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西方去中心主義敘事

西方去中心主義敘事

發布時間: 2021-03-30 23:34:03

A. 什麼是西方現代性 以及西方現代性分析謝謝大家

現代性幽靈:西方文化霸權的滲透

傑姆遜這位從張揚後轉到重釋現代性的學者,強調將現代性的概念化、階段化和敘事范疇化,不再從主體性角度看東西方走向,而是強調「歷史境遇」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性。這一點其實是他的一貫主張,對此學者並不陌生。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出早已被超越的現代性幽靈本身,不但沒有被超越,而且正在世界各地大舉登場,傑姆遜重申在「主體消亡」萎縮的,對現代性的重新包裝已經變得刻不容緩。這裡面的立場位移非同小可,值得玩味。
那麼,為什麼在八十年代大談後現代幽靈,如今又大談現代性幽靈,其內在學理何在呢?在傑姆遜看來,處於後現代後殖民時期的人們已經無法逃離「晚期資本主義的引力場」。他得為這個破碎的、日益多極、多元化的世界提供一種總體模式,一個歷史把握的基本。這樣,他就覺得自己倡導的「全球敘事」比自由主義敘事、市場的敘事或其它的敘事,更具有當代有效性。
但傑姆遜所謂的現代性敘事的分析模式可以說仍然是後現代性的,只是後現代性這個詞太理論化,還不夠普及而已。他區分現代性和後現代性時談到了現代性是一種不完整的部分的完成,是反映了現代這一歷史情景的一整套問題和答案,後現代性則可以說一種農業的化和無意識理論領域的殖民化和商業化。
在我看來,傑姆遜開始區分第三世界的前現代農業的徹底毀滅和第二世界的不充分現代性喪失了權力話語的狀況。這位認同全球話語權力結構的學者,盡管曾經同情過第三世界,但還是終於將立場移到了西方中心主義上,認為只有第一世界即西方世界才可以在無意識領域廣泛傳播他們的殖民話語意識,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只能無條件地被動接受。我懷疑的是:他所說的「後現代的成就」果真如此嗎?而且,更為嚴重的是,傑姆遜以當今世界舍我其誰的學術大師的嘲諷口氣訓導滬上學人,並在後現代這個充滿差異性的時代中,拒絕其他國家其他文化做出自己的自由選擇,其的基本策略是,不同意區分信息革命、全球化自由市場意義上的現代性和令人厭惡的老現代性,只因為他認為這種區分毫無意義。
他在對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國家選擇自己的道路做出的嘲諷,使我真正感到闡釋中國或者發現東方不能靠任何「他者」。因為傑姆遜明確提出,僅僅用替換性的現代性方案或現代性不同道路的說法是不可取的,起碼有一種標准化、霸權式的英美模式的現代性,還有一些「低賤者」的位置,可以根據自己的文化塑造一種不同的現代性。他譏諷地說,有拉丁美洲的現代性、印度式的現代性、非洲式的現代性等等,還有希臘正教或東正教式的現代性、儒家現代性,那麼現代性的數目就可以和湯因比所列的宗教一樣多。因為在他的心中,全球的現代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現代性只有一種——歐美霸權式的現代性。這一說法委實令人驚訝!其實在我看來,每個國家都有選擇自己現代化發展模式的可能性,中國的現代性與西方中心模式的差異是明顯的,它也可能不同於日本、韓國、東南亞,或者中東、印度的現代性。傑姆遜認為這種多種多樣的現代性都是毫無道理的,只能臣服於標准化、霸權主義的英美模式的現代性,這里隱含的文化霸權問題絕非可以輕輕放過的。
我再重新翻閱這位奔走於東西方的教授的著作時發現,其實他的觀點一直是西方中心的——後現代狀況是一種文化的根本斷裂,過去所擁有的經驗(前現代經驗和現代經驗)在當代業已失效,多國資本的新擴張最後完成了對前資本主義飛地的滲透和殖民化,人們面對的世界是一個非道德化的、令人壓抑的、前所未有的新全球技術空間。文化在錯位中不斷生產著文化話語。這種說法之所以中國學者視而不見,只是由於傑姆遜對中國文本的解讀使本土學者誤以為「文化白求恩」來到了中國。如今,我們可以在此清醒地聽他的東方主義佈道:「我們忽視了現代性的另一個根本意義,這就是全世界范圍里的資本主義本身。(案:請注意,全世界范圍里)資本主義全球化在資本主義體系的第三或晚期階段帶來的標准化圖景給一切文化多樣性的虔誠希望打上了一個大問號,因為未來的世界正被一個普遍的市場秩序殖民化。」在講演結尾的這一壟斷語式的說法,表明了傑姆遜的新世紀立場。
這一立場至少有三個維度值得質疑。其一,強調全球化問題,因為所謂「全世界范圍里資本主義本身」的不可質疑,這一點已經與他早期對資本主義邏輯的批判和質疑南轅北轍;其二,資本主義在發展的高峰期時,有一種標准化的圖式,即一體化、同質化,沒有區分的模式,使得一切文化多樣性成為不可能,這樣對多元對話,對解構主義強調的文化差異性,對多元多種多層的可能加以全盤的否定,為這個世界成為整體化、單一化的西方世界張本。其三,在其全稱判斷中強調,未來世界被一個普遍的市場秩序殖民化了。這是否意味著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逃離這個普遍的市場秩序的殖民化一元世界?這個世界的多元選擇的歷史走向真的就此結束了?現代性「幽靈」究竟成為了這個一元世界的「撒旦」還是「上帝」?而且我想追問的是:發現東方和闡釋中國的主體究竟是誰?是老外是新老漢學家還是盲人瞎馬的技術官僚?中國現代性是否是西方現代性的復制?中國新世紀是否只有被文化殖民才能放逐本土性融入全球性?

