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女權主義去中心化

女權主義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 2021-05-07 05:41:46

1. 19世紀女權主義有哪些及他們的主張

從網上就搜到一些。。。。簡單編輯整理了一下。。。。
女性主義在19世紀漸漸轉變為組織性的社會運動 ,因為當時人們越來越相信女性在一個以男性中心的社會中受到不平等的對待(請見父權條目)。 女性主義運動根源於西方的進步主義,尤其是19世紀的改革運動中。組織性運動的時間是起於1848年在紐約州 色內加瀑布市 (Seneca Falls, New York)召開的第一次女權大會。 1960年之後的女性主義被稱為「 第二波女性主義 」(the second- wave)。 也有所謂的第三波女性主義 (the third-wave),但是女性主義者之間對於其存在必要性、貢獻與概念意見不一。 這三個「波」之所以如此稱呼,是因為就像海浪般,一個接一個永不間斷,後來者運用了前行者的貢獻與資源。 現代女性主義有個非常重要的支援因素就是人類學家 瑪格麗特·米德 (Margaret Mead)出版的《三個原始部落的性別與氣質》( Sex and Temperament in Three Primitive Societies , 1935年 )一書。 她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也是美國女性主義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貝拉·艾布札格 (Bella Abzug)所就讀的大學。 在米德的書中報告說,查恩布里(Tchambuli)部落中的女性擁有支配地位,卻沒有造成任何問題。這本書使得艾布札格那個時代的知識份子相信,歐洲對於男性氣質 (masculinity)與女性氣質 (femininity)的觀念是非常文化取向的,而並非無可抹滅的天性。

十九世紀的文化女權主義,一方面繼續承認了啟蒙時期自由女權主義的提出的批判思維和自我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還強調生活中非理性、直覺的以及通常具有共性的部分的作用。她們注重的不是男女的相似形,而是她們的差異性。(這一觀點與啟蒙時期的自由主義女權主義倡導平等的觀念,存在一定理論上的分歧,並導致雙方的沖突。另啟蒙時期自由女權主義倡導平等且婦女應該垮入公共領域,並擁有選舉;而文化女權主義則認為,腐敗的(男性)政治世界需要用婦女的道德來凈化,隱含著烏托邦式的母權制幻想。)但不論怎樣,她們都堅信,並不存在什麼女性的頭腦,因為大腦不是性器官。個人應當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應當被教導為自己的生活承擔責任。

十九世紀的達爾文進化論,如同啟蒙時期的牛頓學說,成為了一個時代占統治的位的隱喻,宣揚了男性優越論。(但達爾文自己的學說中並非並然地包含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點-「適者生存」運用到社會、種族或個人身上。)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殘忍的生存競爭和戰斗推動了物種的演化或「進步」,斗爭是社會演化和進步的動力,如果沒有斗爭,人類仍然將虛弱無力,寄生與於洞穴中,過著原始生活。但在另一種社會達爾文主義者的思想中,還隱藏著不被注意的另一種傾向:種族的進化朝著更有組織性的社會群體方向發展,這就需要協作而非競爭,需要利他主義而非利己主義。而後者的論調,正是同時期的女權主義者強調的:女人所需要的不是作為女人去行動或者占上風,而是像一個自然人那樣得到成長,像智者一樣去分辨一切,自由自在地生活並能有展示才能的空間。

通過研究、分析社會達爾文主義,文化女權主義者認為,女性受壓迫的狀態對人類的進步而言是一種反常的狀態,這種人為創造的反人性的社會、經濟環境造成了女性在經濟和精神兩方面對男人的依附。人類成為了性別關系牽扯到經濟關系的物種,全體人類中的一個性別的經濟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依賴於另一個性別。女人的主要精力被錯誤地引向如何想方設法取悅男人,憑借性的吸引力來獲取某種利益。這種反常的、過分強化外貌特徵的病態的行為已使人類的進化偏離了正常的軌道,防礙了人的正常發展。

