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去中心化圖書館
Ⅰ 《必然》|未來科技發展的12種必然趨勢
凱文·凱利(kk)
一切已經開始,但也僅僅是個開始
凱文·凱利(綽號KK)一直對於科技和社會發展的趨勢有著深刻的見解,KK之前引起巨大反響的《失控》寫於90年代,那時候真正的互聯網還沒有形成,但KK憑借著自己想像和對趨勢的判斷,大膽的預言了今後科技的發展趨勢,並且在這20年間一一應驗,涵蓋的領域幾乎包含了如今所有的互聯網經濟熱點概念,如:物聯網、雲計算、虛擬現實、網路社區、大眾智慧,迭代等。此次他在新書《必然》中,告訴我們在我們將會向哪些方向前進,必然而然。
在現代社會變化是必然的,而其核心是科技的變化,科技正在迅速的改變我們的世界, KK總結了自己幾十年來對科技的觀察和分析,將科技的元變化趨勢總結成12個關鍵詞;形成(Becoming)、知化(智化)(Cognifying)、流動(Flowing)、屏讀(Screening)、使用(Accessing)、共享(Sharing)、過濾(Filtering)、重混(Remixing)、互動(Interacting)、追蹤(Tracking)、提問(Questioning)以及開始(Beginning)。
它們高度疊加,相互作用,為我們描繪出未來三十年科技發展的藍圖。同時KK希望我們在面對各種極力向前的科技時,「以一種警醒的態度來擁抱新科技」,比阻止、否認等退縮行為要有效的多,「我們必須要深度參與,親身體驗,謹慎接受」,才能與科技共行於前路。
一、形成(Becoming) : 網路時代的信息以爆炸的速度遞增和傳播,技術永遠在不斷升級,越來越多的人和企業都參與到了這場科技革命的進程中來。在過去30年我們已經開創了不可思議的起跑線-可以創造真正偉大事物的堅固平台,但是即將到來的將會不同,將會超越現在,我們正在這個美好時代的開端,我們現在處在或者說未來的歸宿會是「進托邦」(protobia),它是一種變化的狀態,一種漸進式的改進,我們都正在』形成』』,這在人類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最佳開始時機,我們都沒有遲到。
二、知化(智化) (Cognifying):目前人工智慧已經在各個領域取得了不錯發展,比如攝影,現在的手機相機通過演算法和智能成分,取代了巨大而笨重的鏡頭;虛擬化學實驗可以取代實驗室里危險的瓶瓶罐罐;知化的投資,用人工智慧分析股指、優化避稅方案、優化投資組合;超級電腦「沃森」與「深藍」,可以通過訓練,完成許多人類不能完成的事情,並通過自身的演算法對自己的能力不斷進行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從2009年以來人工智慧領域已經吸引了超過170億的投資,並且這一數字還在呈現幾何性的增長。
近期,三項重大突破將會開啟人們期待已久的人工智慧時代。他們是:廉價的並行計算、大數據以及更好的演算法。在未來,機器人將會取代人們進行以下四類工作:①人類能從事,但是機器人表現更好的工作,如織布等體力勞動。②人類不能從事但是機器人能從事的工作,如自動化流水線生產緊密儀器。③人類想要從事但是還不知道是什麼的工作。④(剛開始)只有人類能從事的工作。
未來人類和人工智慧是共生而非對立的關系,人工智慧幫助人們更高效的生活和工作,並在人類的訓練下不斷的優化和進步,進而為人類創造更多的價值,而人類也從繁瑣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不斷深化思考,對新的領域發起探索,進而促進科技進一步發展。
三、流動(Flowing) :互聯網時代是世界上最大的復印件,而所有的信息都變成流動的,我們正在進入計算機時代的第三個階段:流(the Flows)。今天最基本的單位是流(lows)和信息流(streams)。比如我們在YouTube上訂閱視頻流,大量時間都沉浸在新聞、網站等信息流里,而我們的時間也切換成了實時模式,通信是實時的,購物也是實時的,整個世界都在流動。
四、屏讀(Screening): 在沒有書的時代,文化圍繞著言語;後來,文化圍繞著文本;將來,則圍繞著電子屏。超過50億張屏幕在我們生活中閃爍,將來還會有更多。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屏幕之民,人們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了屏幕上,比如游戲、電視、社交,而人們的閱讀時間越來越少,屏讀使人們的閱讀變得社會化、功利化、碎片化,但也更具有流動和分享性,在未網路正在形成一個超鏈接的萬能圖書館,屏幕將會成為我們用來和無處不在的知化互動的工具;
但是傳統的紙質書也有其優點,它們的信息更加嚴謹系統,而且心理學家發現它能讓人們更容易進入心流模式,進而進入作者構築的精神世界,讓人們去系統的閱讀和思考,讓人學會深思慎言,並且它也是目前最佳對信息的保存形式,所以在未來並不會被取代和消失。
五、使用(Accessing) :Uber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程車公司,卻不擁有任何計程車;Facebook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媒體平台,卻不創造任何內容;阿里巴巴是最有價值的零售公司,可卻沒有任何庫存。我們可以觀看一部電影,卻無須擁有錄影帶、碟片等媒介;讀電子書,而書卻保存在亞馬遜的雲端。我們使用的東西,遠遠大過我們擁有。一切產品都在減物質化,變得更輕盈、更便宜,更少的物質創造更大的價值,這是一個趨勢。如此這般,使用變得越來越即時、按需、方便。世界也變得更加「去中心化」(比如,比特幣是對各國央行的去中心化)。我們使用平台(如itunes、谷歌、網路)來分配和得到資源。大量的資源都保存在雲端。我們將從所有權為重過渡到使用權為首,使用比佔有更重要。減物質化、按需使用的即時性、去中心化、平台協同和雲端推動促進了這一進程。
