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導LTC曲線的方法有哪些
Ⅰ 怎麼從短期成本曲線推導長期總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曲線分為:短期總成本曲線(以下簡稱short total cost :STC),短期平均成本曲線(short average cost:SAC),短期邊際成本曲線(short margin cost:SMC)。STC是在確定的生產規模下為生產一定數量的產品所花費的總成本;因此,SAC就是STC除以產品數量;SMC就是STC的斜率。它們都是在某一個確定的生產規模下的,也就是在每個生產規模下,都有各自的短期成本曲線,所以有無數個短期成本曲線。
因為在短期,生產規模是不變的,所以廠商只能忍受既定的生產規模,根據邊際成本等於市場價格的利潤最大化條件,決定產量。
但是,在長期,生產規模是可變的,廠商一定會在每一個產量水平上選擇成本最小的那個生產規模。如前所說,短期總成本曲線有無數條,廠商可以再任何一個產量水平上,都找到一個最優的生產規模。用圖形表示,以總成本為例,每一STC上最有效率的點連成線,就是LTC的曲線了。LAC和LMC可以用已經求出的LTC求(LAC就是LTC除以產品數量;LMC就是LTC的斜率),也可以用剛剛推LTC的方法,從SAC和SMC中推出。
Ⅱ 微觀經濟學公式匯總是什麼
微觀經濟學公式匯總如下:
1、總成本(TC)=固定成本(TFC)+可變成本(TVC)。
2、平均成本(AC)=TC/Q。
3、平均固定成本(AFC)=TFC/Q。
4、平均可變成本(AVC)=TVC/Q。
5、邊際成本(MC)=dTC/dQ=dTVC/dQ。
6、均衡條件Qd=Qs。
主要特徵
長期總成本LTC曲線是從原點出發向右上方傾斜的。當產量為零時,長期總成本為零,以後隨著產量的增加,長期總成本是增加的。
長期總成本LTC曲線的斜率先遞增速度增加;進而以遞減速度增加,經拐點之後,又變為以遞增的速度增加。
LTC曲線的形狀主要是由規模經濟因素決定的。在開始生產時,要投入大量生產要素,而當產量少時,這些生產要素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LTC曲線很陡。
Ⅲ 試作圖說明LTC與STC、LAC與SAC、LMC與SMC曲線的關系
長期邊際成本公式表示為:
LMC=△LTC/△Q
或:LMC=dLTC/dQ
MR=AP=P為完全競爭市場的特點,即完全競爭市場的需求曲線P(Q)和邊際成本曲線MR,平均成本曲線AP重合。MR=LMC=SMC=LAC=SAC這個是完全競爭市場均衡的條件。
LMC,SMC,LAC,SAC分別為長期邊際成本,短期邊際成本,長期平均成本和短期平均成本。
因為LAC是SAC的包絡線,長期內規模收益變化和不變。規模收益不變則有:LAC=LMC,此時為LAC直線,是SAC的最低點;.規模報酬遞增或遞減時:LMC與LAC交與LAC的最低點,此點是對應產量的SA的最低點。
(3)推導LTC曲線的方法有哪些擴展閱讀:
(1)每條STC與LTC都只有一個公共點。這是因為對於每條STC來說,都只有一個點與從原點出發的直線相切。或者,也可以說,對於每條SAC來說,都只有一個點與SMC相交,在這一點SAC降至最低點。
(2)STC只能位於LTC的上方,即除公共點以外,每條STC上所有其它各點都大於相同產量狀態下的LTC。否則,如果STC降到LTC的下方,就意味著短期平均成本SAC小於長期平均成本LAC,這與LAC是SAC最低點的連線矛盾。
(3)只有在LAC達到最低點時,STC才會與LTC相切。這是因為在LTC上每一點處,都是它與一條STC的公共點,在這些公共點處,對應的STC都分別與一條從原點出發的直線相切,
但是,對於LTC來講,只有當LAC降至最低點時,才與一條從原點出發的直線相切。因此,除了LAC降到最低點時所對應的LTC上的那一點以外,LTC與STC都呈相交關系,且只有一個交點。
Ⅳ 經濟學原理作業,求作業答案。
經濟學原理作業,求作業答案。
均衡時:QD=QS 所以14-3P=2+6P P=4/3 均衡數量: QD=QS=10
經濟學原理作業答案
1A 2D 3C 4D 5A 6C 7B 8B 9C 10B 11B 12A 13D 14A 15D 16C
經濟學原理作業,求答案