盛行的基督教教義更維持了女性受壓迫的狀況,男人作為一種性別,已經把他自身的特性神聖化了,宗教理論訓練了男人,並使他們相信女人生來就是低劣的,是為了滿足他們的情慾而被製造出來的玩物,並附屬與男性的,而正是由於沿襲了這樣的宗教觀,導致壓迫女性的思想觀念長期存在,並助長了漠視女性最為人最普通的權利。由於每個人的第一責任是自我發現,因此教會給於女性的教導「順從和自我犧牲」,是對她自身必不可少的利益而言是致命的傷害。

而真正的文明是以個人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自由地把握自我,不因權勢的侵襲和強迫而使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受到阻礙來衡量的。社會化的過程導致了婦女把自己全然當作性對象來看待,盡管現代女性自由、獨立、受過教育,但只不過是時尚的奴隸,放縱行為的犧牲品,還是正如以往女性的生活。但只是指望變革帶來的自由,是緩慢而又不徹底的,任何改變的制度或法律都不可能實現完全的自由,而革命的本質應是改變人的思想意識,因為自由來自人的內心深處。沒有什麼比極度渴望為發揮個人才能尋找適合的出口更至觀重要的,所以除非每個個體維護她的自由權和其他權利,否則她永遠也不會自由。

但十九世紀文化女權理論中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究竟是什麼構成了男女在本體論以及認識上的「差異」,是生理的原因,還是社會文化熏陶的結果?也需要說明。傾向於生物決定論者認為:差異在基因中,在荷爾蒙中,或在女人擅長的「右腦思維」中。但這樣的決定論理論一旦走向極端,就會排除人類自由的可能性,而人類自由的可能性恰恰是基本的人性。但如果差異不是基因造成的,則必然是社會環境的產物。若情況如此,那麼男女特性必定是可以改變的,社會進程的變化,或教育和社會氣氛的變化都會引起性的差別,或根本就不會造成性的差別,這就是自由主義女權主義的立場。

文化女權理論中「平等與差異」的問題目前仍然是當代女權主義法理學的一個重要問題。而社會改革是從根本上重新評估各種價值觀,而我們的社會制度和環境是以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觀念為基礎的。要變革社會狀況確不觸動潛在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這只能意味著表層的變革。

摘錄整合自《女權主義的知識分子傳統》

2. 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有什麼區別

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是同一個英語單詞(feminism)兩種譯法,源起相同,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用語,然而使用時有所側重。

一、兩者側重點不同

1、女性主義則側重打破性別霸權,打破男性中心主義,女性主義則很側重性,女性主義用法上更加平和,也更加學術,跟女權主義相比,女性主義算是微觀敘事(關於個體),性別平等,二者缺一不可。

2、而女權主義主要指爭取男女社會平等地位,女權主義一般不涉及到性,換言之,女權主義算是宏大敘事(關於國家、歷史)。

二、兩者本質不同

1、女性主義是打破男性話語權,從女性的視角來看待形形色色的世界,女權主義是更多從社會地位,就業機會及報酬等第方面要求男女平等,比如女性文學批評所要求的打破父權制話語,實際是要求女性平等的發話權。

2、女權主義創立的社會性別概念也致力於探究一個被壓迫群體,婦女的歷史與現狀。但是,與階級概念的誕生不同,社會性別概念不是產生於一個或幾個人的著述,而是女權主義的集體創作。

(2)女權主義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體系之上。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壓迫與父權。

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社會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中國的女性參政問題、女性勞動報酬偏低的問題;女性下崗失業比例偏高的問題;流產和遺棄女嬰問題;婚後帶來的男女不平等問題。

女權主義者更多是要圍繞西方那種婦女的政治與權力相結合的運動而展開,西方女性主義背後有婦女政治運動相配合,所以是女權主義,而女性主義,更多的有一種中國化,因為在中國,女性主義是理論階段上的,真正在政治領域里展開的婦女運動是很少的。

