AM
//引腳的信號之後, 其就知道RF905正在接收數據包,其可以決定是
//讓RF905繼續接收該數據包還是進入另一個工作模式。
///////節能模式
//RF905的節能模式包括關機模式和節能模式。
//在關機模式,RF905的工作電流最小,一般為2.SuA。進入關機模
//式後,RF905保持配置字中的內容,但不會接收或發送任何數據。空
//閑模式有利於減小工作電流,其從空閑模式到發送模式或接收模式的
//啟動時間也比較短。在空闌模式下,RF905內部的部分晶體振盪器處
//於工作狀態?
//五、配置NeWMsg-RF905模塊
//所有配置字都是通過SPlI介面送給RF905。SIP介面的工作方式可
//通過SPlI指令進行設置。當RF905處於空閑模式或關機模式時,SPI
//按口可以保持在工作狀?
//SPI寄存器配置
//SPI介面由5個內部寄存器組成。執行寄存器的回讀模式來確認寄存器的內容。
//狀態寄存器(Status-Register)
//寄存器包含數據就緒(DR)和地址匹配(AM)狀態。
//RF配置寄存器(RF-Configuration Register)
//寄存器包含收發器的頻率,輸出功率等配置信息。
//發送地址(IX-Address)
//寄存器包含目標器件地址,位元組長度由配置寄存器設置。
//發送有效數據( IX-Payload)
//寄存器包含發送的有效ShockBurst數據包數據,位元組長度由配置寄存器設置。
//接收有效數據( IX-Payload)
//寄存器包含接收到的有效ShockBurst數據包數據,位元組長度由配置寄存器設置。在寄存器中的有效數據由
//數據准備就緒(DR)指荊
//SPI指令設置
//用於SPI介面的有用命令見下表。當CSN為低時,SPI介面開始等待一條指令,任何一條新指令均由CSN
//的由高到低的轉換開始。
//┏━━━━━━━━━━━━━━━━━━━━━━━━━━━━━━━━━━━━━━━━━━┓
//┃ SPI串列介面指令 ┃
//┣━━━━━━┳━━━━━━┳━━━━━━━━━━━━━━━━━━━━━━━━━━━━┫
//┃指令名稱 ┃指令格式 ┃操作 ┃
//┣━━━━━━╋━━━━━━╋━━━━━━━━━━━━━━━━━━━━━━━━━━━━┫
//┃W CONFIG ┃ OOOOAAAA ┃寫配置寄存器。AAAA指出寫操作的開始位元組,位元組數量取決於 ┃
//┃(WC) ┃ ┃AAAA指出的開始地址。 ┃
//┣━━━━━━╋━━━━━━╋━━━━━━━━━━━━━━━━━━━━━━━━━━━━┫
//┃R CONFIG ┃ OOOIAAAA ┃讀配置寄存器。AAAA指出讀操作的開始位元組,位元組數量取決於 ┃
//┃(RC) ┃ ┃AAAA指出的開始地址。 ┃
//┣━━━━━━╋━━━━━━╋━━━━━━━━━━━━━━━━━━━━━━━━━━━━┫
//┃W TX PAYLOA ┃ 00100000 ┃寫TX有效數據:1-32位元組。寫操作全部從位元組o開始。 ┃
//┃D ┃ ┃ ┃
//┃(WTP) ┃ ┃ ┃
//┣━━━━━━╋━━━━━━╋━━━━━━━━━━━━━━━━━━━━━━━━━━━━┫
//┃R TX PAYLOA ┃ 00100001 ┃讀TX有效數據:1-32位元組。讀操作全部從位元組o開始。 ┃
//┃D ┃ ┃ ┃
//┃(RTP) ┃ ┃ ┃
//┣━━━━━━╋━━━━━━╋━━━━━━━━━━━━━━━━━━━━━━━━━━━━┫
//┃W TX ADDRES ┃00100010 ┃寫TX地址:1-4位元組。寫操作全部從位元組o開始 ┃
//┃S ┃ ┃ ┃
//┃(WTA) ┃ ┃ ┃
//┣━━━━━━╋━━━━━━╋━━━━━━━━━━━━━━━━━━━━━━━━━━━━┫
//┃R TX ADDRES ┃0010001 1 ┃讀TX地址:1-4位元組。讀操作全部從位元組o開始。 ┃
//┃S ┃ ┃ ┃
//┃(RTA) ┃ ┃ ┃
//┣━━━━━━╋━━━━━━╋━━━━━━━━━━━━━━━━━━━━━━━━━━━━┫
//┃R RX PAYLOA ┃ 001 001 00 ┃讀RX有效數據:1-32位元組。讀操作全部從位元組o開始。 ┃
//┃D ┃ ┃ ┃
//┃(RRP) ┃ ┃ ┃
//┣━━━━━━╋━━━━━━╋━━━━━━━━━━━━━━━━━━━━━━━━━━━━┫
//┃CHANNEL CON ┃lOOOpphc ┃快速設置配置寄存器中CH NO,HFREQ_PLL和PA PWR的專用 ┃
//┃FIG ┃cccccccc ┃命令_ CH NO=ccccccccc: HFREQ_PLL=h: PA_PWR=pp ┃
//┃(CC) ┃ ┃ ┃
//┗━━━━━━┻━━━━━━┻━━━━━━━━━━━━━━━━━━━━━━━━━━━タ
#include <reg52.h>
//#include <ABSACC.h>
//#include <intrins.h>
//#include <stdio.h>
////----------------------------------------------------------------------------------------------------------------
#define uint unsigned int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
#define BYTE_BIT00x01
#define BYTE_BIT1 0x02
#define BYTE_BIT2 0x04
#define BYTE_BIT3 0x08
#define BYTE_BIT4 0x10
#define BYTE_BIT5 0x20
#define BYTE_BIT6 0x40
#define BYTE_BIT70x80
