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應對去中心化的挑戰
❶ 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挑戰
一、 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
我國實施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是在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變化的背景下進行的,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大膽吸收國外,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成果,有利於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增強我國科技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通過大膽的吸收引進,用較短的時間縮小同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所以說中國需要世界。
中國擁有低廉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廣闊的市場和逐步完善的其他設施條件,對跨國公司具有巨大的投資吸引力,中國已成為外國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也是國外技術轉移的重要場所。中國巨大的市場和強勁的經濟發展後勁,是經濟全球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經濟全球化離開了中國這一大市場,也是不完整的。
二、 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內部調整
Q:看「競爭中求發展」,回答P185問題
(關稅作用:維護和發展本國民族經濟的工具。
中國的農業因為經營分散,規模小,批量小,勞動生產率低。西方國家人均糧食產量90—140噸,中國0.4噸。1995年起,中國糧食價格開始高於國際市場,30%左右。入世後,中國現有的購銷體系受到的壓力越來越大,很可能形成國家收購的糧食不能順價銷售,被迫長期囤積,而市面卻充訴著外國的低價糧食,這樣一來,政府的財政資金就越來越多的沉澱在糧倉里,一旦財政無力承受,停止高價收購政策,拋售存糧,糧價將全面暴跌,大批農民將破產。)
所以我們要從現在起,預防這種情況發生,要對農業進行產品和產業結構調整。怎麼調整,我們看看能不能從彩電業的發展得出什麼啟示。
Q:P185面對全球化……啟示?
(引進先進技術和自我創新相結合,同時實施品牌戰略,揚長避短。)
Q:行業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內部結構調整,實現產業的高級化和現代化,通過產業結構的提升來推動國家經濟的發展。)
三、 走出去
Q:「走出世界的海爾」問題
(主動出擊
海爾的成功證明了只有主動出擊,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如果只是被動應戰,就永遠處於落後挨打的地位,最後只能淪為全球化的犧牲品。)
Q:什麼是走出去,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有什麼作用?
四、 遵守規則,運用規則
1、知識產權
商標屬於知識產權,中國以前很多企業都不注重對商標的保護,曾經出現過「中華老字型大小」等知名商標被惡意強注,知名商標在對外合資合作中失去自主權的現象,給國家帶來了重大的無形資產的流失。
1991年,上海家化和美國庄臣父子公司合資成為上海庄臣公司,上海家化是以犧牲「美加凈」「露美」兩個品牌為代價,結果產品銷售量銳減了54%,1995年,不得以重金贖回,當年的銷售收入突破2億元。
2、應對傾銷指控
Q:P187問題
(上述兩個事例從正反雙方說明了我國企業應適應加入世貿組織的新形勢,學習並運用世貿規則,自覺維護我們的合法權益。
從兩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到,只要中國企業願意與反傾銷指控進行抗爭,就可能在外國的反傾銷調查中獲勝。)
(小結)
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建議
一、 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加國際競爭。
二、 主動熟悉經濟全球化的規則,加強國家的經濟安全防範。
三、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國際競爭力。
四、 發揮政治、經濟大國的優勢,積極倡導建立全球化的新規則。
五、加大科教的投入,創造知識資源,以確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根本之策。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的進步。我國只要能夠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並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經濟全球化就將有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
❷ 中國當前面對的挑戰有那些採取哪些積極措施
社會治安安全形勢,總體的社會治安是很好的,除去世界上一些小國寡民狀態的國家,中國作為近14億人口的國家,治安安全是很優秀的。我們有公安特警武警等多支優秀的社會安全維持力量,也有廣大的人民群眾(比如朝陽)自發幫助,社會治安的安全形勢是好的,
國家安全形勢。國家安全一直是世界國家的關注重點,比如美國的FBI和CIA,英國SIS,俄羅斯FSB和我國的國家安全部等。國家安全上我們主要是面臨西方國家的敵對滲透,比如之前屢見不鮮的收買我方核心科技人員和軍事人員等,一些見利忘義的人會出賣國家利益,這是我們面臨的主要的國家安全威脅,這個威脅是嚴峻的,我們需要警惕。
周邊軍事安全。美國等國家不斷地借題發揮,挑動東海釣魚島、南海問題、西藏新疆等少數民族問題等等,我們需要不斷提高軍事力量來面對,只有強大了才能不畏懼任何挑戰
❸ 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
1、充分利用國內外資金技術資源
全球化可以有效地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利用國內外的資金、技術、資源和市場,這是發展中國家對外開放獲得的最主要的利益。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可以有效地促進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增長,例如可通過發揮比較優勢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過出口擴大總需求,帶動經濟增長。
2、創造大量就業崗位
