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污染源監測
A. Decred:一場鏈上治理實驗
Decred的起源要追溯到兩個時間點:2013年4月Bitcointalk論壇上發布了一篇晦澀的帖子,2013年5月一篇博客文章介紹了比特幣全節點實現的替代方案,被稱為btcd。後來這兩位幕後發帖人很快聯手創建出了Decred——一種內置治理系統的加密貨幣。除了鏈上治理系統之外,Decred還混合了PoW和PoS共識機制。
2013年4月3日,一位名為TradeFortress的Bitcointalk用戶發布了一個主題為「想創造一個能真正做出改變的山寨幣嗎?」的帖子。另一位化名tacotime的用戶在帖子中表示他對開發山寨幣很感興趣,但「只是需要有時間編碼的人。」
四天後,tacotime在Bitcointalk論壇上開始了一個名為Memcoin2(一種混合PoW和PoS系統的加密貨幣)的項目開發。伴隨著他的Bitcointalk帖子發布,Adam Mackenzie發表了一份白皮書,解釋此系統是「通過參與式投票讓貨幣資源的掌控以民主的形式交至用戶手中。」該系統為Decred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大約在同一時間,開發者兼企業家Jacob Yocom-Piatt正在開發btcd,這是比特幣全節點實現的最初替代方案,部分由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開發。
Yocom-Piatt是Conformal Systems的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Conformal Systems是一家專注於隱私和安全解決方案的開源軟體工程公司,Conformal Systems團隊多年來一直密切關注著比特幣。2013年1月該團隊決定將比特幣移植到自己的操作系統中。在移植過程中,Conformal Systems遇到了一些麻煩,決定開發比特幣替代品,所以該團隊繼續開發btcd。2013年10月,Conform Systems公發了btcd測試。Btcd後來更名為BTCSUITE。
2013年底,tacotime與另一位Bitcointalk用戶「_ingsoc」共同討論Memcoin2(MC2)項目(曾短暫更名為Netcoin)的發展和成長。隨後_ingsoc與Conformal Systems聯絡討論MC2項目。
2014年2月,tacotime發布了一篇帖子,宣布Conformal Systems已決定支持MC2的開發。tacotime還探討了代幣銷售或預挖礦的可能性,以資助MC2的未來發展。Conformal Systems不久後便更名為Company 0,並與tacotime合作開發MC2,不久後該項目更名為Decred。
隨著Company 0和tacotime致力於Decred的開發,Yocom-Piatt也繼續致力於他的比特幣全節點實現——btcsuite。在與比特幣社區合作的兩年半時間里,Yocom-Piatt注意到他曾在2015年的兩篇博文「比特幣面臨的最大挑戰」和「比特幣迭代」中表達了對比特幣生態系統的治理結構、資金和「利益沖突」的擔憂。他強調了開發團隊和礦工之間的沖突以及導致內斗的擴展性討論。他還發布了Decred定位帖子。
2015年12月12日,Decred作為一種「開放的、進步的、自籌資金的加密貨幣問世,並將社區治理系統集成到其區塊鏈中。」Company 0還宣布了代幣總供應量為2100萬枚,預挖礦8%,其中4%即41.5萬美元投入到協議開發中。為了防止在項目早期階段權力過於集中,Company 0宣布將剩餘4%以免費空投的形式發放給早期社區成員。2015年12月15日至2016年1月18日,Decred向近3000名參與者空投了84萬枚Decred代幣。大約在這個時候,tacotime發布了最後一個關於Decred的公開帖子,隨後與一些人開發了隱私幣項目Monero,就消失匿跡了。
2016年2月8日,Decred主網、Decred憲法(constitution)正式上線。憲法為Decred及其社區制定了一套規則和指導原則。
