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期貨平台cme調整eth的指數
❶ Libor/OIS息差是什麼
Libor-OIS息差
OIS
隔夜指數掉期 Overnight Index Swap
定義: 一種利率掉期,將隔夜利率交換成為若干固定利率。
隔夜利率(Overnight Rate)是一家金融機構利用手頭資金向另一家金融機構借出隔夜貸款的利率。
為了調劑銀行的現金存量,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銀行之間互相拆借。即銀行多餘的現金流向現金少的銀行,但也是有代價的。付出的銀行要收利息的。
由於是暫時的現金調劑,因此時間短,同業拆借最長7天,最短半天,隔夜即指一天。
掉期(Swap)也稱互換,是交易雙方依據預先約定的協議,在未來的確定期限內,相互交換一系列現金流量或者支付的交易,包括利率掉期、貨幣掉期、外匯掉期等類型。
掉期概述
掉期是指在外匯市場上買進即期外匯的同時又賣出同種貨幣的遠期外匯,或者賣出即期外匯的同時又買進同種貨幣的遠期外匯,也就是說在同一筆交易中將一筆即期和一筆遠期業務合在一起做,或者說在一筆業務中將借貸業務合在一起做。
西方國家的商業銀行之間進行商業交易時,很少使用遠期交易合同而採用掉期協議的辦法。比如說,美國的大通曼哈頓銀行現在需要英鎊,它可以與英國的巴克萊銀行達成掉期協議,先在大通曼哈頓銀行依據即期匯率把美元付給巴克萊銀行,巴克萊銀行把英鎊付給大通曼哈頓銀行,3 個月後交易逆轉,大通銀行根據當時合同規定的遠期匯率再把英鎊支付給巴克萊銀行,從它那裡收回美元。
設英鎊的即期匯率為£1=$1.7634,3 個月遠期英鎊匯率為£1=$1.7415,英鎊貼水為$0.0219。在掉期交易中,把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之差,即升水或貼水叫做掉期率。在這里可以看出,掉期率不是匯率,僅僅是差價。
當升水或貼水當作掉期率時,是以基本點形式報價的。在外匯交易報價上,基本點指小數點以下第四位,是報價的最小單位。1 個基本點是\frac%,即0.0001。根據上面的數字,英鎊貼水$0.0219,轉化為掉期率就形成了219基本點。掉期交易者所關心的是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的高低,即基本點的大小。因為只有升水或貼水的大小方決定銀行是否進行掉期交易。當銀行把買即期外匯和賣同種國通貨的遠期外匯合起來做時,如果該種通貨貼水,它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貼水過大它就要考慮該不該做這筆交易。因為銀行需要某種外匯,它也可不做掉期交易而採用直接借款的途徑。借款要支付利息。
因此,當銀行在借款和掉期之間進行選擇時,它就會把借款利息率與掉期率的年率進行比較。掉期率的年率就是升水率或貼水率。根據上面數字,這筆掉期交易的年掉期率為:
\frac{1.7415- 1.7634}{1.7634}\times\frac\times100%=4.97%
如借款利息率為5%或5%以上,大通曼哈頓銀行可以從事掉期交易,如果借款利息率在4.97%以下,大通曼哈頓銀行就可不做掉期交易,直接借款的成本更小。從這里可以看出,掉期交易的實質還是進行保值。對於英國巴克萊銀行來說,它從事這筆掉期交易的實質是在從事軟貨幣投機。它先以£1=$1.7634 的高價把英鎊賣出去,到期後再以£1=$1.7415 的低價買回來,從中賺取了利潤。巴克萊銀行在從事這筆掉期交易時也要把對外貸款利息率與年掉期率進行比較。如果貸款利息率高於4.97%,它不會從事這筆掉期交易而直接貸款,如果貸款利息率低於4.97%,它可以從事這筆掉期交易。
在美國商業銀行的外匯交易中,大約有65%為即期外匯交易,30%為掉期外匯交易,5%為遠期外匯交易,可見掉期交易在外匯交易中佔有相當的比例。
掉期交易概述
掉期交易是指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交易形式。更為准確地說,掉期交易是當事人之間約定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等價經濟價值的現金流(Cash Flow〕的交易。
1982年德意志銀行進行了一項利率掉期交易。德意志銀行對某企業提供了一項長期浮動利率的貸款。當時,德意志銀行為了進行長期貸款需要籌集長期資金,同時判斷利率將會上升,以固定利率的形式籌集長期資金可能更為有利。德意志銀行用發行長期固定利率債券的方式籌集到了長期資金,通過進行利率掉期交易把固定利率變換成了浮動利率,再支付企業長期浮動利率貸款。這筆交易被認為是第一筆正式的利率掉期交易。
在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潮流的背景下,掉期交易作為一種靈活、有效的避險和資產負債綜合管理的衍生工具,越來越受到國際金融界的重視,用途日益廣泛,交易量急速增加。近來。這種交易形式己逐步擴展到商品、股票等匯率、利率以外的領域。由於掉期合約內容復雜,多採取由交易雙方一對一進行直接交易的形式,缺少活躍的二級市場和交易的公開性,具有較大的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因此,從事掉期交易者多為實力雄厚、風險控制能力強的國際性金融機構,掉期交易市場基本上是銀行同業市場。國際清算銀行(BIS)和掉期交易商的同際性自律組織國際掉期交易商協會(ISDA),近年來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指引和准則來規范掉期交易,其風險管理越來越受到交易者和監管者的重視。
掉期交易的特點
(1)買與賣是有意識地同時進行的
(2)買與賣的貨幣種類相同,金額相等
(3)買賣交割期限不相同
掉期交易與前面講到的即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有所不同。即期與遠期交易是單一的,要麼做即期交易,要麼做遠期交易,並不同時進行,因此,通常也把它叫做單一的外匯買賣,主要用於銀行與客戶的外匯交易之中。掉期交易的操作涉及即期交易與遠期交易或買賣的同時進行,故稱之為復合的外匯買賣,主要用於銀行同業之間的外匯交易。一些大公司也經常利用掉期交易進行套利活動。
掉期交易的目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軋平外匯頭寸,避免匯率變動引發的風險;二是利用不同交割期限匯率的差異,通過賤買貴賣,牟取利潤。
掉期交易的類型
1.即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spot-forward swaps)
即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指買進或賣出某種即期外匯的同時,賣出或買進同種貨幣的遠期外匯。它是掉期交易里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這種交易形式按參加者不同又可分為兩種:
①純粹的掉期交易,指交易只涉及兩方,即所有外匯買賣都發生於銀行與另一家銀行或公司客戶之間。
②分散的掉期交易,指交易涉及三個參加者,即銀行與一方進行即期交易的同時與另一方進行遠期交易。但無論怎樣,銀行實際上仍然同時進行即期和遠期交易,符合掉期交易的特徵。進行這種交易的目的就在於避免風險,並從匯率的變動中獲利。
例如,美國一家銀行某日向客戶按US=DMl.68的匯率,賣出336萬馬克,收入200萬美元。為防止將來馬克升值或美元貶值,該行就利用掉期交易,在賣出即期馬克的同時,又買進3個月的遠期馬克,其匯率為US=DMl.58。這樣,雖然賣出了即期馬克,但又補進了遠期馬克,使該家銀行的馬克、美元頭寸結構不變。雖然在這筆遠期買賣中該行要損失若干馬克的貼水,但這筆損失可以從較高的美元利率和這筆現匯交易的買賣差價中得到補償。
在掉期交易中,決定交易規模和性質的因素是掉期率或兌換率(swap rate or swap point)。該率就是換匯率。掉期率本身並不是外匯交易所適用的匯率,而是即期匯率與遠期匯率或遠期匯率與即期匯率之間的差額,即遠期貼水或升水。掉期率與掉期交易的關系是:如果遠期升(貼)水值過大,則不會發生掉期交易。因為這時交易的成本往往大於交易所能得到的益處。掉期率有買價掉期率與賣價掉期率之分。
2.一天掉期交易(one-day swaps)
一天掉期又可分為今日掉明日 (today/tomorrow)、明日掉後日(tomorrow/next)和即期掉次日(spot/next)。今日掉明日掉期的第一個到期日在今天,第二個掉期日在明天。明日掉後日掉期的第一個到期日在明天,第二個到期日在後天。即期掉次日掉期的第一個到期日在即期外匯買賣起息日(即後天),第二個到期日是將來的某一天(如即期掉1個月遠期,遠期到期日是即期交割日之後的第30天)。
3.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forward-forward swaps)
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指買進並賣出兩筆同種貨幣不同交割期的遠期外匯。該交易有兩種方式,一是買進較短交割期的遠期外匯(如30天),賣出較長交割期的遠期外匯(如90天);二是買進期限較長的遠期外匯,而賣出期限較短的遠期外匯。假如一個交易者在賣出100萬30天遠期美元的同時,又買進100萬 90天遠期美元,這個交易方式即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由於這一形式可以使銀行及時利用較為有利的匯率時機,並在匯率的變動中獲利,因此越來越受到重視與使用。
