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h代表乙烯嗎
⑴ 植物中ETH是什麼物質
是植物激素乙烯(ethylene, ETH)。
乙烯的生理作用
1、三重反應(抑制莖伸長,使莖加粗,失去負向地性)偏上生長
2、促進果實成熟
3、促進花的分化
4、促進器官脫落
5、促進次生物排泌
⑵ w是水,al是乙醇,那eth是哪種溶劑的簡寫
乙醚,ether
⑶ aba是什麼塑膠是什麼
ABA——脫落酸
ETH——乙烯
IAA——生長素
CTK——細胞分裂素
GA——赤黴素</ol>以上是五大類植物激素縮寫。
⑷ 植物的五大內源激素是什麼
對植物激素的初步研究確定了五種主要類別:脫落酸,植物生長素,細胞分裂素,乙烯和赤黴素。
1.脫落酸ABA:存在於植物的所有部位,其在任何組織中的濃度似乎可以調節其作用並起激素的作用。它在植物中的降解,或更確切地說是分解代謝,影響代謝反應以及細胞生長和其他激素的產生。植物以高ABA水平的種子出生。一種抑制生長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葉子脫落而得名。除促使葉子脫落外尚有其他作用,如使芽進入休眠狀態、促使馬鈴薯形成塊莖等。對細胞的延長也有抑製作用。
2.生長素IAA(合成代表物為α-萘乙酸):生長素是積極影響細胞增大,芽形成和根部萌發的化合物。它們還促進其他激素的產生,並與細胞分裂素一起控制莖,根和果實的生長,並將莖轉化為花。生長素是發現的第一類生長調節劑。促進生長;促進插條不定根的形成;對養分的調運作用;誘導維管束分化;維持頂端優勢;誘導雌花分化單性結實;促進光合產物的運輸;葉片的擴大和氣孔的開放;抑制花朵脫落。不同器官的最適濃度不同,莖端最高,芽次之,根最低。極低的濃度就可促進根生長。所以能促進主莖生長的濃度往往對側芽和根生長有抑製作用。
3.細胞分裂素CTK(合成代表物為激動素):細胞分裂素是影響細胞分裂和芽形成的一組化學物質。它們還有助於延遲組織的衰老,負責調節植物中生長素的運輸,並影響節間長度和葉片生長。誘導細胞分裂,調節其分化,解除頂端優勢、促進芽的萌動,提高成花率,促進果實發育,抑制葉綠素分解、延遲植物的衰老,提高作物抗寒能力。
4.乙烯ETH(合成代表物為乙烯利):乙烯與其他主要植物激素不同,乙烯是一種氣體,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有機化合物,僅由六個原子組成。它通過蛋氨酸的分解而形成,蛋氨酸是所有細胞中的一種氨基酸。乙烯在水中的溶解度非常有限,因此不會在細胞內積聚,通常會擴散出細胞並逸出植物。其作為植物激素的有效性取決於其產生速率與其逃逸到大氣中的速率。在迅速生長和分裂的細胞中,尤其是在黑暗中,乙烯以更快的速度產生。新的生長和新發芽的幼苗產生的乙烯多於逃脫植物的乙烯,這導致乙烯含量升高,抑制了葉片的膨脹。促進果實成熟;促進根毛生長,打破某些植物種子和芽休眠;促進鳳梨科開花;促進水生植物地下部伸長生長;加速葉片衰老;促進脫落。
5.赤黴素GA:包含多種植物內部和真菌天然產生的化學物質。它們是在包括黑澤榮一在內的日本研究人員注意到由一種名為「赤霉赤黴菌」的真菌產生的化學物質在水稻植物中異常生長時發現的。後來發現,GA也是由植物本身產生的,並在整個生命周期中控制著多個方面的發育。種子發芽時,GA的合成在種子中強烈上調,發芽需要其存在。在幼苗和成蟲中,GA強烈促進細胞伸長。遺傳演算法還促進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之間的過渡,並且受精過程中花粉功能也是必需的。最突出的作用是刺激莖的伸長,明顯增加植物高度而不改變莖間的數目,保花保果。在一定濃度范圍內,隨著濃度的提高,刺激生長的效應增大。
⑸ 防止落花落果的激素
是生長素
1、生長素IAA(合成代表物為α-萘乙酸)
促進生長;促進插條不定根的形成;對養分的調運作用;誘導維管束分化;維持頂端優勢;誘導雌花分化(但效果不如乙烯)單性結實;促進光合產物的運輸;葉片的擴大和氣孔的開放;抑制花朵脫落。
不同器官的最適濃度不同,莖端最高,芽次之,根最低。極低的濃度就可促進根生長。所以能促進主莖生長的濃度往往對側芽和根生長有抑製作用。
2、赤黴素GA3(代表物為920)
最突出的作用是刺激莖的伸長,明顯增加植物高度而不改變莖間的數目,保花保果。在一定濃度范圍內,隨著濃度的提高,刺激生長的效應增大。
