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86算力
1. 超級計算機代表性能的『萬億次計算能力』包不包括GPU的浮點運算性能
呵呵~想法蠻不錯的哈~但是看看現在的HD4850組CF,也不過就兩片卡而已,可效果呢?這樣那樣的驅動問題?要是把上千塊的GPU弄到一起,估計讓AMD&NVIDIA和並都搞不好驅動的問題。其次,研發的平台不一樣,CPU都是基於X86的構架,相應的軟體平台已經十分的成熟。而如果說要再去開發一套專門的基於GPU的平台,後續的成本是無法估量的!
這個早就有了,MC上面介紹過了,看到那個數據的確很恐怖的。
不過~~~連接方式的怎麼辦呢???PCI—E??太慢了。通常的連接器的速率至少上到幾十GFlops
2. 關於CPU計算能力---虛擬化--急--求解
CPU計算能力有專門的跑分,看你干什麼,有專門的而不同分項的跑分軟體。
數量*主頻這種是錯誤的。
3. PC20120726GUAL是什麼手機型號
PC 20120726 gual的型號是一種新式的
4. ARM處理器的浮點運算能力已遠超X86處理器
現在來看,ARM與x86處理器的浮點計算能力的差距還很巨大,不僅僅由架構,也與兩者的應用方向不同有關
5. 請問x86處理器的整點運算能力、浮點運算能力如何和PowerPC處理器的MIPS值、DSP處理器的MMACS值對比
x86的整數運算性能還是比較強的,不過浮點運算也就那麼回事了。
PowerPC的話我不太了解,至於DSP,這個要看具體的DSP內核了。
比如說DSP內核的MAC長度,coef緩沖等。如果是有針對性的DSP,那麼浮點效率不一定會比x86的浮點效率低。
其次x86處理器主要是面向綜合性能,更偏向於匯流排控制器。如果說解碼和執行效率那就是無可替代的。DSP本來就是針對數字運算而設計的。就好比顯卡的GPU做浮點運算效率是遠遠強於CPU的。
6. 關於win10 on ARM運行在高通驍龍處理器上,現在驍龍850筆記本都有了
吹水B的,系統都不是原生,軟體架構都不同你還想接近100%
ARM能接近100%,那是不是說X86一樣運行安卓這類系統100%???那要你ARM何用?
還桌面末日,現在打個I3 8100都難,AMD和intel都往32核,5Ghz主頻以上發展了
精簡指令集和復雜指令集那麼大差距,為什麼開放型軟體大部分都是在Win平台。
17年高通發布Centriq 2400伺服器CPU,意圖對戰intel至強,然後同等算力下,能耗比輸給intel,截至高通18年全面落敗(intel當時14nm,高通10nm連能耗都打不過,ARM在大型任務上那麼大局限事實證明)
Android系統可能取代或占據windows系統,娛樂日常使用與輕度辦公者的市場,但ARM肯定無法取代桌面處理器,只能成為一個中轉設備。
7. AMDFX8350CPU的指令集是怎樣的浮點運算能力怎麼這個CPU是否能玩所有游戲,請問下FX8350和8150和812...
FX8350支持的指令集:MMX(+),SSE(1,2,3,3S,4.1,4.2,4A),X86-64,AMD-V,AES,AVX,XOP
浮點運算能力在速龍時代,領先INTEL,現在浮點能力弱於INTEL
FX8350肯定能玩所有游戲,這個毋庸置疑
FX8350和8150、8120差別還是比較大,綜合性能領先8150約20%,領先8120約40%,測評的項目比較多,不能一一列舉,你只看綜合性能即可。
這三款CPU玩目前所有的游戲都是沒問題的
8. 手機的計算能力是不是比電腦強啊
不是的,手機的CPU是嵌入式CPU 他的指令集是精簡的(也就是功能簡單的) 雖然速度越來越快 但是他和電腦還是不是一個概念的
又或者你可以從能量方面理解(電腦用這么多電 還不如手機,那電腦還生產干什麼呢)。
9. 每一個階段計算機的計算能力
計算機的歷史
現代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 現代計算機問世之前,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機械式計算機、機電式計算機和萌芽期的電子計算機三個階段。
早在17世紀,歐洲一批數學家就已開始設計和製造以數字形式進行基本運算的數字計算機。1642年,法國數學家帕斯卡採用與鍾表類似的齒輪傳動裝置,製成了最早的十進制加法器。1678年,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茲製成的計算機,進一步解決了十進制數的乘、除運算。
英國數學家巴貝奇在1822年製作差分機模型時提出一個設想,每次完成一次算術運算將發展為自動完成某個特定的完整運算過程。1884年,巴貝奇設計了一種程序控制的通用分析機。這台分析機雖然已經描繪出有關程序控制方式計算機的雛型,但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而未能實現。
巴貝奇的設想提出以後的一百多年期間,電磁學、電工學、電子學不斷取得重大進展,在元件、器件方面接連發明了真空二極體和真空三極體;在系統技術方面,相繼發明了無線電報、電視和雷達……。所有這些成就為現代計算機的發展准備了技術和物質條件。
與此同時,數學、物理也相應地蓬勃發展。到了20世紀30年代,物理學的各個領域經歷著定量化的階段,描述各種物理過程的數學方程,其中有的用經典的分析方法已根難解決。於是,數值分析受到了重視,研究出各種數值積分,數值微分,以及微分方程數值解法,把計算過程歸結為巨量的基本運算,從而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數值演算法基礎。