六、共享(Sharing) :我們通過社交媒體的分享、合作、協作和集體主義正在邁向一種網路世界所特有的、數字化的「社會主義」。我們共享的內容也在深層次拓展,從個人生活信息、知識共享、資源共享到經濟方面的眾籌等活動,都在彰顯著自下而上的集體力量,這種完全去中心化的力量幾乎是開始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七、過濾(Filtering) : 隨著信息的爆炸性增長,人們每天面對的信息海量增長,人們越來越難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這時候過了就顯得尤為重要。人們自身會根據自己喜好和需求過濾掉一部信息,而家長老師和商店也會將自己過濾過的信息再傳遞給你,在現代隨著科技的普及,演算法在過濾中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演算法通過對於你歷史行為的判斷,推薦給你可能會喜歡的音樂、商品、信息、廣告。讓你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時也企圖通過這種個性化的定製吸引你的注意力佔領你的心智。八、重混(Remixing):真正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不是來自於新資源的發現和利用,而是源於將原有的資源重新安排,使其產生更大的價值。這就是」重混「。同人小說、同人電影,就是重混。KK認為:「未來三十年裡,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響力的媒介將是重混現象發生最頻繁的地方。」也許這就是所謂的「破壞式創新」吧。
九、互動(Interacting) :虛擬現現實技術(AI) 和3D技術正在日益的發展, 完全逼真可信的虛擬現實即將實現。未來我們將會在三個方向上拓展,一是我們會繼續給自己知道的事物添加新的感測器和感官功能,二是互動發生的區域將會繼續向我們靠近,三是最大程度的互動會要求我們跳入到技術本身。
十、追蹤(Tracking): 我們將構建出一個「量化自我」。這種主動且有意識的追蹤信息稱之為「生活流」。被動的追蹤方式稱之為「生活記錄」。物聯網的設計是用來追蹤數據,這也是雲端的屬性。追蹤將會變得無處不在,監督也會變得無處不在。實現文明的相互監督需要技術的修補和新的社會准則。
十一、提問(Questionning) : 曾經不可能的事情如今已變得理所當然。科學作為一種手段,主要增長了我們的無知而不是知識。人工智慧、基因操控、量子計算將會在不願的未來釋放新的重要問題,那些我們從沒想過要問的問題。而今,答案將會變得即時、可靠、無處不在,提問,提那些我們找不到答案的問題,變得比回答更重要
十二、開始(Beginning)
未來三十年,我們將沿著與過去30年同樣的方式挺進,那就是更多的流動、知化、共享、追蹤、使用、互動、屏讀、過濾。我們正站在這開始的時刻。
已經開始,當然,也僅僅是個開始。
Ⅱ 【轉】互聯網的下一站:了解2022年的6個熱門Web3.0項目
原文:https://www.panewslab.com/zh/articledetails/1641449995565869.html
介紹
隨著2022年的開始,我們對未來數字資產世界的發展充滿了興奮之感,2021年的數字資產世界充滿了飛速增長的NFTs、DeFi和Play2Earn項目。近年來,在經歷了幾次失敗的開始後,新年終於被認為是Web 3.0的突破——互聯網的版本以來我們一直等待以太坊(Ethereum)創始人加文·伍德在2014年創造了這個詞來描述去中心化和無伺服器網景 (serverless webscape)一天區塊鏈上運行和點對點(P2P)技術。考慮到Facebook和Twitter等網站給自己和其用戶造成許多問題,比如數據隱私、審查和2021年的社交媒體大中斷,我們正抵達互聯網的十字路口,並非為時過早。
隨著關鍵參與者終於開始嶄露頭角,現在是時候看看一些最重要的Web 3.0項目,他們將在2022年真正騰飛,每個項目都在這個新的去中心化在線模式中建立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Helium、Deeper Network、Polkadot、Arweave、Ocean Protocol以及Theta Video API。
1. Helium- IoT meets Web 3.0 物聯網遇上 Web 3.0
在目前的設置下,區塊鏈的世界仍然依靠如Verizon和康卡斯特(Comcast)等電信公司的光纖。為了實現全面的去中心化,Web 3.0也有必要將硬體轉移到去中心化領域。
自稱為「人民網路」的Helium鼓勵用戶建立區塊鏈友好的熱點,來換取挖掘Helium貨幣(HNT),激勵他們在擁擠地點也是最好挖礦的地方建立連接—這一切都是通過該公司的節能無線電技術完成的。
Helium網路旨在支持物聯網(IoT),並具有強大的開發工具和現成的硬體。該網路旨在實現最大的可擴展性,目前已擁有超過40萬個熱點,並在北美的1,000多個城市運行。5G兼容性的計劃也在制定中。
2. Deeper Network: 硬體驅動、抗審查的 VPN 和生態系統