3、細胞分裂素CTK(合成代表物為激動素)
誘導細胞分裂,調節其分化,解除頂端優勢、促進芽的萌動,提高成花率,促進果實發育,抑制葉綠素分解、延遲植物的衰老,提高作物抗寒能力。
4、脫落酸ABA(目前無合成代表物質)
一種抑制生長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葉子脫落而得名。除促使葉子脫落外尚有其他作用,如使芽進入休眠狀態、促使馬鈴薯形成塊莖等。對細胞的延長也有抑製作用。
5、乙烯ETH(合成代表物為乙烯利 )
促進果實成熟;促進根毛生長,打破某些植物種子和芽休眠;促進鳳梨科開花;促進水生植物地下部伸長生長;加速葉片衰老;促進脫落。
⑹ 什麼是三重反應
植物生理學中,為乙烯的一種特有反應;在醫學中,為正常皮膚注射組胺產生的現象,又稱為三聯反應。具體解釋如下:
在植物生理學上,三重反應抑制莖的伸長生長;促進上胚軸的橫向加粗;莖失去負向地性而產生橫向生長。這是乙烯特有的反應,可用於乙烯的生物鑒定。
在醫學中,三重反應是指組胺注入皮內,首先因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在注射處出現紅斑,繼而因血管通透性增加,在紅斑部位形成一小腫塊丘疹,最後通過軸突反射使臨近小動脈擴張,在小腫塊四周出現紅暈。這是一種正常皮膚才會出現的現象,可以用於麻風病的診斷。
(6)eth代表乙烯嗎擴展閱讀:
三重反應的其它相關介紹:
19世紀中葉,人們發現照明氣體的泄漏會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1901年,俄羅斯學者尼魯博夫證實了乙烯在照明氣體中的作用,並發現了植物對乙烯的「三重反應」。
幾乎所有高等植物都會產生微量乙烯。乾旱、淹水、極端溫度、化學損傷、機械損傷等都能刺激植物體內乙烯的增加,稱為逆境乙烯,加速植物衰老和脫落。乙烯在種子萌發、脫落和衰老過程中含量較高。高濃度生長素促進乙烯生成。乙烯抑制生長素的合成和運輸。
⑺ 什麼植物激素可以防止落花落果。高中生物
這種激素叫做乙烯。
乙烯是由兩個碳原子和四個氫原子構成的分子構成的化合物。兩個碳原子之間以雙鍵連接。乙烯存在於植物的某些組織、器官中,是由蛋氨酸在供氧充足的條件下轉化而成的。
乙烯是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塑料(聚乙烯及聚氯乙烯)、合成乙醇(酒精)的基本化工原料,也用於製造氯乙烯、苯乙烯、環氧乙烷、乙酸、乙醛、乙醇和炸葯等,尚可用作水果和蔬菜的催熟劑,是一種已證實的植物激素。
乙烯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化學產品之一,乙烯工業是石油化工產業的核心,乙烯產品占石化產品的75%以上,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已將乙烯產量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生理作用是:三重反應、促進果實成熟、促進葉片衰老、誘導不定根和根毛發生、打破植物種子和芽的休眠、抑制許多植物開花(但能誘導、促進菠蘿及其同屬植物開花)、在雌雄異花同株植物中可以在花發育早期改變花的性別分化方向等。
乙烯有4個氫原子的約束,碳原子之間以雙鍵連接。所有6個原子組成的乙烯是共面。氫碳碳角是121.3°;氫碳氫角是117.4 °,接近120 °,為理想sp2混成軌域。這種分子也比較僵硬:旋轉碳碳雙鍵是一個高吸熱過程,需要打破π鍵,而保留σ鍵之間的碳原子。其分子結構為平面矩形。雙鍵是一個電子雲密度較高的地方,因而大部分反應發生在這個位置。
通常情況下,乙烯是一種無色稍有氣味的氣體,密度為1.256kg/m^3,比空氣的密度略小,難溶於水,易溶於四氯化碳等有機溶劑。
①常溫下極易被氧化劑氧化。如將乙烯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溶液的紫色褪去,乙烯被氧化為二氧化碳,由此可用鑒別乙烯。
②易燃燒,並放出熱量,燃燒時火焰明亮,並產生黑煙。
加成反應:有機物分子中雙鍵(或三鍵)兩端的碳原子與其他原子或原子團直接結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應。
