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植
A. 關於雙性花
兩性花(hermaphrodite) 指被子植物的一朵花中,同時具有雌蕊和雄蕊的。 兩性花為單性花的對應詞,有時也稱為完全花(完全花一般指花萼花冠俱全)。在被子植物最普通的花中常可看到兩性花(如櫻花、薔薇、百合等)。 在兩性花中,有雌蕊、雄蕊成熟期相同的進行自花受精的雌雄同熟花(adichogamous flower),以及成熟期不相同不能自花受精的雌雄異熟花(dichogamous flower)。後者有柳葉菜屬、菊科、梅花草屬、虎耳草科、芹科、石蠶屬等。有雄蕊比雌蕊先成熟的雄蕊先熟花,如玄參科、車前科、十字花科、水麥冬、秋水仙等;也有雌蕊比雄蕊先成熟的雌蕊先熟花。在雄蕊先熟花中,有的是在柱頭、子房成熟時花粉早已成熟而飛散,有的已失去發芽能力。任何一種異熟花都妨礙自花受精,成為自花不親和的原因。 按雌蕊和雄蕊的狀況,花可以分為兩種:一朵花中,雄蕊和雌蕊同時存在的,叫做兩性花,如桃、小麥的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叫做單性花,如南瓜、絲瓜的花。花中只有雄蕊的,叫做雄花;只有雌蕊的,叫做雌花。雌花和雄花生在同一植株上的,叫做雌雄同株,如玉米。雌花和雄花不生在同一植株上的,叫做雌雄異株,如桑 性別(植物) (sexuality in plants)和動物一樣,植物也存在著性的差別,即有專門的雌性和雄性器官,甚至有嚴格的雌性個體和雄性個體之分。 對植物性別的認識 中國古代對於高等植物的性別就有認識。如春秋到西漢初寫成的《爾雅》(約2200年前)中就記載著「桑瓣有葚,梔」,意思是說,桑樹有半數能結桑椹,名為梔。在1400多年前,北魏時期的《齊民要術》《種麻子》篇中就正確地認識到雄麻散放花粉和雌麻結籽的關系,「既放勃,拔出雄,若未放勃去雄者,則不成子實」(放勃即指雄花放出花粉)。中國對於植物性別的認識比歐洲人早1000多年。在歐洲,關於植物有性的差別的概念是在18世紀由J.G.克爾羅伊特和C.von林奈奠定的。 大多數被子植物的雌、雄器官,即雌蘇和雄蕊,著生在同一朵花里。這類植物稱為雌雄同花植物,以符號表示;在某些植物中,雌、雄芯分別著生在不同的花里,成為單性的雌花和雄花,但雌花和雄花同時出現在同一植株上。這類植物為雌雄同株異花植物,以♂♀符號表示,如玉米和瓜類等。在另一些植物中,雌雄花分別著生在不同植株上,為雌雄異株植物,以♂/♀符號表示,如千年桐、大麻、銀杏等。此外還有許多中間類型,有的在同一植株上既有雌雄蕊同在一朵花中的兩性花,又有僅具雌蕊或雄蕊的單性花,以♂♀符號表示。 性染色體 許多雌雄異株植物都有性染色體,例如酸模的雄株含有12個常染色體和XY染色體(2n=14),而雌雄株則有12個常染色體和XXX染色體(2n=15)。銀杏的雄株具有22+XY染色體,而雌株則有22+XX染色體。不過,有些嚴格雌雄異株的植物,由於體細胞中,染色體形狀較小和數目較多,很難區分出性染色體。 性別的控制 與動物相比,植物的性別是相對不穩定的。它雖然受遺傳因子決定,但在外界環境條件和葯劑處理的影響下比較容易發生改變。 控制植物的性別分化有重要意義。在雌雄同株異花和雌雄異株植物中,不同性別的器官和植株具有不同的經濟價值。如果以種子和果實為收獲對象則需要大量的雌花或雌株,而有時為了其他目的,就更歡迎雄株,例如以纖維為收獲物的大麻,以雄株為優,因其纖維拉力較強,為了得到銀杏種子,宜多種雌株,而如用銀杏作行道樹,則又以雄株為佳。在雌雄同花植物中,有時為了育種的方便,也需要化學去雄。 自然界性別表現的規律性 在雌雄同株植物中,一般總是雄花先開,然後是兩性花和雄花混合出現,最後才是單純雌花。在蓖麻中這種情況很明顯,在黃瓜中,側枝較主莖形成較多的雌花,隨著分枝級數提高,雄花與雌花的比值下降。這一現象說明雌花是在植株開花進入晚期階段才出現的。 環境條件的影響 營養,溫度、日照長度、光質、光照強度、水分供應、空氣成分等都對植物性別分化有一定的影響。一般說來,充足的氮素營養,較高的空氣和土壤溫度,較低的氣溫(特別是夜間低溫),藍光,種子播前冷處理等,有利於雌性分化;高溫、紅光等因子則促進雄性分化。