3. 什麼是女權主義

女性主義又稱女權(女權主義) 、婦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別平權(男女平等)主義 [3] ,是指為結束性別主義(sexism)、性剝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視和性壓迫(sexual oppression),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批判之外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的權利、利益與議題。

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用語,兩者本質沒有區別。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體系之上。

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政治、權力關系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

(3)女權主義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女權主義的影響:

1、對公民權的影響

女性主義在西方社會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影響,當中包括女性投票權;較為平等的工資;提出離婚的主動權與「無過失離婚」的出現;安全墮胎與結扎的權利;獲得大學教育的權利等。女性主義法學對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立法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2、對語言的影響

很多說英語的女性主義者都支持使用無性別意識的語言,例如以「Ms」統指所有已婚和未婚的女性,或在不清楚性別時用「他(he)或她(she)」指明,而不只是用「他」。女性主義者也支持使用包含二性元素的語言。

3、對同性戀的影響

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女權運動,是在基督教文明形成後西方世界首次公開討論性的非生殖作用。而同性戀性行為的第一特徵,就是不具有繁殖功能。因此,女性主義公開討論性愛的非繁殖功能,就像是開了一道泄洪閘,為之後的各種性別性向運動奠定了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女權主義

4. 女性主義該從哪幾方面研究

女性主義理論可以被劃分為宏觀理論和微觀理論兩大類,可以從這兩方面來研究。

1、宏觀理論

女性主義宏觀理論包括一些對世界和歷史加以闡釋的宏大敘事,如世界體系理論。這一理論原本只是將世界區分為中心地域、半邊緣地域和邊緣地域,分析這些地域之間的權力關系,完全忽略了女性主義的因素。

2、微觀理論

交換理論:這一理論指出,理性的人一向被假定為自私的、相互隔離的、無情感的行為者,而女性主義理論則做出了另一種假設,它假設人是相互連結的、利他的、有情感的。女性主義還用交換理論解釋男女兩性之間的不平等:男性佔有了份額較女性大得多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知識資源。

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是同一個英語單詞(feminism)在國內的兩種譯法。女權主義是跟男女分工等值,婦女權益相聯系的。



