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的書籍
❶ 福克納 - 我彌留之際
意識流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19世紀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 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復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他在1884年發表的《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是一股切不開、斬不斷的「流水」。他說:「意識並不是片斷的連接,而是不斷流動著的。用一條『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來表達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後,我們再說起它的時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識流或者主觀生活之流吧。」
詹姆斯提出的「意識流」概念,強調了思維的不間斷性,即沒有「空白」,始終在「流動」;也強調其超時間性和超空間性,即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因為意識是一種不受客觀現實制約的純主觀的東西,它能使感覺中的現在與過去不可分割。這一概念及其內涵的思想直接影響了文學家,並被他們借用、借鑒,從而進入文學領域,作用於作家的創作,從而導致「意識流」文學的產生。實際上,詹姆斯的心理學理論並非意識流文學產生的惟一誘因。與其他現代主義文學流派產生的因由相同,它也是在20世紀西方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在新的經濟結構體系中,人對自我重新定位後被開掘出的—片文學新領地。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流行開來的西方非理性哲學和現代心理學又為意識流文學創作提供了理論依據。法國哲學家柏格森(1859~1941)非理性主義強調直覺是認識世界本體的唯一根據。他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沖動」,即「意識的綿延」。只有它才是宇宙運轉的惟一動力,客觀萬物無非其外在表現形式而已。 因此,靠理性分析永遠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質,只有依靠直覺才能獲得實在的知識,才能認識世界和解決社會的一切問題。在他看來,潛意識應該成為文學的表現對象,作家必須深入到人的內心世界、甚至潛意識領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東西;打破傳統的時間觀念,按照「心理時間」結構作品。 另一位深刻影響現代主義文學、尤其是意識流文學的理論家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1856~1939),他對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充分肯定無疑為意識流文學創作思想張目。他的精神分析學說中關於潛意識和無意識的理論,意在反撥「人是理性動物」的傳統觀念。 認為潛意識乃至無意識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識活動的基礎,人的行為動機出自人的本能沖動;人的本能沖動經常受到社會規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縛,使人充滿矛盾。作家的創作活動就是沖破理性,發揮本能沖動的過程,藉此釋放受到扼制的本能 。