日照長度的影響因植物光周期類型而異;一般短日照促進短日植物(SDP)多開雌花,使長日植物(LDP)多開雄花;長日照的作用則相反。 性別的化學控制 在溫室栽培中,很早就有使用熏煙法提高黃瓜結實率的經驗。後來查明「煙」中有效成分為一氧化碳。用0.3%一氧化碳處理黃瓜幼苗可使雄花數大大下降,雌花數顯著提高。一氧化碳處理不僅可改變雌雄花的比例,而且可改變雌雄花出現的順序,降低了雌花著生的節位,可使黃瓜提前長成上市。 植物激素,如生長素(IAA)、赤黴素(GA)、細胞分裂素(CTK)和乙烯(Eth)對植物的性別分化都有明顯的調節控製作用。一般而言,GA促進雄性分化,而IAA、Eth和CTK則促進雌性分化。ABA的作用缺少規律性。Eth能使瓜類,包括黃瓜和瓠瓜提早開雌花,增加雌花數,提高產量,已在生產上應用。 一些生長調節劑,包括類生長素、抗生長素以及激素合成抑制劑,對植物性別分化都有明顯的影響。 矮壯素(CCC)是GA合成的抑制劑。以10-1MCCC溶液噴灑或澆灌黃瓜幼苗,可使植株完全雌性化。 一些無機離子,如Ag+(常用AgNO3)和Co2+(常用CoCl2)能在一些植物的雌株中誘導出雄花,AgNO3和CoCl2都強烈地抑制乙烯在植物體內的生物合成,它們對性別的影響可能是通過對內生乙烯的調節作用。其他乙烯合成抑制劑,如氨基乙氧基乙烯甘氨酸(AVG)也能在雌雄蕊麻等植物中誘導出雄花。應用乙烯劑(一種能釋放乙烯的液體化合物),已誘導出雄性不育孕小麥和水稻。 植物的性別分化是植物成花生理的一個特殊問題,也是更廣泛的分化生理的一個問題。一般認為雌、雄同株植物形成雌、雄器官的基因均已在全能的分化細胞中預先編碼,環境因子或化學葯劑只起著一個阻抑或脫阻抑的作用。對於雌、雄異株植物,性別的逆轉與性染色體間的關系,尚待研究。
B. 乙烯利的功效特點是什麼
通用名稱乙烯利、Ethrel、ETH其他名稱一試靈、CEPA化學名稱2氯乙基膦酸分子式C2H6ClO3P分子量144.50化學結構ClCH—2CH—2—=PO—OH|OH理化性質純品為白色針狀結晶,熔點74~75℃,工業品為淡棕色液體,易溶於水、甲醇、丙酮、乙二醇、丙二醇,微溶於甲苯,不溶於石油醚。在pH3以下的酸性溶液中比較穩定,pH4以上逐漸分解並釋放出乙烯,隨著pH增高,分解速度加快。40%水劑為棕黃色的強酸性液體。毒性低毒。原葯大白鼠急性經口LD50為4229毫克/千克,兔急性經皮LD50為5730毫克/千克。對人皮膚、黏膜、眼睛有刺激性,無致突變、致畸和致癌作用。乙烯利與酯類有親和性,可抑制膽鹼酯酶的活力,對魚低毒,對蜜蜂低毒,對蚯吲無毒。生理作用與功效是促進成熟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乙烯利容易被植物吸收,進入植物的莖、葉、花、果等細胞中,並在細胞液微酸性作用下分解釋放出乙烯,能起內源激素乙烯所起的生理功能。乙烯幾乎參與植物的每一個生理過程,能促進果實成熟及葉片、果實脫落,促進雌花發育,誘導雄性不育,打破某些種子休眠,改變趨向性,減少頂端優勢,增加有效分櫱,使植株矮壯等作用。劑型85%原葯、40%水劑。
附表
適用作物
主要用於棉花、番茄、西瓜、柑橘、香蕉、咖啡、桃子、柿子等的果實促熟,培育後季稻矮壯秧,增加橡膠乳產量和小麥、大豆等作物產量。
C. 植物中ETH是什麼物質
是植物激素乙烯(ethylene, ETH)。
乙烯的生理作用
1、三重反應(抑制莖伸長,使莖加粗,失去負向地性)偏上生長
2、促進果實成熟
3、促進花的分化
4、促進器官脫落
5、促進次生物排泌
D. 黃精長什麼樣子啊
黃精為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先端有時突出似雞頭狀。莖直立,高50~90厘米。葉輪生,每輪4~6枚,線狀披針形,先端捲曲。花腋生,雄蕊6枚,花柱長,為子房的1.5~2倍。漿果球形,成熟時黑色。花期5~6月。果期7~9月。 多花黃精:莖高40~100厘米。葉互生,橢圓形、卵狀披針形至長圓狀。花梗著生花2~7~14.朵,在總梗上排列成傘形。花被黃綠色。花絲有小乳突或微毛,頂端膨大至囊狀突起。