//----------------------------------------------------------------------------------------------------------------
bdata unsigned char DATA_BUF;//可位定址的片內RAN
#define DATA7((DATA_BUF&BYTE_BIT7) != 0)
#define DATA0 ((DATA_BUF&BYTE_BIT0) != 0)
sbitflag=DATA_BUF^7;
sbitflag1=DATA_BUF^0;
//------------------------------------ 發送數據緩沖區-------------------------------------------------
#define TxRxBuf_Len 4
unsigned char TxRxBuf[TxRxBuf_Len]={0x29,0x30,0x31,0x32,};
code TxAddress[4]={0xcc,0xcc,0xcc,0xcc};
char tf;
//----------------------------------------NRF905工作模式控制埠------------------------------------------------------
sbitTXEN=P2^4;//發射使能
sbitTRX_CE=P3^2;//發射接收使能
sbitPWR=P2^3;
//----------------------------------------LED顯示埠---------------------------------------------------
sbit LED=P1^0;
//----------------------------------------NRF905 數據交換埠(SPI)---------------------------------------------------
sbitMISO=P2^6;//輸出
sbitMOSI=P2^1;//輸入
sbitSCK=P2^5;//時鍾
sbitCSN=P2^0;//使能
//----------------------------------------nrf905狀態埠---------------------------------------------------------
sbitAM=P2^7;
sbitDR=P3^3;
sbitCD=P2^2;
//---------------------------------------------------------------------------------------------------------------
//----------------------------------------按鍵埠-------------------------------------------------------
sbitKEY=P3^7;
//---------------------nrf905控制指令-------------------------------------------
#define WC0x00 //寫配置寄存器
#define RC0x10 //讀配置寄存器
#define WTP0x20 //向TX-Payload寄存器寫入發送有效數據
#define RTP0x21 //向TX-Payload寄存器讀取發送有效數據
#define WTA0x22 //向TX-Addtess寄存器寫入發送地址
#define RTA0x23 //向TX-Addtess寄存器讀取發送地址
#define RRP0x24 //從RX-Payload寄存器讀取接收到的有效數據
//------------------------------------------NRF905寄存器配置------------------------------------------------
unsigned char idata RFConf[11]=
{
0x00, //配置命令//
0x4c, //CH_NO,配置頻段在430MHZ位元組0,配置頻段
0x0c, //輸出功率為10db,不重發,節電為正常模式 位元組1,000 1100
0x44, //地址寬度設置,為4位元組位元組2,6:4 是TX地址寬度, 2:0是RX地址寬度
0x04,0x04, //接收發送有效數據長度為4位元組位元組3(RX),位元組(TX):可設置為1,2,4,8,16,32 位元組,其中6,7 兩位為空,寫00,則4位元組為:0000 0100 : 0x04 依次類推
0xCC,0xCC,0xCC,0xCC, //接收地址位元組5到位元組8
0x58, //CRC充許,8位CRC校驗,外部時鍾信號不使能,16M晶振 位元組9,
};
//================================================延時===========================================================
void nrf905_Delay(int n)
{
uint i;
while(n--)
for(i=0;i<80;i++);
}
//=================================================SPI讀函數=======================================================
//步驟一:MISO線准備好需要發送的數據位
//步驟二:SCK置高,主機讀取MISO線上的數據
//步驟三:SCK置低,准備接收數據的下一位
// 以上步驟循環執行8次,通過SPI從器件上讀取數據完成!