意識流這一術語用於描述心理過程時顯然是極其有用的,因為作為一個修辭用語它具有雙重的比喻意義,就是說,"意識"這個詞和"流"這個詞都具有比喻的意義。這一思想為小說家運用意識流手法來展示人的內心世界,並通過展示人物的意識活動來完成小說敘事提高了理論依據。 小說中的意識流,是指小說敘事過程對於人物持續流動的意識過程的模仿。具體說來,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識活動為結構中心,圍繞人物表面看來似乎是隨機產生,且邏輯鬆散的意識中心,將人物的觀察、回憶、聯想的全部場景與人物的感覺、思想、情緒、願望等,交織疊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樣"准確地描摹人物的意識流動過程。 西方現代小說史上,如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芙、福克納,卡夫卡等,都以成功地運用意識流而聞名於世。
在英國作家伍爾芙的《到燈塔去》開篇,拉姆齊夫人告訴兒子詹姆斯,明天看燈塔去。可是,拉姆齊走了過來,站在客廳窗前說道,「明天晴不了。」他的這句話,就引出了一部意識流小說名著。小說接下來一大段落,可以說是意識流小說的範例。
在這個段落里,伍爾芙寫出了詹姆斯的心理。這個男孩長大了可能像他的母親想像的,穿上紅色法袍坐在法官席上,可現在只有6歲,最重要的事情是航行一天去看燈塔。他對父親的話產生了極端的心理反應:
一是特別怨恨他的父親,就是寫在上一段開頭的話;
二是覺得父親遠遠比不上母親,這句話插在第一個括弧里。
他的第一種心理反應來自第二種,或者是第二種來自第一種,這都沒有多大區別,一個6歲孩子的心理,有時候就是這樣。
這個精彩段落,更多的是拉姆齊先生的心理。
一是對他的妻子兒子的諷刺挖苦。他欣賞他帶給別人的失望和煩惱。他像刀子一樣瘦削,像刀刃一般單薄,還有些邪惡地咧著嘴笑。
二是相信他說的都是事實,他認為他總是對的,所以對任何人都不會敷衍討好,都使用尖銳語氣加以嘲弄。第二個括弧里的話看起來是插入他的動作,其實,我們看到的,是他的心理引發的身體姿態。
三是他的意志堅定,而他特別需要維持這種感覺。
四是他的心沉浸於遙遠和抽象的事物,這一點也是大部分意識流小說追求的哲學氛圍。 比如第二個括弧前後的話,我們最光輝的希望也會熄滅,我們脆弱的孤舟淹沒在茫茫黑暗之中。(在這部小說後面,拉姆齊夫人還說,我們的影像下面是一片黑暗,無邊無際,深不可測;我們只不過偶爾浮到表面,你們就是依靠這個認識了我們。)
說到意識流小說,我們會注意到一點:意識流小說名著的產生,有一個特別集中的時期: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7卷本,出版於1913—1927年間。愛爾蘭作家喬伊斯的《尤利西斯》,首次出版於1922年。英國作家伍爾芙的《到燈塔去》寫於1927年,美國作家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創作於1929年。這些都是20世紀頭20年的作品。
還有一點,我們也會注意到,意識流小說名著的水準相當高。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就不用說了,普魯斯特的長篇巨著《追憶似水年華》,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風靡世界。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作為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小說。而伍爾芙的《到燈塔去》是意識流小說之中最完美的一部作品。
意識流小說有個奇怪的現象。世界經典名著的作者,一般都是天才級的作家,意識流小說也是這樣。但是只有意識流小說,需要天才級的讀者。也就是說,天才級的讀者分享了意識流小說,其他讀者在它的門檻前止步。
我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但我們知道其結果,天才級作家不再寫那種幾乎沒有主要情節的純粹意識流小說了。其實在二戰後,時代節奏變了,人的心境變了,泡一壺茶坐在窗前、一遍又一遍啃小說的讀者群沒有了。不只是意識流小說,很多現代小說流派都消沉下來。
實際上,意識流小說的很多技巧,已經成了文學傳統的組成部分。你應該知道,在意識流小說出現之前,人的意識就是流動的。在意識流小說消失之後,人的意識還是流動的。人的意識像一條河,不是一個個片斷的銜接,而是處於永遠的流動狀態。
你想在小說里描述人物心理,利用角色的意識流動來寫,仍然是比較優越的方式。比如,抓住意識流動的動態性,兼顧意識和潛意識兩個層次,利用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此外,在結構篇章、組織故事時,你的敘述可以有按照時間順序、依次直線前進的古典方式,還可以有隨著意識活動、通過自由聯想的現代方式。