滇黃精:莖高1~3厘米,頂端常作纏繞狀。葉輪生,每輪4~8枚,葉線性或線裝披針形,長6~20厘米,寬0.3~3厘米,先端漸尖並拳卷。花梗著生花2~3朵,不成傘形。花被粉紅色。漿果成熟時紅色。
E. ETH是哪個國家的簡寫
National Ethiopian Sports Confederation 衣索比亞全國運動聯合會
F. 植物的五大內源激素是什麼
對植物激素的初步研究確定了五種主要類別:脫落酸,植物生長素,細胞分裂素,乙烯和赤黴素。
1.脫落酸ABA:存在於植物的所有部位,其在任何組織中的濃度似乎可以調節其作用並起激素的作用。它在植物中的降解,或更確切地說是分解代謝,影響代謝反應以及細胞生長和其他激素的產生。植物以高ABA水平的種子出生。一種抑制生長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葉子脫落而得名。除促使葉子脫落外尚有其他作用,如使芽進入休眠狀態、促使馬鈴薯形成塊莖等。對細胞的延長也有抑製作用。
2.生長素IAA(合成代表物為α-萘乙酸):生長素是積極影響細胞增大,芽形成和根部萌發的化合物。它們還促進其他激素的產生,並與細胞分裂素一起控制莖,根和果實的生長,並將莖轉化為花。生長素是發現的第一類生長調節劑。促進生長;促進插條不定根的形成;對養分的調運作用;誘導維管束分化;維持頂端優勢;誘導雌花分化單性結實;促進光合產物的運輸;葉片的擴大和氣孔的開放;抑制花朵脫落。不同器官的最適濃度不同,莖端最高,芽次之,根最低。極低的濃度就可促進根生長。所以能促進主莖生長的濃度往往對側芽和根生長有抑製作用。
3.細胞分裂素CTK(合成代表物為激動素):細胞分裂素是影響細胞分裂和芽形成的一組化學物質。它們還有助於延遲組織的衰老,負責調節植物中生長素的運輸,並影響節間長度和葉片生長。誘導細胞分裂,調節其分化,解除頂端優勢、促進芽的萌動,提高成花率,促進果實發育,抑制葉綠素分解、延遲植物的衰老,提高作物抗寒能力。
4.乙烯ETH(合成代表物為乙烯利):乙烯與其他主要植物激素不同,乙烯是一種氣體,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有機化合物,僅由六個原子組成。它通過蛋氨酸的分解而形成,蛋氨酸是所有細胞中的一種氨基酸。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有限,因此不會在細胞內積聚,通常會擴散出細胞並逸出植物。其作為植物激素的有效性取決於其產生速率與其逃逸到大氣中的速率。在迅速生長和分裂的細胞中,尤其是在黑暗中,乙烯以更快的速度產生。新的生長和新發芽的幼苗產生的乙烯多於逃脫植物的乙烯,這導致乙烯含量升高,抑制了葉片的膨脹。促進果實成熟;促進根毛生長,打破某些植物種子和芽休眠;促進鳳梨科開花;促進水生植物地下部伸長生長;加速葉片衰老;促進脫落。
5.赤黴素GA:包含多種植物內部和真菌天然產生的化學物質。它們是在包括黑澤榮一在內的日本研究人員注意到由一種名為「赤霉赤黴菌」的真菌產生的化學物質在水稻植物中異常生長時發現的。後來發現,GA也是由植物本身產生的,並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控制著多個方面的發育。種子發芽時,GA的合成在種子中強烈上調,發芽需要其存在。在幼苗和成蟲中,GA強烈促進細胞伸長。遺傳演算法還促進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之間的過渡,並且受精過程中花粉功能也是必需的。最突出的作用是刺激莖的伸長,明顯增加植物高度而不改變莖間的數目,保花保果。在一定濃度范圍內,隨著濃度的提高,刺激生長的效應增大。
G. 促進植物生長的激素有哪些各有什麼作用