作為Web 3.0領域隱私保護的先驅,Deeper Network已經推出了其Deeper Connect 硬體系列的各種型號,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VPN (DPN)版本,以為用戶創建一個獨特的抗審查和數據專屬網路。他們的參與會得到$DPR原生代幣(ERC20, BEP20)的獎勵。
該設備將企業級網路安全與一鍵訪問Web 3.0生態系統相結合,此生態系統已經包括廣告攔截、家長監控,即將包括去中心化廣告、去中心化視頻內容創建平台(D-Tube)、去中心化內容分發網路(D-CDN)、去中心化文件共享和存儲,DeFi 應用程序,NFT交易市場,去中心化電子商務等等。目前,這款名為「Deep Connect Pico」的設備已經在Kickstarter網站上線,眾籌資金已達210萬美元,遠遠超出最初設定的10萬美元目標。
現在,Deeper Network已經成為第一個符合Helium要求加入其網路的區塊鏈項目,並且這兩種技術正在以開創性的方式進行配對。該公司的「Deeper Connect Mini」除了通過帶寬共享挖掘Deeper 原生代幣(DPR)外,現在還可以通過無線電波挖掘HNT,只要連接到「Deep Connect HNT Miners」即可。
這是迄今為止我們看到的第一個雙加密礦機。目前,Deeper在150多個國家擁有超過55000個節點。
3. Arweave在永存網上永久存儲你的數據
Arweave是社區所有和開源的協議,它允許用戶一次性付費將數據永久存儲在區塊鏈上。據開發人員稱,該協議就像網路存儲的優步(Uber),將有存儲空間的用戶與其他有硬碟空間的用戶配對起來。Arweave的可持續捐贈基金旨在確保數據永遠存在。
在Arweave協議之上是永存網(permaweb),這是一組模塊化和可互換的協議,由挖掘原生代幣AR提供支持。它存儲數據,託管應用程序,處理智能合約—所有這些都很容易與網路瀏覽器兼容。
Arweave將與其他Web 3.0去中心化存儲區塊鏈如Filecoin (FIL)競爭,共同對抗中心化雲存儲巨頭如亞馬遜網路服務(AWS)等。
4. 波卡-區塊鏈的互操生態系統
Polkadot (DOT)波卡可能是Web 3.0特有的區塊鏈中最令人興奮的一個,其目標是成為區塊鏈之間的橋梁。它提供互操作性功能,允許它與其他鏈進行通信和共享任何類型的數據。除了正在迅速成為Web 3.0標準的可拓展性和安全性之外,它的底層框架和互操平行鏈的概念有望解決其他正在為快速增長而苦苦掙扎的第1層網路所遇到的許多難題。
隨著Polkadot與其「金絲雀網路」Kusama的到來,平行鏈是為具體項目可定製的子區塊鏈,可循環回主鏈,也就是所謂的中繼鏈。平行鏈被認為可以提高效率,使網路更具可擴展性,並使某些數據遠離中繼鏈,同時它們也可以支持原生代幣。
自從11月Polkadot的第一次平行鏈拍賣開始,到12月18日前5位獲勝者被激活以來,圍繞Polkadot的熱度仍在持續,盡管其原生資產$DOT在2021年的價格方面基本上沒有受到關注。隨著創作者加文·伍德先生和他的公司繼續挑選和添加他們的100個平行鏈拍賣獲勝者,我們期待2022年的大事件。
5. Ocean Protocol解鎖Web 3數據的價值
Ocean Protocol (Ocean)為Web 3.0應用開發工具,專門為人工智慧(AI)解鎖數據。許多數據市場鏈接提供「最後一英里」服務,數據所有者控制自己的數據集,而不是任何單一的市場。該協議使用區塊鏈,並為其存儲和傳輸的元數據提供了一系列授權安排。
在強調透明度和可擴展性的同時,《海洋協議》希望為數據共享帶來去中心化。海洋市場應用程序允許安全發布和發現數據,而海洋圖書館可以用來開發市場和錢包。
擁有快速增長,正在開發自己的穩定幣以及強勁增長的歷史,2022年有很多期待,尤其是其$OCEAN代幣(ERC20)。
6. Theta –Web3 的視頻流
Theta Labs新的去中心化視頻解決方案是Web 3.0上視頻流的最佳方式的領先競爭者。有了Theta Video API,人們可以上傳自己的視頻,藉此得到可以附加到他們網站的鏈接。人性化的進程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完全依賴於通過Theta網路點對點活動。這並不是嵌入到某個中心化平台上的視頻—它是完全在鏈上的。
該API由Theta的TFUEL代幣提供,不需要任何其他平台來編碼、傳送或回放內容。通過其去中心化的解決方案,該公司正嘗試在市場上給個人和中小企業公平的機會,幫助他們避免鏈接回YouTube或Vimeo等網站。
結論
Web 3.0的時代正在迅速到來,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將在去中心化環境中再現和改善陷入困境的Web 2.0體驗,這應該會讓那些沒有密切關注這一領域的緩慢發展的人感到震驚。
當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仍在夢游中度過舊互聯網的最後階段時,是開始關注這將走向何方,以及如何讓自己處於領先地位的時候了。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其它機構無關。本文中的所有信息僅用於娛樂和教育目的,不應被解釋為任何類型的財務建議。加密貨幣價格波動很大,可能導致財務損失。
Ⅲ 什麼是web2.0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歷史。 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 鏈來鏈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