5. 女性主義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代表人物

女性主義理論的發展歷經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強調男女平等,要求平等的工作權力、經濟權力和法律權力,代表人物即大名鼎鼎的西蒙·德·波伏娃。第二階段強調男女差別和不同,代表人物為英國的托麗·莫依、法國的埃萊娜·西蘇、露絲·依麗格瑞和美國的艾德里安娜·里奇等。她們認為,以男女平等作為婦女解放的目標其實是重復並且強化一種既定的語言,並沒有創造新的語言。在實踐上忽略了男女之間實際存在的不同,使婦女從屬於一個以男性為定義、為主導、為中心的結構。這讓人不禁想到中國,盡管中國自身並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女權主義運動,也沒有相應的女權主義理論,但是並不排除建國以來的婦女發展在實踐層面上與西方形成某種類似和同構。 建國後我國廣大婦女是在毛澤東主席「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的教導下前進在社會主義建設大道上的,西方婦女要發動女權運動才爭取得到的工作權力、經濟權力和法律權力,在我國不用婦女們自己爭取就被給予了,這是中國婦女的幸運。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男同志能辦到的事,女同志也一定能辦到」的直接後果是鐵姑娘們不顧生理上的差異,和小夥子一起去開山放炮抬石頭,也不顧身體的虛弱,來著例假也跳進冰冷刺骨的水田裡勞動,最終落下一身的婦女病。革命現代京劇《海港》中的方海珍只是一個黨支部書記的單一身份的角色定位使其成為樣板戲中最為單薄蒼白的人物形象。那時候的中國婦女的價值標準是男性,她們理想中的女性其實只是男性化的女性。 新時期以來的文化反思促使了婦女性別意識的覺醒,人們意識到,以男性作為標准只是對女性的異化,女性應該找回自己,於是女人們紛紛踏上了找回女性自身特質的歷程。然而,物極必反,矯枉過正,這一潮流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與由於社會轉型帶來的迅速發展成滾滾浪潮的商業文化合流共謀,又使女性走向了另一極端:強調女性的自然生理性別特徵。這一傾向最突出的表徵體現於大眾傳媒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上。翻開報刊雜志,打開電視屏幕,更不用說網際網路,如雲美女們鋪天蓋地撲面而來,化妝品、醫葯……廣告從頭發、眼睛、鼻子、嘴唇、指甲到皮膚、胸、臀……等等對女性進行了全方位的包裝,當然除了精神和心靈(都什麼時代了,還說著兩個詞,真是老土)。美國作家貝蒂·弗里丹所批判過的「女性的奧秘」沒想到會在幾十年後的中國上演,雖然中國婦女不可能當「快樂的郊區家庭主婦」,而代之以「賢妻良母+消費」(王政語)的模式,但二者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那就是突出女性的自然生理性別,走向一種生物決定論。 無論是泯滅男女兩性的差異,還是突出女性的特徵,其實都是對女性的歪曲和異化。前者在平等的口號下使女人嚮往成為像男人一樣的女人,後者則使女人成為男人的慾望化對象——所謂秀色可餐,淪為一種消費時代最具誘惑力的商品。兩者均使女性失落了主體意識。那麼女性究竟如何發展呢?在經歷了第一階段的強調平等和第二階段的注重差異之後,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發展到了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階段。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策略就是不斷地從邊緣去解構位於中心的權力結構和以形而上學的二元對立為基礎的對世界及歷史的闡釋和界定,男性/女性正屬於解構對象。法國的朱麗亞·克里絲蒂娃是後現代女性主義的代表。克里絲蒂娃認為不存在一個可以明確定義的「婦女」或「女性」:「女性主義的實踐只能是否定的,同已經存在的事物不相妥協。我們可以說『這個不是』和『那個也不是』。」 這里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一是這種消解一切的策略會不會連「婦女解放」這一女權運動的初衷也消解了呢?抑或「婦女解放」的口號與「男女平等」一樣也有問題?二是這種西方式的模式是否可以套用於中國,於中國國情是否合適?已經有論者指出過西方女性主義在解構上卓有成效而建構上相對不足的傾向。那麼,我們中國女性今天又何去何從呢?其實這個問題李小江在《關於女人的答問》一書中談到「男女平等」問題時已作了回答:「今天的女人應該是與男人平等但仍然不同於男人的人。」這與很多人提到的男女共建、雙性和諧的理想精神實質是相一致的。盡管要實現這一理想並不容易,「婦女解放」的天路歷程中必定充滿艱辛和坎坷,但這也不是一個遙遠而美麗的不可企及的神話,只要我們大家一起努力,而在初始階段尤其需要我們女性的付出。

6. 女權主義是什麼

女性主義(Feminism)又稱女權(女權主義)、婦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別平權(男女平等)主義,是指為結束性別主義(sexism)、性剝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視和性壓迫(sexual oppression),促進性階層平等而創立和發起的社會理論與政治運動,批判之外也著重於性別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動性底層的權利、利益與議題。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用語,兩者本質沒有區別。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體系之上。女性主義理論的目的在於了解不平等的本質以及著重在性政治、權力關系與性意識(sexuality)之上。女性主義政治行動則挑戰諸如生育權、墮胎權、教育權、家庭暴力、產假、薪資平等、投票權、代表權(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騷擾、性別歧視與性暴力等等的議題。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壓迫與父權。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社會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蘇丹的性器割除(genital mutilation,見女性割禮)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應,以及中國的女性參政問題、女性勞動報酬偏低的問題;女性下崗失業比例偏高的問題;流產和遺棄女嬰問題;婚後居住在男方家所帶來的男女不平等問題;媒體和社會觀念中的父權(男權制)(Patriarchy)思想殘余問題等。而如強奸、亂倫與母職則是普世性的議題。