社會上對先進計算工具多方面迫切的需要,是促使現代計算機誕生的根本動力。20世紀以後,各個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的計算困難堆積如山,已經阻礙了學科的繼續發展。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後,軍事科學技術對高速計算工具的需要尤為迫切。在此期間,德國、美國、英國部在進行計算機的開拓工作,幾乎同時開始了機電式計算機和電子計算機的研究。
德國的朱賽最先採用電氣元件製造計算機。他在1941年製成的全自動繼電器計算機Z-3,已具備浮點記數、二進制運算、數字存儲地址的指令形式等現代計算機的特徵。在美國,1940~1947年期間也相繼製成了繼電器計算機MARK-1、MARK-2、Model-1、Model-5等。不過,繼電器的開關速度大約為百分之一秒,使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受到很大限制。
電子計算機的開拓過程,經歷了從製作部件到整機從專用機到通用機、從「外加式程序」到「存儲程序」的演變。1938年,美籍保加利亞學者阿塔納索夫首先製成了電子計算機的運算部件。1943年,英國外交部通信處製成了「巨人」電子計算機。這是一種專用的密碼分析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得到了應用。
1946年2月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製成的大型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最初也專門用於火炮彈道計算,後經多次改進而成為能進行各種科學計算的通用計算機。這台完全採用電子線路執行算術運算、邏輯運算和信息存儲的計算機,運算速度比繼電器計算機快1000倍。這就是人們常常提到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但是,這種計算機的程序仍然是外加式的,存儲容量也太小,尚未完全具備現代計算機的主要特徵。
新的重大突破是由數學家馮·諾伊曼領導的設計小組完成的。1945年3月他們發表了一個全新的存儲程序式通用電子計算機方案—電子離散變數自動計算機(EDVAC)。隨後於1946年6月,馮·諾伊曼等人提出了更為完善的設計報告《電子計算機裝置邏輯結構初探》。同年7~8月間,他們又在莫爾學院為美國和英國二十多個機構的專家講授了專門課程《電子計算機設計的理論和技術》,推動了存儲程序式計算機的設計與製造。
1949年,英國劍橋大學數學實驗室率先製成電子離散時序自動計算機(EDSAC);美國則於1950年製成了東部標准自動計算機(SFAC)等。至此,電子計算機發展的萌芽時期遂告結束,開始了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時期。
在創制數字計算機的同時,還研製了另一類重要的計算工具——模擬計算機。物理學家在總結自然規律時,常用數學方程描述某一過程;相反,解數學方程的過程,也有可能採用物理過程模擬方法,對數發明以後,1620年製成的計算尺,己把乘法、除法化為加法、減法進行計算。麥克斯韋巧妙地把積分(面積)的計算轉變為長度的測量,於1855年製成了積分儀。
19世紀數學物理的另一項重大成就——傅里葉分析,對模擬機的發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動作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前期,相繼製成了多種計算傅里葉系數的分析機和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機等。但是當試圖推廣微分分析機解偏微分方程和用模擬機解決一般科學計算問題時,人們逐漸認識到模擬機在通用性和精確度等方面的局限性,並將主要精力轉向了數字計算機。
電子數字計算機問世以後,模擬計算機仍然繼續有所發展,並且與數字計算機相結合而產生了混合式計算機。模擬機和混合機已發展成為現代計算機的特殊品種,即用在特定領域的高效信息處理工具或模擬工具。
20世紀中期以來,計算機一直處於高速度發展時期,計算機由僅包含硬體發展到包含硬體、軟體和固件三類子系統的計算機系統。計算機系統的性能—價格比,平均每10年提高兩個數量級。計算機種類也一再分化,發展成微型計算機、小型計算機、通用計算機(包括巨型、大型和中型計算機),以及各種專用機(如各種控制計算機、模擬—數字混合計算機)等。
計算機器件從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從分立元件到集成電路以至微處理器,促使計算機的發展出現了三次飛躍。
在電子管計算機時期(1946~1959),計算機主要用於科學計算。主存儲器是決定計算機技術面貌的主要因素。當時,主存儲器有水銀延遲線存儲器、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和磁心存儲器等類型,通常按此對計算機進行分類。
10. 國產CPU命名為什麼
現在國產處理器有6種,分別為飛騰、鯤鵬、海光、龍芯、兆芯、申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