全球化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中國經濟由「短缺經濟」類型向供大於求的「結構性過剩」類型的轉變,導致了許多企業的關、停、並、轉、破,促使這一時期下崗工人急劇增加。然而,就中國的國情而言,「發展是硬道理」,並不簡單等同於GDP增長是硬道理。
因此,面對勞動力資源豐富而資本資源相對稀缺的最基本國情,中國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開放服務業,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就可以利用工業國的剩餘資本,為中國剩餘勞動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3、掃除市場改革現有的障礙
全球化有助於促進市場經濟建設,中國即存在發展動力的不足,缺乏新的投資來源和技術來源,又存在改革動力的不足,缺乏競爭機制和淘汰機制。
抓住全球化機遇可以有效地解決改革和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世貿組織等國際經濟組織的規則建立在市場機制的基礎之上,中國可以藉助外力掃除市場化改革中的障礙。全球化將引入外來競爭機制,帶來壓力和緊迫感,成為推動改革和發展的巨大動力。
4、融入世界經濟
中國必須繼續融入世界經濟中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佔世界的26%;農業資源緊缺,耕地和水資源均只佔世界的7%:能源不足。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只佔世界的2.34%和1.20%;資本短缺,國內投資額僅佔世界總量的3.4%;技術落後,國際專利批准數不足世界的1%。
這種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必須有效地開發和進口農業、能源和礦產等國際資源,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利用國際市場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5、縮小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和知識差距
全球化是中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重要途徑。世界銀行認為發展中國家要想縮小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差距,首先就要縮小技術差距和知識差距,而縮小這些差距的主要途徑不外乎在於:引進外國直接投資、擴大國際貿易、技術轉讓和技術許可證等。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經濟全球化
❹ 中國現代化所面臨的挑戰如何應對
21世紀,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六大基本挑戰:
(1)人口量三大高峰(即人口總量、勞動就業人口總量、老齡人口總量)相繼來臨的壓力。國家的食物安全問題、解決勞動就業機會問題、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問題、老齡社會的一系列問題等,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2) 能源和自然資源的超常規利用。從現在起到2050年之間,達到資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長,即實現土地資源的動態平衡、森林資源的采育平衡、水資源的消耗成為常量、能源的消耗成為常量和礦產資源消耗成為常量。能源結構應逐步將煤炭所佔3/4的比重,下降到50%以下。這些都是扭轉能源和資源超常規利用的必要措施。
(3)加速生態環境「倒U形」曲線的右側逆轉。中國的生態環境質量仍未擺脫局部改善,整體惡化的狀態。在21世紀中,必須迅速扭轉生態環境質量仍然處於「環境庫茲涅茨倒U形曲線」的左側態勢,加速通過臨界頂點並轉向生態環境總體好轉的倒U形曲線右側。
(4)實施城市化戰略的困擾。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是國家的城市化水平。在2050年之前,中國的城市化率應當從現在的36%提高到75%以上。這就意味著只有每年平均增加近1%的城市化率才能達到現代化的要求。按此計算每年將有一千萬以上的農村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這必將對整個社會帶來巨大的壓力。
(5)加速區域間發展的平衡並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國家現代化的基本內容之一是實現社會的公平。鄧小平同志始終關注共同富裕這個重大的目標。在21世紀如何實現區域之間發展的平衡,並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一個長期的不容鬆懈的重大任務。
(6)國家信息化進程的急速推進和科技競爭能力的培育。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國家整體的信息化水平是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基本標志之一。目前,中國的信息化水平只是發達國家的5%左右,離現代化的要求尚有遙遠的路程,因此,在21世紀中迅速推進國家的信息化程度,努力培育科技競爭能力,是擺在現代化面前的又一嚴重任務。
所有這些挑戰,其實質都在催促著「如何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目標」這個總的主體。上述這些成為中國未來發展嚴重製約的挑戰,也只能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中得到有效克服。
❺ 中國如何應對全球化的挑戰
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策略建議
一、 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加國際競爭。
二、 主動熟悉經濟全球化的規則,加強國家的經濟安全防範。
三、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國際競爭力。
四、 發揮政治、經濟大國的優勢,積極倡導建立全球化的新規則。
五、加大科教的投入,創造知識資源,以確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根本之策。
總之,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的進步。我國只要能夠在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趨利避害,揚長避短,並保持自己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經濟全球化就將有利於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促進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