未來的筆 我希望未來能出現一種結合筆,因為現在文具盒裡不光得裝鉛筆、水筆,還得裝鋼筆、圓珠筆,弄得文具盒重重的。那麼,大家就來聽我介紹一下吧! 這種筆和普通的筆外觀沒什麼兩樣,但你可別小看它,它的功能可大著呢!它的上面有幾個細小的開關,第一個開關可以調筆的顏色,如果你想它變成綠色,只要輕輕一按,筆就可以立刻變為綠色了。第二個開關是最重要的,要是沒了它,這筆就不叫結合筆了。這個開關用來讓這根不起眼的筆變成鋼筆、圓珠筆、水筆、或者鉛筆。如果你上美術課沒有帶彩筆,那這根筆就要幫你的大忙了。先按下第二個開關,讓這根筆變為彩筆。如果想換顏色,再按第一個開關,這支筆就會變成你想要的顏色。如果你正在家裡寫作業,突然停電了,就可按下第三個開關,筆就會立刻伸出一個小燈泡,你就可以繼續寫作業了。 如果有人偷走了這種筆,你也不用擔心。不管小偷怎麼按開關,都沒用,因為在你用時,你的指紋留在了上面,而小偷和你不一個指紋,所以啟動不了。相反地,這支筆被小偷一直按,就會啟動一種轉移系統,這系統會使這筆立刻回到主人手中。 這就是我希望未來出現的筆。
求經濟學原理的作業答案。求過程〜
QD=QS,均衡價格為:0.75,數量為6.5
經濟學原理作業,求過程,求答案
在均衡點上,x=20y,dy/dx=-20Y的意義是每減少20單位y損失的滿足等於損失1單位x,所以x=20y
2x+5y=270 收入=支出
所以45y=270 y=6 x=120
對了就給滿意
經濟學原理的作業題,求答案!
均衡價格理論也稱為均衡價值理論,是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價值理論之一。最早由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傑出代表馬歇爾所倡導,並在20世紀初期為資產階級庸俗經濟學家們所廣泛採用。該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決定於供給價格(即生產者所要去的出售價格),和需求價格(即購買者所願出的購買價格)相等之點,即所謂需求與供給的均衡點;供給價格決定於商品的生產費,需求價格則決定於這一商品對購買者的「邊際效用」。這一理論把市場價格與商品價值混為一談,把「生產費論」、「邊際效用論」和「供求論」混為一體,集庸俗價值論的大成。
經濟學原理作業
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的。 2.滿足慾望與需求需要資源。 3.資源可分為兩個層次:潛在資源與現實資源。 4.一定時期內資源是有限的,慾望是無窮的。 5.以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的財富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6.必須由市場來對有限的資源進行配置
2.1 影響需求的因素主要有那些? 1商品本身的價格 2相關商品的價格 3消費者對未來價格的預期 4家庭收入 5消費者偏好 6人口數量與人口結構 7 *** 的消費政策除上述因素之外$民族風俗*文化習慣*社會風尚*經濟開放程度等因素都會不同程度的影響需求 2.2 影響供給的因素主要有那些? 廠商對某種商品的供給數量也是由許多因素綜合作用決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該商品自身的價格.生產技術和管理水平.生產成本.其他商品的價格.廠商對未來商品價格的預期. *** 的經濟政策等除上述因素外,還有時間.氣候.廠商數目.經濟開放程度等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供給 2.3 市場機制的作用是什麼? 價格調節者需求與供給,需求與供給反過來又影響著價格. 市場引導資源實現優化配置:人、物. 市場競爭提高經濟效率. 市場體系是一個高度分散的決策體系,但又整合著千千萬萬市場參與者的行為. 市場價格是一種相對價格。
3.1影響需求價格彈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商品的可替代性 2.商品用途的廣泛性 3.商品對消費者的重要程度 4.商品消費的支出在消費者預算總支出中所佔的比重 5.所考察的消費者調節需求量的時間 3.2 價格變化,對不同彈性的商品銷售收益有何影響? 1.對於ed>1富有彈性的商品,減低價格會增加廠商的銷售收入,相反,提高價格會減少廠商的銷售收入,即廠商的銷售收入與商品的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動。 2.對於ed<1的缺乏彈性的商品,降低價格會使廠商的銷售收入減少,相反,提高價格會使廠商的銷售收入增加,即銷售收入與商品的價格成同方向變動。 3.對於ed=1的單位彈性的商品,降低價格或提高價格對廠商的銷售收入都沒有影響。