B. 黑格爾的西方中心主義歷史觀的問題

黑格爾的著作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創立了一個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看到「唯心」兩個字,本應該棄之不讀,但我認為一個唯物者,只有在了解唯心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唯物的深層次含義,應了中國的古話「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黑格爾也有句名言「一杯水是清澈的,但海水確實黑色的。就像小的道理可以說明,而真正的大道是沉默的」,這正好用來形容他自己的哲學。在他死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他的哲學思想處於沉寂狀態,而現在卻普遍為人關注。
十八世紀下半期至十九世紀初,自然科學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巨大成就,這樣就動搖了過去那種機械的,不從聯系和發展看問題的形而上學的自然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然界的歷史發展過程,表明自然界的現象歸根到底是辨證地發生發展的,這樣 ,就有可能和必要對自然界的發展做出新的辯證法的概括。
德國古典哲學唯心主義中的辯證法,顯然是反映了當時自然科學中的卓越發現,只是以唯心主義的形式做了顛倒的反映。恩格斯提出,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工業的強大,「唯心主義體系也愈來愈加進了唯物主義的內容……黑格爾的體系只是一種就方法和內容來說唯心主義地倒置過來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第二個歷史形態,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它是近代自然科學的進一步發展密切相聯系的,是比古代原始,樸素的辯證法更高的歷史形態
黑格爾哲學具有網路全書式的豐富性,早已被認為是整個資產階級哲學思想發展的最高峰。其內容主要包括:邏輯學,自然哲學,精神哲學,法哲學。
下面筆者對黑格爾的概念論中的「生命」、精神哲學中的「靈魂」及法哲學中的「家庭」作如下解讀:
黑格爾是唯心派的代表人物,看到概念論中的「生命」筆者很想了解是否一個唯心者會認為「靈魂獨立存在」。但細細閱讀後才發現並非如此。
黑格爾認為:靈魂與肉體結合是一個生命的開始,而當二者分開之後,生命也就走向了死亡。生命在黑格爾的詮釋下成了一個活生生的個體。在他的思想中靈魂是作為概念存在的,而肉體則是它的實現形式。可以說,他把靈魂和肉體完美地結合成了一個統一體。
黑格爾把靈魂分為:自然靈魂、感覺靈魂、現實的靈魂。
1、 他認為,靈魂最初是「自然靈魂」,它完全受自然條件的約束,受肉體的支配。
2、 在感覺靈魂里,靈魂表現出感覺活動的自我性和主動性。
3、 現實靈魂是自然靈魂和感覺靈魂的統一體。
黑格爾在論述這些的時候沒有擺脫唯心主義。他認為靈魂的內在屬性「自然屬性」和靈魂的外在屬性「感覺靈魂」雖然在「現實的靈魂」中達到了統一,但是起主導作用的還是靈魂的內在屬性(即自然靈魂);靈魂的外在屬性決定於內在屬性,受內在屬性的支配。因此,靈魂可以主宰整個自然的「上帝」。
在對於黑格爾靈魂的闡述,我只能是保持批判的接受一些精華,而其對於家庭方面的論述值得我們學習。黑格爾認為,「家庭」是最初的直接的倫理實體,是以愛為規定的集團,是自然的倫理精神。黑格爾指出,家庭的第一環節是「愛」;家庭的第二環節是「婚姻」;家庭的第三環節是「家庭財產」;家庭的第四環節是「子女教育和家庭解體」。
我非常認同他所說的「作為具有倫理意義的婚姻是神聖的,從實質上來說是不可以離異的,但是,由於婚姻不是絕對的客觀結果,而是含有主觀感覺的環節的,因而就有產生離異的可能性。」現實中就是這樣,婚姻很神聖,也有倫理,法律等做後盾,本沒有離異只說,但兩個人的結合真的太復雜了,也許是沖動,也許是時局所迫,也許沒有純粹的愛…….這些主觀環節為離異埋下了罪孽的種子。
黑格爾所研究的:「絕對觀念」是宇宙之源,萬物之本等,雖是唯心主義的觀點,但他認為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是在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著的,而其內部矛盾乃是發展的源泉。」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創立了唯物辯證法。恩格斯對黑格爾也高度評價:「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在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述為處於不斷運動、變化、轉化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
總之,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從理性思維的發展方面來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之一;從社會發展方面來看,是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前導。

C. 歐洲中心主義

「歐洲中心主義」認為歐洲具有不同於其他地區的優越性和特殊性,歐洲就是依靠這種內在的力量而興起並以歐洲為中心組建了一個世界。同時「歐洲中心主義」把歐洲的勝出永久化,把歐洲的道路和歐洲的模式絕對化與普遍化,認為任何國家要想發展就必須走歐洲的道路並以此斷定人類社會歷史將終結於歐洲模式。「歐洲中心主義」歷史觀扭曲了歷史,導致了人們對歐洲以外世界了解和認識的缺乏,從而不能正確認識整個世界和世界歷史,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消極影響。貢德.弗蘭克運用新的「世界經濟體系史觀」把被「歐洲中心主義」顛倒了的歷史反轉了過來,並徹底挖掉了「歐洲中心主義」的歷史根基,宣告了「歐洲中心主義」的真正終結。
「歐洲中心論」依據與兩個支柱,一、地理環境決定論。雖然說黑格爾是「歐洲中心論」在地理方面的系統論述者,但是蘭德斯十分露骨的予以闡述,熱帶國家的勞動效率低下,乾旱的地帶需要灌溉,談到西歐,他說「歐洲確實有冬季,冷的足阻止病毒和害蟲的大量繁殖。」還有降水等等的例子,得出結論勝利屬於歐洲,從而得出種族優劣論,成為近代「歐洲中心論」本質成立的理論依據;另一個就是近代以來的現代化,認為歐洲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歷史遺產,自由,民主,理性,得以在近代開啟資本主義的大門。在韋伯那裡有精緻的論述。
在「歐洲中心論」發展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條暗流——整體世界史觀。在每一個階段,史家都是在探討如何更加理性的撰寫世界史,尋求整體世界的發展規律,但是每一次在這個大浪過後,總會偏離航道,轉到「歐洲中心論」上,也不能不說這個與歐洲的歷史發展進程有關。從亞歷山大東征、文藝復興開啟資本主義時代、對外殖民,在東西方民族近距離接觸時,西方憑借科技走在了時代的前列。在古代就存在的文化優越論在西方不曾中斷。但是當「歐洲中心論」在黑格爾、蘭克手中發展成熟後,隨著一戰的結束,批判的聲音終於不再是飄飄渺渺,開始明朗有力起來。從對「歐洲中心論」進行文化形態的批判,到整體史觀和今天的全球史觀。
1917年,斯賓格勒(Oswald Spengler,1880~1936)出版了他的著作《西方的沒落》,並預言了西方文化的必然衰落,對長久以來以歐洲文化優越感自豪的歐洲人以迎頭一擊,而湯因比(Amold Joseph Toynbee,1889~1975年)的《歷史研究》,表達了作者「我試圖把人類的歷史視為一個整體,換言之,即從世界性的角度去看待它。」並且在文明的考察中從斯賓格勒的八種發展到了二十一種。
總之從一戰以後,尤其是二戰,史學越來越走向多元化,「歐洲中心論」地位在動搖,對其批判越來越多,但是「歐洲中心論」根已深、蒂已固,堅持此觀點的仍然不在少數,其一就是馬克思·韋伯(Max Weber,1960~1920)從理性資本主義的角度,再次論證了歐洲神話,由於歐洲的理性精神,資本主義在歐洲出現,而沒有出現在中國。他因此也被認為是「歐洲中心論」最精緻的論著者。但是其影響已經不是很大了。50,60年代的歷史著作里還是可以看到「歐洲中心論」的痕跡,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對「歐洲中心論」批判的反批判,它們採取不同的形式維護歐洲奇跡論,其中如1981年埃里克瓊斯的《歐洲奇跡》,最具典型,近些年來比較引人注意的史學流向是全球史觀,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塔夫理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