//數據傳送時候。高位在前,低位在後。
unsigned char SpiRead(void)
{
unsigned char j;
for (j=0;j<8;j++)
{
DATA_BUF=DATA_BUF<<1;
SCK=1;
if (MISO)//讀取最高位,保存至最末尾,通過左移位完成整個位元組
{
DATA_BUF|=BYTE_BIT0;
}
else
{
DATA_BUF&=~BYTE_BIT0;
}
SCK=0;
}
return DATA_BUF;
}
//===========================================SPI寫函數===============================================================
//步驟一:MOSI線准備好需要發送的數據位
//步驟二:SCK置高,器件讀取MOSI線上的數據
//步驟三:SCK置低,准備發送數據的下一位
// 以上步驟循環執行8次,通過SPI從器件上發送數據完成!
//數據傳送時候。低位在前,高位在後。
void SpiWrite(unsigned char send)
{
unsigned char i;
DATA_BUF=send;
for (i=0;i<8;i++)
{
if (DATA7)//總是發送最高位
{
MOSI=1;//SPI輸入,主機寫操作
}
else
{
MOSI=0;
}
SCK=1;
DATA_BUF=DATA_BUF<<1;
SCK=0;
}
}
//--------------------------------------初始化nRF905---------------------------------------------
void nRF905Init(void)
{
CSN=1;// Spi disable
SCK=0;// Spi clock line init low
DR=1;// Init DR for input
AM=1;// Init AM for input
CD=1;// Init CD for input
PWR=1;// nRF905 power on
TRX_CE=0;// Set nRF905 in standby mode
TXEN=0;// set radio in Rx mode
}
//-----------------------------------------------------初始化寄存器-----------------------------------------------
//步驟一:CSN置低電平,SPI介面開始等待第一條命令
//步驟二:調用SpiWrite函數,向nrf905發送WC指令,准備寫入配置信息
//步驟三:反復調用SpiWrite函數,向器件配置寄存器寫入配置信息
//步驟四:CSN置高電平,結束SPI通訊。即nrf905配置完成!
void Config905(void)
{
uchar i;
CSN=0;// CSN片選信號,SPI使能
//SpiWrite(WC);// 向905晶元寫配置命令
for (i=0;i<11;i++)// 循環寫入配置信息
{
SpiWrite(RFConf[i]); //RxTxConf保存預先設置好的配置信息
}
CSN=1;// 結束SPI數據傳輸
}
//-------------------------------發送數據打包---------------------------------------------------
//步驟一:通過SpiWrite函數發送WTP命令,准備寫入TX有效數據
//步驟二:循環調用SpiWrite向TX-Payload寄存器寫入有效數據(中間必須夾有CSN電平變化)
//步驟三:延時
//步驟四: 通過SpiWrite函數發送WTA命令,准備寫入TX地址
//步驟五:循環調用SpiWrite向TX-Address寄存器寫入TX地址
//步驟六:TRC_CE=1;開始發送數據,延時,nrf905數據發送完成,
//當nrf905接收到一條完成的信息時,會將DR引腳置高。
void TxPacket(uchar *TxRxBuf)
{
uchar i;
//Config905();
CSN=0;
SpiWrite(WTP);// Write payload command
for (i=0;i<4;i++)
{
SpiWrite(TxRxBuf[i]);// 寫入32直接發送數據
}
CSN=1;
nrf905_Delay(1);// 關閉SPI,保存寫入的數據
CSN=0;// SPI使能,保存寫入的數據
SpiWrite(WTA);// 寫數據至地址寄存器
for (i=0;i<4;i++)// 寫入四位元組地址 寫入與對方地址一樣的地址
{
SpiWrite(TxAddress[i]);
}
CSN=1;// 關閉SPI
TRX_CE=1;// 進入發送模式,啟動射頻發送
nrf905_Delay(1);//進入ShockBurst發送模式後,晶元保存數據
TRX_CE=0;// 發送完成後返回ATANDBY模式 while (DR!=1);
}
//----------------------------------------------設置發送初始狀態---------------------------------------------
void SetTxMode(void)
{
TRX_CE=0;
TXEN=1;
nrf905_Delay(1); // nrf905_Delay for mode change(>=650us)
}
//步驟一:TRX_ce=0;必須將次引腳置低,使905進入standby模式