4.1 基數效用論與序數效用論有什麼共同點?有什麼差別?相同點:。 兩者都是研究消費者行為的一種理論。後者是前者的補充和完善,兩者用的方法也不相同,前者用邊際效用分析法,後者用無差異曲線分析法。不同點用論用的誕生時間比序數效用論要早序數效用論是在技術效用論解釋的基礎上而發展形成的基數效用論分析者把效用看成是可以相加,相互計算的基數衡量序數效用論分析者認為效用是不可以按照基數進行加,計算的,只有次序的比較基數效用論分析者使用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來分析消費者效用水平的,得到消費者均衡實現的條件,進而分析出來了消費者的個人消費需求曲線,而序數效用論分析者使用無差異曲線及預算線,進而分析出來了消費者均衡實現的條件,推導出了價格-消費曲線,從價格消費曲線再進一步的總結出來了消費者個人需求曲線 4.2 消費者均衡的經濟含義是什麼?答:消費者均衡是指消費者在收入和商品價格既定的條件下作出實現效用最大化的消費選擇。
5.1 在一種要素可變時,產量如何隨該要素使用量變化而變化?答: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當把一種可變的生產要素投入到一種或幾種不變的生產要素中時,最初這種生產要素的增加會使產量增加,當它的增加超過一定的限度時,增加的產量將要遞減,最終還會使產量絕對減少。 5.2 在兩種要素可變時,如何使用兩種要素使效率最佳?答:在成本與生產要素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應該使所購買的各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量與價格的比例相等,即要使每一單位貨幣無論購買何種生產要素都得到相等的邊際產量。 如果把等產量線與等成本線全合在一個圖上,那麼,等產量線必定與無數條等成本線中的一條相切於一點。在這個切點上,就實現了生產要素最適組合。
短期成本有哪幾種?它們的特點及相互關系有哪些?
答 : 固定成本
* 可變成本
* 短期成本
* 短期平均成本
* 短期邊際成本
特點:固定成本是在一定的生產經營能力下,不隨著產銷業務量的增減而變動的成本,是固定不變的.隨著業務量的增加單位平均固定成本在降低.
可變成本隨著產量變動而變動的成本.
短期總成本是指廠商在短期內進行生產經營的開支
* 短期平均成本是短期內生產每一單位產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
* 短期邊際成本是指廠商在短期內每增加一單位產品生產所增加的總成本。
短期平均成本是短期內生產每一單位產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分為平均固定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是由平均固定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決定的。當產量增加時,平均固定成本迅速下降,加之平均可變成本也在下降,因此短期平均成本迅速下降。以後,隨著平均固定成本越來越小,它在平均成本中也越來越不重要,這時平均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下降,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後,又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平均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表明隨著產量增加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變動規律。 短期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是:開始時,邊際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減少,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短期邊際成本曲線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 由上述兩者的特點可以說明短期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的關系: 短期平均成本曲線與短期邊際成本曲線相交於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這一點稱為收支相抵點)。在這一點上,短期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左,短期邊際成本小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右,短期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
長期成本有哪幾種?它們的特點及相互關系有哪些?