D. 簡述什麼是「歐洲中心論」,「歐洲中心論」是如何敘述大分流歷史的

簡述歐洲中心論歐洲中心了是如何敘述大分流的,這是過去的一段歷史歐洲這方面的歷史資料我們還是需要了解一方面而且還是需要你讀懂他們那個時代的內容

E. 西方現代主義小說的敘事特點

現代派作家為探求人物的內心真實,著重表現難以直接描述的復雜多變的內心活動,往往藉助意象,用象徵、隱喻等手法,把思想還原為知覺,使抽象的思想外化。現代派作家通過非理性的極度誇張的形式,將現實與非現實糅合在一起,寓嚴肅於荒誕,其荒誕形象具有一種特殊的概括力。現代派作家熱衷於挖掘人的潛意識,大量採用「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的手法,表現人物意識的「自然」流動狀態,力求開掘人物心理的復雜性,擴大了心理描寫的范圍。

F. 現實主義敘事模式是什麼

現實主義敘事模式是如生活般的假象,生活的片段,開放式的結尾,作者中立的虛偽。
現實主義是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中最常見的術語之一,它一般在兩種意義上被人們使用。一是廣義現實主義,泛指文學藝術對自然的忠誠,最初源於西方最古老的文學理論,即古希臘人那種「藝術乃自然的直接復現或對自然的模仿」的樸素的觀念,作品的逼真性或與對象的酷似程度成為判斷作品成功與否的准則

現實主義敘事特點:

1.不露面的作者做客觀的「報道」,對內容不予置評。

2.舍棄陳腔濫調公式化的情境和角色,偏好獨一無二的個案。

3.喜歡揭瘡疤,其「聳人聽聞」和「低俗」題材常被詬病為過度直接及壞品味。

4.反對感傷的通俗觀點,也有拒絕有完滿的快樂結局,或一廂情願、專橫以及其他虛假的樂觀主義。

5.避免通俗及誇張,喜歡含蓄及去戲劇性的做法。

6.盡量用科學方式看待動機和因果,舍棄如宿命等浪漫觀念。

7.盡量避免抒情而代之以平實、直截了當的表現方式。

一般說來,現實主義作品具有三個特點:

一是細節的真實性。要有真實的細節描寫,用歷史的、具體的人生圖畫來反映社會生活。現實主義作品是以形象的現實性和具體性來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讀者觀眾如入其境。瓦薩拉的《畫家的生活》曾敘述了一些有趣的藝術史軼事:孔雀啄食貝那左尼畫得太逼真的櫻桃;喬托的老師用刷子驅趕喬托在一幅人物肖像上增添的蒼蠅。這種現實主義概念雄霸人類藝術史近兩千年,至今仍保留在日常生活中。

二是形象的典型性。通過典型的方法,對現實的生活素材進行選擇、提煉、概括,從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質特徵。可以說,典型化是現實主義的核心,是區別於自然主義的標志。生活現象是紛紜復雜的,如實記錄生活,不過是照相師的手藝;現實主義則要求作者從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選取有意義的人物與事件,經過個性化和概括化的藝術加工,創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環境。正如恩格斯說的,要「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

三是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作者要通過對現實生活的客觀,具體的描寫,從作品的場面和情節中自然地體現出作者的思想傾向和愛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別地說出來。法國文學史家愛彌爾·法蓋解釋說:"現實主義是明確地冷靜地觀察人間的事件,再明確地冷靜地將它描寫出來的藝術主張。……要從幾千幾萬的現實事件中,選擇出最有意義的事件,再將這些事件整理起來,使之產生強烈的印象。"這同恩格斯所說的"除了細節上的真實之外,現實主義還要求如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義基本一致。

G. 文化中心主義的中西中心論評述

如果說要使理論科學在中國的發展,中國必須再從西方學習,在這種情況下,不說西方中心,也是不真誠的。西方中心論顯示西方人的文化優越感。科學,只有在西方才達到典型的發展,民主制度、資本主義、現代化、合理性等等(這些概念本身既是描述詞,又是價值詞),這些普遍性的價值,只有在西方才得到充分發展。相反,非西方社會,一般表現為專制主義、非理性、愚昧、巫術,等等。西方中心論體現對「非我族類」非西方文化的蔑視。那些直截了當地表達文化優越感、蔑視非西方的人的觀點,是不能忍受的。我們一般稱作西方中心論的,乃是這樣一種直陳的態度。然而,這樣一種(如黑格爾那樣)直言的、坦率的、挑釁性的西方中心主義,只是西方中心論的皮毛。真正的西方中心論是一種概念設定式的西方中心論,西方與東方被安排在高低不同的概念等級中,而這些概念所表示的,無往不是西方文化中的發展最完善的特徵。以理性來對比,我們處於沉睡階段,或未發展階段,人家處於實現或滲透一切的階段;以科學為例,我們處於經驗階段,人家處於理論階段。同樣可以那出來「比」的還有民主、自由、人權等等。因此,西方中心論是西方人以自己的價值觀、世界觀用於東方社會時的一種自然表達。它本質上體現西方的觀點或立場。它是由西方文化看待世界的方式,或這個文化的概念結構所規定的。使用這一套概念工具,採取西方的立場,其本身就是西方中心論的。

