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雲算力
Ⅰ 在石榴雲app 里答題時突然回到頁面,答不了題該怎樣重復答題
在這個APP裡面答題的時候,突然回到了頁面,答不了題的話,其實你可以再重新借到你那個答題頁面,然後重新進行答題,一般的話應該是可以重復答題。
Ⅱ 內蒙古中東部地區薄片PMb含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
3.4.1-1鱗片粒狀變晶結構,片麻狀構造。岩石由石榴子石(3%±)、白雲母(5%±)、黑雲母(12%±)、斜長石(35%±)和石英(45%±)所組成,整體具一定的方向性密集分布。2×,單偏光(左)和正交偏光(右)
3.4.1-2石英:他形粒狀,無色,中正突起,具波狀消光,少量粒化拉長鑲嵌生長,沿片麻理方向呈透鏡狀、帶狀分布,粒度 0.3~2.0mm,少量 <0.3mm。10×,正交偏光(左);2×,正交偏光(右)
3.4.1-3石榴子石:他形-不規則粒狀,無色,極高正突起,具不規則裂紋,正交鏡下全消光,弱綠泥石化,粒度 0.3~1.0mm,零散分布。10×,單偏光(左)和正交偏光(右)
3.4.1-4白雲母:片狀、鱗片狀,無色,具一組極完全解理,鮮艷干涉色,片徑 <1.5mm,均與黑雲母伴生,條帶狀展布。10×,單偏光(左)和正交偏光(右)
3.4.1-5黑雲母:片狀、鱗片狀,褐色-淺綠黃色多色性,具一組極完全解理,片徑 <2.0mm,較強綠泥石化、弱白雲母化,呈條帶狀沿片麻理方向展布。10×,單偏光(左)和正交偏光(右)
3.4.1-6斜長石:半自形-他形板柱狀、板粒狀,具細密聚片雙晶的酸性斜長石,較強絹雲母化、高嶺石等粘土礦物化,粒度 0.5 2.0mm。10×,正交偏光
Ⅲ 鞍本地區鞍山群
這里的鞍山群是指分布於鞍本地區的新太古代的表殼岩系,即前人通常所稱的「上鞍山群」或「中、上鞍山群」。鞍山群表殼岩系以不同規模零星分布於同一時代但形成稍晚的花崗質岩石中,其比例約為25%。表殼岩系以存在數量較多的條帶狀石英磁鐵貧礦(鞍山式鐵礦)為特徵,故又稱為含鐵岩系。在弓長嶺礦區還有規模較大的富鐵礦存在。根據岩石組合,鞍山群從下向上被劃分為茨溝組、大峪溝組和櫻桃園組。
表殼岩系的岩石組合、變質變形、含礦特徵等存在一定的空間變化(見圖4—7)。茨溝組、大峪溝組分布於該區的東部和東北部的弓長嶺、本溪、歪頭山一帶。岩層總厚度在2000m以上。岩石組合以斜長角閃岩、黑雲變粒岩、條帶狀石英磁鐵貧礦為主,夾有石榴雲母片岩、石英岩等,在歪頭山、弓長嶺地區還有少量的大理岩存在。它們的原岩主要為玄武質、英安質等火山沉積岩,陸源沉積物相對較少。石英磁鐵貧鐵礦層層數多但單層厚度小。變質程度一般達角閃岩相或綠簾角閃岩相,變形作用也較強。櫻桃園組分布於該區西南部的鞍山地區周圍的東、西鞍山、眼前山和櫻桃園等地,即東西鞍山礦帶和齊大山礦帶。不同位置岩石厚度變化較大,最大可達800m以上。岩石組合以雲母石英片岩、千枚岩、條帶狀石英磁鐵貧礦為主,夾斜長角閃岩、石英岩、綠泥石英岩等。其原岩主要為成熟度較高的泥沙質陸源碎屑沉積岩和少量的玄武質火山沉積岩。鐵礦層層數少但單層厚度大。變質程度一般為綠簾角閃岩相,局部為綠片岩相。變形作用也相對較弱。據現有的研究,這些曾被認為是上、下層位關系的不同岩組,有可能是同時異地的沉積產物。
鞍山群表殼岩系形成於2.65~2.75Ga期間。主要證據有:1)對鞍山地區和歪頭山—北台地區表殼岩系中斜長角閃岩全岩Sm-Nd等時年齡測定,喬廣生等(1990)曾獲得2.72Ga和2.73Ga的年齡數據。在弓長嶺地區,劉敦一和宋彪等(1993)對表殼岩系中部標志層黑雲變粒岩碎屑鋯石用不同方法測定,獲得2.50~2.70Ga較為集中的年齡數據。黑雲變粒岩雖由沉積變質作用形成,但其原岩來自同時代的中酸性火山岩,故2.70Ga能大致代表岩石的形成年齡,部分年齡值偏低與後期變質作用改造有關。2)鞍本地區存在大量古老的花崗質岩石。在鞍山,表殼岩系不整合於2.97Ga的東鞍山花崗岩之上(伍家善等,1993),在弓長嶺,表殼岩系很可能不整合於2.99Ga的弓長嶺片麻狀花崗岩之上(萬渝生,1993)。它們給出了表殼岩系形成的最大下限年齡。3)在弓長嶺地區,表殼岩系淺粒岩、石英岩、鉻雲母石英岩測定多組大於3.00Ga的碎屑鋯石年齡數據,不但限定了岩石形成的年齡下限,而且為說明這些碎屑沉積岩來自古老陸殼基底提供了直接證據。4)表殼岩系被2.50Ga鉀質花崗岩(劉敦一等)明顯侵入,表明表殼岩系應形成於2.50Ga以前。
鞍本地區,弓長嶺鐵礦區表殼岩系的岩石組合最具有代表性,既存在較多的火山物質,也存在較多的陸源碎屑沉積物。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加上富鐵礦的存在,許多人都對弓長嶺表殼岩系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獲得大量實際資料和新的認識(程裕淇等,1951,1966,鄭寶鼎,1956,徐光榮等,1979,李曙光等,1979,1989,沈±清等,1981,陳光遠等,1983,陳欣榮,1990,萬渝生,1993)。下面對此作重點介紹。