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但是,光知道網頁里有哪些關鍵字,只解決了人瀏覽網頁的需求。所以,Tim- 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資料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里的內容表述成機 器可以理解的格式。這樣,整個互聯網就成了一個結構嚴謹的知識庫。從理想的角度,這是很誘人的,因為科學家和機器都喜歡有次序的東西。Berners- Lee關心的是,互聯網上數據,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聯網應用所重復引用。舉一個例子說明標准資料庫的魅力。有個產品叫LiberyLink。裝了它後,到 Amazon上去瀏覽時,會自動告訴你某一本書在用戶當地的圖書館能否找到,書號是多少等。因為一本書有統一的書號和書名,兩個不同的互聯網服務 (Amazon 和當地圖書館資料庫檢索)可以公享數據,給用戶提供全新服務。
但是,語義網提出之後,曲高和寡,響應的人不多。為什麼?因為指望要網頁的製作者提供這么多額外的信息去讓機器理解一個網頁,太難;簡直就是人給機器 打工。這違反了人們能偷懶就偷懶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個Page Rank技術,將網頁之間互相鏈接的關系,用來做結果排序的一個依據,變相利用了網頁製作人的判斷力。想一想網頁的製作者們,從數量來說,比純瀏覽者的數 量小得多。但Google就這一個革新,用上了網頁的製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將其推上了互聯網的頂峰。
所以互聯網下一步,是要讓所有的人都忙起來,全民織網,然後用軟體,機器的力量使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瀏覽。如果說WEB1.0是以數據為核心 的網,那我覺得WEB2.0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互聯網。 我們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產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觀點。
Blog: 用戶織網,發表新知識,和其他用戶內容鏈接,進而非常自然的組織這些內容。
RSS: 用戶產生內容自動分發,定閱
Podcasting: 個人視頻/聲頻的發布/定閱
SNS: blog+人和人之間的鏈接
WIKI: 用戶共同建設一個大網路全書
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WEB1.0的任務,是將以前沒有放在網上的人類知識,通過商業的力量,放到網上去。WEB2.0的任務是,將這些知識,通過每個用戶的瀏覽求知的力量,協作工作,把知識有機的組織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繼續將知識深化,並產生新的思想火花;
從內容產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業公司為主體把內容往網上搬,而WEB2.0則是以用戶為主,以簡便隨意方式,通過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內容往網上搬;
從交互性看,WEB1.0是網站對用戶為主;WEB2.0是以P2P為主。
從技術上看,WEB客戶端化,工作效率越來越高。比如像Ajax技術, GoogleMAP/Gmail裡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們看到,用戶在互聯網上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貢獻內容,傳播內容,而且提供了這些內容之間的鏈接關系和瀏覽路徑。在SNS裡面,內容是以用戶為核心來組織的。WEB2.0是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
那麼,這種意義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語義網,有什麼不同呢?語義網的出發點是數據的規整及可重復被機器調用,提出使用語義化的內容發布工具, 試圖從規則和技術標准上使互聯網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沒有語義網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給互聯網提供了線索。 WEB2.0則是鼓勵用戶用最方便的辦法發布內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過用戶自發的(blog)或者系統自動以人為核心(SNS) 的互相鏈接給這些看似凌亂的內容提供索引。 因為這些線索是用戶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戶使用感受。互聯網逐漸從以關鍵字為核心的組織方式和閱讀方式,到以互聯網用戶的個人portal(SNS)為線 索,或者以個人的思想脈絡(blog/rss)為線索的閱讀方式。WEB2.0強調用戶之間的協作。WIKI是個典型例子。從這個角度看,互聯網是在變得 更有序,每個用戶都在貢獻:要麼貢獻內容,要麼貢獻內容的次序.