7. 從美國婦女史到中國女權運動史,女權主義如何改變世界

1985年的時候,美國的女權主義運動其實已經體制化了,表現在很多高校都已經建起婦女學,women studies programs,一般譯為婦女學中心,這是教學機構。在美國主要的公立大學,由於教師、學生推動,女權主義已經進入了學校的學科體制,有課程、學分,有的還開設了學位點,當時主要還是本科學士學位。這就是學界的女權主義的行動——開設課程背後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女權運動就是要反對一個男權中心的社會制度和文化,那麼知識生產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當然後來我們有了福柯的後結構主義理論:知識就是權力,就是力量,誰能投入知識生產,誰有話語權,這都跟權力相關。歷史上女人發不出聲音就是女人沒有權力,沒有話語權,不能寫作也就不能發聲。其實中國歷史不一樣,中國有才女的這個傳統,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很多關於婦女的記錄,還有婦女自己的書寫,當然這個書寫並非完全能夠表達她的心聲,因為婦女的寫作一般是通過家裡的男人來資助出版的,所以還是有一個自我審查和刪減篩選的過程。美國歷史上女人要進入知識生產的渠道是很難的,過去學界的女老師很少,直到20世紀60年代下半葉開始,在女權運動的背景下,女性越來越多地進入了學界。現在美國人文學科學者性別比就是一半一半了,理工科的女博士也在大概20多年前就已經達到了40%以上。在女權的推動下,婦女進入各種各樣的職業領域,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1970年代的美國女權運動。
我當時是接受了美國史學會會長的委託,寫一本美國婦女運動史,因為我去美國留學是學習美國史。所以剛到美國我主要攻讀美國婦女史,當然我還需要修讀美國的社會史文化史等課程,不過為了這本書的寫作我在婦女史上花的時間比較多。美國婦女史也是美國女權主義在學界開拓比較早的領域,首先是社會上開始了運動,然後高校青年學生就不滿意她們在學校接受的知識,因為原有的知識領域不管是歷史、文學講的都是男人的事,女人根本看不見。所以,一些倡導女權主義的歷史學者比較早地就開始了美國婦女史的教學,開始的時候教材都沒有的,因為幾乎沒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她們就動員學生一塊去做研究來搜尋資料。因為1960到1970年代有社會運動為背景,這樣一種創建婦女歷史的行動很快就在各高校鋪開了。在高校讀書的學生,各個學科的研究生、本科生都開始做這些學術梳理工作,歷史為主,文學、人類學也都開始做新知識的創建。比如文學就開始尋找歷史上的女文學家、小說家,那麼後來到了中國史領域也開始關注我們歷史上的女詩人、女文學家。

8. 大家如何看待女權主義

(一)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
11月19日,12所師范大學學生聯名致信校長,要求增加或擴建女廁。這一行動,不禁讓人想到19世紀末期的西方女權主義萌芽,女權運動的興起。中國著名性學家李銀河分析女權主義在中國一直被妖魔化。

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是極端的「女權主義」,它不僅要求女性在當今社會得到與男性一致相同的權力地位,甚至還強調女權應該享有優待。當代女性不僅享有與男性相同的權力,並且主張因為男女之間存在客觀差異,女性要受到男性的關照、享有優待。女性在職場中享有相同待遇卻不用付出相同勞動,在家庭中因為「女權主義」要享有絕對的優待。
此類觀點是因為當代女性對女權主義錯誤的解讀所致,她們沒有正確認識到後現代女權主義,唯本論及構成論的真正內涵,一味強調女性地位致使女權主義被妖魔化。被妖魔化的女權主義也是引發了社會的厭惡,出現了「反女權主義」的言論,造成了極其負面的影響。