例如,美國某銀行在3個月後應向外支付100萬英鎊,同時在1個月後又將收到另一筆100萬英鎊的收入。如果市場上匯率有利,它就可進行一筆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設某天外匯市場匯率為:
即期匯率:£l=US.5960/1.5970
1個月遠期匯率:£1=US.5868/1.5880
3個月遠期匯率:£1=US.5729/1.5742
這時該銀行可作如下兩種掉期交易:
(1)進行兩次「即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即將3個月後應支付的英鎊,先在遠期市場上買入(期限3個月,匯率為1.5742美元),再在即期市場上將其賣出(匯率為1.5960美元)。這樣,每英鎊可得益0.0218美元。同時,將一個月後將要收到的英鎊,先在遠期市場上賣出(期限1個月,匯率為1. 5868美元),並在即期市場上買入(匯率為1.5970美元)。這樣,每英鎊須貼出0.0102美元。兩筆交易合計,每英鎊可獲得收益0.0116美元。
(2)直接進行遠期對遠期的掉期交易。即買入3個月的遠期英鎊(匯率為1.5742美元),再賣出1個月期的遠期英鎊(匯率為1.5868美元),每英鎊可獲凈收益0.0126美元。可見,這種交易比上一種交易較為有利。
掉期交易的作用
由於掉期交易是運用不同的交割期限來進行的,可以避免因時間不一所造成的匯率變動的風險,對國際貿易與國際投資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具體表現在;
1.有利於進出口商進行套期保值。
例如,英國出口商與美國進口商簽定合同,規定4個月後以美元付款。它意味著英國出口商在4個月以後將收入一筆即期美元。在這期間,如果美元匯率下跌,該出口商要承擔風險。為了使這筆貸款保值,該出口商可以在成交後馬上賣出等量的4個月遠期美元,以保證4個月後該出口商用本幣計值的出口收入不因匯率變動而遭受損失。除進出口商外,跨國公司也經常利用套期保值,使公司資產負債表上外幣資產和債券的國內價值保持不變。
在實質上,套期保值與掉期交易並沒有差異。因為在套期保值中,兩筆交易的交割期限不同,而這正是掉期交易的確切含義所在。凡利用掉期交易的同樣可獲得套期保值的利益。但在操作上,掉期交易與套期保值仍有所區別,即在套期保值中,兩筆交易的時間和金額可以不同。
2.有利於證券投資者進行貨幣轉換,避開匯率變動風險。
掉期交易可以使投資者將閑置的貨幣轉換為所需要的貨幣,並得以運用,從中獲取利益。現實中,許多公司和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就利用這項新的投資工具,進行短期的對外投資,在進行這種短期對外投資時,它們必須將本幣兌換為另一國的貨幣,然後調往投資國或地區,但在資金回收時,有可能發生外幣匯率下跌使投資者蒙受損失的情況,為此,就得利用掉期交易避開這種風險。
3.有利於銀行消除與客戶單獨進行遠期交易承受的匯率風險。
掉期交易可使銀行消除與客戶進行單獨遠期交易所承受的匯率風險,平衡即期交易與遠期交易的交割日結構,使銀行資產結構合理化。
例如,某銀行在買進客戶6個月期的100萬遠期美元後,為避免風險,軋平頭寸,必須再賣出等量及交割日期相同的遠期英鎊。但在銀行同業市場上,直接出售單獨的遠期外匯比較困難。因此,銀行就採用這樣一種做法:先在即期市場上出售100萬即期美元,然後再做一筆相反的掉期買賣,即買進100萬即期美元,並賣出100萬遠期美元,期限也為6個月。結果,即期美元一買一賣相互抵消,銀行實際上只賣出了一筆6個月期的遠期美元,軋平了與客戶交易出現的美元超買。
實際上,基準利率反映的是銀行從美聯儲那裡獲得隔夜有擔保資金所必須支付的利率,如果不嫌麻煩且忽略實際的可行性,銀行可以在三個月內不停地從央行那裡以隔夜拆借利率獲取資金,美元三月期OIS(隔夜指數掉期)利率就是描述這種融資方式價格的指標,其反映了掉期合約三個月內隔夜拆借利率變化的預期信息。OIS利率的妙處在於,它包含的信用風險溢價和流動性風險溢價微乎其微,原因很簡單,作為一種利率掉期產品,OIS合約並不要求本金的互換,最大的損失也就是互換利息的差值,交易對手倒閉與否影響不大,而整個交易也幾乎不需要任何初始現金流。
什麼是OIS期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7月30日消息,為進一步擴展短期利率產品,CME集團宣布其計劃提供3個月隔夜指數掉期(OIS)期貨和期貨期權。期貨合約定於9月7日星期日在CMEGlobex電子交易平台交易推出,從9月8日開始交易,同時9月8日也將開始公開拍賣交易。
新的OIS期貨合約將追蹤隔夜有效聯邦基金利率。該合約將反映截至合約期滿三個月內的聯邦基金利率。因為OIS期貨合約將作為歐洲美元期貨覆蓋相同時間段,該合約將向市場參與者提供直接有效的方式在3個月Libor和3個月隔夜融資成本之間息差交易。
OIS期貨將補充CME集團迅速增長的30天聯邦基金利率合約。CME集團30天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和期權在過去一年中得到迅猛發展。08年前六個月,這些合約平均日交易量達115,673手,年比上升52%。
LIBOR利率
倫敦同業拆放利率,簡稱LIBOR。LIBOR指在倫敦的第一流銀行借款給倫敦的另一家第一流銀行資金的利率。現在LIBOR已經作為國際金融市場中大多數浮動利率的基礎利率,作為銀行從市場上籌集資金進行轉貸的融資成本,貸款協議中議定的LIBOR通常是由幾家指定的參考銀行,在規定的時間(一般是倫敦時間上午11:00)報價的平均利率。最大量使用的是3個月和6個月的LIBOR。我國對外籌資成本即是在LIBOR利率的基礎上加一定百分點。從LIBOR變化出來的,還有新加坡同業拆放利率(SIBOR)、紐約同業拆放利率(NIBOR)、香港同業拆放利率(HIBOR)等等。
同業拆放利率指銀行同業之間的短期資金借貸利率。
同業拆放有兩個利率,拆進利率(BidRate)表示銀行願意借款的利率;
拆出利率(OfferedRate)表示銀行願意貸款的利率。一家銀行的拆進(借款)實際上也是另一家銀行的拆出(貸款)。
同一家銀行的拆進和拆出利率相比較,拆進利率(BidRate)永遠小於拆出利率(OfferedRate),其差額就是銀行的得益。
在美國市場上,一般拆進利率(BidRate)在前,拆出利率(OfferedRate)在後,例如3.25至3.50。在英國市場上,一般是拆出利率(OfferedRate)在前,拆進利率(BidRate)在後,例如3.50至3.25,兩種情況下,都表示為「我借款3.25。我貸款3.50」。
同業拆放中大量使用的利率是倫敦同業拆放利率(LondonInterBankOfferedRate)。LIBOR指在倫敦的第一流銀行借款給倫敦的另一家第一流銀行資金的利率。
現在LIBOR已經作為國際金融市場中大多數浮動利率的基礎利率,作為銀行從市場上籌集資金進行轉貸的融資成本,貸款協議中議定的LIBOR通常是由幾家指定的參考銀行,在規定的時間(一般是倫敦時間上午11:00)報價的平均利率。最大量使用的是3個月和6個月的LIBOR。我國對外籌資成本即是在LIBOR利率的基礎上加一定百分點。
美元三月期LIBOR則是16家國際活躍銀行為獲得三個月、無擔保的同業美元貸款而願意支付的利率。顯而易見,這一資金價格包含了兩種主要的風險溢價,一種是信用風險溢價,次貸危機肆虐之下任何地位顯赫的金融機構都可能隨時塌陷,為彌補這種無擔保信貸血本無歸的風險,借款者必須開出更高的價格;另一種是流動性風險溢價,次貸危機橫行之際任何資本雄厚的金融機構都可能隨時入不敷出,作為借方對流動性的渴求異於平常,而作為貸方則對難以即時變現的中長期信貸並不感冒,乾柴烈火般的需求碰上冷若冰霜的供給,結果自然是更高的成交價格。
Libor/OIS息差
Libor/OIS息差主要反映的是全球銀行體系的信貸壓力,息差擴大被視為銀行間拆借的意願下滑。
反映貨幣市場資金取得難易程度的指標LIBOR-OIS息差(即3個月美元銀行間拆借利率與隔夜指數掉期利率之差)
8月29日,反映貨幣市場資金取得難易程度的指標LIBOR-OIS息差達到78個基點,而在去年7月份信貸危機爆發前的一年時間內,該息差平均僅為8個基點。分析師表示,目前的LIBOR-OIS息差水平表明,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面臨的資金壓力仍將持續一段時間。該銀行稱,投資者預期全球主要央行將維持或下調利率以刺激經濟。美國今年第二季度經濟增長率達3.3%,不過美聯儲上次利率會議記錄顯示,美聯儲有可能在年內加息應對通脹。歐元區經濟第二季度首次出現環比負增長,歐洲央行在8月的利率會議上維持4.25%的基準利率不變。日本經濟第二季度出現負增長,日本央行在最近一次利率會議上維持0.5%基準利率不變
保留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信息,剔除基準利率變化的干擾,用三月期Libor減掉三月期OIS利率不就可以了嗎?事實上,這個利率差值也正是大多數經濟學家和分析人士用來衡量信貸市場緊縮狀況的核心指標。那麼,次貸危機前後這個指標有什麼變化?美聯儲的流動性注入又對這一指標產生了什麼影響?
