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發展原則
A. 區塊鏈的3.0時代,區塊鏈+app到底該怎麼玩
如果說比特幣代表著區塊鏈1.0版本,向世人證明了數字貨幣可以實現。那麼以太坊則代表了區塊鏈2.0版本,讓大家知道了更多區塊鏈的玩法,去中心化應用和智能合約。2018年則將是區塊鏈進入到3.0的階段,應用和場景落地將是區塊鏈的核心,各個行業基於區塊鏈的應用將如雨後春筍一般湧出,這將是區塊鏈發展最後一段的早期紅利期。區塊鏈技術應用帶動的人才需求已經越來越大,區塊鏈技術人才已成為職業新貴,備受爭搶,並且還擁有令人羨慕的高薪。
是否形成有意義的大規模共識:區塊鏈的一個突出的優勢就是通過公開賬本記賬並且通告全網,可以有效形成大規模共識。而現在很多項目,完全沒有必要形成全網共識,有些只是為了搞眾籌,發代幣,項目的區塊鏈共識都是沒有意義的。這個模式是否有網路效應:網路效應的意思是,一個項目會隨著項目用戶越來越多而越值錢,因為項目的價值並不在用戶本身,而是用戶之間的連接網路。比特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用戶節點越多,節點之間的鏈接就會是指數級增長,比特幣的整個生態就更有價值。
當然除了這幾點,還有很多判斷項目的基本原則,例如有效的激勵機制,有實力的團隊,項目解決痛點問題等等。
B. 區域塊產業應用原則有哪些
產業區塊鏈的應用原則
1、是否需要一個強信任環境?
當你的企業需要與其它相關企業進行某一個商業合作的協同、交易、數據傳遞時,而這些協同、交易、數據傳遞過程中是否有比較強的信任環境是一個重要的應用。
如果說在這些商業活動中,你的企業是一個絕對的強信用主體,商業夥伴幾乎可以無條件相信你的企業,也不需要花費額外的成本防止你的企業在商業活動中進行作弊、造假、改數據以及幾乎沒有交易對手方風險,那麼可能中心化的服務會是更好的選擇。如果並不完全是,那麼區塊鏈可以作為一個可考慮的架構。
2、是否可以降低信息披露的成本?
當你的企業在一個較為可信的商業生態中作為話語權較大的企業,比如供應鏈里的核心企業,一級供應商,那麼在與其它商業夥伴交易的時候是否需要較多的成本用於自證清白、向合作夥伴披露相關的信息用於消除風險與合規,也是一個重要的應用原則。
如果在業務環境中處於主導權,同時又是服務型企業,如第三方公司,產業平台,那麼區塊鏈可以顯著的降低自證清白的成本,以及更加透明、更加直觀、也更數字化。
3、區塊鏈架構是否有利於擴寬商業邊界?
當你的企業開始使用區塊鏈,並擁有一定的節點生態之後,在鏈上的商業活動也能夠讓生態內的環境更為可靠後,如果可以繼續拓寬商業邊界,讓原本一些由於數據不信任、交易對手信息不充足等原因無法合作的合作夥伴和業務模式可以在構建好區塊鏈中開展業務,比如核心企業的信用下沉、跨供應鏈的應收賬款等,那麼區塊鏈會成為一個開拓商業邊界的手段。
C. 重慶金窩窩網路科技的區塊鏈技術把握了哪些運用原則
如今的區塊鏈技術概括起來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體維護一個可靠資料庫的技術。其實,區塊鏈技術並不是一種單一的、全新的技術,而是多種現有技術(如加密演算法、P2P文件傳輸等)整合的結果,這些技術與資料庫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新的數據記錄、傳遞、存儲與呈現的方式。
D. 金窩窩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應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對於區塊鏈這一個詞的火起來,它的原理最近被很多人談起,區塊鏈顯然已經被許多人神化,好像各行各業都可以用區塊鏈技術,不過某種程度上,它卻像個黑盒子,大家都知道區塊鏈具有許多特性跟好處,卻不清楚它到底怎麼做到。其實,只要你了解了區塊鏈原理就不用這么躊躇了。
其實區塊鏈並非單一創新技術,金窩窩提示區塊鏈是將許多跨領域技術湊在一起,包括密碼學、數學、演演算法與經濟模型,並結合點對點網路關系,利用數學基礎就能建立信任效果,成為一個不需基於彼此信任基礎、也不需仰賴單一中心化機構就能夠運作的分散式系統。
E. 為什麼說區塊鏈發展是現在的必然趨勢