(二)利己主義的「女權主義」
類似ayawawa的情感博主,在微博言論中時常打著女權主義名號,利用當代人依舊保留一部分男女的刻板印象曲解女權主義,迷惑群眾以謀取私利。
ayawawa又遭撕了!這回對手是馬薇薇。ayawawa——微博上著名的「情感專家」,經常發布一些沒有理論支持的戀愛觀點,各種秀智商下限的行為所以遭到很多網友的炮轟,但同時她也擁有一眾支持者腦殘粉。

此類人物表面上發表著「幫助當代女性獲得更好待遇」的建議,其實暗夾私貨、對一些心智發展並不成熟的女性,尤其是那些「戀愛腦」女性灌輸「女權主義」,實則是媚男權。這種現象致使一部分女性的思想倒退,嚴重破壞了女權主義至今為止的努力成果。好在她所引起的探討聲中絕對部分都是批評的聲音,對女權主義的宣傳起著正面的影響。
(三)真正的女權主義
當代的女權主義其實是一個主張跨越階級、打破種族界限的社會群體運動,依靠遊行、公開演講、發表言論、提出主張等手段,針對不同的社會女性提出專屬的議題。如提議廢除蘇丹女性割禮、提高中國女性的參政權、提倡意外懷孕女性擁有自主選擇是否流產等活動。
香奈兒
(Chanel)
2015春夏女裝秀上,模特們手中橫幅上的標語暗示了女權主義的主題。對此卡爾?拉格斐本人這樣解釋:「我認為選一個自己非常熟悉的主題來演示會很有趣。我母親是個女權主義者,我正是在那樣的背景下長大的。我不明白每個人類為何不能是平等的,特別是在我從事的這個行業里。我很認同一句話,'告訴人們什麼是不被允許的這件事首先就不該被允許。'成為女權主義者是件很棒的事,我的母親曾對我說:'男人沒那麼重要,如果一個女人長得不特別丑,可以同任何她希望的男人生孩子。'」
這些活動具有針對性,能夠有效地為目標女性爭取到切實地權益。大大消除虛假「女權」的負面影響,使社會可以認識了解到真正的女權主義,為推動女權主義的發展起到了正面積極的作用。使女性能夠正確地看待自己,解放當代女性思想,弘揚獨立自主,主張消除男女差別對待現象。是繼承之前女權主義衣缽,真正的現代女權主義。

綜上就是女權主義的發展歷程以及女權主義的現狀,你可以不支持女權主義,但你不能反對女權主義。因為這是女性爭取自身權利的正當運動。而只要你贊同女權主義的思想,無論你是男是女,身處什麼階級你都可以加入到女權運動中來,女權主義的發展需要我們大家的參與!

9. 女性主義該從哪幾方面研究

如果要進行論文寫作,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區別
應該說「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不僅僅是在提法上的區別。「女權主義」是更早期的譯法,針對當時的女權運動,爭取婦女合法的投票、工作、參政權利等,而「女性主義」的提法是在婦女權利運動取得一定效果後,強調女性自身的價值、身份、地位,強調女性的特質與獨特的體驗。
簡言之,「女性主義」較「女權主義」意義更廣,也更為廣泛採用。

2.女性主義研究的發展過程
女性主義的研究應該說是一個主線的,但在主線的發展中有許多支線。
主線的研究是
a 對男權的否定,爭取女性權力——b 認為兩性完全平等,落入將女性規訓為男性的窠臼——c 強調女性的特質與獨特體驗
但當過分強調女性特質時,又容易落入男性中心主義的圈套,等於兜了一圈又轉了回來。
所以說,女性主義仍然是在發展與成長的過程,有多個流派,如英美女性主義、法國女性主義、生態女性主義、極端女性主義等等,沒有蓋棺定論式的體系化結論。