2007年8月9日,法國最大銀行巴黎銀行宣布捲入次貸危機,全球股市大跌,歐美央行緊急注資救場,當日美元三月期Libor與三月期OIS利率的差值(簡稱LO利差)從前一日的13.4個基點躍升至40個基點。這天成了次貸危機後信貸緊縮加劇的分界點:在2001年12月4日至2007年8月8日的1482個交易日里,LO利差在1.91至37.8個基點間小幅波動,平均僅為11.03個基點;而在2007年8月9日至2008年6月3日的214個交易日中,LO利差在24.33個基點至106.35個基點大幅波動,平均高達67.20個基點。毫無疑問,次貸危機已對美國貨幣市場造成了罕見的深重打擊。
更糟糕的是,看上去很美的LO利差很可能低估了實際的信貸緊縮程度,Libor很可能「做了偽證」。Libor的形成較大程度依賴大型銀行的主動報價,而非全然建立在現實交易基礎之上,這帶來了道德風險問題。在次貸危機給大多數歐美金融機構帶來切膚之痛的當下,一些於每日格林威治時間11點准時給BBA(英國銀行家協會)提供報價單的大型銀行可能故意低報為獲得銀行間貸款而願意支付的利率,以掩蓋自身的流動性不足。畢竟,在大多數市場主體都能確切獲知每個銀行單獨報價的背景下,真實暴露自身的流動性需求很可能會加劇市場擔憂,帶來不必要的信心損失和股價下跌。雖然BBA通過剔除極端值的方法在努力縮小失真度,但在哀鴻遍野的市場中,「做偽證」可能不是個別現象。《華爾街日報》就利用從違約保險市場上獲得的信息試圖證明Libor不堪重任,而越來越多對Libor的質疑以及改善Libor報價機制的討論也層出不窮。
❷ 期貨交易的品種有哪些
全球主要股指期貨合約列表
國外常見指數期貨合約介紹
香港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的產生與發展
日本股指期貨的產生與發展
韓國股指衍生品市場經驗探索
台灣地區金融期貨期權市場的發展簡況
滬深300指數是如何編制的?
滬深300指數主要成分股有哪些?
合約大小是多少?什麼是合約乘數?
滬深300指數期貨收取多少保證金?
合約有漲跌停板嗎?
什麼是熔斷機制?
每日的開盤價、收盤價是如何確定的?
每日結算價是如何確定的?
最後結算價是如何確定的?為什麼不用收盤價呢?
什麼是合約的最小變動單位?
合約掛牌幾個月份?
合約的最後交易日是哪一天?
股指期貨每天交易時間和股票市場一樣嗎?
一、國外主要上市股指期貨品種
1、全球主要股指期貨合約列表
國家 指數期貨合約 開設時間 開設交易所
美國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1982.2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1982.2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1982.2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1982.2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1982.2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價值線指數期貨(VLF) 1982.2 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
加拿大 多倫多50指數期貨(Toronto50) 1987.5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
英國 金融時報100指數期貨(FTSE100) 1984.5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LIFFE)
法國 法國證券商協會40股指期貨(CAC-40) 1988.6 法國期貨交易所(MATIF)
德國 德國股指期貨(DAX-30) 1990.9 德國期貨交易所(DTB)
瑞士 瑞士股指期貨(SMI) 1990.11
荷蘭 阿姆斯特丹股指期貨EOE指數 1988.10 阿姆斯特丹金融交易所(FTA)
泛歐100指數期貨(Eurotop100) 1991.6 荷蘭期權交易所(EOE)
西班牙 西班牙股指期貨(IBEX35) 1992.1 西班牙衍生品交易所(MEFFRV)
瑞典 瑞典股指期貨(OMX) 1989.12
奧地利 奧地利股指期貨(ATX) 1992.8
比利時 比利時股指20期貨(BEL 20) 1993.9
丹麥 丹麥股指期貨(KFX) 1989.12
芬蘭 芬蘭指數期貨(FOX 1988.5
日本 日經225指數期貨(Nikkei 225) 1988.9
大阪證券交易所(OSE) 東證綜合指數期貨(TOPIX) 1988.9 東京證券交易所(TSE)
新加坡 日經225指數期貨(Nikkei 225) 1986.9 新加坡金融期貨交易所(SIMEX)
摩根世界指數期貨(NISCI) 1993.3 新加坡金融期貨交易所(SIMEX)
香港 恆生指數期貨(HIS) 1986.5 香港期貨交易所
韓國 韓國200指數期貨(KOPSI200) 1996.6 韓國期貨交易所(KFE)
台灣 台灣綜合指數期貨(TX) 1998.7 台灣期貨交易所(TAIMEX)
澳大利亞 普通股指數期貨(All Ordinaries) 1983.2 悉尼期貨交易所(SFE)
紐西蘭 紐西蘭40指數期貨(NZSE 40) 1991.9
2、國外常見指數期貨合約介紹
標的名稱 SP500
DowJonesInstrialAverage
NASDAQ 100
FTSE -100
標准普爾500
指數期貨
道瓊斯平均工業指數期貨
納斯達克100
指數期貨
英國金融時報
指數期貨
交易所
CME CBOT CME LIFFE
商品代碼
SP DJ ND FTSE- 100
最小變動價位
0.1點($25) 1點($10) 0.5點($50) 0.5 (5英鎊)
契約價值
$250*SP $10*DJ $100*ND 10 英鎊* FTSE- 100
交易月份
三,六,九,十二 三,六,九,十二 三,六,九,十二 三,六,九,十二
最後交易日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合約月份第三個星期四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標的名稱 E-mini SP500
E-mini DJ
E-mini NASDAQ 100
Nikkei-225
迷你標普500指數期貨
迷你道指期貨
迷你納斯達克指數期貨
日經225指數
交易所
CME CBOT CME SIMEX
商品代碼
ES YM NQ SSI
最小變動價位
0.25點($12.5) 1點($5) 0.5點($10) 5 點( ¥2500)
契約價值
$50*SP $5*YM $20*NQ ¥500 *SSI
交易月份
三,六,九,十二 三,六,九,十二 三,六,九,十二 三,六,九,十二
最後交易日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合約月份第三個
星期四 合約月份第二個周五的前一個營業日
3、香港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的產生與發展
香港恆生指數期貨合約交易始於一九八六年五月六日,該股市指數期貨合約是根據恆生指數及其四項分類指數:地產、公用事業、金融及工商而定。合約分為四個月份,即當前月、下一月、以及後兩個季月,當前為4月,則合約分為4月恆指、5月恆指、6月恆指、9月恆指,4月合約現金交割之後,則合約變化為5月合約、6月合約、9月合約、12月合約,之後循環反復。合約價值則等於合約的現行結算價格乘以五十港幣。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香港股指期貨的產生及其迅猛發展階段、體制改革階段及其穩步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一九八六年五月至一九八七年十月,即總結為指數期貨的產生、迅猛發展和交易危機。一九八二年至一九八七年,世界股票價格指數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機,在世界股指期貨大發展的良好背景下,一九八六年五月份,香港期貨交易所成功推出恆生指數期貨交易。在恆生指數期貨合約掛牌上市後的短短一年多時間里,期貨交易火爆,發展勢頭迅猛,當年五月份日均成交量為1,800份,到了一九八七年十月,成交量突破25,000份,一九八七年十月十六日成交量破紀錄放大到40,000份。一九八七年十月十九日,美國華爾街股市單日暴跌近23%,並由此引發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風暴,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五"。一九八七年十月中下旬,香港股市同樣無法避免歷經四天的嚴重股災,股指期貨出現首次交易危機。由於香港期貨交易所應付對手風險能力不足,加之當時期貨保證公司保證服務欠缺,恆生指數暴跌420多點,香港期貨交易所不得不增加保證金和擴大停板價幅,期貨指數迅速跌至停板。很多會員由於大面積虧損需要及時補充履約保證金卻無力支付,導致保證金不足以支付結算額,欠款額高達數億港幣。十月二十日,紐約道.瓊期指數暴跌,鑒於不少恆生指數期貨合約拖欠債務,香港股票交易所及期貨交易所宣布休市四天。