舉例來說,莫言的中篇小說《紅高粱》,就受到福克納小說的影響。莫言寫過談論福克納《喧嘩與騷動》的文章,其中寫道:讀到第四頁的最末兩行,「我已經一點也不覺得鐵門冷了,不過我還能聞到耀眼的冷的氣味。」我看到這里就把書合上了,好像福克納老頭拍著我的肩膀說:行了,不用再讀了,寫吧!
《我彌留之際》是一本風格獨特的小說。在這本書里,福克納選擇不以單一的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去描寫一個鄉下家庭為了送葬亡母,踏上一個充滿挫折、艱困的旅程。而是讓15個人物的獨白交錯成全書59篇的章節。營造了一種散亂、去中心化的敘事。這些人物主要是家中的親人,但也不乏其他途中遇到的角色。彷佛在這些交錯的獨白里,讀者不但感受了親人死亡的陰影如何彌留、徘徊在各個角色的心中,也在這樣的敘事里,產生彌留、徘徊在各個角色間的抽離體驗。
去中心化的敘事方式,讓這篇小說變得不好讀。我們很容易因為多重視角的陳述而迷失故事的情節。變得要翻來翻去,看看人物關系表,反覆閱讀不同的陳述來組織、整理事情的全貌。在這角度上,《我彌留之際》就像一個大型復雜的《竹林中》,每個人描述著各自看見的事情,說著自己對他人的揣想。有時相互重疊、呼應,有時則好像是情節的岔開,讓讀者窺見隱藏的細節。有趣的是,雖然每個篇章都是一個人物的獨白,但這種獨白,雖是獨白,卻常常彷佛說的不是自己。事實上角色述說自己心理的描述不多,而總是在不停詳細、深刻地描述那些他看到的風景與其他人的對話、舉止。在一些不可思議的時刻,人物揣想著別人的情緒、精神,甚至說著別人眼中看到的風景與魔幻的意象。
「凱許喜歡將漫長、悲傷的發黃日子鋸成一塊塊的的木片,再釘成某些玩意……(另一方面)我不認為達爾會發現,坐在晚餐桌前的他,眼神越過食物及桌燈,看的全是從他的腦殼里挖出來的土地光景,以及那片土地之外遠方的滿地洞穴。」
我們不經想問,一個角色到底是如何知道他人心中涌現的光景?並能夠這樣栩栩如生地描寫出來?在另外一個章節里,去城市送貨的達爾,甚至敘述著鄉下家中當下夜晚發生的情境。彷佛在這本書中,每個人物都像是一個作者,在一些時刻里擁有超越文本的全知觀點,然後如幢幢的影子相互重疊又伸展出新的陰影。
另一個去中心化的敘事所帶來的效果,是小說時間感的停滯。因為對讀者來說,每次的事件透過這樣一層層不同人物對彼此的敘事、描述,變得好像很漫長、沒有盡頭一樣。徘徊再徘徊,彌留再彌留……
「我們繼續前進,以一種無比昏沈、夢境般的動態,彷佛無法推斷出正在前進的結論,彷佛在我們與目的地之間縮短的不是空間,而是時間。」
送葬是一種移動,然而這股移動卻好像在透過移動的過程在抵抗自己。人們雖然在移動,精神卻因為習慣移動而陷入恍惚,像乘著緩緩的火車,彌留在某個不清楚自己在哪的地方。這個精神彌留的「地方」福克納認為不是一種空間,而是一種讓人迷失、「出神」的時間。
「他的頭低垂,透過不停滴落的水往外看,彷佛透過盔甲的眼部遮罩往外看,那眼神漫長地穿越整座村莊,抵達依偎在斷崖邊的谷倉,彷佛透過眼神,將一匹隱形的馬敲打出來。」
透過每個人物的眼睛,福克納在這本書里捕捉角色們各種「彌留」、像引文里那種「出神」入化的瞬間。在這些時刻里,彌留成了某種洞察,也成了某種恍惚。有目標卻好像失去方向。
眷戀,就像一種彌留,有目標卻失去方向感。並使人們讓自己被一種無能為力給包覆。試著在這種包覆里滯留在一個過往或想像的時空中。而那種「無能為力」,首先針對的是親人死亡的事實。有趣的是,福克納說了這句話:
「到頭來你會明白 — — 死亡,只是一種心靈作用。」
家人死亡的陰影籠罩著故事中每個角色的內心。但福克納提醒我們死亡和死掉並不一樣,死掉是失去生命的狀態。但很多事情盡管不會讓我們死掉,卻會令我們感受到死亡。小說里,兒女們的母親 — — 愛笛的確死了。但對她的情感、記憶就像死亡的感覺一樣仍然彌留在角色們的內心。除此之外,讓讀者突然感到驚恐的,是在59篇的章節里,有一篇是死去的愛笛所說出的話語。彷佛她雖然死去,但陰魂仍然不散。其中我們可以發現,愛笛的婚姻生活並不美滿,她認為自己走入了被名為「家」的騙局。而人們所說的愛,不過是一個空殼子的詞彙,為的是讓她能填補他人心中的匱乏。
丈夫安斯與兒女們在送葬過程中所承受的陰影,除了是死亡帶來的,另一個面向便是他們對愛笛的虧欠,以及,愛笛對「家」的義務所感到的憤怒、不滿反過來產生的影響(無法給予愛)。讓大家都希望藉著這次的送葬,愛笛能夠「安息」。
就像寺山修司曾在《我這個謎》寫到的話:「死亡不過是人為了活著所創造出來的虛構罷了。」「安息」也只是一種宗教性的虛構。愛笛的確死了,但盡管大家都知道這個事實,但整個葬禮大費周章的准備卻暗示死亡對人而言從來就不只是死掉那麼簡單。 因為或許需要「安息」的根本不是死者,而是那些仍然還活著的人。這場漫長的送葬,真正要送葬的也不是躺在棺材中的愛笛,而是仍然活在家人心中的愛笛。
