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在傳播學第幾章
① 什麼是人的去中心化
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原是web2.0中的一個概念,後來被傳播學引用。它的概念可以簡單地解釋為:淡化了傳統信息傳播金字塔中的「信息中心」,而讓原來傳播中的「受眾」成為了新的信源,人人都是中心。舉例來說,新華社、新華網、人民網、紐約時報、新浪網、AOL、YAHOO等都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息中心」。如今博客、微博、SNS的崛起,讓網友們自發維護的這些信息平台成為了新的信息中心。無論從那個角度看,網路上人人都是中心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
②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③ 第一、二、三、四媒體分別指什麼
以紙質為媒介的報刊為第一媒體,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是第二媒體,以圖像為媒介的電視是第三媒體,而以比特(位元組)為媒介的電子媒體如網路媒體是第四媒。
第一媒體報刊等紙質媒體
在我國1200多年前的唐初,便有最早的官報《邸報》,據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報紙。1622年,英國最早的報紙《倫敦周報》開始發行。美國獨立前便有了第一家報紙《波士頓新聞通訊》,到1820年時,美國已擁有報紙532家。每次廣播、電視、網路的出現,都曾有人預言紙質媒體將死,但事實證明,這種空間性的媒體仍有不小的生存空間。
第二媒體廣播
1844年美國工程師塞繆爾·莫爾斯發明了電報,次年即用來傳遞新聞。1906年世界上第一座廣播電台在美國建立,開始播音。1922年美國創建了第一座商業無線電台,1924年美國人埃爾創建了第一個無線電聯播網,每年,收聽奧斯卡頒獎典典禮便成了全美國人民的盛事。我國於1922年開始創辦電台。
廣播的本質為以通信技術為主要運用方式,通過電子調頻,使人們在比較方便合適的時間和地點能收聽到傳媒信息。其傳播模式為以廣播員為中心,以電子調頻技術為手段,向外界灌輸式地傳播信息;收聽者則只能統一地、單向地、被動地接受這種灌輸。
第三媒體電視
電視兼有報紙、廣播和電影的視聽功能。世界上最早的電視台於1929年在英國試播,1936年正式建成開播。電視的大規模商業化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事。1953年第25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實現第一次電視轉播,美國大眾終於接受了電視這種更豐富的表現方式。我國於1958年建成第一座電視台,1973年開始試播彩色電視。
和廣播一樣,電視也是單向傳播的,並且由於高門檻,是媒體壟斷時代的產物。
第四媒體 網路
第一、二、三媒體是單向的信息交流,而從第四媒體開始出現了雙向的信息流。
互聯網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商業化運作後,在全球得到迅速發展和空前普及。2005年全球互聯網用戶數量將達到10億。隨著網路在中國的發展,1997年後很快被約定俗成為「第四媒體」(thefourthmedium,即報刊、廣播、電視之後新興的媒體)。互聯網融合了媒體傳播和通信(包括即時通信),也融合了大眾傳播、分眾傳播、組織傳播、個眾傳播等幾乎所有的介質傳播形態。
網路作為一種新興媒體,它還具有媒體傳播的新特性:網路媒體新聞和信息傳播具有信息海量、形態多樣、迅速及時、全球傳播、易於復制、便於檢索、超文本鏈接、自由、交互、易逝性、易改性等特點。同時,網路技術的發展為網路傳播所能達到的境界不斷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一般認為,互聯網的出現,使文化傳播呈現了一個由「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態勢,這正是後現代的典型特徵。
④ 索契冬奧會教大家如何打一場公關戰
索契冬奧會結束了,但話題還在繼續發酵,只不過話題內容已經不限於體育本身,而是越來越聚焦於索契冬奧會的傳播策略。