第二階段:香港期貨交易所被迫改革。1987年10月,美國股市暴跌引發了全球股災,香港股市歷經四天慘跌,股指期貨交易出現嚴重危機。為了應對當時龐大的保證金不足引發的嚴重債務風險,特別是為防止日後期貨交易可能出現的潛在交割危機,香港期貨交易所著手對結算和保證制度進行大刀闊斧改革。
香港期貨交易所推出股指期貨合約時最早結算任務完全是由結算所承擔,結算所管轄會員的買賣,並監控會員可能發生的交易風險;而會員則管轄其客戶的買賣,負責監控客戶交易風險,會員執行結算所的可靠程序,但並不負有履行其保證的功能或義務,即不能保證客戶能支付任何未平倉合約保證金。一九八七年十月出現交割危機之後,結算制度的改革要求提上日程。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六日,香港期貨交易所作出一個拯救期貨市場的決定,即由香港政府出資50%,主要銀行和經紀出資50%,籌措一筆二十億元港幣的備用貸款給予香港期貨保證公司(之後增至港幣四十億元),增強其抗風險能力,保證香港期貨交易所所有期貨合約的履行。之後,保證公司動用了約二十億元港幣的備用儲備來處理未能履行合約經紀會員的十八億元未平倉合約。但之後政府規定該筆貸款將通過追討未履行責任會員欠款及期貨合約和所有股票交易的特別征費來償還。通過徵收特別征費償還交割債務,無形中將該筆拯救貸款轉嫁到了投資者身上。
隨後期貨交易所繼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強其抗風險能力,並且使其監控市場風險的功能得到加強。改革內容主要有以下三點,其一,將會員分為四種等級,只替自己買賣的經紀劃為第一類經紀會員,代表自己及交易所會員客戶進行交易的經紀劃為第二類經紀會員,代表非會員客戶進行交易的經紀劃為第三類經紀會員,有包銷權的經紀則劃為第四類經紀會員。交易所依據承受風險的大小相應提高交易經紀會員的股本要求,通過此次改革,每一類經紀會員被要求對其顧客的財務狀況進行不定期監察,且會員還負有承受客戶可能拖欠保證金的風險。其二,通過改革成立二億港幣的儲備基金,代替以前的保證公司,期交所結算公司可以利用該筆基金直接支付經紀會員拖欠的保證金,及時化解市場交易、交割風險。其三,改革的另一結果是對結算所進行重組。為了更嚴格地保證經紀會員存放發展按金的安全性和流動性,通過此次重組,將結算公司並為期貨交易所的附屬公司,完成日常交易和交割的結算任務,更便於期貨交易所及時控制風險和應對危機。
第三階段:交易所改革後至今,金融期貨市場的規范和發展。經過系列改革,香港期貨交易所的交易活動逐漸穩定,投資者重新恢復對股指期貨交易的信心。市場體制和各項制度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完善,市場秩序更加規范,交易量不斷上升,並且為我國內地的股指期貨建立和日後建設提供了借鑒和可行性經驗。
附:香港恆生指數期貨合約
相關指數
恆生指數(由恆指服務有限公司編纂,計算及發放)
合約乘數
每點港幣$50.00
合約月份
現月,下月,及之後的兩個季月(立約成本:被結算公司登記的恆生指數期貨合約的價格(以完整指數點計算)
立約價值
立約成本乘以合約乘數
最低格波幅
最低格波幅 一個指數點
持倉限額
無論長倉或短倉,以恆生指數期貨、恆生指數期權及小型恆生指數期貨所有合約月份持倉合共delta 10000為限,並且在任何情況下,小型恆生指數期貨的長倉或短倉都不能超過delta2000 ,計算持倉限額時,每張小型恆生指數期貨的倉位delta為0.2。
開市前時段
(香港時間) 上午九時十五分至上午九時四十五分(第一節買賣)及下午二時正至二時三十分 (第二節買賣)
交易時間
(香港時間)上午九時四十五分至中午十二時三十分(第一節買賣) 下午二時三十分至下午四時十五分(第二節買賣)
最後交易日的交易時間
(香港時間)9:45~12:30(第一節買賣)、14:30~16:00(第二節買賣)由於現貨市場的收市時間有可能會隨時更改,期貨市場的收市時間必須根據現貨市場收市時間的改變而自動做出相應調整。
交易方法
電子自動化交易
最後交易日
該月最後第二個營業日
結算方法
以現金結算
最後結算
恆生指數期合約的最後結算由結算公司決定,並採用恆生指數在最後交易日每五分鍾所報指數點的平均數為依歸,下調至最接近的整數指數點。
4、日本股指期貨的產生與發展
日本股指期貨的發展經歷了較為明顯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80年代初期到1987年,股指期貨在外界因素的推動下從無到有的初步試驗階段。日本於80年代初期即已開放了其證券市場,允許境外投資者投資境內股市。但是,其股指期貨合約卻首先出現在海外,1986年9月3日,日經225指數期貨在新加坡金融期貨交易所(SIMEX)交易。按照日本當時的證券交易法規定,證券投資者從事期貨交易被禁止。所以,當時的日本證券市場並不具備推出股指期貨交易的法律條件。而且,按照當時的證券交易法,日本國內的基金是被禁止投資SIMEX的日經225指數的,只有美國和歐洲的機構投資者利用SIMEX的日經225股指期貨合約對其投資於日本的股票進行套期保值。本國的機構投資者明顯處於不利位置。基於這樣的原因,1987年6月9日,日本推出了第一支股票指數期貨合約---50種股票期貨合約,受當時證券交易法禁止現金交割的限制,50種股票期貨合約採取現貨交割方式,以股票指數所代表的一攬子股票作為交割標的。
第二階段:1988年到1992年逐步完善的過渡階段。這一階段,通過修改和制訂法律,國內股指期貨市場逐步走上正軌。50種股指期貨剛剛推出的前幾個月,交易發展緩慢,直到1987年股市暴跌後交易量迅速發展起來。1987年10月20日上午,日本證券市場無法開始交易,賣盤遠大於買盤,由於漲跌停板的限制,交易剛開始即達到跌停板。由於當時50種股票期貨合約實行現貨交割,所以,境內投資者也無法實施股指期貨交易。而在SIMEX交易的境外投資者卻能夠繼續交易期貨合約。受此事件影響,1988年日本金融市場管理當局批准了大阪證券交易所關於進行日經指數期貨交易的申請。1988年5月,日本修改證券交易法,允許股票指數和期權進行現金交割,當年9月大阪證券交易所開始了日經225指數期貨交易。1992年3月,大阪證券交易所50種股票期貨停止了交易。
第三階段:對股票指數進行修改,股指期貨市場走向成熟。由於日經225指數採用第一批上市的225種股票,以股價簡單平均的形式進行指數化。針對這樣的情況,大阪證券交易所根據大藏省指示,開發出了新的對現貨市場影響小的日經300指數期貨以取代日經225,並於1994年2月14日起開始交易。此後,日本股指期貨市場便正式走向成熟。
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SIMEX)首開先河,於1986年推出了日本的日經225指數期貨交易,並獲得成功。而日本國內在兩年以後才由大販證券交易所(OSE)推出日經225股指期貨交易。1990年,美國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也推出日經225指數期貨交易,形成三家共同交易日經225指數的局面。而在競爭中,由於新加坡推出較早已形成一定優勢,因此一直保持領先地位。直到1995年初英國皇家巴林銀行期貨交易員尼克里森因在投機日經225指數中的違規操作而導致巴林銀行倒閉事件發生後,市場對SIMEX的日經225指數產生了信心危機,資金才又開始迴流日本市場,OSE才趁機奪回了主導權。從某種意義上說,巴林事件的發生也是OSE與SIMEX市場競爭的結果。為了爭奪OSE的市場份額,SIMEX不惜放鬆對市場的監控,在巴林銀行持倉已明顯偏高的情況下,不做及時的處理,直接導致了巴林銀行的巨額虧損。如果SIMEX採取有效辦法展開市場競爭,並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那幺新加坡完全有可能在日經225指數期貨市場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但是總的來說,日本在本土推進日經225股指期貨交易時長期還是處於尷尬地位。從2005年的數據來看,全球日經225指數期貨市場中,日本本土只佔有55.05%的份額。2005年新加坡的日經225指數期貨價格嚴重影響著日本本土的日經225指數價格,新加坡的日經225擁有了很大程度的定價權。
❸ 有沒有比較好的國際期貨平台
1、MATIF 法國國際期貨期權交易所
2、IPE倫敦國際石油交易所
3、LME 倫敦金屬交易所