弓長嶺鐵礦區表殼岩系屬鞍山群茨溝組,出露面積約7km2。該礦床被劃分為二礦區和嶺東礦區兩個部分。其中對二礦區的研究更為深入。二礦區從下向上分別為下部淺粒岩段,角閃質岩石段,下部含鐵岩段(由兩個鐵礦層和片岩層組成),中部標志層黑雲變粒岩段(夾第三鐵礦層),上部含鐵岩段(由三個鐵礦層和兩個角閃岩層組成),硅質岩石段(夾第七鐵礦層),上部淺粒岩段。下部淺粒岩段的原岩曾被認為是長石石英砂岩,測定鋯石年齡為3.25~3.36Ga,不論年齡數據或是化學組成都與鞍山地區的陳台溝花崗岩十分相似。故也不能排除它們為正片麻岩的可能,對此需作進一步的研究。按岩石組合,可把二礦區表殼岩系劃分為兩個火山沉積旋迴,以中部標志層與上部含鐵岩石段的界限為界,與下部旋迴比較,上部第二旋迴陸源碎屑沉積物更多。兩者共同構成一個較大的火山沉積旋迴。在嶺東礦區有大致相同的地層層序,但上部淺粒岩段和硅質岩石段多已缺失,中部標志層主要為石榴雲母片岩,而不是黑雲變粒岩。根據深部鑽探和其它資料,二礦區的黑雲變粒岩和嶺東礦區的石榴雲母片岩為同層過渡關系。
一、斜長角閃岩
斜長角閃岩是弓長嶺表殼岩系中的主要類型岩石。根據岩石學、地球化學組成特徵,可分辨出兩種類型的斜長角閃岩。它們分別分布於上部含鐵岩段和下部的角閃質岩石段。上部斜長角閃岩組成均勻,通常呈塊狀和厚層狀,無微層理或成分層現象。礦物組合簡單,主要由角閃石、斜長石組成。部分樣品中含有少量石英。岩石具穩定的三連點變晶結構。其原岩為熔岩或無陸源碎屑物質明顯加入的基性凝灰岩。下部斜長角閃岩岩性有較大變化,除角閃石、斜長石外,還含有較多的石英,並可出現黑雲母、石榴石等礦物。由於不同礦物的分層分布,岩石可顯示出紋層狀、條帶狀構造。下部斜長角閃岩層中局部還夾有角閃變粒岩、黑雲變粒岩、薄層大理岩等類岩石。其原岩無疑為變質基性凝灰岩,並有陸源碎屑物質加入。
兩類斜長角閃岩的化學組成也存在很大的區別。上部斜長角閃岩的常量元素組成與拉斑玄武岩相似,在AFM圖上位於拉斑玄武岩區(圖3—4A)。具有輕稀土虧損或平坦型的稀土模式,總稀土含量低,無明顯銪異常(圖3—4B)。岩石的高場強不相容元素Zr、Ti、Nb、P含量不高,MORB標准化值小於或接近於1(圖3—4D)。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輕稀土、高場強等不活動性不相容元素之間存在良好的線性關系(萬渝生,1993)。在Pearce圖上,大離子親石元素出現明顯的相對富集(圖3—4D。據翟明國等(1990)的研究,這種類型的玄武質岩石在整個鞍本地區區域上也普遍存在,並且還存在大離子親石元素也明顯虧損的岩石樣品(85/A56,見圖3—4C和E),後者與洋中脊虧損型玄武岩幾乎可以完全對比。
圖3—7鞍本弓長嶺地區黑雲變粒岩的地球化學圖解(引自萬渝生,1993)
A—稀土模式;B—Pearce圖解
29個石榴雲母片岩分析的統計結果,其平均化學成分為:SiO2:63.29(2.64),Al2O3:18.05(1.80),Fe2O3:1.23(0.82),FeO:5.35(1.42),CaO:0.97(0.49),MgO:1.77(0.52),K2O:3.94(0.65),Na2O:1.75(0.78),TiO2:0.66(0.17)(單位為%,括弧內為方差)。岩石雖與火山來源的黑雲變粒岩在SiO2常量上十分類似,但以高Al2O3,K2O>Na2O明顯不同於後者,在一系列原岩判別圖解上岩石投入泥沙質沉積岩區(圖3—6a和b)。岩石輕重稀土分離不強,重稀土未明顯虧損,存在強烈的負銪異常(圖3—8A)。高場強元素中,除Nb出現明顯相對虧損外,Ba、P也表現出明顯的相對虧損。大離子親石元素Ba相對於Rb和Th出現虧損(圖3—8B)。同位素組成上,四個樣品的石墨δ13C為—2.6‰,為有機成因(李曙光等,1983)。毫無疑問,石榴雲母片岩具有泥沙質岩石的組成特徵,其原岩來自於成熟度很高的陸殼基底。采自歪頭山鐵礦區的片麻岩(LB9202-1)與弓長嶺地區石榴雲母片岩十分相似(圖3—8)。它們外貌的差異反映了變質程度的不同。
圖3—8鞍本弓長嶺地區石榴雲母片岩的地球化學圖解
A—稀土模式;B—Pearce圖解;樣品LB9202—1采自歪頭山地區(數據見表4—2a、b、c)
如前所述,弓長嶺地區黑雲變粒岩和石榴雲母片岩同層過渡。雖然兩類岩石的化學組成有很大區別,但由於沉積時的物質混合和機械分異的共同作用,組成上相互間存在明顯的過渡現象。圖3—6中,黑三角為鞍本地區85個黑雲變粒岩化學組成的平均值,位於兩類碎屑沉積岩成分的過渡地帶,表明不同源物質的相互混合和機械沉積的分異作用在區域上同樣存在。
四、石英磁鐵貧礦
石英磁鐵貧礦通常具清楚的條紋狀或條帶狀構造,由磁鐵礦和石英為主構成互層,鎂鐵閃石為常見礦物,也有陽起石、綠泥石、石榴石出現。化學組成上以富硅富鐵為特徵。所有樣品的稀土總量都很低,球粒隕石標准化值小於10,常在2~5之間,出現明顯的正銪異常。眾多的研究結果認為,石英磁鐵貧礦的原岩為化學沉積成因,成礦物質來源與富鐵玄武質火山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是與火山活動相伴隨的火山噴氣、火山熱液作用的結果。
Ⅳ 被包裹礦物與岩石中其他礦物平衡共生關系的判別是什麼