H. 關於西方藝術流派的傳承關系 比如一個派別對另外一個派別有什麼影響

後現代主義與社會理論

塞德曼/瓦格納

本文論述了後現代主義社會理論家及其批評者之間的種種觀點。他們的爭論,是西方社會對當今科學的意義及社會作用的更廣泛的討論的組成部分。從本質上說,這是關於科學的意義及作為學者的志業的論辯。

後現代的挑戰

社會科學家對自己的身份和社會角色,從未擁有安定的奢侈感。因為他們原先所接受的社會科學的意涵受到了質疑。有關社會科學的認識論的、政治的和道德的地位的爭論一直沒有中斷過。社會科學究竟是否是科學?抑或它們只是人文學科的一部分?社會科學在概念的形成和解釋上,是否有別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是否必然帶有意識形態的性質?或者它的道德、政治特性僅僅意味著它乳臭未乾?這些問題引起人們對社會科學的知識合法性和體制合法性的認真關注。

60~70年代是社會科學意涵之爭的重要時期。社會科學中佔主導地位的實證主義遭到人們的紛紛批評。一系列的哲學運動,最突出的是詮釋學、日常語言哲學、後經驗主義科學哲學和後結構主義,一齊對佔主導地位的實證主義正統思想進行了抨擊。贊成這些主張的批評者認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涉及對經驗實在的解釋和整理;哲學的、審美的和道德的思考在所有經驗探究中都起著作用;而且在抵禦經驗論證時,科學與文學的解釋是相像的。盡管這些批評者在某些基本觀點上是一致的,但在其他一些同樣至關重要的問題上卻不盡相同。例如,具有詮釋學傾向的社會科學家對後經驗主義者的概括性分析說明,採取了一種更偏重語境和描述的研究路徑。

從實證主義及其批評者這些能言善辯者中間,產生了一種論爭焦點的移轉。一方面,當前的爭論集中於社會科學中詮釋學的、後經驗主義的和批判-規范的諸範式之相對的優劣短長。換言之,雖然實證主義的社會科學模式在這些理論爭論中遭到了拒斥,但科學的認識論特權仍然未受到挑戰。因而,社會科學家提出以詮釋學、後實證主義、或者批判理論作為社會科學的替代基礎。另一方面,針對實證主義的種種批評,尤其是後結構主義等的批評,向實證主義及其批評者的科學主義提出了挑戰。不少人開始強調任何一項研究的社會、歷史嵌入性,它的基本的道德和政治性質,以及試圖提供一種統一的社會科學範式之種種努力的必遭失敗,而且也的確不合人意。由此,產生了一種新的劃分:一方面是堅持獲得可靠的分析基礎之可能性和合意性的社會科學家,即「現代主義者」,另一方面是這種構想的批評者。在社會科學中,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試圖為社會科學奠定基礎,並使其一體化的做法展開了批評。在其對現代主義社會科學的批評中,後現代主義者重新思考了科學知識、權力和社會之間的關系,以及科學、批評和敘事之間的關系。

啟蒙思想家和現代主義者對科學知識與社會進步的追求盡管啟蒙思想家對形而上學和宗教作了批判,但他們從未放棄如下的觀念:即真正的知識必然是普遍的,以某種元話語為基礎。由此,作為真理之中介的科學取代了神學教義。最初在研究自然的脈絡中發展起來的科學範式,擴展到了人文和社會領域。至18世紀末,建立一門社會科學的提議如雨後春筍般激增。

從社會科學的創立期直到古典期,現代主義設計的大旗一直未倒。古典大師——孔德、馬克思、迪爾凱姆、斯賓塞、韋伯、帕雷托、斯莫爾,或者沃德——認可並實際上傳播了科學在認識論上的特權地位,科學在發現普遍原理基礎上對知識統一性的追求,以及科學的實際效用。例如,雖然孔德與馬克思對社會科學的概念框架和解釋原理是相左的,但他們都將自己力求科學的做法與前輩以及同代對手的前科學的、或者純粹是「意識形態」的立場作了區別。而且,這兩位古典大師都認為,科學有助於社會的進步。孔德期望,他的「實證哲學」和「實證政治」會成為法國大革命後社會重建的指南。馬克思則認為,通過將工人階級轉變為一種革命的政治動因,從而成為一種物質力量,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將有助於人類的解放。

然而,在某一方面,古典大師偏離了其先驅。前者將社會科學置於哲學元話語的基礎上,後者則日益指望社會理論能夠提供革命的依據。我們可以發現在19世紀作為一種基礎話語的社會理論概念已初露端倪。它的目標是確立社會科學的基本前提、概念和問題;提供裁決經驗和理論之爭的標准;以及闡明一種統括性的概念框架,以便把各種研究統一起來。

在20世紀,社會科學經歷了一個體制化和文化合法性的過程。這一過程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塑造了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學科化意味著其科學要求的提升。在其努力取得體制合法性和物質資源中,當代的社會科學家常常被迫壓制科學的實踐-道德作用,或者政治作用。邏輯實證主義為此提供了最初的基本知識原理。在社會科學尋求體制上自主性的同時,它們發展起了自己的分析和研究議程。知識上的爭論往往被當作純粹與學科有關的分析或方法論問題來處理。因此,社會理論作為一種元話語——其目的是裁定學科爭論——的作用得到的擴展。當今的理論,特別是社會學理論,通常被界定為一個獨特的「專業」或專門知識領域,它關注的是其自身「獨立自存的」認識論的、分析的和方法論的問題。作為一種基礎話語,社會理論逐漸變成了一種元理論。