4、KCBT 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
5、FIA 美國期貨工業協會
6、COMEX 紐約商品交易所
7、NYMEX 紐約商業交易所
8、CBOT芝加哥期貨交易所
9、CBOE芝加哥期權交易所
10、BOTCC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結算公司
11、CME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
12、IMM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國際貨幣市場分部
13、LIFFE 倫敦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
14、SFE悉尼期貨交易所
15、SIMEX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
16、GLOBEX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與路透社合作推出環球期貨交易系統
17、EUREX 歐洲期貨交易所
其中:COMEX(紐約商品交易所,也簡稱CMX)交易的軟商品、金屬、能源期貨對世界價格影響大。Nymex(紐約能源金屬),Nybot(紐約軟性商品)合並為COMEX了。
CME(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交易的利率、外匯、指數、農產品期貨影響較大,CBOT(芝加哥農產品)、CBOE(芝加哥期權)、IMM(芝加哥利率外匯)、GLOBEX也合並於CME,為CME集團的一部分。
應答時間:2021-11-23,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❹ 國內有幾個期貨交易所
一共有4個,分別是鄭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
1.鄭州商品交易所(ZCE)
鄭州商品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10月12日,是我國第一家期貨交易所,也是中國中西部地區唯一一家期貨交易所,交易的品種有強筋小麥、普通小麥、PTA、一號棉花、白糖、菜籽油、早秈稻、玻璃、菜籽、菜粕、甲醇等16個期貨品種,上市合約數量在全國4個期貨交易所中居首。
2.上海期貨交易所(SHFE)
上海期貨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11月26日,目前上市交易的有黃金、白銀、銅、鋁、鋅、鉛、螺紋鋼、線材、燃料油、天然橡膠瀝青等11個期貨品種。
3.大連商品交易所(DCE)
大連商品交易所成立於1993年2月28日,是中國東北地區唯一一家期貨交易所。上市交易的有玉米、黃大豆1號、黃大豆2號、豆粕、豆油、棕櫚油、聚丙烯、聚氯乙烯、塑料、焦炭、焦煤、鐵礦石、膠合板、纖維板、雞蛋等15個期貨品種。
4.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CFFEX)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於2006年9月8日在上海成立,是中國第四家期貨交易所。交易品種有股指期貨,國債期貨。
(4)華爾街期貨平台cme調整eth的指數擴展閱讀:
期貨交易所是買賣期貨合約的場所,是期貨市場的核心。它是一種非營利機構,但是它的非營利性僅指交易所本身不進行交易活動,不以盈利為目的不等於不講利益核算。
在這個意義上,交易所還是一個財務獨立的營利組織,它在為交易者提供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場所和有效監督服務基礎上實現合理的經濟利益,包括會員會費收入、交易手續費收入、信息服務收入及其它收入。
它所制定的一套制度規則為整個期貨市場提供了一種自我管理機制,使得期貨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得以實現。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交易所之間出現了多次的合並和重組。如今最有影響力的期貨交易所包括:
中國市場
1、鄭州商品交易所
鄭州商品交易所於1993年成立,是我國第一個從事以糧油交易為主,逐步開展其它商品期貨交易的場所,她的前身是中國鄭州糧食批發市場,主要上市交易品種有小麥、優質強筋小麥。
2、大連商品交易所
大連商品交易所於1993年11月成立,主要上市交易品種有大豆、豆粕。
3、上海期貨交易所
上海期貨交易所於1998年由上海金屬交易所、上海商品交易所和上海糧油交易所三所合並而成,其主要上市交易品種有銅、鋁和天然膠。
美國市場
以芝加哥和紐約為主: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以農產品和國債期貨見長)、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以畜產品、短期利率歐洲美元產品以及股指期貨出名)、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以指數期權和個股期權最為成功);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以石油和貴金屬
2006年10月17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宣布和已競爭百年的同城對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進行合並。
2007年6月,CME和CBOT的合並計劃獲得美國司法部的批准,2007年7月9日,CME和CBOT股東投票決議通過兩家公司合並,CME成為全球最大的期貨交易所。
2008年3月17日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與紐約商品交易所達成協議,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以股票加現金的方式實現對後者的收購,涉及資金約94億美元。
歐洲市場
主要是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主要交易德國國債和歐元區股指期貨)和泛歐交易(Euronext:主要交易歐元區短期利率期貨和股指期貨等),另外還有兩家倫敦的商品交易所: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主要交易基礎金屬)、國際石油交易所(IPE:主要交易布倫特原油等能源產品)。
亞太市場
以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亞、中國的內地以及香港和台灣地區為主。
日本期貨市場主要包括以東京工業品交易所(TOCOM:主要是能源和貴金屬期貨)、東京穀物交易所(TGM:主要是農產品期貨)等為主的商品交易所,以及以東京證券交易所(TSE:主要交易國債期貨和股指期貨)、大阪證券交易所(OSE:主要交易日經225指數期貨)和東京國際金融期貨交易所(TIFFE:主要交易短期利率期貨)為主的金融期貨交易所。
期權,交易量近幾年名列全球第一。新加坡交易所(SGX)集團下的期貨市場上市的主要是離岸的股指期貨,如摩根台指期貨、日經225指數期貨等。
印度主要期貨品種包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指期貨和個股期貨以及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商品期貨。
澳大利亞期貨市場主要是當地的股指和利率期貨。中國內地目前有鄭州商品交易所(交易小麥、棉花、白糖等農產品期貨)、大連商品交易所(交易大豆、玉米等農產品期貨)、上海期貨交易所(主要交易金屬、能源、橡膠等工業品期貨)以及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以下簡稱中金所)將上市金融期貨品種,首先將上市滬深300股指期貨。
香港地區的期貨市場主要是以香港交易所集團下的恆生指數期貨、H股指數期貨為主。台灣地區的期貨市場主要包括在台灣期貨交易所上市的股指期貨與期權。
其他市場
中南美主要是墨西哥衍生品交易所(主要交易利率、匯率期貨)和巴西期貨交易所(交易各類金融和商品期貨)。非洲期貨市場主要是南非的證券交易所下屬的期貨市場,上市當地金融期貨品種。
2006年6月紐約證券交易所和泛歐證券交易所已達成涉及金額近78億美元的合並協議。
參考資料:網路-期貨交易所
❺ 有沒有辦法可以看到倫敦和美國CME的鋼材期貨的行情
查看了下,貌似這些信息是收費的,幫不上你了!