在變質岩石中一個較大的礦物晶體(經常是變斑晶礦物)中有一些細小礦物的包裹體,這些細小礦物包裹體,一般是早於或與變斑晶同時形成。大的礦物常稱為主晶,被包裹的細小礦物稱為客晶。這種結構稱包含變晶結構(也稱變嵌晶結構 poikiloblastic texture),主晶礦物、客晶礦物(礦物包裹體)與變質岩石中的其他礦物之間的平衡共生關系有下列幾種,現分述如下。
一、平衡的共生關系
包裹體的礦物不僅存在於主晶礦物中,也分布於岩石中,與岩石中的其他礦物都直接接觸,包裹體礦物與岩石中的礦物構成一個礦物共生組合。山東的黑雲綠簾鈉長片岩的(照片9-24)主要礦物是鈉長石、綠簾石、綠泥石、黑雲母和少量陽起石,在鈉長石變斑晶中的包裹體礦物是柱狀的綠簾石、陽起石,它們在變斑晶中定向排列,其方向與岩石的片理一致,該岩石的礦物共生組合為:鈉長石+陽起石+綠簾石+綠泥石+黑雲母,也就是鈉長石變斑晶中的綠簾石、陽起石等包裹體礦物與岩石基質中的綠簾石、陽起石等礦物的光性特徵和定向分布均一致,包裹體礦物綠簾石和陽起石與岩石中其他礦物之間,為平衡共生關系。
二、局部平衡的關系
包裹體礦物只存在於主晶礦物中,與岩石中其他礦物並不接觸。主晶礦物是阻止包裹體礦物與岩石中其他礦物相接觸的屏蔽體,主晶礦物與包裹體礦物呈局部平衡的礦物共生,而包裹體礦物與岩石中其他礦物並不屬於同一個礦物共生組合。在南極地區的石榴黑雲鉀長片麻岩中,細小針柱狀矽線石定向分布在石榴子石的變斑晶中,與片麻岩中的其他礦物並不接觸,形成石榴子石+矽線石、石榴子石+黑雲母+鉀長石+石英的兩個局部平衡的礦物共生組合(照片9-26)。
河北太平寨地區的石榴黑雲二長片麻岩中的石榴子石變斑晶包裹體礦物有矽線石、剛玉、暗綠色的尖晶石(照片9-28),其中細針狀矽線石包裹體定向分布,其方向與岩石的片麻理基本平行。片麻岩中的礦物是石榴子石、黑雲母、斜長石、條紋長石和石英,其中沒有剛玉、尖晶石和矽線石礦物(照片9-27)。由此可見,岩石中的礦物共生組合有,石榴子石+黑雲母+斜長石+條紋長石+石英和石榴子石+剛玉+尖晶石+矽線石。矽線石、剛玉、尖晶石與包裹它的石榴子石呈局部平衡的礦物共生關系(照片9-28),但矽線石、剛玉、尖晶石與片麻岩中的其他礦物不屬於同一個礦物共生組合。
上述不同產狀礦物之間共生關系說明在形成片麻岩之前,岩石中曾含有矽線石,由於變質反應中矽線石轉變為其他礦物時被消耗殆盡,部分被包裹在石榴子石中的矽線石未能繼續參與變質反應而被保存下來。而剛玉和尖晶石是貧SiO2的礦物,因片麻岩中含有石英,而剛玉和尖晶石與石英是不相容的礦物,它們之間不可能平衡共生,這樣,剛玉和尖晶石只能在含有石英的片麻岩中的石榴子石變斑晶中作為包裹體存在。
Ⅳ 基底岩石組合特徵
本區是我國太古宙變質岩主要分布區之一。太古宙變質岩主要是片麻岩-麻粒岩和花崗岩-綠岩兩類岩石組合。
一、遵化深變質花崗岩-綠岩區
該區范圍西起遵化跑馬場,向東經馬蘭峪、金廠峪、八道河至青龍,東西延長近150km,南北寬20~40km。區內分布著一套深變質岩石,其北界和南界均為中元古界沉積岩蓋層,東部邊界是呈北北東向的青龍河花崗岩-綠岩區。
該區主要由變質深成侵入岩和表殼岩組成(圖1-1)。各類變質深成侵入岩約佔全區岩石總量的40%,變質表殼岩約60%。由於深成岩的侵位和強烈的變形改造,使變質表殼岩分布不連續,除少數地段有較大規模分布外,多數呈露頭尺度的包體,不均勻的分布在長英質片麻岩內,難以建立完整的地層系統。
圖1-1冀東地區早前寒武紀地質略圖(據耿元生,1998,有修改)
遵化岩群(本區的變質表殼岩)主要為透輝斜長角閃岩、斜長角閃岩、黑雲斜長變粒岩,有時夾有磁鐵石英岩,在金廠峪與青山口以北的上營至金龍峪一帶在變質深成侵入岩中還見少量的石榴斜長片麻岩(變粒岩)。在不同地段的岩石組合有一定的差別,在遵化清東陵至遷西龍灣一帶的變質表殼岩包體以斜長角閃岩為主,含有少量的角閃岩、角閃二輝岩、蛇紋石化角閃橄欖岩及條帶狀磁鐵石英岩。在三屯營至王廠一帶,包體以斜長角閃岩為主,次為石榴斜長片麻岩、條帶狀磁鐵石英岩及少量角閃變粒岩,在王廠以東,則以黑雲變粒岩為主,夾少量斜長角閃岩和條帶狀磁鐵石英岩。據此,可以概略的建立火山沉積旋迴的序列,即西部的遵化一帶以鎂鐵質火山岩-超鎂鐵質岩建造為主;中部遷西一帶以鎂鐵質火山岩為主,夾部分變質沉積岩;王廠以東地區則以變質沉積岩為主,夾少量火山熔岩和火山凝灰岩(伍家善等,1998;賀高品等,1991)。這顯示本區綠岩的原岩以鎂鐵質火山岩為主,夾火山碎屑岩的火山沉積旋迴,但由於深成岩的侵位,目前還難以確定其火山沉積旋迴的厚度。
本區廣泛分布著太古宙變質深成岩。變質深成侵入岩的岩石類型有英雲閃長質—花崗閃長質片麻岩、變質基性岩牆和蘇長岩、閃長岩等。英雲閃長質—花崗閃長質片麻岩分布較廣,多呈似層狀產出,與斜長角閃岩和斜長片麻岩等緊密共生,其中常見斜長角閃岩、角閃石岩和磁鐵石英岩等包體,它們在二拔子四拔子、十八盤等地較發育。在王爺陵、石門、王廠等地還分布著一些變質基性岩牆,岩石已變質成石榴斜長角閃岩、石榴角閃輝石岩等,它們寬度幾米至十餘米,延長數十米到數百米,延長方向多為北北東向或近東西向,有時切割圍岩的片麻理,有時順層侵入,已受變質改造,但未經受強烈的褶皺變形。在小關庄等地見閃長岩、石英閃長岩等侵入體,內部變形較弱,邊部變形較強,其中見有斜長角閃岩、磁鐵石英岩和斜長片麻岩等包體,形成較晚,在青楊樹一帶還發育蘇長岩,它們分布有限,與圍岩為侵入接觸。