後現代批判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社會科學在體制上的這種成功,反過來卻促成了對現代主義設計的批評。例如,社會科學對私人和公共資助機構——它們必然會影響社會科學——逐漸增長的依賴性,引起人們對其所聲稱的價值中立的懷疑。斯蒂芬·特納的論文證明了20世紀的社會學家所實施的各種基礎構想中的缺陷和矛盾。然而,他主為,盡管這些構想常常會引發富有成效的研究課題,但它們也產生了元理論的論述,其唯一的參照點有時看來只是其他的文本,或對其他文本的論述。加之,將社會研究重構為一種純分析模式,而剔除其實踐的、道德的和政治的意圖,強化了公眾對社會科學的晦澀含混的感覺。當社會理論想方設法為社會研究奠定基礎,從而陷入元理論的混亂之網時,情況更是如此。後現代主義部分地看來是對上述狀況,以及對要麼將社會科學拖向無目的的唯經驗主義,要麼將社會科學拖向同樣無目的的唯理論主義之矛盾沖突的一種回應。在某種層次上,後現代主義可以被刻畫為一個使知識重獲活力的運動。

當然,後現代主義並非第一個嘗試通過批判和重構使知識界重獲新生。社會科學的歷史讀起來幾如一場不斷獲得新生的戲劇。從孔德對啟蒙思想家的批判,或者馬克思對孔德的批判,到迪爾凱姆和韋伯對馬克思的批判,及至帕森斯試圖綜合古典傳統,以及新馬克思主義、交換理論和結構社會學欲取結構功能主義而代之的種種努力,由此通過批判和重構使社會分析重獲活力的願望成為一種經久不衰的母題。後現代主義的批判也許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對所有競相對抗的學派或範式實際上所共享的社會科學構想發起了挑戰。後現代主義批評了現代主義如下的觀念,即科學本身——而不是這種或那種理論和範式——是一種特許的理智形式或真理媒介。它駁斥了科學所自稱的只有科學知識才具有確實可靠基礎的說法。它對統一的、以共識為基礎的科學議程提出了異議。它質疑現代主義的下述觀念,即社會科學的主要作用就是為社會研究提供堅實的概念基礎。後現代主義批評了現代主義所認為的:科學是,或應當是價值中立的看法;後現代主義強調了科學的現實意義和道德意義。

後現代主義的中心主題是批判如下的主張:科學知識是普遍的,並且可以用一種與語境無涉的方式加以證實。後現代主義者聲言,真理的標準是隨語境而定的。歐洲和英美的社會科學知識標准不可避免地與西方現代性的特定文化預設聯系在一起。如認知真理與道德和審美知識的分離,賦予認知真理以事實上的優先權,對命題知識的強調,以及對什麼可被算作證據或事實所設立的種種基本原理,都是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取得其一致性的。此外,在社會科學的諸學科內部,就什麼可以被算作有效的研究或理論存在著相互沖突的評價標准。對一些社會科學家來說,可預測性、概念的系統簡約性、或者可量化性是主要的標准;而另一些社會科學家則強調解釋的全面性、描述的豐富性、推論的中肯性,或者強調道德、政治和美學的標准。這些不同的價值標准看來可以避免達成理智的共識。

後現代的批評超越了科學的一般歷史語境。塞德曼(S.Seidman)贊同對科學所作的激進的去中心化(decentering)。他提出,社會科學知識不僅帶有廣義的文明,以及作為其一部分的民族文化的印記,而且帶有其生產者身上更為具體的階級、種族、性別或性取向的印記。因此,建立一種一般理論主張的任何企圖都得到了解構,或者通過其基本的概念和解釋被顯露,以揭示作者特定的社會立場和旨趣。

一種去中心化的社會科學觀,強調了社會科學的實踐-道德意義和政治意義。勒默(C.Lemert)指出,社會科學的政治學不可避免地與認識論糾纏在一起。他辯稱,社會科學的范疇和解釋,必然會通過強調某些社會過程和賦予特定的群體和社會議程以特權之方式,來建構社會現實。實際上,後現代主義者將社會科學知識視為隱含於現實設計中的。它不是一個科學提供具有實際功用之知識的問題。相反,社會科學知識被視為一種策略,藉此個人和群體可以促進其利益,尋求一種社會議程,或者爭奪權力。科學與權力之間的關聯超越了意識形態的政治學。因而,社會科學在現代社會中成為一種主要的權力。從後現代的視角來看,科學作為一種主要的社會政治力量,與經濟、國家、家庭或者教會是比肩而立的。

後現代主義者傾向於贊同如下的社會研究形式,它們融合了明確的現實意圖和道德意圖,它們是隨境而變的,並且受其關注焦點(當地題材優先於一般題材)的制約,它們是由敘事構成的,而不是表達了一般理論。

因而,塞德曼贊成將一般理論轉換為融合實用道德利益的社會敘事。勒默則推介一種解構主義的社會探究模式。這種模式將顯露虛假的概念封閉性,從而使我們集中關注話語的社會建構層面。然而,尼科爾森則對包容跨文化的、概括性的概念策略的後現代理論化作了辯護。後現代主義並不一定拒絕方法精緻,分析詳盡的社會分析,而是想挑起對下述聲音的懷疑,即社會探究可以建立在某種方法基礎上,而這種方法賦予了它一種特許的認識論地位。同樣,後現代主義並不一定拒斥概括性的分析步驟,而是反對現代主義者那種總體化的、概括性的理論,或者尋求一種統一的社會科學範式的做法。後現代主義想以一種解構主義的方式進行理論化,以系譜學的分析取代理論建構的種種努力,從而重新引入道德和政治關注,以作為中心論題。

對後現代主義的批評:維護科學理論對諸學科的後現代挑戰引發了對其自身的批評。許多現代主義者並不承認不可能確立社會科學的基礎。由此,產生了種種重新將理論建構為一種基礎話語的努力,這在哈貝馬斯和吉登斯的著作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其他人則對後現代批評的後果提出了實踐上和道德上的懷疑。後現代主義是否會以相對主義和虛無主義而告終?