LTC(長期總成本)即,"LTC曲線的斜率
必定要隨著產量的增加表現出先遞減達到拐點以後再遞增的特徵)
LAC(長期平均成本)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與短期平均成本相同。但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與短期平均成本曲線也有區別,這就在於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無論在下降時還是上升時都比較平坦,這說明在長期中平均成本無論是減少還是增加都變動較慢。這是由於在長期中全部生產要素可以隨時調整,從規模收益遞增到規模收益遞減有一個較長的規模收益不變階段,而在短期中,規模收益不變階段很短,甚至沒有。
LMC(長期邊際成本)也是一條先下降後上升的U形的曲線。但比短期邊際成本曲線平坦。
長期編輯成本LMC曲線可以有長期總成本LTC曲線得到。LMC=dLTC/dQ,只要吧每個產量水平上的LTC曲線的斜率值描繪在產量和成本的平面坐標軸中,便可得到長期邊際成本LMC曲線。
LAC曲線再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作用下呈現降後升的U形,這就使得LMC曲線必然先升後降的U形,並且兩條曲線相交於LAC曲線的最低點。
第二年的消費傾向8600/10000=0.86
儲蓄為=1-0.86=0.14
邊際為增加的收入中,消費增加多少
收入增加1000,消費增加600
邊際消費為0.6
則儲蓄為0.4
經濟學原理作業、求解答。
1、美國和日本工人每人每年可以生產4輛汽車,一個美國工人1年可以生產10噸糧食,而一個日本工人1年可以生產5噸糧食,生產一輛汽車的機會成本美國是(2.5 )噸糧食,而日本是(1.25 )噸糧食;美國工人生產一噸糧食的機會成本為( 0.4)輛汽車,而日本為( 0.8)輛汽車。(美國)工人在生產糧食中有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 日本)工人在生產汽車中有比較優勢。
2、當唱片的價格從8元上升到10元的時候,需求量才40單位下降到32單位,用中點法計算出來的唱片的需求價格彈性為(1 )。
3、當中東局勢緊張時, *** 對石油實行價格上限的控制政策,價格上限低於市場均衡價格,這時的市場價格等於( 價格上限),市場上石油出現( 應該是【供不應求】吧?這個題不確定)。
4、甲乙丙丁4人對某商品的支付意願分別為100、80、70、60元,商品的市場價格為70元,消費者總剩餘為(40 )元。
5、市場總剩餘等於買者的( 評價)與賣者的( 成本)之差。
6、魯濱遜每小時可以摘10個椰子或捕一條魚,而他的朋友禮拜五每小時可以摘30個椰子或捕兩條魚魯濱遜捕一條魚的機會成本是( 10)個椰子,而禮拜五摘一個椰子的機會成本是( 1/15 )條魚,( 魯濱遜 )在捕魚方面具有比較優勢。
求過程,求答案。經濟學原理的作業~
根據QD=QS得
14-3P=2+6P,解得均衡價格P=4/3,均衡數量Q=10.