遵化深變質綠岩帶經歷了復雜的變形歷史。初步確定有3期褶皺變形。第一期變形規模較小,形成順層平卧褶皺,無根鉤狀褶皺等;第二期變形形成大范圍連續的同斜倒轉復式向斜和背斜構造;第三期變形作用產生了開闊的斜跨褶皺,疊加在前兩期褶皺之上。需要指出的是,遵化深變質綠岩帶經歷了主要是深部構造的韌性變形帶和中淺部構造的韌-脆性變形作用。深部構造的韌性變形表現在長英質片麻岩內基性火山岩包體發生的拉長,最後形成條帶,並發生角閃岩相的退變質作用,表現出深層次的韌性變形過程;而中淺部的韌-脆性變形帶是在晚期花崗質岩石侵位後,在構造抬升過程中的構造帶,變質相為角閃岩相-綠片岩相,韌-脆性變形事件是區內一次重要的金礦成礦作用時期。
本區的區域變質作用程度大致如下(伍家善等,1998):西部從二拔子到魏進河一帶以高角閃岩相為主,局部出現條帶狀麻粒岩;中部從魏進河到三屯營一帶,以麻粒岩相為主,夾少量角閃岩相變質的岩石條帶;東部的下板城一帶及青龍至王廠一帶為高角閃岩相。
目前獲得的遵化岩群的同位素年齡大多在2800~2700Ma之間,郭敬輝(1993)從青龍王廠頭道溝剖面中石榴透輝角閃岩5個樣品中的Sm-Nd等時線年齡為(2786.5±39.7)Ma,eNd(t)為3.4±0.8,εNd(t)值非常接近於當時上地幔的值,表明其形成過程中沒有明顯的地殼物質混染,可以代表其形成年齡。張桂存等人資料,在澗里一帶奧長花崗岩中角閃岩的Sm-Nd等時線年齡為(2756.2±177)Ma。這些同位素年齡數值表明,本區斜長角閃岩主要形成在2800~2700Ma。
二、青龍河中一淺變質花崗岩-綠岩區
本區位於燕山山脈東段,冀東青龍縣雙山子一帶,出露面積約2700km2。其中花崗岩占總出露面積的75%左右,綠岩帶呈北北東方向展布,長約40km,寬近10km,南北兩端為中元古界長城系沉積岩不整合覆蓋,東、西兩側被斷層所圍限(圖12)。
綠岩帶層狀岩系由雙山子群和朱杖子群變質地層組成,分布北自黃杖子,經雙山子到南部的廟嶺一帶,雙山子群為變質火山-沉積建造,總厚度約2000m,自下而上分為茨榆山組和魯杖子組。茨榆山組主要岩石類型為黑雲角閃變粒岩夾少量角閃黑雲變粒岩、磁鐵石英岩、綠泥片岩,頂部與魯杖子組整合接觸,厚度大於1260m。魯杖子組岩石類型包括變余枕狀斜長角閃岩、變余斑狀斜長角閃岩、片狀黑雲斜長角閃岩、變余斑狀斜長變粒岩、變余斑狀絹雲石英片岩,以及具變余沉積碎屑的黑雲斜長變粒岩、絹雲片岩、含石榴黑雲片岩、含碳質絹雲石英片岩等,岩石雖然遭受變質變形作用,但在西漢溝、大匯河等地原生結構構造仍保留,如在西漢溝、大匯河等地斜長角閃岩的枕狀構造,變余氣孔、杏仁構造等都可見到;在茨榆山組變粒岩中,變余沉積碎屑結構仍有保留等。雙山子群之上為朱杖子群,二者為不整合接觸。朱杖子群可分為張家溝組和桲羅台組。張家溝組以變質礫岩為主,夾薄層狀斜長變粒岩、雲母片岩和含石榴二雲片岩,岩層延伸較穩定,一般厚度為50~170m,礫岩中礫石成分復雜,以花崗岩、花崗閃長岩、花崗細晶岩為主,還有硅質岩、黑雲變粒岩、磁鐵石英岩等,一般圓度好,多為橢球狀,由於受剪切擠壓作用,常常被壓扁拉長,形成扁平的透鏡狀,礫石最大可達100cm,一般(0.5~25)cm×(1~45)cm。礫石含量20%~70%,膠結物為黑雲斜長變粒岩和中基性凝灰質、泥灰質雜砂岩類,變質礫層厚度變化較大,從幾米到400餘米。在張家溝一帶最厚達400餘米,向南北延伸均有變薄趨勢。桲羅台組岩性有黑雲變粒岩夾石榴黑雲變粒岩、斜長角閃岩、斜長角閃片岩、綠泥石英片岩、淺粒岩、磁鐵石英岩等,夾有層間復成分變質礫岩。該組厚度大於2500m,與張家溝組為整合接觸,與上覆中元古界長城系常州溝組為角度不整合接觸。綠岩帶的岩石類型有斜長角閃岩類、片狀黑雲斜長角閃岩類、變余斑狀黑雲變粒岩類、變余斑狀絹英片岩、炭質絹雲千枚、石榴黑雲片岩、二雲變粒岩和磁鐵石英岩等。這些岩石的原岩分別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紋岩、泥質岩、雜砂岩和化學沉積岩等。
圖1-2青龍河花崗岩-綠岩帶區域地質圖(據齊鴻烈等,1999)
1-第四系沖積物;2-婁子山單元;3-楊杖子超單元;4-侏羅紀火山岩;5-長城系礫岩、砂岩、白雲岩:6-牛心山片麻岩(變質細粒花崗岩);7-柳各庄片麻岩(變質花崗閃長岩);8-柏和松片麻岩(變質花崗閃長岩);9-安子嶺片麻岩(變質閃長岩);l0—變質花崗斑岩;11—桲羅台組黑雲變粒岩夾變質礫岩透鏡體;12-張家溝組變質礫岩;13—魯杖子組黑雲斜長變粒岩夾斜長角閃岩;14-茨榆山組黑雲斜長變粒岩夾雲母片岩;15-灤縣組角閃斜長片麻岩;l6—長城系高於庄組白雲岩;17-實測地質界線;18-實測不整合界線;19-正斷層;20-逆斷層;21-韌性剪切變形帶;22—倒轉向斜構造;23-倒轉背斜構造;24—地層產狀;25-倒轉產狀
花崗質岩石是青龍河花崗岩-綠岩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統稱為安子嶺片麻岩套,是一個具有微片麻狀構造的花崗岩質雜岩體,分布在花崗岩-綠岩區的東部,西部也有少量出露。按1:5萬區調成果,安子嶺雜岩體是由4個變質深成岩單元組成,即安子嶺片麻岩、柏和松片麻岩、柳各庄片麻岩和牛心山片麻岩(圖1-2),它們與綠岩呈侵入接觸關系。