即生長素(auxin)、赤黴素(GA)、細胞分裂素(CTK)、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乙烯(ethyne,ETH)和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BR)。它們都是些簡單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但它們的生理效應卻非常復雜、多樣。例如從影響細胞的分裂、伸長、分化到影響植物發芽、生根、開花、結實、性別的決定、休眠和脫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重要的調節控製作用。
植物激素的化學結構已為人所知,人工合成的相似物質稱為生長調節劑,如吲哚乙酸;有的還不能人工合成,如赤黴素。目前市場上售出的赤黴素試劑是從赤黴菌的培養過濾物中製取的。這些外加於植物的吲哚乙酸和赤黴素,與植物體自身產生的吲哚乙酸和赤黴素在來源上有所不同,所以作為植物生長調節劑,也有稱為外源植物激素。
最近新確認的植物激素有,多胺,水楊酸類,茉莉酸(酯)等等。
植物體內產生的植物激素有赤黴素、激動素、脫落酸等。現已能人工合成某些類似植物激素作用的物質如2,4-D(2,4-二氯苯酚代乙酚)等。
植物自身產生的、運往其他部位後能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微量有機物質稱為植物激素。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物質稱為植物生長調節劑。已知的植物激素主要有以下5類: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而油菜素甾醇也逐漸被公認為第六大類植物激素。
生長素
1.有關歷史
D.Darwin在1880年研究植物向性運動時,只有各種激素的協調配合,發現植物幼嫩的尖端受單側光照射後產生的一種影響,能傳到莖的伸長區引起彎曲。1928年荷蘭F.W.溫特從燕麥胚芽鞘尖端分離出一種具生理活性的物質,稱為生長素,它正是引起胚芽鞘伸長的物質。1934年荷蘭F.克格爾等從人尿得到生長素的結晶,經鑒定為吲哚乙酸。
2.存在的部位
生長素在低等和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生長素主要集中在幼嫩、正生長的部位,如禾穀類的胚芽鞘,它的產生具有「自促作用」,雙子葉植物的莖頂端、幼葉、花粉和子房以及正在生長的果實、種子等;衰老器官中含量極少。
用胚芽鞘切段證明植物體內的生長素通常只能從植物的上端向下端運輸,而不能相反。這種運輸方式稱為極性運輸,能以遠快於擴散的速度進行。但從外部施用的生長素類葯劑的運輸方向則隨施用部位和濃度而定,如根部吸收的生長素可隨蒸騰流上升到地上幼嫩部位。
在植物中,則吲哚乙酸通過酶促反應從色氨酸合成。十字花科植物中合成吲哚乙酸的前體為吲哚乙腈,西葫蘆中有相當多的吲哚乙醇,也可轉變為吲哚乙酸。已合成的生長素又可被植物體內的酶或外界的光所分解,因而處於不斷的合成與分解之中。
3.作用
1.低濃度的生長素有促進器官伸長的作用。
從而可減少蒸騰失水。超過最適濃度時由於會導致乙烯產生,生長的促進作用下降,甚至反會轉為抑制。不同器官對生長素的反應不同,根最敏感,芽次之,莖的敏感性最差。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的主要原因,在於它能使細胞壁環境酸化、水解酶的活性增加,從而使細胞壁的結構鬆弛、可塑性增加,有利於細胞體積增大。
2.生長素還能促進RNA和蛋白質的合成,促進細胞的分裂與分化。生長素具有兩重性,不僅能促進植物生長,也能抑制植物生長。低濃度的生長素促進植物生長,過高濃度的生長素抑制植物生長。2,4-D曾被用做選擇性除草劑。
4.關於生長素類似物
吲哚乙酸可以人工合成。生產上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類似生長素的物質如吲哚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2,4-D、4-碘苯氧乙酸等,可用於防止脫落、促進單性結實、疏花疏果、插條生根、防止馬鈴薯發芽等方面。愈傷組織容易生根;反之容易生芽。
赤黴素
1.有關歷史