其激進的去中心是否會懷疑任何理性的話語標准?拒斥一般理論設計是否意味著放棄一種明晰的分析和批評理論化程序,人們對此提出了質疑。後現代主義之激進的解構主義是否意味著所有普遍范疇都是成問題的,或者是不合法的?其激進的歷史批判是否會導向一種缺乏深層的分析理論化之批判沖動的描述主義。

一些批評者認為,後現代主義最根本的缺陷在於:未能把社會學理論化必須藉助的構架上的相對主義與應用這些構架所產生的知識相區別。為了研究社會現象而選擇某個框架,本質上被視為一種排他性的選擇,因而很容易直接遭到後現代主義所慫恿的解構。然而,如果假定採納某種參考構架,那麼對社會現象的真正研究就不必取一種排他主義的態度。批評者認為,在這一層面上,解構會直接導向唯我論。

批評者認為,後現代主義太輕易地忽視了社會學中科學理論化的可能性。對後現代主義的大多數社會學批評認為,某種類型的一般(或概括性)理論既是可能達成的,也是值得追求的。有些人甚至認為,有關基本社會過程的累積性知識在許多領域業已產生。

柯林斯(R.Collins)顯然持有上述觀點。他認為,我們應當在抽象的層次上,集中研究基本的社會過程。他聲稱,有關這類過程的大量知識已累積了起來,但這種成功因實用的和意識形態的(即評價的)構架與科學的構架之間的混淆而被埋沒了。實用的構架只能應用於封閉的物理系統中。意識形態的構架(當我們以一種帝國主義的態度對待之)讓我們看到的只是我們想看到的。相比之下,科學的構架一方面能包容和連接其它的構架;另一方面,則能超越它們,以產生普遍性的知識。因而,盡管遭到後現代的批評,柯林斯在社會學的理論化中樂觀地找到了基礎。

另一些人也作了類似的論證,盡管他們對有關設計的性質的構想迥然不同。達米科(D'amico)簡略地分析了卡爾納普的「框架相對主義」概念,隨後又擴展至波普爾對世界1(自然物體及狀態的世界),世界2(精神狀態和行為傾向的世界)和世界3(客觀思想內容的世界)的劃分。他認為,通過這些概念,一種概括性的社會科學可以吸收種種後現代的批評,而不必向特殊主義讓步。

瓦格納(D.Wagner)則試圖理解這些框架的性質,及其在社會學理論化中的作用。通過吸取以前許多人(特別是羅伯特·默頓及理論建構的擁護者)意欲打通社會學中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之隔閡而未獲成功之經驗,瓦格納從這些嘗試中確定了幾項教育。例如,可以不必結合一般框架或理論而推進理論的發展。然而,一般理論的確起著一種整合性的和指導性的目的,我們對此必須詳加琢磨。

特納(J.Turner)所闡明的立場可能比其他任何批評家更接近於現代主義者,盡管他對這種立場作了重要的修正。在《實證主義的前景》一文中,特納對演繹的嚴格性、可預測性,以及作為評價理論之標準的可證實性的重要性作了辯護。然而,他對這些標準的應用有所放寬:演繹理論化不一定依照公理;精確的預測很難奏效;最終的檢驗亦不可能。而且,他斷然拒絕將理論作為一種歸納中立觀察的過程。特納與科林斯一起質疑了由現象學的唯我論和歷史特殊論所引發的對這種形式的實證主義所提出的許多批評。他指出,這些批評依據的是一種天真的科學本質觀,因而絲毫不能阻礙實證社會理論。

連結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邁向一種脈絡化的社會理論盡管後現代主義與一般科學理論化可能並非兩極對立,但它們的確引人注目地體現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學理論化的特性和目標的形象,尤其當涉及到政治意識形態時更是如此。一些研究者試圖探尋這兩種對立形象間的中間立場。一般而言,這些研究者將某部分的後現代主義步驟視為是既定的,但他們亦試圖超越那種批評,以恢復某種更為一般的社會理論化概念。

介於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間的這些中間立場,取決於接受後現代主義哪些不同的層面,因而具有一種相當特殊的性質。例如,在《社會科學與作為話語的社會:邁向一種公民資格的社會學》中,理查·哈維·布朗贊成一種多元性的一般理論(盡管他是從一種截然不同於瓦格那的角度談論這個問題的)。布朗認為,社會科學的話語揭示了一般理論的多元性:每種理論都是內在一致的、都擁有不同的基本隱喻、及不同的意識形態旨趣。因而,實證主義的一般理論使用的是有機體和機械的隱喻,它的意識形態的旨趣集中於社會秩序的穩定和維系。但這樣一種理論並不足以處理個體社會世界的反省特性。

為了處理這一特性,布朗提出了另一種一般理論,它認為社會是由交往行動構成的。社會結構被視為由言語活動創造的一系列語言結構。例如,在經濟分析中,貨幣建構(即意指)了價值,它並不代表(即傳遞)其他任何東西的價值。對布朗來說,這種研究取向有幾種優點:它包含了微觀、中觀和宏觀分析;它敢於自我反省,承認自己的道德政治功能;它有助於打破武斷的政治界限。

阿羅諾維茨(S.Aronowitz)則提出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一般理論替代物。他辯稱,法蘭克福學派建立了一種強有力的批判社會理論。它的關注焦點從一種政治經濟學批判轉向了對技術理性、大眾文化及消費主義的批判。批判理論提供了實證主義的替代物,而後者被視為是有助於社會支配的。

在《一般理論的張力:否定辯證法是萬靈葯嗎?》一文中,阿羅諾維茨認為,批判理論如今需要進行重建。因為它的社會分析實質上使社會變遷變得不可能了。其觀點成了一種單向度的、純粹否定的和帶修辭色彩的東西。阿羅諾維茨呼籲對批判理論進行重建,以形成既能闡明社會沖突,又能對其持一種批判姿態的一般范疇。

在選擇建立一種更為靈活的一般理論概念的材料中,其他的中間立場多少有點折衷。卡爾霍恩(C.Calhoun)將一般理論看作一種傳統的反省,它既關注應用的廣度(普適性),又關注可用公式表達的定律般的陳述。在《文化、歷史與社會科學中的特殊性問題》一文中,克萊格指出,有一種東西可作為這種傳統關注的替代物。