//步驟二:發送RRP指令
//步驟三:循環調用SpiWrite函數,讀取接收到的數據
//步驟四:等待DR和AM引腳復位為低電平
// AM 地址匹配,接收到有效地址,被置高
// DR 接收到有效數據包,並解碼後,被置高,當所有有效數據被讀取後,
// nrf905降AM和DR置低,最後需要注意的是,必須首先設置器件的
// 發送/接收模式才能保證有效的數據發生接收
//-----------------------------------------------設置nrf905進入接收模式---------------------------------------------------
void SetRxMode(void)
{
TXEN=0;
TRX_CE=1;
nrf905_Delay(1); // nrf905_Delay for mode change(>=650us)
}
//-------------------------------------判斷數據接收狀態-----------------------------------------------------
unsigned char CheckDR(void)//檢查是否有新數據傳入 Data Ready
{
DR=1;
//通過對埠寫1,可以使埠為輸入狀態,這51的 特性。不熟悉者可以參閱51相關書籍作證(將DR埠設置為輸入狀態。)
if (DR==1)
{
DR=0;
return 1;
}
else
{
return 0;
}
}
//----------------------------NRF905接收到數據後讀取保存------------------------------------------------------------
void RxPacket(void)
{
uchar i;
nrf905_Delay(1);
//TRX_CE=0;// 設置905進入待機模式
nrf905_Delay(100);
TRX_CE=0;
CSN=0;// 使能SPI
nrf905_Delay(1);
SpiWrite(RRP); //准備讀取接收到的數據
for (i = 0 ;i < 4 ;i++)
{
TxRxBuf[i]=SpiRead();// 通過SPI介面從905晶元讀取數據
}
CSN=1;//禁用SPI
nrf905_Delay(10);
TRX_CE=1;
}
//--------------------------------------------------------數據接收------------------------------------------------
void RX(void)
{
SetRxMode();
// while (CheckDR()==0); 為了實現雙向通信,就不能一直處於接收等待狀態,所以注釋掉
nrf905_Delay(10);
RxPacket();
if(TxRxBuf[0]==0x29)
{
LED=0;
nrf905_Delay(300);
LED=1;
nrf905_Delay(300);//接收到數據 後閃爍
}
}
//-----------------------------------------------------------------------------------------------------------------
void main(void)
{
nRF905Init();
Config905();
LED=1;
while(1)
{
RX();
if(KEY ==0 )
{
while(KEY==0);
tf = 1 ;
TxRxBuf[0]=0x29;
}
if (tf==1)
{
SetTxMode();
TxPacket(TxRxBuf);// 發送命令數據
LED=0;
nrf905_Delay(300);
LED=1;
nrf905_Delay(300);//發送後LED閃爍
tf = 0;
}
}
}
Ⅱ 用TRX怎麼練背闊肌
利用TRX來進行平板支撐(Plank)或側面平板支撐的動作,在「Abs Revealed」這本書也有提到,其中在上圖中,虛線的部份為TRX掛的錨點,而身體靠近錨點及遠離錨點時,對於你在進行棒式時,強度又是如何變化的呢?有TRX的朋友,可以試試看啰。
直接來看看書本怎麼介紹:
(上圖中) :身體在錨點上,在起始位置進行腳跟和腳趾的擺動,自己創造出不同的阻力。
(上圖左):身體靠近錨點時,阻力會減低,因為你的身體跟TRX都是往同一個方向移動。
(上圖右):身體遠離錨點時,阻力會增加,因為你的身體跟TRX是往不同的方向移動。你的身體離開錨點,但TRX試著把你拉回錨點。
強度的排列,從低至高:「左→中→右」。相信大家還未看文章之前,心裡有個答案了。當然TRX 棒式有很多變化式,請依照自己的體能條件來進行,以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
Ⅲ 電磁流量計端子排上TRX代表啥
各廠規定不一樣,必須參見說明書。因為國內電磁生產廠家較多,表頭廠家也不少,各廠家代碼不同,沒有統一規定。
Ⅳ 計算機中幾層協議指的是
SMPP
SMPP(short message peer to peer)協議是一個開放的消息轉換協議;它定義了一系列操作的協議數據單元(PDUS)和當SMPP運行時ESMS應用系統與smsc之間交換的數據。從而完成SMSC與ESMES
(外部短消息實體)的信息交換。SMPP是基於SMSC與ESME之間的請求和響應協議數據單元的交換,每一個smpp操作都由一個請求p和相應的一個響應PDU組成並且這種交換是在TCP/IP或x.25網路連接
之上的.
