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事與區塊鏈
① 古代軍事稱謂
討詔,是官語,皇帝下的征討的詔書,古語對皇帝禮貌的稱呼。 詔討,是白語,平時對征討的對方常講的,意思就是奉詔討伐。 都是正確的,只不過意義不同。
古代軍事頭銜的稱謂有很多,我記得一些 告訴你吧:漢代,有大將軍、神威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游擊將軍、衛將軍、前、後、左、右將軍等。臨出征之統帥亦有別加稱號者,如樓船將軍、度遼將軍等。魏晉南北朝時,將軍名號極繁有龍驤、安東、西、南、北將軍——四安將軍、虎威將軍、安遠將軍、建威將軍、昭武將軍、昭德將軍、討逆將軍、討寇將軍、驍騎等名號。唐代,十六衛、羽林、龍武、神武、千牛衛大將軍、神策等軍,均於大將軍下設將軍之官。宋、元、明亦稱殿廷武士為將軍。清代的將軍有四種:一為宗室爵號之一。如鎮國將軍、輔國將軍。
還有好多 在網上都能查到 呵呵 希望能夠幫助你。
② 區塊鏈技術有何軍事應用價值
區塊鏈技術在軍事領域存在多種可能的潛在應用:
情報工作績效激勵。區塊鏈在記錄交易時具有匿名特性,可以用於情報工作激勵金的隱蔽定向支付。眾所周知,情報提供者或「線人」需要隱秘的身份和行蹤,傳統的轉賬、現金等支付方式極易被跟蹤甚至鎖定。但通過比特幣作為支付中介,就可以巧妙地「斷裂」支付通路,讓情報資金流轉難以追溯,從而有效保護安全。比特幣交易平台在整個支付流程中扮演了「黑箱」的角色,其中「購入—交易—兌換」三個關鍵環節都可以匿名完成,實現了交易雙方關鍵信息的隱藏。
武器裝備全壽命管理。裝備從立項論證、驗證生產、交付服役到退役報廢,需要對全壽命周期內的重要信息進行登記和管理,現行的記錄方式通常為紙質或電子媒介備案,這種傳統方式存在安全難以保障、轉移交接困難、缺乏有效監管等缺陷。如果引入區塊鏈技術,讓上級主管部門、裝備管理部門和裝備使用方,甚至裝備生產廠家都參與到裝備戰技狀態的更新與維護環節中,形成一個分布的、受監督的檔案登記網路,各方均保存一個完整的檔案副本,就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幾個問題,提高檔案的安全性、便利性和可信度。
軍事智能物流。現代軍事物流要真正實現智能化,離不開後勤部門、倉庫、物資和物資需求方等參與者的智能化,這就構成了小型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可以有效解決其中的組網通信、數據保存和系統維護等難題。系統中的人和物動態、自主組網,構成一個去中心化的對等網路,無需中心伺服器,分布式的結構提高了系統的生存能力;接入網路的節點之間可以直接或以中繼方式進行通信,實現信息自由交互;物流鏈條中的重要數據信息,如用戶需求、倉儲貨品、裝載運輸、配送中轉等,統一保存在各區塊中;區塊鏈的維護須接受全網節點監督,個別節點的非法操作會遭到大多數節點拒絕和抵制,保證了系統的有序高效運轉。(轉自科技日報)
當然,區塊鏈更多的還是應用於金融領域,例如幣盈中國的數字貨幣眾籌;中國郵政銀行的資金託管等等。
③ 區塊鏈技術如何在軍事上「一展身手」
近年來,關於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廣受關注,不論是金融領域,還是企業、政府部門都在加快區塊鏈技術的研究、發展和應用。一些國家也已經嗅到區塊鏈技術在戰爭中的潛力,並力求拓展區塊鏈技術在軍事應用上的廣度和深度。
區塊鏈技術是軍事物流的「防彈衣」。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本質,使其在遭遇攻擊後擁有極強的信息恢復能力,除非系統內所有的電腦遭到破壞,否則,修改一個節點的信息完全沒有意義,因為系統可以快速恢復完整形態。當前的物流系統過於依賴信息服務中心的可靠性,一旦信息服務中心出現故障,將影響到整個物流系統的正常運轉。而軍事應用對系統的安全性和戰時抗毀傷能力要求非常高,利用區塊鏈技術可有效解決智能化軍用物流面臨的信息安全、數據存儲和交互處理等核心問題,重點是可以提高物流系統的生存能力,從而保證系統的有序高效運轉。
從本質上來講,區塊鏈技術是一個相互信任的存儲設備,可用於多個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易,其核心就是「分布式共識」和「匿名性」,它可以隨時驗證交易,且不會影響相關方的隱私。因此,區塊鏈技術勢必會成為新一代顛覆性技術,其在軍事上的應用也將會變得更加廣泛和深入。