本區綠岩及有關花崗岩的形成時代有較大的爭議,一般來說雙山子群的時代多數學者劃分在新太古代,而朱杖子群則有劃為古元古代和新太古代的兩種意見。近年河北秦皇島地質隊(1995)在大杖子一帶對柳各庄片麻岩採集了3組鋯石U-Pb一致線年齡樣,分別為(2515±38)Ma,(2525±16)Ma和(2532±54)Ma,在牛心山片麻岩內獲得鋯石U-Pb一致線年齡為(250l±60)Ma(齊鴻烈等,1998)。楊春亮等(2000)報道了對雙山子群變質火山岩中單顆粒鋯石U-Pb年齡為(264l±33)Ma,在變質酸性火山岩的年齡為(2546±40)Ma。耿元生等(1999)對西漢溝魯杖子組枕狀斜長角閃岩,夾少量薄層角閃斜長岩,黑雲角閃變粒岩及絹雲鈉長片岩等10個樣品進行了Sm-Nd同位素年齡測定,獲得全岩等時線年齡為(2793±69)Ma,INd=0.509194±67,εNd(t)=2.0,而7個斜長角閃岩樣品的平均模式年齡為2844Ma。我們對侵入雙山子群花崗斑岩中的鋯石,進行了單顆粒鋯石U-Pb同位素年齡測定,獲得(2492±8)Ma的年齡值。從以上資料可以得出,在28億~29億年,在虧損地幔源區,基性岩漿分異,在26億~27億年雙山子群和朱杖子群綠岩形成,在25.2億~25億年花崗質岩漿侵入,早期為鈉質TTG侵入岩,晚期為鉀質侵入岩,而最晚期為花崗斑岩,伴隨著構造-岩漿事件,綠岩和花崗質岩石經受綠片岩相-低角閃岩相的變質變形作用。
三、冀東片麻岩-麻粒岩區
這是冀東地區太古宙岩石廣泛分布的岩石類型,通常稱高級變質區,是組成本區陸塊古陸核的主要組分。
本區的岩石組合以變質深成侵入岩為主,含少量的變質表殼岩(圖1-1),其中變質侵入岩約占岩石出露面積的80%以上,主要包括三屯營-太平寨岩漿雜岩區和西南部中太古代曹庄岩系在內的遷安片麻岩穹窿區。
變質深成侵入岩體除基性岩牆外,根據賀高品等人(1991)資料,原岩主要為中酸性侵入雜岩體,可劃分為紫蘇鉀長花崗質片麻岩,紫蘇花崗岩,英雲閃長質—奧長花崗岩質片麻岩和黑雲母花崗岩等,在太平寨地區基性岩牆的岩石類型主要有4類,即角閃石榴斜長輝石岩型岩牆、二長麻粒岩型岩牆、斜長角閃岩型岩牆和輝綠岩型岩牆,根據產出狀態和相互穿插關系,各類變質中酸性侵入雜岩的形成明顯有先後關系。在太平寨地區首先是紫蘇斜長花崗質片麻岩的廣泛侵位,然後是紫蘇花崗岩、英雲閃長質—奧長花崗質片麻岩的侵入,最後是黑雲母花崗岩,它們大多遭受了第一期變質作用的改造,而後還發育有基性岩牆。耿元生(1998)在對遷安地區太古宙變質花崗質深成岩進行深入研究後,提出遷安地區太古宙變質花崗質深成岩的形成事件至少可分6期:①古太古代黃柏峪灰色片麻岩;②中太古代花崗岩;③新太古代羊山花崗岩;④新太古代曹庄紅色花崗岩;⑤新太古代紫蘇花崗岩和⑥新太古代花崗閃長岩和二長岩。
變質表殼岩主要分布在變質深成岩中,主要有古太古代的曹庄岩組和中太古代的遷西岩群。曹庄岩組分布在遷安的吉山、黃柏峪、曹庄等地,層序不連續、不完整,下部為矽線黑雲斜長片麻岩夾石榴石英岩、含堇青石石英岩,中部為黑雲斜長片麻岩夾斜長角閃岩,上部為黑雲片岩、斜長角閃岩和條帶狀鐵建造(BIF)。在黃柏峪村北坡,下部以斜長角閃岩為主,中部為鉻雲母石英岩、黑雲斜長片麻岩、石榴透輝斜長岩夾不純大理岩,上部為出露不全的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變粒岩和薄層條帶狀鐵建造。在鉻雲母石英岩中碎屑鋯石的U-Pb同位素年齡為36億~38億年(劉敦一等,1994)。
中太古代遷西岩群主要分布在遷安片麻岩穹窿區西部邊緣的水廠至松汀一帶,呈南北向延伸,長約50km,寬約10km。遷西岩群主要由暗色麻粒岩、含輝石黑雲斜長片麻岩、淺色麻粒岩、條帶狀輝石磁鐵石英岩等互層帶組成,在鐵礦層的上部出現矽線石榴斜長片麻岩、堇青石榴斜長片麻岩等。由於岩石遭受麻粒岩相的變質改造,原生構造均很難保存,其原岩組合為以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硬砂岩為主,夾有硅鐵質岩、局部發育有碎屑岩、粘土質岩及少量的碳酸鹽岩,結合稀土元素特徵,其形成環境與現代大陸邊緣島弧相似。
本區是我國最古老的太古宙高級變質區之一,經歷了多期的褶皺變形,尤以高應變的塑性變形為特徵,同時伴有強烈的岩漿作用。區內的構造形式多樣,有卵形構造、穹窿構造、弧形褶皺、大的韌性剪切帶和推覆構造等,這些樣式反映了地殼深層次的構造樣式。區域構造總體上構成弧形的褶皺帶,但不同部位的具體褶皺樣式不同,從開闊不對稱褶皺到同斜倒轉,甚至出現大型平卧褶皺。韌性剪切帶多發育在太古宙晚期,多呈北東向,剪切帶內普遍出現動力退變質現象。除大型韌性剪切帶外,還出現較多糜棱岩帶,均顯示太古宙晚期較深層次水平剪切變形特徵。
Ⅵ 古元古代岩石地層
廣布於膠北地層小區,其環繞太古宙變質岩系展布,其岩性穩定,連續性好。共劃分荊山群、粉子山群、芝罘群三個岩石地層序列。其群間關系雖不明,然群之各組關系清晰。荊山群呈不整合-韌性剪切蓋於新太古代棲霞超單元之上;粉子山群與棲霞超單元、荊山群之間均系韌性剪切構造接觸。芝罘群出露少而局限,與粉子山群被第四系阻隔,被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侵入岩穿切。前兩群是山東省石墨、菱鎂礦、滑石及大理石飾材賦存層位。關於粉子山群與荊山群的關繫到底如何,目前雖有爭議,但多數認為屬同時異地異相產物,其三者同屬古元古代裂陷槽正常碎屑-碳酸鹽岩沉積。