3中西方女性主義的現狀
女性主義是又西方源起,國內主要是吸收與本土化的過程。針對論文而言,建議立足於國外的理論研究。
如果在對女性主義研究的初期,建議先看法國女性主義學者的相關理論研究。因為相對來說是一個有邏輯有聯系的體系,有也較多的文本與理論支撐。西蒙·波伏娃、朱莉婭·克利斯蒂娃、 露西·艾瑞格瑞、埃萊娜·西蘇的東西是一定要看的。
女性主義的發展因為女性主義學者各自所處的地位、種族、階層等各有區別,但反對男權壓迫、尋求女性平等的主旨是相同的,只是各有各的踐行辦法與理論主張。

4.論文建議
a 可以針對女性主義學者對男權學者如弗洛伊德、拉康、福柯等的理論異議作出自己的判斷與鑒定;
b 可以針對女權主義文學、影視作品,如伍爾夫、陳染等的作品進行女性主義的分析;
c 可以就兩個女性主義流派進行比較性分析,然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以上是看個人意見,希望能有所幫助。
女性主義是一個內涵很廣的研究范疇,只要你找到自己的興趣點,深入看下去就會發現自己希望探究的內容的。祝論文順利。

10. 你如何看待現代女性的女權主義

女性主義和女權主義有什麼區別?
我來答
白色的明six
來自網路知道認證團隊 2019-07-31
女權主義與女性主義是同一個英語單詞(feminism)兩種譯法,源起相同,女權主義是女性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用語,然而使用時有所側重。
一、兩者側重點不同
1、女性主義則側重打破性別霸權,打破男性中心主義,女性主義則很側重性,女性主義用法上更加平和,也更加學術,跟女權主義相比,女性主義算是微觀敘事(關於個體),性別平等,二者缺一不可。
2、而女權主義主要指爭取男女社會平等地位,女權主義一般不涉及到性,換言之,女權主義算是宏大敘事(關於國家、歷史)。
二、兩者本質不同
1、女性主義是打破男性話語權,從女性的視角來看待形形色色的世界,女權主義是更多從社會地位,就業機會及報酬等第方面要求男女平等,比如女性文學批評所要求的打破父權制話語,實際是要求女性平等的發話權。
2、女權主義創立的社會性別概念也致力於探究一個被壓迫群體,婦女的歷史與現狀。但是,與階級概念的誕生不同,社會性別概念不是產生於一個或幾個人的著述,而是女權主義的集體創作。
(10)女權主義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女性主義的觀念基礎是認為,現時的社會建立於以男性為中心的父權體系之上。女性主義探究的主題則包括歧視、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關於性的物化)、身體、壓迫與父權。
女性主義運動是一個跨越階級與種族界線的社會運動。每個文化下面的女性主義運動各有其獨特性,並且會針對該社會的女性來提出議題,比如中國的女性參政問題、女性勞動報酬偏低的問題;女性下崗失業比例偏高的問題;流產和遺棄女嬰問題;婚後帶來的男女不平等問題。
女權主義者更多是要圍繞西方那種婦女的政治與權力相結合的運動而展開,西方女性主義背後有婦女政治運動相配合,所以是女權主義,而女性主義,更多的有一種中國化,因為在中國,女性主義是理論階段上的,真正在政治領域里展開的婦女運動是很少的。

熱點內容
馬雲對比特幣看法 發布:2025-05-16 05:56:00 瀏覽:624
先導智能區塊鏈概念 發布:2025-05-16 05:31:45 瀏覽:942
法院拍賣廠房合約怎麼寫 發布:2025-05-16 05:18:50 瀏覽:559
比特幣一千多萬 發布:2025-05-16 05:16:28 瀏覽:391
biss數字貨幣交易平台 發布:2025-05-16 05:07:06 瀏覽:477
2020年3月12日數字貨幣礦難 發布:2025-05-16 04:42:21 瀏覽:599
usdt合約和杠桿有什麼區別 發布:2025-05-16 04:32:28 瀏覽:265
代買比特幣手續費嗎 發布:2025-05-16 04:26:48 瀏覽:571
btcbch比特大陸 發布:2025-05-16 04:10:29 瀏覽:398
cbdc數字貨幣正規嗎 發布:2025-05-16 04:02:08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