❻ 幣價下跌是為何
自加密貨幣市場2017年12月的牛市之後,比特幣期貨似乎給許多加密貨幣愛好者留下了一個奇怪的印象。那些追隨加密貨幣世界動態的人們通常是這樣看待比特幣期貨的:它們誕生於2017年底;是由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這兩家受到監管的知名傳統交易所提供的;它們有助於管理投資風險,例如可以吸引機構資金入場、減輕幣價波動、為相關資產提供信貸等。

期貨對比現貨,期貨價格在約定的未來時間,買入賣出價格與之前期貨合約約定的一致
步入熊市
盡管比特幣期貨被大肆炒作,但人們很快就發現,比特幣期貨的交易量並不像一些愛好者預期的那麼多,這引起了第一波刻薄批評。事實是在最初的飆升之後,今年1月比特幣價格急劇走低,這也無助於其衍生品市場的增長。
社交和多資產經紀公司eToro的高級市場分析師Mati Greenspan認為這種變化並不令人驚訝:
「比特幣期貨確實為新投資者打開了市場,否則他們將無法參與其中。然而,迄今為止其交易量相當溫和,這並不令人意外。今年比特幣的價格一直在穩步下降,且只要其價格走嚮往下,就沒有什麼刺激可以吸引人入場。」
盡管將交易量低迷歸因於相關資產市值的下降可能並不正確,但一些觀察人士指出,這兩者實際上是像雞蛋和雞一樣的周期關系,相互影響。早在今年1月份,當大量解釋比特幣價格崩潰的說法開始出現在媒體領域時,其中一個不太明顯但又很合理的說法是:比特幣期貨交易已為看空加密貨幣的投資者打開了加密貨幣市場。
散戶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在期貨交易方面採取的不同策略可以作為這一說法的間接證據。正如《華爾街日報》今年1月份的一項研究所揭示的那樣,「新手」更傾向於押注比特幣價格的上漲,而機構參與者則傾向於做空比特幣。
然而在當時,這樣的擔憂似乎從主流媒體的雷達中消失了。直到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發布信函暗示比特幣期貨的出現與其幣價的下跌「並非巧合」之後,這類擔憂才重新出現。美聯儲的分析人士解釋說,比特幣期貨的出現首次讓「悲觀主義者」有了一個工具,來對抗之前推動幣價一路上漲的「樂觀主義者」。類似的另一個證據是Fundstrat的Thomas Lee將比特幣價格的下跌歸因於Cboe期貨6月中旬的到期交割。
然而,這個問題似乎遠未得到解決:那些指責比特幣期貨使幣價下跌的人也遭到了另一方同樣強烈的反駁。
「我最近做了一些計算,但似乎沒有得出什麼結論,」 Mati Greenspan說,他認為期貨市場的規模根本不足以將整個加密貨幣生態系統推向漫長熊市。
投資平台SharesPost的董事總經理兼研究主管Rohit Kulkarni承認那些「悲觀投機者」有一定影響,但他把其主要原因歸於2018年上半年的監管動盪:
「後來的[2017年12月後]比特幣價格下跌並非由於這些期貨的推出,而是由於圍繞加密貨幣市場的監管不確定性。此外,我們認為悲觀投資者的非理性投機行為也造成了過去六個月的價格變動。因此,我們認為,現在的加密貨幣熊市明顯是在將短期投機者清除出生態系統,這有利於加密貨幣生態系統的長期發展。」
進一步發展
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也不是唯二兩家推出加密貨幣期貨的實體,而比特幣也不是這些合約對應的唯一資產。自今年3月以來,英國金融機構在這一領域的爆炸性新聞不斷出現。今年3月,英國加密貨幣交易所Coinfloor宣布推出首款實體結算的比特幣期貨產品,登上了頭條新聞。
同樣在今年3月,有消息稱,創業公司Crypto Facilities從2016年10月起就開始提供與Ripple的XRP token相關的期貨合約,但出於某種原因,並沒有進行過太多的宣傳。今年5月11日,Crypto Facilities在加密貨幣領域又爆出了另一個重磅炸彈,披露了其最新的ETH/USD期貨產品。最重要的是,6月份這家公司又推出了首個受監管的萊特幣期貨。
由於監管方面的障礙,這樣的行動是不可能跨越大西洋流行的。美國的一些老牌企業似乎也有資格加入這一加密貨幣衍生品競賽,但它們仍未做出決定。
然而,這並不是說美國企業停止加速推出加密貨幣衍生品交易。今年5月初,《紐約時報》報道稱,高盛和紐約證券交易所都在加速推出加密貨幣交易平台及相關產品的計劃。幾周後,總部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Susquehanna International Group將比特幣期貨列入了其金融產品中。
今年6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財務總監William Hinman對監管機構所認為的以太坊表示,「目前以太坊的供應和銷售不屬於證券交易。」這一監管的突破性進展可能會對美國的加密貨幣期貨產生重大影響。這一聲明給該行業注入了活力,理解加密貨幣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總裁Chris Concannon談到,這為以太坊期貨清除了一個關鍵障礙。如果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開辟了推出這一個產品的道路,考慮到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與Crypto Facilities的合作夥伴關系,那麼不難想像芝商所會迅速趕上,因為Crypto Facilities其領先的以太坊衍生基礎設施已經准備完成。
顯然,盡管面臨各種挑戰,基於加密貨幣的期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促進了機構資本進入加密貨幣金融生態系統。大多數專家對這一趨勢的進一步發展持積極態度,設想加密資產成為金融體系的一個合法組成部分。
「隨著我們接近期貨交易的周年紀念日,我們預計更多的機構投資者將在加密貨幣專用基金上有大動作。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最近A16Z的通告,這是由Andreessen Horowitz發起的3億美元加密貨幣基金,致力於投資加密貨幣及其他區塊鏈相關項目,」Kulkarni指出。
區塊鏈解決方案提供商GECKO Governance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Shane Brett似乎也有同感:
「加密貨幣期貨的出現是主流採用率增加的明確標志,它有助於加速市場的成熟和合法化。」
對散戶投資「新手」來說,到目前為止,加密貨幣期貨推出帶來的直接好處可能要小得多。
「對於主流華爾街投資者來說,做華爾街期貨真的沒什麼好處。他們也可以直接購買比特幣。同樣,期貨的最小合約乘數也可能成為進場的障礙。芝商所的合約乘數為5比特幣,這比大多數散戶客戶投資者習慣交易的更多。即使是合約乘數為1比特幣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合約,大多數人也難以習慣。」eToro的Mati Greenspan總結道。
發文時比特幣價格¥41870.01
原文:https://cointelegraph.com/news/bear-market-s-little-helpers-a-guide-to-crypto-futures
作者:Kirill Bryanov
編譯:linkea
稿源(譯):巴比特資訊(http://www.8btc.com/guide-to-futures)版權聲明:
作者保留權利。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巴比特立場。
❼ 什麼是股指期貨
也可稱為股價指數期貨、期指,是指以股價指數為標的物的標准化期貨合約,雙方約定在未來的某個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確定的股價指數的大小,進行標的指數的買賣。作為期貨交易的一種類型,股指期貨交易與普通商品期貨交易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徵和流程。
股指期貨的基本特徵
1. 股指期貨與其他金融期貨、商品期貨的共同特徵
合約標准化。期貨合約的標准化是指除價格外,期貨合約的所有條款都是預先規定好的,具有標准化特點。期貨交易通過買賣標准化的期貨合約進行。
交易集中化。期貨市場是一個高度組織化的市場,並且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期貨交易在期貨交易所內集中完成。
對沖機制。期貨交易可以通過反向對沖操作結束履約責任。
每日無負債結算制度。每日交易結束後,交易所根據當日結算價對每一會員的保證金帳戶進行調整,以反映該投資者的盈利或損失。如果價格向不利於投資者持有頭寸的方向變化,每日結算後,投資者就須追加保證金,如果保證金不足,投資者的頭寸就可能被強制平倉。
杠桿效應。股指期貨採用保證金交易。由於需交納的保證金數量是根據所交易的指數期貨的市場價值來確定的,交易所會根據市場的價格變化,決定是否追加保證金或是否可以提取超額部分。
2. 股指期貨自身的獨特特徵
股指期貨的標的物為特定的股票指數,報價單位以指數點計。
合約的價值以一定的貨幣乘數與股票指數報價的乘積來表示。
股指期貨的交割採用現金交割,不通過交割股票而是通過結算差價用現金來結清頭寸。
股指期貨與商品期貨交易的區別
標的指數不同。股指期貨的標的物為特定的股價指數,不是真實的標的資產;而商品期貨交易的對象是具有實物形態的商品。
交割方式不同。股指期貨採用現金交割,在交割日通過結算差價用現金來結清頭寸;而商品期貨則採用實物交割,在交割日通過實物所有權的轉讓進行清算。
合約到期日的標准化程度不同。股指期貨合約到期日都是標准化的,一般到期日在3月、6月、9月、12月等幾種;而商品期貨合約的到期日根據商品特性的不同而不同。
持有成本不同。股指期貨的持有成本主要是融資成本,不存在實物貯存費用,有時所持有的股票還有股利,如果股利超過融資成本,還會產生持有收益;而商品期貨的持有成本包括貯存成本、運輸成本、融資成本。股指期貨的持有成本低於商品期貨。
投機性能不同。股指期貨對外部因素的反應比商品期貨更敏感,價格的波動更為頻繁和劇烈,因而股指期貨比商品期貨具有更強的投機性。
股票指數期貨產生的背景和發展
