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算力簡介 » 去中心化自然科學

去中心化自然科學

發布時間: 2021-04-05 21:57:06

1. 自然科學包括哪些學科

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質形態、結構、性質和運動規律的科學。

2. 去中心化,請問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3. 自然科學問題

純概率事件。紅白混合均勻出現的情況是占總發生情況的多數部分。
理論上紅白分邊是可能的,但是概率很小。當球體數目足夠多的時候,比你買彩票中一等獎的概率還小。
設共有有2k個球,k個是白色,k個是紅色。(k≥3),把這2k個球編號1,2,3,4,...2k-1,2k。其中奇數為白球,偶數為紅球。你說的紅白兩色球剛好各佔一邊,等價於紅白球等分在兩個完全一樣箱子中。因為箱子無特性,所以假定
球1 在其中指定一個箱子。那麼這時指定的箱子中球的分布情況可能是:(1,2,3,...k)(1,2,4...)(...),(1,3,4,...k+1),(1,3,5...k+2),...(1,...2k-1,2k)共計[(2k)-(k)+1]+[(2k)-(k+1)+1]+...+3+2+1=[k+1]+[k]+...+3+2+1=(k+1)(k+2)/2 [等差數列求和],而此中全部是白球的情況只有1,3,5,7,...2k-1 一種。
∴,此事件發生概率P=1÷[(k+1)(k+2)/2]=2/(k+1)(k+2) 。另當k=1時,P=0,k=2時,P=1/3

4. 什麼是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英語:decentralization)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 1.0)時代,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權級平等的全體網民共同參與、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 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之後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

5. 自然科學包括哪些方面

讓去科學包括了很多方面,比如說是嗯嗯,社會物理學,社會科學實踐學,這些都是自然科學的方法

6. 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有什麼科學

科學有倆個概念把。
狹義所指的,是「科學方法」,以科學的邏輯和方式,以某種方式去局部或整體的認識世界。這是自然科學。
廣義所指的,就是你所說的這種XX科學,某種意義上來說,任何詞語前面加上科學2字,都是可以的,因為它在你這里的意思,是某種分文別類,以及詮釋某個領域。

7. 哪些是自然科學類

1.生物、生命科學 Biology and Life Sciences。
生物是一門傳統的學科。近年來,由於基因和分子生物學,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物技術的高速發展,生物學產生了很多新的分支,如微生物學、微化學、生物物理學、生物化學、生物醫學等,但目前都沿用生物學這個傳統的名稱統稱它們。 基礎知識,條件:化學、物理、數學、計算機,研究精神、分析能力、耐心。就業,職業:市場需求很大,遍地開花的生物技術公司和極其活躍的生物研究所需要大量的生物研究技術員。收入較低,「瓶頸」狀況普遍,如不「升級」,薪水增長很慢;除了當研究技術員外,管理和銷售工作也是常見的畢業生就業去向。「升級」與發展:攻讀醫學博士MD是部分大學本科讀生物專業的學生的初衷。

2.化學 Chemistry。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成分、結構、性質和反應及其在這個過程中能量變化的學科,是一門實驗性的科學。 基礎知識,條件:化學、物理、數學、計算機;耐心、認真的研究精神,較強的動手能力。就業,職業:隨著市場需求量的逐步減少,化學是傳統科學學科中職業市場萎縮最大的專業之一。未來10年的市場需求增長率為18%,低於全美各專業大學畢業生需求增長率平均值的22%;可能的職業為研究技術人員、企業管理人員、銷售人員、工程、教師等。」升級」與發展:50%以上的畢業生讀研究院,其中1/3以上獲博士或醫學博士學位。你知道嗎:目前化學專業畢業生的市場需求量僅為化工專業的1/10。雖然起薪不高,但是隨工齡和經驗的增加,薪水增長得較快。