1.古元古代荊山群(Pt1j)
荊山群呈近東西向孤島狀或斷塊展布於膠北地層小區南邊緣的萊陽荊山、旌旗山,平度明村、仙山,萊西南墅,牟平光山、祥山,海陽晶山、棲霞塔頂、乳山午極等地,此外在榮成、威海亦有零星者;呈不整合—韌性剪切蓋於新太古代棲霞超單元TTG花崗岩系之上,與粉子山群為韌性剪切構造接觸;被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侵入岩脈動穿切,並被早白堊世萊陽群不整合覆蓋;由一套高鋁片岩、變粒岩、透輝岩、大理岩和含石墨岩系等岩石組合構成。區域延伸穩定,褶皺變形強,常構成疊加褶皺構造。自下而上劃分為祿格庄組(Pt1jL)、野頭組(Pt1jY)和陡崖組(Pt1jD),各組間均二分二段,組、段間為整合關系(表2-1)。總厚3339m。
(1)祿格庄組(Pt1jL):呈不整合—韌性剪切蓋於新太古代棲霞超單元之上,與上覆野頭組整合接觸,二分性明顯。下部安吉村片岩段(Pt1jLa):石榴矽線黑雲片岩夾二雲片岩、石榴黑雲變粒岩、含石墨石榴矽線黑雲片岩、透輝變粒岩及大理岩等,厚1272m;上部光山大理岩段(Pt1jLg):蛇紋石化大理岩、白雲質大理岩夾透輝大理岩、橄欖大理岩及透輝岩等,厚447m。該組各地出露情況均有差異,缺失上段或下段。總厚1719m。
(2)野頭組(Pt1jY):與下伏祿格庄組和上覆陡崖組均系整合關系,分為兩段。下部祥山變粒岩段(Pt1jYx):透輝黑雲變粒岩、綠簾石化黑雲變粒岩、透輝岩夾長石石英岩、透輝透閃岩、淺粒岩及大理岩透鏡體,厚634m;上部定國寺大理岩段(Pt1jYd):白雲石大理岩、蛇紋石化大理岩、透輝大理岩夾透輝岩、方解大理岩,厚540m。各段主體岩性穩定,僅夾層各地不盡相同,總厚1174m。
(3)陡崖組(Pt1jD):除萊陽荊山和牟平祥山一帶出露較全外,其餘各處僅存石墨岩系段。未見與上覆地層關系。下部徐村石墨岩系段(Pt1jDx):石墨黑雲變粒岩、石墨黑雲斜長片麻岩、石墨透輝變粒岩夾長石石英岩、大理岩,厚329m;上部水桃林片岩段(Pt1jDs):矽線石榴黑雲片岩、石榴二雲片岩、藍晶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厚117m。石墨岩系段各地含石墨層多寡不同,是膠東晶質石墨礦賦存層位,總厚446m。
荊山群環繞新太古代棲霞超單元展布,是古老結晶基底組成部分,是省內石墨礦賦存層位,另外其內的滑石礦、透輝石、大理石飾材等亦頗可觀。三個組二分性明顯,反映該群由三個海侵旋迴構成。原岩系一套高鋁、富碳的粘土質、砂質等碎屑沉積—碳酸鹽沉積,屬類復理石—碳酸鹽岩建造,變質程度達高角閃岩相,局部角閃麻粒岩相,為一套經受高級變質的孔茲岩系。其多由相似同斜和倒轉褶皺構成的開闊縱彎褶皺,疊加明顯、順層韌性剪切構造發育。其同位素年齡值多集中於1847~2478Ma之間,故歸屬古元古代。
2.古元古代粉子山群(Pt1f)
系魯東地層分區與荊山群在岩性組合上頗為相似的又一古元古代群級岩石地層單位,其分布於膠北地層小區北部沿海一帶的萊州粉子山、蓬萊金果山、煙台市南部、福山及棲霞廟後等地,另外在平度灰埠亦有零星分布,是古老變質基底之組成,總體呈近東西向展布的一套層狀變質岩系。主要由含鐵岩系、變粒岩、片岩、淺粒岩、長石石英岩、透閃岩、大理岩、含石墨岩系夾菱鎂礦、滑石礦等一套復雜的岩石組合。與下伏新太古代棲霞超單元和荊山群均為韌性剪切構造接觸,與芝罘群關系不明,被古元古代、新元古代侵入岩穿切,自下而上劃分為小宋組(Pt1f X)、祝家夼組
(1)小宋組(Pt1fX):北東東向窄條帶斷續展布,與下伏棲霞超單元為斷層或韌性剪切構造接觸。岩性為黑雲變粒岩、黑雲角閃變粒岩、斜長角閃岩夾電氣矽線淺粒岩、長石石英岩、磁鐵石英岩、矽線黑雲片岩,偶夾透閃大理岩和變質礫岩。區域上岩性和厚度變化大,該組系膠北一帶鐵礦層位。
(2)祝家夼組
(3)張格庄組
(4)巨屯組(Pt1fJ):其以含細晶質石墨為特徵,岩性為石墨黑雲變粒岩、石墨方解大理岩、石墨透閃岩、石墨透閃變粒岩、石墨黑雲片岩夾黑雲變粒岩、透輝石英岩等,該組岩性穩定。
(5)崗嵛組(Pt1fG):區域上被震旦紀蓬萊群不整合覆蓋,岩性為疙瘩狀石榴矽線黑雲片岩、黑雲片岩、二雲片岩夾黑雲變粒岩、長石石英岩等。
粉子山群多形成近東西向開闊復式縱彎褶皺,順層韌性剪切構造發育,岩石組合與荊山群相似,原岩亦是含鋁砂、泥質碎屑岩、富鎂碳酸鹽岩、鈣鎂硅酸鹽和碳質、泥質碎屑岩類,屬類復理石—碳酸鹽岩沉積建造,經受區域性角閃岩相變質作用而形成的一套中級變質的孔茲岩系。同位素年齡值介於1848~2478Ma之間,屬於古元古代。是山東省菱鎂礦、滑石礦、變質沉積型鐵礦的產出層位。
3.芝罘群
出露少,局限分布於煙台芝罘島、崆峒島及附近小島嶼。北西向延伸,向南陡傾單斜產出,未見頂、底及其上下壓蓋關系,是一套以石英岩為主並含鏡鐵礦的岩石組合,劃分三組,下部老爺山組
Ⅶ (石榴、輝石)黑雲斜長變粒岩類
大漕-沙廠混合岩化表殼岩系的變粒岩類普遍含次透輝石或紫蘇輝石或含兩種輝石,不含輝石者少見。在該岩類中往往存在石榴子石,部分屬於後生石榴子石,含有被交代礦物的殘晶(圖版Ⅲ-1)。
圖2-9基性變質岩類的wTi—wZr圖解(據Pearce,1982)