自推出其主網以來,Decred緩慢攀升至CoinMarketCap排行榜,它經歷過網路哈希算力的大幅增強,也看到過選民(stakers)的權益穩步增加,還推出了其網路提案系統politeia。該項目最近還宣布,它正在將基金的控制權移交給利益相關者,鞏固其對社區治理的信念。
Decred試圖解決的問題
(1)純POW和POS系統的弱點
Decred的工作量證明(PoW)+權益證明(PoS)的混合共識機制試圖解決純PoW和PoS系統中的一些缺陷。
在純PoW系統中,網路的安全性依賴於超過50%的礦工必須是誠實的這個事實。如果這個事實被打破,惡意參與者可以雙花交易,審查交易,並發起其他攻擊,使網路不可靠。加密生態系統最近遭受了51%的攻擊,乙太網經典、Verge和比特幣黃金等網路均受其影響。
此外,PoW系統沒有正式結構來解決共識爭議。因此,在這些網路上發生共識失敗和鏈分裂是十分有可能的。
PoS系統有兩個主要缺陷:無利害關系理論和遠程攻擊理論。
1)PoS系統中的選民受到激勵,在網路的多個分叉上進行投票,因為驗證多個分叉在技術上不需要花費任何成本。這是因為在PoW系統中,能量消耗是一場零和游戲——在多個分叉上分散算力並不能提高PoW礦工挖塊的幾率。這是無關緊要的理論。
2)除此之外還有遠程攻擊理論。在這種攻擊下,擁有網路1%選票的惡意參與者會創建一個並行分叉,擴展分叉,並生成比主鏈更多的塊。如果選擇此攻擊者的1%選票來驗證交易,攻擊者會選擇在其擴展分叉上構建區塊,使主鏈上的所有區塊無效。
(2)籌資
自開源軟體社區出現以來,資金開源軟體(OSS)開發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主要問題。OSS深受公地悲劇和搭便車效應的困擾。由於OSS是免費使用的,用戶就沒有動力付錢給開發人員來維護軟體。因此,許多OSS開發人員(在本例中指的是區塊鏈開發人員)很難在保持可持續生活方式的同時,花時間去免費開發OSS軟體。由於大量資金被鎖定在區塊鏈網路中,軟體維護不善可能導致這些資金的流失。
Decred的工作原理
(1)共識
Decred利用混合PoW和PoS的共識模型,即傳統PoW礦工創建區塊,PoS礦工驗證區塊。Decred區塊獎勵從每塊大約31.19 DCR開始,每6144塊按100/101系數減產一次,區塊獎勵在以下三個實體中分配:
60%分配給PoW礦工,30%分配給驗證區塊的PoS選民,10%分配給Decred基金。
為了在網路上投票,PoS礦工參與由Decred核心開發人員開發的新型投票系統。
(2)投票
Decred的投票系統本質上是一個彩票系統,用於決定哪些選民可以驗證區塊。每個選票所有者都有權投票並驗證區塊。為了維持選民穩定的補貼回報,Decred制定了一個針對40960選票總量的權益難度演算法。據Decred稱,「如果票池規模變得過大或過小,會極大地改變利益相關者和網路之間的社會契約,破壞投票平均時間、過期選票百分比和回報率的可預測性。」為維持這一目標票池大小,如果票池增大,票價必須上漲;如果票池減小,票價必須降低。
要「購買」選票,用戶需要競標。如果他們的出價被接受,其DCR就會被鎖定,並獲得選票作為回報。在PoW礦工挖完一個區塊之後,隨機選擇五張選票來驗證該區塊中包含的交易——這五張選票中的其中三張必須達成共識,才能驗證區塊並將其放入Decred區塊鏈中。驗證完區塊的選票會被銷毀,選票擁有者也會收到選票原始價格加上驗證區塊的區塊獎勵。每增加一個新區塊到Decred區塊鏈,就會產生20張新選票,用於新一輪競標。這些選票以公開拍賣形式出售。新選票需要經過256個區塊的成熟期才有資格被選中投票。如果某張選票沒有被選中,或者選中了但在40960個區塊後沒有進行投票,那麼其擁有者會收到DCR退款,而且沒有獎勵。據Decred稱,「鑒於目標池大小為40960張選票,任何給定的門票都有99.5%的機會在142天內投票。」
PoW礦工創建區塊,PoS礦工投票決定是否接受或拒絕區塊,一旦某個區塊被接受,必須有五分之三的選票驗證區塊為有效,該區塊中包含的投票和交易由下一個PoW礦工打包。與傳統的PoW模型相比,Decred的混合模型增加了額外的安全層。攻擊者不僅要獲得PoW的51%哈希算力,還得達到總投票數的37%。
此外,由於選票競價的公開拍賣性質,攻擊者購買選票所產生的需求將提高選票價格,從而使攻擊成本越來越高。
(3)治理及Politeia