因為21世紀是科技引領潮流的時代,虛擬世界開始對整個現實世界進行了重構,信息互聯網必將向價值互聯網轉移,所以區塊鏈也就應運而生,隨之運營而生的還有沃特量子社區。沃特量子社區的團隊由美國、台灣、馬來西亞、中國的區塊鏈和金融領域的精英專家等組成。包含多位資深技術專家:前微軟技術中心首席架構師、前微軟大中華區技術服務部資深經理、前微軟金融服務資深顧問、全球區塊鏈技術專家團隊等,可以說在區塊鏈這方面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F. 區塊鏈如何保證使用安全
區塊鏈項目(尤其是公有鏈)的一個特點是開源。通過開放源代碼,來提高項目的可信性,也使更多的人可以參與進來。但源代碼的開放也使得攻擊者對於區塊鏈系統的攻擊變得更加容易。近兩年就發生多起黑客攻擊事件,近日就有匿名幣Verge(XVG)再次遭到攻擊,攻擊者鎖定了XVG代碼中的某個漏洞,該漏洞允許惡意礦工在區塊上添加虛假的時間戳,隨後快速挖出新塊,短短的幾個小時內謀取了近價值175萬美元的數字貨幣。雖然隨後攻擊就被成功制止,然而沒人能夠保證未來攻擊者是否會再次出擊。
當然,區塊鏈開發者們也可以採取一些措施
一是使用專業的代碼審計服務,
二是了解安全編碼規范,防患於未然。
密碼演算法的安全性
隨著量子計算機的發展將會給現在使用的密碼體系帶來重大的安全威脅。區塊鏈主要依賴橢圓曲線公鑰加密演算法生成數字簽名來安全地交易,目前最常用的ECDSA、RSA、DSA 等在理論上都不能承受量子攻擊,將會存在較大的風險,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關注能夠抵抗量子攻擊的密碼演算法。
當然,除了改變演算法,還有一個方法可以提升一定的安全性:
參考比特幣對於公鑰地址的處理方式,降低公鑰泄露所帶來的潛在的風險。作為用戶,尤其是比特幣用戶,每次交易後的余額都採用新的地址進行存儲,確保有比特幣資金存儲的地址的公鑰不外泄。
共識機制的安全性
當前的共識機制有工作量證明(Proof of Work,PoW)、權益證明(Proof of Stake,PoS)、授權權益證明(Delegated Proof of Stake,DPoS)、實用拜占庭容錯(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PBFT)等。
PoW 面臨51%攻擊問題。由於PoW 依賴於算力,當攻擊者具備算力優勢時,找到新的區塊的概率將會大於其他節點,這時其具備了撤銷已經發生的交易的能力。需要說明的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攻擊者也只能修改自己的交易而不能修改其他用戶的交易(攻擊者沒有其他用戶的私鑰)。
在PoS 中,攻擊者在持有超過51%的Token 量時才能夠攻擊成功,這相對於PoW 中的51%算力來說,更加困難。
在PBFT 中,惡意節點小於總節點的1/3 時系統是安全的。總的來說,任何共識機制都有其成立的條件,作為攻擊者,還需要考慮的是,一旦攻擊成功,將會造成該系統的價值歸零,這時攻擊者除了破壞之外,並沒有得到其他有價值的回報。
對於區塊鏈項目的設計者而言,應該了解清楚各個共識機制的優劣,從而選擇出合適的共識機制或者根據場景需要,設計新的共識機制。
智能合約的安全性
智能合約具備運行成本低、人為干預風險小等優勢,但如果智能合約的設計存在問題,將有可能帶來較大的損失。2016 年6 月,以太坊最大眾籌項目The DAO 被攻擊,黑客獲得超過350 萬個以太幣,後來導致以太坊分叉為ETH 和ETC。
對此提出的措施有兩個方面:
一是對智能合約進行安全審計,
二是遵循智能合約安全開發原則。
智能合約的安全開發原則有:對可能的錯誤有所准備,確保代碼能夠正確的處理出現的bug 和漏洞;謹慎發布智能合約,做好功能測試與安全測試,充分考慮邊界;保持智能合約的簡潔;關注區塊鏈威脅情報,並及時檢查更新;清楚區塊鏈的特性,如謹慎調用外部合約等。
數字錢包的安全性
數字錢包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安全隱患:第一,設計缺陷。2014 年底,某簽報因一個嚴重的隨機數問題(R 值重復)造成用戶丟失數百枚數字資產。第二,數字錢包中包含惡意代碼。第三,電腦、手機丟失或損壞導致的丟失資產。
應對措施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確保私鑰的隨機性;
二是在軟體安裝前進行散列值校驗,確保數字錢包軟體沒有被篡改過;
三是使用冷錢包;
四是對私鑰進行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