乙烯能和溴發生加成反應,生成二溴乙烷。
在一定條件下,乙烯分子中不飽和的碳碳雙鍵中的一個鍵會斷裂,分子里的碳原子能互相形成很長的鍵且相對分子質量很大(幾萬到幾十萬)的化合物,叫做聚乙烯,它是高分子化合物。這種由相對分子質量較小的化合物(單體)相互結合成相對分子質量很大的化合物的反應,叫做聚合反應。這種聚合反應是由一種或多種不飽和化合物(單體)通過不飽和鍵相互加成而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應,所以又屬於加成反應,簡稱加聚反應。
乙烯分子里的碳碳雙鍵的鍵長是1.33×10 -10 米,乙烯分子里的2個碳原子和4個氫原子都處在同一個平面上。它們彼此之間的鍵角約為120°。乙烯雙鍵的鍵能是615千焦/摩,實驗測得乙烷碳碳單鍵的鍵長是1.54×10 -10 米,鍵能348千焦/摩。這表明碳碳雙鍵的鍵能並不是碳碳單鍵鍵能的兩倍,而是比兩倍略少。因此,只需要較少的能量,就能使雙鍵里的一個鍵斷裂。這是乙烯的性質活潑,容易發生加成反應等的原因。
在形成乙烯分子的過程中,每個碳原子以1個2s軌道和2個2p軌道雜化形成3個等同的sp 2 雜化軌道而成鍵。這3個sp 2 雜化軌道在同一平面里,互成120°夾角。因此,在乙烯分子里形成5個σ鍵,其中4個是C—H鍵(sp 2 — s)1個是C—C鍵(sp 2 — sp 2 );兩個碳原子剩下未參加雜化的2個平行的p軌道在側面發生重疊,形成另一種化學鍵:π鍵,並和σ鍵所在的平面垂直。如:乙烯分子里的碳碳雙鍵官能團,是由一個σ鍵和一個π鍵形成的。這兩種鍵的軌道重疊程度是不同的。π鍵是由p軌道從側面重疊形成的,重疊程度比σ鍵從正面重疊要小,所以π鍵不如σ鍵牢固,比較容易斷裂,斷裂時需要的能量也較少。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⑻ 植物中ETH是什麼物質
是植物激素乙烯(ethylene,
ETH)。
乙烯的生理作用
1、三重反應(抑制莖伸長,使莖加粗,失去負向地性)偏上生長
2、促進果實成熟
3、促進花的分化
4、促進器官脫落
5、促進次生物排泌
⑼ 與器官脫落有關的植物激素
植物激素:生長素含量與分布和植物葉片的脫落有密切的關系。試驗證明,當離層遠軸端生長素濃度較近軸端的濃度高時,葉片不脫落;當二者的濃度差很小或不存在時,葉片就脫落;當離層遠軸端生長素濃度較近軸端的濃度低時,就加速葉片的脫落。植株正常生長的條件下,葉片不斷產生生長素,使遠軸端的生長素濃度高於近軸端,營養物質供應充足,葉片健壯生長而不脫落。當葉片衰老時,葉片中產生的生長素量減少,使遠軸端生長素濃度等於或低於近軸端,這時葉片脫落。脫落酸也可促使葉片脫落,秋天的短日照是引起落葉的信號,因為短日照促使樹木產生脫落酸而提高了葉片中脫落酸的含量。乙烯對葉片的脫落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乙烯一方面加速葉片的衰老過程,另一方面能誘導離層中果膠酶和纖維素酶的合成,加速離區細胞的溶解。細胞分裂素能延緩葉片衰老,但秋季由根系運往葉片的細胞分裂素供應減少,減少葉片營養物質的供應而導致葉片的衰老。葉片脫落是葉片中生長素、脫落酸、乙烯和細胞分裂素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⑽ 怎樣認識植物生長調節劑
導語:現在,一說到芒果人們就會說是用植物激素催熟的,提到西瓜,很多人就會想到是植物激素催熟的、打針的……其實,在農業上使用的植物激素通常叫做植物生長調節劑。農業生產中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也是正常的,我們應該譴責的是濫用植物生長調節劑。
現在,一說到芒果人們就會說是用植物激素催熟的,提到西瓜,很多人就會想到是植物激素催熟的、打針的……其實,在農業上使用的植物激素通常叫做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劑究竟是否有害?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後的果實是否營養價值更低呢?我們請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康玉凡教授幫助我們解答。
植物生長調節劑也是農葯嗎?是如何分類的?