對下一代互聯網的看法,還會有很多的討論。有一點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為核心線索的網。提供更方便用戶織網的工具,鼓勵提供內容。根據用戶在 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組織瀏覽的線索,提供相關的服務,給用戶創造新的價值,給整個互聯網產生新的價值,才是WEB2.0商業之道。
CODE:
Web關鍵字
[Web起源]World Wide Web,簡稱WWW,是英國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歐洲共同體的一個大型科研機構任職時發明的。通過WEB,互聯網上的資源,可以在一個網頁里比較直觀的表示出來;而且資源之間,在網頁上可以鏈來鏈去。
[Web1.0]在WEB1.0上做出巨大貢獻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 Netscape研發出第一個大規模商用的瀏覽器,Yahoo的楊致遠提出了互聯網黃頁, 而Google後來居上,推出了大受歡迎的搜索服務。搜索最大的貢獻是,把互聯網上海量的信息,用機器初步分了個線索。
[語義網路]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開始推崇語義網(Semantic Web)的概念。為什麼呢?因為互聯網上的內容,機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網頁製作時和架構資料庫時,大家都用一種語義的方式,將網頁里的內容表述成機 器可以理解的格式。
[Web2.0]WEB2.0是以人為核心線索的網。提供更方便用戶織網的工具,鼓勵提供內容。根據用戶在互聯網上留下的痕跡,組織瀏覽的線索,提供相關的服務,給用戶創造新的價值,給整個互聯網產生新的價值。
Web 2.0真的會改變了互聯網嗎
經過10年發展後,人們通過互聯網已經可以完成比之前多得多的工作,得到更豐富、更精確、更迅捷的反饋,以及更加美妙的體驗。然而再過10年我們會發現媒 體,無論報紙、電視還是互聯網,與現在都完全不同,手機而不是紙或pc成為最常用的載體;看電視不再是被動的收看電視台播放的節目而是自己訂閱的,而節目 呢也許是某個人自己攝制的;你也可能在電視或者網路上看到你的手機在不經意間拍攝上傳的畫面,並因此獲得一筆不菲的酬勞。這不是囈語,也不是幻想,這是 Web2.0給我們展現的互聯網,屆時上網將不再是簡單的游戲或者閱讀,網路將提供各種服務,無論是銀行支付、旅遊出行還是搜索愛情。
Web2.0對Web1.0的沖擊
在web1.0時代信息的生產沒有脫離傳統的信息生產模式,即:記者-編輯-發布的精英模式;但web 2.0卻完全顛覆了這個模式,麻省理工的《技術觀察》稱web 2.0"......在強調分眾傳播的對等信息交互,也就是信息接受者同時也是這些信息的創造者,若乾的博客匯集成新的信息輸出者,每個人在擠奶的時候還 要喝奶,這其中自身的商業循環,絕不可能以淺薄的收費服務或者廣告來衡量。"
首先挑動這種變化的就是blog,也稱博客,這是web2.0中最為人所熟悉的元素。互聯網上很早就他的影子,但在人們的觀念中它只是主流媒體的一種補充,不過今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正在改變人們對它的看法:blog正在成為一種主流媒體。
如果說發生在今年2月發生的印度洋海嘯,博客還只是傳統媒體的補充的話,那麼半年後發生的倫敦系列爆炸案中,博客正式成為一種主要的報道方式,簡單精確的 圖片,簡短直接的文字,在第一時間將新聞事件報道傳至自己的博客中,人們開始習慣通過博客獲得信息,而不是電視或者報紙,甚至不是門戶網站。
除了個人博客外,博客也開始進入企業家的視野,進而形成企業博客。今年9月Google推出"Google與李開復博士"中文博客,對李開復跳槽引發的糾 紛都可以在這里查詢和提問。同樣微軟也鼓勵員工們寫博客。通用公司副總裁鮑勃·魯茲的"快車道"博客,已經成為通用公司與公眾溝通的重要場所。正在這么做 的公司還有Sun、寶潔、波音公司等。博客正在逐步顛覆傳統的新聞媒體。
在形形色色的文字博客之外,還有一種新的"博客",可以發布聲音和圖像的"博客",在Web2.0家族中被稱為播客(Podcast)。它是收音機、iPod、博客和寬頻互聯網的集體產物。用最簡單的方式描述,播客就是用嘴寫,用耳朵看的博客。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播客還是新鮮事,在今年上半年國內還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播客網站,但筆者近日在Google中搜索播客,得到318,000條結果, 在網路中得到1,570,000條結果其中不少是播客網站或頻道,雖然如此播客目前在國內還是面臨幾年前博客網站類似的局面,但在美國,2005年播客的 人數將達到450萬,而2010年這個數字將達到驚人的5680萬。而傳統廣播公司、電視台、互聯網站都從其中看到了機會和威脅。
我們也許可以從早期互聯網的網路電台中找到播客的身影,但播客與網路電台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採用rss2.0可以訂閱模式,不再是單純的音頻文件,任何p2p文件都可以成為播客,任何個人都可以製作節目發布廣播,任何擁有mp3、智能手機的人都可以自由的收聽播客節目。
相對於傳統廣播或者電視台而言,播客不需要頻道資源,不需要大量的設備,數碼攝像機、錄音軟體、麥克風等目前家庭常用設備就可以幫助你成為一名播音員或節目主持人,播客們常說每一名讀者就是一名博客,那麼每一名聽眾也就是一名播客。