送葬,成為一個讓人能夠彌留、能夠眷戀、體會逝去與悲慟的旅程,讓他們以各自的方式緬懷心目中的母親。對家中最小、尚不理解死亡是什麼的兒子 — — 瓦達曼來說,他不相信躺在棺材中的是母親,認為母親肯定是變成一條魚了,離開這個對她不好的家。只要他仍然持續每天捕魚,某一天他一定可以在河裡找到願意回來的母親。而愛笛生前偏愛的三子珠爾,則將失去母親的悲慟轉換到自己最鍾愛的馬匹身上,彷佛母親對他而言變成了一匹馬,想在與馬的撫摸、陪伴中找到過往的依戀、愛慕。身為木匠的長子 — — 凱許對死亡沒有那麼多想像,但非常賣力地打造一座棺材,來紀念自己的母親。次子達爾和長女杜葳則對母親的死保有某種冷漠和抽離,一方面愛笛在生下達爾時已經對生活感到絕望,不曾認真愛過達爾,讓達爾甚至說:「我沒有母親。」另一方面,杜葳因為珠胎暗結,卻不敢和母親訴說,遂獨自承受著壓力躲避母親的關愛。而丈夫安斯,正如愛笛的自白,雖然活著但其實早已死去。失魂落魄地只想把亡妻送到她的故鄉:傑佛森城市,哪怕因為暴風雨途中的橋梁已斷,需要多天困厄的路途。
如果能這麼地沈浸在各自的彌留、眷戀里,這趟旅程或許對彼此來說也是正向的。但上天偏偏不讓這種事發生。故事裡的角色最後都落得凄慘的下場。在強行過河的時候,邦德倫一家出了事故,拉車的騾子全數溺斃,凱許斷了腿。為了繼續路途,珠爾最鍾愛的馬匹被安斯擅自賣掉。而達爾後來發瘋,燒掉一座谷倉後被逮捕。杜葳私底下想要買葯墮胎,卻慘遭誘拐。瓦達曼也沒能得到他嚮往的小火車。而安斯雖然最後現出他自私的目的(再娶),但在福克納的文筆下只讓我們覺得他仍舊是一個悲哀的人。
一、人物性格隱喻家庭命運,父母是這個家庭最大的悲劇
①母親艾迪的自我、狹隘造就孩子們悲劇性人生
關於逝世的母親艾迪,作者只給了她一節獨白,但,簡潔的描寫透露了很大的信息含量,奠定了艾迪在這部小說中的軸心人物基礎。
在小說的第40節中,描寫了艾迪在小學任教時的心裡獨白:
我總是期待那些學生犯錯,這時我就可以用鞭子抽打他們。每一鞭我都會想:現在你可知道我的厲害了吧!現在我成了你們的秘密和私心的一部分,現在我的血已永永遠遠地在你們的血液里留下了標記。
艾迪把對父親的恨全發泄在學生們的身上,她這一小段婚前的內心獨白看似不經意,實則坦露了她因原生家庭帶來的反叛傾向。在此基礎上去理解艾迪婚後的一些壓抑情感和行為,便有了更清晰的脈絡。
婚後的艾迪把生孩子看成是「結婚的報應」,生下第二個孩子後想把丈夫給殺了,即便生了五個孩子,卻從不把他們當成自己的親生骨肉。她拒絕學生、拒絕丈夫、拒絕孩子,同時也拒絕了生活的本身。
沒有愛作為前提的生活,造就了孩子們一生的悲劇,他們在追逐愛的同時,又拒絕給予他人愛,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心魔,或怯懦或自私或殘忍,甚至是瘋狂。
②父親安斯自私、愛財如命是家庭悲劇的巨大推動力
安斯在妻子死後,對新生活的嚮往遠大於失去妻子的悲痛。在確認妻子已斷氣時,他不可思議地壓抑著欣喜若狂的心,高喊:
我終於可以裝一副假牙了!
另外,妻子得重病時,他唯一擔心的是她看病會花掉自己攢來裝假牙的錢,即便在她病得只剩一把乾枯的軀體,他也不願拿出一分錢來。
描寫安斯愛財如命的語言充滿著張力,其中卻飽含著讓人澘然淚下的悲哀,在無意識中將自己置身於其中,有強烈的代入感,從而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窒息、絕望
他把孩子們當成勞力,衡量他們是不是值得他多看兩眼的標準是能不能更有出息。作者在他內心獨白時描寫一段他對二兒子達爾的看法:
老是有人在我面前勸我別要他……那些人只是想讓我缺少人手,就說達爾老是悶著頭干自己的事兒,他兩眼裡老是只見面前的土地。
對智力天生有問題的小兒子瓦德曼更是漫不經心:
瓦德曼繞過屋角走來,身上帶著血,膝蓋以下滿是污穢,臟得像頭豬。他多半是用斧頭把魚剁了,要不就是扔在地上讓狗搶著吃了。……他長大後也不會比他幾個哥強。
如你所見,作者將安斯的獨白描寫得很無辜,一副你不傷我,我也不願傷你般的獨善其身,恰恰如此,更加有力地揭露他的自私。不奢望得到愛,是因為不想付出,妻子和孩子卻像一個個被施了咒的魔,總讓他付出勞力和精力,他卻便將此視為不得不付出的「代價。」
所以,兩個主要人物的無意識自我保護造就了一個家庭的悲劇,作者在花大量筆墨描寫他們內心的無力和掙扎,意在揭示夫妻二人的無能以及自我。將家庭中的道德墮落,人性淪喪的背景構成了密不透氣的屏障,為那五個無辜的孩子織了一張一輩子也無法掙脫的網。