1、與CMPP/SGIP協議的差異
1)感覺協議定義比CMPP和SGIP嚴謹和規范,雖然CMPP和SGIP都是從SMPP派生出來的。
2)CMPP和SGIP中有大量的關於計費的定義,SMPP沒有考慮這部分內容。這完全反映了通過簡訊實現的移動增值業務模式在國內的成熟和流行。
3)SMPP的網路承載層可以是TCP/IP和X.25。
2、SMPP協議解決的是移動網路之外的短消息實體與短消息中心的交互問題。即允許移動網路之外的短消息實體(External Short Message Entities,ESMEs)連接短消息中心(SMSC)來提交和接受短
消息。
3、SMPP協議定義的是1)ESME和SMSC之間交互的一組操作和2)ESMS與SMSC交互操作中的數據格式。
4、任何SMPP操作都包含請求PDU(Request Protocol Data Unit)和與之對應的回應PDU(Response Protocol Data Unit)。
5、SMPP把ESMEs分類為Transmitter/Receiver/Transceiver三種交互方式,分別對應僅提交短消息/僅接收短消息/提交和接收短消息三種形態。
6、SMPP會話有5種狀態:OPEN / BOUND_TX / BOUND_RX / BOUND_TRX / CLOSED
7、SMPP定義的PDUs包括
TCP/IP協議
TCP/IP協議介紹
TCP/IP的通訊協議
這部分簡要介紹一下TCP/IP的內部結構,為討論與互聯網有關的安全問題打下基礎。TCP/IP協議組之所以流行,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可以用在各種各樣的信道和底層協議(例如T1和X.25、乙太網以及RS-23
串列介面)之上。確切地說,TCP/IP協議是一組包括TCP協議和IP協議,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協議、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協議和其他一些協議的協議組。
TCP/IP整體構架概述
TCP/IP協議並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層參考模型。傳統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是一種通信協議的7層抽象的參考模型,其中每一層執行某一特定任務。該模型的目的是使各種硬體在相同的層次上相互通
信。這7層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話路層、表示層和應用層。而TCP/IP通訊協議採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路來完成自己的需求。這4層分別為:
應用層:應用程序間溝通的層,如簡單電子郵件傳輸(SMTP)、文件傳輸協議(FTP)、網路遠程訪問協議(Telnet)等。
傳輸層:在此層中,它提供了節點間的數據傳送服務,如傳輸控制協議(TCP)、用戶數據報協議(UDP)等,TCP和UDP給數據包加入傳輸數據並把它傳輸到下一層中,這一層負責傳送數據,並且確定數據
已被送達並接收。
互連網路層:負責提供基本的數據封包傳送功能,讓每一塊數據包都能夠到達目的主機(但不檢查是否被正確接收),如網際協議(IP)。
網路介面層:對實際的網路媒體的管理,定義如何使用實際網路(如Ethernet、Serial Line等)來傳送數據。
TCP/IP中的協議
以下簡單介紹TCP/IP中的協議都具備什麼樣的功能,都是如何工作的:
1. IP
網際協議IP是TCP/IP的心臟,也是網路層中最重要的協議。
IP層接收由更低層(網路介面層例如乙太網設備驅動程序)發來的數據包,並把該數據包發送到更高層---TCP或UDP層;相反,IP層也把從TCP或UDP層接收來的數據包傳送到更低層。IP數據包是不可靠的
,因為IP並沒有做任何事情來確認數據包是按順序發送的或者沒有被破壞。IP數據包中含有發送它的主機的地址(源地址)和接收它的主機的地址(目的地址)。
高層的TCP和UDP服務在接收數據包時,通常假設包中的源地址是有效的。也可以這樣說,IP地址形成了許多服務的認證基礎,這些服務相信數據包是從一個有效的主機發送來的。IP確認包含一個選項,
叫作IP source routing,可以用來指定一條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之間的直接路徑。對於一些TCP和UDP的服務來說,使用了該選項的IP包好像是從路徑上的最後一個系統傳遞過來的,而不是來自於它的真