均衡數量以及價格提高10%時,P=4/3(1+10%),均衡數量=11
需求價格彈性=dq/dp*p/q=-3*4/3(1+10%)/11=-0.4
供給價格彈性=dq/dp*p/q=6*4/3(1+10%)/11=0.8
Ⅳ 經濟學原理
本章要討論的問題
成本的概念
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長期總成本
長期平均成本與長期邊際成本
范圍經濟
一、成本的概念
1、會計成本 :企業的生產成本通常被看成是企業對所購買的生產要素的貨幣支出。
這是 歷史成本
2、機會成本 :生產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是指生產者 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 中所能得到的 最高收入 。
稀缺性 使得一個社會(或企業)用一定的資源生產某種或某幾種產品時,這些資源就不能再被用於其他生產用途。
3、顯成本和隱成本 :企業生產的顯成本是指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上購買或租用所需要的生產要素的實際支出。
雇傭工人;貸款;租用土地
(1)企業生產的 顯成本 是指廠商在生產要素市場上購買或租用所需要的生產要素的 實際支出 。
從機會成本的角度講,這筆支出的總價格必須等於這些相同的生產要素使用在其他最好用途時所能得到的收入。
(2)企業生產的隱成本是指 廠商本身自己所擁有的且被用於該企業生產過程的那些生產要素 的總價格。
親自管理企業;使用自己的資金;使用自己的土地
隱成本也必須從機會成本的角度按照企業自有生產要素在其他最佳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收入來支付。
4、沉澱成本(sunk cost)沉沒成本 :沉澱成本上升是已經發生而無法收回的支出。
沉澱成本通常是可見的,但在制定未來經濟決策之時應該忽略它
預期沉澱成本是投資
5、利潤 :在經濟學中,企業的利潤是指 經濟利潤 ,即企業的 總收益和總成本之間的差 額。
企業所追求的最大利潤,就是最大的經濟利潤。
經濟利潤也被稱為超額利潤。
(1)經濟利潤與正常利潤
正常利潤是指廠商對自己所提供的企業家才能支付的報酬。
正常利潤是隱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
經濟利潤中不包括正常利潤。
當廠商的經濟利潤為零時,廠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潤。
6、短期成本和長期成本: 成本理論是建立在生產理論基礎上的
1)短期內企業根據其所要達到的產量,只能調整部分生產要素的數量而不能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所以短期成本有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之分。
2)長期內所有要素都是可變的,因此長期成本沒有不變成本和可變成本之分。
7、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
(1)固定成本(Fixed Cost) :無論產出水平如何都不會變化的那部分成本
只有企業 退出生產 ,固定成本才不會發生(關閉並不意味著退出)
根據不同的環境,固定成本可能包括 維持廠房的費用、保險金、暖氣費、電費和少量雇員的工資
現實中許多企業不區分沉澱成本和固定成本
(2)可變成本(variable cost ) :隨產量不同而發生變化的那部分成本
可變成本可能包括 工資、獎金和原材料支出
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的劃分,取決於考慮的時間長短
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的劃分,對企業管理層而言很重要
二、短期成本曲線
1、短期成本的分類:總不變成本、總可變成本和總成本
(1)總不變成本(TFC)
廠商在短期內為生產一定量的產品對不變生產要素所支付的總成本。
(2)總可變成本(TVC)
廠商在短期內為生產一定量的產品對可變生產要素所支付的總成本。
(3)總成本(TC)
廠商在短期內為生產一定量的產品對全部生產要素所支付的總成本。
總不變成本和總可變成本之和 TC=TFC+TVC
2、平均不變成本、平均可變成本和平均總成本
(1)平均不變成本(AFC) AFC(Q)=TFC/Q
廠商在短期內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不變成本。
(2)平均可變成本(AVC) AVC(Q)=TVC/Q
廠商在短期內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可變成本。
(3)平均總成本(AC) AC(Q)=TC(Q)/Q
廠商在短期內平均每生產一單位產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
平均不變成本與平均可變成本之和 AC(Q)= AVC(Q)+ AFC(Q)
(4)邊際成本(MC)
廠商在短期內增加一單位產量時所增加的總成本。 短期內總成本的變化只能源於可變成本
廠商在短期內增加一單位產量時所增加的總成本。 當產量變化非常微小時
3、結論