WPB—板內玄武岩;IAB—島弧玄武岩;MORB—洋中脊玄武岩;1—大漕-沙廠混合岩化表殼岩系的樣品;2—葦子峪TTG(A)-M-Me雜岩和陽坡地TTG-M-Me雜岩的樣品;3—四合堂混合岩化表殼岩系的樣品。樣品序號同表2-4
圖2-10基性變質岩類的wZr/wY—wZr圖解
圖例同圖2-9;樣品序號同表2-4
圖2-11基性變質岩類的1/100·wTi—wZr—3wY圖解
A—低鉀拉斑玄武岩(LKT);B—洋底玄武岩(OFB);C—鈣鹼性玄武岩(CAB);D—板內玄武岩(WPB)。圖例同圖2-9;樣品序號同表2-4
圖2-12基性變質岩類的1/3·wHf—wTh—wTa圖解
CP—匯聚板塊邊緣(EA—演化弧;IA—不成熟弧);MORB—洋中脊玄武岩(N—正常型;E—富集型);WP—板內。圖例同圖2-9;樣品序號同表2-4
該岩類7個樣品(表2-6)的SiO2含量相當於中性—中酸性過渡型平均含量為61.86%。在ACF圖解(圖2-14)中,2個位於中性火成岩區,5個位於中性火成岩與雜砂岩的重疊區,與粘土-半粘土岩區關系疏遠。w(CaO+MgO)—wNa2O/wK2O圖解(圖2-15)中4個樣品位於中性—中酸性火成岩區,3個位於太古宙雜砂岩區。綜合以上兩個圖解,推測1號和7號樣品的原岩分別為英安質火山岩或其凝灰岩及安山質火山岩或其凝灰岩。其餘5個樣品的原岩為(凝灰質)雜砂岩,它們在1g(wNa2O/wK2O)—1g(wSiO2/wAl2O3)圖解(圖2-16)中位於雜砂岩區。1號樣品的稀土元素分布型式與太古宙FI型英安岩的類似(圖2-17),與不同構造背景中的砂岩、泥岩的稀土分布型式有不同程度的差別。表2-6的2~6號樣品在wK2O/wNa2O—wSiO2圖解(圖2-18)中,2個位於當代活動大陸邊緣雜砂岩區,3個位於當代大洋島弧雜砂岩區;在
圖2-13基性變質岩類的143Nd/144Nd—147Sm/144Nd圖解
MORB洋中脊玄武岩;OIB—洋島玄武岩;1夏威夷南部玄武岩;2a—阿留申安山岩;2b阿留申玄武岩;3—安第斯玄武岩;4—太郎都中基性岩;5—蘇格蘭太古宙和元古宙沉積岩和變質沉積岩;6—加拿大地盾太古宙和元古宙雜岩;7—劉易斯長英質麻粒岩。樣品編號同表2-4
圖2-14(石榴、輝石)黑雲斜長變粒岩類的ACF圖解
A—石英岩;B—硬砂岩;C—粘土岩;D—粘土頁岩;E—頁岩;F—流紋岩;G—英安岩;H—安山岩;K—玄武岩;Ⅰ—超基性岩區;Ⅱ—基性岩區;Ⅲ—泥灰岩(白雲質)區;Ⅳ—硬砂岩區;Ⅴ—粘土-半粘土岩區;Ⅵ—高鋁粘土岩區;Ⅶ—中性火成岩區。樣品序號同表2-6
表2-6(石榴、輝石)黑雲斜長變粒岩類化學成分(wB/%)
註:岩石名稱:1—含石榴次透輝黑雲斜長變粒岩;2—含黑雲石榴次透輝斜長變粒岩;3—含石榴黑雲二輝斜長變粒岩;4—含次透輝黑雲斜長變粒岩;5—含石榴黑雲斜長變粒岩;6—含石榴次透輝黑雲斜長變粒岩;7—黑雲紫蘇斜長變粒岩。
資料來源:1—據本書;2~6—據周鴻勛等(1980);7—據周紹林等(1993)。
圖2-15(石榴、輝石)黑雲斜長變粒岩類的w(CaO+MgO)—wNa2O/wK2O圖解
A—太古宙鈣鹼性安山岩平均成分(wSiO2=56.7%);B—太古宙高鉀鈣鹼性安山岩平均成分(wSiO2=58.9%);C—太古宙島弧型安山岩平均成分(wSiO2=57.3%);D—現代島弧安山岩平均成分(wSiO2=57.3%);E—現代鈣鹼性安山岩平均成分(wSiO2=59.5%);F—現代高鉀鈣鹼性安山岩平均成分(wSiO2=60.2%);G—現代英安岩平均成分(wSiO2=64.9%);H—現代島弧英安岩平均成分(wSiO2=66.8%);Ⅰ—太古宙FI型英安岩平均成分(wSiO2=67.1%);J—南非沙巴組17個太古宙雜砂岩(wSiO2=66.2%)(Condie等,1970);K—20個太古宙雜砂岩的平均成分(wSiO2=63.7%)(HendersOn,1972);L—混合的太古宙雜砂岩(wSiO2=63.3%)(Condie,1976);M—懷俄明州南帕斯綠岩帶23個太古宙雜砂岩平均成分(wSiO2=64.4%)(Condie,1976);N—20個太古宙板岩的平均成分(wSiO2=57.8%)(Henderson,1972);O太古宙雜砂岩-泥質岩「對」中的板岩平均成分(wSiO2=59.2%)(Pettijohn,1972);(Ⅰ)安山岩-英安岩分布區;(Ⅱ)太古宙雜砂岩、板岩分布區。樣品序號同表2-6
圖2-16(石榴、輝石)黑雲斜長變粒岩類(副變質樣品)的1g(wNa2O/wK2O)—1g(wSiO2/wAl2O3)圖解(據佩蒂庄等,1972,簡化)
A—雜砂岩;B—岩屑砂岩;C—次長石砂岩;D亞長石砂岩;E—石英砂岩;(1)大漕沙廠混合岩化表殼岩系中的樣品,樣品序號同表2-6;(2)四合堂混合岩化表殼岩系中的樣品,樣品序號同表2-9
圖2-17石榴次透輝黑雲斜長變粒岩(97377)和太古宙FI型英安岩的稀土元素分布型式
圖2-18(石榴,輝石)黑雲斜長變粒岩類的wK2O/wNa2O—wSiO2圖解
OIA—大洋島弧;ACM—活動大陸邊緣;PM—被動大陸邊緣。樣品序號同表2-6
北京地區早前寒武紀結晶基底
A—大洋島弧雜砂岩;B—大陸島弧雜岩區;C—活動大陸邊緣雜砂岩區;D—被動大陸邊緣雜砂岩區樣品序號同表2-6
Ⅷ 古元古界
1.赫羅斯坦岩群(Pt1H.)