他贊同一種具有文化敏感性(無論對價值觀的差異,還是對差異的價值觀都十分敏感)和歷史特殊性的一般理論。在他看來,理論的產生是一種歷史現象,它只能產生與特定時期相吻合的范疇和作為話語領域中的替代物的理論。然而,這樣的工作,通過持久的跨文化和歷史描述的努力,可以建立更普遍的理論基礎。

依卡爾霍恩的理解,後現代主義實際上是現代性的內在產物。它對這種更一般的研究取向的挑戰存在著兩方面的缺陷。其一,它不能為後現代批判所作的規范判斷提供依據。其二,它將差異提升到了一種絕對的高度,反而踐踏了互為主體性的概念。因此,盡管後現代批判貢獻很多,但究極而言只是社會學認識的貢獻者之一。

此外,也許是重要的是,尋求共識的行為是中心目標。亞歷山大認為,甚至解釋哲學也是以如下的觀念為基礎的:生活世界是非人格的、它採取了一種普遍共識的形式。因而,探尋基礎,即試圖創造共享的、有約束力的社會學研究活動的規范,對於這項理論事業是至關重要的。亞歷山大的結論是:如果社會理論化具有堅實的基礎,它們可能被置之腦後而不被理會。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因為它缺乏真正的基礎,才需要我們積極地去探尋。

繼續對話

後現代社會理論與其批評者之間的爭論,是西方社會對今日科學的意義及社會作用的更廣泛的討論的一個組成部分。啟蒙思想家及其後裔的樂觀主義(科學將會產生促進良好社會的真理)受到了某種抨擊。科學與幸福和納粹主義的關聯,公眾對醫學科學和精神病學的不滿,黑人、婦女和同性戀運動對科學的攻擊,使眾口一聲、明明白白的啟蒙運動的信念成了一種十足的天真。然而,科學依然擁有神聖的光環,是企業家、政治家和學者所常常求助的一種文化通貨。毫無疑問,正是科學這種先是為左派,近來又為右派所指出的與社會的牽連及政治化傾向,推進了對科學的意義和社會作用的當代論辯。

在學科之內,這種討論通常採用一種認識論質疑的形式。如科學是否是一種獨特的、享有特權的知識類型?何種知識類型是科學?我們應當如何理解科學的運作方式具有社會性?學科內部對科學的詢問因如下的發展而加劇了。科學在體制上的完善細化,以及它與諸社會制度和國家日益明顯的關聯使它成為了一種強有力的社會力量。換一個視角來看,隨著大學對迄今一直被排斥的人群——有色人種、女權主義者、男/女同性戀、能力不等者和老年人——的開放,有關科學的社會作用的問題也就應運而生。科學的排他性對某些人來說,意味著學科與社會事務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相信,科學與社會相互牽連的意義—即科學怎麼可能既是一種自稱是客觀知識的話語,又是一種型塑社會認同和規范性、制度性秩序的社會力量——存在於後現代主義者與其批評者的論辯的根基中。歸根結底,它們是關於科學的意義,及作為學者的志業(韋伯語)的論辯。
摘自樓上

I. 什麼是女性主義敘事學的特徵

女性主義-Feminism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意味著婦女解放,後傳到英美,逐漸流行起來。五四時,傳到中國,定為女權主義。在西方,最初是指追求男女平等,首先是爭取選舉權。20世紀20-30年代,西方國家的婦女,基本上都爭取到平等的政治權利,但在社會生活與人們的觀念中,仍與男子不平等。女權主義者開始認識到,這其中有一個性別關系,性別權力的問題,所以女權運動就變為分析男女為何不平等,男女的權力架構,強調性別分析。在我國也認識到,先講女權是不行的,也要講性別分析。從女權主義--女性主義並沒有本質的區別,而是認識的加深。在國內目前多用女性主義,用性別研究兩性權力有深層次的意義,而且用女性主義也容易讓人們接受。女性主義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一種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識形態,性別歧視旨在反對包括在內的一切不平等。

女權主義:女權主義有四種流派:代表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條件下的婦女的不同需求。
①自由主義的女權主義
代表作:瑪麗·沃斯通克拉克拉特《女權辯護》,約翰·穆勒《婦女的屈從地位》傳統觀點認為女人智力低下,認為他們沒能力從事政治社會事務。而女權主義認為人人都有理性,都有權到參與社會政治生活,其理論根源於資產階級的啟蒙運動。其缺陷為a.沒找到男女不平等的原因,沒有實現平等的途徑,只是從人性上呼籲顯得蒼白無力b.沒看到在男人社會中也有等級差別,同一等級的男女是平等的,沒有用階級觀點分析問題。c.沒有看到私域的男女不平等。
②馬克思主義的女權主義
代表作: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貝貝爾《婦女與社會主義》,他們認為,自由主義的女權主義把爭取婦女平等訴諸於人性是靠不住的。而認為男女不平等是由於經濟的不平等,經濟問題解決了,男女問題也解決了。但這種觀點,把問題簡單化了,經濟解放固然是婦女解放的條件,但經濟問題解決了,婦女解放也不一定能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女權主義指出了經濟落後是婦女受壓迫的一個原因,其缺點在於誇大了階級,經濟的作用。
③激進的女權主義
代表作蓋爾·魯賓《走向婦女人類學》,凱特·米利特《性政治》他們認為,婦女的從屬地位不是經濟壓迫的結果,而性別制度才是根本原因,特別強調性的不平等。他們認為,男人通過性在社會各方面對女性加以控制,他們反對父權制,家長制,認為這是人類不平等的根源(男從先是統治女人,然後才統治被統治階級)。其缺點在於誇大了婦女的優越性,認為女人生育與性慾的特點表明了女人更關懷,更廣泛。這又陷入了本質主義,與認為男人天生優於女人無本質區別,這會導致女權主義是理論,女同性是實踐的惡果。
④社會主義的女權主義
代表作:朱麗葉·米切爾《婦女,漫長的革命》這一理論認為婦女受壓迫有四個關鍵因素:a.經濟地位低下b.生育的負擔c.性的差別d.兒童的社會化。並認為四個環節的解決缺一不可,任何單方面的完成都不可能使婦解放。
女性主義關懷:女性主義關懷是倫理學的內容,有女性主義論理學,它是與「關懷倫理學」(Ethics of Care)及「關懷模型」(Caring Model)相對立,以女性主義的視角,對生命倫理學理論和實踐進行了批評。審視女性主義對生命倫理學的批評,對照和比較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我們發現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的理論和內涵,確實給人以清新的感覺,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與生命倫理學如能互補,將對倫理推理和倫理難題的解決,提供較好的倫理理論和實踐方法。
⑤女同性戀的女權主義
女同性戀女權主義是一個獨特的群體。她們一度被稱為「女同性戀分離主義」。她們的觀點認為,異性戀是男性統治和女性受壓迫的中心所在,只有女同性戀才是女權主義的政治實踐,雖然並不是說所有的女同性戀者都是女權主義者。然而,女同性戀的政治立場並不是一概要求女性同女性建立性關系,而是要求女性同男性之間不建立性關系。「女權主義是理論,女同性戀是實踐」這一口號風行一時。如今在一些地區,女權主義者一詞已逐漸演變成對LES的稱呼。