觀眾們甚至一度認為索契冬奧會開始的「四環事件「是一場有意識的營銷傳播事件,當然這是」陰謀論「范疇了。但是,冬奧會收尾的策略成為大家一致稱贊的經典公關案例,因為將錯就錯的索契冬奧會徹底的來「自黑」了一把(據說自黑是最高的公關境界)。
公關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事件。如何發掘出有意義有價值的傳播事件,這是公關創意者的最大的苦惱。相比於那些事前想好的策略、干癟無味的訴求,那些擅於抓住活動本身過程的公關策略往往更能打動人心。
對於一屆運動會而言,賽事的激勵程度、商務開發固然會決定其成敗,但在場外的公關傳播顯然會成為其很重要的考核因素。
一般而言,一屆運動會的舉辦大概經過舉辦權爭奪(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話題傳播),接下來還有關於舉辦權爭奪戰背後故事的傳播,這又會天然造成公關戰的二次傳播。而圍繞著舉辦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參賽隊員的傳播又會成為新一輪傳播,最後每屆運動會還要會講一個好故事,才能最終引爆這個事件。
簡而言之,用今天已經被玩爛的詞彙而言,互聯網思維的運用是新時代運動會的傳播活動能否成功的核心要素。下面我就總結一下一場有意思的,基於互聯網傳播的大型活動的公關傳播要有哪些必備的元素。
首先:要有事前的的精心規劃與策劃。每一次公關的傳播固然是會有偶然因素,比如突然發現一個好的事件點(這個事件點可能是好的時間點,但是也有可能是一個壞的事件點,如果碰到壞的事件點,就有可能需要立刻啟動危機公關元素,比如索契冬奧會的事件其實就是碰到一個壞的事件點),但是這種元素往往可遇不可求,對於不善於運用公關武器的公司而言,出現了一個熱點,並不太擅長於去抓住,反而顯得麻木,認為這個事件對於活動的傳播沒有意義,所以坐視一次好的機會就此失去。而對於事前有策劃和公關思維的公司而言,當這種和品牌有結合的機會出現的時候一次也不能放棄,這就是所謂的找熱點,並且與熱點相結合。
其次:有了好的規劃與策劃肯定是不夠的,還需要好的執行。但是關於具體到底該怎麼執行的問題,有的公關人員以為只有一步步按照步驟做就能成功,其實不然,一次好的公關與事件營銷活動需要的是公關人員具備相當的能力,曾經筆者看過的一篇文章中就說到了好的公關素質人員應該具備的必備條件:
能力一、文字文案。要寫出好的文案,具備這個能力,首先需要你對所處行業的了解,接下來是表達能力,也就是可以寫出來,然後是思維能力。三個要素都要具備。
能力二、媒體溝通。包括媒體關系的處理。認識多少個媒體主編。對媒體體制的了解,媒體版面情況,廣告板塊內容部門怎麼劃分等。
能力三、活動管理。不管是專訪,群訪,大型新聞發布會,還是產品發布會,試駕活動,促銷活動都需要非常了解。同時對活動管理,流程管理,細節管理,項目總控管理都很熟悉並且具備撰寫總結報告的能力.
簡而言之,一次好的公關執行,是需要具備基礎公關素質的公關人員的合力支撐的,否則一次公關活動就很難傳播。
第三:對於類似於運動會這樣的大型活動而言,還需要善於在新媒體環境之下的互動,尤其是基於微博和微信端的傳播。這一點上,在筆者觀察到的由創業家傳媒舉辦的一次黑馬運動會的案例運用中表現的淋漓盡至。下面。就以筆者觀察到的細節來做一些剖析。
筆者觀察到創業家傳媒先在微博上發布活動,需要召集一場有3000個創業者參加的黑馬運動會,同時由商界大佬們負責擔任代表團團長,然後分別召喚自己的參賽隊員,同時完成組團之後,接著用眾籌徵集參賽費用,每個團隊設立自己的新聞官。
這樣一個看似宏大卻不靠譜的事件,首先必須要找到願意擔任代表團團長的人,讓他們自發(類似於UGC模式)去找隊員,並且最終計劃一共召集到3000個創業者,可以說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這就讓這次傳播活動首先就具備了獨特的話題性,同時又運用惡搞PS公司創始人這樣的行為,完成自黑。
在創業家微博微信的傳播之中,也顯示出這個案例的獨到之處。首先在於互動感真正的體現出來了,這讓事件形成多角度的可互動性。
第一個互動的點,在於「組織者」和「團長「之間的互動。團長到底願不願意來參加?這是一個懸念。他們會怎麼答應?答應了之後能有什麼互動的點?這是第一波。
第二個互動的點:「團長」和「團長」之間的互動。互動有一個原則,尤其是基於社交傳播的互動,身份之間一定要對等,同時要有關系,這個關系就是在一起的「理由」。既然是一場競賽,必然會有輸贏,這樣「團長」和「團長「之間就有了互動的話題.