3.地質學、地球物理學 Geology and Geophysics。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是兩個相關的不同專業。地質學研究地球外殼的組成、結構、歷史形成和演變過程。地球物理學不僅研究地球的表面,還使用物理和數學方法研究地球的內部組成,如地面,水,大氣,海洋,地球的電、磁場、向心力,等等。兩個專業都與開發自然資源、保護水資源、垃圾掩埋、廢料處理等有關。 基礎知識,條件:物理、數學、化學、計算機;野外工作、生活能力,研究精神。就業,職業:市場需求量較少,大多數畢業生在公司或政府工作,從事與本專業並不密切相關的工作;可能的工作環境和職業為地質、環保咨詢,公司管理、銷售、保險業等。「升級」與發展:碩士(約40%),博士。你知道嗎: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屬於敏感專業之一,如果考慮讀同專業的研究生,往返簽證是應該納入考慮的問題。

4.數學、統計學 Mathematics & Statistics。 數學應用十分廣泛,除了自然科學、工程和工業生產外,還廣泛應用於醫學、商業等方面。但是,現在美國攻讀數學專業的人數比10年前減少了20%以上。統計學是處理數據化信息的實用科學,研究如何以有效的方法搜集、分析和解釋這些數據化信息。 基礎知識,條件: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分析能力、耐心。就業,職業:市場需求較大,如果能結合其他專業,就有更大的市場競爭力。可以從事商業運籌學方面的工作和研究,當商業顧問,金融、證券分析師,教師等。「升級」與發展:碩士或博士。你知道嗎:幾乎所有領域都需要數學、統計學專業的人才,畢業生可以在各行各業工作。

5.物理學、天文學 Physics and Astronomy。主要課程有力學、電磁學、光學、熱力學、原子物理、量子力學等。 基礎知識,條件:物理、數學、化學、計算機,分析能力、耐心。就業,職業:市場需求量較少,與本專業緊密聯系的職業和就業機會不多,跨專業就業的情況經常發生;60%的學生畢業後到公司、政府工作,或到中小學校當教師。「升級」與發展:約60%的畢業生直接或工作後攻讀各種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物理博士的學習時間很長,可能長達六七年;很多研究生轉學就業市場較好的專業,如計算機等。你知道嗎:物理專業畢業生的起薪雖然不高,但薪水的增長速度比較快,所以全國平均收入較高。

8. 什麼是自然科學

所謂自然科學是研究物質的運動、變化與發展的規律的科學。它以你、我、他―「人」外之物為研究對象,其研究的主體是你、我、他―「人」。因此,對物質運動、變化與發展的規律的研究,就脫不開人的(歷史的、現實的人的)認知能力。這使「人」認知的規律就不能不帶上主觀的色彩,用哲學的語言表述就是「真理的相對性」,在西方就是波普爾發現的「真理只能證偽,不能證實」的結論。這一觀念用中國古代先哲老子的話說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用黑格爾的話說就是「真理是一個過程」。自然科學發展的歷史充分地證明了這一觀念的正確性。
關於自然科學又可做如下表述。自然界是一個無窮盡的謎,科學家正是為尋求其謎底不斷地進行探求,並在現實的、主觀的認知能力下,抽象出觀念的設定(如時空的絕對性),再經嚴密演繹就得到了邏輯一貫的知識體系,就稱之為某一領域的自然科學,如「牛頓力學」,並用之指導自身的實踐。當自身的實踐結果證明預想的結論正確時,這一科學就構成了「真理」;一旦發現實踐(原子物理試驗)的結果與預想的(牛頓力學)結論相悖時,真理就變成了謬誤。這種謬誤要求人們再去探索與追求,並導致新觀念的設定(時空相對論)的產生,以新觀念為開端演繹出邏輯一貫的知識體系,就是新的「自然科學」(量子力學),標志著人們對真理的認知又向前邁進了一步。可見舊理論在實踐中出現謬誤,是新理論產生的曙光。
自然科學使人們把握物質變換的規律,進行機械的發明與創造,大大地提高了生產的效率。
社會科學是研究「人」的科學。
歷史與當前對社會的研究,是指對「巨人」的研究,是對人類社會的研究。人類社會的研究一般又局限(開始)於對中觀社會的「巨人」的研究。中觀社會即集體、企業、民族、國家……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對中觀「巨人」的研究要向兩個方向發展:微觀的「人」的研究與市場全球化的大「巨人」的宏觀的研究。
這正代表了人類歷史發展到現代對自身研究的深入。正如羅素在研究中所指出的,關於研究(指數學)可以向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在已知的前提下看(研究)它可以推演出什麼,這一般是用分析法、邏輯演繹方法、形式邏輯就能得到的結論。一種是我們不問這個前提可以推演出什麼,而是問這個前提是怎麼得來的。羅素對數學前提的追尋引導他發現了「羅素悖論」,從而馳名世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用形式邏輯就不夠了,它必然要求人由形而上學思維上升為辯證思維,並具有高超的抽象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體認中國古先哲的「大道玄同」。