大家都知道,人物獨白是意識流文學的主要表達方式,一部作品就如一個復雜的人物性格分布圖,但是,如果順著源頭進入,讀者不會有復雜感,反而有豁然開朗的驚喜。
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去解讀:
①艾迪死前
二兒子達爾在艾迪死前用詩人的憂郁審視著家裡的每一個成員,在他們當中尋找一絲不同尋常的痕跡,然而,這個家庭異乎尋常地平靜,似乎每一個人都在忙著等待母親咽氣的那一刻。
看到大哥卡什一天到晚賣力地忙著為母親打造棺材,卻連母親的床前也不願挨近。達爾不無興災樂禍地說:
艾迪不可能找到一個更棒的木匠了,也不可能躺進一副更精緻的壽材。她一定會信賴並享用這副棺木的。
每個人都做著「份內」的事,卻讓人看著從心底里油然升起一股寒氣。與艾迪的本人的內心獨白遙相呼應。
作者以反諷刺的手法評估了艾迪沒有愛的一生,最後的在家庭的價值近似於一個擺飾,讓每個成員完成自己的任務。
②送艾迪回鄉下葬途中
艾迪死後,本德倫一家為了履行她生前的諾言,將她運送回四十多英里的故鄉下葬。但是,途中遇到了洪水,大水淹沒了橋梁,兩頭作為重要工具的騾子被淹死了。
艾迪的丈夫安斯看著兩頭被淹死的騾子,不停地喃喃自語道:
世上哪有這樣倒霉的人啊,這是懲罰呀,但我不怪她,誰也不能說我怪她。
其實,誰都可以看出安斯內心的不平衡,表面上又要強裝著自己是一個非常盡心盡責的丈夫。作者賦予每一個人物話語權,以及自我評判的獨白。這正是無意識流文學的一大亮點,像是把每個人物性格全面展示出來,不說好也不說孬,給人看了A面再看B面,最後提醒你,別忘了還有C、D面
在二兒子達爾的眼裡,安斯就像一個活脫脫的笑話:
俺爹的身影浮現在我們頭上顯得很高大,像是一個喝醉了的諷刺藝術家用雜木雕刻出來的人像,做工粗糙。
作者將達爾父子的沖突描寫的很隱晦,卻極具代表性。它反映了美國地方窮苦白人當時的生活狀況和所處的道德困境,同時也是南方社會底層人物的縮影。
③艾迪下葬後
歷盡了千難萬險,以死了兩頭騾子,大兒子卡什斷一條腿的代價,艾迪終於在自己的故鄉入土為安了。而接下來發生的一系列令人感到詭異的戲劇性變化,令人心情更加沉重。
因為害怕達爾揭穿自己未婚先孕的內情,妹妹杜薇告發了他,使他原本想放火燒掉母親棺材成瘋狂的報復行徑。
達爾被抓的時候看著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父親,坐在馬車上幸福地享用夢寐以求的香蕉時,他大笑不止。接下來,杜薇去葯店買打胎葯不成,反而被猥褻。父親安斯的收獲最大,安上了假牙,還帶回了個新的老婆。
將死亡和新生放在一個平衡的生態鏈上,這正體現了作者福克納的樂觀主義精神,正如他在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說時發表的言論:
我不想接受人類末日的說法……人是不朽的,因為他的族類會延續下去
從客觀上來說,作者表達的主旨是「好死不如賴活」,寧可想方設法地活下去也不會因為誰而放棄快樂活下去的自由。
三、人物行為象徵生命的延續和人性的多樣化
除了獨白部分,這部小說對人物行為運用了暗喻、象徵等描寫手法,以此推判人物個性的起源和合理性。其中達爾、珠爾和父親的行為描寫最為經典:
達爾的獨白是最多的,他是這部小說主要的敘事人,通過他眼裡觀察家人的行為,以及旁人的言行,表現的主旨最為突出,他是事件的樞紐和推動者。
他有一顆多愁善感的心,一直渴望著能得到母親的愛,但母親只對和牧師偷情生的三子珠爾比較上心。他一面說:
因為我沒有母親,我不可能愛我母親。
另一面,卻對病重的母親甚是緊張,總是遠遠地看著她,生怕她在眨眼的功夫消失;一邊諷刺大哥整日埋頭為母親打造棺材,又極其關注它的進展和質量。
運送的途中,因為大雨沖垮橋耽誤了時間,母親的屍體在七月炎熱的天氣里發臭,他卻不顧一切地放了把大火,想早點結束這場毫無意義的荒謬「運屍」行動。
偉大的美國意識流文學作家福克納向人們展示了達爾糾結的同時,也將他的脆弱和瘋狂暴露無遺。愛和恨相息相生,沒有誰能從中評判出個對錯來。
珠爾在家裡無疑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母親艾迪為因為他削瘦而心疼不已,因此,他成了達爾最大的敵人。應該說他是這個家庭最有資格持寵而橫的人,可是他卻因為得到一頭馬,偷偷為別人幹了整整幾個月的活。
運送母親棺木的騾子死後,在父親安斯的哭訴下,他又主動把自己心愛的馬拿去換了兩頭騾子繼續運送;在達爾放火燒棺木時,他不顧一切從火堆里救出母親的棺木,忘死保護。
但在達爾被告發後,他卻無情地大喊著:
打死這個狗雜種!