第三個互動的點:團長和他的兵。團長既然被其「兵「們召喚出來,兵既然願意叫「團長」這說明他們之間有一層「愛「的關系。任何之間的互動都必須要傾注情感,沒有情感的互動是無力的互動。
第四個點:團長內部兵和兵的互動。既然圍繞著一個核心而來,至少可以認為他們都是有共同的「信仰」。因為他們都是因為「團長」的召喚而來,所以兵之間天然就有互動的關系,這樣就有了互動的理由。
第五個點:不同團的成員之間的互動,這種「互動」代著一點「陣營「的感覺,從而形成觀點的交鋒,這是很容易形成話題了。
簡而言之,這個活動基於這層關系,想要互動就不難了,從創業家官微來看,這次傳播活動是成功的,而且正因為建立了多個人物社交關系,加入了多個事件關聯方,讓互動活了起來。對於公關傳播活動人員而言,如何利用社交學的六度理論來把各種關系基於一條主線串聯起來,是非常關鍵的。
第四點:要讓用戶貢獻傳播內容和用戶自己主導事件的發展。公關中的好故事,尤其是對傳播者而言,往往不是第一步就把這個故事講圓滿的,而是需要在事件的傳播中,讓更多相關關系用戶,利用類似於羅生門的講故事的手法呈現。這在創業家這個案例中又有體現:就是當本身有這么多人參與的時候,他們本身的故事又可以成為這次活動傳播的要素,比如導師們過去與體育運動相關的話題,就會成為新的熱點。
第五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在去中心化的公關時代,要善於基於一條主線和某個話題聚合同類人群,實現鏈條傳播。喜歡體育運動、喜歡旅遊、喜歡讀書,都是興趣點,這是類似於豆瓣和大眾點評這樣的網站生存的根基。你把人群忽悠進來,必須要給大家一個理由,不要生硬的利用強迫或者利誘的方式讓活動得到可以傳播的介點.
第六點:在這個事件公關的時代,一定要放下身段,善於自黑,毀滅自我的嚴肅的形象。在新公關的時代,過去依靠單一傳統的話語權或者壟斷話語權方式已經受到挫折,而接地氣與互動的對象(或者說傳播的用戶)之間站在平衡線或者說水平線就是能否成功的關鍵。而同樣還是以筆者觀察到的創業家黑馬運動會而言,也有體現,打破創始人們固有的嚴肅形象,讓他們自己站出來,表現出與商業無關的一面,就是最好的傳播,或者惡搞PS他們。這跟索契冬奧會的這次傳播活動幾乎如出一轍。
當然這個案例的傳播活動還在繼續,現在也難言完全成功,但是這個過程之中傳播的細節,以及與用戶的互動生動詮釋了本文的主題:在這個時代,放下身價,去中心化,同時依靠社交關系鏈條傳播正在成為新的公關方式,這在一系列的公關活動中越來越有體現,筆者近期也將會繼續的關注這種新的公關案例。
至此,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在互聯網時代,一場公關戰傳播的成功與否,既取決於策劃,也需要遵循我上面說的這些基本的原則與准則。這樣才能在這個互聯網的偉大時代中真正的笑到最後。
⑤ 蘋果的感官壞掉了會影響像素嗎
元器件沒壞,像素就不受影響。
蘋果 7 Plus是雙1200萬像素攝像頭,虛化效果自然,在拍照界面就可以看到背景虛化的預覽。亮度提升了25%,色彩更佳。
該手機為1200萬像素,在3362款智能手機中,該攝像頭像素大於47%的手機。
iPhone 7 Plus是蘋果7升級版手機,北京時間2016年9月8日2016蘋果秋季新品發布會上發布。
iPhone 7 Plus屏幕大小5.5英寸,擁有雙1200萬像素攝像頭,虛化效果自然,亮度提升了25%,色彩更佳。揚聲器升級,採用上下立體聲的揚聲器。取消了3.5mm耳機介面, 推出全新耳機Apple AirPods。
2016年9月9日開啟預約,9月16日正式開賣,中國首發。 iPhone 7 Plus起價6388元。有銀色、金色、玫瑰金、黑色、亮黑和紅色。存儲有32GB、128GB以及256GB可選光是外面鏡片壞了,一般對成像影響不大,拍照照片如果沒有什麼裂紋的痕跡就沒問題,不會影響像素的,原理不同,如果全都一起換了也不會太貴的,幾百塊錢吧,關鍵你先看看照片有沒有影響iPhone6s採用的是1200w像素的攝像頭,不可能會很差的,因為我用的就是6s 我認為您有可能買到假貨了,或者是鏡頭摔壞了 建議您拿到蘋果售後點看看,或者把序列號發給我我幫您查查是否正貨(在撥號那裡輸入*#06#方可獲取序列號)謝謝
2019年進入了下半年,各大手機廠商紛紛發力,推出自家的年度旗艦產品,以吸引消費者關注。在5G尚未完全普及、折疊屏技術還未完全成熟的今天,攝像頭配置無疑是創新的主要發力點。單個像頭早已過時,現在是三攝、四攝的天下,甚至還有廠商推出了1億像素的手機。
各大品牌都把自己的產品吹得天花亂墜,那究竟孰優孰劣呢?近日,DxOMark更新了手機相機評分榜,告訴了我們答案。簡單介紹一下,這是一家國外知名的權威相機評測機構,他們通過測試相機曝光率、顏色、紋理、噪音、變焦、夜拍能力等因素,來評判總分。能登上該榜單的手機在拍