9. 什麼是「去中心化」,看我解釋

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中文名
去中心化
外文名
decentralized
概念來源
自然科學中的生態學原理
內 涵
大自然的演化沒有恆定中心
外 延
生態社群表現為去中心化[1]

10. 能源系統去中心化後,世界會是怎樣的

嘿嘿。 能源是人類活動的物質基礎。在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社會的發展離不開優質能源的出現和先進能源技術的使用。在當今世界,能源的發展,能源和環境,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 「能源」這一術語,過去人們談論得很少,正是兩次石油危機使它成了人們議論的熱點。能源是整個世界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驅動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自工業革命以來,能源安全問題就開始出現。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國際能源安全已上升到了國家的高度,各國都制定了以能源供應安全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在穩定能源供應的支持下,世界經濟規模取得了較大增長。但是,人類在享受能源帶來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利益的同時,也遇到一系列無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戰,能源短缺、資源爭奪以及過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那麼,究竟什麼是「能源」呢?關於能源的定義,目前約有20種。例如:《科學技術網路全書》說:「能源是可從其獲得熱、光和動力之類能量的資源」;《大英網路全書》說:「能源是一個包括著所有燃料、流水、陽光和風的術語,人類用適當的轉換手段便可讓它為自己提供所需的能量」;《日本大網路全書》說:「在各種生產活動中,我們利用熱能、機械能、光能、電能等來作功,可利用來作為這些能量源泉的自然界中的各種載體,稱為能源」;我國的《能源網路全書》說:「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經轉換提供人類所需的光、熱、動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載能體資源。」可見,能源是一種呈多種形式的,且可以相互轉換的能量的源泉。 確切而簡單地說,能源是自然界中能為人類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資源。 通常凡是能被人類加以利用以獲得有用能量的各種來源都可以稱為能源。 能源亦稱能量資源或能源資源。是指可產生各種能量(如熱量、電能、光能和機械能等)或可作功的物質的統稱。是指能夠直接取得或者通過加工、轉換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種資源,包括煤炭、原油、天然氣、煤層氣、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一次能源和電力、熱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以及其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分類 能源種類繁多,而且經過人類不斷的開發與研究,更多新型能源已經開始能夠滿足人類需求。根據不同的劃分方式,能源也可分為不同的類型。 1、按來源分為3類: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 通常指與地球內部的熱能有關的能源和與原子核反應有關的能源。 ①來自地球外部天體的能源(主要是太陽能)。除直接輻射外,並為風能、水能、生物能和礦物能源等的產生提供基礎。人類所需能量的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太陽。正是各種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能轉變成化學能在植物體內貯存下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也是由古代埋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它們實質上是由古代生物固定下來的太陽能。此外,水能、風能、波浪能、海流能等也都是由太陽能轉換來的。 ②地球本身蘊藏的能量。如原子核能、地熱能等。 ③地球和其他天體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溫泉和火山爆發噴出的岩漿就是地熱的表現。地球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它是一個大熱庫。地殼就是地球表面的一層,一般厚度為幾公里至70公里不等。地殼下面是地幔,它大部分是熔融狀的岩漿,厚度為2900公里。火山爆發一般是這部分岩漿噴出。地球內部為地核,地核中心溫度為2000度。可見,地球上的地熱資源貯量也很大。 2、按能源的基本形態分類,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現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等。後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轉換而成的能源產品,如電力、煤氣、蒸汽及各種石油製品等。