親情是濃是淡,是殘忍還是軟善?福克納沒有在這場多重家庭悲劇中挑明,他只在人物的行為中展示出角色的真實面,給讀者一大段暇想的留白。
另外,父親安斯在艾迪死後的一系列行為也是呈現了人性的多樣化,在順利埋葬她之後,迫不及待地裝上假牙,帶回一個帶著留聲機的新老婆。
「新媽媽」的到來,還有杜薇肚子里沒打掉的孩子,小說的結尾因她們變得喜劇起來,同時也象徵著生命的延續,似乎還暗喻了一個家庭的新生。
四、主要人物象徵性代表,福克納的「詩人瘋子」藝術
小說中的代表人物達爾,具有與福克納本人的詩人天賦,他為達爾發明了一種狂想色彩的詩人語言,在小說中很多地方得以呈現他詩人般敏感的內心。
比如描寫從杉木桶里取水喝的快感和情景:
我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開始明白,水裝進了杉木桶里,過些時候,味道要好喝得多。喝起來溫涼溫涼的,還暗帶一絲兒香,就像七月天杉樹林里吹過的熱風……在我喝水之前,沒准瓢里還能看見一兩顆星星。
他還會思考一些關於存在的哲理:
在一間陌生的房裡你必須什麼都不想才能入睡。在你做到什麼都不想之前,你是什麼?而在你什麼都不想地入睡之際,你什麼也不是了。當你酣然入睡時,你便沒了自己,從來不曾存在。
達爾沒有受過什麼教育,而有這番深度的思考和詩人天賦,其實是作者福克納的代言,是他的真實縮影。在這個角度來說 ,達爾作為小說的主要人物,其實就是代表了作者本人。
有評論家指出:福克納在青年時代,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復員回家的那個階段,他像達爾那樣,性情古怪,成天東游西盪。那段時間福克納也經常寫詩。
1929年,而立之年的福百納仍然是一個人生的失敗者,生活全靠家人和朋友接濟才能勉強度日。好不容易在發電廠的鍋爐房謀得一份打雜的差事,一天要干十二小時的力氣少兒,下班後才能寫作。
這部流傳於世的經典便是他十二小時工作以外擠出的時間,僅用了六個星期左右就完成了。當時正值美國經濟危機大爆發,隨之而來的「大蕭條」席捲了美國所有階層生活。於是,數十年來,表面平靜的「南北爭端」再起沖突,直指本就撕裂的南北內部矛盾,激發著新一輪的「洗牌」。
用批評家米爾蓋特的話來說:
「福克納的主要目的更像是迫使讀者以比書中的人物與行動第一眼看上去所要求的或值得的更高一層、更有普遍意義的角度來讀這本小說,來理解本德侖一家及其歷險……它使我們逐漸領會, 在某種意義上,它是關於人類忍受能力的一個原始的寓言,是整個人類經驗的一幅悲喜劇式的圖景 。」
❷ 如何系統學習區塊鏈技術
在最初自己自學區塊鏈相關知識的時候,可以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也就是通過看書、閱讀白皮書等方式,自己查資料,再自行匯總和連接起這些知識,整合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
一、學習白皮書
上大學之前,我讀過很多有關《論語》的書,都是關於應該如何讀論語,應該如何理解論語的解讀。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如此鍾愛《論語》的我,卻從來沒有耐下性子來,認真讀一讀《論語》的原本。
於是,我去書店買回了一本《論語》,從頭到尾認認真真地看了一遍,發現其實裡面有太多細節和感悟,是沒有辦法通過任何解讀傳遞的。而居然之前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讀了大量的解讀,真的是捨本逐末,不得要領地在努力。
每個領域都一樣。當你不了解它的時候,你會對它產生一種莫名的畏懼,認為它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為了快速踏進這些領域,你會在它周圍尋找很多所謂的「解讀」,打聽很多「消息」。
二、技術角度
基礎階段:
1、《區塊鏈開發指南》-作者申屠青春:
作者多餘比特幣底層的研究可謂是非常深入,講解的也非常通俗易懂。
2、《區塊鏈技術指南》-作者鄒均:
作為國內第一本從技術角度講解區塊鏈的書籍,值得一讀,2016年出版以來一致評價不錯。
3、《區塊鏈 原理、設計與應用》-作者楊保華陳昌:
陳昌前輩作為紙貴的CTO、記得之前的墨鏈就是基於Hyperledger Fabric的,所以這本書對於Hyperledger 相關開源產品的講解很透徹。
3、《區塊鏈世界》
這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通過翔實的資料,全面地回顧了區塊鏈從2008年誕生、成長和逐步發展的歷程,詳盡地介紹了區塊鏈技術的獨創性、機制的科學性、邏輯的藝術性,通過金融、防偽、醫療等十餘個行業場景介紹區塊鏈的應用特性。下篇結合二十國集團峰會精神、 「十三五」規劃等蕞新政策,探索研究區塊鏈與數字經濟的結合,以及作者對行業發展趨勢的觀點和建議。
❸ 這個「去中心化」的概念是哪裡的我有印象可是就是找不到。
這個「去中心化」的概念源於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理論,具體是指「去自我中心」。這一理論指出,幼兒時期的孩子往往處於「自我中心」階段,即他們難以理解他人的觀點與自己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逐漸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認識到他人的想法可能與自己不同。
這種轉變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去自我中心化」,是兒童認知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包括感覺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和形式運算階段。在具體運算階段,兒童開始展現出「去中心化」的能力,能夠理解他人的觀點。