⑥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去中心化(英語:decentralization)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簡單地說,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決定節點。節點必須依賴中心,節點離開了中心就無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6)去中心化在傳播學第幾章擴展閱讀:
內容
從互聯網發展的層面來看,去中心化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化關系形態和內容產生形態,是相對於「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網路內容生產過程。
相對於早期的互聯網(Web 1.0)時代,今天的網路(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產生,而是由全體網民共同參與、權級平等的共同創造的結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共同生產信息。
隨著網路服務形態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興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提供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與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共同進行內容協同創作或貢獻。
之後隨著更多簡單易用的去中心化網路服務的出現,Web2.0的特點越發明顯,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適合普通網民的服務的誕生,使得為互聯網生產或貢獻內容更加簡便、更加多元化,從而提升了網民參與貢獻的積極性、降低了生產內容的門檻。最終使得每一個網民均成為了一個微小且獨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聯網更加扁平、內容生產更加多元化。
⑦ 中國在互聯網的幫助下 取得了哪些方面的進步和成就
互聯網給與我們社會的進步:
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我們的社會生活、改變我們的傳統觀念。
毋庸置疑,互聯網首先是一場技術革命。互聯網不僅改變了我們的消費方式,中國的生產、製造、商業流通形態也因電子商務的縱深推進而發生著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網路社區的出現,為我們架構了一個完全平等的、開放的、去中心化的平台,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而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收者」。我們欣喜地發現自己也擁有了「製造輿論」的能力,於是一場誕生於網路的話語狂歡頓時席捲全國。
傳統媒體不能報道、不願報道、不去報道的事件在網路中被不斷傳播,無限放大,網路輿情開始深刻地影響政治生活。而「心直口快的網路社區」與「恪守宣傳口徑的傳統媒體」展示的中國圖景,卻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樣看來,互聯網又絕不僅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技術革命與政治革命、社會革命是無法分開的。事實上,互聯網正在推動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生深刻的變革。
以下是記者訪問前雅虎中國總裁謝文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1.互聯網將極大推動人的解放
記者:就互聯網對中國的影響而言,單純的技術層面我們這次不多聊,但是我想我們可以先釐清,互聯網對技術時代某些根深蒂固的觀念帶來了哪些全新的革命。
謝文:我想最根本的是所謂「去中心化」。互聯網和以往的通訊系統、交流系統、媒體系統最大的區別在於它沒有中心。每個節點、每個成員,無論從技術層面上講還是邏輯層面上講,都是平等的。人們之間是互動,而不是廣播,這一點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
記者:你說的去中心化,其實與啟蒙時代以來弘揚個體價值有點脈承關系。整個西方的啟蒙主義,一直以來都是在倡導這種個體主體意識。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在某種程度上,在效果上促進了西方啟蒙主義所倡導的東西。而互聯網的這一價值,在集體主義意識根深蒂固的中國文化傳統里,意義顯得更加積極。