Decred的核心提案是自治協議和貨幣網路。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共識規則投票過程。為了在Decred中實現軟體更改,該協議實施兩個階段投票過程:每2016個區塊(約1周)一個權益版本間隔(SVI)和每8064個區塊(約4周)一個規則變更間隔(RCI)。
投票過程的第一步是滿足網路升級的門檻,對於工作量證明POW,1000個最近的區塊中至少有95%必須有最新的區塊版本。對於權益證明POS,單個SVI中75%的已投投票必須有最新的投票版本。
投票過程的第二步是投票。根據Decred,有五種可能的投票結果:
1)如果RCI內所有選票中有超過90%是「棄權」選票,議案投票仍然在下一個RCI中有效。
2)如果RCI內的所有非棄權票未達到75%是「是」或「否」多數門檻,議案投票仍然在下一個RCI有效。
3)如果RCI內所有非棄權票的75%支持議案(「是」),則議案被視為鎖定,共識變更將激活在投票通過後8064個區塊。
4)如果RCI內所有非棄權票的75%都反對議案(「否」),議案就會失敗,並且共識變更將不會啟動。
5)如果議案在其投票期限內沒有達到75%的多數投票,議案將過期,並且共識變更將不會啟動。
為了Decred軟體的非共識變更治理,Decred開發團隊於2018年10月推出了Politeia提案系統。據Decred稱,「Politeia是一個用於存儲版本化和時間戳的鏈下數據的系統。Politeia創建了一個公開提案和投票記錄,包括Decred的資金使用、政策決定、爭議解決等。
關於Politeia的提案流程如下:
用戶支付0.1 DCR費用提交提案>管理員篩選提案,刪除非法或垃圾郵件內容>提案在Politeia上公開顯示>2016個區塊後投票窗口打開>擁有選票的任何錢包都可以投票表決區塊是否有效>至少有20%選票投票表決提案是否通過>至少有60%選票投票表決提案通過>如果投票通過,則獲得Decred基金,執行交易>如果投票被拒絕,用戶可以再試一次。
結論
Decred是混合共識模型和鏈上治理的一項有趣實驗。盡管沒有網路對該模型進行過大規模測試,但Decred的混合模型比傳統的PoW和PoS系統更為安全。Decred的治理模型使用戶能夠在他們擁有既得利益的網路的未來發展中擁有發言權。雖然尚不清楚混合共識模型和鏈上治理是否是正確實現,但Decred的這項實驗值得關注。
Decred名字的來源於Company 0和tacotime之間的頭腦風暴會議。他們在討論「去中心化信貸」時腦中浮現了這個名字。
這種模型的弱點是十分主觀的。純PoW網路的一些成員認為,非結構化的治理系統會導致更小的攻擊向量。
目前已經有多種方案來解決這類問題,包括罰款和時間戳。
想要獲取更多區塊鏈項目資訊,歡迎點擊 本文出處 了解更多哦~
B. 「區塊鏈」遇上「管廊機器人」
8月31日上午, 西咸新區灃西新城 「區塊鏈+管廊機器人」智能巡檢監測系統上線運行儀式 在智慧管廊控制中心舉行,標志著新城綜合管廊開啟人工智慧2.0時代。
儀式上,投資公司負責人介紹「區塊鏈+管廊機器人」智能巡檢監測系統情況,集團公司董事長 楊建柱 、總經理 姜勤發 為新運行機器人揭幕,隨後參觀新城智慧管廊控制中心。
本次亮相的 2台巡檢機器人 和 2台滅火機器人 利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數據公開透明可追溯等天然優勢,展現運維過程三大重要應用場景。
•去中心化: 在中心伺服器癱瘓情況下,巡檢機器人和滅火機器人觸發智能合約,達成共識決策,在最短時間內可就近發現並有效消除火災。
•信息不可篡改: 鏈上數據一旦生成,每個節點將會共享和復制整條鏈上信息,修改任一節點數據均是無效,保證數據安全可靠。
•數據公開透明可追溯: 基於區塊鏈架構的「GIS+BIM」數據共享至規劃部門、管廊公司、管線用戶、養護單位等組成的聯盟鏈上,成員可隨時獲取鏈上任意信息。因此,管線入廊手續辦理由30天縮至1天,大大節省各項成本。
此次升級的管廊機器人還具備 自動充換電、智能變軌、拐彎爬坡、智能滅火、移動端管理 等功能。
據悉,灃西新城機器人巡查監測系統在轄區已成功運行 三年 ,且在 智能監測、人工智慧和三維BIM成像 三項技術層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同時,還打造集機器人、智能井蓋、消防系統、數據服務引擎等為一體的三維地下管網應用系統,大幅提升管廊運維智慧化水平。
未來,智慧化管廊建設將逐步實現 全域資產數字化 ,或將催生管廊小件物流、管廊大數據等產業新業態。
