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區塊鏈知識 » 量子通信屬於區塊鏈嗎

量子通信屬於區塊鏈嗎

發布時間: 2021-12-21 07:58:06

Ⅰ 量子通信屬於電子信息科學技術的范疇嗎

電子也是一種「量子」,如此說來電子信息其實是屬於量子信息的范疇。
電子信息的出路顯然是量子信息
只不過量子信息現在還算不上成熟罷了。
量子通信是量子信息的一個問題,也應該是建立量子信息學科的一個突破口。

Ⅱ 量子通信產業是指哪一些產業

世界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2016年8月16日成功發射。
量子通信產業是我國創造的一個新的產業。「它具有理論上無條件的保密安全性,從技術發展趨勢來看未來具有更廣闊的空間。隨著時機和行業的成熟,量子通信技術將更加成熟和豐富,也將在未來的信息安全服務中被更廣泛運用。」

Ⅲ 量子通信屬於大學什麼專業

量子通信屬於大學什麼專業
屬於物理,電子
或者是理學院的
計算機的范疇

Ⅳ 量子通信的作用,求詳細點

量子通信(Quantum Teleportation)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量子通訊是近二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型交叉學科,是量子論和資訊理論相結合的新的研究領域。量子通信主要涉及:量子密碼通信、量子遠程傳態和量子密集編碼等,近來這門學科已逐步從理論走向實驗,並向實用化發展。高效安全的信息傳輸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基於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量子通信具有高效率和絕對安全等特點,並因此成為國際上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學的研究熱點
量子通信系統的基本部件包括量子態發生器、量子通道和量子測量裝置。按其所傳輸的信息是經典還是量子而分為兩類。前者主要用於量子密鑰的傳輸,後者則可用於量子隱形傳態和量子糾纏的分發。所謂隱形傳送指的是脫離實物的一種「完全」的信息傳送。從物理學角度,可以這樣來想像隱形傳送的過程:先提取原物的所有信息,然後將這些信息傳送到接收地點,接收者依據這些信息,選取與構成原物完全相同的基本單元,製造出原物完美的復製品。但是,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不允許精確地提取原物的全部信息,這個復製品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長期以來,隱形傳送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已。 量子通信
1993年,6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提出了利用經典與量子相結合的方法實現量子隱形傳態的方案:將某個粒子的未知量子態傳送到另一個地方,把另一個粒子制備到該量子態上,而原來的粒子仍留在原處。其基本思想是:將原物的信息分成經典信息和量子信息兩部分,它們分別經由經典通道和量子通道傳送給接收者。經典信息是發送者對原物進行某種測量而獲得的,量子信息是發送者在測量中未提取的其餘信息;接收者在獲得這兩種信息後,就可以制備出原物量子態的完全復製品。該過程中傳送的僅僅是原物的量子態,而不是原物本身。發送者甚至可以對這個量子態一無所知,而接收者是將別的粒子處於原物的量子態上。 在這個方案中,糾纏態的非定域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量子力學是非定域的理論,這一點已被違背貝爾不等式的實驗結果所證實,因此,量子力學展現出許多反直觀的效應。在量子力學中能夠以這樣的方式制備兩個粒子態,在它們之間的關聯不能被經典地解釋,這樣的態稱為糾纏態,量子糾纏指的是兩個或多個量子系統之間的非定域非經典的關聯。量子隱形傳態不僅在物理學領域對人們認識與揭示自然界的神秘規律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可以用量子態作為信息載體,通過量子態的傳送完成大容量信息的傳輸,實現原則上不可破譯的量子保密通信。 1997年,在奧地利留學的中國青年學者潘建偉與荷蘭學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實現了未知量子態的遠程傳輸。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實驗上成功地將一個量子態從甲地的光子傳送到乙地的光子上。實驗中傳輸的只是表達量子信息的「狀態」,作為信息載體的光子本身並不被傳輸。最近,潘建偉及其合作者在如何提純高品質的量子糾纏態的研究中又取得了新突破。為了進行遠距離的量子態隱形傳輸,往往需要事先讓相距遙遠的兩地共同擁有最大量子糾纏態。但是,由於存在各種不可避免的環境雜訊,量子糾纏態的品質會隨著傳送距離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差。因此,如何提純高品質的量子糾纏態是目前量子通信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國際上許多研究小組都在對這一課題進行研究,並提出了一系列量子糾纏態純化的理論方案,但是沒有一個是能用現有技術實現的。最近潘建偉等人發現了利用現有技術在實驗上是可行的量子糾纏態純化的理論方案,原則上解決了目前在遠距離量子通信中的根本問題。這項研究成果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評價,被稱為「遠距離量子通信研究的一個飛躍」。