謝文:當年美國國防部設計互聯網是為了保證蘇聯的導彈不至於把通訊中心炸毀了,這個系統就倒了,所以要求所有參加系統的每一個都不會因為另外一個點壞掉了。說穿了就有點像咱們這個社會一樣,你干什麼和我干什麼互不幹擾。可是電視、廣播、報紙都是有中心的,電視我不播、報紙我沒賣,你就不能看。互聯網不是,互聯網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平等的,從任何角度切入都可以的一個體系。虛擬的網路世界比我們現實世界更加平等、開放,更加傾向弱勢群體。
記者:就像你提的平等性,它又是一個多樣化很有差異性的。
謝文:既然人人可以參與,機會是平等的,所以就有無窮盡的演員,都在網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試圖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存在於網路世界,呈現給我們的網路世界就是多樣化的,無中心的。
記者: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可能讓人重新去思考人和人,人和國家,人和各種組織之間的關系問題。
謝文:現實社會當中必然存在組織化、等級化、層級化的結構。為什麼現實社會當中有那麼多層級化?就是因為時間、空間的局限,為了有效才會出現城市和各種組織。在現實生活當中,如果大家都個性化,你根本找不到你所需要的信息或者服務。而在網上,正因為去掉了物理的空間和時間,所以它就自然呈現出了一種一步到位。
記者:這種技術上的一步到位,在實際效果上把人的解放推到了一個相對徹底的地步。
謝文:這是局部的,還不是真實意義上、完全意義上人的解放,他使人的數字化的形象和他願意傳達給別人的信息能夠比較方便、比較低成本的得到傳播。真實的社會裡面,窮與富的差別仍然存在,不會因為有了網路世界就一下子消除,但是將一步一步來嘛。
記者:交換的成本很低,平等的目標應該是越來越快地在實現。
在網上,首先是自我存在,然後是自我表達、自我展示,再然後是與其他人的互動,這些都極大地降低了互聯網以前的現實社會中的麻煩、損耗,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生存和交往的效率。
2.互聯網對社會有極強的重組作用
謝文:現在總的大趨勢是,隨著一代代新人的出現,互聯網滲透人們生活,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正在極速地擴大。
記者:這些年我也一直在觀察一些人,尤其是一些所謂的公共知識分子。從他們剛開始進入互聯網,到這10年下來,他們的狀態、理解力、視野,都有很大的進步。而且這種進步還不只是來自於外在的資源整合,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們內在的進步。
謝文:因為方式都變了。比如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把陳凱歌這個人都給改造了。原來以為自己和若干個寡頭、媒體搞好關系就可以,自己公關去營造一個形象,沒想到出了胡戈這樣一個小人物弄一下,大家的博客、帖子一轟,陳凱歌先是非常不忿地抗議,到最後一下變得很低調、很務實了。過去精英控制媒體、控制言論渠道,可以生活在自己想像中的那麼一個環境,現在不可能了。像這樣的東西對整個社會是有相當大的重組作用的。
記者: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這樣一個官僚制科層化的社會,那種一廂情願的控制思維是根深蒂固的。
謝文:這個是一個過程,像你們年輕人可能總覺得慢,像我們年紀比較大有過經歷的人,我反而感覺到一種大勢所趨。和其他國家、其他社會相比較而言,我覺得互聯網對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開放、改革是有著實質性的巨大的作用。
中國社會在走向現代化的過程當中,正好趕上了技術進步、趕上了互聯網的出現。我們得慶幸,就是這時間的陰錯陽差,使得我們和其他某些國家和地區在走向現代化開放過程的類似階段相比,我們的成本低得多。
3.互聯網互動將引導公眾學會對話
謝文:在我出國之前,上世紀80年代初,我們和世界基本上是隔絕的。我們有限的一點信息是通過一些間接的方式傳進來,得到的外部世界的概念完全是支離破碎的,甚至是扭曲的、過時的。有了互聯網以後,現在20多歲的人看世界,只要你願意看,你獲得世界的景象就完整得多、豐滿得多、及時得多,而成本接近於零。現在真的是可以「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現在就變成了傳統媒體跟著網路媒體的步伐在前進,這是一種話語權的轉變。以前的媒體,有點精英的潛意識,而現在是網民的行為在引導著人們應該看什麼、關注什麼。這種無中心,把精英打到地面上來,我覺得就形成了中國走向現代化、民主化的一種社會基礎,沒有什麼神聖不可侵犯的偶像,沒有什麼不可以討論的話題。這種社會自動調節,就使整個社會顯得比較健康。
記者:但是在這種泛技術論的觀念支撐下,這個過程當中有沒有你所擔心的問題?