內容來源 鳳凰網
④ 中國古代軍事之最為哪些
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是《孫子兵法》,為春秋末期孫武所著。
中國部頭最大的兵書是明朝人茅元儀撰輯的《武備志》,共有240卷。
歷史上第一部研究軍制的專著是宋朝陳傅良撰輯的《歷代軍制》。
第一部兵書目錄是漢武帝時楊仆編寫的《兵錄》。
我國最早的軍事條令是《司馬傳·嚴位篇》,大約成書於戰國初期的齊威王時代,即公元前378~前343年。
我國最早的專門性軍事著作是《令典》和《軍志》,大約成書於公元前8世紀。
我國最早的軍事史巨著是《左傳》,大約成書於公元前5世紀。
我國最早的火葯武器是唐代開始出現的火葯火箭和火葯火炮。
我國最古老的戰船,早在西漢時期,已能製造不同的戰船。
最早刊登軍事消息的報紙是《申報》,清朝光緒11年,法國艦隊侵入我國的寧波,上海《申報》創辦人英商美查派人前往觀戰,並繪圖,附以說明,登在申報上。
最早的軍官學校出現於漢代,當時稱「武學」。正式的「武學」開辦於神宗熙寧5年(1072年),學制為3年。
最早的海軍學校是1866年福建總督左宗棠在福建馬尾創辦的船政學堂。
——引自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世界軍事網路之作戰謀略》
⑤ 古代的軍事等級劃分!
我國古代從春秋時期就陸續出現了元帥、將軍、校尉的稱號。中國古代軍隊的武官階品體制,與西歐軍銜體制職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獨立,兩者沒有承襲關系。
元帥 :元帥、副元帥等戰時最高統帥,宋有兵馬大元帥,元有都元帥、元帥。
將軍 :春秋時晉國以卿為將軍,戰國時始為武官名,漢代將軍名號頗多,魏晉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後歷代皆設有將軍官名。
校尉:為專掌特種軍隊的將領,其地位略次於將軍,後通稱將佐為八校。晉武帝時設有軍校,為任輔助之職的軍官。清代有步軍校、護軍校等官職。
中、下士為官職者。
(5)古代軍事與區塊鏈擴展閱讀:
按品級劃分軍事:
正一品: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正三品: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正四品: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正五品: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正六品: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長官使、長官、百戶
正七品: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正八品: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正九品: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⑥ 古代中國軍事實力到底有多強大
很牛,中國歷史上比較強的軍團,放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秦軍(白起 蒙恬北方邊防軍 章邯的)衛青霍去病騎兵(10萬左右)唐朝(人數不多 但武器裝備很精良 白江口擊敗日本 後來日本來中國學習唐文化)宋(宋朝的軍事其實不算弱 主要是對手太牛 以步兵對抗騎兵)元(蒙古帝國橫跨歐亞 後來分裂成了元朝和4個汗國 只有元朝是中國 但這段歷史很不好 蒙古人實行里甲制度 監督欺壓漢人和南人 甚至還有初夜權 女子結婚的當天要先陪睡蒙古長官 所以很多人不承認這是中國 認為是被欺壓的歷史)明朝(朱元璋 重現了漢人的榮耀(可以看看吳晗寫的《朱元璋傳》) 初期軍事力量比較強 但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失敗 後來英宗被俘 對蒙古以防禦為主 無力進攻 到了明中期 張居正主政時期 形勢好轉(可以看朱東潤寫的《張居正傳》),但明末內憂外患 袁崇煥難以挽救局面 長城被攻破)清朝(這才是中國歷史上領土最大的時代 新疆真正被打下來 就是在康雍乾三代的努力下打下來的 之前從未控制過這里 但是滿人為了防止漢人反對他們 一方面實行文化融合 另一方面禁止發展火器 再加上巔峰之後的腐朽 很快就出現了百年國恥 不過不得不承認 沒有清朝 也許我們的國土不會這么大)