植物生長調節劑是指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起調節作用的農葯,通常是指通過化工合成和微生物發酵的方式得到的分子結構和生理效應與植物激素(植物體內天然存在的一類化合物)類似的有機物質,包括人工合成的化合物和從生物中提取的天然植物激素。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催熟、保鮮、脫葉、防落、抑制或促進生長等效應,其作用與生長植物的內源激素相一致,使用量微小,在幾個ppm到數十ppm不等,在農作物生產中有一定的作用。
目前,我國《農葯管理條例》將植物生長調節劑作為農葯進行統一管理。農葯按口服半致死量的高低(每千克體重的半致死量, LD50 ) 分為6類: 特劇毒、劇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植物生長調節劑是一類能夠調節植物生長發育的農葯, 不以殺傷有害生物為目的, 所以其毒性一般為低毒或微毒。
常用的植物激素有哪幾類?它們都有什麼作用?植物在種植過程中,為何要使用植物激素?
目前,較為常見的植物激素主要包括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等五大類,相對應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也有此五大類,在在種子萌發過程中具有一定作用。
種子萌發是一個復雜的物質代謝過程,多種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參與和調節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使種子活力、幼苗形態、內部營養物質及酶類也發生相應的變化。種子萌發和幼苗生長是一個復雜的植物生理生化、物質代謝過程,受其內部或外部植物生長物質的調控,而表現出種子活力、幼苗生長、形態特徵、細胞組織、物質代謝等方面的效應,直接或間接影響植物的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進而影響植物的生物產量、經濟產量、營養品質及其安全性等。
生長素(如IAA 和2,4-D)對植物生長的誘導往往是有正負兩重性,它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萌發,也能抑制萌發;既能護花護果,也能疏花疏果。這主要取決於施用的濃度和物、器官的類型以及細胞的年齡性。
脫落酸(ABA):有促進種子休眠,抑制植物幼苗生長,促進葉片脫落的生理學效應,有「休眠素」之稱。
赤黴素(GA3):可以解除種子的休眠,增加植物種子內部水解酶的合成,並對完整性受到破壞的細胞膜進行一定程度的修復,提高種子的活力,提高種子的發芽勢和發芽率。
乙烯(ETH):乙烯對植物的生長具有抑制莖的伸長生長、促進莖或根的增粗和使莖橫向生長,具有打破種子和芽的休眠的作用。幾乎所有高等植物的組織都能產生微量乙烯。
細胞分裂素(CTK):對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調節作用,表現出形態特徵、生物化學組分、提高抗逆性的效應。
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有何區別?
植物生長調節劑與植物激素在概念上是有區別的。
植物激素是指植物體內器官分泌的一些數量微少而效應很大的有機物質,也稱內源激素。它從特定的器官形成後,就地或運輸到別的部位發揮生理作用,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目前內源激素公認的有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五大類,另外有人將油菜素甾體類、茉莉酸類也列為植物激素。
由於植物體內的植物激素含量甚微,如果通過從植物體內提取植物激素再應用於農業生產非常困難,成本也很高。於是,人們就採用人工合成方法合成具有類似植物激素功能的有機化合物,這便是植物生長調節劑。植物生長調節劑不是內源激素,它通常是人工合成的、具有植物激素作用的一類外源有機物質,在較低的濃度下即可對植物的生長發育表現出促進或抑製作用,調節植物的生長發育,從效果上起到了植物內源激素的作用。
後來人們又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復配使用,從而一次使用達到多種效果。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大多數植物生長調節劑都是復配產品。但是,無論是哪些植物生長調節劑,無論如何復配,都源自於最基本的五類植物內源激素。
植物生長調節劑究竟是否會導致人和動物性早熟?它和動物激素有什麼相似之處嗎?