三、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回憶
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是指:在短期生產過程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一種可變要素投入量的連續增加,它所帶來的邊際產量先是遞增的,達到最大值以後再遞減。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在邊際報酬遞增階段:增加一單位可變要素投入所產生的邊際產量是遞增的,這意味著可以反過來說,在這一階段增加一單位產量所需要的邊際成本是遞減的。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在邊際報酬遞減階段:增加一單位可變要素投入所產生的邊際產量是遞減的,這意味著可以反過來說,在這一階段增加一單位產量所需要的邊際成本是遞增的。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四、短期邊際產量與短期邊際成本
在短期生產中,邊際產量的遞增階段對應著邊際成本的遞減階段,邊際產量的遞減階段對應著邊際成本的遞增階段,與邊際產量的最大值對應著邊際成本的最小值。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結論
在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下,邊際成本MC曲線表現出先降後升的U形特徵。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短期邊際產量與短期邊際成本
證明
假設短期內勞動是唯一的可變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勞動的價格w是既定的
短期產量曲線和短期成本曲線
短期成本變動的決定因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
總產量曲線下凸對應著總成本曲線和總可變成本曲線下凹;總產量曲線下凹對應著總成本曲線和總可變成本曲線下凸;總產量曲線的拐點對應著總成本曲線和總可變成本曲線的拐點。
結論
平均可變成本和平均產量的變動方向是相反的。前者呈遞增時,後者呈遞減;前者呈遞減時,後者呈遞增;前者的最高點對應後者的最低點。
五、長期總成本
1、長期總成本函數和長期總成本曲線
廠商在長期對全部要素投入量的調整意味著對企業的生產規模的調整。
從長期看,廠商總是可以在每一個產量水平上選擇最優的生產規模進行生產。
長期總成本LTC是指廠商在長期中在每一個產量水平上通過選擇最優的生產規模所能達到的最低總成本。
2、結論
長期總成本曲線是無數條短期總成本曲線的包絡線。
在連續變化的每一個產量水平上,都存在著LTC曲線和一條STC曲線的相切點,該STC曲線所代表的生產規模就是生產該產量的最優生產規模,該切點所對應的總成本就是生產該產量的最低總成本。
LTC曲線表示長期內廠商在每一產量水平上由最優生產規模所帶來的最小生產總成本。
長期總成本LTC曲線是從原點出發向右上方傾斜的。
當產量為零時,長期總成本為零,以後隨著產量的增加,長期總成本是增加的;而且,長期總成本LTC曲線的斜率先遞減,經拐點之後,又變為遞增。
LAC表示廠商在長期內按產量平均計算的最低總成本。
3、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推導
(1)第一種方法
長期總成本曲線上的任一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表示相應產量水平上的長期平均成本
與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推導一樣
(2)第二種方法
根據短期平均成本曲線求得
在長期,廠商可以選擇最優的生產規模進行生產,這意味著在每一個產量水平上,總存在唯一一個最小的平均成本與之相對應。
結論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無數條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包絡線。
在連續變化的每一個產量水平,都存在LAC曲線和一條SAC曲線的相切點,該SAC曲線所代表的生產規模就是生產該產量的最優生產規模,該切點所對應的平均成本就是相應的最低平均成本。
LAC曲線表示長期內廠商在每一產量水平上可以實現的最小平均成本。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呈先降後升的U形。
六、長期平均成本
1、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形狀
1、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
在企業生產擴張的開始階段,廠商由於擴大生產規模而使經濟效益得到提高,這叫規模經濟。
廠商產量增加的倍數大於成本增加的倍數
當生產擴張到一定的規模以後,廠商繼續擴大生產規模,就會使經濟效益下降,這叫規模不經濟。
廠商產量增加的倍數小於成本增加的倍數
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都是由廠商變動自己的企業生產規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稱作為內在經濟和內在不經濟。
