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的12個
❶ 區塊鏈分哪幾種啊
目前已知的區塊鏈技術分類金窩窩集團認為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1-公共區塊鏈:是指任何人都可讀取、可發送交易進行有效性確認,任何人都能參與其共識過程的區塊鏈,共同維護公共區塊鏈數據的安全、透明、不可篡改。
2-共同體區塊鏈:又稱聯盟鏈,是指參與區塊鏈節點是事先選擇好的,節點間通常有良好的網路連接等合作關系;
3-私有區塊鏈:參與的節點只有有限的范圍,數據的訪問及使用有嚴格的許可權管理,寫入許可權僅在參與者手裡,讀取許可權可以對外開放。
❷ 什麼是區塊鏈主鏈建設
很多虛擬貨幣,一旦從交易所提幣出來,都要存放在imtoken等第三方錢包裡面。這也是被逼無奈,因為沒有自己的錢包,所以只能「寄人籬下」。
那怎麼樣才能過上獨立的生活,不需要看人眼色呢?這就會引申出一個詞:主鏈。
「主鏈」一詞源於「主網」(相對於測試網而言),即正式上線的、獨立的區塊鏈網路。
目前,市值排名前50名的區塊鏈項目中,有12個項目是「主鏈」(當下數據有變化),運行最成功的主鏈非以太坊莫屬了。
以太坊就是擁有自己獨立的錢包,並且還能給其他幣種「提供住房」的一條主鏈。
接下來我們通過對以太坊的分析,帶你深入了解什麼是主鏈。
市場上大多數的眾籌項目都是基於以太坊開發的,你可以理解為:以太坊是一個電腦操作系統,類似於windows系統 ,而在以太坊上的各種代幣,相當於是我們電腦上的各種軟體,開發者可以支付以太幣在以太坊上運行項目 。但是以太坊並不是十全十美,基於以太坊的項目越多,對以太坊的網路需求也就越大,嚴重的時候會導致擁堵。
其實大部分主鏈項目還在技術研發和改良階段,離真正技術落地,還有一段距離。
區塊鏈領域競爭最激烈的,其實也就是「主鏈」之戰。誰能成為區塊鏈基礎層的主鏈,誰就有可能成為未來的蘋果、微軟等巨頭。
另外科普下,國產公鏈里,沃爾頓鏈是底層商業應用公鏈,將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纂改等軟體層面特性,與自主研發的RFID晶元硬體相結合,為各行各業提供溯源、認證解決方案、以及設計行業數據加密和分布式儲存資料庫搭建服務。
當然,並不是說有主鏈的就一定比沒有主鏈的項目好,有一些項目,由於性質原因,是不需要主鏈的,比如BNB,它的主要用途是抵扣在幣安交易所的手續費,所以有沒有主鏈也不重要。
從比特幣到以太坊,再到如今被捧上神壇的EOS,諸多大神都在搭建主鏈,試圖爬上時代的潮頭,誰將是區塊鏈的未來王者,讓時間給我們答案。
❸ 區塊鏈有幾種分類
1、去中心化
由於使用分布式核算和存儲,不存在中心化的硬體或管理機構,任意節點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系統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中具有維護功能的節點來共同維護。
2、開放性
系統是開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區塊鏈的數據對所有人公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公開的介面查詢區塊鏈數據和開發相關應用,因此整個系統信息高度透明。
3、自治性
區塊鏈採用基於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比如一套公開透明的演算法)使得整個系統中的所有節點能夠在去信任的環境自由安全的交換數據,使得對「人」的信任改成了對機器的信任,任何人為的干預不起作用。
4、匿名性
由於節點之間的交換遵循固定的演算法,其數據交互是無需信任的(區塊鏈中的程序規則會自行判斷活動是否有效),因此交易對手無須通過公開身份的方式讓對方自己產生信任,對信用的累積非常有幫助。
突出優勢:
信息不可篡改
一旦信息經過驗證並添加至區塊鏈,就會永久的存儲起來,除非能夠同時控制住系統中超過51%的節點,否則單個節點上對資料庫的修改是無效的,因此區塊鏈的數據穩定性和可靠性極高。
(3)區塊鏈的12個擴展閱讀:
區塊鏈起源於比特幣,標志著上輪金融危機起點的雷曼兄弟倒閉後兩周,2008年11月1日,一位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人發表了《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一文,闡述了基於P2P網路技術、加密技術、時間戳技術、區塊鏈技術等的電子現金系統的構架理念,這標志著比特幣的誕生。
兩個月後理論步入實踐,2009年1月3日第一個序號為0的比特幣創世區塊誕生。幾天後2009年1月9日出現序號為1的區塊,並與序號為0的創世區塊相連接形成了鏈,標志著區塊鏈的誕生。
近年來,世界對比特幣的態度起起落落,但作為比特幣底層技術之一的區塊鏈技術日益受到重視。在比特幣形成過程中,區塊是一個一個的存儲單元,記錄了一定時間內各個區塊節點全部的交流信息。
各個區塊之間通過隨機散列(也稱哈希演算法)實現鏈接(chain,後一個區塊包含前一個區塊的哈希值,隨著信息交流的擴大,一個區塊與一個區塊相繼接續,形成的結果就叫區塊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