編輯本段研究突破
據《新科學家》雜志等媒體綜合報道,一支義大利和奧地利科學家小組宣布,他們首次識別出從地球上空1500公里處的人造衛星上反彈回地球的單批光子,實現了太空絕密傳輸量子信息的重大突破。這一突破標明在太空和地球之間可以構建安全的量子通道來傳輸信息,用於全球通信。此研究成果即將發表在《新物理學雜志》(New Journal of Physics)上。 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保羅·維羅來斯和愷莎爾·巴伯利領導此研究小組,成功地利用義大利名為馬泰拉(Matera)激光測距天文台的1.5米望遠鏡向地球上空1500公里處的日本阿吉沙(Ajisai)人造衛星發射出光子並讓此衛星將這些光子反彈回到了原始出發地。這標志著無法偷聽的量子編碼通信可望通過人造衛星來實現。此消息將會大受全球通信公司和銀行的歡迎。 量子通信
2007年6月,一個由奧地利、英國、德國研究人員組成的小組在量子通信研究中通過創下了通信距離達144公里的最遠紀錄。而要達到更遠的距離很難,因為大氣容易干擾光子脆弱的量子狀態。而巴伯利小組想出了解決辦法,通過人造衛星來發送光子。由於大氣隨高度的增加而日趨稀薄,在衛星上旅行數千公里只相當於在地面上旅行8公里。 為證實地面能觀測到從軌道衛星上發送回來的光子,此研究小組從義大利馬泰拉(Matera)激光測距天文台的望遠鏡向阿吉沙(Ajisai)人造衛星發射出一束普通的激光。阿吉沙(Ajisai)人造衛星由318面鏡片組成,從精確的鏡片上反彈回來的單批光子成功地回到了此天文台。 參與此項研究的奧地利維也納的量子光學和量子信息研究所著名量子物理學家安頓·宰林格(Anton Zeilinger)認為太空至地球的量子通信是一項可行技術。宰林格正在打造一個人造衛星,用於產生糾纏光子,接收信息並對信息編碼,之後再將編碼的信息反射回來,以建立全球量子通信網路。 量子通信是利用了光子等粒子的量子糾纏原理。量子信息學告訴人們,在微觀世界裡,不論兩個粒子間距離多遠,一個粒子的變化都會影響另一個粒子的現象叫量子糾纏,這一現象被愛因斯坦稱為「詭異的互動性」。科學家認為,這是一種「神奇的力量」,可成為具有超級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機和量子保密系統的基礎。 量子通信是經典資訊理論和量子力學相結合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與目前成熟的通信技術相比,量子通信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具有保密性強、大容量、遠距離傳輸等特點。量子通信不僅在軍事、國防等領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會極大地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自1993年美國IBM的研究人員提出量子通信理論以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都對此項目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歐盟在1999年集中國際力量致力於量子通信的研究,研究項目多達12個。日本郵政省把量子通信作為21世紀的戰略項目。
編輯本段中國研究
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的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糾纏交換,建立了由300米光纖連接的兩個冷原子系綜之間的量子糾纏。這種冷原子系綜之間的量子糾纏可以被讀出並轉化為光子糾纏以進行進一步的傳輸和量子操作。該實驗成果完美地實現了長程量子通信中亟需的「量子中繼器」,向未來廣域量子通信網路的最終實現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量子通信
類比於傳統的電子通信中為了補償電信號衰減而進行整形和放大的電子中繼器,奧地利科學家在理論上提出,可以通過量子存儲技術和量子糾纏交換和純化技術的結合來實現量子中繼器,從而最終實現大規模的長程量子通信。量子存儲的實驗實現卻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為了解決量子存儲問題,國際上人們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比如段路明及其奧地利、美國的合作者就曾於2001年提出了基於原子系綜的另一類量子中繼器方案。由於這一方案具有易於實驗實現的優點,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重視。然而,隨後的研究表明,由於這一類量子中繼器方案存在著諸如糾纏態對信道長度抖動過於敏感、誤碼率隨信道長度增長過快等嚴重問題,無法被用於實際的長程量子通信中。 為了解決上述困難,潘建偉、陳增兵和趙博等在理論上提出了具有存儲功能、並且對信道長度抖動不敏感、誤碼率低的高效率量子中繼器方案。同時,潘建偉研究小組與德國、奧地利的科學家經過多年的合作研究,在逐步實現了光子—原子糾纏、光子比特到原子比特的量子隱形傳態等重要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最終實驗實現了完整的量子中繼器基本單元。由於量子中繼器實驗實現在量子信息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編輯本段發展史