實地點。這個選項是為了測試而存在的,說明了它可以被用來欺騙系統來進行平常是被禁止的連接。那麼,許多依靠IP源地址做確認的服務將產生問題並且會被非法入侵。
2. TCP
如果IP數據包中有已經封好的TCP數據包,那麼IP將把它們向『上』傳送到TCP層。TCP將包排序並進行錯誤檢查,同時實現虛電路間的連接。TCP數據包中包括序號和確認,所以未按照順序收到的包可以
被排序,而損壞的包可以被重傳。
TCP將它的信息送到更高層的應用程序,例如Telnet的服務程序和客戶程序。應用程序輪流將信息送回TCP層,TCP層便將它們向下傳送到IP層,設備驅動程序和物理介質,最後到接收方。
面向連接的服務(例如Telnet、FTP、rlogin、X Windows和SMTP)需要高度的可靠性,所以它們使用了TCP。DNS在某些情況下使用TCP(發送和接收域名資料庫),但使用UDP傳送有關單個主機的信息。
3.UDP
UDP與TCP位於同一層,但對於數據包的順序錯誤或重發。因此,UDP不被應用於那些使用虛電路的面向連接的服務,UDP主要用於那些面向查詢---應答的服務,例如NFS。相對於FTP或Telnet,這些服務需
要交換的信息量較小。使用UDP的服務包括NTP(網落時間協議)和DNS(DNS也使用TCP)。
欺騙UDP包比欺騙TCP包更容易,因為UDP沒有建立初始化連接(也可以稱為握手)(因為在兩個系統間沒有虛電路),也就是說,與UDP相關的服務面臨著更大的危險。
4.ICMP
ICMP與IP位於同一層,它被用來傳送IP的的控制信息。它主要是用來提供有關通向目的地址的路徑信息。ICMP的『Redirect』信息通知主機通向其他系統的更准確的路徑,而『Unreachable』信息則指出
路徑有問題。另外,如果路徑不可用了,ICMP可以使TCP連接『體面地』終止。PING是最常用的基於ICMP的服務。
5. TCP和UDP的埠結構
TCP和UDP服務通常有一個客戶/伺服器的關系,例如,一個Telnet服務進程開始在系統上處於空閑狀態,等待著連接。用戶使用Telnet客戶程序與服務進程建立一個連接。客戶程序向服務進程寫入信息,
服務進程讀出信息並發出響應,客戶程序讀出響應並向用戶報告。因而,這個連接是雙工的,可以用來進行讀寫。
兩個系統間的多重Telnet連接是如何相互確認並協調一致呢?TCP或UDP連接唯一地使用每個信息中的如下四項進行確認:
源IP地址 發送包的IP地址。
目的IP地址 接收包的IP地址。
源埠 源系統上的連接的埠。
目的埠 目的系統上的連接的埠。
埠是一個軟體結構,被客戶程序或服務進程用來發送和接收信息。一個埠對應一個16比特的數。服務進程通常使用一個固定的埠,例如,SMTP使用25、Xwindows使用6000。這些埠號是『廣為人知』的,
因為在建立與特定的主機或服務的連接時,需要這些地址和目的地址進行通訊。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TCP/IP這個詞,這個詞好像無處不在,時時都會在你面前跳出來。那TCP/IP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TCP/IP其實是兩個網路基礎協議:IP協議、TCP協議名稱的組合。下面我們分別來看看這兩個無處不在的協議。
IP協議
IP(Internet Protocol)協議的英文名直譯就是:網際網路協議。從這個名稱我們就可以知道IP協議的重要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進行貨物運輸時都是把貨物包裝成一個個的紙箱或者是集裝箱之後才
進行運輸,在網路世界中各種信息也是通過類似的方式進行傳輸的。IP協議規定了數據傳輸時的基本單元和格式。如果比作貨物運輸,IP協議規定了貨物打包時的包裝箱尺寸和包裝的程序。 除了這些以外,
IP協議還定義了數據包的遞交辦法和路由選擇。同樣用貨物運輸做比喻,IP協議規定了貨物的運輸方法和運輸路線。
TCP協議
我們已經知道了IP協議很重要,IP協議已經規定了數據傳輸的主要內容,那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協議是做什麼的呢?不知大家發現沒有,在IP協議中定義的傳輸是單向的,也就是
說發出去的貨物對方有沒有收到我們是不知道的。就好像8毛錢一份的平信一樣。那對於重要的信件我們要寄掛號信怎麼辦呢?TCP協議就是幫我們寄「掛號信」的。TCP協議提供了可靠的面向對象的數據流