播客的內容製作和收聽方式極具個性化,打破傳統的廣播方式,因此它一經誕生,就受到傳媒的注意,目前,海外廣播公司紛紛開始增加播客節目,美國波士頓公共 電視台、加拿大多倫多音樂電台以及英國BBC公司都開通了正常的播客服務,美國衛星廣播公司也將啟動播客節目。同時播客也在影響娛樂界,唱片公司開始通過 播客建立歌手與歌迷之間的聯系,不過這僅僅是開始。
互聯網邁向個性化時代
在Web 1.0時代,網站之間是互不相通的,各網站自行其道,但在Web2.0時代藉助rss和xml技術,實現網站之間的交流。Sina點點通、雅虎的my yahoo就加入數十家網站的內容,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信息。
但這一切還僅僅是表面現象。Web2.0倡導的個性化,與傳統網站的個性化有本質的區別。在傳統門戶網站中,個性化意味著頁面設計風格和內容組織方式而非 內容本身,不管怎樣都沒有脫離大而全的中心門戶的特點。web 2.0倡導的個性化則意味著精而專,網站之間有明確的分工,好像同樣報道超女,有人只做李宇春的新聞,有人只做張靚影的新聞一樣,通過RSS將其組合起 來,這時的RSS就起到門戶網站的作用,不同的是其中的內容都是你自己選擇的。
更精彩的還在於,個性化已經由用戶層面進入企業服務層面,IT精英們已經在實踐個性化服務。美國房地產交易地圖網(HousingMaps.com)是目 前美國最受歡迎的房地產交易網站之一。它的特點就在於把時下流行Web2.0式網站craigslist的租房信息和Google Maps結合起來,以可視圖釘的方式將全美房屋交易信息詳細現實出來。
簡而言之,web 2.0時代的個性化不是原來的網頁個性化,而是服務個性化,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全新的個性化互聯網。
技術引領Web 2.0
一直以來技術人員都有這樣一個設想,與其安裝昂貴的軟體,不如通過互聯網來使用安裝在伺服器上的軟體。Web 2.0中的AJAX技術使這種設想成為可能。
·AJAX賦予軟體新面孔
AJAX的全稱是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它不是一種技術而是數種技術的組合。AJAX採用遠程腳本調用技術,通過JavaScript語言與XMLHttpRequest對象來實現數據 請求,將處理由伺服器轉移到客戶端,減少了伺服器的資源佔用,加快了數據處理的速度。採用AJAX開發的軟體能讓你在使用網路應用軟體時感覺就象在本機上 一樣。
目前AJAX技術已經廣泛應用於網路應用軟體開發中,Google也許是AJAX技術開發投入最大收獲最多的公司,AJAX已經成功應用於GMail、Google Suggest和Google Maps等網路應用軟體中。
除了Google以外還有更多的公司在採用AJAX。在AJAX的幫助下Zimbra公司開發的電子郵件中,比GMail和HotMail更加互動。 Meebo.com公司也在即時通訊軟體中採用AJAX技術,以創造更好的用戶體驗。即使微軟也不能阻擋AJAX的魅力,微軟聲稱將在下一代 HotMail中加入AJAX工具條。
·開放API
以前的開放API(應用程序介面)主要指桌面應用軟體,希望通過開放API融合更多的應用。在WEB1.0時代只有少數網站,比如EBAY, 亞馬遜公司(Amazon)、雅虎公司、Google公司等,在設計之初就遵循各種工業化標准,進而開放API介面,正是由於這些開放的API,他們獲得 了不少有趣、有意思的應用。但大多數公司當時還沒有這種意識,不過在Web 2.0時代,開放API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趨勢。
對於公司來說,技術領域的競爭已經演化為標准之爭,標準的形成在於有多少人在使用,因此開放API就意味更多的人採用,也就意味著標准。Google公司 顯然深諳此道。它所推出的諸多產品都是基於開放的API標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Google map,開放Google Map的API後,Google公司無需花費力氣做更多的市場推廣,其他公司就會主動地整合它的應用。如前文我們提到的美國房地產交易地圖網就是在其網站 中主動整合Google Map。正是看到開放後的巨大前景,微軟、雅虎、Skype也紛紛加入其中。
·軟體向互聯網轉變
在盜版最猖獗的時候,軟體開發商曾經提出一個設想:免費軟體,有償服務;這個設想今天看來有望實現。
在美國誕生了一批新公司,其中就有Upstartle,該公司開發出了一種基於網路的文字處理軟體Writely,進入該公司的網站,注冊後就可以開始寫 作,文檔可以保存在該公司的伺服器上,然後可以在任何地方打開。這種基於網路的文字處理系統很快吸引了大批用戶,一度導致伺服器堵塞。與writely相 同字處理軟體還有goffice,Google也在加緊開發他的在線文字處理軟體openoffice。
而軟體霸主微軟的參與也許更有震撼性。不久前微軟宣布將推出Live戰略,此戰略以其旗艦產品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體為基礎,打造 Live.com平台,在此平台上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軟體服務。在這個戰略下微軟將為Live捆綁多種軟體,而且完全免費,通過廣告和定購方式獲取利 潤,這是微軟自.net以後的又一次戰略轉變,也標志著軟體業向服務業轉變的開始。
後Web 2.0更值得期待
我們今天所談論的web 2.0應用只是web 2.0初級階段的應用,很多web 2.0應用的商業模式還處於晦暗不明中,web 2.0的倡導者們還在苦苦尋覓合適的商業模式,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web 2.0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方向,他帶來的沖擊將不僅僅局限於互聯網,很可將全面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Web 2.0改造傳統電視