隨著證券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和機構投資者的成長,市場對規避股市單邊巨幅漲跌風險的要求日益迫切,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理論工作者,對推出股指期貨以規避股市系統性風險的呼聲都越來越高,決策層也對這一問題極為關注。那麼我國當前推出股指期貨時機是否成熟?股指期貨的推出對證券市場有何影響?如何設計我國的股指期貨合約?從本期起,本版特開辟"股指期貨研究"專欄,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歡迎對股指期貨感興趣的業內外人士參加討論,共同為推動我國股指期貨的研究開發獻計獻策。
同其他期貨交易品種一樣,股指期貨也是適應市場規避價格風險的需求而產生的。
二戰以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股票市場取得飛速發展,上市股票數量不斷增加,股票市值迅速膨脹。以紐約股票交易所為例:1980年其股票交易量達到3749億美元,是1970年的3.93倍;日均成交4490萬股,是1960年的19.96倍;上市股票337億股,市值12430億美元,分別是1960年的5.185倍和4.05倍。股票市場迅速膨脹的過程,同時也是股票市場的結構不斷發生變化的過程:二戰以後,以信託投資基金、養老基金、共同基金為代表的機構投資者取得快速發展,它們在股票市場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例,並逐步居於主導地位。機構投資者通過分散的投資組合降低風險,然而進行組合投資的風險管理只能降低和消除股票價格的非系統性風險,而不能消除系統性風險。隨著機構投資者持有股票的不斷增多,其規避系統性價格風險的要求也越來越強烈。
股票交易方式也在不斷地發展進步。以美國為例:最初的股票交易是以單種股票為對象的。1976年,為了方便散戶的交易,紐約股票交易所推出了指定交易循環系統(簡稱DOT),該系統直接把交易所會員單位的下單房同交易池聯系了起來。此後該系統又發展為超級指定交易循環系統(簡稱SDOT)系統,對於低於2099股的小額交易指令,該系統保證在三分鍾之內成交並把結果反饋給客戶,對於大額交易指令,該系統雖然沒有保證在三分鍾內完成交易,但毫無疑問,其在交易上是享有一定的優惠和優勢的。與指定交易循環系統幾乎同時出現的是:股票交易也不再是只能對單個股票進行交易,而是可以對多種股票進行"打包",用一個交易指令同時進行多種股票的買賣即進行程序交易(Program trading,亦常被譯為程式交易)。對於程序交易的概念,歷來有不同的說法。紐約股票交易所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出發,認為超過15種股票的交易指令就可稱為程序交易;而一般公認的說法則是,作為一種交易技巧,程序交易是高度分散化的一籃子股票的買賣,其買賣信號的產生、買賣數量的決定以及交易的完成都是在計算機技術的支撐下完成的,它常與衍生品市場上的套利交易活動,組合投資保險、以及改變投資組合中股票投資的比例等相聯系。伴隨著程序交易的發展,股票管理者很快就開始了"指數化投資組合"交易和管理的嘗試,"指數化投資組合"的特點就是股票的組成與比例都與股票指數完全相同,因而其價格的變化與股票指數的變化完全一致,所以其價格風險就是純粹的系統性風險。在"指數化投資組合"交易的實踐基礎上,為適應規避股票價格系統性風險的需要而開發股票指數期貨合約,就成為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看到了市場的需求,堪薩斯城市交易所在經過深入的研究、分析之後,在1977年10月向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提交了開展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報告。但由於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與證券交易委員會關於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管轄權存在爭執,另外交易所也未能就使用道.瓊斯股票指數達成協議,該報告遲遲未獲通過。直到1981年,新任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主席菲利蒲.M.約翰遜和新任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約翰.夏德達成"夏德椩己慚沸�欏?/FONT>,明確規定股指期貨合約的管轄權屬於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才為股指期貨的上市掃清了障礙。
到1982年2月16日,堪薩斯城市交易所開展股指期貨的報告終於獲准通過,24日,該交易所推出了道.瓊斯綜合指數期貨合約的交易。交易一開市就很活躍,當天成交近1800張合約。此後,在4月21日,芝家哥商業交易所推出了S&P500股指期貨交易,當天交易量就達到3963張。日本,香港、倫敦、新加坡等地也先後開始了股票指數的期貨交易,股指期貨交易從此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目前,股指期貨已發展成為最活躍的期貨品種之一,股指期貨交易也被譽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最激動人心的金融創新"。
(一)期貨市場與金融期貨的產生
期貨市場的發展歷史可向前推到十六世紀的日本,不過直到1848年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正式成立後,期貨交易才算邁入有組織的時代。事實上,當初的芝加哥期貨交易所並非是一個市場,只是一家為促進芝加哥工、商業發展而自然形成的商會組織。直到1851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才引進遠期合同,蓋因當時的糧食運輸很不可靠,輪船航班也不定期,從美國東部和歐洲傳來的供求信息,很長時間才能傳到芝加哥,糧食價格波動相當大。在這種情況下,農場主可以利用遠期合同保護他們的利益,避免運糧到芝加哥時因價格下跌或需求不足等原因造成損失。同時,加工商和出口商也可以利用遠期合同,減少因各種原因而引起的加工費用上漲的風險,保護他們自身的利益。由於期貨交易所最初和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一個現貨價格風險轉移的場所,因此,從期貨交易的合約中即可看到各個時代經濟結構的演變。
在期貨市場150餘年的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里程碑即是1972年5月16日,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國際貨幣市場(IMM)推出外匯期貨合約(Foreign Gurrency Futures),標志著金融期貨這一新的期貨類別的誕生,從而掀起一個期貨市場發展的黃金時代。1975年10月,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推出了第一張利率期貨合約棗政府國民抵押貸款協會(GNMA)的抵押憑證期貨交易。1982年2月,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KCBT)推出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交易。短短十年間,利率期貨(Interest Rate Futures)和股票指數期貨(Stock Index Futures)相繼問世,標志著金融期貨三大類別的結構已經形成。期貨市場也由於金融期貨的加盟而出現結構性變化。1995年,金融期貨的成交量已佔期貨市場總成交量的80%左右(見下表),穩居期貨市場的主流地位。此外,金融期貨的誕生,給了美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發展期貨市場的時機。自1980年始,這些國家和地區紛紛成立自己的期貨交易所,至1993年,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期貨交易所的成交量已超過美國,成長速度極為驚人。
(二)股票指數期貨的產生(70年代)
與外匯期貨、利率期貨和其他各種商品期貨一樣,股票指數期貨同樣是順應人們規避風險的需要而產生的,而且是專門為人們管理股票市場的價格風險而設計的。
根據現代證券投資組合理論,股票市場的風險可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是由宏觀性因素決定的,作用時間長,涉及面廣,難以通過分散投資的方法加以規避,因此稱為不可控風險。非系統風險則是針對特定的個別股票(或發行該股票的上市公司)而發生的風險,與整個市場無關,投資者通常可以採取投資組合的方式規避此類風險,因此,非系統風險又稱可控風險。投資組合雖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非系統風險,但當整個市場環境或某些全局性的因素發生變動時,即發生系統性風險時,各種股票的市場價格會朝著同一方向變動,單憑在股票市場的分散投資,顯然無法規避價格整體變動的風險。為了避免或減少這種所謂不可控風險的影響,人們從商品期貨的套期保值中受到啟發,設計出一種新型金融投資工具棗股票指數期貨。
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實質,是投資者將其對整個股票市場價格指數的預期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的過程,通過對股票趨勢持不同判斷的投資者的買賣,來沖抵股票市場的風險。由於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的對象是股票指數,以股票指數的變動為標准,以現金結算為唯一結算方式,交易雙方都沒有現實的股票,買賣的只是股票指數期貨合約。
本世紀七十年代,西方各國受石油危機的影響,經濟發展十分不穩定,利率波動劇烈,導致股票市場價格大幅波動,股票投資者迫切需要一種能夠有效規避風險,實現資產保值的金融工具。於是,股票指數期貨應運而生。它的興起,一方面給擁有股票和將要購買或拋出股票的投資者提供了轉移風險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給了期貨投機者以投機的機會,使得股票指數期貨迅速得到了不同投資者的青睞。
(三)投資組合替代方式與套利工具(1982年-1985年)