傳輸服務的規則和約定。簡單的說在TCP模式中,對方發一個數據包給你,你要發一個確認數據包給對方。通過這種確認來提供可靠性。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互聯網路協議)協議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簡單地說,就是由底層的IP協議和TCP協議組成的。
TCP/IP協議的開發工作始於70年代,是用於互聯網的第一套協議。
1.1 TCP/IP參考模型
TCP/IP協議的開發研製人員將Internet分為五個層次,以便於理解,它也稱為互聯網分層模型或互聯網分層參考模型,如下表:
應用層(第五層)
傳輸層(第四層)
互聯網層(第三層)
網路介面層(第二層)
物理層(第一層)
物理層:對應於網路的基本硬體,這也是Internet物理構成,即我們可以看得見的硬設備,如PC機、互連網伺服器、網路設備等,必須對這些硬設備的電氣特性作一個規范,使這些設備都能夠互相連
接並兼容使用。
網路介面層:它定義了將資料組成正確幀的規程和在網路中傳輸幀的規程,幀是指一串資料,它是資料在網路中傳輸的單位。
互聯網層:本層定義了互聯網中傳輸的「信息包」格式,以及從一個用戶通過一個或多個路由器到最終目標的"信息包"轉發機制。
傳輸層:為兩個用戶進程之間建立、管理和拆除可靠而又有效的端到端連接。
應用層:它定義了應用程序使用互聯網的規程。
1. 2 網間協議IP
Internet 上使用的一個關鍵的底層協議是網際協議,通常稱IP協議。我們利用一個共同遵守的通信協議,從而使 Internet 成為一個允許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和不同操作系統的網路。要使兩台
計算機彼此之間進行通信,必須使兩台計算機使用同一種"語言"。通信協議正像兩台計算機交換信息所使用的共同語言,它規定了通信雙方在通信中所應共同遵守的約定。
計算機的通信協議精確地定義了計算機在彼此通信過程的所有細節。例如,每台計算機發送的信息格式和含義,在什麼情況下應發送規定的特殊信息,以及接收方的計算機應做出哪些應答等等。
網際協議IP協議提供了能適應各種各樣網路硬體的靈活性,對底層網路硬體幾乎沒有任何要求,任何一個網路只要可以從一個地點向另一個地點傳送二進制數據,就可以使用IP協議加入 Internet 了。
如果希望能在 Internet 上進行交流和通信,則每台連上 Internet 的計算機都必須遵守IP協議。為此使用 Internet 的每台計算機都必須運行IP軟體,以便時刻准備發送或接收信息。
IP協議對於網路通信有著重要的意義:網路中的計算機通過安裝IP軟體,使許許多多的區域網絡構成了一個龐大而又嚴密的通信系統。從而使 Internet 看起來好像是真實存在的,但實際上它是一種並不
存在的虛擬網路,只不過是利用IP協議把全世界上所有願意接入 Internet 的計算機區域網絡連接起來,使得它們彼此之間都能夠通信。
1.3 傳輸控制協議TCP
盡管計算機通過安裝IP軟體,從而保證了計算機之間可以發送和接收資料,但IP協議還不能解決資料分組在傳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因此,若要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連上 Internet 的計算機還需要
安裝TCP協議來提供可靠的並且無差錯的通信服務。
TCP協議被稱作一種端對端協議。這是因為它為兩台計算機之間的連接起了重要作用:當一台計算機需要與另一台遠程計算機連接時,TCP協議會讓它們建立一個連接、發送和接收資料以及終止連接。
傳輸控制協議TCP協議利用重發技術和擁塞控制機制,向應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連接,使它能夠自動適應網上的各種變化。即使在 Internet 暫時出現堵塞的情況下,TCP也能夠保證通信的可靠。
眾所周知, Internet 是一個龐大的國際性網路,網路上的擁擠和空閑時間總是交替不定的,加上傳送的距離也遠近不同,所以傳輸資料所用時間也會變化不定。TCP協議具有自動調整"超時值"的功能,能
很好地適應 Internet 上各種各樣的變化,確保傳輸數值的正確。
因此,從上面我們可以了解到:IP協議只保證計算機能發送和接收分組資料,而TCP協議則可提供一個可靠的、可流控的、全雙工的信息流傳輸服務。
綜上所述,雖然IP和TCP這兩個協議的功能不盡相同,也可以分開單獨使用,但它們是在同一時期作為一個協議來設計的,並且在功能上也是互補的。只有兩者的結合,才能保證 Internet 在復雜的
環境下正常運行。凡是要連接到 Internet 的計算機,都必須同時安裝和使用這兩個協議,因此在實際中常把這兩個協議統稱作TCP/IP協議。
1. 4 IP地址及其分類