零星出露於葉城縣南部的奧吐臘格也爾和喀拉瓦什克爾等地,為角閃岩相區域變質岩。岩石組合主要為條帶狀、眼球狀、條紋狀、脈狀片麻岩,有黑雲二長片麻岩、黑雲斜長片麻岩、角閃二長(斜長)片麻岩、黑雲二長淺粒岩等,部分地段不同程度混合岩化,夾中酸性火山岩。由於經受了多期變質變形改造,總體有層無序,疊置厚度大於1155 m。
區域上被薊縣系博查特塔格組不整合覆蓋,為確定地層時代提供了重要依據。另外,侵入其中的阿卡孜岩體同位素年齡為2261+95/-76 Ma(許榮華,2000,鋯石U-Pb上交點年齡)、2426 ± 46 Ma(張傳林,2003,鋯石SHRIMP)。這套地層研究程度較低,目前歸於古元古代。
2.埃連卡特岩群(Pt1A.)
出露於鐵克里克拉木龍河和博斯騰塔河及克里陽河中游一帶,向東延至和田南部。岩石組合為黑雲石英片岩、白雲石英片岩夾石榴斜長二雲石英片岩,少量的粒淺岩、大理岩。康西瓦以北為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二長片麻岩等,高角閃岩相變質。與周圍地層斷層接觸,局部被長城系塞拉加茲塔格岩群或上泥盆統奇自拉夫組不整合覆蓋,疊置厚度大於1273 m。總體有層無序,據野外觀察和綜合分析,原岩為泥質雜砂岩類,形成於濱-淺海環境,相當於潮下-淺海陸棚相帶沉積。
關於時代,目前未獲直接依據。在博斯騰塔河和蘇拉阿孜溝兩地長城系塞拉加茲塔格岩群細碧角斑岩夾碎屑岩角度不整合於該岩群之上。前人曾在上覆鉀質角斑岩中獲同位素年齡1764 Ma(汪玉珍,1983),為長城紀,因此將下伏的埃連卡特岩群時代置於古元古代。
赫羅斯坦岩群與埃連卡特岩群在區域上未發現直接接觸,兩者均經受高綠片岩相-低角閃岩相的區域動力熱流變質,混合岩化普遍,形成了各種結晶片岩、片麻岩、淺粒岩等。且前者變質程度要深一些,其下部是否包括一部分新太古界,尚需進一步工作。
3.庫浪那古岩群(Pt1K.)
出露於西昆侖,主體分布於柯崗斷裂與大同西岩體之間,為中、深區域變質岩,高綠片岩相—低角閃岩相。下部以各種結晶片岩、石英岩夾紋層磁鐵石英岩為主,其次為大理岩、片麻岩類夾少量變質火山岩;上部為大理岩、紅柱石片岩等。與周圍地層斷層接觸或被岩體吞噬,疊置厚度大於4871.6 m。
本岩群在西昆侖地區尤以大同、庫浪那古河流域、賽圖拉北側出露較好。區域上由北向南大理岩逐漸增多,疊置厚度各地有差異,最薄處也有2990 m。
原岩為碎屑岩-碳酸鹽岩夾基性火山岩建造,為濱、淺海相並伴有弱的火山噴發沉積。
庫浪那古岩群缺少可靠的時代依據,區域上侵入其中的岩體鋯石U-Pb年齡為480~495 Ma,K-Ar年齡為527.6 Ma(1∶25萬葉城幅),岩石組合特徵及變質程度與塔南赫羅斯坦岩群和喀喇昆侖布倫闊勒岩群比較相似,置於古元古代為宜。
4.布倫闊勒岩群(Pt1B.)
出露於喀喇昆侖,為巴顏喀拉-羌塘地層大區出露的唯一古元古代地層,分布於葉爾羌河兩側、伊力克北部一帶,是角閃岩相區域變質岩。岩石組合下部為淺灰色黑雲石英片岩、黑雲片岩、含榴黑雲石英片岩;中部為石榴黑雲石英片岩、十字石榴白雲石英片岩、二雲石英片岩、矽線石榴黑雲斜長片麻岩、黑雲斜長變粒岩夾斜長角閃岩;上部為黑雲斜長變粒岩、角閃黑雲斜長變粒岩、斜長黑雲石英片岩夾大理岩。為一套副變質岩(孔茲岩系),原岩主體屬碎屑岩類。與周圍地層均為斷層接觸,疊置厚度大於13239 m。在伊力克北部,僅出露本岩群的中部岩層。
根據變質碎屑岩岩石化學與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對比,本岩群接近古元古代。前蘇聯在西南帕米爾相當本群的變質岩中採用U-Pb和Rb-Sr等時線法測得年齡為2130~2700 Ma,故暫定為古元古代。
目前關於布倫闊勒岩群的形成時代存在另一種看法,依據其變質不均一、不同地段岩石組合差異大,以及在該地層中採得的碎屑鋯石有早古生代的年齡信息(周輝,未發表)等認為,其中可能包含早古生代地層。
以上所述太古宙—古元古代的變質地層殘塊,僅代表研究區塔南、秦-祁-昆以及巴顏喀拉-羌塘3個地層大區古老基底物質組成的基本特徵,對於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研究較少,目前尚無統一或成熟的認識。
Ⅸ 石榴雲知識競賽提交了信息可手機不小心關機再登錄就不可以了,該怎麼辦
現在有一隻眼睛在睡覺了,星期六星期天我不小心手機在那邊登錄不了,這樣的話那肯定同時要可以調整一下系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