自美國堪薩斯期貨交易所推出價值線綜合指數期貨之後三年,投資者逐漸改變了以往進出股市的傳統方式,即挑選某個股票或某組股票,還誕生出其它投資方式,包括:第一,復合式指數基金(Synthetic Index Fund)誕生,即投資者可以通過同時買進股票指數期貨及國債的方式,達到買進成份指數股票投資組合的同樣效果;第二,運用指數套利(Return Enhancement),套取幾乎沒有風險的利潤。這是由於股票指數期貨推出的最初幾年,市場效率較低,常常出現現貨與期貨價格之間基差較大的現象,對交易技術較高的專業投資者,可通過同時交易股票和股票期貨的方式獲取幾乎沒有風險的利潤。
(四)動態交易工具(1986年-1989年)
股指期貨經過幾年的交易後,市場效率逐步提高,運作較為正常,逐漸演變為實施動態交易策略得心應手的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第一,通過動態套期保值(Dynamic Hedging)技術,實現投資組合保險(Portfolio Insurance),即利用股票指數期貨來保護股票投資組合的跌價風險;第二,進行策略性資產分配(AssetAllocation)。期貨市場具有流動性高、交易成本低、市場效率高的特徵,恰好符合全球金融國際化、自由化的客觀需求。尤其是過去十年來,受到資訊與資金快速流動、電腦與通訊技術進步的沖擊,如何迅速調整資產組合,已成為世界各國新興企業和投資基金必須面對的課題,股票指數期貨和其他創新金融工具提供了解決這一難題的一條途徑。
(五)股票指數期貨的停滯期(1988年-1990年)
1987年10月1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單日暴跌近25%,從而引發全球股市重挫的金融風暴,即著名的"黑色星期五"。雖然事過十餘載,對如何造成恐慌性拋壓,至今眾說紛紜。股票指數期貨一度被認為是"元兇"之一,使股票指數期貨的發展在那次股災之後進入了停滯期。盡管連著名的"布萊迪報告"也無法確定期貨交易是唯一引發恐慌性拋盤的原因。事實上,更多的研究報告指出,股票指數期貨交易並未明顯增加股票市場價格的波動性。
為了防範股票市場價格的大幅下跌,包括各證券交易所和期貨交易所均採取了多項限制措施。如紐約證券交易所規定道瓊斯30種工業指數漲跌50點以上時,即限製程式交易(Program Trading)的正式進行。期貨交易所則制定出股票指數期貨合約的漲跌停盤限制,藉以冷卻市場發生異常時恐慌或過熱情緒。這些措施在1989年10月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價格"小幅崩盤"時,發揮了異常重要的作用,指數期貨自此再無不良記錄,也奠定了90年代股票指數期貨更為繁榮的基礎。
(六)蓬勃發展階段(1990年-至今)
進入九十年代之後,股票指數期貨應用的爭議逐漸消失,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更為理智,發達國家和部分發展中國家相繼推出股票指數期貨交易,配合全球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的提高,股指期貨的運用更為普遍。
股指期貨的發展還引起了其他各種非股票的指數期貨品種的創新,如以消費者物價指數為標的的商品價格指數期貨合約,以空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標的的大氣污染期貨合約,以及以電力價格為標的的電力期貨合約等等。可以預見,隨著金融期貨的日益深入發展,這些非實物交收方式的指數類期貨合約交易將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股票指數期貨的特徵、功能與作用
股票指數期貨一有價格發現功能。期貨市場由於所需的保證金低和交易手續費便宜,因此流動性極好。一旦有信息影響大家對市場的預期,會很快地在期貨市場上反映出來。並且可以快速地傳遞到現貨市場,從而使現貨市場價格達到均衡。
股票指數期貨二有風險轉移功能。股指期貨的引入,為市場提供了對沖風險的途徑,期貨的風險轉移是通過套期保值來實現的。如果投資者持有與股票指數有相關關系的股票,為防止未來下跌造成損失,他可以賣出股票指數期貨合約,即股票指數期貨空頭與股票多頭相配合時,投資者就避免了總頭寸的風險。
股指期貨有利於投資人合理配置資產。如果投資者只想獲得股票市場的平均收益,或者看好某一類股票,如科技股,如果在股票現貨市場將其全部購買,無疑需要大量的資金,而購買股指期貨,則只需少量的資金,就可跟蹤大盤指數或相應的科技股指數,達到分享市場利潤的目的。而且股指期貨的期限短(一般為三個月),流動性強,這有利於投資人迅速改變其資產結構,進行合理的資源配置。
另外,股指期貨為市場提供了新的投資和投機品種;股指期貨還有套利作用,當股票指數期貨的市場價格與其合理定價偏離很大時,就會出現股票指數期貨套利活動;股指期貨的推出還有助於國企在證券市場上直接融資;股指期貨可以減緩基金套現對股票市場造成的沖擊。
股票指數期貨為證券投資風險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它從兩個方面改變了股票投資的基本模式。一方面,投資者擁有了直接的風險管理手段,通過指數期貨可以把投資組合風險控制在浮動范圍內。另一方面,指數期貨保證了投資者可以把握入市時機,以准確實施其投資策略。以基金為例,當市場出現短暫不景氣時,基金可以藉助指數期貨,把握離場時機,而不必放棄准備長期投資的股票。同樣,當市場出現新的投資方向時,基金既可以把握時機,又可以從容選擇個別股票。正因為股票指數期貨在主動管理風險策略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日益被市場所接受,所以近二十年來世界各地證券交易所紛紛推出了這一交易品種,供投資者選擇。
股票指數期貨的功能可以概括為四點。1.規避系統風險。2.活躍股票市場。3.分散投資風險。4.可進行套期保值。
與進行股指所包括的股票的交易相比,股票指數期貨還有重要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提供較方便的賣空交易
賣空交易的一個先決條件是必須首先從他人手中借到一定數量的股票。國外對於賣空交易的進行沒有較嚴格的條件,這就使得在金融市場上,並非所有的投資者都能很方便地完成賣空交易。例如在英國只有證券做市商才有中能借到英國股票;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規則10A-1規定,投資者借股票必須通過證券經紀人來進行,還得交納一定數量的相關費用。因此,賣空交易也並非人人可做。而進行指數期貨交易則不然。實際上有半數以上的指數期貨交易中都包括擁有賣空的交易頭寸。
2、交易成本較低
相對現貨交易,指數期貨交易的成本是相當低的。指數期貨交易的成本包括:交易傭金、買賣價差、用於支付保證金的機會成本和可能的稅項。如在英國,期貨合約是不用支付印花稅的,並且購買指數期貨只進行一筆交易,而想購買多種(如100種或者500種)股票則需要進行多筆、大量的交易,交易成本很高。而美國一筆期貨交易(包括建倉並平倉的完整交易)收取的費用只有30美元左右。有人認為指數期貨交易成本僅為股票交易成本的十分之一。
3、較高的杠桿比率
在英國,對於一個初始保證金只有2500英鎊的期貨交易帳戶來說,它可以進行的金融時報100種指數期貨的交易量可達70000英鎊,杠桿比率為28:1。由於保證金交納的數量是根據所交易的指數期貨的市場價值來確定的,交易所會根據市場的價格變化情況,決定是否追加保證金或是否可以提取超額部分。
4、市場的流動性較高
有研究表明,指數期貨市場的流動性明顯高於現貨股票市場。如在1991年,FTSE-100指數期貨交易量就已達850億英鎊。
從國外股指期貨市場發展的情況來看,使用指數期貨最多的投資人當屬各類基金(如各類共同基金、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的投資經理。另外其他市場參與者主要有:承銷商、做市商、股票發行公司。
❽ 中金所期貨指數IF、IH、IC分別是什麼英文單詞的縮寫
這個股指期貨並不是英文單詞的縮寫,硬要翻譯的話太牽強。記住對應的就好
IF:滬深300指數期貨
IH:上證50指數期貨
IC:中證500指數期貨
❾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期貨品種有哪些
指數期貨
指數期貨是一種具法律約束力的買賣協議,合約持有人須在指定日期,以指定價格買入或沽出相等於有關指數的金融價值,並採用現金交割方式,而合約價值通常以特定的貨幣與股票指數報價相乘來計算。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指數期貨包括小型標准普爾500指數期貨、小型納斯達克100指數期貨、小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期貨以及日經225指數期貨。
外匯期貨
外匯期貨是一份在指定日期,以早前定下私匯率交換另一種貨幣的期貨合約,投資者可以用作對沖外匯風險。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外匯期貨品種包括澳元-美元,加元-美元,瑞郎-美元。歐元-美元,英鎊-美元,日元-美元以及紐元-美元。
預期年化利率期貨
預期年化利率期貨是一種與生息資產相關的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用來對沖預期年化利率變動導致公司成本上漲的風險。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預期年化利率期貨包括30、10、5、2年期美國國庫債券。
能源期貨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能源期貨有輕原油、天然氣、RBOB汽油以及取暖油。
金屬期貨
金屬期貨是一份在特定的結算日期購買或出售一定數量有關金屬的期貨合約。最流行的金屬期貨為黃金期貨。金屬投資主要是基於對全球市場的供應和需求。投資者常以金屬期貨,尤其是黃金期貨,保障紙幣的不確定性和對抗通脹。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金屬期貨主要有COMEX黃金、COMEX白銀、COMEX銅、NYMEX鈀以及NYMEX鉑。
農產品期貨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的農產品期貨包括:玉米期貨、燕麥期貨、大豆期貨、豆粕期貨、豆油期貨以及小麥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