寬頻的迅速發展使網路電視的普及成為可能,敏銳的互聯網精英們紛紛把目光投向IPTV,希冀再挖掘一座金山,但如果以傳統的電視台模式來發展IPTV,必然陷入高投入,低產出的怪圈,但以web 2.0的理念來發展IPTV則可走出這個怪圈。
數碼產品的發展使用戶製作電視節目的設備費用大幅降低,後期製作軟體也可以免費從網路上下載,用戶可以自己製作節目,然後將節目上傳,由觀眾自由訂閱,網站進而可以對高收視率節目實行收費,如此就改變了傳統電視中觀眾只能被動收看節目的模式。
·網站小型化成為可能
WEB 2.0倡導專業模式使網站小型化成為可能。在web 1.0時代,網站無不走大型化道路,比拼的是編輯數量,網站規模,web 2.0的社會化、開放化的特性使中心不再成為必需,相反共同參與,使信息來源更加豐富更專業;而且小型化網站成本更容易控制。
與小型網站類似的個人網站將成為互聯網的另一大特色。技術門檻的下降使個人建站更加容易,即使不知道HTML也可以輕松的搭建個人電台、個人電視台、個人DJ、個人游戲、個人商店將充斥互聯網,甚至還可以擁有個人聊天工具,只有你的好友才知道。
·無線應用成為web 2.0應用的下一個擴展空間
中國是個手機大國,手機擁有量已經超越美國,無限互聯網的發展迅速,另一方面,網路終端小型化十分迅速,手寫輸入技術的應用使使用手持設備進行書寫變得十分便捷。
一些web 2.0網站已經將移動博客欄目,但博客只是先行者,只是移動web2.0的初級階段,更多的應用還將陸續產生,如播客、移動商務。
移動web2.0一旦發展起來,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他的客戶個體更易確認,服務更加精確。
結束語
現在的互聯網是一個單向的互聯網,Web 2.0正在將互聯網改造成為以人為中心的多向的互聯網,網路反過來也在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許將來SOHO將成為主要的工作方式,外出也不再需要旅行社的安排,因為你可以通過互聯網安排好一切。
Web 2.0帶來的沖擊將不會僅僅局限於互聯網或者媒體,它對我們的影響也許比你想像的還要大,美國《商業周刊》認為,從軟體業、電信業、媒體業、市場營銷業到娛樂業,幾乎都將受到了這股趨勢的強烈沖擊,並且即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Web 2.0下的門戶網站建設
博客的出現之所以被稱為網路世界的革命,是因為其極大的降低了建站的技術門檻和資金門檻,而使每一個互聯網用戶都能方便快速的建立屬於自己的網上空間。隨 著配套應用的快速發展,個人博客將在很短的時間內加速成長為類門戶型的微型個人網站。博客走進千家萬戶和各行各業,從而將形成基於個人或小團體的以內容為 導向的群體,而其中一定會出現的佼佼者將在很大程度上從門戶頻道乃至專業網站手裡奪走部分甚至大部分讀者。這在IT業界和互聯網行業正在得到驗證。
Web2.0的定義,我認為是在web1.0的服務基礎上,是互聯網路用戶從信息接受者轉變成為信息製造者和傳播者,從受眾轉向主體,從單個個體轉向 社團的新型互聯網服務模式。在這種情況下,為用戶提供優秀的發布平台、便捷的溝通和展示平台、順暢的進入和退出機制、高效的信息整合機制變的與提供高質量 信息一樣重要,甚至更加重要。Web2.0時代的競爭,將不僅僅是內容的競爭,而是綜合服務的競爭,其中的關鍵點包括以上的數個方面。博客是web2.0 的最主要的代表。
[文摘]web2.0是一個讀寫的互聯網、一個依靠鏈接組織起來的互聯網。
一邊是寫,寫的人活躍在各種各樣的「節點」上,使用各種工具向互聯網上傳遞著數字化的內容,這些內容被保存在資料庫、文件系統,甚至是行動中的手機、 PDA;一邊是讀,讀的人活躍在各種各樣的「主頁」上,這里的「主頁」已經不能簡單的稱呼為某個網站的主頁,而是互聯網上N個活動的節點的主頁,一個「主 頁」上的內容,可能來自幾十個節點,「主頁」的編寫者同節點的所有者一樣,也在使用各種各樣的工具,從節點讀取內容,「主頁」的編寫者的主要工作已經從創 造內容變成了收集和整理內容。
博客
博客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用戶由單純的信息接受者向信息提供者轉變的需要,從而得到快速的發展。博客通過RSS、博採、Trackback、 TAG等技術,在個體之間已初步形成了社團氛圍和初步的社團機制。可以預見,博客服務提供商們將能提供更多的技術手段來加強這種社團性聯系,如SNS等。 博客圈子的形成,將在另一層意義上大規模提高其內容產生質量和數量。
互動
博客與互聯網路的互動、博客之間的互動客觀上要求BSP提供商適時提供博客與博客網站之間的互動,需要博客網站為博客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只有這種互 動,才能將博客內容提供質量提高,而進一步深化博客信息質量。從某種程度上說,博客網站的門戶效應將極大影響某類博客的發展態勢和發展程度,而博客門戶也 會因為博客發展程度的原因而停滯或加速發展。兩者相輔相成。
在國內現有BSP競爭格局下,單純的BSP服務和單純的門戶內容提供模式都是缺乏競爭力的。必須把兩者結合起來,這就需要從博客網站和頻道定位開始, 逐步強化互動意識,探索互動的方法和技術。Web2.0時代的門戶頻道建設雖應從傳統門戶借鑒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更重要的是要探索出一條新路,挖掘自身網 站博客的優秀內容。才能使2.0門戶擁有大大超越1.0時代門戶的資訊生產能力和整合、吸納傳統門戶優秀內容的能力。極端的說,即便有更好的產品來取代博 客,探索門戶同博客的深度互動平台也必不可少。