一次能源又分為可再生能源(水能、風能及生物質能)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等)。根據產生的方式可分為一次能源(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人工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並沒有經過加工或轉換的能量資源,一次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水力資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其中包括水、石油和天然氣在內的三種能源是一次能源的核心,它們成為全球能源的基礎;除此以外,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核能等可再生能源也被包括在一次能源的范圍內;二次能源則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間接轉換成其他種類和形式的能量資源,例如:電力、煤氣、汽油、柴油、焦炭、潔凈煤、激光和沼氣等能源都屬於二次能源。 3、按能源性質分,有燃料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泥炭、木材)和非燃料型能源(水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人類利用自己體力以外的能源是從用火開始的,最早的燃料是木材,以後用各種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泥炭等。現正研究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當前化石燃料消耗量很大,但地球上這些燃料的儲量有限。未來鈾和釷將提供世界所需的大部分能量。一旦控制核聚變的技術問題得到解決,人類實際上將獲得無盡的能源。 4、根據能源消耗後是否造成環境污染可分為污染型能源和清潔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潔型能源包括水力、電力、太陽能、風能以及核能等。 5、根據能源使用的類型又可分為常規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規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資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新型能源是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於核能發電的核燃料等能源。由於新能源的能量密度較小,或品位較低,或有間歇性,按已有的技術條件轉換利用的經濟性尚差,還處於研究、發展階段,只能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但新能源大多數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分布廣闊,是未來的主要能源之一。 6、人們通常按能源的形態特徵或轉換與應用的層次對它進行分類。世界能源委員會推薦的能源類型分為:固體燃料、液體燃料、氣體燃料、水能、電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熱能。其中,前三個類型統稱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已被人類認識的上述能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換為人們所需的某種形式的能量。比如薪柴和煤炭,把它們加熱到一定溫度,它們能和空氣中的氧氣化合並放出大量的熱能。我們可以用熱來取暖、做飯或製冷,也可以用熱來產生蒸汽,用蒸汽推動汽輪機,使熱能變成機械能;也可以用汽輪機帶動發電機,使機械能變成電能;如果把電送到工廠、企業、機關、農牧林區和住戶,它又可以轉換成機械能、光能或熱能。 7、商品能源和非商品能源 凡進入能源市場作為商品銷售的如煤、石油、天然氣和電等均為商品能源。國際上的統計數字均限於商品能源。非商品能源主要指薪柴和農作物殘余(秸稈等)。 1975年,世界上的非商品能源約為0.6太瓦年,相當於6億噸標准煤。據估計,中國1979年的非商品能源約合2.9億噸標准煤。 8、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人們對一次能源又進一步加以分類。凡是可以不斷得到補充或能在較短周期內再產生的能源稱為再生能源,反之稱為非再生能源。風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是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氣等是非再生能源。地熱能基本上是非再生能源,但從地球內部巨大的蘊藏量來看,又具有再生的性質。核能的新發展將使核燃料循環而具有增殖的性質。核聚變的能比核裂變的能可高出 5~10倍,核聚變最合適的燃料重氫(氘)又大量地存在於海水中,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核能是未來能源系統的支柱之一。 隨著全球各國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的日益增加,現在許多發達國家都更加重視對可再生能源、環保能源以及新型能源的開發與研究;同時我們也相信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專家們會不斷開發研究出更多新能源來替代現有能源,以滿足全球經濟發展與人類生存對能源的高度需求,而且我們能夠預計地球上還有很多尚未被人類發現的新能源正等待我們去探尋與研究。 