1926年日本黑澤在水稻惡苗病的研究中,發現感病稻苗的徒長和黃化現象與赤黴菌(Gibberellafujikuroi)有關。1935年藪田和住木從赤黴菌的分泌物中分離出了有生理活性的物質,定名為赤黴素(GA)。從50年代開始,英、美的科學工作者對赤黴素進行了研究,現已從赤黴菌和高等植物中分離出60多種赤黴素,分別被命名為GA1,GA2等。以後從植物中發現有十多種細胞分裂素,赤黴素廣泛存在於菌類、藻類、蕨類、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商品生產的赤黴素是GA3、GA4和GA7。GA3又稱赤霉酸,是最早分離、鑒定出來的赤黴素,分子式為C19H22O6。即6-呋喃氨基嘌呤。
2.存在部位
高等植物中的赤黴素主要存在於幼根、幼葉、幼嫩種子和果實等部位。
由甲羥戊酸經貝殼杉烯等中間物合成。後證明其中含有一種能誘導細胞分裂的成分,赤黴素在植物體內運輸時無極性,通常由木質部向上運輸,由韌皮部向下或雙向運輸。
3.作用
赤黴素最顯著的效應是促進植物莖伸長。無合成赤黴素的遺傳基因的矮生品種,用赤黴素處理可以明顯地引起莖稈伸長。赤黴素也促進禾本科植物葉的伸長。在蔬菜生產上,常用赤黴素來提高莖葉用蔬菜的產量。一些需低溫和長日照才能開花的二年生植物,干種子吸水後,用赤黴素處理可以代替低溫作用,使之在第1年開花。赤黴素還可促進果實發育和單性結實,打破塊莖和種子的休眠,促進發芽。干種子吸水後,胚中產生的赤黴素能誘導糊粉層內a-澱粉酶的合成和其他水解酶活性的增加,促使澱粉水解,加速種子發芽。目前在啤酒工業上多用赤黴素促進a-澱粉酶的產生,避免大麥種子由於發芽而造成的大量有機物消耗,從而節約成本。
細胞分裂素
1.有關歷史
這種物質的發現是從激動素的發現開始的。由韌皮部向下或雙向運輸。1955年美國人F.斯庫格等在煙草髓部組織培養中偶然發現培養基中加入從變質鯡魚精子提取的DNA,可促進煙草愈傷組織強烈生長。後證明其中含有一種能誘導細胞分裂的成分,稱為激動素。第一個天然細胞分裂素是1964年D.S.萊瑟姆等從未成熟的玉米種子中分離出來的玉米素。以後從植物中發現有十多種細胞分裂素,GA2等。都是腺嘌呤的衍生物。
2.存在部位
高等植物細胞分裂素存在於植物的根、葉、種子、果實等部位。根尖合成的細胞分裂素可向上運到莖葉,但在未成熟的果實、種子中也有細胞分裂素形成。細胞分裂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和防止葉子衰老。綠色植物葉子衰老變黃是由於其中的蛋白質和葉綠素分解;而細胞分裂素可維持蛋白質的合成,從而使葉片保持綠色,延長其壽命。
3.作用
細胞分裂素還可促進芽的分化。在組織培養中當它們的含量大於生長素時,愈傷組織容易生芽;反之容易生根。可用於防止脫落、促進單性結實、疏花疏果、插條生根、防止馬鈴薯發芽等方面。
人工合成的細胞分裂素苄基腺嘌呤常用於防止萵苣、芹菜、甘藍等在貯存期間衰老變質。
脫落酸
1.有關歷史
60年代初美國人F.T.阿迪科特和英國人P.F.韋爾林分別從脫落的棉花幼果和樺樹葉中分離出脫落酸,其分子式為C15H20O4。
2.存在部位
脫落酸存在於植物的葉、休眠芽、成熟種子中。通常在衰老的器官或組織中的含量比在幼嫩部分中的多。
3.作用
抑制細胞分裂,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抑制種子萌發。抑制RNA和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制莖和側芽生長,因此是一種生長抑制劑,有利於細胞體積增大。與赤黴素有拮抗作用。脫落酸通過促進離層的形成而促進葉柄的脫落,還能促進芽和種子休眠。種子中較高的脫落酸含量是種子休眠的主要原因。經層積處理的桃、紅松等種子,芽次之,因其中的脫落酸含量減少而易於萌發。脫落酸也與葉片氣孔的開閉有關,小麥葉片乾旱時,保衛細胞內脫落酸含量增加,氣孔就關閉,從而可減少蒸騰失水。根尖的向重力性運動與脫落酸的分布有關。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葉片等。
乙烯
1.有關歷史