[文摘] 隨著支持RSS和XML-RPC的BLOG站點的興起,WEB2.0的概念也跟著興旺發達廣為傳播,就可以理解了。BLOG作為能夠體現web2.0中 「節點」概念幾乎全部要素的一種形式,是存儲和輸出數字化內容的最佳載體。但是,縱觀國內BLOG站點,多數都是提供了輸入數據的界面,卻沒有能有效的讓 自己再次成為「節點」,實在是有些可惜。
博客相關技術
伴隨博客出現而圍繞博客服務的技術主要有:博採技術、內容聚合技術、同步技術、SNS技術和tag。博採技術為用戶組織了隨時摘取有用內容的有效工 具,其前提是用戶認知到這個信息;RSS技術則將有用的信息源聚合起來,隨時將信息源提供的信息發送到用戶平台,Trackback技術則將博客團體內其 他成員的動向信息傳遞給用戶,保持成員間的有效溝通;SNS技術用於凝聚社團的整體意識,tag是網民自主分類工具。可以說,基於博客單體的技術開發已形 成體系並走向深化。與此對應的是,博客網站門戶和頻道的技術實現還停留在零的狀態,甚至連第一代門戶的技術都不如。
[文摘]如果把wikipedia中的web 2.0的描述當成「定義」或者「經典」是非常片面的。 其實wekipedia並沒有能下出一個定義,只是說明了哪些東西屬於目前所說的web 2.0的技術:
CSS + XHTML
AJAX (最近很紅火的新概念老技術,我自己的理解和定義是:通過網頁內的javascipt調用來減少web頁面刷新的必要性來提高web可用性的一種古老技術)
通過RSS/ATOM同步數據
通過RSS/ATOM聚合數據
友好的URL (例如uuzone的blog url: www.uuzone.com/blog/mao 而不是www.uuzone.com/app/showblog.do?blogid=91829&show=1&session= iuewqiyq32 之類的url)
支持按照blog的方式來發表 (說實話我不理解,為什麼支持按照blog的方式來發表就算web 2.0 )
採用REST(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的API或者XML的web service (其實REST本身就是很古老,而且定義不是非常嚴謹的。 不過我一直非常欣賞REST方式的web serivce界面)
社會性,能把東西分享給朋友等 ( 這就算2.0? )
其中還說了一些更general的東西:
系統的數據交換要很容易
一些數據應該由用戶創建和擁有
完全是web based.
博客門戶與博客的相互促進和發展
與傳統門戶主要為瀏覽者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不同,web2.0時代的門戶,將承擔以下的功能:1,與傳統門戶相同的內容服務功能;2,激勵或激發專業 博客生產內容;3,提供全息信息,聚合各方信息的功能;4,信息互動的功能;5,梳理信息功能;6,促進、激勵博客群形成的功能;7,商業性的博客頻道還 須建立商業鏈。只有不斷的進行此類功能的開發,才能給博客門戶帶來持續的競爭力。
[文摘] 當網民們打開IE輸入news.sina.com.cn就可以看到新聞的時候(請不要把我想像成為和你一樣的有覺悟),他們還有什麼理由要去費勁的搜集RSS種子?
Web2.0現在有了原旨主義者們,缺少的是「職業者」們,他們才會是實實在在推動Web2.0在中國更廣泛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些「職業者」才會是真正把Web2.0給大眾化的使者。
沒有大眾化的Web2.0隻會繼續遲緩在中國的普及力度,空想構建出來後,更需要實踐者們去身體力行,我想keso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像是Raymond,而不是Linus,而如今中國的Web2.0,缺少的正是Linus和Redhat。
Linus讓我們在中文Web2.0上不至於落後,以至於我如今除了Blog,好使的都是國外的產品;Redhat則能讓更多的中國普通網民用更易於接受的方式去把Web2.0用起來。
內容生產的革命性變化給博客門戶內容生產部門帶來的革新
博客門戶內容生產的意義在於揀選信息和高效呈現。博客門戶平台擔負著用戶互動和內容呈現兩大任務。博客個人門戶和博客網站大門戶的互動,必須建立在基於博客相關技術(外部技術)和集取網站博客內容的網站內容管理系統(內部技術)之上。
程序
傳統編輯在進行編輯工作時,其工作重點是把握文章質量、頁面呈現質量、圖片質量以及專題製作質量。而在2.0環境下工作的編輯,更重要的是通過技術上一系列的揀選機制,把相關於門戶呈現的內容博客文章聚集起來,實現大門戶和小門戶的互動。
網路編輯2
Ⅳ 公鏈和私鏈的區別是什麼
公鏈和私鏈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哦:
許可權開放程度:
- 公鏈:就像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圖書館,所有人都可以隨意地閱讀和書寫。它是完全去中心化的,不受任何單一組織控制。
- 私鏈:則更像是一個有門禁的圖書館,只有特定的組織有書寫的權利,但讀取許可權可以對外開放。它是部分去中心化的,因為控制權在某個組織手中。
安全維護:
- 公鏈:由整個加密數字經濟體系共同維護,安全性相對較高,因為它依賴於廣泛的共識機制,比如POW或POS等。
- 私鏈:雖然寫入許可權受限,但讀取許可權的開放也可能帶來一定的安全風險,不過由於控制權集中,可以通過特定的技術手段進行安全管理。
應用場景:
- 公鏈:因為完全開放和去中心化的特點,適合用於需要高度透明和公開的場景,比如數字貨幣交易。
- 私鏈:因為對寫入許可權的控制,更適合注重隱私保護的場景,比如金融領域的敏感數據存儲。
簡單來說,公鏈就像是一個大而全的公共場所,任何人都可以參與;而私鏈則更像是一個小圈子,只有特定的人可以加入並做出貢獻。選擇哪種鏈,就要看你的具體需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