中國的能源 中國是一個能源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煤的探明儲量達6000億噸以上,居世界第三位;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 6.8億千瓦,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和天然氣的理論儲量也很豐富。但由於中國人口眾多,平均每人每年的能源消費量仍處於較低水平。根據中國能源資源的特點和能源利用效率較低等實際情況,中國已確定開發與節能並重,近期把節能放在優先地位的能源方針。在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將優先開發煤和水電;大力勘探並積極開發石油和天然氣;在嚴重缺能地區將有計劃地建設核電站;廣大農村大力發展生物質能沼氣和薪炭速生林,推廣新型爐灶;積極開展新能源的科學試驗和示範利用工作。 中國能源形勢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一個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能源生產量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費佔世界總消費量的l/10,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又是一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發展經濟與環境污染的矛盾比較突出。近年來能源安全問題也日益成為國家生活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日益成為中國戰略安全的隱患和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帶動了能源消費量的急劇上升。自1993 年起,中國由能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能源總消費已大於總供給,能源需求的對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在中國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結構性矛盾日益成為中國能源安全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常規能源和新能源其中,已被人類廣泛利用並在人類生活和生產中起過重要作用的能源,稱為常規能源,通常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等四種。而新近才被人類開發利用、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發展的能量資源稱為新能源,相對於常規能源而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科技水平情況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內容。當今社會,新能源通常指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氫氣等。 世界能源消費預測 據IEA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 2007》預測,全球2005年到2030年間的一次能源需求將增加55%,年均增長率為1.8%。能源需求將達到177億噸油當量*,而2005年為 114億噸油當量。化石燃料仍將是一次能源的主要來源,在2005年到2030年的能源需求增長總量中佔到84%。石油仍是最重要的單種燃料,盡管它在全球需求中的比重從35%降到了32%。2030年的全球石油需求量將達到1.16億桶/日,比2006年多出3200萬桶/日(增長了37%)。從絕對數量上看,煤炭需求量增幅最大,與近年來的飛速增長保持一致。在2005年到2030年間煤炭需求量將上升73%,其在能源總需求中的比例也將從25%提高到28%。煤炭用量增長大多來源於中國和印度。天然氣的比例適度的增加,從21%上升到22%。電力用量將翻一番,它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將從17%上升到22%。預計要滿足全球對能源的需求,大概需要在能源供應基礎設施方面投入22萬億美元的資金,籌措所有的投資資金將具有挑戰性。 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和人口增長最快,在參考情景中佔全球一次能源消費增長量的74%。僅中國和印度就佔全球增長量的45%。OECD國家佔五分之一,轉型經濟國家占其餘的6%。總的來看,到了201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需求在全球能源市場中佔47%,在2030年佔一半以上,而目前僅為41%。發展中國家在全球所有一次能源(非水利可再生能源除外)需求中所佔的比重將增加。全球能源需求增長量約有一半用於發電,另外有五分之一用於滿足交通運輸需求,其中大部分是基於石油的燃料。 世界石油市場預測 1.世界石油價格 世界石油價格定義為石油精煉企業的年平均進口原油收購成本。本文描述了三種不同的油價。基準情景代表了當前對OPEC可能行為的判斷,OPEC可以通過調整產量使世界石油價格維持在22-28美元/桶范圍內。據估計,OPEC將是中期國際石油市場的主要供應者,因此它的產量決策將對世界油價有很大影響。世界低油價情景代表未來市場石油生產競爭激烈並且供應充足。高油價情景代表OPEC出於非經濟原因,制定較低的石油產量目標,內部團結且能夠形成市場壟斷。 2.世界石油供應 據預測,2025年的世界石油供應將比2001年增加4400萬桶/天。