謝文:這和市場經濟理念相似,只要是充分地開放、平等地競爭,優勝劣汰。活下來的自有他的理由。精英思想、嚴肅文章會自動去它該去的地方。當然可能存在一種情況,就是誰掌握了這個平台,誰掌握這個技術好一點、早一點、快一點,他就可能在某一個時期享有更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但是和過去比是進步。
記者:可能這種擔心顯得太遙遠了一些,西方的哲人也在思考所謂技術統治的時代所帶來的種種問題。
謝文:我不認為互聯網在技術上有什麼了不起,遠遠沒有達到軟體業的高技術。當然這里邊有些問題肯定是有。就是在當信息充分流動,人人都可以參與,信息傳播互動的成本接近於零的時候,是不是還應該有一定的游戲規則?
記者:近期的群體性事件,基本都發生在縣市層面。這些地方的互聯網應用又是相對薄弱的。表面看來這之間有些錯位,但正是這種錯位給我們的思考和行動打開了新的空間。
謝文:這二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你不能說社會動亂多了是互聯網傳播的,也不能說沒有互聯網就不容易出事。甕安事件,從後來的報道看,屬於地方政府對人民的利益訴求不管不問,結果乾柴烈火一點就著,那個事和互聯網其實沒關系。
所以我覺得,互聯網作為一個社會工具的確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但是這種過程還是被人們,被現有的社會結構、社會力量所駕馭的,所以不要消極地、被動地、抵觸地去看問題。貨幣流通得越多,市場經濟越好,同樣,信息流動的越多,社會也越健康。
4.互聯網將推動中國變革
記者:一開始你就提了一個概念叫去中心化,後來我們又聊到互聯網本身會對現實結構帶來影響或者是造成沖擊。反觀整個政治生態,利益生態,大體而言還是一個一元化的結構,稱不上是一個絕對的、堅固的一元化,它是一個帶有諸多韌性的相對彈性的一元結構。我們將互聯網對中國現實結構的影響放在一個長時段來考慮的話,互聯網的去中心化趨勢,到底會對現在的社會結構帶來多大的影響?
謝文:互聯網應該是最基礎的、持續不斷的社會推動力之一,能夠和它並列的力量我覺得不多。互聯網不簡單是一個媒體,它使人們在虛擬空間中展開生活。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很多過去看來必然要經過的歷史階段,通過互聯網就一步到位了,這就是互聯網帶來的可能。
記者:但是研究群體無意識的人就很擔心,當一個系統完全自由,開放,每個人都可以自我展示、自我表達、自我行動的時候,會不會出現另外的問題?