—在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張過程中,會先後出現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
—正是由於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作用,決定了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表現出先下降後上升的U形特徵。
2、規模經濟的度量(成本—產出彈性)
—EC < 1:MC < AC
—平均成本反映了規模經濟遞增
—EC = 1:MC = AC
—平均成本反映了規模經濟不變
—EC > 1:MC > AC
—平均成本反映了規模不經濟遞減
3、規模經濟、規模不經濟與規模報酬的變化
–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分析包括了規模報酬變化的特殊情況。
–規模報酬分析是以廠商以相同的比例變動全部要素投入量為前提條件的。
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位置
外在經濟和外在不經濟
—外在經濟是由於廠商的生產活動所依賴的外界環境得到改善而產生的。
—外在不經濟是由於廠商的生產活動所依賴的外界環境惡化而產生的。
外在經濟和外在不經濟是由企業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響廠商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位置。
企業的外在經濟使LAC1曲線向下移至LAC2曲線的位置。
相反,企業的外在不經濟使LAC2曲線向上移至LAC1曲線的位置。
長期邊際成本函數
LMC表示廠商在長期內增加一單位產量所引起的最低總成本的增量。
長期平均成本與長期邊際成本
長期邊際成本
長期邊際成本曲線的推導
第一種方法
—LTC曲線上的任一點的斜率值表示相應產量水平上的長期邊際成本。
—與短期邊際成本曲線的推導相同
第二種方法
–根據短期邊際成本曲線求得
–長期總成本曲線是短期總成本曲線的包絡線,說明在長期的每一個產量水平上這兩條曲線的斜率是相等的,即在每一個產量水平上的LMC值都與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SMC值相等。
長期邊際成本曲線的形狀
長期邊際成本曲線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相交於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
—如果LMC
—如果LMC>LAC,LAC被LMC拉上升;
—在LAC的最低點處:LMC=LAC。
長期邊際成本曲線呈U形
因為LAC曲線在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的作用下呈先降後升的U形,這就使得LMC曲線也必然呈先降後升的U形。
推論(對長期總成本曲線形狀的解釋)
因為LMC曲線呈先降後升的U形,且LMC值又是LTC曲線上相應的點的斜率,所以LTC曲線的斜率必定要隨著產量的增加表現出先遞減達到拐點以後再遞增的特徵。
短期成本曲線和長期成本曲線的綜合關系
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情況下的短期成本和長期成本
在每一產量水平,都存在三個特殊點:
LTC曲線與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唯一一條STC曲線的切點
LAC曲線與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唯一一條SAC曲線的切點
LMC曲線與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唯一一條SMC曲線的交點
總結
LTC曲線的拐點與LMC曲線的最低點相對應
LMC曲線與LAC曲線相交於LAC曲線的最低點
存在一條從原點出發的直線與LTC曲線相切,其切點與LAC曲線的最低點相對應。
在LAC曲線的最低點,LAC曲線與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SAC曲線恰好相切於兩者的最低點,LMC曲線與代表最優生產規模的SMC曲線也恰好相交於這一點。
在不少行業的生產過程中,企業在得到規模經濟的全部好處之後,規模不經濟的情況往往要在很高的產量水平上才出現。
L形長期平均成本
在一些企業中往往有這樣的現象,當廠商得到規模經濟的全部好處以後,工廠的生產規模必定達到了LAC曲線的最低點。
為了保持最低平均成本水平,廠商通常用增設相同工廠的做法擴大生產規模。
結論L形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是規模報酬不變的結果
Ⅵ 微觀經濟學ltc是什麼意思
長期總成本曲線(long-run total cost)。
長期成本曲線是成本函數模型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最小的成本,這意味著投入是不固定的。使用長期成本曲線,企業可以擴大生產資料的規模以降低生產商品的成本。