據有關業內專家介紹,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管廊機器人智能巡檢監測系統,目前 在全球范圍內尚屬首次 。
灃西新城堅持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充分發揮區塊鏈作為產業浪潮重要引擎作用,積極 探索 區塊鏈技術在綜合管廊運維管理中深度應用,推動區塊鏈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C. 食品安全與區塊鏈技術
通過使用區塊鏈,食品公司可以更迅速地追溯到食品問題的源頭。這不但可以幫助降低消費者風險,提供安全保障,還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召回來降低財務損失。
D. 區塊鏈農業生產溯源系統開發,區塊鏈農業生產溯源系統開發公司
「區塊鏈+農業」不是小趨勢,而是已經到來的大趨勢。吳曉波在「遇見2019」跨年演講中說到,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的年代,這也是一個正在發生巨大突變的時代,雖然我們感覺不適,但正說明這是一個正在裂變的好時代。過去兩年出現的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AI技術等,這些兇猛而來的「新奇特」變化,註定會成為可觸摸的真實。我們需要有充足的勇氣和准備來迎接這些即將改變我們生活的秘密武器。
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農產品溯源平台系統是結合農業行業的特點而研發的以追溯、營銷為一體的區塊鏈智慧溯源平台系統,系統是以物聯網設施搭建與採集、區塊鏈追溯信息存儲、農產品追溯管理、溯源碼追溯管理、環境監測追溯管理、農產品營銷管理為核心的溯源平台。
系統主要包括智慧農業採集平台、農業溯源運營管理平台、掃碼溯源終端(小程序、APP),利用區塊鏈追溯技術、物聯網採集技術和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通過感測器、通訊網路、RFID、防偽標簽和二維碼等,為食品建立區塊鏈的「身份證」。針對農產品從生長到銷售各環節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數據進行及時採集上傳,數據具有不可逆,不可篡改等特點,為消費者提供及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查詢服務,為企業政府提供有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機制和手段。幫助企業樹立品牌、政府推動地方經濟、消費者獲得真正的食品安全。
區塊鏈智慧農業體系
以物聯網信息傳輸、信息收集設備為核心,人工智慧、邊緣計算、區塊鏈技術加持建立的「智慧農業」平台,進行農業生產階段的數據轉化。
將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區塊鏈技術深度融合,進行數據傳遞和安全加密的「農業全產業鏈溯源」平台。
基於溯源、智慧農業信息,搭載區塊鏈技術,集進行農產品銷售、批發、營銷,建立品牌和產品信譽為一體的「智慧農業電商」平台。
智慧農業物聯網追溯系統
01.區塊鏈物聯網採集平台
通過物聯網的感知技術,更加智能便捷的採集溯源信息,並把信息傳輸到區塊鏈中,保證溯源信息的真實不可篡改。
02.農業溯源運營管理平台
多級許可權設定,監管、溯源、營銷於一體,利用一物一碼技術,實現全鏈溯源,保障食品安全。
03.掃碼溯源小程序/APP端
消費者掃碼溯源終端,溯源與營銷一體化的全鏈溯源方案,能幫助消費者提供一鍵復購和農產品小貼士等,可以防止流量外流、維護粉絲群。
「區塊鏈+農業」日益被外界看好,也正是因為農業存在諸多的社會問題,問題越多意味著需要改善的空間越大,意味著新技術在行業中的應用價值越大。它可以幫助產銷兩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流通成本,通過供應鏈金融等方式可以解決農業企業資金周轉難等社會重疾。「區塊鏈+農業」將重塑農業上下游的信任關系,必將使產業鏈從業者大獲其益。