早在20世紀初就發現用煤氣燈照明時有一種氣體能促進綠色檸檬變黃而成熟,這種氣體就是乙烯。但直至60年代初期用氣相層析儀從未成熟的果實中檢測出極微量的乙烯後,乙烯才被列為植物激素。
2.存在部位
乙烯廣泛存在於植物的各種組織、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條件下轉化而成的。合成部位:植物體各個部位。
3.作用
促進果實成熟,促進器官脫落和衰老。它的產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積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產生。乙烯可以促進RNA和蛋白質的合成,並使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加速呼吸作用。因而果實中乙烯含量增加時,可促進其中有機物質的轉化,加速成熟。乙烯也有促進器官脫落和衰老的作用。用乙烯處理黃化幼苗莖可使莖加粗和葉柄偏上生長。乙烯還可使瓜類植物雌花增多,在植物中,促進橡膠樹、漆樹等排出乳汁。
4.有關運用
乙烯是氣體,在田間應用不方便。一種能釋放乙烯的液體化合物2-氯乙基膦酸(商品名乙烯利)已廣泛應用於果實催熟、棉花採收前脫葉和促進棉鈴開裂吐絮、刺激橡膠乳汁分泌、水稻矮化、增加瓜類雌花及促進菠蘿開花等。
其他激素
主要有油菜素甾醇、水楊酸、茉莉酸等,目前比較公認的第六大類植物激素是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油菜素甾醇是甾體類激素,與動物甾體激素的作用機理不同。其具有促進細胞伸長和細胞分裂、促進維管分化、促進花粉管伸長而保持雄性育性、加速組織衰老、促進根的橫向發育、頂端優勢的維持、促進種子萌發等生理作用。而目前油菜素甾醇的信號轉導途徑也是目前研究的前沿和熱點之一。
H. 黃精是什麼樣子
黃精的品種比較多,但是一般常見的有雞頭黃精和姜形黃精這兩種。其中姜形黃精的模樣是呈不規則的塊狀,整體比較扁平和生薑比較相似,長度大約在3到10厘米之間。它的顏色呈土黃棕色,摸起來質地比較粗糙,並且上面還帶有一些沒有規則的紋路。
黃精,中葯名。為百合科植物滇黃精PolygonatumkingianumColl.etHemsl.、黃精PolygonatumsibiricumRed.或多花黃精PolygonatumcyrtonemaHua的燥根莖。按形狀不同,習稱"大黃精"、"雞頭黃精"、"姜形黃精"。具有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之功效。常用於脾胃氣虛,體倦乏力,胃陰不足,口乾食少,肺虛燥咳,勞嗽咳血,精血不足,腰膝酸軟,須發早白,內熱消渴。
I. 激素在生活當中有什麼應用呢
1.糖皮質激素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多種原因造成的炎症反應,如物理性,化學性,免疫性,感染性及無菌性炎症。具體的機理我就不詳細說了。
比如哮喘噴病人的那種葯就含有
J. 各種植物激素的功能
植物激素有六大類
即生長素(auxin)、赤黴素(GA)、細胞分裂素(CTK)、脫落酸(abscisic acid,ABA)、乙烯(ethyne,ETH)和油菜素甾醇(brassinosteroid,BR)。它們都是些簡單的小分子有機化合物,但它們的生理效應卻非常復雜、多樣。例如從影響細胞的分裂、伸長、分化到影響植物發芽、生根、開花、結實、性別的決定、休眠和脫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重要的調節控製作用。
生長素:
吲哚乙酸可以人工合成。生產上使用的是人工合成的類似生長素的物質如吲哚丙酸、吲哚丁酸、萘乙酸、2,4-D、4-碘苯氧乙酸等,可用於防止脫落、促進單性結實、疏花疏果、插條生根、防止馬鈴薯發芽等方面。愈傷組織容易生根;反之容易生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