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需要多少T算力
『壹』 開箱即用的人臉識別演算法大盤點
開箱即用的人臉識別演算法大盤點
在人工智慧領域,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落地應用,從火車站的人證核驗通行,到在線辦理證件手續的身份驗證,再到手機的人臉解鎖等,人臉識別技術都展現出了其強大的實用性和便捷性。那麼,當前市面上有哪些可用的、開箱即用的人臉識別演算法和SDK呢?本文將對此進行大盤點。
人臉識別流程介紹一個完整的人臉識別系統通常包含以下步驟:
- 人臉檢測:將人臉從圖像中檢測出來。
- 人臉關鍵點檢測:從檢測到的人臉中檢測關鍵點(landmark)。
- 人臉對齊:根據人臉關鍵點,將人臉「扭正」。
- 人臉特徵提取:把「扭正」的人臉送進特徵提取網路,產生特徵向量。
- 人臉比對:將人臉特徵和底庫裡面存儲的人的特徵向量進行比較。
此外,在多數場合,還需要加一個「活體檢測」的步驟,以判斷人臉是真的人臉還是假冒的;如果是從視頻中檢測人臉,還需要加一個「人臉質量分」判斷,以選擇質量最好的人臉送入到人臉識別系統。
可用的人臉識別模型要做好一個人臉識別系統,需要解決活體檢測、人臉圖像質量分判斷、特徵提取模型等關鍵問題,並考慮如何降低功耗、提高性能等工程化問題。不過,現在有一些AI科技公司開放了成熟的人臉識別演算法,使得程序員可以快速完成部署。
按照調用方式來看,主要分為兩種:雲服務API和離線SDK。
雲服務API雲服務API本質上是「在線請求,返回結果」,從功能上來說它是一個介面。多數人臉識別廠商將演算法布置在雲端,將API介面向有需求的公司開放。終端設備與雲端連接後,人臉識別過程都在雲端進行,消耗雲端算力,本地端只需要上傳照片,接收結果。
雲服務人臉識別API的優勢:
- 輕量級,集成方便,基本上任何語言都可以通過Http調用雲服務API。
- 多為APP或一些網頁在使用。
雲服務人臉識別API的劣勢:
- 無法離線運行,需要網路流量成本,在一些特定場景下無法使用(如無網路、無法訪問公網的企業機構)。
- 雲端API廠商只能在較少調用量下(基本是產品測試階段)提供免費使用。一旦規模化商用,尤其是App端等場景下大規模調用,收費高昂。
- 受網路影響大,存在一定延遲。
在人臉識別API雲服務里,國內的BAT(網路、阿里、騰訊)是最大的玩家,他們提供了齊全的人臉識別相關服務。另外,國內的「CV四小龍」(商湯、曠視、雲從、依圖)、圖普等眾多公司也提供雲端人臉識別API。
離線人臉識別SDK離線人臉識別SDK是另一種選擇。SDK即軟體開發工具包,演算法廠商將人臉識別功能封裝成SDK,分發給其他公司使用。接收方下載安裝後使用,演算法在本地端運行。
離線SDK的優勢:
- 本地運行,可離線使用,不受網路環境影響,響應速度快。
- 人臉數據儲存在本地,無需與服務端進行數據交互,安全性高。
- 部分公司提供了免費的SDK,如虹軟視覺開放平台提供的免費人臉識別SDK,全平台覆蓋,文檔齊全。
國內提供人臉識別SDK的知名公司及其價格:
- 虹軟:免費
- 網路:299元起
- 阿里:價格不詳
- 騰訊:288元起(僅人臉檢測SDK)
提供離線人臉SDK的公司相比提供雲服務API的公司要少很多,且商業公司的離線人臉識別SDK一般價格比較貴。不過,虹軟視覺開放平台卻提供了免費、離線的人臉識別SDK,支持商用,擁有多個平台版本,且提供了非常齊全的文檔。
虹軟的人臉識別SDK支持人臉識別、認證核驗、活體檢測三大主流應用,對於不同平台的人臉識別SDK,虹軟都提供了Demo代碼,調用起來非常方便。
結論從性價比來看,離線SDK使用本地算力可以做到完全免費商用,而雲服務API基於雲端算力,很難真正免費開放,尤其是用戶規模較大的APP產品應用中,雲端調用的收費較高。
從應用場景來看,雲端API受到網路條件制約,對於追求低時延、穩定高效、用戶體驗的閘機門禁、刷臉考勤、人臉測溫通行等產品應用中,更推薦離線SDK。
因此,綜合來看,虹軟視覺開放平台的免費離線人臉SDK是一個比較不錯的選擇。虹軟作為科創板上市企業,其技術支持和服務也非常到位,值得推薦。大家可以去虹軟視覺開放平台官網下載體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