在Internet上連接的所有計算機,從大型機到微型計算機都是以獨立的身份出現,我們稱它為主機。為了實現各主機間的通信,每台主機都必須有一個唯一的網路地址。就好像每一個住宅都有唯一的門牌
一樣,才不至於在傳輸資料時出現混亂。
Internet的網路地址是指連入Internet網路的計算機的地址編號。所以,在Internet網路中,網路地址唯一地標識一台計算機。
我們都已經知道,Internet是由幾千萬台計算機互相連接而成的。而我們要確認網路上的每一台計算機,靠的就是能唯一標識該計算機的網路地址,這個地址就叫做IP(Internet Protocol的簡寫)地址
,即用Internet協議語言表示的地址。
目前,在Internet里,IP地址是一個32位的二進制地址,為了便於記憶,將它們分為4組,每組8位,由小數點分開,用四個位元組來表示,而且,用點分開的每個位元組的數值范圍是0~255,如202.116.0.1,
這種書寫方法叫做點數表示法.IP地址可確認網路中的任何一個網路和計算機,而要識別其它網路或其中的計算機,則是根據這些IP地址的分類來確定的。一般將IP地址按節點計算機所在網路規模的大小
分為A,B,C三類,默認的網路屏蔽是根據IP地址中的第一個欄位確定的。
1. A類地址
A類地址的表示範圍為:0.0.0.0~126.255.255.255,默認網路屏蔽為:255.0.0.0;A類地址分配給規模特別大的網路使用。A類網路用第一組數字表示網路本身的地址,後面三組數字作為連接於網路上
的主機的地址。分配給具有大量主機(直接個人用戶)而區域網絡個數較少的大型網路。例如IBM公司的網路。
2. B類地址
B類地址的表示範圍為:128.0.0.0~191.255.255.255,默認網路屏蔽為:255.255.0.0;B類地址分配給一般的中型網路。B類網路用第一、二組數字表示網路的地址,後面兩組數字代表網路上的主機地址。
3. C類地址
C類地址的表示範圍為:192.0.0.0~223.255.255.255,默認網路屏蔽為:255.255.255.0;C類地址分配給小型網路,如一般的區域網和校園網,它可連接的主機數量是最少的,採用把所屬的用戶分為
若乾的網段進行管理。C類網路用前三組數字表示網路的地址,最後一組數字作為網路上的主機地址。
實際上,還存在著D類地址和E類地址。但這兩類地址用途比較特殊,在這里只是簡單介紹一下:D類地址稱為廣播地址,供特殊協議向選定的節點發送信息時用。E類地址保留給將來使用。
連接到Internet上的每台計算機,不論其IP地址屬於哪類都與網路中的其它計算機處於平等地位,因為只有IP地址才是區別計算機的唯一標識。所以,以上IP地址的分類只適用於網路分類。
在Internet中,一台計算機可以有一個或多個IP地址,就像一個人可以有多個通信地址一樣,但兩台或多台計算機卻不能共享一個IP地址。如果有兩台計算機的IP地址相同,則會引起異常現象,無論哪台
計算機都將無法正常工作。
順便提一下幾類特殊的IP地址:
1. 廣播地址 目的端為給定網路上的所有主機,一般主機段為全0
2. 單播地址 目的端為指定網路上的單個主機地址
3. 組播地址 目的端為同一組內的所有主機地址
4. 環回地址 127.0.0.1 在環回測試和廣播測試時會使用
1.5 子網的劃分
若公司不上Internet,那一定不會煩惱IP Address的問題,因為可以任意使用所有的IP Address,不管是A Class或是B Class,這個時候不會想到要用Sub Net,但若是上Internet那IP Address便彌足珍貴了,
目前全球一陣Internet熱,IP Address已經愈來愈少了,而所申請的IP Address目前也趨保守,而且只有經申請的IP Address能在Internet使用,但對某些公司只能申請到一個C CLass的IP Address,但又有多
個點需要使用,那這時便需要使用到Subnet,這就需要考慮子網的劃分,下面簡介Subnet的原理及如何規劃。
1.5.1 Subnet Mask的介紹
設定任何網路上的任何設備不管是主機、PC、Router等皆需要設定IP Address,而跟隨著IP Address的是所謂的NetMask,這個NetMask主要的目的是由IP Address中也能獲得NetworkNumber,也就是說IP
Ⅳ 為什麼「我」五筆是trnt,不是trxy,而「拽」是rjxt
最後因為都是一拽,其實這二個字只要三筆就出來了.最後一筆是確認筆.可打可不打.一般五筆都有確認筆,也就是最後一筆確認筆..有些字一定要打確認筆,才出來.有些不用打就出來.有些字沒有.因為最後一筆是字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