⑦ 關於中國古代軍事
問一下 你感覺 你問的問題能有什麼回答 你知不知道 你問的東西要是回答的話 要是回答就要包括5000年的歷史了 誰能給你那麼準的回答 自己好好查查去吧 不要什麼都靠別人
⑧ 古代軍事通信有哪些方法
比蠟丸、礬書更為安全的軍事通信方式,是「隱語」。《武經總要後集》卷四中記載,「軍政急難,不可使眾知,因假物另隱語諭之」。隱語作為通信方式,與現代戰爭中所用的電報密碼頗有相似之處。
隱語的起源很早,最早的記載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根據《左傳》原文與杜預注,當時楚國大夫還無社與申叔展曾有一段對話,因為「軍中不敢正言,故謬語」。對話是這樣的:叔展曰:「有麥曲乎?」
曰:「無。」
「有山鞠窮乎?」
曰:「無。」
「河魚服疾,奈何?」曰:「目於眢井而拯之。」「若為茅絰,哭,井則已。」
這段對話的目的,是申叔展教被困於泥水之中的還無社如何逃脫,因怕別人知道,故使用了隱語。遺憾的是,對於具體的內容,我們已經無法解釋清楚了。
《武經總要》卷十五記載了一種稱作「字驗」的隱語方式,其方法是,先將軍中聯絡的有關事項分類編號,共四十項,依次為:「請弓、請箭、請刀、請甲、請槍旗、請鍋幕請馬、請衣賜、請糧料、請草料、請車牛、請船、請攻城守具、請添兵、請移營、請進軍、請退軍、請固守、未見賊、見賊訖、賊多、賊少、賊相敵、賊添兵、賊移營、賊進兵、賊退軍、賊固守、圍得賊城、解圍城、被賊圍、賊圍解、戰不勝、戰大勝、戰大捷、將士投降、將士叛、士卒病、都將病、戰小勝」。
上述內容及其次序,平時要求各將校熟記於心。凡作戰之前,主將與各統兵將領事先進行約定,雙方以一首沒有重復的字的五言律詩為「字驗」。若有事報告,就隨意寫成一封書信,將要報告事項的次序對應該詩的第幾個字,然後在普通書信中的某字旁加一記號即可。主將進行回復時,也如法炮製。
有一次出征前,主將與統兵將領約定以杜甫的《春望》一詩為「字驗」。全詩是這樣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揮欲不勝簪。」統兵將領在向主將匯報時,用一封普通的書信寫進了「抵」和「簪」二字,並在旁邊作了記號。主將收到書信後,根據二字的順序,查出其要匯報的內容分別是第二十八項「敵固守」和第四十項「戰小勝」。主將得到匯報後,也寫了一封普通的信回復,里邊寫進了「春」與「淚」兩個字,並作了記號。統兵將領以同樣的方法得知了主將的命令:給你增派人馬,立即移營。
由此可以看出,字驗是一種高度保密的隱語通信方式,即使被敵人截獲,也是無法破解的。據《宋史·輿服志六》記載,《武經總要》中記載的40字「字驗」法,是符彥卿在《軍律》中制定的。後來,有個叫李淑的人將其改為28字,也就是將五言律詩改成了七言絕句,其用法則完全相同。
明代中期,抗倭名將戚繼光創造了一種使用范圍更加廣泛,與現代電報密碼更為接近的隱語方式來傳遞軍事信息。其具體辦法是,先按照當時通行的「反切」拼音方法,將漢語中聲母和韻母所代表的字編成兩首歌,用「柳邊求氣低,池他爭日時,鶯蒙語出喜,打掌與君知」的前三句十五個字作為聲母的代表,並按順序編為號碼;用「春花香,秋山開,嘉賓歡歌須金杯,孤燈光輝燒銀缸。之東鄰,過西橋,雞聲催初天,奇梅歪遮溝」三十六字作為韻母的代表字,也按順序編為號碼;再將當時的八個聲調也按順序進行編號。這樣每三個數字為一組,聲母、韻母和聲調齊全,便構成了一個漢字。諸多的數字連在一起,便可以表示復雜的信息了。
有趣的是,戚繼光的這種編碼是以浙東的方言為基礎的。由於戚家軍主要招募的都是台州一帶的農民和礦工,使用起來十分方便。需要通信時,遠則書寫,距離近時則可以用擊掌代替。後來,這種隱語還在浙東民間流傳很久。
我們上面介紹的隱語,無論是《武經總要》中的「字驗」,還是戚繼光的編碼,都必須經過嚴格的訓練和事先的約定才能使用。我們在文學作品中,經常看到一些將領未經准備而使用隱語的故事,以此來突顯其卓越的才智。其實這是有戰爭實踐的基礎的。《宋史·夏國傳上》便記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慶歷元年(1041年),北宋名將種世衡在與西夏作戰時,便曾以一枚棗、一張畫龜,命人送給部將旺榮,「喻以早歸之意」。這種以諧音喻意的簡單、實用的通信方式,在古代戰爭中應該是經常使用的。遺憾的是,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更多的這方面的資料了。