1993年,C.H.Bennett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同年,6位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提出了利用經典與量子相結合的方法實現量子隱形傳送的方案:將某個粒子的未知量子態傳送到另一個地方,把另一個粒子制備到該量子態上,而原來的粒子仍留在原處。其基本思想是:將原物的信息分成經典信息和量子信息兩部分,它們分別經由經典通道和量子通道傳送給接收者。經典信息是發送者對原物進行某種測量而獲得的,量子信息是發送者在測量中未提取的其餘信息;接收者在獲得這兩種信息後,就可以制備出原物量子態的完全復製品。該過程中傳送的僅僅是原物的量子態,而不是原物本身。發送者甚至可以對這個量子態一無所知,而接收者是將別的粒子處於原物的量子態上。在這個方案中,糾纏態的非定域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量子隱形傳態不僅在物理學領域對人們認識與揭示自然界的神秘規律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可以用量子態作為信息載體,通過量子態的傳送完成大容量信息的傳輸,實現原則上不可破譯的量子保密通信。 1997年,在奧地利留學的中國青年學者潘建偉與荷蘭學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實現了未知量子態的遠程傳輸。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實驗上成功地將一個量子態從甲地的光子傳送到乙地的光子上。實驗中傳輸的只是表達量子信息的「狀態」,作為信息載體的光子本身並不被傳輸。
編輯本段以實驗駁倒愛因斯坦
在2008年8月14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瑞士的5位科學家公布了他們的這項最新研究成果。瑞士科學家表示,原子、電子以及宇宙空間其他所有的微觀物質都可能會表現出異常奇怪的行為,其行為規律可能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傳統的科學規律完全背道而馳。比如,物體可以同時存在於兩個或多個場所;可以同時以相反的方向旋轉。這種現象也許只有通過量子物理學來解釋。量子物理學認為,任何事物之間都可能存著某種特定的聯系。發生於某一物體之上的事件,可能同時對其他物體也會產生影響。這種現象稱為「量子糾纏」。不管物體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同樣存在「量子糾纏」的關系。 愛因斯坦堅決反對「量子糾纏」理論,甚至將其戲稱為「遙遠的鬼魅行為」。根據量子力學理論的描述,兩個處於糾纏態的粒子無論相距多遠,都能「感知」和影響對方的狀態。幾十年來,物理學家試圖驗證這種神奇特性是否真實,以及決定它的幕後原因。其實,我們可以運用形象化的說明來解釋這種現象。被糾纏的物體釋放出某種不明粒子或其他形式的高速信號,從而對其夥伴產生影響。此前,已有實驗證實傳統物理學領域中某種隱藏信號的存在,從而打消了人們對於這種隱藏信號的種種疑問。但是,仍然有一個奇怪的可能性沒有得到證實,即這種未知信號的傳輸速率可能會比光速還要高。 為了證實這種可能性,瑞士科學家開始著手對一對相互糾纏的光子進行實驗研究。首先,研究人員們將光子對拆散;然後,通過由瑞士電信公司提供的光纖向兩個村莊接收站進行傳送,接收站之間相距大約18公里。沿途光子會經過特殊設計的探測器,因此研究人員能夠隨時確定它們從出發到終點的「顏色」。最終,接收站證實每對相互糾纏的光子被分開傳送到接收站後,兩者之間仍然存在糾纏關系。通過對其中一個光子的分析,科學家可以預測另一光子的特徵。在實驗中,任何隱藏信號從此接收站傳送到彼接收站,僅僅需要一百萬兆分之一秒。這一傳輸速率保證了接收站能夠准確地檢測到光子。由此可以推測任何未知信號的傳輸速率至少是光速的10000倍。 而愛因斯坦不僅不接受「量子糾纏」的思想,並且還堅持認為不可能存在比光速還要快的信號,任何比光速快的「鬼魅似的遠距作用」都是不可思議的。根據1905年出版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他認為沒有物體的運動速度能夠超過光速。愛因斯坦解釋說,光速屬於自然界的一個基本常數:對於空間內所有的觀察者來說,光速都是一樣的。同樣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釋說,當物體加速時,物體本身的質量增加,而加速需要能量。隨著物體質量的增加,維持速度所需的能量也更多。當物體以接近光速運行時,愛因斯坦經過計算說,它的質量將達到無限大,所以要使得物體繼續運行的能量也要無限大,而要超過這一極限是不可能的。 而科學家們從實驗中得到的結論,既可以反駁愛因斯坦的「錯誤」觀點,也可以用來解釋同一事物同時出現在不同地點這一奇異現象。愛因斯坦都無法解釋的奇怪行為,正是量子物理學和量子通信的魅力之處