產量的增加不僅來自OPEC國家,也來自非OPEC產油國。然而,總增加量中可能只有40%來自非OPEC國家。在過去20年中,非OPEC產油國的石油產量增加導致OPEC的市場佔有率遠遠低於其歷史最高市場份額 1973年的52%。新的勘探和開采技術、工業成本降低、政府對廠商的財稅優惠政策都有利於非OPEC產油國石油生產量的繼續增加。未來20年中石油需求增加量中的60%將由OPEC成員國產量的增加來完成,而不是依靠非OPEC產油國。預計在2025年OPEC石油產量比其在2001年的產量高出 2500萬桶/天。預計OPEC組織2010年的生產能力比前期預測的略少。一些分析家提出OPEC可能通過保留生產能力擴張的策略來追求價格繼續攀升。 3.儲量與資源量 石油資源基準可以分為三類:已探明儲量(已探明但未開採的石油),儲藏增長值(主要由於技術因素增加了油氣的回收率,導致儲量的增加),未發現儲量(有待通過勘探發現的資源)。美國、前蘇聯、中南美洲以及非洲的儲量增長較快,而前蘇聯和中南美洲的未發現儲量較大。 4.世界其他機構預測的價格 數家分析機構對石油價格進行了預測,預測結果的差別較大。原油價格在未來的20年中,價格基本維持在20~25美元/桶的水平。 生物能源 生物能源(又名生物質能)是利用有機物質(例如植物等)作為燃料,通過氣體收集、氣化(化固體為氣體)、燃燒和消化作用(只限濕潤廢物)等技術產生能源。只要適當地執行,生物質能也是一種寶貴的可再生能源,但要看生物質能燃料是如何產生出來。 目前全球范圍正在炒做用玉米、小麥、食糖等糧食來製造汽油等能源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及過高價格帶來的過高成本。 為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提供各種能力和動力的物質資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物質基礎。能源的開發和有效利用程度以及人均消費量是生產技術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 能量轉化 各種能源形式可以互相轉化,在一次能源中,風、水、洋流和波浪等是以機械能(動能和位能)的形式提供的,可以利用各種風力機械(如風力機)和水力機械(如水輪機)轉換為動力或電力。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常規能源一般是通過燃燒將燃燒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熱能可以直接利用,但大量的是將熱能通過各種類型的熱力機械(如內燃機、汽輪機和燃氣輪機等)轉換為動力,帶動各類機械和交通運輸工具工作;或是帶動發電機送出電力,滿足人們生活和工農業生產的需要。發電和交通運輸需要的能源占能量總消費量的很大比例。據預測,20世紀末僅發電一項的能源需要量將大於一次能源開發量的40%。一次能源中轉化為電力部分的比例越大,表明電氣化程度越高,生產力越先進,生活水平越高。 節能 節能的中心思想是採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以及環境和社會可接受的措施,來更有效地利用能源資源。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從能源資源的開發到終端利用, 更好地進行科學管理和技術改造,以達到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單位產品的能源消費。由於常規能源資源有限,而世界能源的總消費量則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大,世界各國十分重視節能技術的研究(特別是節約常規能源中的煤、石油和天然氣,因為這些還是寶貴的化工原料;尤其是石油,它的世界貯量相對很少),千方百計地尋求代用能源,開發利用新能源。 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必須尋找一些既能保證有長期足夠的供應量又不會造成環境污染的能源。 而目前人類面臨的問題正是:能源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嚴重。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能源需求持續增長,能源供需矛盾也越來越突出,迫在眉睫的問題是,中國究竟該尋求一條怎樣的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業內官員和學者認為,為了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一方面必須「開源」,即開發核電、風電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另一方面還要「節流」,即調整能源結構,大力實施節能減排。 開發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我國的能源供應結構里,煤炭、石油與天然氣等不可再生能源占絕大部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不足,這不僅造成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也嚴重製約能源發展,必須下大力氣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增強能源供給能力,緩解壓力。 我國的核電裝機容量不到發電裝機容量的2%,遠低於世界17%的平均水平,應當採取有效的措施,解決技術路線、投資體制、燃料保障等問題,使我國核電發展的步子邁得更大一些。同時,我國的風電資源量在10億千瓦左右,目前僅開發幾百萬千瓦,應當對風電發展進行正確引導,促進用電健康可持續發展。 走能源可持續發展之路,從大的能源結構來講,還是要加快發展核電。