謝文:咱們千萬不要把互聯網極端化,就好像現在社會已經被互聯網所操縱了。互聯網始終是一個平台,現在社會平台主體還是人,還是在一定的社會結構下變化。唯一的就是信息流動加速了,成本極低,所以免去了過去很多障礙。其他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依然在起作用,無非是大家可以選擇到底是主動利用,還是被動躲避甚至對抗。所以不會出現「互聯網無政府主義」。
美國互聯網程度比我們至少要深十年八年,美國社會依然故我,應該說進步很大。奧巴馬當選,85%的捐款來自互聯網小額捐款,奧巴馬就不用向大財團磕頭了。歷史上第一次民主黨的捐款超過共和黨一倍。這不是誰設計的,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連民主黨自己都大吃一驚。
我很多美國朋友都說,沒想到一個美國黑人可以當總統,還是伊斯蘭背景的。你一定說這是互聯網造成的,不是。但是因為有了這個平台,加速了歷史進程,降低了歷史前進的成本,這就夠了。而且我不認為會出現那種人們難以控制,人們都說不可以的事情。
記者:從互聯網年輕人對前輩的話語挑戰來看,這一代年輕人,對「文革」以來作為一個整體的上一代知識階層是不滿意的。
謝文:中國的所謂作家階層,吃著老本,由於一個非常老化的結構,放在一個特殊地位上,自我膨脹。他們面對網路作家態度,一開始仇恨、蔑視,後來惶恐。過去是因為社會經濟條件不夠,使得發言權控制在一小撮知識精英手裡,現在是優勝劣汰。
記者:通過傳統作家對網路寫手的態度轉變,這種社會交換和認同模式,以後所謂的政治精英、經濟精英可能也將踏上這樣一條相似的道路。
謝文:應該是。信息傳播加快,對政治和經濟來說主要是正面影響,所以政治精英和商業精英失去的比較少;但是對知識來說,過去壟斷知識、壟斷信息的知識精英階層是失去最多的,所以知識精英的失落感最突出。
記者:更准確地說,整個互聯網的出現,對根深蒂固的控制觀、壟斷觀是嚴重的沖擊。這種控制觀不僅僅是政府的治理思維,在很多普通人身上同樣明顯。
謝文:我們用英文叫soft control(軟控制),互聯網對這塊是有了根本的摧毀。過去都是因為地域、信息不對稱,信息傳播有成本,經過選擇才成了某種社會秩序或者某種利益切割。現在這個東西盪然無存了,我覺得聰明人就趕快適應、趕快利用。
記者:我非常認同你這個觀點,互聯網對中國的革命性影響正剛剛開始。尤其是你剛才說的這種互動關系,這將把生物意義上的共生關系發揮到極致,它不僅僅是個體之間的,甚至是個體與任何組織乃至國家之間的共生。
謝文:有人擔心有了IM(即時通訊軟體)、twitter(微博客),錯誤的東西會造成摧毀性的傳播,沒那事,不會因為信息的傳播而造成人們基本價值觀念的改變。所以要熱情擁抱、充分利用,趕緊跟上歷史前進步伐才是最好的辦法。
記者:在互聯網這個場域里,它不僅僅是商業利益的切割和爭奪,還是一個社會諸多價值觀交換和磨合的場所,他們在發生很激烈的觀念沖突,每一次爭論之後,各自都回去不斷地修正自己的立場、觀念,你會發現這個過程在持續不斷地往前走,而這種觀念的交換,會對我們固有的意識形態本身造成巨大的潛在影響。
謝文:現在一個中等的網站一天有幾百萬人看都很正常,一些知名的門戶網站可能有上億人看。這已經超過壟斷媒體的影響力了。這個時候不去擁抱它,而是想辦法限制它,純粹就是逆水行舟。
記者:我看你博客上面還有一篇文章,裡面用來系統的這個概念,闡述了所謂的生態系統、凈化系統、智能系統三個層次,這個跟現實的系統聯系在一起思考的話,這方面你有沒有什麼更新的思考?
謝文:我那個說法特指互聯網自身的情況。互聯網最早其實是最簡單的通訊工具。就是我們簡單地模仿了一個郵局,模仿了一個電話,後來又模仿了一個媒體,現在我們要模仿這個社會。這個社會的真實生態是什麼樣的,自然邏輯是什麼樣的,互聯網到了那個階段就可以很粗糙地一步一步地開始模仿整個社會了。當這個階段過去以後,它非常有可能反客為主,變成人們依託互聯網作為自己生活的基點,再開始自己的真實生活,那就變成非常現代或者是後現代了。
現在隨著手機也3G了以後,你隨身攜帶一個信息中心,隨時隨地地獲取信息、發布信息、與人互動。當然現在3G手機還不夠好,但是這個過程我覺得幾年後會往前走非常明顯的一大步。這個過程不是哪一個人,也不是哪一個公司,是千家萬戶共同在努力,它是一個歷史進程。大家的合力產生了社會的巨大進步,這個過程是在潛移默化地前進。