Ⅳ 量子通信屬於電信范疇嗎

准確的說,應該是量子力學與通信專業的交叉學科。目前國內的量子通信主要還只能用於密鑰分發,通信信道部分走的還是傳統的通信信道

Ⅵ 數字化與量子科技有什麼聯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下午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這是繼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對前沿科技領域的又一次重點學習。量子科技本身,是數字科技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推動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力量。

什麼是量子?量子是現代物理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個物理量所存在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單位,和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經典物理有根本的區別。

一時間量子科技成為熱詞,網上還出現了大量針對「量子科學」、「量子通信」關鍵詞的搜索和解讀,這三個詞不要混淆。「量子科學」指的是量子在科學上的效應,是一種量子信息的學科系統;「量子通信「則是量子在通信領域的應用,即給通信進行加密以保證安全性,盡管通信是量子科技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應用,但不能將量子通信等同於量子科技本身。

與科學界的一些改良性技術相比,量子科技具有顛覆性作用,它顛覆的是目前占據主流地位的電子計算,即傳統、主流的計算機還是以電子作為基本的載體,以馮·諾依曼結構為主的計算機,同時主流計算機的電子元器件——晶元,也是基於電子,按照摩爾定律的經濟規律來發展,讓計算機晶元的工藝製成從14納米、7納米發展到5納米。

但問題在於,當下摩爾定律正逼近物理極限,所以科技領域亟需出現一些顛覆性技術,將量子作為基本計算單位,革新以電子作為基本單位的計算架構。

本次中央政治局學習提到的「把握好大趨勢」中的「趨勢」,即是全世界整個信息技術的基礎正在發生變化,正在進入一個新的計算架構和基礎能力突破的分界點上,需要提前重新構建一個新體系,體系的構建涉及到基礎理論、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及器件裝備,並形成量子科技的廣泛應用,最終改變整個數字科技。國家一旦掌握這種技術,將從計算能力上取得一個較大的突破,並對社會發展形成一個革命性的影響。在這一點上,國內國外的起點基本是一樣的,全球共同進入「無人區」。也正因如此,量子科技也是各國的戰略必爭之地。