微觀經濟分析中使用了三個主要成本函數(或「曲線」):
1、 長期總成本(LRTC) 是成本函數,表示所有產品的生產總成本。
2、 長期平均成本(LRAC) 是成本函數,表示生產某種商品的每單位平均成本。
3、 長期邊際成本(LRMC) 是成本函數,表示多生產一單位某種商品的成本。
公司理想化的「長期」是指公司在其生產技術中可以採用的投入(例如生產要素)沒有基於時間的限制。
例如,企業不能在短期內增建工廠,但從長遠來看,這種限制並不適用。由於預測引入了復雜性,公司通常假設長期成本基於公司當前面臨的技術、信息和價格。長期成本曲線並不試圖預測公司、技術或行業的變化。它僅反映了在當前期間對更改投入沒有限制的情況下,成本將如何不同。
特徵
長期總成本LTC曲線是從原點出發向右上方傾斜的。當產量為零時,長期總成本為零,以後隨著產量的增加,長期總成本是增加的。
長期總成本LTC曲線的斜率先遞增速度增加;進而以遞減速度增加,經拐點之後,又變為以遞增的速度增加。
LTC曲線的形狀主要是由規模經濟因素決定的。在開始生產時,要投入大量生產要素,而當產量少時,這些生產要素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LTC曲線很陡。
隨著產量的增加,生產要素開始得到充分利用,這時成本增加的比率小於產量增加的比率,表現為規模報酬遞增。最後,由於規模報酬遞減,成本的增加比率又大於產量增加的比率。
可見,LTC曲線的特徵是由規模報酬的變化所決定的。
Ⅶ 什麼是長期總成本,什麼是長期總成本曲線
長期成本曲線,即長期總成本曲線與每條短期總成本曲線相切,從下方將無數條短期總成本曲線包圍起來。長期總成本曲線是短期總成本曲線的包絡線。特徵長期總成本LTC曲線是從原點出發向右上方傾斜的。當產量為零時,長期總成本為零,以後隨著產量的增加,長期總成本是增加的。長期總成本LTC曲線的斜率先遞增速度增加;進而以遞減速度增加,經拐點之後,又變為以遞增的速度增加。LTC曲線的形狀主要是由規模經濟因素決定的。在開始生產時,要投入大量生產要素,而當產量少時,這些生產要素無法得到充分利用,因此,LTC曲線很陡。
Ⅷ 為什麼說LAC是LTC曲線連接相應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
它的曲線,它的連接大疆一點有它的原理,它的連接它的斜率還是非常密切的,我們大家會得到更好的使用。
Ⅸ 包絡曲線的推導過程
在長期成本的分析中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的生產要素都可以改變,對於某一特定的產量水平,廠商可以任意調整生產要素的投人量並實現在此基礎上的特定的生產規模,那麼廠商總會找到一個最佳的生產規模—即使用成本最低的生產規模進行生產—這個生產規模就是在長期分析中所要尋求的生產規模。沿著這一思路,並根據長期與短期的辯證關系,長期總成本曲線就可以描述了,見圖1:
在圖1中,假定STC1,STC2,STC3分別代表三條不同的短期總成本曲線,也表示三種可供選擇的生產規模。當產量為Q1時,則Q1A1 < Q1A2,廠商選擇STC1代表的生產規模;當產量為Q2時,廠商選擇STC2代表的生產規模。由此可知,廠商的長期總成本曲線是各短期總成本曲線相交點之下的弧線段相連構成的一條不規則的曲線(圖中粗線所代表的曲線)。這是生產要素不可細分條件下的長期總成本曲線的推導。如果生產要素可無限細分,包絡曲線的推導過程是完全一樣的,長期總成本曲線形狀與走勢沒有變化,只是上述的弧線段被換成了「點」—即特定產量下所需總成本的最低點,相應的包絡曲線也就變成了一條由一系列最低點連接而成的光滑的曲線(如圖lb中的LTC曲線)。從圖上看,LTC曲線是由特定產量水平下相應STC曲線上的最低點的連線構成的,即LTC曲線與所有STC曲線的最低點相切。由推導可見,長期總成本曲線是對所有相應短期總成本曲線的「包絡」,這條長期總成本曲線就被稱為對應的短期總成本曲線的包絡曲線。
包絡曲線不僅指長期總成本曲線對短期總成本曲線的包絡,而且還包括長期平均成本曲線對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包絡。長期平均成本的地位在成本分析中尤為重要。長期平均成本可以由長期總成本與產量之商獲得,由於長期總成本曲線上的每一點都代表一個最佳生產規模即這點對應的是特定產量下的短期成本的最低點,所以長期平均成本也就表示:在長期分析中廠商生產各種產量所需要的最低平均成本。根據這一點,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也可以描繪了。
假定生產規模可以無限細分,每一個Q對應有一條SAC曲線,每條SAC曲線都有一個最低平均成本點,這些最低點就是長期分析中各產量水平所對應的最低平均成本,把這些點連起來就是長期平均成本曲線,見圖2。同樣,長期平均成本曲線也是與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相切的曲線。
到此,長期成本曲線對相應短期成本曲線的兩條包絡曲線已經得到了—所有短期總成本曲線的最低點與對應長期總成本曲線相切,即所有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相切—所以筆者將包絡曲線定義為,包絡曲線是由所有短期成本曲線(總成本曲線和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軌跡構成的相應的長期成本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