有關這一概念的詳細論述,可以在《發展心理學》中找到。這本書對兒童認知發展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並提供了豐富的實證研究。不過,我在查閱的書籍中並未找到明確提及這一概念的章節。
「去中心化」不僅是一個理論概念,它還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團隊合作中,能夠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有助於團隊成員更好地溝通和協作。同樣,在人際交往中,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觀點,可以促進和諧的人際關系。
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僅豐富了心理學理論體系,也為教育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這一理論,幫助兒童培養同理心,提高他們的社會認知能力。
總之,「去中心化」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它描述了兒童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通過理解這一概念,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兒童的認知特點,從而採取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❹ 《認知盈餘》克萊·舍基
關於作者
克萊·舍基是一位專注於互聯網技術,和社會性網路研究的美國作家和企業顧問。他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商業評論》和《連線》等多家知名媒體上發表過多篇專欄文章,並且為包括微軟、寶潔、BBC、樂高以及美國海軍在內的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克萊·舍基一直專注於網路經濟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研究,被業界稱為「互聯網革命最偉大的思考者」。
關於本書
《認知盈餘》詳細闡述了隨著互聯網交互工具的發展,人們的自由時間不僅可以用於內容消費,還可以用於分享和創造的現狀。這本書可以說是奠定了分享經濟的理論基礎,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互聯網工具的出現,對於傳統社會組織模式和經濟規則會帶來哪些改變。
核心內容
隨著互聯網工具的發展,分享和協作的成本大大降低,人們的自由時間可以被充分利用起來,從而變成一種資源,我們把它叫做「認知盈餘」。如果想要讓一群人持續地貢獻自己的認知盈餘,只靠他們的內在動機是不夠的,需要搭建擁有完善協作機制的網路共享社區。而網路共享中所採用的「去中心化」的協作形式,對於傳統的商業模式、企業宣傳策略和個人發展路徑都會帶來新的機會和挑戰。
一、產生「認知盈餘」的基本條件
在當前社會,「認知盈餘」能夠成為一種資源,得益於兩個條件,分別是人們做事存在的內在動機,和互聯網協作工具的出現。
1. 用戶確實有「無私奉獻」自己自由時間的內在動機
人們做事的內在動機主要包括兩種:出於熱愛,或者是為了獲得認同。比如書中提到的「西風少年」的例子,一群年輕人利用各自的自由時間組織了一個滑板聯盟,他們互相交流心得技巧,將滑板從作為「陸地沖浪板」的兒童玩具,變成了一個競技項目,並配上了相應的服裝和音樂,可以說是定義了現代滑板文化。這群人做這件事純粹是出於對滑板的熱愛。同樣,獲得認同感也是人們做事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動機。當一個人通過分享,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並認可自己的能力時,他會有內心的滿足感。
以國內最早的天涯論壇為例,很多人在上面連載自己的小說,免費讓任何人閱讀。就像2006年的歷史暢銷書《明朝那些事兒》,最早就是在天涯論壇上免費連載的。在寫書期間,作者當年明月是沒有任何報酬的,來自讀者的認可就是激勵他不停寫作的主要動力。
2. 互聯網的出現,讓信息可以在任意網路節點間雙向流動
在互聯網誕生之前,信息的流動依靠的是像電視、廣播、報紙一樣的傳統媒體。這些傳統媒體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單向輸出,用戶只需要被動地接受就可以了。所以,那時的媒體就是一個廣播工具,用來向人們傳播專業媒體人製作的內容。而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信息的流動從單向變成了雙向,用戶既是內容的消費者,也可以是內容的生產者。同時,整個互聯網是開放的架構,不屬於任何公司或者機構。所以,不管你是 Google 的 CEO 還是普通的學生,在網路上都可以平等地發聲。
現在,互聯網已經與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與他人交流互動。所以像等車、吃飯這樣的碎片時間也都可以被利用起來,協作的門檻和成本被大大地降低。
二、如何搭建網路共享社區
如果想讓一群人持續貢獻自己的「認知盈餘」,就需要設計一套協作機制。就像種一棵樹只需要土壤和種子,但是要讓樹能好好成長,就需要一套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就叫做「網路共享社區」。搭建網路共享社區需要考慮如下四個關鍵點。
1. 通過早期的小范圍試點,來確保社區提供的服務是有用的