最近一兩年,從中央到國務院,都堅定了加快發展核電的信心,今年以來核電的工作力度也在加大。在今後一個時期,在優化能源結構方面,核電的比重、速度要保持相對快速的增長,規模要在短期內有比較大的提升。不光是沿海,還要逐步向中部地區發展。 節能減排是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侯雲春表示,我國能源需求結構不合理突出表現在能源利用消耗高、浪費大、污染嚴重,緩解能源供需矛盾問題,從根本上就是大力節約和合理使用,提高其利用效率,嚴格控制鋼鐵、有色、化工、電力等高耗能產業發展,進一步淘汰落後的生產能力。同時,還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開展清潔生產,全面推進管理節能,大力推廣節能市場機制,促進節能發展,廣泛開展全民節能活動。 能源危機 能源是整個世界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最基本的驅動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自工業革命以來,能源安全問題就開始出現。1913年,英國海軍開始用石油取代煤炭作為動力時,時任海軍上將的邱吉爾就提出了「絕不能僅僅依賴一種石油、一種工藝、一個國家和一個油田」這一迄今仍未過時的能源多樣化原則。伴隨著人類社會對能源需求的增加,能源安全逐漸與政治、經濟安全緊密聯系在一起。兩次世界大戰中,能源躍升為影響戰爭結局、決定國家命運的重要因素。法國總理克萊蒙梭曾說,「一滴石油相當於我們戰士的一滴鮮血」。可見,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在那時便已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20世紀70年代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使能源安全的內涵得到極大拓展,特別是1974年成立的國際能源署正式提出了以穩定石油供應和價格為中心的能源安全概念,西方國家也據此制定了以能源供應安全為核心的能源政策。在此後的二十多年裡,在穩定能源供應的支持下,世界經濟規模取得了較大增長。但是,人類在享受能源帶來的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等利益的同時,也遇到一系列無法避免的能源安全挑戰,能源短缺、資源爭奪以及過度使用能源造成的環境污染等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目前世界上常規能源的儲量有的只能維持半個世紀(如石油),最多的也能維持一、二百年(如煤)人類生存的需求。 今天的世界人口已經突破60億,比上個世紀末期增加了2倍多,而能源消費據統計卻增加了16倍多。無論多少人談論「節約」和「利用太陽能」或「打更多的油井或氣井」或者「發現更多更大的煤田」,能源的供應卻始終跟不上人類對能源的需求。當前世界能源消費以化石資源為主,其中中國等少數國家是以煤炭為主,其它國家大部分則是以石油與天然氣為主。按目前的消耗量,專家預測石油、天然氣最多隻能維持不到半個世紀,煤炭也只能維持一二百年。所以不管是哪一種常規能源結構,人類面臨的能源危機都日趨嚴重。 當前世界所面臨的能源安全問題呈現出與歷次石油危機明顯不同的新特點和新變化,它不僅僅是能源供應安全問題,而是包括能源供應、能源需求、能源價格、能源運輸、能源使用等安全問題在內的綜合性風險與威脅。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是一個能源生產和消費大國。能源生產量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基本能源消費佔世界總消費量的l/10,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又是一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國家,發展經濟與環境污染的矛盾比較突出。近年來能源安全問題也日益成為國家生活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日益成為中國戰略安全的隱患和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帶動了能源消費量的急劇上升。自 1993年起,中國由能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能源總消費已大於總供給,能源需求的對外依存度迅速增大。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在中國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結構性矛盾日益成為中國能源安全所面臨的最大難題。 婕能公主參考資料:

熱點內容
區塊鏈人工智慧龍頭股 發布:2025-07-10 18:09:37 瀏覽:9
ltc能查出什麼病 發布:2025-07-10 18:08:37 瀏覽:858
股票合約到期了怎麼辦 發布:2025-07-10 17:59:03 瀏覽:576
以太坊eth與區塊鏈區別 發布:2025-07-10 17:51:19 瀏覽:19
洛杉磯幣圈 發布:2025-07-10 17:39:47 瀏覽:255
trx怎麼玩的 發布:2025-07-10 17:38:52 瀏覽:416
合肥市落戶去戶政中心還是派出所 發布:2025-07-10 17:30:56 瀏覽:126
比特幣怎麼賭 發布:2025-07-10 17:28:04 瀏覽:912
螞蟻礦機s7設置ip 發布:2025-07-10 17:27:10 瀏覽:159
歐專局區塊鏈會議報告 發布:2025-07-10 17:23:49 瀏覽: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