編輯本段極端女權主義
極端女權主義行為是指某些特定的人、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為了實現他們的某些特定目的,藉助盲目誇大女性作用以及瘋狂打壓男性的手段和方法,人為破壞良好有序和科學合理的教學秩序、科研秩序、生產秩序、社會生活秩序,破壞性地改變人類天性,製造男女之間的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損害社會、損害人類和諧有序的人文環境,破壞國家和民族安定團結的嚴重危害行為。該行為的主體是為了實現某些目的特定的自然人、社會團體和其他組織;它所侵害的客體是受到法律保護的良好有序而科學合理的社會環境、社會秩序以及人類天性;它的主觀方面是為了實現某些帶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目的而採取的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它的客觀方面是行為主體通過藉助於「女權主義」和「女權運動」的主觀故意行為而產生了嚴重社會危害性的後果。
極端女權主義行為的特定的行為人必須實施了極端偏激和違法的行為,而且這種偏激、違法行為是建立在為實現某種目的而藉助「女權中心論」行為理論基礎上的偏激、違法行為。其行為主要包括:
(1).行為人為了某種自身的目的而藉助於盲目的一切以女權為中心或者是為了實現偏激片面的女權而採用的一切壓制、迫害男性的行為,如:為了未來能建立所謂的全面女性優勢而對尚未成年,缺乏自我保護能力的男孩實行人身侵犯、人格侮辱、思想禁錮、破壞性誘導等偏激行為或違法行為。
(2).行為人為了某種自身的目的而藉助於盲目的一切以女權為中心或者是為了實現偏激片面的女權而採用的破壞合理、科學有序秩序的行為,如:破壞基於男女之間由於體力、智力的差異而存在的社會分工、學習方法的不同、合理有效的不同思維模式等並且產生了相當程度的社會危害性的行為;
(3).行為人為了某種自身的目的而藉助於盲目的一切以女權為中心或者是為了實現偏激片面的女權而採用的破壞人類天性的行為,如:通過某種手段阻礙尚未成年的男孩或者女孩應該具有的未來男人和女人自然天性的形成、通過一系列破壞行為和危害行為阻止男人本身優勢的發揮等等,最終達到抹煞人類天性的目的。
(4).其他基於行為人為了某種自身的目的而藉助於盲目的一切以女權為中心或者是為了實現偏激片面的女權而採用的行為。
極端女權主義行為必然會產生相當嚴重的後果,這種危害後果主要有:
(1).嚴重損害了男人的正當合法權利和嚴重抑制、埋沒了男性的本來智能優勢,製造出懦弱和暴烈的並存男人,引發了兩性關系的緊張和信任危機,男性同女性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越來越激烈,眾多專門針對女孩子和女性的惡性案件此起彼伏,反過來進一步激化男女之間的矛盾和沖突,造成惡性循環。
(2).孕育出沒有國家民族意識、只有對男人越來越仇視和憤恨的偏激女人,她們的人生價值、世界觀將嚴重扭曲,除了同男人斗爭以外毫無追求和理想。
(3).國家體育、經濟、政治、社會各方面的全面「陰盛陽衰」;國家教育水平、國家科研水平以及國防實力的全面下降;民族精神的全面萎靡。
(4).未來將會失去把握和駕馭未來的優秀教育工作者群體、最優秀的科學家群體、工程技術人員群體、富有高瞻遠矚、深邃洞察力和強有力的優秀政治家群體、最富創造力的經濟學家以及社會活動家群體、強悍而優秀的軍人、技術精湛而求真務實的優秀工人、農民群體。
(5).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嚴重衰弱和民族發展的停滯,國民的素質的綜合敗落及道德滑坡。
(6).國家和民族的嚴重生存危機。
(6).其他基於極端女權主義行為產生的危害性後果。
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保護婦女合法權利是《憲法》精神的重要體現,也是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必須,但是極端女權主義行為的實施危害了國家和社會、損害了男性的正當利益,激發了社會上的相關反抗意識、特別是受到這種行為損害男性的報復意識往往能夠反過來實施各種侵害婦女合法權利的行為,其本質上還是由於極端女權主義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所帶來的,因此維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就必須防止極端女權主義行為。

熱點內容
門羅幣挖礦算力計算器 發布:2024-05-20 07:23:13 瀏覽:727
無限維度次元宇宙 發布:2024-05-20 06:54:31 瀏覽:440
一個shib多少錢 發布:2024-05-20 06:40:08 瀏覽:545
eth有什麼用途 發布:2024-05-20 06:39:24 瀏覽:292
元宇宙大型模擬游戲 發布:2024-05-20 06:25:11 瀏覽:347
區塊鏈任務幫靠譜嗎 發布:2024-05-20 06:03:34 瀏覽:313
我的世界多人生存挖礦片 發布:2024-05-20 06:03:33 瀏覽:456
DTU數字貨幣交易所 發布:2024-05-20 05:36:20 瀏覽:329
dito區塊鏈是什麼 發布:2024-05-20 05:35:37 瀏覽:405
比特幣錢包帳號公鑰 發布:2024-05-20 05:35:27 瀏覽: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