由此可見,在當下形勢下,發展量子科技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

量子科技的在全球仍然以企業為主力軍,以產學研的形式進行開發。國際上比較典型的企業是,IBM、谷歌,谷歌在2019年打造了第一台量子計算機,僅用200秒完成一個計算,而採用傳統計算機需要約10000年時間。

中國在量子科技的研究上,和歐美國家是齊頭並進的,至少不屬於落後地位。應該看到,該技術在全球獲得了一定突破,但並不處於成熟的發展階段,所以中國還有很大機遇去牽頭主導這一場競爭。在中國,量子科技仍然是以企業主導的格局,來自中國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中國的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都是企業為主、產學研合作的成果,其中部分項目的主導方國盾量子企業,是由中科院孵化形成的。騰訊公司專門成立量子計算實驗室,除了聚焦在信息處理中的應用,如量子演算法對機器學習的幫助;還在積極探索對於一些小系統,小分子的更多經典計算或模擬的方法,並在制葯、材料、化學等行業領域進行應用。

歸根結底,量子科技的本質意義有兩點,一是提高信息通信的安全性;二是提升算力。目前來看,量子計算可以廣泛應用到很多行業領域.

量子科技是數字科技系統中的重要力量。縱觀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學習重點,無論是量子科技,還是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均是數字科技的核心內容,均是推動數字經濟時代的核心力量。

數字科技是利用物理世界的數據,建構與物理世界形成映射關系的數字世界,並藉助算力和演算法來生產有用的信息和知識,以指導和優化物理世界中經濟和社會運行的科學技術。

數字科技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隨著數字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包含的內涵大大拓寬,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層出不窮,量子計算、腦機介面等技術領域已突破傳統信息技術領域范疇,並將有可能改變整個信息計算體系。

從全球主要國家和龍頭企業的數字科技創新實踐來看,數字科技也已逐步成為各國新的創新和競爭角逐熱點。一方面,各大數字科技巨頭聚焦數字技術和數字科技化,如谷歌的AI、量子計算、知識自動化引擎技術;微軟和亞馬遜的雲計算和AI;達索、PTC、西門子、ESI等公司的數字孿生突破;蘋果基於處理器創新的封閉數字科技生態。

另一方面,數字科技巨頭的創新又離不開數據科學和科技數字化,比如谷歌Waymo無人駕駛,需要不斷將數字科技與汽車的相關學科、技術、產業進行不斷融合,實現從數據到領域知識的價值實現。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數字科技將勞動者由人變成了「人+機器」,勞動者可以呈現指數增長;將生產資料變成了「工農業用品+數據」,數據從有形到無形,且沒有數量限制;將勞動資料變成了「工農業設備+計算力驅動的數字科技設備」,呈現指數增長,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人類社會快速進入數字時代。可以說,數字科技從近期看指向數字經濟,從遠期看指向知識文明。

從促進創新的角度來看,數字科技驅動網路協同創新模式。工業時代,創新過程就是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產業發展「鏈式創新」的單向線性過程。數字科技需要面向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互動融合,一方面需要解決實際應用、面向用戶需求、開發全新市場的場景式研發與創新,從用戶需求出發對科學研究形成逆向牽引,另一方面各類基礎學科、基礎技術領域的各項基礎和應用創新尋求突破。每個創新主體都是龐大網路體系中的節點之一,都會參與到新科學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應用全過程,創新產業化周期大大縮短。

所以,在生產要素和創新模式改變的作用下,數字科技最終將重塑全球經濟競爭格局。在數字經濟發展初期,數字化引發的是服務業進入到更復雜的工業、能源和交通等傳統領域,但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現在更多的是通過數據處理、模擬建模、機器學習等改變從數據-信息-知識的整個流程,並推動進入知識自動化階段,使得數據進入到價值創造的體系中。這種力量決定了數字科技將會重塑全球經濟和產業格局,也必然是大國和企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

(文章內容由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王曉明提供,本報記者沈怡然采訪整理)