平時,我們通常將農業中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也叫做植物激素,因為它們跟植物激素的性質和作用十分類似。
植物激素存在於生長的植物體內,幾千年來植物體作為人類的蔬菜、水果、糖、油等的主要食物源,植物體內的種植物激素在食用中是安全。植物激素不會導致人和動物性早熟。植物激素只作用於植物體,植物激素沒有雌激素、雄激素之分,植物激素對動物體不起作用;植物激素大多是小分子,而動物激素主要是大分子的蛋白質和多肽,兩者的化學結構不同,作用機理也完全不一樣,動物激素僅作用於動物體,因此,而動物激素對植物體也不起作用。
常見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安全性又如何呢?
植物生長調節劑的安全性其實還是很高的。以6-BA為例,6-BA處理後種子的活力、發芽率、生長勢均有明顯提高;可抑制側根生長,使下胚軸增粗、對幼苗生長、葉綠素的合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質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中國農業大學研究課題「關於6-苄基腺嘌呤和赤霉酸在豆芽工廠化生產中使用後殘留量變化及其膳食風險評估」研究結果顯示苄氨基嘌呤和赤霉酸在黃豆芽上按照低濃度施用2次,3天後其殘留最高值分別為0.14mg/kg和0.18 mg/kg;在綠豆芽上的殘留試驗最高值分別為0.13mg/kg和0.046mg/kg。而6-苄氨基嘌呤和赤霉酸的ADI值分別為 0.05 mg(kg bw·d)和3 mg/(kg bw·d)。豆芽中苄氨基嘌呤和赤霉酸殘留風險評估結果,其慢性風險商(RQc)均低於0.1%, 急性風險商(RQa)均低於7%,表明膳食攝入風險是很低的。
農業生產中,是不是用得植物生長調節劑越多越好呢?
其實,植物激素的使用並不是越多越好。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均有一個適宜的劑量,如乙烯在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方面使用的適宜劑量約在25-50ppm,6-苄基嘌呤在5ppm,過量則芽體粗短、多須根、根色變褐等。因此,植物生長調節劑的科學計量使用還需要精密計量天平等儀器。
國外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是否普遍?
植物生長調節劑在發達國家的使用比較普遍。日本、美國歐盟等都允許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農業上使用,使用的范圍也很廣,包括蔬菜、水果等幾乎都可以使用,也都有相應的標准規定。需要提醒的是,植物激素合法使用是有利的,但是,濫用植物激素也是應該嚴格制止的,我們要避免植物激素的濫用。
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長成的水果和蔬菜,營養價值與不用植物激素的水果和蔬菜是否一樣呢?會不會更差?
很多人以為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果蔬成熟快、催熟的,就是「揠苗助長」,就認為使用了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果蔬營養價值差。其實,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促進果蔬生長,增加產量,果蔬的營養價值並不會差,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有提高。
在葡萄種植中,有研究發現,適量使用脫落酸(ABA)有助於增加葡萄中花色苷的量;還有證據表明糖與植物激素信號之間可能存在內在的聯系,在桃子種植時適量使用 ABA後,桃果實中的糖含量有升高趨勢,吃起來更甜,同時果實中維生素C的含量也有增加;在甜豌豆上研究發現,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後甜豌豆的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質含量也有升高趨勢;中國農業大學2009年研究報道顯示,在綠豆種子萌發過程中使用乙烯(ETH)可使綠豆芽苗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維生素c含量分別增加25.1%、66.07%和163.9%;使用6-BA其可溶性糖的含量可提高13.6%,營養價值有提高趨勢。
總體來看,認為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果蔬營養價值會降低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在很多研究報告中,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果蔬營養價值並不會降低,甚至有些營養指標還有變好的趨勢。
(作者:康玉凡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