隱語的運用非常廣泛,即使在現代戰爭中也不泛這樣的例子。電報密碼從某種意義上說,是隱語在現代技術條件下的一種運用而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曾組織了一批土著人,利用土著語言編排電報密碼,並廣泛使用於太平洋戰場,結果令日本的密碼破譯專家束手無策,直到戰爭結束也找不到破解的辦法。這與戚繼光利用浙東方言編碼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⑨ 古代軍事和現代軍事有什麼區別
1、古代是冷兵器時代,雙方的實力決定於:
士兵的數量、士兵的體力和格鬥能力、雙方國民人口的多寡(潛力)、徵兵制度
2、近代(二戰時期),是熱兵器的機械化時代,雙方的實力決定於:
工業化程度和生產能力、徵兵制度、國民數量和素質(潛力)、戰前儲備
3、現代,是信息化戰爭時代,雙方的實力決定於:
信息掌握能力(和平和戰時的信息能力)、信息化水平、工業化程度和生產能力、國民素質
⑩ 中國古代軍事結構
公元前21世紀(一說公元前22世紀),中國建立了奴隸制的夏王朝,從此戰爭成為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此時,盡管人們對於戰爭的認識處於低級階段,還是產生了以靠天命觀指導戰爭為中心內容的軍事思想。奴隸主對外族發動掠奪戰爭,或用武力鎮壓本族奴隸的反抗,都是以征討"違天命者"、"弔民伐罪"、"敬天保民"相號召,並用占卜手段,假借神的旨意和嚴刑厚賞驅使士卒作戰。作戰方式是集團列陣正面沖殺。到商代以後,作戰逐漸以車兵為主。對軍隊指揮,要求行動統一,嚴厲管理。這種思想,指導著夏、商、西周幾個王朝的軍事斗爭。通過這一時期的戰爭實踐,人們已初步認識到審勢而動,量力而行,眾可以勝寡,強可以勝弱,反映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念。傳在西周時期,已出現《軍志》、《軍政》等軍事著作,雖早失傳,但在後來問世的《左傳》、《孫子兵法》等書中,還保留著 一些片斷的引文。
約從公元前 8世紀初至前 3世紀末,即春秋戰國時期,中國逐漸由奴隸社會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制度的變革,引起了士兵成分的變化和兵器的改進,軍事制度和作戰方式也隨之變化。為適應這些新情況的需要,產生了統率軍隊的專職將帥,涌現了許多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軍事家和兵書著作。著名的《孫子兵法》,標志著封建統治階級軍事思想的成熟。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統而全面的軍事理論著作,揭示了一系列指導戰爭的規律,並奠定了中國軍事思想的基礎,指導著後代的戰爭實踐和軍事理論的研究,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孫子兵法》提出,軍事斗爭必須巧妙地運用權謀,即"上兵伐謀","必以全爭於天下",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高明的軍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戰爭結局。它打破了奴隸社會的天命觀,以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思想,指出戰爭獲勝不取決於鬼神,只要能夠做到"知彼知己",就可以"百戰不殆"。它提出了"以正合,以奇勝"和"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作戰思想。《孫子兵法》還指出,戰爭勝負是由政治、經濟、天時、地利、人事等因素所決定的,所以封建統治階級要修明政治,順應民心。這些思想,也為《孫子兵法》同時代的其他兵書和論及軍事的著作所重視。戰國時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又進了一步。例如,傳為軍事家吳起所著的《吳子》,就探索了戰爭的實質,論及戰爭發生的根源,並把戰爭分成幾種類型,賦予定義,提出對付各類戰爭的方略。軍事家孫臏所著《孫臏兵法》,更主張拋棄"責仁義,式禮樂"的思想,要求用戰爭手段解決社會混亂局面;其作戰思想則特別強調"貴勢"和以奇制勝。這些主張,都是對《孫子兵法》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