Ⅶ 量子通信對應什麼專業

照搬下以前的回答:
量子通信是基於量子物理理論的具有絕對安全性的一種通信方式,其涉及的技術和理論也非常廣泛,題主所關注的方向應該就是量子通信所涉及的專業方向。

從量子通信的工程應用來看,量子通信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必然需要有源、信道和探測這幾個必要的環節,而且其也都是具有量子通信特點的。
源。量子通信按其分類,主要有兩種源,一種是高頻的單光子源,現在主要是通過將高頻的激光脈沖衰減到單光子以下量級來實驗,由此高頻激光器的研發就是一個專業方向;另一種是糾纏光源,糾纏研究是量子通信熱門的方向,也是一個作為前沿研究的專業方向。
信道。量子通信有自由空間和光纖兩種遠距離傳輸方式,其結合起來就可以實現全球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路。於是量子光和信標光(衛星等移動端需要跟瞄系統)在自由空間信道中的影響、光纖對量子光的相位和偏振(量子通信編碼狀態)的影響以及其可行的補償方式在量子通信中是必要的。而在量子通信終端還需要跟瞄系統以及相應的光學系統,其對量子通信的影響和補償也同樣重要。於是,光纖、大氣湍流、光學鍍膜、光學系統設計、跟瞄系統、自動化控制、衛星工程等光機電專業都是量子通信需要研究的方向。
探測器。光子探測器效率對量子通信相當關鍵,這本身就是一個很有市場的研究方向,在很多應用中都不可或缺。當然還有跟瞄系統的相機也是自由空間量子通信所必須的。
和工程應用相適應的,這些應用和技術都需要理論的支持,凝聚態物理、物理電子學等專業也都是量子通信相關專業。量子通信是一種大型的應用,其涉及的方面很多,具體可以參考國內中科大、中科院等幾個主要單位的具體工作和相關論文。

Ⅷ 量子通信的爭議

所謂的量子通信廣義上來說也是相互作用力的影響,這種影響在人文社會交流學中提現在群體性和蝴蝶效應上,在經典物理學中是兩個物體(包括有無質量)的相互作用力,有重力電力磁力等等,這其實也是不同的狀態罷了,微觀物體也存在這種力(有幾種不同名稱),其實所有宏觀的相互作用都是微觀作用的集合,我們生活在宏觀社會上能利用的作用力都是集合的,效率上和精確度自然不高,而微觀上只要減少其它作用力的干擾使集合作用變得更純粹,其效率和精確度都會有跨越式的提升。所謂的光速極限只是因為我們只能觀測的光子罷了,更微觀的世界在宇宙的更深層次,即使是微觀的強相互做用和弱相互作用力都不會是絕對純粹的單一力,相信在以後的宇宙物理學中質量和能力等能定義成一種物理量。其實有一種設想定義一絕對微粒子也可以稱絕對能,就如絕對零度(在宇宙學中應該可以打破)一樣,所有的力、所有的質量、所有的能量等都是其集合或狀態,它可能是無(畢竟無能生有),其實在宇宙之外觀測說不定這一刻還是大爆炸的一瞬間,角度不一樣!

熱點內容
5台礦機竊電怎麼處理 發布:2025-08-21 15:07:33 瀏覽:332
區塊鏈的通俗易懂 發布:2025-08-21 14:57:21 瀏覽:397
隱藏的區塊鏈龍頭 發布:2025-08-21 14:50:41 瀏覽:223
eth現在還能沖破壓力嗎 發布:2025-08-21 14:37:01 瀏覽:505
ltc房產的股票代碼 發布:2025-08-21 14:33:58 瀏覽:579
比特幣保證金市場是否安全 發布:2025-08-21 14:32:58 瀏覽:685
元宇宙在影視領域的運用 發布:2025-08-21 14:32:57 瀏覽:671
幣圈三大交易所都是中國的嗎 發布:2025-08-21 14:20:05 瀏覽:933
數字貨幣總量排行 發布:2025-08-21 14:08:33 瀏覽:717
eth礦機配置內存 發布:2025-08-21 13:40:00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