這里的「有用」,就是說服務能夠滿足用戶的剛需,如果提供的服務對應的是偽需求,那麼這個社區就很難運營下去。
2. 建立一套反饋機制,來激勵服務提供者持續地提供服務
人們雖然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分享自己的認知盈餘,但是整個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畢竟客戶想不分享就可以不分享,我們也不能命令客戶來做貢獻。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社區就需要設計一套反饋機制,通過迎合用戶的內在動機,來保證社區服務的連續性。
克萊·舍基把「建立反饋機制」稱為 「用機會引導行為」,也就是說讓用戶的內在動機得到回報,進而引導用戶持續的行為。就像我們之前討論的,內在動機包括對一件事情的熱愛以及對認同感的追求。所以,可以通過滿足他們自我實現的需求來引導他們持續地提供服務。
3. 通過服務質量管理,讓消費者能夠快速獲得優質的服務
一個社區要想留住用戶,就得始終給客戶最好的服務體驗。在社區運營初期,因為規模小服務少,可以通過篩選服務的提供者來保證服務質量。比如知乎早期就採用了邀請注冊制。但隨著服務提供者數量的增加,每個人的水平肯定是不一樣的,優質服務所佔的比例就會越來越低。這個時候如果不加以控制,就會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導致消費者很難高效地獲得優質的服務。所以說,管理好服務質量才能留住消費者。
4. 通過打造社區文化,讓社區自行健康地運營
對於社區來說,社區文化是它的氣質,通過這種氣質可以吸引優秀的人才主動加入,真正實現「無為而治」。作者舉了靜音車廂的例子來證明文化的形成可以減少運營成本。美國公司在很多列車上都設立了靜音車廂,不允許大聲說話、公放音樂以及打電話。一個有意思的情況是,一旦有人破壞了秩序,比如說接聽了電話,那就會有乘客主動站起來制止。而乘客之所以敢這么做就是因為他們有靠山,他們相信如果有沖突,乘務員會支持自己並強制對方執行。這就極大地降低了列車的運營成本,也逐漸形成了品牌效應。
三、「共享文化」和「去中心化」的協作形式,會帶來哪些機會和挑戰
1. 「去中心化」的協作將打破傳統商業模型中工人、銷售商和消費者的三方模式,生產者同時也可以是銷售者和消費者,讓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
比如維基網路的例子證明,世界各地的知識分子是可以通過「去中心化」的形式來共同編輯文檔的。鳳凰城 Local Motors 公司的例子證明了,汽車也是可以採用協作方式來設計和製造的。15萬名汽車愛好者會為一輛拉力車的設計提供方案,而這些方案中涉及的零件又是由散布在美國各地的「微型工廠」,通過3D列印等技術進行生產的。在短短的幾年裡,作者所強調的「去中心化」協作已經從屈指可數的案例,變成了一種新的生產模式。可以說,從知識到產品,從軟體到硬體,幾乎所有東西現在都可以通過去中心化的形式來生產。
2. 企業如果利用好新媒體,可以讓宣傳的效果事半功倍
互聯網的出現,讓信息的流動不用再圍繞著傳統媒體,以公眾號為代表的互聯網新媒體會在輿論中有越來越大的影響。未來企業要想做好宣傳,一定要利用好新媒體資源。
3. 對個人來說,擁有多重身份將成為一種工作常態
「去中心化」協作的出現,讓加入一個組織的門檻被無限降低,一個人可以在不同的時間扮演不同角色。比如說,你在白天可以是一位公司職員,晚上就成了一名作家,周末又變成了一位講師。所以,你的任何知識和技能,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平台來「貢獻」,個人的能力將被充分地挖掘和共享。
金句
1. 春秋時的管仲曾經提出「取之於無形」的觀點,意思是「讓民眾貢獻了稅收自己卻不知道」。現在互聯網工具的發展,也讓大家能利用自由時間生產內容而不會感到任何負擔。這也就為自由時間轉化成「認知盈餘」 鋪平了道路。
2. 如果想讓一群人持續貢獻自己的「認知盈餘」,就需要設計一套協作機制。就像種一棵樹只需要土壤和種子,但是要讓樹能好好成長,就需要一套生態系統。這個生態系統就叫做「網路共享社區」 。
3. 互聯網的出現,讓信息的流動不用再圍繞著傳統媒體,以公眾號為代表的互聯網新媒體會在輿論中有越來越大的影響。
4. 「去中心化」協作的出現,打破了傳統商業模型中工人、銷售商、消費者的三方模式,生產者同時也可以是銷售者和消費者。這就讓未來服務的邊際成本有望趨近於零。
5. 如果有卓越的才華,就要看準時機把它展現出來。因為互聯網為每個人都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所以對有能力的人來說,擁有多重身份將成為一種工作常態。
❺ 阿里文學簽約新浪塔讀後將嘗試去編輯中心化
阿里文學簽約新浪塔讀後,確實計劃嘗試去編輯中心化的新模式。具體來說:
合作背景與目的:阿里文學與新浪閱讀、塔讀文學等達成了深度合作,旨在強化無線端收入推廣和新銳作者的培養。這一系列合作使得阿里文學的合作渠道更加多元化,為內容推廣提供了堅實基礎。
去編輯中心化的探索:面對移動閱讀的封閉環境和用戶轉移難度高的問題,阿里文學計劃引入個性化運營,利用大數據分析用戶喜好,進行定製化推送。在此基礎上,阿里文學甚至嘗試去中心化的編輯模式,以促進優秀作品的發現和傳播。
行業挑戰與解決方案:網文界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以及新作品改編的稀缺是行業面臨的挑戰。阿里文學通過版權合作和尊重作者權益的方式,避免不平等合約的簽訂,同時嘗試去中心化的編輯模式,為作者和作品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以期推動網文行業健康、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