E. 如何看待區塊鏈技術在侵權監測領域的應用
區塊鏈檢測技術與傳統檢測技術相比,檢測范圍更廣泛,反應更加迅速敏捷,即保障安全又有很高的經濟效益。
F. 為公鏈治理模式的探索者GOC喝彩!
文/峰嵐泛舟
寫在前面
記得某大佬對區塊鏈公鏈發展曾提出,在如何結構性成長、迭代、演進、修復的過程中,通證、應用和治理是公鏈的核心三大要素,也是發展目標的達成完備的治理結構設計是不可或缺的,只有達成上述要求,公鏈區塊鏈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實現落地。
一直以來,有關公鏈治理的探究,一直是區塊鏈項目發展的重中之重,因其與激勵機制同屬推動區塊鏈項目發展的基礎機制。可是在人性利益至上為先的思潮下,多數區塊鏈項目在治理方面仍存在認知不足,重視不夠,推進顯得舉步維艱。
想必大家對UGC內容平台在治理方面,所存在諸多問題均已有深切感受,因現在多數平台通證激勵分配邏輯都採用:鎖倉高權重高收益高,在此類機制刺激下,部分用戶為了賺取更多Token,非正常化發文贊評亂象層出不窮,他們盡情享受著平台治理缺失所帶來的可觀紅利。
「劣文驅逐良文」,正因為如此,一些UGC平台飽受初期忽視治理設計,所導致治理缺失(缺陷)所帶來的嚴重後果。部分平台也曾推出各種治理舉措予以補救,但這些舉措顯然無法迴避高度人治的弊端。多數時候「人治」受制於時空、效率、能力及情感的約束,治理效果並不理想。
關乎於區塊鏈發展的前途大運,如何開啟善治之路也是迫在眉睫,記得雲鵬老師就談到過:善治是治理的理想境界和終極目標,善者自治、善於治理、善態治理、善意自治。
GOC Lab社群所發起的GOC區塊鏈共識治理公鏈,作為公鏈治理的先行探索者,正為區塊鏈生態共建打開了善治之路的大門。
什麼是GOC?
GoCLab是一個專注於區塊鏈治理模式的探索和創新實踐的社群,GOC Lab社群發起的GOC(Governance of Consensus)區塊鏈共識治理公鏈,是以EOSIO為底座,用於探索鏈上治理、模型和工具的帶有實驗與研究性質的公鏈,旨在打造全球最佳治理實踐的公鏈。
GOC Lab聯合GRAVITYPOOL、復旦區塊鏈實驗室、PalletOne、EOSPEAL、MIXMARVEL、BlockGo、INTERCHAIN Lab等多家區塊鏈領域的優秀項目和機構,一起探索和實踐適用於未來「區塊鏈經濟體」的治理模式,較小試錯成本、最優治理模式演變、最大化激發生態成員參與與創新,力爭打造成區塊鏈世界中最具價值的「區塊鏈經濟共同體」。
GOC公鏈治理機制的創新:GN系統治理節點
據白皮書:目前公鏈項目,大量參與者是短期投資者,追求短期資本收益,其做出的決策完全不為生態的長期發展考慮;另為系統初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參與者因缺少獎勵機制,所持代幣數量又小,逐漸失去話語權,大量地離開了生態,致使短期投資者充斥生態的問題愈加嚴重。GOC設計的治理系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留住生態上這些重要的「原住民」。
怎樣才能成為系統治理節點(GN)?
——自願原則:系統治理節點(GN)自願加入,TOKEN持有者只需要鎖定一定量GOC代幣即可成為系統治理節點。名額沒有限制,任何對系統治理及有意願參與公鏈治理的TOKEN持有者都可以參加,參與治理。
——體現平等:使得擁有少量代幣,但有意願參與公鏈治理並為公鏈治理提出有效建議的投資者,有機會參與到生態的治理建設,保證代幣持有者的話語權。
——避免權力集中:系統治理節點通過「一戶一票」的方式進行投票,而不是按照代幣數量進行投票,有效的避免了少部分人由於大量持幣而產生權力過於集中,在生態治理決策中產生傾向性,降低了持有大量代幣的參與者控制系統的風險。
系統治理節點(GN)可以做什麼?
「系統治理節點」可以對提案進行投票決策,只有投票的「系統治理節點」才能夠分享治理回報,從而鼓勵更多人實實在在地參與到治理工作中,而不是簡單地佔一個名額。系統治理節點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
——對資金申請提案進行審核,投票選出優秀的dApp項目,將一部分通脹代幣作為資金支持這些項目發展;
——審閱仲裁雙方提供的材料,投票決定是否支持請求。
系統治理節點(GN)收益有哪些來源?
系統治理節點的收益來源於通脹收益產生的代幣。其中一部分作為對系統中優秀項目的資金支持,即項目資金申請提案,來推動系統發展。另一部分通脹收益將獎勵給系統治理節點GN作為其投票回報,注意,只有履行了投票義務的GN才有獲取回報的資格。
GOC公鏈發展展望
自GOC主網上線,先後入駐力場等平台,發展相對較為平緩。或許是目前GOC去中心化運營的思維定位,於現實有些過於超前了吧,認知還需要多些耐心。
GOC作為去中心化組織,GOC lab社群由多個機構(個人)聯合發起,沒有創始人或者項目主導者的概念,崇尚的是去中心化的管理與發展模式,去中心化的模式採取放權於所有用戶,放大用戶的參與權。
總之,GOC的治理模式,開創了公鏈治理的先河,相信更多慧眼識珠的投資者(社群)定會加入到GOC公鏈的建設大潮中,充分認知其背後的價值和意義,真正推動有理念、有願景、真正做事的公鏈的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